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陆议为什么要改名为陆逊? 第1页

  

user avatar   lu-han-71-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本人有话要说……

虽然我立志渣权一生黑,但依我看,我从陆议改名为陆逊真未必和孙权有什么关系。(其实我本人一直都认同陆议这个名字,议和伯言不是更搭,逊虽然不是啥贬义词,但配伯言总感觉怪怪的)

以下开始谈理由。

陈寿的《吴书》内容主要取材于韦昭的《吴书》,而且韦昭是在孙亮即位后才被诸葛恪举荐担任的太史令著述《吴书》的。 也就是说,渣权改名之说或还值得商榷。而且坊间流传附会我小儿子陆抗和我名字连起来就是抗议引起了渣权不满,所以要求我改名。这一点我不太敢苟同。为什么呢?抗儿生于黄武五年(即公元226年),彼时我和渣权关系还不错,而且《三国志.明帝纪》“青龙”年间(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公元234年)还记载我的名字为陆议,至少说明无论是情报显示还是我在国内惯用名至少此时仍称陆议。当然也有冲突的地方,比如《满宠传》称陆逊,不过时间早于《明帝纪》,另外《三国志.魏书.王基传》中也称我为陆逊,“今逊等已死”,那么时间就可以确定在公元245年以后了。另外我抗儿临死之前给孙皓的上疏中提及我也称“父逊”。也就是说最迟的时间节点在公元274年以前,我的名字被改成陆逊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对于这个猜想还有佐证,《先主传》写夷陵之战的内容中称当事人我为陆议,也就是说章武元年(公元222年),我就任大都督并对外宣称的名号仍是陆议。《贾诩传》中曹丕即位不久找贾诩对策先取蜀还是伐吴的时候贾诩言“陆议见兵势”,也就是说与刘备差不多同时的时间点我的官方用名一直都是陆议。也就是我本传中强调的本名陆议。

再看《孙登传》,“权迁都建业,征上大将军陆逊辅登镇武昌”,由于《吴书》一贯作陆逊,但是确切时间点又有记载,故录作参考。这一年是孙权称帝那一年,公元229年。

继续看。孙登临终上疏中言及“陆逊忠勤于时”,也就是说较之《王基传》又将时间节点拉回到了公元241年。

《孙和传》中提及吾粲下狱见诛,顾谭流放交州时提及的也是陆逊,时年公元245年。

也就是说,《吴书》中与《魏书》相比较更加对应的时间点确切来说应该是不晚于公元241~245年更名的陆逊。但此前的《吴书》中与我相关内容由此一律统一为陆逊。除了本传中提及本名陆议以外。不再揉杂陆议。至于改名原因。孙权赐名可以排除,因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君主赐名这种事一般都是会记的,像八卦王裴松之以及花边杂志《世说新语》更是不会放过这么有趣的新闻,所以来自孙权赐名的可能性不大。

仔细看其实不难从我的本传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嘉禾六年之后的记录直接跳转到了赤乌七年我代替顾雍被封丞相,次年二月就被孙权骂死了……不过我被骂死的时间在本传中并未提及,而是在《吴主传》中提的。然而嘉禾六年至赤乌七年之间近七年的空白有没有相关记录呢?当然有,比如在《吴主传》中就记载了一些只言片语。

“(赤乌元年)时中书典校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逊与太常潘浚同心忧之,言至流涕。后权诛壹,深以自责,语在权传。”——《三国志.陆逊传》

“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后壹奸罪发露伏诛,权引咎责躬,乃使中书郎袁礼告谢诸大将,因问时事所当损益……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三国志.吴主传》

我拿孙权培养起来的特务吕壹无可奈何,等到孙权自己都罩不住吕壹杀掉他以后学汉武帝下“罪己诏”并询问群臣自己有啥做的不对的地方,然而他们哪敢提啊,都把这提意见的活计推给了我……

陈寿在我的本传里面写的很委婉,我一个大男人到底在哭什么……我已经感觉到惶惶不可终日了。

再接着看。

懒得码字了,上图片

这也是嘉禾六年《吴主传》中的内容。孙权主张严刑峻法惩治犯罪,我为孟宗求情,孙权因为我的求情给孟宗减罪一等,并表示下不为例。(然而并没有下次了,因为我再也不会了……)


赤乌四年,宣太子孙登病逝同一年,我的信息只有《吴主传》中的寥寥七字。

然而


我的攻战记录却在本传以及《吴主传》中被抹去的毫无痕迹。


赤乌四年与赤乌六年魏国两次派遣名将司马懿对我吴开展军事行动,然而作为似乎吴国最能拿的出手的与之相当的名将的我却并没有能够跟他有过交手记录,同样的,《吴主传》也记录了我人生最后的一些内容,我接替刚去世的顾雍为吴国丞相。

《吴主传》中没有提及我被他“责让”“愤恚而死”的记载,却言明了我的具体死亡时间。

我的本传中提及了我的死因,时间却模棱两可。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件事。我开始对吴国失望了,所以我越发消极了,尤其是在宣太子死后,这个吴国最大的希望去世以后,我看不到吴国的未来了。因为我心目中那个寄予厚望的好孩子孙登,已经走了……

逊,也有逃避的意思。

何以嘉禾六年之后我就毫无建树?因为我在逃避,我很恐慌很颓废,以至于我的人生空白需要苦苦搜寻《吴主传》中的只言片语,以至于人生最后一年还要被孙权别有用心的强行拉上丞相的位置上以后责让至死。

我可以做一个合格的臣子,但是他却做不成一个合格的君主。

所以,我不敢抗议,我选择逃避,这是我的选择。


user avatar   rico4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观点是,陆逊改名是后辈和官方都认可的,具体原因未知,但绝非强迫。

一、"逊"字并非恶名

先有名士刘某字义逊 诸葛恪字元逊

后有道士许逊字敬之 太守王逊字邵伯

基本都是和陆逊同时代的,所以恶名说不成立。

二、后代行文

这里从后辈行文可以看出,如陆机《辨亡论》

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甘寧、凌統、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韓當、潘璋、黃蓋、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騭,以名聲光國;政事則顧雍、潘濬、呂範、呂岱,以器任幹職,奇偉則虞翻、陸績、張溫、張惇,以諷舉正。

其讳陆逊为陆公,而不避“议”字。

无避讳的则见陆抗的临终上疏:

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

晋书中关于陆逊陆抗之名的机云之辨,卢志也点明是陆逊。

可见后代是认可“陆逊”这个名字的。

至于《祖德赋》的“走雄孙于长浪“是否和陆逊有关,则各见仁智,不过拆祖辈名作为文字游戏似为不恭,故此持疑。

三、史料

陆逊称逊并非吴书一家,吴录、江表传、陆氏世颂、吴书、陆机为逊铭、建康实录、晋书等等皆称逊。

而傅子、晋书五行志等等则称议。

包括三国志本身的矛盾,

@英雄重聚首

答案所言除吴志外,皆称陆议是不对的,王基传、满宠传,都是称逊的。尤其是王基传,可能是我们推测陆逊改名时间的一个关键点。

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

但是这些史料用名没有逻辑规律可循,只能说在一段时间内,陆议这个名字是存在于外国的广泛称呼中的,而吴国的本国史料,如韦昭吴书,则严谨的用了陆逊这个名字。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尤其是吴志时,参考了韦昭的吴书,沿用了陆逊这一称呼。而在编撰魏蜀志时,则沿用了魏蜀的惯称。就像我们称校长为介石,而对岸称中正一样,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而陈寿和裴松之都没有为孙权和陆家讳言的义务,尤其是八卦王裴松之,若是孙权“强迫”改名,裴松之不可能遗漏这条。

且案《世说》二相五侯十数将之语,四姓国柱之势,强迫改名这么恶意满满(虽说逊字非恶名)的事情断不可能是吴主所为,赐名倒有可能,但这么大且荣耀的事儿,史书不可能无载。

四、其他改名例

王朗王严、朱然施绩、何平王平、李严李平、贾逵贾衢、郤纂郤正、韦昭韦曜、马忠狐忠、程立程昱、廖化廖淳、孙翊孙俨、孙仁孙朗、俞韶孙韶等等等等,如此之多,并无参考价值,只能证明三国时改名绝非严防死守的死生大事。

五、独特的说法

清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卷一《陆逊本名陆议》:陆议即陆逊也,吴志题目称陆逊,惟传内云本名议,而通传只称逊无议。此忽称议而不称逊,另人疑别一人,不可解,此殆学史记汉书如周章忽称周文之类。或谓陆逊本以议著名,原书皆作陆议。因宋时避太宗讳,凡宋本三国志俱作逊,间有未改尽者,仍为议也。

(未见原文,仅从网上摘录,未知真伪)

这个说法有个很大的漏洞就是其他名中有义仪议等类同字的皆未改。不过值得玩味的是,《证遗》称原书皆作陆议,若有人有宋以前本三国志,则可探究一翻。

———10-31-21:28更新——

刚找到了晋写本三国志步骘传的残页影印,有幸的是其中有陆逊二字(右起第二列),故特列出佐《证疑》之误。




以上,

陆逊改名之时不可推,或可从王基满宠传无逻辑之史料中强行揣测为230后陆逊死前,但实在没多大说服力就是了。

陆逊改名之因不可推,但绝非被人强行改名。

陆逊于史书混杂逊议之事可推,但需要找到宋前版本三国志,则可理清今本三国志逊仪混称的原因(但是对于为啥改名还是没帮助就是了———10-31-21:28更新——上文已列)。


user avatar   ying-xiong-zhong-ju-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陆伯言应该不是自己改的名字,考虑到吴主的尿性,很有可能是孙权为了羞辱伯言或出于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将议改为逊的。



陆逊这个名字的叫法只出现在东吴的记载中(网上的资料说吴国的记载正文除《周鲂传》一条,其他几乎都是“陆逊”),而魏蜀两国的记载里却全是“陆议”。推测很有可能是陆逊死后或者快死的时候被改的名字。

考虑到古人名与字关系很大,而且也非常看重名字,一般不会无端改名,其中必有关系自身的大事,或是政治原因(如避讳、坐罪等等)。

如李严“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如王平“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

如程昱“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於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以上这些人改名都有记载如“改名”“复姓”“更名”等等,而陆逊只说“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可能说明一点陆逊改名不是出自个人意愿!

有人推测他改名的原因可能是他死后孙权改的。原因是太子事件,请看陆逊之死:“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

“累”字说明孙权是对这位功臣动火了(可能对陆逊早有怀恨,这次是爆发点而已)而且对陆逊身后事相当刻薄,按照他的功劳封个谥号不成问题,可是孙权偏偏没给,而在“孙休时,追谥逊曰昭侯”。(以上均引自《陆逊传》)

所以我比较认同“是孙权因为这次政治事件为他改了一个含有一点贬义的名字”这一推测。这样的话也可以解释为何魏书蜀书与吴书记载他时,名字不一的问题了。因为魏书蜀书(主要是魏)只有陆逊与这两国发生关系时,才提及他,那么这些时候陆逊还活着,所以名字会是“陆议”;而《三国志》的《吴书》大都取材于吴国史书,吴国史官(包括吴国其他的人物)既然知道孙权为陆逊钦定恶名,还有几个人敢提他的真名?《三国志》和演义也沿袭了这一叫法。

当然这种历史事件的真像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被人知道,我们只能根据各种资料、观点来推测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解释。

每每说到东吴的这点事儿,都觉得陆逊、周瑜跟了孙权真挺憋屈的…


上面材料大多来自网络,我整理了一下,并支持这种观点。


user avatar   li-zheng-st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陆议是孤儿。

改名是对故去的父亲的大不孝。

而且,只有《 吴书 》里叫陆逊。

所以,多半是死后被渣权改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鲍鹏山《风流去》一书中对刘备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评价? 
  如果你突然穿越成了袁绍,并且时间线在曹操刚刚挟天子之时,你会怎么做? 
  張飛的妻子見劉備時,如何自稱? 
  可以拿邓艾的偷渡阴平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做个比较吗。? 
  为什么三国明明是一个人命不如狗的乱世,却有那么多的人推崇备至? 
  如何评价《反三国演义》? 
  为何还有喜欢陆逊的人讨厌孙权? 
  如何看待《王者荣耀》新英雄吕蒙改名“澜”? 
  曹魏是如何与孟获产生联系的? 
  诸葛亮真的聪明吗? 

前一个讨论
诸葛亮为什么不把蜀国十万军队都投入到战场上去豪赌一把?
下一个讨论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备之与禅,则父为帝而子为虏”中“虏字的解释”?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