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第1页

     

user avatar   ww28-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哺乳动物,一旦幼仔性成熟,就会变得狂躁不安,无法与父母和谐共处,然后被忍无可忍的父母赶出洞穴,从此开始自己的人生。

可是人,偏偏到了性成熟,还要和父母共处很多年,这才是所有矛盾的根源。


user avatar   shu-fei-b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说几句话,听过的给我点赞,谢谢。

1.我是你妈,我还能害你吗?

2.我是你爹,你就这么跟我说话?

3.你不为家里想想就顾着自己高兴,你怎么这么自私!

4.你想要什么从来都不会好好说,你说了我们还能不给你?

5.我在自己家,我想干啥就干啥!

6.家就应该有家的样子,在家也不能太不像样子!

7.我养你好几十年,我还不行进你屋了?你长大了我就不是你妈了?

8.你就是再大也是我孩子,我说话没你插嘴的份儿,你就好好听着!

9.你看看人家谁谁家的某某!

10.谁爹妈有本事都不是你爹你妈,老盯着别人家看。

以及让我最不想和他们沟通的原因还有,他们的爱里充满了诅咒。

比如。

离了你爸你妈,你都活不下去!

我算是看明白了,你这辈子就是一事无成。

你活一百岁也得靠你妈养活。

我一世英名怎么生出你这么个窝囊废?

你要是不去做xx工作啊,也就能去餐馆当服务员给人端个盘子。

你长大以后扫大街有人敢用你都不错了。

你喜欢想学京剧?去京剧院给人家扫地啊?

你想学画画?你这个智商学的会啥啊?再把自己饿死!

你除了能给你姨妈家看个门还能干啥?你说说你活了二十年都能干啥?

听过这些话的朋友来点个赞吧。


user avatar   bu-ai-chui-niu-bi-de-cao-lao-ye-m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了错事,害怕挨骂,撒谎了

谎言揭穿,挨揍了,并告诉你,实话实说不会怎么样你,但是你撒谎就不对了

又做错事了,老老实实向父母坦白,但是又挨揍了

于是学会了说谎,因为说谎也许可以瞒过去,但是说实话肯定挨揍

父母不喜欢孩子说谎,发现了还是要揍

久而久之,就不愿意沟通了,父母觉得孩子满嘴谎话,孩子觉得父母说的都是屁话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

家长的支持与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我小学时候被人污蔑过偷了同学的钱,我爸完全不听我的辩解,把我打了一顿,在他看来,外人的话比自己的亲生儿子更可信;中学时候被人欺负,他冷言冷语的讽刺我“连架都不敢打,你有什么用”;工作之后,继续宁可信外人的说法,完全不问我的说法。

既然你不愿意听我听我的说法,那我为什么要像祥林嫂一样BB呢


user avatar   icenore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情景1:

小时候没有零花钱,每天早餐找零的几毛钱存下来,存好久,买一本自己喜欢的漂亮本子,然后跟我妈分享:你看我的新本子好看吗?

我妈第一句话:你哪来的钱???

我妈第二句话:你钱多没地方花是不是???


多几次这样的情景,我就不再跟我妈分享任何这方面的喜悦了。


情景2:

小时候跟妈妈一起去逛街买衣服,95%以上的时间是在陪我妈逛她的衣服,看她试穿,等她砍价。买我的衣服都是去批发市场。其实批发市场也有好看的小孩衣服,但是我妈从来不帮我买我觉得好看想买的衣服。

我妈会说:这个不好看。

会说:这个颜色容易脏。

会说:你小孩子没有审美的。


经历几次这样的逛街,我再也不跟我妈去逛街了。


情景3:

背景还是小时候没有零花钱。一次,外地的姨妈来家里做客,给了我40元零花钱。我很“懂事”,主动跟妈妈说,妈妈,家里不是很有钱,我不用这么多零花钱,只要十块就够了。我妈很高兴,夸我懂事,拿走了三十块。

过了一会儿,她又过来,说你还太小了,拿这么多钱不好,这样,这十块我替你保管,先给你两块,之后每周给你两块,一共给五周,好吗?我也“懂事”地同意了。于是,十块钱又变成了两块。

那两块我一直没花,那一周我都在兴奋地设想着,等过了五周我把十块钱全部存下来,我要买什么什么什么……设想了一遍又一遍。

小伙伴们知道我没有零花钱,平时去文具店买东西一般也不会叫我。但那一周我跟小伙伴们说我很快就能有十块钱了,我跟她们一起去逛了文具店,约好下次要一起买文具。

一个从来没有零花钱的小学生,能有十块钱买喜欢的东西,哪怕十块钱还没到手,都觉得特别特别幸福。

然而那两块钱就是最终我得到的全部了。

第二周我问我妈要两块钱,她说:

你小孩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高中时期开始叛逆以后,每周末住校回家都会跟我妈吵架。

上大学以后,每次寒暑假都是满怀期待地回家,然后在争吵声中盼着回学校。



我妈会说:你就是对我有偏见!

我妈会说:别的母女都无话不说,你怎么什么都不肯跟妈妈说?!




情景3那件事情,发生在大约1998或1999年,我小学三或四年级的时候,我一直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现在已经能平静地叙述了。

大学的时候,我好几次跟我男朋友(现在是老公)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依然控制不住会哭。

曾经有一次,跟我妈吵架,我妈说,你为什么就是对我有成见?!为什么不愿跟妈妈沟通?

我把小时候的情景1~3跟她说了,我说,我不是天生不愿意跟你沟通的。

我妈根本不记得情景3。

我妈说:这么小的事情你记仇到现在?!你有没有良心?!我真是心寒!!!




我还能怎样。

你问我为何不愿跟你沟通,我告诉你原因,得到的却只有责怪和不理解。难道我不是在试图沟通吗?阻断沟通的到底是谁?

现在索性连这些也不说了。

无话可说,好过争吵。




结婚后,几乎不再回老家了。

跟我妈的关系,就那样吧,我面对她的时候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在一起还是很容易吵架。她年纪也大了,其实我不想吵架。

我一点也不想吵架,很难受的,只能尽量控制住自己不和她吵架,这样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所以还是少见面吧。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小时候,爸爸妈妈几乎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了。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任更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啊。

哪个孩子天生会抗拒自己的父母?

所以,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是家长啊。

当你们责问孩子“为什么不跟我沟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沟通”是双向的,是需要到反馈的,你们给过孩子能让他们愿意继续沟通的反馈吗?




我妈说: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正常母女那样要好呢?

我心想:是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正常母女那样要好。



有时候有的事情说出来很小,但真的会深深地刻在记忆里一辈子。没有经历过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有过的人自然会懂。有的心理阴影,一直笼罩到长大后很久了也散不去。


最痛苦的是父母伤害了你,等到你长大懂事的时候,你试图告诉他们你曾经被他们这样伤害过,说实话你也不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么,也许只是一个道歉,也许她听了之后会心疼懊恼地对你说,对不起,小时候妈妈不该那样对你,是妈妈错了,然后哪怕你们抱着大哭一场,也许这件久久不能忘却的小事就会慢慢开始融化,但你得到的只有他们的惊讶和不解,他们根本不记得,也不认为这样的事有什么错,他们觉得你没良心,你这么大个人了还计较那么小的事。于是那件小事就一直在你心里越植越深,你想释怀,你也多希望你们也能像别的相处融洽的父母子女那样,可是你做不到——这让你更痛苦。


于是你告诉自己,这不是你的错,这样对待子女的父母年老后得不到子女走心的爱是他们自己种下的因果,你会赡养他们善待他们,但做不到发自内心地爱并不是你的错。这样似乎能让你想开一点,内心稍微获得一些平静,但是,你的内心深处永远会有那么一个地方,希望小时候如果他们没有那样对待你该多好。








==========================

2018.4.8 更新一些话

这个答案发布以后,理解和共鸣远远多于反对,我想这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评论里的理解与赞同大多是为人子女,希望我们将来为人父母之时,不要重蹈我们父母的覆辙。

评论里也有一些为人父母,有的表示会引以为戒,我为你们的子女感到高兴;也有的评论,以爱之名,以时代背景为由,去解释父母的这些做法。然而,一件事情产生的原因,和一件事情正确与否,是两码事。“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跟“人无完人”一样,可以是谦辞,可以是来自他人的慰藉,但由犯错的人说出来,就是开脱的借口。


“父母一辈子在等我们道谢,我们一辈子在等父母道歉,我们都等不到想要的。”这句话看似有道理,但是事实上,道谢和道歉并不矛盾冲突。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等到我妈的道歉,我依然无法和她亲密无间,但并不代表我不感激她的养育之恩。


有的评论说我“的确小心眼”、“的确记仇”。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所说的“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觉得莫名其妙”了吧。至少,这样说我的人不曾有过我的阴影,我羡慕你们。还有那么多的赞同和感同身受,懂的人自然懂。还有的评论说我“应该选择放下”、“应该选择释怀”,说真的,我倒是想啊,这些东西要是有得选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抑郁症这种东西了吧?


关于情景3,真的不是钱的问题,撇开我家到底是不是那么穷不说,我并非不懂事,姨妈给的40块,我是主动跟我妈让她拿走30块补贴家用的,如果她真的需要这40块全部来补贴家用,她应该一开始就跟我说,一开始就不要给我。这件事给我的阴影不在于给不给我那点钱,而在于说好了要给我,结果却食言了。如果一开始就不给,我本来就没有零花钱,日子也还是一样过;但是因为她给的那十块钱的承诺,对于那个年代那个年纪的我而言,分量很大,所以当这个承诺被撕碎的时候,我很受伤。

被划了一刀,伤口可以愈合,疤痕一直都会在。我可以再也不提这些事情了,但不代表这些事情对我而言就没发生过了,也不代表我和我妈的关系就立刻可以亲密无间了。就像恋人一样,分手以后,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亲密无间的母女关系,我和我妈曾经有过,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只是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了。且不说破镜重圆也有裂痕,但首先要正视问题根源,才能去修复破镜,而我妈并没有正视问题的根源。事实上,除了这些事情,我妈还有很多别的问题,让我很难通过单方面的努力去改善我们的母女关系。我只能说,我会在保证我自己现在的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改善我和她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恋人之间的沟通,我认为是一样的。恋人不和可以分手,而血缘关系却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才会如此令人难受。


如今我自己也做了母亲,我女儿还很小,但我坚持一个原则:不把她当小孩子。我并不是说要求3岁的她拥有18岁的能力,而是,我不会对18岁以上的人做的事情,我也不会对3岁的她做——绝不欺骗,绝不言而无信,绝不威胁恐吓,绝不因为她小就不把她当回事,如果我自己犯了错一定承认和道歉,永远把她作为和我平等的个体对待。


user avatar   xiao-jin-yu-dou-dou-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这种困扰的人大约是搞错了一件事:

有来有往的商量才是“沟通”。

汇报与批评不叫“沟通”。

这么浅显的道理,连我妈这个六十年代出生高中学历的人都知道。可惜很多念了那么多书的新一代父母却不知道。


user avatar   ke-ri-ke-le-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二年级的时候我妈妈买了一袋奶粉,附送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杯,我拿在手里美美滋滋,迫不及待地冲了一杯牛奶。我那时候太小了,看杯子表面是干干净净的,根本想不到需要洗一下,直接就冲奶粉了,我妈看见了大声骂我:“你有什么用,杯子都不洗,屎放在地上你都能吃。你就会糟蹋钱,我们辛辛苦苦打工买奶粉给你补充营养,不够你糟蹋的。”

2:四年级养了两只狗,一只是亲戚送的,一只是我路上捡的,那段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啊,除了上学,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被两只狗占据了。但是狗春天掉毛,遇到陌生人会汪汪叫,我妈特别讨厌,经常打它们。后来逐渐的两只狗一只接一只不见了,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在村口田野旁的垃圾堆里看到了其中一只,躺在地上早已死去,头上有个大窟窿,旁边有个砖头。另一只始终没找到。初三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来我的两只狗,饭也没吃一直哭,我妈笑话我没出息,原来那只失踪的狗被她放在袋子里带到很远的地方扔了,死去的狗她说不是她干的。我突然觉得我妈好陌生。

3:四年级去游戏厅被我妈发现了,她扭着我一只耳朵,另一只手拿着拖把使劲敲我腿,我疼得直蹦,哭着说我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我妈说你还哭还哭,不许哭,边打边说。然后又扇我耳光,小时候沙鼻子,鼻血流得像水龙头,小时候看到那么多血,从精神上就吓得不得了,我妈还是一直扇我的脸,她累到实在没力气了才停。最后我躺在床上,一个人默默哭,她又过来问儿子你怪不怪我,我说不怪,是我做错事了。

4:小学有一次端碗的手的姿势不合她意,她就骂我,打碎了怎么办,碗都端不好,以后能干什么事。


5:初中学习下降得厉害。她骂我,废物,以后屎都吃不上热的,生你有什么用。我哭着跑出去了,离家出走,躺在桥下看天。晚上八点多,她终于找到我了,我也不说话默默跟她回去了,一夜无话。从此以后她就不打我也不太骂我了。可能她知道我现在会反抗了,可能是因为我到了青春期,她已经打不过我了

6:她每次打我侮辱我,还喜欢当着邻居,亲戚,甚至我同学的面。有一次我带着我同学来家里玩,又惹她生气了。当时在吃饭,我就一边哭一边吃饭,因为她不许我把碗放下,不许我难过。我同学在旁边看着我大气都不敢出。

太多这种事情了,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骂我打我。要是调皮捣蛋被打被骂那也情有可原,我小时候真的不调皮,胆子很小,老老实实的,四岁的妹妹说我跟木头人一样;学习也还好,在班里能占前五吧。真的是亲戚邻居都喜欢我。
现在不想回家,每个星期打一个应付的电话回去。我妈还跟亲戚说真奇怪,我家儿子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跟我一点不亲


感谢评论区的各位同学。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也决定了性格,你现在的所作所为是你一生经历的总结。有时候也会想,我妈一个农村妇女,汉字也不认识,一辈子没走出过县城,也挺可怜的,但是谁又来可怜我呢,我那么小,被她提着耳朵扇耳光鼻血飞流的时候她有手软吗。就算是一只小狗小猫小猪小鸭,你会下这样的手吗?


user avatar   ding-shi-xiang-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孩子觉得读书无用,家长证明不了上学的重要性,只是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

孩子觉得真爱无敌,家长说不出门当户对的长远好处,只能强制性剥夺孩子的情感;

孩子觉得善良易被欺负,家长解释不了社交规则的基本原理,只会念叨还是老实一点好;

孩子觉得街头混混拉风,家长讲不清楚人生价值的根本立足点,只会加重打骂和体罚...

孩子每一次不同的看法,家长都无法指出其中的不足,也没能力从更高更广的层面、给一个更高明的答案。

对于多数父母来讲,他们在很多方面确实比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看法也更正确、更实际,但这些看法往往基于之前人生中笼统的“经验”...他们并未将之整理成逻辑清晰、步骤完备、深入浅出、人尽可懂的“论据、论证、论点”标准三段式。

(看看知乎就知道,很多和上述类似的问题有上千答案,可能方向都对,但真正讲的明白的寥寥几个。更别提还有很多时候根本无力表达,只能靠点赞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比如我)

含混不清、空洞模糊的三观,指点自己尚且勉强,又谈何让别人信服?


可能是27岁看到不上学的张三工作艰辛,于是坚定了好好学习的观点;

可能是36岁看到嫁给爱情的李四生活困苦,于是形成了门当户对的概念;

可能是42岁看到当年的混混被抓进监狱,于是更加坚信还是正当工作更可靠;

可能是58岁感到身体病痛,于是知道了保养的重要性,整天唠叨孩子要穿秋裤;

... ...

零碎的经历、片段的逻辑、混沌的思维…

如果主观上没有格外留意,没将这些经验加以收集整理,思想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会是这种琐碎、散乱的“大道理”。

“你知道这样是对的,却说不出这样为何就是对的。”

稀里糊涂的正确,无法用逻辑说服对方,为了落实自己的意志,只好采用种种无赖、强制手段,粗暴的剥夺孩子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力。

你可以借助暴力、经济...的制裁,赢得最终的胜利;但在孩子心中,你早已不再是那个温柔可靠、通情达理的长辈,你只是一个无耻的侵略者、一个不明所以的老顽固。你给不了他们想要的指点,只会胡搅蛮缠,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只能选择封闭内心,主动疏远。


对一个人的情感,和对一条道理的看法,发生过程几乎是一样的:

你可能在某一时刻、某一地方经历了某件事情,最后形成了一条结论;后来你渐渐忘记当初的时间、地点、情景,只剩下了对这条结论的坚持;

对于孩子来讲,无论你曾如何的蛮不讲理、打骂呵斥、粗暴侵略…他可能会忘了你每一次的劣迹,最后也会留下对你这个人的厌恶。

而一旦形成了这种感觉,原因也就都不重要了。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父母可能表现出对孩子的一些喜好不接纳、不包容。

我大概从零一年开始听周杰伦,对他的快歌很上头(双节棍、忍者、龙泉、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等),痴迷于他的编曲和含混不清的发音,买卡带、买CD盘、买海报。父母并不是很支持,他们不允许我边听歌编写作业,或者根本就认定了听这种歌曲会影响学习。但这样的禁止并不能阻止我寻找一切机会听歌,晚上十一点多写完作业我会在客厅里偷偷用功放听(当然是把声音调到最低),或者周末跑到同学家听一个下午。

父母这一代人有时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对孩子进行评判,对不符合他们观念的行为明令禁止。最近接触到几个中学生,喜欢cosplay,有些会去现场参加漫展,化妆打扮,穿成二次元的样子;有些仅仅是在线上演剧本,把自己带入到同人作品的角色中。父母均表示很担心,一是认为他们奇装异服,甚至有伤风化;二是担心剧本里一些价值观(比如男欢女爱)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父母直接去禁止往往达不到目的,只能出现两个结果:一是说教无用,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不会当家长面做这些事,而是转为地下活动。二是亲子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孩子越来越隐藏自己。

时代在发展,年轻人总是会出现新的潮流风向,父母这一代其实需要的是保持不断地向年轻人学习态度,才不至于与孩子们脱节。现在我再跟自己的父母谈论起周杰伦,他们也会认可他是一个优质偶像,只是他们当时不懂得欣赏罢了。但话说回来,对于自己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喜欢上什么东西,我也没办法保证一定能够支持她,但只要是不会有明确的损害,我大概还是能做到不跟她唱反调吧。

2、父母过早地与孩子分离。

来访者中有一些年纪较小的患者,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就读,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早点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能够让他们更早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但这里面也存在隐患,孩子过早地独立于父母,可能会让他们无法建立足够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与此相仿但更极端的案例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过早地分离,会导致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人际关系敏感、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自卑固执等等。(我们且不论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是为了生计不得不这么选。)

安全感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在一个人的早年注入到他的生命中。这种来自过去的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内在禀赋。过早地剥夺了这样的禀赋,相当于剥夺了个人力量的源泉。如果这部分缺失了,后天不论怎样都难以弥补。

3、父亲在子女面前的威权意识。

“父爱如山”用来形容父亲的爱是沉甸甸有分量的,他们可能不善言辞,但在关键时刻可以给你山一样的庇护。子女(尤其是儿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翻越父亲这座山才能独立、成熟。

但一些父亲可能是误解了这个说法,他们的存在对于儿女来说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不可战胜、无法跨越。他们往往秉持一种大家长的态度,不容许子女随意挑战自己的权威,或者他们在某一方面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比如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就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子女指指点点,轻易地批判不同意见。

这无疑会对子女的自信心会造成打击,未成年的他们可能表现地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成年后,他们常常也会出现内疚自责的想法,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或者在面对领导同事时,把别人的情绪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甚至会牺牲自己的情绪状态去无条件地满足他人。

有智慧的父亲会在孩子童年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陪伴,等孩子羽翼丰满后,就鼓励他们去面对更多地挑战,孩子需要的话会助他们一臂之力,而不是阻拦和打压。

4、父母只关注学习,其他一切活动都是禁止的。

医院里新开了厌学门诊,但“厌学”这个词似乎有些偏颇,因为这等于是说孩子本身出了问题,才导致Ta不能上学,所以家长通常会急切地把孩子送来,想要明确诊断,然后期待医生对症治疗,尽快恢复上学。

但事实果真如此么?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孩子的确是因为出现了精神疾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才导致的社会功能(上学)下降,但还有不少孩子不能简单地划归到此类。

有些是家庭关系或氛围出现了问题,比如父母整天关注学习,与学习不相干的一切活动都是被禁止的,或者家庭出现了“丧偶式育儿”的状况。有些属于社会现状,内卷呈现泛化趋势,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已经开始了教育培训的军备竞赛——4岁词汇量1500,海淀不够美国够。

所以那些能一路坚持下来的孩子是真的猛士,他们有天分、肯努力,能够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还能轻松自如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别说孩子了,有几个成年人能做到上面这几点的?

5、父母关系出现问题。

不少家庭处于这样的模式:妈妈相对强势,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甚至采取高压政策,但孩子并不买账,对妈妈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妈妈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孩子去学习,但常常收效甚微。从妈妈的角度来说,她们内心是委屈的——自己付出这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从孩子的角度,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来自妈妈的压力,自己不开心、不快乐,不是不想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状态不佳,根本学不进去。

视角再拉向父亲,他们似乎秉承了“好男不跟女斗”或“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的原则,面对妻子的强势,他们已经放弃了争辩,要么以工作太忙为理由而推迟回家时间,要么宁愿在车库里抽烟、打游戏,也不愿早早回到家里。所以爸爸越来越像个局外人。在妻子眼中,丈夫是不负责任、不顾家,什么都指望不上。在孩子眼里,由于长期“认同”妈妈的做法,所以也不认可父亲。

孩子往往是家庭的重心,他们一旦因为各种原因厌学,家长是难以接受的,但如果医生只是把问题关注在了“孩子厌学”的问题上,那就忽略了家庭的力量。家庭里夫妻关系是核心,妈妈能听取爸爸的意见,爸爸也愿意参与到家庭的事务中来,夫妻俩对各种问题达成一致,平等、互助,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6、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是真的出现了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导致的少言少语,自闭症本身语言表达功能就受限,如果不能用以上状态来解释,需要及时到精神科就诊。


user avatar   si-l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家杨柳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有许多种遗憾,其中有一种是当我们终于学会接纳孩子错误的时候,孩子已经学会隐瞒父母了




     

相关话题

  我很想要二胎,老婆坚决不肯辞职生,该怎么劝说? 
  那些被抱睡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弟弟25岁了还对父母态度差说脏话怎么办? 
  这样的孝顺正常吗? 
  假如孩子不幸因为婆婆的喂食而过敏身亡,婆婆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二胎姐弟组合对姐姐的伤害有多大?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骂多了,现在在家挨骂就不吭声怎么办? 
  孩子上幼儿园每天沉浸在动画片的世界里,对别的事情一律不感兴趣,我该怎么办? 
  孩子至少两次跟我说「妈妈,金钱和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应该怎么引导? 
  江苏发布新规女方延长产假至 158 天,子女 3 岁前夫妻每年各享受 10 天育儿假,该政策有何影响?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上海17岁男孩被母亲批评赌气跳桥身亡,父母与子女应该怎样沟通?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2019 年 4 月 23 日发布的魅族 16s 手机,有哪些值得一提?又有哪些不足?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