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广州十三行不但不是所谓的“开放之门”,在历史上反而加剧了清朝的封闭和愚昧。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广州十三行可谓是清末的民族之光,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少见的有识之士的集合体,却在鸦片战争后被清政府当做替罪羊宰割(如朋友圈网红、“世界首富”、“美利坚经济的幕后掌控者”伍秉鉴)。
事实的真相如何呢?
实际上广州十三行不但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更有着征收关税的权力,也就是说,广州十三行本身就是清朝官僚系统的一部分。本质上,广州十三行与元代的包税商人一样,虽然能够给朝廷提供一定利益,但造成的危害却远大于此。
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一年能敬献给朝廷100多万两白银,只是他们到底收了多少,利用朝廷给的特权赚了多少,朝廷根本不知道。
这还是轻的,广东十三行更是竭力促进清朝闭关锁国,避免朝廷和外国人接触。其针对外国人的限制措施,则是手段迭出,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把前来贸易的洋人圈禁在被称为商馆的固定区域内活动。里面设有办公室、仓库、宿舍乃至妓院。没有他们的首肯,洋商们无法随意外出。按照惯例,来大清贸易的洋人,每年可以有几次旅游机会。不过要限定名额,人数一般不能超过十人。
此外,早期来大清的西洋人还被禁止学习中文,不得购买任何中文书籍,更不可能私自与官府沟通。若是有非常必要的文件传递,也要通过十三行的买办们转达才行。
被隔绝在小世界里的洋人,自然就和十三行的地头蛇们有了信息上的时差。这也是十三行不法行为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十三行的商人们,每年都需要向广州的各级官僚输送利益,方便他们在国内的贸易。而这笔这种潜规则式的支出,自然被转嫁到洋人身上,实践了羊毛出自羊身上的亘古哲理。
最开始,“羊毛”价值仅仅是正常商业税收5%。但在十三行的推动下,数值一路攀升,到最后增加到令人瞠目结舌的20%。
十三行能够这么肆无忌惮,自然是因为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清朝当局认为洋人会“带坏”天朝的顺民,所以不允许普通民众与外部世界有自由接触机会。但他们又希望从贸易中获利,便雇佣最擅长与洋人打交道的商人作为中介。这个政策给了官商们以巨大的便利,使他们从平等贸易逐渐转向掠夺式贸易。
目光短浅的乾隆大帝为十三行输送的眼前之利所忽悠,在制定“一口通商”政策之前,曾试图加重浙江海关关税,以迫使洋船集中在广州贸易。他说:“来浙者多,则广东洋商失利。”然而,该策略并未阻止北上的洋船。于是,乾隆断然实行封关,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其原因既是为维护东南海防,也是为保证广州洋行的生意。
一口通商下,广州十三行的权限增加,擅长薅羊毛的十三行商人们固然提高了清政府的关税收入。但是清王朝的封闭程度却大大提高了。
知乎清吹 @由拳野稻 又指出:【1830年,英商在英国下院听证会上表示,广州是世界上通商条件最好的口岸之一。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
【既然广州十三行对外国人一向苛刻,为什么又会有这样的记录呢?这与鸦片的输入中国有关。
从嘉庆元年开始爆发的川陕白莲教起义,让原本就囊中羞涩的清廷,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境地。为了能够缓解财政压力,清廷开始下令对广州十三行进行摊派索银。为了能够躲避清朝官员们几乎毫不掩饰的摊派,十三行的商人们干脆纷纷将手中现银全部购进当时能够长时间保存,并且还一直处于升值状态的印度鸦片。
十三行商人们的行为,令原本对这里寄予希望的清廷大为恼火。这导致1799年,嘉庆皇帝下令广州十三行禁止继续进口鸦片。但是此时的清廷,已经无法对南方沿海进行有效管治,所以这一法令不仅没有禁止印度鸦片继续流入中国,甚至还导致国内鸦片价格上涨。
十三行从鸦片中介贸易中获得巨额财富,于是要挟朝廷,如果想得到十三行的资助,就得容许十三行贩卖鸦片。清廷为了能够尽快从十三行征收现银,因此对于当地商人向内地输入鸦片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反倒助长了鸦片在中国的销售,也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鸦片之殇”的开始。
而一向对外国人并不太友好的十三行商人们,这一段时间却因帮助英国人倾销鸦片,获得了很多来自英人的浮夸不实的赞誉。】
来自知乎专栏冷兵器研究所的资料。以上内容感谢 @锦衣夜行
广州十三行对于大清海关的垄断,对于外国人的敲诈勒索,使得大清更加闭塞,其外交上的粗暴拙劣,更是成为英国人为打开中国大门而悍然发动鸦片战争的一大诱因。
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惨败后,广州十三行商人极力怂恿清政府拒不履行《南京条约》中的某些条款。若官府的态度出现松动,他们又可以高举忠君为国的旗帜,寻衅滋事。因为根据五口通商的协议,西洋各国已经拥有了与清朝官民直接进行贸易的权力。这无异于给挟洋自重的十三行官商们,以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广州一港的衰退与厦门、上海和宁波等新口岸的崛起。不依不饶的洋人又要求直接进入广州城做买卖。这些推诿与冲突,很快引发了损失更为巨大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并同意根据国际惯例进行外交和贸易事务。
此后,十三行中介们便彻底失去了闹事的资本。伴随着恢复平静的广州口岸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广州十三行黯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罗三洋:《海上丝绸之路的绝唱——广东十三行》
英国·孔佩特《广州十三行》
反对
@鸿黄蓝绿黑白灰写的所谓三国名将“徐晃”的故事,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徐晃本传都没有的事,全是其他人物的事迹各种混插编排成徐晃的个人事迹(张三李四的故事都成了徐晃为主角)。
这算什么?历史发明家?
在评论里被人质疑,他还居然还能坦然自若的继续胡说八道,真是迷之自信!
就这样的答案,居然点赞1千+人,联系本题关注者4千+人,这个比例让我觉得,在知乎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任重道远啊!
另外,若有人问我为何揪这位不放。其实我知道,本题下的回答中各种网文乱出,我没能力去翻史料来纠正,因为我就只懂点三国史。其他在回答时胡说八道涉及到三国史的,我慢慢来,有时间一个个收拾。
第一个胡说八道的故事:
我就直接列bug吧。
1.曹操带着曹植去关中。
我先上史料。
《艺文类聚·卷21》引曹植《离思赋》:建安十六年,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怀恋,遂作离思之赋……
这段话是出自曹植的《离思赋》序,看起来好像是(太子)曹丕留邺,曹植随父亲曹操去了关中。
其实不然!请大家再看:
《艺文类聚·卷30》引曹丕《感离赋》: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乃作赋曰……
这是曹丕的文字。原来,曹操是带了曹植、曹彰、曹熊等等儿子。
经过答主的发挥,搞得好像曹老板这次去打仗是要单独培养曹植一样。
2.曹操打关中“18路诸侯”。
——我不知道这18路怎么数出来的,估计是陷在罗贯中的梗中深深不能自拔。
3.后面的冀州叛乱,具体实施者是谁,答主没说(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结合上下文和史实来推测,相信看过《三国志》的朋友,都会知道这是:
建安十六年(211年),韩遂、马超反叛,曹操率军远征关中,十月,苏伯、田银在冀州造反。
陈志《杨阜传》:太祖(曹操)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
——曹操在安定时,苏伯造反。
陈志《武帝纪》:(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十月,(曹操)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
——十月,曹操在安定。
既然如此,那么他发明的故事中主角“徐晃”在哪呢?
陈志《夏侯渊传》:(夏侯渊)与太祖(曹操)会安定,降杨秋。
陈志《徐晃传》:(曹操)使(徐)晃与夏侯渊平隃麋、汧诸氐,与太祖(曹操)会安定。
——原来徐晃正跟曹操、夏侯渊一起在关中打叛军啊!怎么就穿越回邺城跟曹丕留守了呢?
4.曹丕要亲征,被“徐晃”劝阻,然后徐晃去平定了叛乱。
妈蛋我都分析不下去了,直接给答案吧:劝阻曹丕亲征的是常林、率军平叛的主将是曹仁!
上史料!
陈志《常林传》:太祖(曹操)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曹丕)欲亲自讨之,(常)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陈志《曹仁传》:苏伯、田银反,以(曹)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田)银等,破之。
这具体“七军”可以查到的有:阎柔、轲比能。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什么叫努力的胡说八道。答主连翻《徐晃传》的时间都没有,却有时间继续胡说八道。
让我不禁想起了“办公室政治学”这么高大上的学科。
——这是一种让发言者飘飘然的学问,同时并产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幻觉,有如对历史环境的身临其境感,常说自己可比“千古一帝”,至少自比“贤臣良相”总是没得跑。
5.“徐晃”劝曹丕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还有曹操之后表现(笑了笑,说徐晃老狐狸云云)。
妈蛋,这种剧情真的很难找出处啊!
我只知道,“苏伯造反”这事相关后续记载有两条:
程昱事:程昱反对杀降,并劝说曹丕听从,曹操回来后,说:君非徒明于军计,又善处人父子之间。
国渊事:国渊写奏章事,报杀敌实数,曹操问为何不“以一当十”,国渊解释后,曹操十分高兴,提拔国渊为魏郡太守。
——所谓原文中徐晃说辞,曹操说辞,都是历史发明!
第二个胡说八道的故事。
徐晃找汉官撞车,辱骂,革职?WTF!
这个脑洞太大了,我唯一能联想到的是程昱的事。
陈志《程昱传》:魏国既建,(程昱)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
只有“争威仪”,具体什么事不清楚,骂人肯定是有的,程昱找人撞车有没有?我不知道!
中尉刑贞也是魏官,也不是汉官,身份也靠不上。
我翻遍所有汉末的史书,也找不到这个敢找朝廷官员撞车的猛人。
所以,这个故事还是:历史发明!
接着,请大家继续看答主在评论区的胡说八道。
上史料:
陈志《程昱传》: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程)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曹操)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孟)贲、(夏)育。”
徐晃又一次莫名其妙的拿了程昱的功劳。
就这胡说八道一通, 又300+赞,呵呵~
答主终于有时间翻了《程昱传》,知道错了一处,我不知道为何答主从始至终不肯翻《徐晃传》。
答主删了不少回复,我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了。看到仅存的一条,是不是意味着,答主解决读书问题都是靠百度?我擦~之前查证程昱率700人守城,也是百度出来啊!
(我确实查不到被删内容是什么)
关于答题内容出处,答主是什么回答滴:
《卑鄙的圣人》和《建安年》都是历史小说吧?
小说都会有所发挥想象力的地方吧?能算数?
我真是第一次在历史圈里看到有人甩小说出来做论据的,莫名自信啊!
另外,你列个《三国志》你看过吗?你不都是百度吗?
《汉晋春秋》、《汉末英雄传(×记)》这些甚至不存在全本的书名(这些书现存的内容都是以注文、引文的方式附在其他书中)列出来有意义吗?
列了这么多书,和胡说八道内容有联系吗?
我看,这段话,除了装逼,糊弄小白,没其他用。
以下是继续糊弄的说辞:
这论调,真神了,答主的想表达的是:凡是史书(三国志)没写的,那么小说就会有交代的。
原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内容都可以拿来当史料呢!
我不知道答主评价曹操、杨修“爱装逼”时的心态是什么。
答主胡说八道评毛玠案。
直接给真相:
毛玠入狱是因为崔琰之死后,口出怨言。
和洽是天下第一丑?我真不知道出处。我只知道王粲长得丑。
帮毛玠说话开脱的有和洽,还有桓阶。
陈志《和洽传》:(和)洽陈(毛)玠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
罢朝,太祖(曹操)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乃复为崔琰觖望。此损君臣恩义,妄为死友怨叹,殆不可忍也。昔萧、曹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后世也。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
洽对曰:“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伦也,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见拔擢,显在首职,历年荷宠,刚直忠公,为众所惮,不宜有此。然人情难保,要宜考核,两验其实。今圣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于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
太祖曰:“所以不考,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
洽对曰:“玠信有谤上之言,当肆之巿朝;若玠无此,言事者加诬大臣以误主听;二者不加检核,臣窃不安。”
太祖曰:“方有军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阳处父于朝,此为君之诫也。”
和洽的原话在上,哪句话的意思能和答主胡说八道的说辞对应得上来?
因为曹操不肯说出是谁(答主直接脑补是丁仪、丁廙)是告发者,和洽强调要此案需要两人(告发者和毛玠)当面对质,不能以一面之词定罪。曹操最终不肯说出谁是告发者(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所以毛玠这事才算了。
答主继续忽悠:“曹植处置徐晃,会失去兖州和冀州所有士族的人心。”
这真是人有多大胆,就敢随便想。
徐晃,一个司隶河东郡人,一个地方小官出身,大半辈子都是在军队里混,他的家族又没读书人,他的势力怎么就能影响到兖、冀两州的士人呢?!
——
我深深的为知乎的历史圈爱好者捏一把汗。
这一千多点赞的朋友们,你们天天爱看这种胡说八道的“办公室政治学”,还以为是在涨知识呢?
——傍晚时的第二次更新——
说两件事,经网友
@pangjiagao提醒,那篇胡说八道文从昨天(2017.1.1)开始已经跻身网文行列,估计得流传N年了。
被无知文史版块小编换的标题是:
有点滑稽。
第二件事我下午琢磨了一下:曹操要治某甲,某乙说:你要是治了某甲,你就失了天下人的心。然后曹操放了某甲。
这事肯定不是毛玠案。我现在想到了故事原形: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自立称帝,曹操对太尉杨彪不满,以杨彪为袁术姻亲(杨彪的妻子是袁术姐妹),让人污蔑杨彪私通袁术。
杨彪入狱后,孔融去找曹操谈话,曹操开始托词是朝廷办的案子,不是自己的意思,而孔融直接说:“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还丢了话,我也辞职不干了!
曹操这才放了杨彪。
范书《杨彪传》: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曹)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
操曰:“此国家之意。”
融曰:“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曹)操不得已,遂理出(杨)彪。
还有一例,是中平元年(184年),孔融得罪了大将军何进,何进门客中有人进言行刺孔融,也有人劝何进向孔融示好。
这个故事人物剧情设定和前例不一样,但是也提到了“杀某人,失天下人心”这个梗。
范书《孔融传》:客有言于(何)进曰:“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何)进然之,既拜而辟(孔)融。
可供参考。
——1月3日第三次更新——
再扯一些。
原文1:由于曹操对于冀州的士族并没有打击,所以土地兼并现象在兖州是没有的,在冀州是比较严重的……豪强带着农民起来闹事。
我不知道“兖州没有土地兼并”是从哪看来的,也不知道曹操打击了多少兖州士族,也不知道苏伯田银造反跟冀州士族有什么联系。
反正在答主看来,他已经洞悉了历史事件本末,“打击士族”、“土地兼并”这些词挂上去,显得看了很多书似的。。。
我翻了一下本题回答,也就在昨天中午,有个答主在我之前也发了批驳的文章,其中谈的关于“斗升互讹”内容可以补充我回答的不足。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 - 一边玩占去的回答 - 知乎原文2:徐晃拉住了曹丕的手,曹丕惊慌的看着自己的长辈。这个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徐晃。
曹丕生于中平四年(187年)冬。
徐晃是建安元年(196年),约九月,杨奉被曹操击败后,徐晃(徐晃时为杨奉部将)才归附曹操的。
所以说,什么“从小看着他长大”这种说辞,煽情!
原文3: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是曹丕这时候率兵平叛就是僭越,万一被什么人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就是犯上作乱之罪。
我不知道当时跟他讨论得热火朝天的网友们,怎么会认为曹丕亲征会是“僭越”?
儿子帮老子做事,怎么就“犯上作乱”了?
这个劝阻曹丕不要亲征故事的真正主角常林的理由是:轻动远举,虽克不武。
说白了就是:赢了不光荣,输了就要倒大霉。所以曹丕才放弃亲征了,这里哪有什么权谋制衡的道理啊!偏偏就是有些人喜欢听这种事,好像古人放个屁都是充满了智慧似的。
昨晚,鸿答主光临本题,回了一大段(见评论第六页),大意是说此事是自己无心之举,至于内容对错,还是一副和稀泥的态度。
今天有热心的网友到他的回答之下要求他删答案,他却还是一副不肯认错的态度,甚至也不肯采取补救,真是非常遗憾!
舍不得1000赞的话,就在正文重新编辑,注明非史书记载嘛,是源自自己杜撰,还是某小说内容,说明白不就行了!
更让我觉得遗憾的是:他乱写的东西已经在网上传播开了。
所以我说“勿以恶小而为之”,诸君共勉!
1872年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众大会上演讲说到:必须考虑到各国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如果我对你们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许再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注意年份,已经是宣言发表之后了,这就说明马克思不反对和平方式。反对和平的是XX
说个古代纪年的,不是学历史的可能还真不知道。
唐玄宗干的事。有段时间不称“某某年”,而称“某某载”。虽然年和载意思差不多,但听惯了贞观十二年、康熙三十一年,猛一听见天宝三载,还是有点别扭不是?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为啥要改呢?咱们李隆基同志的脑回路是这样的:
首先,《尔雅·释天》有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嗯,这算是找到理论依据了。瞧瞧,周朝以后才叫年呢,人家尧(唐)舜(虞)那时候都叫载,真有文化,古风啊(注意啊,中国古代最讲崇古,越老越好,尧舜是五帝,比夏商周早多了)……哎,等会,俺们老李家国号也叫唐啊,而且在我的英明领导下,国力日强,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老百姓有吃有喝有玩有乐,做得了诗,舞得了剑,打得了蛮夷,扒得了灰(呃,这个划掉)……一不小心搞出来个开元盛世啊,这不赶上尧舜时代了么,这纪年可以接轨了吧?
再者说,“周曰年”,我奶奶的国号就叫周啊,她叫什么神功元年正常,现在已经除周复唐,拨乱反正了啊,改,坚决得改!
于是下诏:从天宝三年起,改称天宝三载。
(《唐大诏令集·改天宝三年为载制》:“历观载籍,详求前制,而唐虞焕乎可述,是用钦若旧典,以协惟新,可改天宝三年为三载。”)
后来呢?大家都知道了,接着逍遥快活 了几年后,天宝十四载(叫着还是别扭),安史之乱来了,明皇跑四川“雨霖铃”去了。太子李亨在灵武强行上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那时候忙着平叛呢,一摊子糟心事,也顾不上想别的,还叫至德元载吧(叫着更别扭,代宗朝权相元载也只好摊手:谢谢啊)。等到至德三载,长安也收复了,日子也好过了,肃宗琢磨过来了:爸呗,您这改年为载改出啥好了?还tmd追述尧舜?以前叫“年”好好的,我看安禄山造反就是这倒霉催的“载”招来的。于是,下诏:明年改元乾元,恢复叫“年”,不叫“载”了。
于是,天宝三载到至德三载,历史上仅有的这14年用了“载”。也算是唐玄宗做的无数荒唐事里一件小荒唐事吧。
所以,以后如果在电视上看到唐代历史剧说:“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你就可以装个逼挑个错了。
不过想想,幸亏这货没一时档次降低才上追夏商,否则,天宝三岁,至德三祀……
这酸爽,细思极恐啊。
当庭行房,曾经是一种标准离婚手续
网文侵删
在欧洲历史上的某些特定时期,离婚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面临离婚问题时就连皇室也会碰壁,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英格兰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为了能够顺利离婚,摆脱前妻,他不惜发布一系列废止法案,并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基督教分支,然而,新教与原本的基督教几乎没有任何差别,除了一点:确立亨利八世本人才是终极的权威领袖,而非教皇。
亨利八世一生共娶妻6人,还有不计其数的情妇,他甚至让画师把自己欲望的根源直接展示在画像中。图源:Wikipedia
然而欧洲历史上也有一些时期,离婚并没有那么难。从大约14世纪开始,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女性想要与丈夫离婚,只需要进行一项简单的手续,就是在法庭上证明其丈夫无法完成婚姻的义务,或者说得再直白一点——当庭证明丈夫身体不行。
理论上讲,这个判定标准相当简单粗暴,男性也可以反过来利用它作为借口逃离一段婚姻,这的确是一个逃离婚姻围城的出口,唯一的代价就是在法庭上表现得非常疲软。
但是在现实中,谁也无法远离人群生活在世外仙境的小农场里,谁也无法躲避社会与群体带来的羞耻感。
中世纪时期波德斯塔宫(Palazzo del Podestà)中贵族的婚姻生活,该建筑位于中世纪时期的圣吉米尼亚诺(今意大利博洛尼亚市)。图源:Wikipedia
这种在法庭上发起的“阳痿测试审判(Impotence Trials)”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单单在17世纪,欧洲就发生了大约1万起通过法庭性能力测试解决的离婚案件。
也许你已经能想象到:涉案的男性想要在法庭上证明自己清白且健康,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他们不仅要当众证明自己能够勃起,还会被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当众证明自己可以射精。
这类法庭流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在不同的国家,对于不同的案件,处理手段似乎也有所区别,通常来说,这类审判是在教会法庭中进行的(尽管我们找到了一些案例,是在更普通寻常的法庭中进行离婚案件审判,但下面还是从最奇特的案例说起)。
在“阳痿测试审判”正式开始之前,夫妻双方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等候期,最长可以达到3年。之所以要等这么久,就是希望男性能在这段时间里提升自己的性能力,满足妻子。如果经过了这段时间,妻子仍然认为丈夫的床上表现不尽如人意,接下来就会进行正式的法庭审判。
图源:Smithsonian Magazine
审判的过程包括当庭质询证人,这些证人可能是夫妻的朋友,也可能是仆人,询问将涉及这对夫妻大大小小的生活细节,当然也包括私密的性生活细节。
下面这段证词来自一位名叫托马斯·沃斯(Thomas Waus)的证人,此人是当事夫妻的朋友,丈夫名叫尼古拉斯·坎蒂卢佩(Nicholas Cantilupe),妻子名叫凯瑟琳·佩内尔(Katherine Paynel)。
根据记录,这段证词援引自妻子凯瑟琳向朋友托马斯诉苦时的描述:
“她不止一次尝试用双手摸索,试图找到尼古拉斯生殖器所在的位置,每次她这样做的时候,她都和尼古拉斯躺在床上,而丈夫已经沉沉睡去。在尼古拉斯的下体,她找不到任何东西,也无法抚摸到任何东西,她推断尼古拉斯的下体应该是平坦的,就如同男人的手掌一样宽阔平坦。”
至于尼古拉斯的下体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关于这一点只能成为永远的谜,因为根据记录,审判过程中尼古拉斯突然逃跑并隐遁藏匿——这就是关于尼古拉斯·坎蒂卢佩最后的历史记录。
如果涉案男子当庭证明了自己的生殖器并无疲软现象,那么法庭将转向女性一方取证,有时甚至是通过侵入式方法判断这位女性最初指控的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法庭对妻子一方最关键的取证,就是检验她是否保持处女之身。
在古代这样的检查有各种各样的奇特方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将一面镜子塞入被测试女性的下体,并通过镜子观察内部情况。
当然,这种使用镜子进行观察的检查方式完全无法得出有效结论,就算检查人员看到了被检查者阴道内部缺失处女膜,被检查的妻子也可以宣称是其丈夫用手指让自己丧失掉了处女之身。这样一来,不仅其丈夫的性能力变得无法确认,还多了一项无法确认的事实:妻子的贞洁。
也不是所有的审判都只关注男性生殖器是否能勃起,丈夫是否有能力让妻子怀孕,这也是一个审查重点。在审判过程中,法官还会反复询问这对夫妻的性喜好,包括他们的行房频率,特别是对各种体位的使用频率。
在当时,法官们认为体位问题至关重要,因为除了传统的“传教士”体位以外,任何其他的体位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一项罪行,而且人们相信只有传教士体位才是最有效的受孕性爱方式。对于神职人员来说,他们更是坚信这种姿势才是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性爱姿势。
在中世纪,此图所描绘的体位是不被允许的。图源:The Medieval Magazine
因此,如果在审讯中查明丈夫喜欢用其他的姿势与妻子行房,法庭将判定这位丈夫是未能履行婚姻职责的。
不仅如此,当这对夫妻在法庭上发生了性行为,如果丈夫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障碍,妻子还有可能利用这个契机,在下体处涂抹红色颜料,证明丈夫只有在法庭上才与自己完成了初次行房,将其作为诬陷丈夫的一个有力证据。
对于男性来说,经历这样的审判必须要忍受巨大的羞辱,从社会关系角度看,这样的审判是在质疑他们作为男性的基本能力,在这一方面任何不足都会挑战他们现有的社会地位。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审判是完全公开的,而且这些诉讼记录的词汇也极尽下流之能,在人群中流传颇广——无论在哪个时期,人类的本性都是如此。
就像前文中介绍过的那样,阳痿测试审判的具体流程会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案件出现一些差别。但是所有的审判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先从外观与尺寸角度评判丈夫的生殖器,看看它是否给人留下能胜任夫妻生活的第一印象。
图源:Notches
在西班牙曾经流行过一种奇特的测试,要求接受审判的丈夫交替在冷水和热水中浸泡生殖器,然后观察他的生殖器是否可以正常勃起。
还有一些案例,我们发现在中世纪有专门从事“阳痿测试”的女性群体,应该说是这方面的专家,对接受审判的丈夫进行彻底的生殖器检查,并当庭向法官作出检查报告。
大约在1370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我们从资料中看到了3位女性对一名接受审判的丈夫进行了检查,丈夫名叫约翰·桑德森(John Sanderson),案件中,他的妻子泰迪娅·兰希尔德(Tedia Lambhird)指控他的阳痿严重影响到了夫妻生活。检查报告是这样表述的:
“约翰的生殖器就像是一段空荡荡的肠衣,它的皮肤斑驳,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血肉,而且生殖器前端中央区域完全是黑色的。上诉的妻子声称,当她用手抚摸丈夫的生殖器,把它对准妻子的外生殖器,它既没有勃起,也没有发生体积上的任何变化。当妻子被询问道丈夫是否有正常的阴囊,她回答说丈夫的阴囊只有皮肤,但是里面没有睾丸,就像幼儿那样与下体相连。”
图源:Pinterest
这段文献就是约翰和他的下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全部印记,愿约翰·桑德森长眠。
我们都有人生中最让自己尴尬的瞬间,但就算我们的那个时刻有多么丢脸,也无法与之相比——想想看,650年之后,仍然有人看着一段对自己生殖器的描述文献,并对此津津乐道。
在另外一些案例中,法庭会雇佣男性医生,在公开审判的现场对丈夫的生殖器进行刺激——可以想象到,即使平日里没有任何性功能障碍的男性,也很难在如此高难度的严苛条件下有卓越表现。
格斯弗里斯侯爵(Marquis de Gesvres)就曾经接受过这类审判,根据他的审讯记录,侯爵成功地在男性医生的帮助下达到了半勃起的状态,但是审查官认为,侯爵大人的“紧绷程度、硬度、时长”都无法达到生育要求。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男性审判者往往对男性受审者深表同情,因此无法快速勃起并不会成为决定性的判决依据。
图源:Reddit
我们在资料中发现,有一些男性声称他们之所以在法庭上没有展现雄风,是因为妻子雇佣了巫师,用某种方式束缚住了他们的性能力。
1603年,雅克·德·萨莱斯(Jacques de Sales)受到妻子的指控,被迫当庭进行阳痿测试,当他无法在审查员面前成功勃起时,他声称自己的妻子在他的生殖器官上施放咒术,用巫术阻碍自己勃起。
由于阳痿测试审判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复杂,这些审判往往出现相当长的休庭冷却处理,甚至长达数月之久——当然,这也是为了能给涉案男性足够的机会证明自己的性能力,挽回面子。
每当极端复杂的案件出现,法庭给出的最终解决办法就是让这对夫妻再次等候3年,法庭希望这种强行冷处理可以让夫妻性生活矛盾在日常中磨平。时间真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一些案例中,3年之后当初那对夫妻已经双双辞世,或者其中一方驾鹤西游。
图源:Pinterest
不管怎么说,对判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测试,同样也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测试,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夫妻双双当庭行房,完成一次以受孕为目标的性行为。
下面这段审判记录来自中世纪时期的法国莱姆斯地区,也许这段描述可以让我们看到这类审判到底能给一个人留下多大的人生污点,在当时,这样的事件将成为每一个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审查专家们围坐在火炉旁等待着。这位丈夫一次次地大叫:‘来吧!快出来吧!’但是每一次呼喊都是只闻雷声不见雨点。那位妻子在法庭上大笑着告诉专家们:‘不用着急,我最了解他!’专家们则说,他们再也没有像当天在法庭上那样放声大笑过,也再也没有像当晚那样心有余悸,辗转难眠。”
每当这些阳痿测试正式结束之后(或至少尝试过一次之后),专家们就一拥而上开始仔细检查这对夫妻的私密部位,甚至连床单也要仔细查看,这样才能确知刚刚发生的性行为是否达标。
然而检查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不难想象——这位性爱对象是自己的起诉方,在行房的那一刻很可能是对她怀有恨意的,另外被测试者的婚姻即将土崩瓦解,还有一群观众近距离观看这一幕。再怎么想,这也不是男性最理想的行房环境,对于那些原本就有疲软问题的人来说,难度就更大了。
图源:National Post
在所有这些审判中,最猎奇的故事当属兰奇侯爵(Marquis de Langey)雷内·德·科尔多安(René de Cordouan)的例子。
1657年,这位侯爵大人被推上受审席,对他进行审理的并非教会法庭,而是巴黎最高法庭。起诉侯爵大人的是他年芳17岁的妻子,玛丽小姐(Mademoiselle Marie),她宣称在两个人相处的4年时间中,她只见过丈夫的男根平静地躺在床上,用她的原话说,“毫无生机。”
侯爵夫人对丈夫性能力表现出了极大的蔑视,与这一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人早期的来往书信,这些呈上法庭的书信表明,两人初识阶段关系甚洽,如胶似漆。
有趣的是,在这次审判中兰奇侯爵非常渴望在民众面前展示雄风,甚至敦促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在正式的阳痿测试开始之前,所有证据都对侯爵大人有利,他的信件已经证明自己曾经具备的性能力,而且根据法庭检查,侯爵夫人也并非处女之身。
然而不幸的是,阳痿测试现场的压力让侯爵大人没能成功展开性行为,经过几个小时的尝试,还是以失败告终。由15人组成的陪审团从始至终在侯爵大人身旁静候他大展雄风,现在想来这些人并没能起到辅助作用,而这次失败也让侯爵大人名誉扫地。
因此,侯爵夫人与丈夫合法离婚,侯爵大人被迫支付了自己和前妻的法律费用,沦为贵族和普通百姓的笑柄。法庭对他的惩罚是退回妻子的全部嫁妆,并且禁止他再婚。
神奇的是,侯爵大人并没有气馁,尽管法庭明令禁止,但他在离婚后还是再婚了,第二任妻子名叫黛安娜·德·纳瓦伊尔斯(Diana de Navailles)。而这一次侯爵大人没有出现任何床笫间的困扰,并且和黛安娜陆续生下7名子女。当侯爵大人终于证明了自己的男子气概,他对自己的判决提出上诉,推翻了先前的判决,法庭最终宣布他与黛安娜的婚姻是完全合法的。
图源:Pinterest
综合来看,各种各样的案件记录表明,在那个年代,还是有一些男性钻了法律的空子离婚,只要故意被判定为勃起障碍患者,或至少证明自己无法顺利完成性行为即可。
兰奇侯爵的故事清楚列举了钻法律空子所需的代价:一旦男性败诉,他必须要承受侮辱性的伤害,自己的性能力缺陷将成为每一个人的谈资,甚至包括对自己私密部位的所有细节描述,另外,败诉的男性还要承受开庭所需的法律费用,以及对前妻的赔偿。
反过来,对于上层社会的已婚女性来说,她们也有理由利用这样的法律条文起诉自己的丈夫有阳痿问题,并从中获利——这些女性有足够的财力聘请律师进行起诉,如果自己败诉完全可以支付法律费用,并没有多大损失;如果胜诉,她们就可以获得一笔收入,并寻找一位床品更加强硬的再婚对象。
女性可以因为丈夫阳痿而合法离婚——制定这条法律的人可能永远想不到,渴望性自由的男女将利用这条法律轻松挣脱婚姻锁链。图源:Apartment Therapy
在中世纪,人们利用这条法律追求性自由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有历史学者在研究了所有已知的阳痿测试审判之后指出,在中世纪的法国,贵族占总人口的3%,但贵族阶层中发生的阳痿指控占到总数的20%之多。
先想办法先证明自己阳痿,再婚后孕育子女,这些勇敢的男性最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离婚案例。比起数据,这些经典案例更能说明问题。
到了19世纪,新的离婚方式出现,阳痿测试终于从历史舞台上谢幕。但是欧洲历史上这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仍然值得流传,在那个时期,疲软是会被自己的妻子告上法庭当众展示的,其惨烈程度堪比公开处刑。
李白和伏龙芝的出生地,相距只有短短六十公里。
注:(1)李白出生地有碎叶城、青莲乡等多种说法,目前仍以前者为主流,碎叶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2)伏龙芝出生于比什凯克,苏联时代该城更名为伏龙芝,现为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
我来讲讲一个超级冷的历史。
作为第一个以无神论为建国立国指导思想的国家―苏联,作为以消灭有神论为目的的国家,竟然派代表去参加伊斯兰会议(代表苏联穆斯林),讨论和决定圣地的归属权,苏联代表还当选会议副主席。这次会议开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沙特家族(沙特阿拉伯王国王族)对两圣地的统治合法性,苏联代表支持沙特家族。
汉志(包括两圣地)原先是哈希姆家族(现约旦王室)的领地,反奥斯曼起义胜利后1916年哈希姆家族宣布独立建立了汉志王国。1924年,汉志国王哈希姆氏乘奥斯曼哈里发被废除,自我宣布为新哈里发。已经占领内志并建立内志苏丹国的沙特家氏,以讨伐哈希姆氏为由,从内志进军汉志并1924年占领了麦加,1925年占领了吉达。
苏联为了拉拢中东地区地方势力对抗英国,一直在联络各地地方首领,原先是打算跟汉志的哈希姆氏搞关系,没想到这突然被沙特家族捣乱了,苏联直接跟胜者沙特家族联络,想拉拢他们。
1926年在麦加召开了一场伊斯兰世界会议,其中一个议题是讨论和解决圣地归属争端。原先大部分参会人员都支持哈希姆家族,谴责沙特家族,而且英法也支持和期待这次大会迫使沙特家族退出汉志,从而达到汉志和内志相互强制局面。
苏联听说这个会议后立马派了六个人 代表境内六个有规模型穆斯林的加盟国参加会议。苏联通过各种政治手段,跟各方代表打成利益交换条件,成功的让他们支持苏联代表当选为会议副主席。在苏联在四处游说下,大会通过决议认可沙特氏对两圣地的管辖权,沙特家族就这样在无神论苏联的支持下成为了圣地的合法保护者。
原本英法是反对沙特家族吞并汉志,更反对内志和汉志的合并(担心半岛的统一),但是这次会议通过了认同沙特家族的决议,英法只能接受。
这个会议参会人员可以是穆斯林国家或者地区穆斯林统治者的代表,伊斯兰世界有名望的学者也可以参加,没有派系限制,没有地区、国家和民族名额限制。
把这个问题吵火了,然后让微信部门的人看到。然后等待版本更新。
我们仔细查查克林顿当政期间对中国和世界的所作所为,就会觉得川普实际上是个挺不错的人。
长相真能欺骗人的眼睛,眼睛能左右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