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当一个领域的知识量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一生都无法掌握,这个领域该如何发展?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ding-ding-26-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脑也是这样的,它可以分层,而且层次越来越深(也就是神经元网络所说的“deep mind”),在抽象层次只有符号运算而没有具体的知识(参阅 Ray Kurzweil 关于“如何建构心智”的著作)。不论如何,1900年美国的小学和中学已经是高级教育,但随着知识累积,不断教材改革,2000年,有许多大学的知识下移到中学和小学。下移的基本方式就是浓缩为简单的概念,例如“四则运算”。西蒙为中国的中学编写过教材,他对我说过,运算法则的论证是“抽象代数”,但不妨让中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法则。然后,在大学本科数学系,例如抽象代数课,我们才研究“算子”和“运算”。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争取最简略总结个人目前的观察和认知。


这事儿还是得分专业说。

社会科学发展至今,即使我们依然可以让步一下,声称它的“复杂度”或“高度”还在提升,但其实更准确的形容是,“基于特定原则和逻辑下的场景变化和应用”。人们需要去做的,也“只有”在更底层的哲学层面讨论出一套有关当下原则和逻辑的共识,然后直接到应用层面的最前沿去展开即可。历史上的原则、逻辑和场景应用,也可称为“知识”,也可以被研究(更像是研究历史),但不必然作为当下前沿研究的基石。于是范范地说,社会科学(广义)不太受题主所担心的机制所限。

而在技术层面,或者说,所谓的“工科”,受限程度相对还好,而普遍的解决方法即“模块化打包“和“接口”。这是个很范式的描述,具体到每一个工科领域,例子都不太一样,自行理解吧。或者换一个角度形容,在广义的工科领域,“任务“确实是更容易被分割的和分包的。在广义的工科领域,真正会有挺大麻烦的是“系统集成”。并非所有复杂的软硬件工业品都可以被设计为界限明确,接口简单清晰,场景限制不互斥的模块的简单组合的。有一类人才也确实很难培养,且确实稀有,即对一个完整工业品的几乎全部模块,都有足够的认知,且对其彼此联动和互斥,也有工程上很深入的经验。在这一层面上,人的生物属性,与此技能的要求,确实存在天然矛盾。目前的解决方向,也只能是试图更好地模块化“而已“。

但在科学领域,特别是涉及到拓展人们对物理世界的底层认知和原理性认知的层面,事情确实很麻烦。麻烦之处也确实就在于,很难打包,很难模块化。典型如理论物理,在开始真正的研究之前,“明白前沿在哪儿”,甚至只是“明白前沿是什么意思”,此习得过程,基本上并没什么捷径。有些基础而不相关的内容或许可以跳过,但这种略过能节省出来的时间,非常有限。

而且,在这个领域的拓展,存在着一种可能,即对先前结论的认知拓展,甚至是彻底推翻。也就是说,研究者并不能彻底不了解一个仿佛“模块化“的知识领域,想当然地将其当下结论看作干干净净的“接口“去使用,否则也就谈不上什么认知拓展了。

而且的而且,与工科不同,某个“模块”的拓展任务,只能由大领域的前沿突破者去回顾,而不存在“该模块专家自行发展此模块“一回事儿。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牛顿力学“专家“不论如何,也没可能拓展出相对论来。

以上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以上这些,“仅是”涉及“爬到巨人肩膀上”的时间,和人类生物属性之间的矛盾。仿佛只要我们能延寿,或者延长大脑活跃的年龄段,问题就能解决似的。但真正麻烦的是,人脑作为一个无法升级的运算工具,在“模式”层面的理解力,是必然有上限的。所谓最聪明的耗子,也永远不可能听得懂你妈日常的叨叨。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大概率的可能性:对于这物理世界的“叨叨”,Sheldon Cooper也只是只“聪明的耗子”。

但此事怎解?简单说是无解。真的想解,那自然只能想着去升级人脑这个硬件。升级方法?社会组织层面促进物种主动进化 — 搞不好就被说成希特勒了;或者加速发展脑机接口,甚至主动让超智能AI取代我们 — 不说这种“取代”到底算是“我们“进化了,还是“我们“创造了“他们“,然后把“我们“灭了...现在的AI那些玩意儿,恐怕也是“50年又50年的事儿”。电子的天然物理限制 + 基于二极管这种离散模式的电路 + 半个多世纪前的计算机底层架构 + 存在了几十年的“高级”语言 + 算法层面大炼金......超智能?我觉得我们很多人真的想多了。

所以这事儿还真无解。

都安心混吃等死罢~




  

相关话题

  从中兴研发主管坠亡来看,什么是程序员的不能承受之重? 
  为什么说10年之内,中国必将取代美利坚的半导体霸主地位? 
  除了芯片,操作系统,航空发动机,光刻机,高端机床之外,我国各领域还有哪些可能被卡脖子的科技短板? 
  为什么电脑更新换代慢,手机却快? 
  如今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还是抓不到人贩子「梅姨」? 
  对于目前信息大爆炸时代,你获取知识或是要提升自己,是选择互联网还是纸质图书? 
  现代社会中,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衰落是不是必然的? 
  戴森 2022 年 3 月 30 日发布首款「空气净化耳机」,该产品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和技术突破? 
  趋势是谁创造的又是谁结束的呢?肯定不是趋势跟随者。那会是谁呢? 
  如何评价腾讯 5 月 22 日发布的车载微信?车内社交有哪些想象空间?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小提琴教师为救男友以身试毒:想一起戒毒,最终沉沦贩毒获刑?
下一个讨论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有哪些典型案例?





© 2025-02-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