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许多人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因「妇人之仁」而失去天下,为什么苏轼却说这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 第1页

     

user avatar   he-yue-x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无论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无论是传统认知中的莽夫,还是刘仲敬提起的贵族,其实都忽略了项羽政治家的身份。鸿门宴是一场局,是关乎秦末政治走向的一场局,局中人是项羽和刘邦,也是范增和樊哙,但是在他们背后,项羽真正对垒的对手却不在局中。

反秦战争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比如陈胜之死、项梁之死以及项羽的巨鹿之战,而在楚军后方,有一个人则与这些转折点全部息息相关,他就是楚怀王熊心。


【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陈涉之死造成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秦嘉改立楚贵族景驹实际上是在陈王无继承人的情况下显示了楚国内部的分裂,原本在张楚集团中处于边缘地位的项氏叔侄掌握了实权,为了巩固其地位与合法性,项梁采取了范增的计策,拥立散落民间的怀王孙,立以为怀王,显然这时的项梁不会意识到,这个人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

本身怀王并不具有实权,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对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起到号召性作用,然而项梁之死却使得局势出现了重大转变楚怀王此时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觉和手腕,果断的【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此举名为避秦锋芒,实则彻底掌控了军权,进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反秦联盟的实际领袖。


可以说,自怀王掌握实权以来,楚军便在实际上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怀王阵营、一个是项氏阵营,而在二者的背后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冲突。怀王作为旧贵族的代表,代表的战国时期旧有的七国格局,而项羽虽然也是项燕之后,但同时更是新兴军功阶层的代表,军功阶层为了获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旧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而二者的冲突则直接表现在怀王之约中。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秦末之势,六国纷纷复立,然而对于灭秦之后的天下局势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怀王之约在实际上确认了七国秩序,即关东仍保留旧有秩序,由六国后裔继续称王,唯有关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这也就是意味着,对众多军功阶层而言几乎完全失去了封王的可能,在客观上损害了军功集团的利益,随着项羽入关的请求因【怀王诸老将】的阻拦而失败,项羽实际上被彻底推向了军功阶层的一边。


想要稳固地位,除了出色的手腕之外更需要其他政治势力的支持,而怀王的支持者们,处于暗处的是上述所谓【怀王诸老将】,处于台面上的则主要有两人,其一为宋义、其二是刘邦。宋义自不必多言,本来在楚军处于边缘地位,在怀王掌权之后才真正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毫无疑问属于怀王一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巨鹿之战中宋义的拖延,一方面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来自于怀王的授意,对于怀王而言,也许巨鹿之战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拖住项羽,不能让他先入关中以封关中王。


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刘邦,在陈胜死后,楚军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势力:项梁、刘邦、吕臣、英布,在怀王掌权以后,直接吞并了项羽和吕臣的势力,从英布之后出现在巨鹿战场上来看,应当是同项羽一起被收取了兵权,因而实际上在怀王掌权之后仍握有兵权的只有刘邦一人,其拉拢之心显而易见,而【怀王诸老将】力主由刘邦入秦,则更可以视为二者已经达成了政治交易,刘邦归顺怀王阵营,怀王则给予刘邦唯一一个因功封王的机会。


可以说自从项梁死后,怀王采取了一系列出色的政治手段,首先夺取了兵权巩固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拉拢、提拔作为亲信的宋义、刘邦,并且进一步安排诸老将与宋义打击项羽,不失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然而,秦末战争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那就是项羽的巨鹿之战,这一战不仅改变了反秦的被动形式,更是一举扭转了项羽对怀王的不利局面。在巨鹿项羽同样表现出了一个出色政治家应有政治素养,【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首先面对宋义的掣肘,项羽当机立断斩杀了宋义,并且依靠自己出色的政治动员稳定了军心。其后,以自己当世无双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破四十二万秦军,破釜沉舟之策固然是行军之策,但若是视为政治手法怕也未尝不可。最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成功的将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政治的胜利,赢得了新兴军功集团的支持,成为了楚军乃至整个反秦联盟实质上的领袖,取得了与怀王的对峙中的主导权。


项羽和怀王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是在章邯问题上。项羽在未经怀王许可的情况下【乃立章邯为雍王】,这一事件发生在巨鹿之战之后灭秦之前,怀王之约并未得到落实,项羽在此时立章邯为雍王,在事实上已经破坏了怀王之约,项羽正是通过这一举动告知各路军阀:诸位皆可封王,至此项羽作为军功阶层领袖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


而鸿门宴,则是项羽与怀王的最后博弈。此时的刘邦,既是怀王手中最后一张牌,也是怀王之约的关键人物,刘邦此时的选择对于楚军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继续支持怀王以谋取关中王的地位,还是彻底放弃这一念想,投靠项羽以获得最大的好处?最终,刘邦选择了后者。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在鸿门宴一开始,当刘邦说出这句话时,对于项羽而言,鸿门宴已经结束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刘邦抛弃了怀王选择了自己,怀王彻底输了。

真正看不清的,反而是范增。对于项羽而言,此时的刘邦,不仅没必要杀,更不能杀。第一,从实力上,项羽的联军一共有四十万人,而刘邦一人便坐拥十万大军,即使能赢对项羽而言也必将是重大打击;第二,刘邦毕竟是灭秦的第二大功臣,若是项羽杀了刘邦,实际上是给予刚刚安定下来的诸侯一个极其不好的信号:刘邦都死了,我们又怎么会安全呢?第三,即使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也不意味着他的十万大军会凭空消失,恐怕到时候曹参会拥刘邦之后,立旗反楚,到时项羽刚刚获得的天下又将大乱。因而,项羽不杀刘邦,无疑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


鸿门宴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是项羽,他不费一兵一卒收取了关中,并且彻底击败了怀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其次是刘邦,刘邦以退为进,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事后项羽加封的汉中,或许正是对刘邦关键时刻的抉择的奖赏,再次是章邯,刘邦的退让使得章邯雍王之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只不过此时的章邯尚不知道在秦地有怎样的怒火在等待着他,而唯一的输家,则是那个不在局中的楚怀王,虽然之后怀王又被封为义帝,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在鸿门宴时便已经终结了。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鸿门宴后,项羽挑衅式的致命怀王,怀王面对着如日中天的“项王”,不愿向这个兵家子摇尾乞怜,以求一地之封,即使已无力回天,仍决绝的回应:如约。


user avatar   bai-hun-bai-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仁义和气度等品质的角度来评论历史人物,无乃太young乎?
很多斗争的结局,都是取决于实力,而不是智力这一个方面,更不可能是品质。
项羽鸿门宴之时根本不想杀也不能杀刘邦。

当时项羽不杀刘邦,并非要获得仁义的名声,而是其实力不足以消灭刘邦这些诸侯军。一个刘邦容易灭,但是别的义军还有很多。项羽不足以将之全部消灭,然后自己称帝。
这种局势正如周武王灭商后,只能分封。其他诸侯国能承认自己是天下共主,就可以了。
项羽也不得不搞分封。自称西楚霸王,并非不愿意称皇帝。或许也有不愿的意思。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实力决定的。

项羽巨鹿之战只有5万人,战后增至7万左右。项羽兵40万,实际是诸侯联军。刘邦入关前2万,入关后改编降军,增至10万。诸侯公推项羽为上将军,只是慑于项羽的战斗力,并非心服项羽。大家本就是联盟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灭秦。在这个目标下,大家才走到一起来了。而秦灭之后,大家就要分赃。怎么分?在盟主项羽的领导下,大家一起讨论决定。而刘邦竟然独吞了关中,不让大家伙进去。揍他狗日的!所以,曹无伤密报之后,项羽大怒,他的怒,很可能是代表大伙的共同态度。也因此,刘邦得到项伯密报之后,大惊。他怕的,不仅仅是项羽,更是怕犯了众怒。刘邦甘愿献出自己抢占的关中,并不是献给项羽自个儿,而是献给联军,再由大家一起分赃。
所以,很多资料把鸿门宴理解成楚汉相争的序幕,我不认可。鸿门宴的实质是刘邦向联军认错。而项羽是联军的代表,不是楚军的代表。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还都听命于楚怀王,都属于楚军。
项羽大怒之后,项伯夜入刘营,表面上是告诉张良一个人,实质项伯可能是项羽派去的,是专门联络刘邦的。否则,项伯没必要专门亲自前去。
项羽为什么派项伯去联络刘邦?因为项羽要拉拢刘邦,他俩同属于楚军,而且曾经约为兄弟。现在项羽需要刘邦的支持来抗衡联军中的其他势力。
否则项伯敢私自见刘邦,而且打包票项羽肯定同意刘邦的求和?
项伯回来之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岂敢入乎?敢字估计是刘家人改的,原字可能是“能”,改成敢字,夸大刘邦的作用。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这句话才点出了要害。
刘邦是有功之人,现在又主动归降,项羽联军没有正当的理由攻击他。
而史记却突出项伯的作用,好像项羽完全是被项伯说动了,抹杀了项羽促成鸿门宴的作用。
这估计是刘家后人不愿意归功于对手,是刘家心胸狭隘的表现。
从项羽在鸿门宴上自始至终对刘邦的态度,可以看出来项羽根本就不想杀刘邦,他的立场是坚定的,根本不受范增的影响。
首先,刘邦项羽一见面,项羽就供出了曹无伤,把责任都推到曹无伤头上。“不然,籍何以至此?”自己一副无辜被冤枉的样子。一般都认为项羽没心机,供出了主动给自己提供情报的线人曹无伤。实际上项羽是失小得大,失去了曹无伤,而得到了刘邦的拥护。他对刘邦先是恐吓:我马上就去打你,再是拉拢:服了就好,还是兄弟。又打又拉,成功慑服了有十万兵力的刘邦。至于曹无伤,本就是刘邦的人,最后刘邦除去曹无伤,损失的是刘邦自己的力量。而且曹无伤提供的情报,并不是多么机密的,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早就知道了,而且项羽联军的军队已经进攻函谷关受挫了,项羽的怒,不是曹无伤告诉他情报之后才怒,而是早就怒了。

鸿门宴席间范增再三示意项羽,项羽不为所动。樊哙闯帐,项羽不怒反夸。这些表现,在在说明项羽早就打定了不杀刘邦的主意。
杀掉刘邦,一是自己不义,二是动摇联军之心。
不杀刘邦,自己照样得到好处,得到关中,得到霸主的地位,还赢得刘邦的好感。
这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项羽没费吹灰之力,得到了最大的好处。
因此,鸿门宴上的项羽,绝不是形同傀儡,完全被动,而是牢牢地掌握主动权,不动声色之间,玩弄刘邦于股掌之上。同时,还粉碎了范增的阴谋诡计。
范增是听命于楚怀王的。他曾经一度接管了项梁的军权,后来又被项羽夺走。
项羽和他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不愉快,他们之间,不是正常的君臣关系。
范增心怀鬼胎,故意挑拨项羽和刘邦,想使他们激化矛盾,给项羽树立一个对手。
项羽已经识破其居心不良,却并没有立即发作。而是任其表演。范增一计未成,又是指桑骂槐,又是当着项羽的面摔碎玉斗。其言其行,都不是一个谋臣该有的表现。项羽任其表演,使其暴露出真实面目,最后将其驱逐。


分封之后,项羽背关怀楚,也是不得不然。他在秦国根本就没有群众基础,不宜定都咸阳。

至于上面有人说,项羽和谋臣弱智,竟然把刘邦分到天府之国蜀地。

这也是不对的。项羽搞分封,肯定是费了脑筋的。区区宋江,还能排座次呢。何况项羽那个级别的。

项羽把刘邦封到蜀地,正是为了遏制刘邦。

但是刘邦能崛起反攻,一是靠韩信这样的天才军事家,二,是靠联盟。

项羽的分封,本就是勉力为之。瓦解是早晚的事。

那些义军,本就四分五裂,争斗是必然的。

正如一个坛子里的许多种毒虫。互相残杀,是必然现象。最终留下一个蛊。最后刘邦胜了,就是这个蛊。

刘邦为什么胜出?因为他的集团好。

项羽集团只是个军事集团,可以灭秦主力。搞分封,也算做得不错了。

但是之后的楚汉相争,项羽集团明显不够用。

正如三国时的吕布集团。

这样的军人武人为首的集团,更容易成为军事性的集团,而欠缺政治性。输就是必然的。而最后胜出的集团,必然是一个综合性的集团。

刘邦集团就是这样: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刘邦把他们捏合起来。

文人领袖成功不了。武人领袖也最后失败。

所以张良甘心幕后,韩信不愿造反。

韩信知道他只是个军事家,而不是政治家。他不足以做皇帝。

张良只是个谋略家,不具有领袖气质,缺乏政治才能。

我理解的政治才能,就是领袖气质和能力。

老毛老邓都是政治家。周恩来就不能算严格的政治家,而只能称为政治活动家。


user avatar   chashu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举个例子。

明末李自成是流寇起家,经常干友军,最有名的是把前来投靠的曹操(外号)干了,黑吃黑吞了他的人马,势力大涨,最后把北京城都拿下了,可那又怎么样呢?

水浒传里写得好,前期就是土匪,最爱火并,不管你是不是来投奔的,之前有没有结拜过,说翻脸就翻脸,嘴上说的义气,心里全是算计。这样的人不要说成事了,连县城都打不出去,要不说宋江文武都不行还能当头领呢,因为他能立规矩树目标。

都像乌鸦那样动不动就掀桌子,以后谁还敢和他一桌吃饭。


我觉得吧,很多国人就是让这些权谋类小说给教坏了,喜欢捞偏门,目光极期短视,一点都不讲政治。

真正的政治也有潜规则,也算计,但都在幕后,表面上的规矩还是有的,很少一桌吃饭,吃完就砍人的,太不像样子了!

当年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政府这边,父子也反目,儿子把老子位子抢了,但人家不叫抢,叫临危受命,老子退位也没让人杀了,在四川活的好好的,表面的和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安禄山那边呢,刺激!直接父子对砍,先是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还是虐杀,肠子流了一地。然后是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杀史思明,把丛林法则玩到了极致,可那又怎么样呢?上上下下一点安全感没有,一起吃个饭还得穿上盔甲。

其实安史团队实力比政府军强得多,但笑到最后的还是政府军,主要原因就是一个讲规矩,一个没规矩。


最后回到苏轼这边,到了宋朝,中国的文人们发现礼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现在叫文化传承),只要我们讲礼,政权就能稳定,政权稳定了,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军事上的一时成败不算什么,你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北边的游牧民族打架是厉害,但政权不稳定,经常起内讧,往往一个貌似强大的政权,很快就会衰败了(最明显就是唐中后期的吐蕃政权,一夜兴起,压着唐打,但这一波顶住,很快自己就完了)。

所以宋以后儒家的思路就是别管别人怎么样,先把自己管好。其实这个思路没错,国家再强,打遍天下无敌手又能怎样?还是帝王将相得名得利,最后苦的还是百姓。

再后来的大一统王朝的总体思路都是这样,一直到鸦片战争,洋人带来了全球化的时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套理论才算彻底被放弃。


user avatar   dai-zo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十六战:鸿门宴(全)刘邦集团的内在升级

如果你问我,刘邦是从何时才开始有点人君模样的,我会说是在入关灭秦后的这一个月。

这一个月有多重要?

应该说和他人生中所遇到的所有惊涛骇浪相比,这平淡的一个月反而更重要的多。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一个月,刘邦彻底的从眼界和心胸上跨越了过去50年所惯有的农民思维。

这一点,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好汉。

刘邦的队伍开进咸阳之后,所有人眼珠子都掉地上了。

秦国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不断吞并扩张,基本上将山东六国的所有好东西都倒腾到了关中老家,将士们看到秦都宫殿巍峨,街市繁华,顿时忘乎所以,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

刘邦自然也不能免俗,当他看见华丽的宫室,高妙的摆设,成堆的金银珠宝,猎狗骏马,珍奇玩物,更主要的是还有一群一群的美女搁那摆着。

刘邦眼花缭乱,飘飘然起来,一脑袋扎进了秦宫享受起来。

这个时候,主迷显忠良,樊哙对刘邦当头棒喝:沛公想取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这些奢华之物,正是秦亡的祸根!切勿迷恋于此!


刘邦对此的反应是,边呆着去!你赶紧忙活去!别耽误我忙活!


就在此时,刘邦命中的知心哥哥张良也来了,对他说:正是因为秦残暴,我们才能打到这里,我们既然号召天下铲除暴秦,那么更应该对这些东西产生厌恶,这才是将来图大事的资本。


我们进来才没几天,就已经被这些纸醉金迷的东西弄得头昏脑涨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您接纳樊哙的建议。


在一通心理斗争后,刘邦下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放弃了好不容易到手的物质享受,离开了咸阳,还军灞上。





这是一次被历史忽视的决定。


这次决定,是刘邦最终鲤鱼化龙的最关键内核。


举个例子吧,泥腿子出身的穷人乍富后,还能做到将眼光放的更长远并最终打下整个天下的,中国这几千年的古代史中只出现了两个半。


亭长刘邦和赤贫无产的朱元璋,那半个是刘秀(半个的原因东汉再讲)。


反面的例子就太多了,比如两百年后的赤眉,两千年后的太平天国,中间的这些岁月交替,王朝更迭,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是大量的穷人乍富后悲惨结局的警示案例。


为什么呢?


还是我们之前探讨过的那个案例,阶层难以突破。


基因的进化,是缓慢的。





我们的人类社会,基本上是从近半个世纪以来,才算在少数国家解决了饥饿的问题,像强大如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也是近三十年来才渐渐告别了饥饿。


所以我们的基因中,对于吃很看重。


因为很有可能下顿饭就不知道去哪里找了。


这个记忆,我们今天大概不会了解,但问问父辈,应该都有感触。


在青霉素发明出来前,我们对于生命的突然终结也是往往没有任何办法的。


所以我们的基因中,对于多多交配和多多留下后代很看重。


因为即便你生了七八个娃也许一场天有不测风云就给你家的产品团灭了。


所以说我们的基因在千百万年演化下来后就在无时不刻的告诉着我们:物质要用来多吃,多交配,多多炫耀吸引异性来跟你交配,然后多多留下后代,多多养活后代。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突然爆发后,就会各种各样的饱暖思淫欲,各种各样的见钱眼开。





你看见美女就走不动道,看见跑车这种炫耀性的东西就眼红,看见大别墅就心痒痒,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是基因在驱动。


上千万年都在忙活这点事,你想一下子跨过去,谈何容易。


但是,有的人却能跨过去,他们知道,资源往往除了满足自身欲望外,还是有很多伟大用途的。


举个例子,一款成功的抗癌靶向药上市,它的成本平均在10亿美金。


专利期只有20年,但一款药从申请专利到通过一次次实验再到走过一系列复杂的审批流程,平均需要13年的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这款药上市后,投资者需要在7年的时间里至少要挣回这10个亿。


这些机构往往还都是上市企业,有利润等财务要求考核的,人家需要盈利,所以仅仅挣10个亿,是肯定不够的。


所以说,药卖的贵,人家有苦衷,有不得已。


千万不要骂人家,一旦药物研制无利可图,再过一千年,我们仍然会死在癌症,艾滋病等疾病上。


但是,我们看到的这10个亿,其实已经是打过折的了。


很多大量的隐性投入,就像冰山地海平面下部分,我们都没有看到。





美国的私立名校中,每年半数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是由社会捐赠筹集到的,其中绝大部分是该校校友捐出的,大量的毕业生通过学校改变命运,创办公司或继承家族产业,挣钱后来回馈母校,间接推动社会发展。


大量的实验、科研项目等等无法盈利但又至关重要的研究因为这些慈善捐助得以顺利的在不用担心钱的情况下开展。


很多科研成果因此廉价又间接的对新的科技进步,药品研发等产生了正向的推进作用。


钱并非就意味着罪恶,钱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钱虽是洪水猛兽,但它的最高级用法,却是远离杀盗淫妄。


但钱与资源的这种用法,却是反基因本能的。


这需要高层次的眼界!


但眼界的提升,往往是需要一代代积累的。


啥意思呢?


我老祖是农民,干一辈子活,弄了两块地。


我曾祖是农民,干一辈子活,弄了四块地,还雇了倆长工帮着种地。


我太爷是农民,干一辈子活,又弄了四块地,长工多了,但已经开始供我爷爷读书了。


我爷爷读书后开始干买卖,家里实力再上新台阶,开始供我爸爸读大学了。


我爸爸读了大学后再次知识改变命运,办企业,办的很大,并机缘巧合看到了同一圈子的某些老板在搞慈善,回馈社会,然后他也认可这个价值观并笃行,开始捐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五。


到了我这辈儿祖坟上冒青烟考到清华上大学,然后又去哈佛留学,毕业后将事业做大做强并在老爸和同是高层次同学朋友的影响下,成立慈善基金会去回馈社会。





这是一个家族在一个理想情况下的向上循环模型。


这是循序渐进的。


每一代人,都是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看到更高的档次,然后才明白原来资源除了交配还可以这样使用。


我国历史中有很多几百年的望族,碰到大灾要施粥免租,补桥修路,这都是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


这就是所谓的“精英社会责任”。





这是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积累的。


必须得是,我家发财后,我的基因告诉我,我要玩跑车,泡名模,但我家眼光更高的老爷子说:看看你爹天天在干啥吧。


当你看到你家老爷子去山区救助可怜的孩子,去科研机构捐出药物研发基金,去名牌大学当推荐人董事。





你就发现,原来帮助人是那么的幸福,基因层面的快乐原来是低级的。


但这仍然是最理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人,哪怕有家族底蕴和高人领路,终其一生仍然是走不出基因层面的“低级”快乐。


没关系,走不出来正常,人这辈子是修行,哪那么容易的。


在此我们重申,阶层的跃迁,往往是需要家族底蕴做铺垫的,是需要亲人熏陶,高人领路,哲人开悟的。

李家最终夯实关陇贵族本位继承鲜卑人打底的治国框架终结了四百年天下大乱和隋末杨广的夺权祸国是因为前面有着四百年的警示教训和一代代的试错,最终到他家时找到了成功密码。


赵匡胤最终杯酒释兵权成功的终结五代十国,是因为他有这位殿前都点检有足够的底蕴见识去进行深刻的思考。


当然他们那个时代是不知道什么慈善基金会的,哪个时代说哪个时代的话,在封建时代,人们能看到的最长远眼光,就是成功的建立一个王朝。


这就需要你最大程度上的跟自己的基因原罪做斗争。


你要远离女色,求贤纳谏,警惕小人,爱惜民力,精准判断,运筹帷幄,你要将眼光无限程度的放远,才能打败那些同是英雄豪杰的竞争者们。


但走出基因的原罪,靠的是底蕴跟见识。


像李渊和赵匡胤,先决的条件极其重要!


所以说,换算到今天的刘邦,这个没有底蕴和见识的农民居然一咬牙放弃了快乐成仙的享受,说服了自己本能的冲动,克制住了自己50年来形成的习气,将眼光放远,将眼界提高,还军灞上,告诉将士们,咱们还有大事要干!





这才能看出此人的不凡!


我们自打刘邦出场,就一直在调侃,原因在于这位爷在入关中前真的是一部活喜剧,但我们再怎么说这位高祖是流氓,也无法掩盖这位爷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蜕变者!


刘邦入咸阳后,一直被焦点定在了著名饭局儿鸿门宴上,史书对于两件事普遍是一笔带过的。

第一件事就是刘邦的抵制诱惑,还军灞上。


这笔墨难描的克制,极其的艰难!


而且我们不仅要夸刘邦,我们还要夸劝谏的这二位,张良和樊哙。


张良可以理解,人家在韩国世代贵族,所以吃过见过,也知道干大事需要舍弃这些迷惑心智的东西,但樊哙的这个举动,就太不容易了。



这位大哥,起义之前,在沛县是干屠狗营生的。


同样都是最底层人民,但樊哙入咸阳后不仅没有贪图享受,还劝谏主上不要痴迷于此,实在是不凡。


这也再次让我们感叹,刘邦是有大福气的,他的每一个人生升级的岔路口,总是有贵人能够帮助他纠偏,将他再度拽到正轨上。


还记得我们在秦崛起时所一再提及的幸运吗?


幸运是极其重要的!


他的这次人生升级,不仅帮助他在眼光上完成自我蜕变,还间接的成为了保住自己这条命的关键动作。


而且,他的福气不仅于此,还有一位大神,进入咸阳后,一头钻进了丞相府,帮他走好了日后定鼎天下的最坚实的一步。


这是普遍被一笔带过的第二件事。


可以说,刘邦最终能够定鼎天下,从这个人扎进丞相府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刘邦知人善任扫四方。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咋算咋准。


韩信神仙打架白素贞附体满世界拿水开道。


没有这个人在后面顶着,上述大神基本上仍然难以避免被项羽打到坟上长草的命运。


扎进去的这个人,是汉初三杰之首,萧何。



萧何自打进入咸阳后,在群情激动忙活女人财宝的时候,第一时间火急火燎的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


萧主任随后日夜不停地将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全部清查,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带回了刘邦大营。


前几年,马云在说“阿里巴巴是一家数据公司”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萧何当年对于国家档案重视的那个画面。


这件事有多重要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秦王朝自商鞅变法开始这一百多年真正值钱的工作,全部打包送给了刘邦。





你打下了多大的地盘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能否高效的汲取地盘上的资源为你所用。


哪怕你地盘暂时小也不要紧。





只要你有兵,有粮,有饷,地盘是可以打下来的。


秦就是这么一点点做到的。





我们来一点点解释。


我们之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一讲中讲过,欧洲之所以一村一国,很大一本分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发明出一个庞大帝国的物质征调系统。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并应用了一套很牛的中央控制系统。


这个中央控制系统体现在哪呢?


主要体现在他的官僚制度。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公九卿。


我们来介绍一下。


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总管国家运营全面。(类似于今天的总理,职能并非完全一样,我这样说是方便大家的理解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军委但无军委主席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委+组织部部门职能)。


九卿是啥呢?


分别是: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类今中央党校+国家广电总局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类今中央警卫团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类今北京卫戍区部队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类今国家交通运输部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类今国家司法部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类今国家外交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XX大院)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类今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少府(章指导前岗位),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类今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资源部


为啥萧何去了丞相府和御史府而不去太尉府呢?


首先是太尉不长设,第二是作为保卫秦王朝的岗位,秦完蛋后他就没啥意义了。


并不是说太尉,郎中令,卫尉这些岗位不重要,这些岗位在天下大乱政权完蛋后确实没啥意义,但在天下没大乱时,却是整个国家最关键的几个岗位。





后面的灭诸吕,我们很快要讲到这几个岗位。


萧何之所以钻到丞相和御史这两个部门,是因为谁要想再开新公司,都得指着人家!


这两个部门的主管职能中,有四个岗位对于重建一个国家至关重要!


分别是治粟内史,廷尉,太仆,少府。


掌握了治粟内史的资料,全国的户籍、土地、税收、财政收支,你就全部了解了。





掌握了廷尉,国家的司法审判与制度纲领你迅速就能上马。





掌握了太仆,全国的国家马政与物流,你就全都知道了。





掌握了少府,全国的山海池泽等自然资源就全部被你掌控了。





上述这些职位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转国家齿轮,在于有据可查的档案,图籍。


看看秦给刘邦做的这件大大的嫁衣裳吧。


秦这些年费劲心力查清了户籍土地,摸清了国家的家底,成为了刘邦打仗的资源后盾。





秦始皇之所以能上马这么多项目而始终没闹过饥荒,就是因为有数可查,知道怎样将百姓的最后一滴血压榨出来。


秦国一代代完善了秦律,在宽容修改后成为了刘邦的治国纲领。





秦国摸清画好的全国的山川地图和自然资源,成为了刘邦摊在纸面上的参考依据。





秦国发掘理顺的物流系统和战马资源,成为了刘邦日后四处开溜和筹备骑兵队的硬件条件。





萧何我们之前一直没怎么提,后面你也会发现,提到他的地方都不多,因为这位萧师傅在刘邦起义之后,就一直在做一些看着很不讨好的后勤工作。


粮草调配,后勤供给,这些我们看上去枯燥无味的东西,在真正懂行人的眼里,才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比如说,我们组织十万大军出征,这十万人的兵源从哪里来?


武器装备从哪里领?


士兵的饷银大概要多少,从哪里出?


粮草一路要调用多少?


沿途要从哪几个产粮大县出?


每个大县库存是多少?算上路上的消耗,能实际上供给多少到前线?


如果这仗打起来旷日持久,后续的物资从哪里来,往哪里调?


这些都是大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上述档案齐全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开展的!


再举个例子,今天我们讲这些战争,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被突破了。


地图。


啥是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咋重要都不再是难题,一上图,全都恍然大明白了。


唯一的难题是河流改道,比如黄河、汉水等改道,写起来就比较费劲。





前面的巨鹿之战和将来的汉中争夺时,找地图就着实难着我了,因为河道变了,所有的军事行动逻辑就全变了。


但大部分,还是很顺手的。


搁古代,就费劲了。


举个著名案例,刘秀扫平关东后,打陇西隗嚣,费劲了,因为陇山难走没地图。


搁今天,我迅速就把图弄出来了,多细节的都不成问题,这图得把刘秀乐哭了。




但两千年前,刘秀就愁死了。


这时著名识时务者,隗嚣的将军马援先生作为好外援马上“堆米为山”,将陇西的山川地形全给3D立体打印出来了。


随后刘秀开始西征。





那张图最重要!


从刘邦掌握了秦宫的所有文件典籍开始,历史的局势,就变成了刘邦实行了商鞅变法并迅速走完150年的完全体的时刻。


刘邦集团只要不出大意外,这场仗就赢定了!


项羽接受西楚后,咋征收粮饷,过去的官僚体系怎么搭建,人才去哪寻找,土地有多少人口,每年能组织起多少人员入伍,每年辖区能打多少粮食。


全都不知道!


没有十年,你捋的明白?


刘邦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被打回汉中了,整个蜀地和汉中有多少人,能出多少兵,每年能打多少粮食,过多少驿站,多少粮食能上前线。


这些都能迅速动员起来。


这么说吧,项羽打天下的视角是这样的。





出了根据地一片混沌。


刘邦的视角则是这样的。





城市、山川、河流、资源一目了然。


或者说项羽每征服一个地方,看到这个地方是这样的。





刘邦每征服一个地方看到是这样的。





萧师傅多大功劳。


这也成为了后来刘邦之所以可以迅速打回关中的最关键原因!(没有丝毫对兵仙不敬的意思。名角很伟大,但舞台和赞助商更重要。)


我打回关中了,同样关中就被再度动员起来了。


我打到哪,按图索骥,哪里就能被迅速整合起来。


这套“国家操做系统”,就是生命!就是你和大魔王搏斗的资本!


萧何要是到项羽那了,这堆档案被项羽拿走了,然后项羽随时随地能组建起20万大军,刘邦有9条命也不够!


而且即便档案全在,还有一个问题。


会不会有人熟练整合运用。



五万人的后勤和五十万人的后勤也完全是两个概念,五个县的治理和五十个县的统一调配也不是一个概念的。


地盘越广,队伍越大时,能胜任的人才就越少,


治县之才常有。


治郡之才鲜有。


治国之才罕有。


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专门的课程和老师教你这些政务能力的,即便有人手把手的带,人的天赋与能力同样很重要。


你哪怕天天跟着萧何,你也许治一个县没问题,你治一个州,就不见得行了。


吕家那帮废物点心几十年的跟着大政治家吕后,老太后一走人全都趴窝了。


之前我们讨论过的那个话题,达到技术门槛的人很多,达到艺术层面的人很少。





在大台面上,顶梁柱很稀少,无法批量生产!


一个大国总理,可遇不可求。


刘邦再次显示出来他的幸运,他就地取材时,就有着一个大国总理可以用,哪怕这人曾经仅仅是个最底层的公务员。


所有人冲进咸阳后,只有萧何这么一个识货的,知道这东西的存在,知道这东西在哪,第一时间抢出了今后与项羽决战天下时,最宝贵的宏观武器。


这套国家级别的统治档案后来帮助刘邦弥平了与项羽之间巨大的军事实力与指挥水准间的差距。


刘邦后来也因此,将开国首功,给了萧何。


实至名归!


在还军灞上后,刘邦经过与几位核心智囊商量后,得出结论,想要获得关中的民心,必须免除秦朝旧有的严厉法律,于是颁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除了这三条,剩下全部的秦朝旧法,一律取消,所有官员百姓各安其位,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家铲除暴政的,而不是土匪抢劫,请大家不要惊慌。


在约法三章后,刘邦派出了过去秦政府的官员将政策传达到了县市乡邑的各个角落。


反响是:民众欢腾,唯恐刘邦不当秦王。


说句实在的,约法的这三章好吗?


你细琢磨,其实这就像民主国家现在的高福利政策一样,表面上看挺好,细看全是窟窿。


你要照着这个法律走,没几年就都回到原始社会了。


因为里面根本没说你要是不交税咋办,你要是不入伍咋办,不服徭役咋办。


总体来说,只有权力,没有义务。


刘邦放出了这招,目的是吸揽民心选票,事实上效果也非常好,但如果他真当上了秦王,他统治的了这片已经高福利的地区吗?


参照现在的南欧国家,这很难。


就在这个时候,项羽帮他来了。


他这位高福利领导要被踢出去了。


而且不仅如此,因为刘邦不仅是被踢的问题,他连命都悬了。


因为他犯了个大错。


这个错,差点让刘邦的全部革命成果被职业军阀项羽一扫而光。


刘邦居然昏了头,派人把函谷关卡死了。


他打算将项羽上访团挡在关外。


项羽在知道这个消息后,有种自己在外漂泊半世打跑了地主老财,得胜后却发现自己喜欢的好白菜被猪给拱了的感觉。





人家霸王这回可不干喽。



刘邦之所以要堵住函谷关是因为听到了这样的建议。


关中土地富饶,十倍关东,项羽现在已经把关中封给了章邯,如果项羽进了关,我们就没法立足了。我们现在应该派军把守函谷关,征调关中战士增援,把他们永远挡在外面。


刘邦认为说的对,于是这样办了。


在那一刹那,他忘记了他的那位革命战友项羽的可怕战力,他天真的认为函谷关的那道天堑可以挡住如狼似虎的项羽。


这也是进入关中后,刘邦犯得唯一一次错误。


但这个错误,已足够致命!


让我们看一下项羽那边的情况吧。


项羽率着据说三十多万的诸侯联军在二十万秦国俘虏的带领下,往西进发着。


这些路诸侯有谁呢?


楚国代表团有项羽、英布、共敖的三路军。


赵国代表团有张耳、申阳、司马卬的三路军。


齐国代表团有田间、田安、田都的三路军。


燕国代表团是臧荼的燕军。


魏国代表团是魏豹的魏军。

这十几路诸侯军压着没有兵器的二十万秦军反攻祖国。


这个途中,发生了很多不愉快,不友好的现象。


原因则在于,一报还一报。


这40万诸侯联军中,绝大多数,都去过关中或边疆,或当民夫,或当劳工,在那个时候,秦国人作为统治者,对六国的劳苦大众很不友好,甚至很残暴。


现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家六国现在混出来了,对这20万秦国俘虏展开了报复,开始出现了肆意凌辱的现象发生。


这时候主帅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比较遗憾,这个主帅本人就是“苦秦症”患者。


项羽并没有在这个方面树立好投降军的优待政策,在他心中,这就是秦国人应得的惩罚。


人非草木,当惯了爷的秦国人突然有别人骑自己脖子上拉屎后感到非常不适应,开始在不断地酝酿仇恨情绪。


普遍的想法是:是特么章邯逼着我们投的降,没有他这个卖国贼我们不至于这样。


不服咱再接着打啊!几百年打你们当玩!你们特么牛什么牛!





这样的声音渐渐汇聚到了项羽等诸侯军高层的耳朵里,让本来就不待见秦国人的项羽很是恼火,认为秦军给脸不要脸,都留你们一条命了,这点欺负都受不了,不是你们肆虐我们土地的时候了。


于是项羽、英布等人商议后达成共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在新安(渑池南),三十多万全副武装的诸侯军杀掉了20万手无寸铁的秦军。


对手投降前,是有着成规模建制的杀伤力的。


所以在讲好条件投降后,生命就应该得到保障。


军队的投降就如同最厚重的契约,应该得到它的契约精神。


杀降不祥,项羽自白起后,再次用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印证了这条铁律。


人就怕比,这20万秦国小伙子被杀后,基本奠定了刘邦先生在关中老百姓心目中的救苦救难形象。





同时,也有几个人彻底被关中老百姓抛弃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刽子手项羽,他在用实际行动,印证我们之前“破釜沉舟”那一章说的,他对秦国的过激性反应。


只要和秦有关的,他都有着刻骨的仇恨和天然的排斥。


这20万秦国降军,他完全可以订立好优惠的投降政策,严禁诸侯军骚扰侮辱秦军,彻底收下这二十万小伙子的心。


这二十万小伙子拿下了,整个关中的民心,也就拿下了。


同理,这二十万小伙子被杀了,整个关中死去亲人的秦民,也就把项羽当做了第一大仇人!


毕竟这和战死不同!


战争时无法控制生死,但投降后却不应该得到这样的生离死别的对待。


战死沙场叫为国捐躯。


投降被杀叫蓄意谋杀。


二十万个家庭的大原告团瞬间诞生了。





不过项羽无所谓,关中老百姓怎么想的他根本就不在意,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这里会对他有什么意义,后面我们会讲。


报仇的巨大快感随后还将驱使他后面干下了一系列的缺德之事。


排在项羽之后,就是这几位投降的以章邯为首的头头脑脑了。


关中父老们不会体会你们有多么的不容易,和你们多么的没有关系,你们被赵高逼到了绝境,项羽这货违背盟约。


家乡父老们只会知道,你们拿着这20万小伙子的性命,做了自己晋身的投名状!


你特么当王了,我家二小子呢?


这也为后来刘邦的卷土重来埋下了伏笔。


在诛杀20万秦军后,项羽大军来到了函谷关,正要往前走时,知道了两件让他极其愤怒的事。


第一件,刘邦已经率先打进了关中。


第二件,函谷关的守军说:刘大帅说了,谁也不能进入关中。


项羽大怒:他刘老三也不看看他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没有我,他王个屁!


攻关!


天下第一雄关,在项羽拉开阵势后迅速尿了,乖乖开门。



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大军挺进骊邑鸿门坂(西安临潼东北)。


项羽又听到了一条恶心刘邦的消息。


刘邦账下左司马曹无伤,觉得刘邦长不了,还是英姿飒爽的项羽看上去是潜力股,于是在项羽这里压一注,私下里向项羽密报:刘邦打算称王于关中,还要叫降了的秦王子婴当丞相,您已经来晚了,珍宝金银已经都被刘邦贪了。


项羽听后心中在滴血,我闹革命的那点油水全让你刘老三拿走了,你还要自立关中,我不封你,你算是什么东西?


巨大的不平衡之感再度袭来,项羽大宴诸君,决定明早向刘邦动手,彻底扫平了这个老流氓。


项羽的这个打算获得了军师范增的拍手肯定,不过范增的理由则更深刻的多。


范增说:刘邦过去是个什么东西你是了解的,贪财好色,但现在入关之后,据说连美女都不贪图了。


什么原因?


不是他没感觉了!是他懂得克制自己了!他的志向变大了!


我观天象,他的阵地上空,气流成龙虎状,五彩分明,这是帝王头上才会有的天象,马上出击,斩草除根,不要延误!





范增用人性与天象两条古人最看重的方面黑刘邦,按照项羽的战斗力,事情到这份上了,刘邦的剧本就应该到此结束了,但刘邦似乎真的是命有天注,在这一夜,历史的剧本掀开了反转的一页。


项羽的叔父,项伯,当年在混社会亡命奔逃时曾经投奔过“铁锤版”荆轲,张良先生。


两人是生死之交。


项伯听到项羽的最高决策后,在这至关重要的一夜向张良送去了这决定刘邦一伙身家性命的重要情报。


项伯对张良说:你赶紧走,不要玉石俱焚。


张良作为刘邦的命中贵人,在帮了刘邦这么多次后,又帮刘邦化解了这最凶险的一次人生危机。


张良对项伯说:大哥,我奉韩王之令,送刘邦入关,如今大难临头我自飞,这是不义,我要告诉他这件事。


项伯觉得也对,江湖上义气为先,说了你刘邦也跑不了。


刘邦在听说后,魂飞魄散,张良问了刘邦一句非常实在的话:你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这时开始后悔自己的冒失举动,回想起项羽的那种在战场上的天生雄力,很实在的说:打不过,怎么办?


张良说:请项伯进来,告诉他你绝不敢背叛。


刘邦说:没问题,你大还是项伯大?


张良说:他比我大几岁。


刘邦说:请吧,这个我熟,我会像侍奉兄长一样侍奉他。


张良百般求告,说动了项伯与刘邦见面。


刘邦作为混迹江湖一辈子的社会人,先是大哥长大哥短,然后恭恭敬敬的双手捧酒,请求和项梁家结亲家。





之后捂着胸口赌咒发誓:我自打进入武关之后,再小的财宝都不敢接近,只知道封存仓库约束手下,日也等,夜也等,就是等着项将军进来发落。





我派兵到函谷关,是为了防盗贼,哪里是为了防范天兵啊!谁知道那帮看门小子理解错意思了!


大误会啊!





请老哥一定跟将军好好说说,可怜我这份忠心,上天明鉴啊!


项伯被社会人刘邦打动了,也是看在老友张良的面子上,对刘邦说:明日清晨,一定早早前来觐见。


刘邦老泪纵横:一定。


于是项伯连夜赶回了大营,将刘邦所说的话告诉了项羽,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刘邦我见啦!就那货要能有什么企图都新鲜了。


再说如果不是刘邦率先灭秦,我们能进来这么痛快吗?他有大功而要灭他,这是不义,你应该对他好点,他明早就来请罪,先别宰他了。


刘邦这次说服项伯,要引出之前刘邦早年我按下没讲的一段经历:他曾经离家混过社会。


或者说:刘邦先生曾经做过“士”。


就是为了在今天抛出来。


之前我们在张仪那章中提到过“战国的士”,这个概念。


“战国时代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大量的无业游民,闲散人士,逃犯,武士,知识分子在全世界(相对于当时人们的认知)肆意流动,他们也许今年在楚,明年就在齐,后年也许又跑到了赵。”


刘邦早年曾给当年的“外黄大哥”张耳,也就是困在巨鹿城里的那位,当过小弟。


刘邦心中的天皇巨星,是我们在“长平之战”末尾提到的秦国二次围剿赵国时,窃符救赵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


哪怕后来他当上了皇帝,路过大梁时依然要祭拜自己的这位偶像。


这是爱的有多么深。


刘邦不仅仅是爱,而且成了超级模仿秀。


刘邦在这些年混社会,跟大哥的时候,不能说他是在虚度光阴。


因为,很多时候,看起来此时此刻没有用的东西,也许将来会成为你安身立命的关键保障。


在这段“士”的岁月里,刘邦掌握了一个关键技能和一个关键理念。


这个关键技能,叫做如何“迅速与人拉近关系”。


看一下他跟没什么交集的项伯是咋在一个晚上穿上一条裤子的。


第一,作为一方司令员嘴甜认大哥。


第二,低姿态双手捧酒敬你。


第三,马上求着结亲家。


第四,说自己多不容易。


混江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得让人们对你有好感,试想一下刘邦这一连串,你是项伯你咋回绝?


这项关键技能,后来帮助他在沛县当居委会主任时交到了很多朋友,比如前面说到的萧相国。


以及今天让自己有了吃那顿关键饭局的机会。


“士”岁月对于刘邦的另一项财富,则是让他明白了咋样让别人为你卖命。


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那项关键理念:记住别人的功劳!赏赐别人的功劳!


看看《史记》中,樊哙的功劳簿吧:


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

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间爵。

从攻围东郡守尉於成武,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

从击秦军,出亳南。河间守军於杠里,破之。击破赵贲军开封北,先登,斩候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

从攻破杨熊军於曲遇。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


杀多少人都给你数清了,到了门槛就马上赏!


刘邦是咋用人还用再说别的吗?


总说刘邦会用人,什么牛鬼蛇神到了他这都成了大护法。


人家这个教主是咋当的?


我牢牢记住你的每一次功劳!


我不会让你流的每一滴血是白流的!


我会对你进行配得上你功劳奖励和提拔!







跟着我,你永远不会被辜负!



很多所谓领导力的课程,好几万上好几天一下课觉得说的这么热闹都说啥来着?


其实大道至简,大言不繁。


马云说过一句话:员工为啥辞职?


钱给少了,心委屈了。


后半句其实是总结,之所以委屈,是你特么钱给少了!


当你觉得你这个领导咋没人拿你当回事的时候,琢磨琢磨吧。


你手是不是忒紧点了?


你报功的时候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


你手下的人多少年没得先进了?多少年没提拔了?


想成大事的人,记住樊哙的这张《功劳簿》吧!


想成大事的人,也记住刘邦的这段“士”岁月吧!


自萧何奠基前,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另一项技能,早就在他的蹉跎岁月中就已经练成。


项羽的这个叔叔项伯,是他的集团中第一个被拿下的。


后面还会有很多个!


人生的每个阶段,只要你用心,永远都有意义!


刘邦之所以成功,和当年那段浪迹天涯混社会的经历息息相关。


他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当皇帝,但他仔细的观察了“大哥”们是咋对待门客的,见识了门客们为啥会为“知己者”去死。


这让他洞悉了人性中最关键的那两个字:利益!



以乔布斯当年在斯坦福的那段演讲,致敬当年的刘老三。






第二天,天色方明,刘邦带着五名班子成员和一百骑兵来到了项羽大营。


到了门口,除了刘邦和张良外,所有人都被拦在营外了。


老刘见到项羽后马上沉下身段致歉说:臣下和将军,一同起义,共诛暴秦,将军大功于河北,臣下则转战黄河以南,想不到先一步进入关中,跟将军在这里相见。


没想到有人挑拨离间,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让将军对我产生误会。


项羽在项伯吹风后又看到刘邦表现的这么无辜,阅历浅的劣势出来了。


他开始琢磨,刘邦这个人,也不是不了解,之前一块作战时,他这点水平,能对我产生什么威胁?


紧接着项羽一个疏忽,给说秃噜了,扔出了叛徒的那份投名状:这是你账下大将曹无伤说的,要不我怎么会怀疑你?


这是一句很业余的话,你不仅帮助刘邦阵营完成了忠诚教育,还把十几路诸侯军的所有手下全警告了。


今后你项羽的敌后工作算是臭大街了,没人再敢跟你共事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在现场,你的这句话让站在边上的一位“楚汉李克农”品出了味道。





刘邦冷汗涔涔,项羽宣布开宴,庆祝消除误会。


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开始了。


眼看项羽这就要放过刘邦,一辈子阅人无数的范增急了,起身出帐,喊来了项庄,也是项羽的叔叔,项伯的堂弟,对他说:项将军秉性仁厚,不忍下手,你到席前,舞剑助兴,直刺刘邦,务必当场杀之,否则,我们将来都会成为这小子的俘虏。


在没有事先允许的命令下,在宴会上刺杀一方军头,勇气似乎是项家的标配基因,项庄二话没说提着剑就进了帐,向宾客敬酒,然后说:军中没什么好娱乐的,在下愿意舞剑助兴。


项羽没有想太多,表示同意。


项庄开始进行舞剑表演,一步一步的离刘邦越来越近。


已经和刘邦结成亲家的项伯看到了情形不对,也拔出了剑,表示:独舞没劲,二人转才好看。


哥俩这就转上了。


项庄越舞越急,此时,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出来了项庄的目的。


张良看见事情逐渐失控,出帐找到了刘营第一猛士樊哙,告诉他:项庄以舞剑为名,打算对沛公不利!


刘邦这也有猛男,樊哙大怒,手持铁盾的杀进帐中,门卫阻挡,被樊哙一盾牌掀到了地上。




樊哙直闯进去,双眼冒火,直视项羽,须发皆张,眼角欲裂。


项羽手扶佩剑,问道:此人是谁?


张良道:刘邦随身侍卫,樊哙。


项羽赞叹道:一条好汉,赏他一坛酒。


樊哙拜谢:提起酒坛往口中灌酒。


项羽再赞,道:赏他一条猪肩。


身边的人给了樊哙一条生猪肩。


樊哙也不在意,开始拿剑自己削猪肩刺身吃。


项羽的手下打算让樊哙出丑的,结果碰见吃生肉的了,整个鸿门宴随后进入樊哙专场。


项羽道:好汉子,还能不能再喝?


此时,展现樊哙与普通武夫不同的人生高光时刻到来了,樊哙道:死都不怕,还怕喝酒!





樊哙搂不住的开始演讲:


怀王曾约定,先入咸阳者,封王,而刘将军最先打入关中,进入咸阳后什么也不敢碰,远远在灞上驻扎,恭候将军大驾!


如此劳苦功高,非但没有封赏,反而却有无端小人挑拨离间,欲诛杀功臣,步秦后尘,请将军定夺!


这一番雄辩,谁能想到是个屠狗之人能说出的呢?


沛县多才至此,让人赞叹!


项羽还能怎么接呢,说了句:请入座。


樊哙这么一闹,项庄这剑自然也就舞不下去了,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上厕所,樊哙紧紧跟随,并再次展现他惊人的决断力和大局观,告诉刘邦快走。


刘邦在犹豫:还没告辞,似乎失礼。


樊哙道:人家是刀俎砧板,我们是鱼肉!这都耍上剑了!逃命要紧,告辞个屁!


刘邦被骂醒了,对张良说:我走小路,此去灞上二十里,你等我快到时再去和项羽告别。


刘邦扔下了来时的车辆,只骑了一匹马,樊哙,夏侯婴等人全部腿着跟他跑回了灞上。


张良估计时间差不多后,进账对项羽叩谢:刘将军不胜酒力,不能面辞,特差遣我奉上白璧一双,赠与将军,玉斗一双,呈献亚父。


项羽问道:刘邦何在?


张良道:刘将军听说将军有责备他的意思,心里害怕,先行回营,此时大概已经到了。

张良拜别后,范增拿起那对玉斗摔了个粉碎,对项羽恨恨而道:将来与你夺天下的,一定是这个刘邦,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项羽确如范增所言,错失了人生中,最好的一次干掉他命中最大对手的机会。


自此之后,刘邦再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项羽也被无数史家后人评论为优柔寡断,放虎归山。


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项羽不杀刘邦,真的是因为它优柔寡断吗?


其实并不是。


项羽有很多毛病,比如说小家子气,封赏的大印在自己手中把角都快磨平了,就是舍不得给别人。


比如说暴躁,比较容易冲动,一言不合就杀过去了。


不过项羽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优柔寡断。


杀宋义时,他一天也没多等,宋义回营就杀了。


破釜沉舟时,他一点没犹豫,五万人一脑袋就扎进去了。


杀20万秦国降卒时,十几路诸侯没说开个讨论会的他说杀就杀了。


准备干掉刘邦,第二天早上马上就要动手。


项羽天生有种极其干脆的果决行动力!


他之所以不杀刘邦的原因其实在于两点:


第一,他压根就看不上刘邦。


第二,他根本就从没打算占领天下。


所以范增所说的刘邦与他争夺天下,根本就没能戳到他的痛点。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点。


第一,我们有过工作经验的朋友可以有感受,就是几个人只要一起共过一段时间的事,你就很清楚和你共事的人是什么水平。


谁奸,谁懒,谁厚道,谁能干,谁能挑大梁,谁是个完蛋玩意。





我们心中都是有谱的。


一个小建议,任何时候都千万别耍心眼,人这辈子处关系最好的通行证。


是“诚”字


你的每个动作,别说在高手看来,就是在身边人看来,只要时间一长,其实都是骗不了人的。


项羽和刘邦一起共事过,项羽清楚地知道刘邦是多大的材料。


论勇气,勇气没有,有名的长腿将军,奉行生存主义。


轮实力,实力一般,打进咸阳时不过三万多人,现在接受了秦国军队并扩编,号称十万。


论军事指挥水平,跟他一比,差的更是无边无迹。


所有让项羽取得巨大成功的这些优点,刘邦全都没有。


此时的项羽,刚刚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丰功伟绩,站在整个时代的众人之巅,你让他会认为刘邦很可怕?这是开玩笑。


刘邦的人生升级,全是内在的,范增看到了,说他懂得克制自己,襟抱不小,这是大患。


但项羽看不到!


二十六七的岁数,是体会不到什么是内功的!





第二,范增对项羽说的夺天下的这个政治宏图,在当时的人看来,其实是没有人相信会成功的。


我们在“揭竿大泽乡”那章中说过,秦的这种统一全世界的大一统体系,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畴。


人们从来没见过,也从不相信这样的体系会取得成功。


原因就是一个:太大了,你怎么管嘛!


恰巧秦朝又用它的短命为这这种政治体制做了一个错误代言


此时此刻,几乎所有的诸侯,都有着一个共识,就是应该回到诸侯制,国家不能太大了。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项羽准备杀刘邦的时候,曹无伤说了三件事。


一,刘邦准备自立关中王。


二,他封了仇人子婴当丞相。


三,财宝都让刘邦抢空了。


这才是惹怒了项羽的原因。

恰恰和我们脑补的画面不同,项羽并非因为刘邦可能心怀天下而愤怒。


而是因为刘邦抢了他的入关首功,还不听话打算自立,还要封仇人子婴当丞相,更可恨的是,财宝都没了。


当得知刘邦服了,一切都听他的,财宝都还在时,项羽就失去了杀刘邦的核心冲动。


范增老先生眼光没问题,他看出来了刘邦并非池中之物,但他没用对方法。


导致刘邦人生出现重大危机的原因恰恰是他自己的手下曹无伤扔出了最打动项羽的三件事。


要不怎么说:一个水平,一个想法。


曹无伤知道项羽恶心什么,因为他俩本质上,是一个水平线的。


而范增,张良,这又是另一个水平线的。


同样,经过蜕变后的刘邦,此时和项羽,也已经分化成了两个级别的物种。

一个是已经抵制住了极大诱惑,气量与胸襟还有目标都变得更加远大,并经历过生死时刻的人。


人家升级了。





另一个,勇猛千古无二的霸王,但却太年轻。


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也开始慢慢出现了变化。



鸿门宴后,刘邦回到大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叛徒曹无伤。





任何时候,内奸都是最可怕的动物,他知道你的全部底细,这次刘邦差点让他给搞死。


项羽,则在几天后进入咸阳,先是杀掉了已经投降的子婴,随后一把火烧掉了秦国宫殿。





秦国几百年来修建的朝大规模建筑群被烧为了一片白地,大量被秦始皇收拢到咸阳的先秦典籍就这样失传了。


项羽间接的完成了文化毁灭。


咋说你呢!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有时候都特么不知道自己作的祸有多大!说你千古罪人一点不过!


这也赖萧何,你特么咋知道光抢国家操作系统呢?


你咋不把国家图书馆都抢过来呢?


不过萧何也比较无辜,谁特么知道那王八蛋全给烧了啊!


项羽还下令开抢,盟军开始了入关大乐透,把能看到的所有财宝和美女都实行了三光政策。


当时有一个叫韩生的人对项羽说:关中之地,四塞之国,山川险要,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称霸天下。


这不是找不痛快嘛!他都烧了能要这片地嘛!人家就是报仇来的!


项羽回答:富贵不归乡,就好像穿了漂亮华贵的衣服在夜里走路,怎么显示荣耀?


比较让我们惊讶地是,这个韩生是位名嘴。





说:早就听说楚国人肤浅暴躁,虽然带着人的帽子,但仍然是一只演戏的猴。


这句“沐猴而冠”,在后来成为了专门嘲笑乡巴佬的专用成语。


项羽听到后,更加愤怒,怎么这么可恨!说我们楚国人是猴!


我先拿你当猴煮了吧。


下令把这位韩生扔入了煮开的大锅。



项羽对于秦国的种种做法,完全就是把秦国当做了一个战败的仇恨之国,大肆迫害关中的这帮亡国奴。


自打项羽杀了这20万手无寸铁的秦国降卒后,关中人民就已经和他势不两立了。


现在项羽把这种感受升级为了势同水火。


而刘邦由于前期的良好表现,成为了关中人民的众望所归,此时此刻的关中人民心中就只有念想:希望刘大哥能够留在关中。


但这个美好幻想,很快就破灭了。


因为项羽在随后以天下当蛋糕的这次分封中,将天下分成了十九块。分封了十九个在解放战争中表现良好的贵族或将领做王。


这十九个王是:


西楚霸王项羽。


汉王刘邦。


九江王英布


雍王章邯。


塞王司马欣。


翟王董翳。


西魏王魏豹。


河南王申阳(打进河南地断章邯粮道)


韩王韩成(张良老领导)


殷王司马卬(打入河内开辟第二战场)


代王赵歇(原赵王)


常山王张耳(原赵王手下,刘邦前大哥)


衡山王吴芮(英布老丈人,老革命)


临江王共敖(楚国上柱国,打南郡有功)


辽东王韩广(原燕王)


燕王臧荼(原韩广手下)


胶东王田市(现齐王,田荣他侄儿)


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援赵助楚的齐国队)




这份分封菜单很有意思,项羽的分封主要依据了三个方面。

第一:巨鹿时你在哪?


英布、老田家那两位和臧荼、张耳他儿子张敖,这都是巨鹿时一块做过战的。


第二,入秦时你有没有跟上。


司马卬,申阳这是在挺进时立大功的,章邯那哥仨是投诚的。


第三,跟我项羽的关系咋样。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


原来的很多领导们,由于跟项羽没什么交情,都挪地方了。


原燕王韩广,赵王赵歇,都守边疆去了。


刘邦也一样,你小子抢了风头着实可恨,最开始项羽把巴蜀二地分给了他,后来又是张良,找了一大堆关系,把汉中也划给了刘邦,保证了两川地势的完整性。


见过世面的张指导再度帮助刘邦争取到了日后东山再起的最大本钱。


我们之前在“秦下巴蜀”那一章中讲过汉中盆地的重要性。


还记得这张图糙理不糙的地图吗?





汉中在不在刘邦手里,这几乎决定了刘邦出川是一年还是十年。


刘邦分到的这块底盘,面积上是所有十八个诸侯中,最大的一块,几乎和几百年后,三足鼎立时的蜀国大体相当。


是项羽照顾了刘邦吗?


范增在搞不死刘邦后力主把刘邦贬到了当时开发尚不完全的荒蛮烟瘴的巴蜀土地。


因为进出极其不便,那个时代,秦国一般是将犯人派到那里实现移民的。


项羽认为,今后可能就再也听不到刘邦的名字了,毕竟距离世界中心的中原,巴蜀太遥远了。


刘邦被安排好后,接下来是项羽最痛恨的关中,他将关中拆成了三块。


咸阳以西,分给了章邯。


咸阳以东,分给了二把手司马欣。


咸阳以北,分给了力荐章邯投降的董翳。


今天我们说陕西,总说它三秦大地,也是由此而来。


把三个卖国求荣的降将分为王来恶心关中父老,项羽不可谓不狠毒,但项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哥仨堵得住看似被放逐了的刘邦吗?


这次分封,项羽忽略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齐国的问题。


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分封给了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齐国本身胳膊最粗的田荣。


田荣由于之前因为楚赵没有交出齐国的自立势力,于是和项梁闹得很不愉快。


项梁约其灭章邯时,田荣就没理,结果老梁被杀了。


到了项羽北伐时,田荣就更没出兵。


因此,项羽对这位没投资的大鳄很不感冒,分了十九个王,也没提这个远东第一大势力,他分的这三齐,只给了田荣的大侄子田市一个胶东王。


问题是,那俩新分的齐王能掰的过齐地根子最粗的田荣吗?


他把原来的燕王和赵王分别分到了边远的代郡和辽东,让自己看着顺眼的张耳和臧荼继承了两国的中心地带。


和张耳齐名的陈馀,虽然这两人自巨鹿之战后,就彻底闹掰了,但在赵地依旧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分封完毕后,项羽才在别人的提醒下想了起来这位重量人物,然后挤了三个县,如打发叫花子一样的分给了陈馀。


这些新势力摆得平旧势力吗?


最后,还有一个人,他做了特别的对待。


楚怀王。


他将当初夺他军权的怀王取了个名,叫“义帝”,扔到了遥远的长沙郴县,理由是领导应该住在上游。


那时候西藏还没开发,不然估计项羽会给怀王扔到喜马拉雅上。


项羽自立为了西楚霸王。


这堆王中,只有他的王前面加了个“霸”字。


他是王中王。


项羽的梦想,是当霸主,还是像几百年前的春秋那样,自己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当世界警察,身后一群小弟,哪里不服打哪里。


但他还是忽略了,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春秋的美好时代,还回得去吗?





项羽的所有分封,都导致了一个后果。


之前没地盘的,在有了地盘后,对他不在期待,不再敬畏。


之前的既得利益者,由于项羽损害了他的利益,而怀恨在心。


可以说,项羽的这次自大分封,相当于在中原大地上埋了很多个定时炸弹。


一触即发!


项羽认为自己牛到非凡的顶层设计,像千年后的XX经济一样,可笑荒诞,所有的设计图纸几乎全部无法落地。


历史的规律永远是惩罚自以为是者!


项羽很快就迎来了无穷无尽的反噬。


不过,他的这对顶层设计中,还是有一个东西意外的成为了恒久远的永流传。


他封的这堆王中,有一个封号永远的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名字。




我相信只要地球在一天,这个民族就会永远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将它的光芒普照四方!


前面我们所说的,没有地盘的,在得到地盘后,虽然对项羽失去了敬畏和期待,但大多还是充满了感激。


但有一个人,却是个例外。


这个之前没有地盘的人,是咬着牙喷着火前往自己的封地的。


人都是容易夸大自己的努力和功劳的,刘邦也不例外。


一直看着关中这块大肥肉的刘邦,在项羽胡作非为时,就有着一种强烈的看着自家媳妇被强奸的主人翁意识。





刘邦以为,在施暴者痛快过去之后,他可以扶起千疮百孔的媳妇,然后好好过日子。


但没想到,在看到媳妇被强奸后,又得知自己再次被强行耍流氓,扔到了世界的尽头,媳妇直接又被三个大汉霸占了。


屈辱感强烈升起。


临行的刘邦回头望了一眼心爱的关中,咽下了一口气。


老子会回来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两件事情,项羽做的事和苏轼写的文要分开来说。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最后恰恰是被刘邦所灭。用这件事去指责项羽,其实是用事后去衡量事前,属于标准的马后炮。鸿门宴的时候,刘邦只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和项羽又是同盟,并且还首先攻入了秦国的都城咸阳,是灭亡了秦朝的功臣,项羽拿什么理由去杀他呢?


当然,刘邦不是毫无错处。在灭亡秦国之后,刘邦派兵守住了函谷关,项羽和其他诸侯的军队到了函谷关就被挡住了。于是项羽一怒之下,攻破了函谷关,怒气冲冲的奔刘邦而来。但是这一点责任刘邦完全可以推脱为守将的乌龙,并不能完全的怪罪到刘邦身上。再加上刘邦的亡秦大功,项羽无必杀刘邦之理,而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的所作所为,也无取死之状。


这个时候对项羽而言,杀了刘邦只是消灭了众多潜在的竞争对手中的一员——还很难说就诸侯中最有威胁的一员,而一旦刘邦受诛,那么其他的诸侯难免不人人自危——刘邦有亡秦之功,尚且不能免死,何况他们?这对于项羽的分封计划无疑是很不利的。


从后来项羽的戏下分封来看,项羽还是非常有战略头脑和规划的:

  • 最强大的齐国被一拆为三:齐、济北和胶东,还都是从齐王手下的部将里面直接提拔成的王,所谓众建诸侯以少其力,无法对楚国形成威胁,事实上分封不久就开始内战了;
  • 威胁最大、天下精兵之所在的秦国故地分封给了三个秦国降将,分别为雍国、翟国和塞国,秦人恨死了这三个卖国贼,也根本不会跟随他们造反,所以这三个降将只能依赖于项羽的权威;
  • 西楚腹地的九江国封给了英布,是自己的铁杆(至少当时是)
  • 常山王张耳和代相陈余反目成仇,双方共享赵地,互相制衡;
  • 先入关的刘邦被封在巴蜀之地,被三秦牢牢封住出口

从西楚的位置来看,西楚占据了天下的精华,定都的彭城更是天下通衢之所,易攻难守,就秦末汉初的发展程度来说,基本上和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定都汴梁的意味差不多,不是太平盛世那种表里河山固若金汤的都市,而是充满着乱世诸侯弹压天下野心的桥头堡。


项羽让这些分封的诸侯大小相制,都需要依赖于西楚的权威和调解。而在不断征伐天下的过程中,项羽就可以逐渐的清洗掉不听话的诸侯王,换上自己的亲信或者直接收归西楚所有,通过这样的磨盘式的碾压,最终达到取秦而代之的目的。


项羽也从来不是什么「拥有优雅气质,一诺千金的上古贵族」,在戏下分封之后,对楚国西边,地处中原枢纽的韩国,项羽可谓是煞费苦心。分封的是韩王广。但是项羽压根就没有让韩王广上任,而是一直把他软禁在西楚。不久之后韩王广死,项羽立刻转封亲附自己的韩王昌为楚国看守西大门。对实实在在的威胁,项羽从来在杀人灭国屠城这方面没有犹豫过。所以项羽不杀刘邦,不是因为「君人之度」,就是因为政治代价相对较高,而没有在现实中能获得的预期好处而已。


即便是看后来的历史进程,刘邦和韩信也就是动作快打了一个时间差,趁着楚国主力在弹压齐国内乱的时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扰乱了项羽的节奏。其实只要再晚上一年半载,等项羽平定了齐国,能够专注西向,刘邦可能就没有什么太好的机会了。


从当时来看,刘邦能得天下的偶然性,远远大于项羽得天下的偶然性,所以这时候说项羽妇人之仁而丢了天下,是提前开了楚汉战争的上帝视角。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谈谈苏子瞻的问题了。苏轼这个人诗词自然是千古闻名没得说,但是他写的史论,按照王安石的话说,是战国纵横家之流的,大部分都可以当战国策来看——也就是攻其一点,不着其余。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会不断的把一个特定环境下才能成立的逻辑无限的夸大,来取得夸服众人,独树一帜的效果。



说项羽有「君人之度」,这是苏轼在「范增论」里面说的话,论述的是范增为何离开项羽: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接下来苏轼就开始放飞自我了: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说范增劝项梁立义帝,而项羽杀义帝,那么范增肯定会非常反对啊,而反对又不听,这个时候项羽怀疑范增就已经开始了!其实这里「项羽杀义帝而范增反对」就是非常脑洞的一个事情,义帝是一个招牌,有时立,有时废,怎么就推出范增「一定」力谏?苏轼接下来就沿着这个逻辑越走越远: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说当初项羽杀宋义的时候,范增和项羽都是义帝的臣子,双方没有君臣之分,所以在项羽杀了义帝之后,范增应该做什么呢?范增能杀项羽就杀了,不杀就赶紧走,这才是大丈夫,居然还想着依靠项羽成就功名,真是「陋矣」!

范增应该为了义帝而杀项羽,这脑洞估计现代人也很难开出来吧。三苏的史论,经得起推敲的其实是少数,大都是不能就其观点来较真的。欣赏一下文学大家的文采,知道作者想要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wikua-jing-zh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jiu-dao-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zhijiang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


user avatar   gyp44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朝鲜战争中。

美国军很牛X,但是越过三八线,就会让我军打得连北都找不到;我军虽强,但是越过三八线大举深入,也会让美军打得一败涂地。

再举一个最简单例子,在抗日战争中。

日军很牛,但是越过湖南某线继续西进,就会让中国军队打得一败再败;中国军队虽然在这里可以不断取得胜利,但是继续深入追击日军,估计是看不到什么胜算的。


任何两个相邻的政权(或是长期交战的双方),战斗力的强弱,都会在某个边界发生逆转。

比如,曹魏、东吴政权之间,是以合肥一线为分界的。

曹魏大军敢大举越过这条线,通常都是以大败结束的。因为这意味着,曹魏进入了一个对自己不利,对东吴有利的地区打仗。

反过来说,东吴军队敢大举越过这条线,通常也是以失败结束的。因为这意味着,东吴进入了一个对自己不利,对曹魏有利的地区打仗。


总的来说,任何两个相邻国家的分界线(或是交战双方长期存在的分界线),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

双方之所以会在那个地方分界,是因为甲方越过这条线,通常就会挨打;乙方越过这条线,通常也会挨打。所以双方都不敢轻易越过这条线。于是,双方就会达成某种默契,以这条线成为事实的分界线。


曹魏、蜀汉的分界线,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出现。

诸葛亮的北伐,从来都没有大举深入过曹魏境内,只是在这条分界线附近不断骚扰罢了。

如果有例外,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因为出期不意,所以深入了曹魏境内。就算如此,诸葛亮也不敢大举逼近长安城。关键是,就算如此,最后也是以诸葛亮自贬三级结束。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最基本的军政知识,自然就会知道,诸葛亮北伐,曹魏不应战,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因为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一直停留在一个比较微妙的地方。这个地方,你说对诸葛亮完全有利吧,也实在未必,因为他已越过了长期博弈出来的分界线。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诸葛亮显然不会真正远离这条分界线的,曹魏军队进入这个地方与诸葛亮作战,显然存在太多不确定的风险。

关键是,曹魏军队根本不用与诸葛亮打仗,只要耗一段时间,就可以让诸葛亮退军,并且夺回失去的地方。既然如此,曹魏军队为什么要与他作战呢?


这就好像我在分析刘备东征时的表现,刘备大呼小叫了半天,但是一直也不敢远离山区。表面上,这是刘备打得陆逊不敢应战,其实呢,刘备真有胆子,就直接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啊!

诸葛亮也是如此的,如果他真有心与曹魏作战,玩什么稳扎稳打呢,直接大举深入曹魏境内就可以了。


诸葛亮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我想和你打仗,但是希望在一个对我有利的战场上、用对我有利的方式开战。

司马懿的想法也很简单,既然你想的仗,就得到一个对我有利的战场上,用我对我有利的方式开战。

既然双方谁也不愿意让这一步,自然无法进行战争了。


这不是谁怕谁的问题。战争的时机对自己有利,那就动如脱兔了;战争的时机对自己不利,那就要不动如山了。

作为一个将领,如果总纠结于,我不出战,别人会笑话我,别人会觉得我无能、我胆小。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因为一个优秀的将领,所考虑的问题永远是,现在出战的时机成熟吗?出战对我有利吗?至于别人会怎么看,那就叫扯淡!

======================

鉴于一些人的军事政治常识,所以补充一些答案。

任何交战双方,在进行到一定阶段,都会存在一条事实存在的分界线;任何相邻国家在博弈到一定阶段,都会存在一条事实存在的边境线。而且这种分界线、边境线为什么会存在呢?我在答案中以为,这就是常识,没有想到太多的都对此惊人的一无所知。

这种分界线的存在,取决于各种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自然是地理、地缘,比如某条大江、大河、大山,一方越过,就会丧失地理的屏障,一方越过就会进入险地。所以双方自然都会轻易越过。

再常见的就是后勤补给原因,你越向前推进,后勤补给压力就会越大;交战双方也好,相邻两国也好,通常都不能无限的向前推进,推进到某条线时,自然就会停止不再轻易向前了。

当然了,这只是客观原因,还有主观的因素,国力、军队素质。如果在这方面你非常强大,地理、地缘的困难,阻止不了你向前;如果你的军队素质非常强大,后勤的压力也阻止不了你,因为你的后勤可以从敌方那里获取。

但是不管怎么说,交战双方、相邻两国在特定的时间范畴内,都存在力量边缘的地方。魏强大,也不敢轻易越过秦岭;界牛X,也不敢深入关中;关键是,就算他们敢这样干,通常也得不偿失的;就算取得一点胜利,通常也是难以保住胜利果实的。

——————————

至于说,将领害怕别人笑话,所以出战,那只能证明他不合格。

有人反驳说,司马懿是非常优秀的将领,但是因为害怕别人笑话,于是就让两个将领出战,于是让诸葛亮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按你这说法,司马懿肯定不是优秀的将领。

这逻辑,真让我无语了。司马懿是非常优秀的将领,并不是因为司马懿打过这种仗,如果司马懿就打过这种仗,我们只能说,他真不是合格的将领。

这就好像有人说诸葛亮知人善任,并不是因为诸葛亮重用过马谡。人们说曹操非常牛X,并不是因为他差一点被张绣杀死了。当然了,我们说司马懿是优秀的将领,也不是因为他因愤派军,被打得大败。

逻辑有两种。一种正常人的逻辑,一种是无良讼师的逻辑。

=======================

看到太多无聊、幼稚的人抬枉,就再补充一点。

魏蜀那条边境线,在诸葛亮执政前,就存在了;刘备不能向前突破;曹操无法突破;诸葛亮执政时期也一直存在,诸葛亮北伐若干次,也不能真正突破;诸葛亮死后,它依然存在了三十年。

事实证明,如此稳定的一条线,许多人非要无视。没有任何一条线,是可以永远存在的。但是一条能存在四五十年的线,无数当时的牛人试图突破,都只能徒劳无功,自有它存在的足够的道理。

如果这条线如此好突破,诸葛亮一再北伐无法突破,情何以堪啊?如果这条线如此好突破,诸葛亮死后,曹魏怎么还需要等三十多年才能突破?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古代的“杀奸无罪”? 
  古代帝王起居注(生活实录)是怎么记录下来的,是时时紧跟皇帝,还是事后回忆? 
  为何明朝会有正德、嘉靖、万历这样的奇葩皇帝,清朝没有? 
  如果项羽定都关中,坐镇秦地,是否刘邦就毫无机会? 
  许多人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因「妇人之仁」而失去天下,为什么苏轼却说这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 
  与二十四史对应比较好的编年体史书有哪些呢? 
  怎么评价李世民? 
  古代嫡女和庶女的差别大吗? 
  刘邦真的屠过城吗? 
  如果大秦帝国秦二世时期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那么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还有机会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胡适会得到如此多的国人追捧?
下一个讨论
为何外国的省会/首府多设在小城市?





© 2024-05-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