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李国武徒手接11层跳楼女人被砸身亡? 第1页

  

user avatar   TMJH-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一阵子,好像是浙江有个妈妈,伸手接住了一个高楼掉下的素不相识的小孩。孩子经过抢救无大碍,这位母亲双手重伤,可能终身留下残疾。
跟这位李国武大哥一样,当时都没想那么多,本能反应就是救人。只不过李国武大哥比较不幸而已。
扪心自问一下,生死之间,绝大多数人的本能都是往后退,你那一瞬间有个毛线理智?然而这两位就不顾凶险,下意识直接就去救人了。这是灵魂骨子里的仁厚,慈悲。
活菩萨一样的人,居然还有人聒噪,只能说众生贪嗔痴太多,渡不过来。



ps:评论里有人大言不惭,说每个人都会在别人跳楼时伸手去救人,这是人的本能。我就请问了,全国每年这么多跳楼的,围观看热闹起哄的人倒是很多,有几个人伸手去接了?吹牛逼不要脸。
再仔细看看事发的监控,李国武大哥当时已经发现有人要跳楼,几秒钟的时间内不停调整位置去接人。几秒钟时间还没反应过来?换你的本能,你不怕?你不会往后缩?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就你明白?去你妈的!
这种突发状况,就算李国武大哥还活着,都不能肯定地说自己一定会上前。一帮只会打嘴炮的人倒是赌咒发誓大义凌然。我呸你个呸呸!
————————————————————————

评论里还有很多人自以为聪明,说这样救人不值得。其实,这是在计算利害(其实我也计算利害)作为一个凡人,这没有错。但是你晓得计算利害,难道李国武大哥就不知道计算?他就是不忍,所以出手相救,这叫做慈悲,懂吗?佛祖以血肉饲鹰,你悟了就是值得,你不悟就一文不值。当然,我不是鼓励任何人这样做,那就是着了相,也不是真悟。
m.v.qq.com/play/play.ht

视频地址,自己看 。


最后再回答评论中一些网友的忧虑:我们这样赞赏李国武大哥的行为,会不会是鼓励冒险救人,结果得不偿失?我只能说,有这样忧虑的朋友,看问题的还比较浅。大家想想看,这么多年号召学雷锋,搞感动中国,舍己为人的好人有变多吗?不管法律如何严峻,道德如何谴责,坏人有变少吗?用社会学的说法,就是社会道德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好人和坏人的比例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差不多,不会有太大的起伏。

从事情的概率上来说,这种突发事件,只有在那一刻你才知道你会怎么做。其它都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鼓励不鼓励没有任何意义。吹牛逼说自己也行更加是无耻。

用佛家的话说,世间自有因果,连佛祖都在因果之中,更何况凡人?就算你一辈子啥人都不去救不去冒险,你就能保证一辈子没意外?那么多无辜出车祸的得绝症的你怎么解释?每个人身上的因果也不同,我鼓励你去徒手接人你去吗?你只会说我神经病,绝大多数人都会如此,鼓励有啥用?(所以才说李国武大哥是活菩萨一样的人)所以说,慈悲不光是渡人,而且是渡己。等你明白了,你就不会觉得李国武大哥傻了。


user avatar   yinghongjiaolv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1: 鉴于数名知乎用户在评论区和私信里询问捐赠渠道,而我这个账号的一切回答都是个人行为,无法为大家提供更多帮助,我将一则世纪金花集团今日发布的公告链接贴在我的答案里mp.weixin.qq.com/s/hDGY

有相关想法的读者可以尝试通过公众号联系集团公司。另外,这则消息里对李国武先生的一系列后续安抚工作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关注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更新2: 我再次强调,如果您是个人行为转载我的回答去其他社交网站,注明出处即可;如果您是营销账号等非个人属性的账号,我不希望我的答案被转载,请不要私自转载,否则我会通过知乎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没有授权任何微博、网络、公众号转载我的答案,除了一位私信我的小伙伴希望转在他的个人朋友圈……尝试了维权,然而挺难的……要是出于非商业目的请按照知乎的相关要求合理转载吧。我不希望一件好的惨事出于商业目的被转载。


更新3: 我再次明确表示,我的答案纯属写出我了解的事情和我自己的感受,我没有想要鼓励任何危及生命的行为,我也不会评判这种行为。我认为每个人的选择,其他人若没有明确知晓别人的动机,请不要随意分析评价——至少对于一些分明是高尚勇敢的行为,带着善意去理解吧。

更新4:我个人作为知乎用户,答题纯属个人喜好和兴趣;我不是营销号,没有什么利益牵涉其中。如果有内心阴暗或者不带脑子的个人在评论区恶意中伤,不好意思,我最近也心情不好,维持不了什么涵养,很有可能回击的时候会骂你。

以下是原答案:

牺牲的保安先生,是我姐姐的同事,我首先转述一下我姐姐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保安大叔是一名退伍军人,今年四十余岁,家里有一个孩子,父母健在。

大叔和我姐姐是一个集团分属不同分店,工作职能也不同,在事件之前自然是不认识的。事件发生之后,我姐姐先说了他们集团和社会其他机构是怎么处理后续事宜的:公司联合有关部门赔偿了一笔不算少的款项;孩子所属学校表示可以将孩子大学前的学费全免(貌似);大叔的遗孀由姐姐公司帮助安排了工作。所以目前就后事处理来看,还算顺利。我姐姐日常都是吐槽公司的,这次倒没说公司不好。

姐姐是15号我俩见面给我讲的。那时候我才知道几天前我眼睛瞥到的一则新闻主人公居然是她公司的……我姐姐一说“新闻里那个接人被砸中身故的保安是我们公司的”,我的第一反应和这个问题下面好多人是一样的“11楼啊他怎么敢去徒手接啊?超过三楼的都不敢徒手去接吧?”姐姐说:“他是个退伍军人,我觉得这个道理他肯定懂。大概那一刻真的是本能驱使他去救人吧。据我们同事说,他本来可能是想拼着两条胳膊废了给高空坠落的那个人一点缓冲。”

我顿时无言以对。

这件事情我怎么看待?


试想我自己的反应,我不惭愧,我肯定第一反应是躲开;我给自己的理由也站得住脚:高空坠物很危险,当然要自保为先。这样的我也没人能责备吧。

一开始听说这件事时,我在想“保安怎么不知道高空坠物危险还去接人啊……”没错,我的预设是他大概没觉得有那么危险、莽撞行事就去救人了。

这一点我最是惭愧:我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却忽略了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人是傻的;那些看上去傻的行为背后也许是比理性还要赤诚的善意呢。

总有一些人,尽管是少数,他们明知危险还能奋不顾身,无论是源自人性光辉的闪耀还是出于职业精神的高尚,这些人作出的选择总是非利己且非从众的。我无意评判这种选择的优劣好坏。我只是觉得还有人愿意作这种选择就值得我对人性报以期望。

这位大叔在我眼中也算得是英雄。如此行事论起“虽万千人吾往矣”虽不中亦不远了。

也许这个世界不缺少英雄,只是很多时候我眼拙不曾识得英雄的真容。

英雄名叫李国武。



评论我几乎都看了。我要讲清楚的是:我写答案不是为了评判,不是为了鼓励,不是为了消费逝者,不是要做广告。我仅仅是在得知这件事之后,看到了这个问题,就把我知道的和我自己的感想说出来。这是一件让人觉得生而为人值得感恩的事情;尽管评论区还是会有让人心生遗憾的语句。

P.S. 读者个人出于非盈利目的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其他形式的转载。

另:我的回答是个人行为,对于评论中出现的希望捐赠的读者请恕我不能帮到你们。逝者生前所属公司为世纪金花集团公司,读者有相关意向可以在官网和公司官方公众号联系公司。


user avatar   chen-lan-xiang-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保安,我想说,难得的好人,可能在那一瞬间,他根本就没有去想,所以就谈不上理智不理智,他做出了一个好人的本能反应,正因为如此,才更难能可贵。

可是对这种行为我并不赞成,真的,任何一个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伸手,除非掉下来个婴儿,彪形大汉去接还有可能骨折,一个成年人接一个成年人只能把自己搭进去。

除此我想说几句不该说的话,给那些在公共场合跳楼、卧轨之类自杀的人。

如果你们真的想死那就找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地方安安生生死去,我也曾经想死过,但我想我死在单位给单位造成麻烦,死家里我家房子成了凶宅,那个男人想再找个人就难了,去酒店死吧,会把发现我尸体的服务员吓一跳,还有可能影响人家整个酒店的生意,所以活到现在了。

你说说你求死,你大白天从楼上跳下来,人家好好一个小伙子为了救你死了,人家也是爹妈生的,你不想你爸妈了,人家还想人家爸妈呢!

就算没砸死人,你跳楼死了,那尸体血肉模糊的谁看到了不落个心理阴影?

如果实在想死,咱也把最后一程走好,别给别人添太大麻烦。

我的一个同事自杀前把学生所有卷子改完,给自己娘家哥哥打了电话让哥哥接她回家,随后在家里自杀了,唉……

可惜她死了,她男人用她十几万的丧葬费买了新车,不到一年,还换了新人。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死可能还有机会出头,反正早晚会死,赶着去死又不能投胎,着什么急?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坚决肯定英雄的精神,大力科普接人的后果,并由政府牵头,群策群力,让英雄的家人得到条件允许下最妥善的安置和照顾。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英雄,也需要更多的科普,两者不仅不冲突,更是互为补充,互相加强的良性循环。这里科普的意义在于用知识树立起一个既能救助他人,又能保护自己的最优边界。学习了救人的知识,才会知晓这道边界大概的位置。知晓了这道边界的位置,才会有更多人拥有救人的勇气。拥有了救人的勇气,才会有更多人继续推广救人的知识。

我理解对于李国武英雄最好的纪念不应是一时的鲜花掌声和闪光灯,而应是把他用宝贵生命教育给我们的知识,把他用宝贵生命划定给我们的边界,科普给更多的人。

英雄牺牲,必有回响。


user avatar   wei-jia-fu-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保安大哥的名字是李国武,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名字。


他用最宝贵的生命,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有多勇敢,也向我们展示了,复杂的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


还有几千年前,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的大气魄。


他1993年到1996年的时候在湖南当兵,曾参加湖南省抗洪救灾并荣立三等功。


并且在此之前,他就冒死救过人。


根据李国武的兄长,李国斌所说的,2010年的时候家里楼下着火了,火势特别大。当时是他母亲说看里面还有一个人,李国武没说什么就披着一个棉被进去,把人救出来。



这是一个让人尊敬,让人敬佩的人。


站在我的角度上来看,他的所作所为无可挑剔,就像高票所说的一样,这是“灵魂骨子里的仁厚,慈悲。”


本来仅仅是我的角度,说这么多也差不多够了,但是我并不想就这么结束。


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李国武的家人呢?如果我是他还在上一年级的6岁女儿呢?如果我是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呢?


说真心话,我不敢再想下去。


我想到了我妈妈,她辛辛苦苦一个人把我拉扯大,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每天做着最艰难的工作,供我上学,供我吃喝。如果她因为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丧失了生命,我会怎么想这件事情呢?


一想到终有一天,她会永远的离开我,我就觉得胸口发闷,呼吸不过来。


我无法想象,如果那一天,如此迅急的到来,我会不会整个人都崩溃掉?


我宁愿她不要成为英雄,我只想她好好的活下去,她前半辈子那么辛苦,我还没有让她享够人间清福,我想让她长命百岁,就算光阴流逝,变成了老太太,也要是那种最开心的老太太。


如果我是他的家人,我不想让他这样做,因为真没有办法承受,挚爱的人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而我只能抱着他嘶声力竭地痛哭。


我知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但能晚一些,就再晚一些好不好?


李国武的父亲接受采访。


老人一会儿哭,一会儿又沉默,随后才说:“我也当过兵,在部队待了20多年,从小教育子女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辜负别人,国武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我知道国武是为了救人,但人不在了,我心里的坎还是过不去。”


他的双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们愣住了,几个小时一句话都没说,然后才哭出声来。


他还有个6岁的女儿,现在还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样告诉这个小女孩,你的爸爸没了。


网上有人说,这个人傻,或者是智商欠费。


我非常不赞同这个说法,因为李国武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英雄,是侠之大者,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人性光辉的体现。


只不过,成为英雄这件事情,对英雄的家人来说,有点太残忍了……


(完)



ps:


再聊一下,大家无需担心李国武先生的后事。


12月13日上午,在世纪金花公司提出李国武工伤认定的申请后,西安市人社局当即做出了《认定工伤决定书》,认定李国武因工死亡。核定工亡补助金70余万元,李国武6岁的女儿将按标准领取按月领取抚恤金直至其满18周岁。


最后。


希望大家能记住”李国武“这个名字,而不是一个”保安大哥“的标签。


user avatar   sunnyhott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许救过人的人对于这件事情的评论,更有说服力吧。

2016年10月份,在广西防城港的大海里救过一个人。

当时已经有点冷了,但是那一天特别热,于是和同事一起去旁边的大海里游泳。

那片海是个野海,也就是没有人管理的海滩。

当时刚到海边的时候,看到将近几十个人吧,有的在海滩边走,有的已经在大海里玩了。我们当时选了个地方,刚要下去的时候,看到几个年青人在那里指着大海之类的,好像有人漂进大海里了。

我当时只是想了一下,因为好长时间没有游泳,绝对会在大海里体力不支。

于是,赶紧找同事要了个游泳圈,另外,让那几个人赶紧打110,我怕我万一救不起他,至少110能赶到,我的命也许不会搭里面去。

当时就划着这个游泳圈向大海里游过去。事前看了一下那个漂在海里的游泳圈,离岸大概就100米。但是真的抱着个游泳圈游向那里的时候,感觉到真他妈远。一方面是好长时间没有游泳(个人感觉,游泳是最耗体力的有氧运动),一方面是那个游泳圈在水里推着走的时候,是个巨大的包袱。

游到那个人之后,才大概看清楚,一个女孩,不会游泳,整个身子抱着游泳圈,幸亏那天的浪不大。不然,后果真的很难想像。

当时,我很累,还是对她说,不管怎么样,你不能乱。如果有浪打过来,你手不要乱动,死死抱住游泳圈(也害怕她万一抓住我,就完了)。

当时就推着她慢慢,慢慢向岸边游去。

最后,不管怎么样,终于游到岸边。把这个女孩交给她的朋友们。

我最后问那些她的朋友们,你们打110没有。他们居然说没有。当时,我真想揍他们一顿的。

那个女孩也只是说了两句谢谢,就算了。

但是,当时你问我为什么其他人无动于衷,而你去救她的时候,我想说的是,因为有两点,第一,有游泳圈,再加上我会游泳,感觉应该没有大问题(不过现 想想,当时还是太乐观,我救上来她之后,整个人就有点瘫了,在大海里游泳最累)。第二,岸上有人,并且已经叫他们打110了,万一我在途中有什么不测,只要110来了,我想立马就会有船过来吧。

就是这些。

致敬

李国武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分清楚责任

一件事情如果做错了,会找到责任人,责任人很重要,不要帮人背锅。当然,也不要随便推锅。如果有人推锅给你,一定要怼回去,用邮件怼。


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自己负责的事情做砸了,不要慌,也不要推锅。要分析一下root cause,找个solution出来,即使这个solution你自己搞不定,这个步骤也要做。尽量从工作流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


不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别人

除非老大正式的让你去协助别人(邮件为证),否则不要帮别人完成工作。很多时候,帮别人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背锅的开始。


一切以邮件为准,不要口头协议

如果是口头确定过的东西,写个邮件发出来,抄收给所有相关的人,特别是相关的老大。并且,找他们要comments。这是以后避免背锅的最重要步骤。



这些不仅仅针对印度同事,而是针对所有同事。


user avatar   qian-xiao-g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北京妇产医院「京 A88519」劳斯莱斯堵救护通道不愿挪车,司机与交警对峙,后道歉称车是借的? 
  如何评价美剧《亿万》(Billions)? 
  如何看待「爱狗人士」围堵湖南驻京办,称「为长沙遭扑杀狗讨说法」? 
  如何评价 2015 年 3 月发布的全新 12 英寸 MacBook? 
  如何评价比亚迪唐混动版? 
  如何评价闲鱼? 
  如何看待「快速救援是国家应做的,公民无需感谢国家」的观点? 
  《开端》这个电视剧原型是什么事件? 
  如何评价卓伟爆料宋小宝出轨? 
  如何比较 12 英寸 MacBook (2015) 和 Surface Pro 3 (2014)? 

前一个讨论
从中兴研发主管坠亡来看,什么是程序员的不能承受之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些人抽一辈子的烟都不得癌症,而有些人不抽烟却得了癌症?致癌因子致癌的概率是多少?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