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现在薪资高,却很快会衰落的行业? 第1页

  

user avatar   wan-jin-you-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银行业。

银行业乱象丛生,已经走到了目前发展模式的尽头,面临大的改革和转型。

但是,改革和转型是很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由易到难。

用机器替代人力,来实现减员增效,对银行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所以,即使银行业自身不衰落,那银行的普通员工也会大量过剩。


壹、银行业的相对衰落不可避免

一、中国银行业超高利润的现状

2016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有99家企业上榜。

其中,10家银行的净利润占99家企业净利润总和的近6成。

83家非金融类企业,尽管已经很优秀,但仍然被银行远远甩在身后。不管是

国企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两张网(国网、南网)、三大电信

还是华为、联想、美的、万科等优秀的民营企业,都被银行秒成渣渣。

但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银行业已经走到自己相对于其他行业的极致了。

看一下十年来,A股市场银行业净利润,对全部A股上市企业净利润的比例

最低是2008年占41.22%,最高是2012年到2014年,均超过50%,

其中,2013年达到53.57%的峰值。此后开始下行,降至今年的46%。

二、中国银行业超高利润的来源

我国银行业利润如此之多,利润率如此之高,远超各国同行。

2016财富世界500强中,全球顶级的商业银行如

摩根大通、富国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

业绩远逊于中国同行,有的还严重亏损。


不可否认,多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业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贡献很多。

但是,银行业如此丰厚、远超各国同行的利润合情合理吗?

扪心自问,难道中国的银行业比欧美同行还要先进吗?

显然,银行业的暴利,是依靠垄断地位来剥削整个实体经济而实现的。


此前,《人民日报》曾经刊文指出:

“看着仍在阵痛期爬坡过坎的中国制造业,

金融业不妨多想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警句。”

其实,就是隐晦地告诫中国的银行业不要剥削地太过分。


理论上说,银行业几乎是最强的顺经济周期行业。

经济繁荣时,银行业可以取得超过大多数行业的利润。

但代价是,在经济衰退时,银行业比其他行业损失更加惨重。

以7.5%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来看,银行拥有14倍杠杆。

有着这样逆天的杠杆,银行其成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三、中国银行业的历史教训

回顾金融史,日本银行业也曾经有过同样的光辉岁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各大银行曾在各种排行榜上集体上榜。

但是,1997年金融危机后,日本银行业遭遇大规模的重组和关闭,

28家合并重组,61家关闭,时至今日,日本银行业仍然一蹶不振


其实,当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同样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时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太多,事实上已经资不抵债,近乎“技术性破产”。

五大行里资产质量最好的建行,不良资产率也高达36.41%。

但是,不同于日本同行,中国的银行业是国有的。

政府发行了特别国债,用老百姓的血汗钱拯救了银行业。

四大行加上国家开发银行,总共剥离了13939亿元不良资产。

政府用如此大的代价,才挽救了银行业。


四、中国银行业隐患太多

08年金融危机后,本来应该顺势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

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和M2开闸的货币刺激,造成了更多的僵尸企业。

这些僵尸企业靠着银行贷款苟延残喘,但终有一天要倒闭破产。

这些僵尸企业,终究是麻烦,银根紧缩后,很快就要现出原形。


这几年,中央政府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意是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渡过难关。

用低廉的资金成本,减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付息压力。

但是,银行业越来越少用从央行获得的廉价资金来帮助实体经济,

反而“去实就虚”,玩起了“资金空转”的游戏。

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拉长交易链条,抬升资金成本加大了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资金空转”让资金流转方式变得复杂、不透明,交易主体多样化,交易行为隐蔽,

给了银行大量监管套利的空间,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隐患。


银行通过调节会计科目,玩会计数字游戏,把表内科目转为表外科目,逃避监管。

使得银行表外业务规模快速攀升,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失真,实质风险被掩盖。

银行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安排,突破风险控制体系约束,向不合格的企业开展融资,

变相提升了风险偏好,拉长了交易链条,降低了交易透明度,导致资金流向失控,无从追踪。


银行资金(银行理财、同业资金、银行自有资金)借助结构化融资和委外投资的渠道,

投资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等,辗转流入资本市场,

层层嵌套加杠杆的链条,导致金融体系的高杠杆和期限错配。

资本市场的“场外杠杆”和“场内杠杆”叠加,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

层层嵌套突破了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障碍,形成监管盲区,

监管部门无法实施穿透式监管,导致监管失灵,风险隐患迅速积聚。


不进入实体经济的金融资产,不能直接增加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

金融资产的单方面“繁荣”、虚假繁荣,会形成泡沫,最终危害整个宏观经济。

这也是中央要求金融行业去杠杆的根本原因。


五、政府开始对银行业乱象出手,限制银行业盲目扩张。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从3月28日开始,银监会陆续对外公布《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等7个文件,用26项规制弥补监管短板,同时配以专项整治和银行业现场检查。


昨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重点就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

而能够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业,恐怕也只有银行业了。

所以,国家对银行业的整顿,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鉴于我国银行业处于经济中枢地位,大而不倒,投鼠忌器,

这个整顿不大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一点一滴慢慢来。

但是,从长远来看,银行业的各种套利后门被堵上,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银行业的相对利润率是要下跌的。


贰、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在未来,我国银行业获取不合理利润的各种通道,会被监管部门斩断。

到时候,银行就要面对盈利压力,不得不开源节流。

但是,开源是很难的。


一、欧美同行的做法

欧美国家的银行业历史比我国久远得多,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他们早已经历。

历史上,欧美银行业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金融脱媒”,

虽然勉强应对,但仍然不可避免地相对衰落了。


20世纪70年代,《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诱发的制度性脱媒

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进程诱发的市场性脱媒

20世纪90年代,由互联网金融诱发的技术性脱媒

让欧美银行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打击。


银行业的营业收入可概括地分为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更多地与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保险等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关。

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大多以利息收入为主,比如我国以前的银行业

综合性银行则是在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方面并举,比如欧美的银行业。


欧美银行业苦练内功,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勉强应对了行业危机。

从19世纪80年代起,非息收入占比从20%开始上升,到20世纪初达到40%。

其中,花旗、JP摩根、富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金融危机发生前,达到惊人的60%。

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既是银行业经营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更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二、我国银行业的做法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

2015年创下25.99%的历史新高,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速明显快于净利息收入的增速,

但银行业80%的收入来源仍是净利息收入,2015年四大行非利息收入的平均占比为25.19%,

这与国际大型银行普遍40%的非息收入占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非利息收入结构看,传统的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代理业务手续费、银行卡手续费,

依然是主要的非利息收入来源,新兴业务如顾问和咨询费、理财产品业务收入,

对非利息收入的贡献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总体来看,银行业综合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各行非利息收入的贡献有限。


但是,快速提高的非利息收入,并不全是真正的“非利息收入”。

很多非利息收入,是打着“贷款管理费”之类的幌子,实则还是利息收入。

更别说,银行近几年层出不穷的“伪金融创新”,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


三、中外银行业的比较

其实,欧美银行业也是一样的。

正是银行业利润下跌,使得他们剑走偏锋,乱搞“金融创新”,

表面上的确提高了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

实际上却是放大了金融风险,让整个经济为银行业捅的篓子买单。

而我国目前的银行业乱象,走的也是一样的路子,大同小异罢了。


这几年,中国银行业从欧美同行身上没学到多少好的做法,

实打实的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做好金融服务这方面提高不多,

但钻监管漏洞、做监管套利这些坏的做法,却学得更好。

不过,学得最好的方面,是用机器替代人力来减员增效。


叄、中国银行业用机器替代人力,来实现减员增效。

一、信息化建设对银行发展业务助力极大

银行业内部有两句话一直被奉为经典,那就是“存款立行,科技兴行”。

老百姓只看到银行不遗余力地拉存款,银行人自己才知道IT建设有多重要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才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工行在这方面,是银行业的表率。

工行率先提出过“科技兴行”的战略,几任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巨大。

在我国,工行率先搞数据大集中,统一的研发、测试,集中化、高质量的运维,

避免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分散浪费使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明显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

银行做业务,需要后台支持,如果让业务人员亲力亲为,那太浪费了。

很多人不理解信息化建设对于银行业的极端重要性,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每个人都既要工作,又要吃饭,用来吃饭的时间,挤占了用来工作的时间。

如果我们自己做饭吃,花费的时间精力说来也不算多,似乎可以自行承担。

但是,如果一个百十来人的大家族,建造专业的大厨房,专门指定几个人去做饭,

那节省下的时间精力相当可观,那么多人可以被解放出来,更多地去工作。


其实,这就是规模化的效果。

工行建好了一个系统,可以供全行几十万人使用,极大地摊低了建设成本

小银行做业务,也需要信息化系统支持,但成本很难降下来。

小银行在建设IT系统时,就陷入了效益低成本高的困难境地。

而兴业银行,敏锐地发觉了这个市场机会,搞出了IT输出这项业务。


三、某些银行的IT输出,降低了整个银行业的经营成本

2007年,兴业银行首次向城商行输出科技系统,到现在银行客户总数超300家。

如今,兴业数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银行信息系统云服务平台

提供从IaaS、SaaS、PaaS,到BaaS的全系列云服务,总计约400多项服务,

超过300家银行客户的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兴业数金的云端。


银行的IT建设,不仅能够替代银行自己的员工,还能替代同行的员工。

工商银行的IT建设,砸掉了很多自己员工的饭碗。

兴业银行的IT建设,砸掉了很多其他银行员工的饭碗

有了兴业银行的IT输出,很多小银行没必要自己建设完整的IT系统。

因此,他们就可以雇佣更少的员工,做更多的事。


肆、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对员工的具体影响

一、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直接消灭掉银行业的很多岗位

银行业内部有众多岗位,但普通老百姓只认识柜员,其实柜员只是一部分银行员工而已。

举个例子,我们去银行办业务时候,要亲自填写很多单据,不停地签字。

这样烦人的做法,其实是用来规避柜员使用空白单据伪造客户签字作案的。

客户的填写的单据,银行不是简单地收集储存起来,

而是要由一群“后督”岗位的员工,抽查检验后,才放行的。

这样简单的工作,却需要很多的人力,很多大行之前有几千人从事这样的工作。


近几年来,各家银行开始建设会计稽核系统,来简化工作,减少人力占用。

简单来说,就是用高拍仪把这些单据逐个扫描一边。

然后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系统识别不了的才交给人去做。

而且,一张单据上的N个检查点,都要拆分开。

一个人只看其中一个检查点,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个系统上线后,从事后督工作的员工,迅速减少到之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再举个例子,老百姓在网点经常发现,柜员办业务,比我们想象中慢很多。

这是因为,各种业务都要逐级授权,确保柜员不会借机作案。

一项简单的业务,也需要柜员、综合柜员、网点负责人三级复核授权。

如今有了远程集中授权系统,解放了大量的综合柜员和网点负责人。

柜员完成自己的操作后,业务被上传到省分行的集中授权中心。

那里的员工不做别的,只做复核授权工作,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


二、银行的信息化建设,间接消灭掉银行业的很多岗位

还拿会计稽核系统举例。

很多银行的领导觉得,即使这样,后督工作的成本也太高。

银行没有多少重资产,最大的成本就是员工的工资成本。

这样的工作虽然简单,但这个岗位上的员工的薪水,却不能比其他员工低太多。

于是,很多银行把类似会计稽核系统的简单工作,部分外包出去。

外部的厂商,可以使用银行的系统,用比银行低很多的薪水,雇佣工人做同样的事。

这样一来,银行用极低的成本,做了更多是事,效果还更好,何乐而不为?


其实,银行自己的IT系统建设,也存在着大量的外包工作。

银行都有自己的信息科技部门和软件开发中心,但仍然会把工作外包出去。

银行内部的IT岗位员工,经常用系统建设去消灭掉行内同事的岗位。

但是,随着外包工作越来越普遍,小银行不再需要那么多IT岗位


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银行业越来越多的岗位可以被IT系统替代

一开始,类似后督岗位的简单重复型岗位,被IT系统替代。

后来,越来越多的岗位,也开始被IT系统替代,比如说会计岗位。

以前,银行从网点到支行、到二级一级分行、到总行的五级架构,都有会计岗位。

现在,各行会计系统越来越集中,总行的会计平台,可以直接生成各级报表。

因此,基层的会计岗位,越来越没有意义,被逐渐上收。


未来的趋势是,把全国的会计工作,集中在各省分行,乃至总行。

会计工作只是一个代表,其实各种非业务工作,各种中后台工作,

比如财务、IT、人力等岗位,都可以大集中,统一集中到总行去,

网点和分支行只保留一个综合服务部门,剩下的全都做营销工作。


四、长远来看,银行的很多业务岗位,都有被IT系统取代的风险。

即使是银行的核心业务,贷款业务这一块,员工都不是那么安全。

银行在决定贷款之前,要调查贷款人各方面的情况,这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贷款人的规模很大,数量很少,银行就很方便,比如对大企业放贷。

但是,如果是小额贷款或者信用卡贷款,浪费很多人力去审贷就很不划算。

于是,很多银行都建设了自动审贷系统,解放了大量审贷人员。


五、随着IT系统建设的深化,银行业的普通员工,必然大量过剩。

银行每上线一个新系统,都有大量的员工失去了岗位,被分流到其他岗位上去。

但是,总有一天,银行容纳不下如此多的冗余员工,必然要解雇很多人。

尤其是很多大龄员工,他们不适应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拿着老员工的高薪水。

等到银行利润不足时,肯定要拿他们开刀,就像十多年前四大行一样


因此,银行的普通员工,要有危机意识。

中后台的员工,如果性格外向,要努力往前台转岗,去做营销工作。

不大喜欢和人打交道的,要努力学习,成为本条线的技术专家,争取被总行上调。

如果对银行业务兴趣不大,就得赶快学习新技能,日后找机会跳槽。


未来的银行业,不管衰退不衰退,都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普通员工了。

当一个行业的人力供给大于人力需求的时候,是根本没有万全的解决方案的。
要么牺牲老人,要么牺牲年轻人(冻结应届编制)。

年轻人既好骗又便宜,银行当然不喜欢拿高薪还不好好干活的老油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果不想人到中年却被迫下岗,那就赶紧做准备吧。


user avatar   shi-jing-11-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区中介感恩季是什么情况^_^)

2016-2017的房屋中介,是个人都能卖房,来了就上班。

一天开业20家门店,绝味鸭脖一年也才开20家。

我去看房,永远都是人人人。

同一套房,总能看到好几家中介碰头。

中介小哥(现在流行叫房产经理、置业顾问)的朋友圈,各种花样洗脑。

跟中介聊天也是牛逼上天、语气吓人。

我怀疑他的输入法坏掉了,标点符号只有感叹号和问号?

简直花钱都买不来尊严。

几个月时间,长沙楼市政策无数次变化,中介的心情也是起起落落。

“不限购的房子我不买!”

“越限购越涨价!”

现在已经消停了。

自从老大哥会上重提“房住不抄”,我朋友圈最会卖楼的中介小哥,朋友圈画风完全变了。为响应党的号召,开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给讲政治的中介点个赞!▼

我记得以前都是这个画风的,一副不买房就是世界末日的样子。

同理,那些地产自媒体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无论是开小密圈(知识星球)卖知识,还是给开发商带客赚佣金,都没那么好挣钱了。

当我看到地产自媒体的朋友圈开始聊比特币、区块链,中介小哥的朋友圈开始卖甘蔗、土鸡蛋。

这一波行情真的过去了。

所以,下一波衰落的就是开比特币知识付费课程的,和朋友圈卖土特产的微商?

我是

@小诗晶

目前我每天更新知乎想法,欢迎围观~


user avatar   zhao-zhou-24-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乞讨

以前身上带着一块两块我随手一掏就给了,

现在,

先不说有多大几率带着现金,

就算恰好带着,带着的不是五十一百,也得是二十十块啊!

给他们……我是真舍不得啊!

当然,有与时俱进的,给我们提供了扫码服务,

但是,架不住我懒啊……

我相信不光我一个人这样,大家普遍都这样吧……

愿他们早日创新发展模式,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user avatar   liu-pin-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有生产制造和依赖技术研发推动的产业都有一定的产业周期。

这是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忽略了具体的产品型号、质量、规格等差异,仅仅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几乎所有生产制造和依赖技术研发推动的行业都不可避免的在走这样的曲线。

对于不同的行业而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产业消亡,一种是从新产品逐渐成为日用品。

产业消亡的例子有很多。例如:随着存储技术的革新,胶片唱片、磁带、胶卷已经被新产品所替代;随着塑料的诞生,原来的搪瓷盆、搪瓷茶缸、捆东西的纸绳、网兜也都消亡了;随着娱乐内容的升级,原来70后80后玩的推圈、发条玩具也都成了小众复古怀旧玩具。

还有是产品逐渐成为日用品。50年前卖空调是高科技行业,现在是普通家电生产商,GE、西门子都曾经是这一领域称霸世界的品牌;30年前卖电脑是高科技行业,现在是普通电子产品生产商,IBM、SONY都曾经是这一领域称霸世界的品牌;10年前苹果推出智能手机,到今天智能手机慢慢也变成了普通电子产品,诺基亚、摩托罗拉也都是曾经在这一领域称霸世界的品牌。

题主提到的回答主要说的是通信业。过去二十年,是通信业辉煌的二十年。三大运营商是和四大行相提并论的印钞机器。但从2017年开始,中国电信移动用户2.4亿,中国移动8.8亿和中国联通2.8亿的用户数,三家运营商的用户数总和约14亿户,超过中国的人口总数。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逐渐进入饱和阶段。通信业和软件业都会进入一个长期的瓶颈期。

百度李彦宏:互联网人口红利没有了,但成长动力还在

对于通信业而言,4G时代已经能够带来足够快的网络速度。创造了一系列的在线视频、直播、互动娱乐行业应用高潮。在未来的5G时代,连接速度更快的网络对于普通的移动用户而言已经意义不大。中国移动今年斥资数百亿招标的NB-IOT,计划用于物联网。但主要的场景是抄表、智能停车、智能路灯等简单应用。说实话,移动花的几百亿足够给全中国的抄表工、停车场收费老大爷发十几年的工资了。在设备运营周期内是否能收回投资是有很大风险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招标,像华为、中兴、收归国有的诺基亚可能都发生大裁员。众所不周知的是,在3G出现之前,华为也曾经濒临破产过。但随着3G、4G大规模兴建,通信硬件厂商获得了新生。目前,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建设上投入的几千亿成本尚未回收干净。未来计划2020到2021年商用的5G,需要如此高速率的应用场景也只有自动驾驶等若干细分应用。而自动驾驶还受到传感器价格等影响,何时能商用还未可知。因此可见未来若干年内,行业的衰落是必然的。

对于软件行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而言,也是一样的。市场竞争进入下半场。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就这么大了,不会再有大增长了。以前做APP的,新增用户很可能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新用户,在用户习惯养成期就装了你的软件,用户后续的价值会很高;而未来做APP,每个新增用户可能都是卸载了你竞争对手的软件,才会安装你的软件,你获取用户的成本和难度会指数上升。现在门户网站正在慢慢变成和传统新闻、报纸一样的传统行业。中小网络游戏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去年大热的阴阳师,今年逐渐衰落。最近就连王者农药也有降温的趋势。在交通出行上,从卖机票卖火车票,到打车软件、到共享单车,所有出行方式都革新了;在智慧城市之后,又开始搞智慧小镇,各种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的应用也逐渐趋于平淡。推进工业互联网的GE最近股价下跌了15%,推进工业4.0的西门子裁员了9600人。当巨头们的各项独门绝技,慢慢变成街头阿猫阿狗都会的技术的时候,巨头又怎能不陨落。可见未来十年内,从事网站前端后端、APP开发的码农们的行业收入会越来越低,越来越接近普通工作。除非你所从事的是有机会变革其他行业的人工智能和更前沿的新技术。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之前,硬件设计和生成是和软件开发差不多的薪水待遇。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硬件开发人员的薪水在逐渐像机械设计人员靠拢。而机械设计人员在几十年前,也是高薪抢手的工种。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消失,就像WTO对中国的红利消失一样。在中国,钢铁、电力、冶金、水泥、纺织等众多基础行业本来就过剩了。石油天然气本来也是过剩的,随着北方煤改电煤改气引发气荒,可见未来几年还会有一波建设高潮,但恐怕也就是几年。中国十年前只有一条京津高铁,而今天高铁的通车里程已经世界第一。这样的建设速度是不能维持十年、二十年的。下图是过去几十年,公路总里程、航班通航里程和航道长度的增长速度表。(单位:万公里)

上图是过去几十年,铁路营业里程、电气化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国际航班、输油管道长度的增长速度表。(单位:万公里)

下图为国内主要港口的吞吐量: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领土面积是有限的。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未来10年也许还能保持这样的速度,但也很难保持这样的速度持续的修建20年、30年。美国的主要核电站、油气管道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修建的。修完之后,最近几十年都没有建造,主要的原因就是需求饱和了。我们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可以获得更多的工程实施项目,促进就业,但效果能有多少还需要实践检验。

按照一个人的退休年龄计算,个人的职业生涯在35-42年。对于一般人而言,在职业生涯中,都会经历至少1-2个行业低潮,甚至行业消亡。这是很难避免的。如果你能正确决策,在行业低潮坚守阵地,也许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但如果行业是会消亡的,则你的技术、经验、人脉积累都会消失殆尽。

那么有哪些行业,持续稳定,没有衰落呢?在一开始讲行业周期曲线的时候已经说明了,所有生产制造和依赖技术研发推动的产业都受到这样的影响。而农业、餐饮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医疗服务业是不受这样的规律影响的。农业、餐饮服务薪资比较低;而金融业和医疗服务真的是百年不衰的高薪职业。是这样吗?

金融包含很多个细分行业。例如银行业。工商银行2014年营业网点17,245个,到了2017年只有16,429个。未来互联网金融会推动所有银行业务数字化。VTM和虚拟银行等技术也会逐渐替代传统的银行柜台。未来几十年里,银行业的从业人员会有较大数量的下降。类似的,股票交易员、期货交易员等都有存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而且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地方已经发生了。

同样的还有医生。研发AlphaGo的DeepMind,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实现突破,彻底的替代门诊医生。

机器人参加执业医师考试20分钟内交卷 成绩达中高级

当然,任何产业都有一定的技术替代率,当你使用新技术的成本高于使用人,那么新技术再厉害,也无法替代人!互联网搞O2O,有的卖菜,有的卖水果,结果都死掉了。因为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互联网技术并没有给卖菜这个产业带来生产率的加成,最后使用的成本高于人直接卖,结果自然是无果而终。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目前搞得互联网+,其实是在互联网寒冬来临之前,加入传统经济,以求企业软着陆。对于房地产行业巨头,同样是积极转型,搞商业地产,搞影视娱乐。

21世纪是变革的世纪。未来所有行业都可能会是衰落的行业。而人唯一能做的是,不断地学习。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婚前协议? 
  如何看待2019年2月m2增速8.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独生子女不是挺好的吗? 
  如何看待 B 站视频「关于我在设计院当牛做马大半年拿了 1381.81 年终奖这件事」? 
  什么情况下会让你觉得程序员有常人没有的创造力? 
  2016 年,哪些事情让你感觉到了经济不景气? 
  知乎上都劝退机械,机械专业真的那么惨吗? 机械专业的本硕博们,你们现在工作几年了,待遇怎么样? 
  如何看待巴拿马 2022 年起将中国春节定为全国性节日?这将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把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 

前一个讨论
欧美教材价格为何虚高?
下一个讨论
美国国内大学排名在美国人民有没有争议?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