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Jean Tirole 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早以前有一本书叫《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这应该是诠释梯若尔获奖理由的著作吧,而不是很多人提到的那本《博弈论》。这本书的译者已经在序言里把拉丰和梯若尔的贡献说的很好了,我相信除了邹恒甫,华人中应该没几个人能把梯若尔的贡献说的很好了,因为据我所知邹和拉丰、梯若尔的关系非常好,拉丰去世前还专门给邹来过电话,说以后再也不能帮他提高中国的经济学水平了。好了,我就把原书序言的链接帖一下,感兴趣的看一下,顺便贴出一段:

评拉丰、梯若尔著《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

如同整个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规制经济学在1980年代以前,是没有系统的理论的,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经验研究。1而在传统的Averch-Johnson模型与Baumol等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中,规制制度是外生的,他们研究的不过是技术性的企业投入品选择和成本结构问题。传统的Ramsey-Boiteux模型的洞见是,给定企业从消费者那里收费以补偿它的成本,规制者在确定企业的产量以最大化社会福利时,最优的价格是由Ramsey公式给出的,即每种产品的勒纳指数(价格-边际成本比率)与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例。Ramsey-Boiteux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多产品企业的交叉补贴问题。但是这个模型却有几个问题。首先,该模型外生地假定不存在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但是我们知道,有效率的价格要等于边际成本。这样在线性定价下,企业的固定成本不应进入对消费者的收费,从而不会对消费造成扭曲,因此固定成本应该由政府来补偿。所以这个假定是不合理的。其次,尽管Ramsey公式非常简洁,但是在实践中实施该公式却需要大量的关于成本和需求状况的信息——边际成本需要关于成本的信息,需求弹性需要关于需求的信息,约束条件的影子价格则既需要关于成本的信息,也需要关于需求的信息。所以该模型的政策含意没有多大的现实相关性。再次,如同原先的很多模型一样,Ramsey-Boiteux模型假定成本函数是外生的。换言之,企业的经理和员工对成本是没有影响的。同样,需求函数也与企业经理的努力无关。所以实际上Ramsey-Boiteux模型没有涉及被规制企业的激励问题。

  一个令人满意的规制理论应该反映规制者和企业所面临的信息结构,约束条件和可行的工具。信息结构和可行的规制方案应该尽可能地反映真实世界里可观察到的成本和合约成本,可行的工具和约束条件必须与产权结构和法律相吻合,而且产权结构和法律应该尽可能地内生地加以分析,而非简单地外生给定。所以,作者认为有三个原因可以说明为什么规制不是次优(second-best)理论的简单运用:不对称信息、缺少承诺、不完美的规制者。不对称信息采取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形式,它限制了规制者对企业的监控能力;由于合约方面或者法律方面的原因,规制者不能对激励方案进行承诺也降低了规制的效率;规制者和政客可能是不称职的,有自己的小算盘,并容易被利益集团收买,所以不会最大化社会福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拉丰教授和梯若尔教授娴熟地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的工具用于规制问题的分析。自从拉丰教授和梯若尔教授1986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发表《运用成本观察来规制企业》这篇经典论文开始,他们就联袂在这一崭新的领域发表了十几篇重要的论文,奠定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地位,成为“新规制经济学”的创始人。

  新规制经济学的最大的特点是将激励问题引入到规制问题的分析中来,将规制问题当做一个最优机制设计问题,在规制者和被规制企业的信息结构、约束条件和可行工具的前提下,

  分析双方的行为和最优权衡,并对规制中的很多问题都尽可能地从本源上内生地加以分析。

  由于两位作者都是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理论的重要人物,他们对该理论的应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只能用“美”来形容。相信读者读后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少数几章外,本书的理论基础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完备合约方法(Complete Contracting),而非Hart-Grossman-More的不完备合约方法。

  我们认为,本书对两位作者来说,应该都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这是因为,

  Laffont教授和Tirole教授的其他著作大部分都是教科书,虽然这些著作中也有作者大量的贡献。譬如Tirole教授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与Fudenberg合著)基本上是高级的教科书,里边的模型包括很多其他经济学家的模型,他们对这些模型进行高屋建瓴地概括。但是这部著作是不同的,这部著作是他们的一部专著,所述均为他们自己的贡献。本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他们原来合作的论文之上的,从最初酝酿到最后成书,大约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我们可以想见,两位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一位是激励理论和公共经济学的大家,一位是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大家联手经历十年时间写出的一部巨著的份量会有多重。我们认为,本书对于每个致力于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说,应该是一部重要的必读之作。在熟谙理论的真谛之后,如何做自己的原创性贡献,如何培养自己的深入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如何建立简洁有力的模型,本书都会教给我们很多东西。

  本书除了分析规制问题之外,还穿插着分析了政府采购问题,这里的政府采购(Procurement)与我们通常说的政府采购不完全相同,而是特指那些政府与企业签订了长期合约的政府采购项目。在作者看来,政府采购和规制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分析。政府采购和规制的区别之处在于,政府采购是企业直接向政府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而规制是企业代表政府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因此,在政府采购中,委托人就是购买者。如果将税收也看作规制的一个手段,实际上拉丰和梯若尔开创的新规制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新公共经济学”。的确,经典的公共经济学著作,如Atkinson和Stiglitz的《公共经济学讲义》基本上没有涉及激励问题。

  实际上本书的理论意义远远地超越了上面所述的内容。本书实际上是一部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巨著。正像作者在本书的最后指出的那样,本书的理论可以很容易地运用到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问题、私人采购问题、转移定价问题、分成租佃问题,等等。

  另外,本书另外一个优点是,本书是一部充分为读者着想的书。首先,洋洋洒洒一部巨著完全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和统一的思想——激励和抽租之间的权衡取舍之上。本书在引言章给出了基本的框架,其余各章的模型上都是该基本框架的扩展,读者只要将引言这一章搞清楚,看懂其余各章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学习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们的理论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到深化和扩展的,作者将自己的思维过程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们。每个模型的经济学含意,作者都非常耐心地加以说明。另外几乎每章后面都有详尽的文献注释,这些文献注释告诉读者,他们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分殊之处,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本书的贡献。这与他们身为经济学教育家、传播经济学的信念是分不开的。


user avatar   zhang-jian-79-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先转一段新浪的旧文:

“欧洲大陆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经济学复兴运动以来,最成功的当属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它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心,也是欧洲的经济学学术中心。图卢兹有两位镇殿之宝:创办者为拉丰和让·梯若尔(Jean Tirole)。在法国推行经济学改革的过程中,二人并肩作战,在学术研究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团队合作的扩展,学术界开始将其称为 “图卢兹学派”。2004年,天妒拉丰,巨星陨落。梯若尔独撑起图卢兹的天空,维系了其强劲的上升势头,2005年在顶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目比欧洲其他所有的学校加起来还多。”

梯若尔发文章的本事确实是让人佩服的,在目前的IDEAS RePEc经济学家排名中,他目前是第8,在他前面的诸如Robert Barro、Joseph Stiglitz等等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而前八名中除了他和Andrei Shleifer之外,就没有一个50后了。当然,IDEAS的排名纯粹是基于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程度的,所以这个排名其实看看也罢,事实上第一和第八没什么差别。

也就是说,单看论文的话,梯若尔就已经算是世界最顶尖的几个经济学家了。包括笃信IDEAS排名最甚的“狂人”邹恒甫先生,看看他今天的微博吧:

“梯若尔的勤奋努力是我和所有中国经济学人可望不可及的。大家永远不可能像他一样。大家也永远不可能学到跟他一样。他好像还没有培养任何一个中国博士。为了不影响他写论文,我就不给梯若尔写无聊的祝贺了。为了不影响我自己的休息,我把我的手机和座机都关了。”

当然,论文刷子是应该受到鄙视的,不过,这话可是不敢用在梯若尔的身上的。

梯若尔确实是个天才,正如前面几个答案说的,他写了很多教材,都是经典,比较出名的就是《产业组织理论》(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教材了)、和弗登伯格合著的《博弈论》以及《公司金融理论》。其实我最惊讶的是他的这几本教材跨度还是蛮大的,毕竟前者是纯粹的经济学理论探讨,后者是公司金融,二者差别还是蛮大的,当然,梯若尔的这几本教材都是带有浓厚的博弈论烙印的,没错,他又是一个靠博弈论吃饭的大师。

嗯,又是博弈论。自从1994年纳什、海萨尼和泽尔滕拿到诺奖之后,20年内第7次诺奖归属博弈论领域的学者。貌似现在凡是高级一点儿的微观经济教科书都会花很大篇幅讲述博弈论的内容,难道是博弈论统一微观界的节奏?

估计张五常先生看到这个结果会深深叹口气道:经济学要完了。

上一段只是调侃一下。梯若尔的研究领域简单说就是: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研究产业组织、构建新规制经济学理论框架并用之分析垄断行业、和马斯金共同提出“可能定理”解决不完全契约问题、以及运用博弈论的手法重写公司金融理论等。

和两年前那批靠博弈论拿到诺奖的大牛一样,梯若尔也是相当于在很多传统领域运用了新的方法,提出了新的堪称颠覆性的见解,这想必就是他能够拿到诺奖的一大原因吧。(貌似所有靠博弈论拿奖的都应该是这个理由)

说实话,能做到他这般多产和多精品,那不是天才,而是无比勤奋的天才,我等凡夫俗子还是默默膜拜吧。

最后来点儿轻松的,每年诺贝尔奖公布前夕不都是有各种预测嘛,比较有名的比如汤森路透的,当然这个预测看了之后基本知道哪些人今年得不到诺贝尔奖了(好黑)。我记得很多人预测Robert Barro和Jean Tirole的,很多年了,两位一直处于“每年都是热门,但是就是拿不到奖”这样一种尴尬的位置。我在一篇日志里面提过,干脆咱们每年都预测Barro和Tirole吧,万一哪一年真的中了,我们不就是成了能够成功预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神”了嘛。

没错,从这个角度看,今年我貌似真的算是“预测”成功了,不过……以后看来只能用Barro来继续这个玩笑话了,哈哈。

一般诺贝尔经济奖很少每年单独发给一个人,上一次还是08年的Paul Krugman吧。一般只是发给一个人的话,这个家伙一定属于“骨骼惊奇”的那种了,梯若尔毫无疑问,就是这种奇才。




  

相关话题

  如何理解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Thaler 的贡献?他的研究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 
  哪些人有资格获得2016年瑞典银行(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哪些大跌眼镜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对 2015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家都有哪些猜测? 
  如何理解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Thaler 的贡献?他的研究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 
  如何看林毅夫「我不会得诺贝尔奖,因为我知道诺奖的规则」的言论? 
  哪些人有资格获得2016年瑞典银行(诺贝尔)经济学奖? 
  如何看待 201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 Hart 和 Holmstrom? 
  中本聪有资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吗? 
  如今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学者中也有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为什么没得? 

前一个讨论
英格兰足球为什么一直星光熠熠,却始终很难在大赛中取得与其纸面实力相匹配的好成绩?
下一个讨论
一手烂牌也能打得不错的温格,如果去了皇马,是否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