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施一公称中国论文的「垃圾文章」太多? 第1页

  

user avatar   long-yu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垃圾文章太多,量变不会引起质变,没卵用。

我前几年也这么觉得,一堆shit有什么用?

然而,这段时间,我想了一下,量变是真的会引起质变的。所以我现在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解释一下,为什么量变会引起质变。量变本身是不会引起质变的,引起质变的是量变带来的竞争加剧。


举个例子。我们领域,七八年前,累计有个二三十篇影响因子3左右的文章就能上杰青。现在嘛,影响因为3左右的期刊,40%的文章都是中国人发的。一个土博毕业十来篇影响因子3左右的文章,司空见惯。这样的土博能去个普通一本当老师就算谢天谢地了。


垃圾文章大量批发的后果是什么?上面的管理人员一看,卧槽,全部都几十篇这种文章,咋搞。简单极了,影响因子低于10的,不算数。


过几年,影响因子10+的文章都大量批发,人手七八篇,咋办? 再提高标准呗,Nature子刊才算数。


等到Nature子刊都能批发,人手几篇的时候,中国科研还怕没有崛起?


user avatar   hu-yong-guang-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发MITBBS上的评论:“这是名妓嫌野鸡太多”。


user avatar   qiancai_sai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施一公的原话:


如何改变现状?“说实话,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如果要提建议,就是应该进一步改进科学评价体系,这需要全社会达成一种共识。”

施一公介绍,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参考国际最顶尖专家的观点:“这是一种‘唯专家论’的方式,我不评价这种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在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如果是将本领域所有专家聚在一起,通过抽签确定评价委员会,在科学上,这样的民主是不能带领科学健康向前发展的。”


来源:


所以,施的观点就是——“唯专家论”、顶级专家抽签构成评价委员会的民主,是不利于科学健康向前发展的。


我觉得这说明了近年来的一种风气终于蔓延到了科学界。

  • 不要应试教育,小孩升学不要“唯分数”
  • 传统医药不要“唯西医标准”
  • 奥运不要“唯金牌论”



总的来说,就是让大家没有一个固定的、客观可统计的指标去刷,而是去刷那些更加“中国传统”的标准。施一公也是顺风顺水这么一说。


过去十多年,中国大学最大的变化就是:师资力量飞速提升、能和国际学术界同台竞技的教师比例急速增加,整个中国无论是在论文数量、论文质量、顶级大学国际排名等指标上,都在快速提升,具体可参见我的这个回答:



20年前,1998年,北大的教师博士率只有1/4


10-20年前,中国顶级大学的教师队伍基本都是老学霸的近亲繁殖,硕士也能留校,知识结构大幅脱离国际主流。


近10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待遇的增加,大批顶尖海外学者回国。这些学者里的领头人,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在中国的顶级学术机构初步建立了一套北美式的、以论文产出为准绳的、残酷淘汰的人才选拔晋升体系。


而当年,改革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向北美竞争体制靠拢的先行者之一,就是施一公本人。


这是施一公2010年初写给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一封信。其中提到:


“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改革人事制度,在我的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在生命科学学院全范围内建立了tenure-track制度。”



Tsinghua plans to recruit 110-130 independent PIs in biomedical sciences within the next 5-10 years. So we’ve got a lot to do in the coming years! I also spent a fair amount of time to revamp the personnel system, and with tremendous support from my colleagues here, we have instigated a system-wide tenure-track system in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这是一篇2012年对施一公的采访:



从2007年开始,我开始全面负责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发展的规划设计及人才招聘。在清华校方和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过去4年半,我主持或参与面试了大约150位优秀的海外科学家,并将其中最杰出的近60名人才引进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独立实验室数目从2007年的43增长到2012年的105,翻了一番还多!这些年轻教授担当重任、从事着生命医学最前沿的领域,包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神经科学、分子免疫学等等,他们的引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清华生命科学人才的布局和质量,为清华大学在生命科学全方位创建世界一流奠定了稳固基础,也为我们改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好了充足准备。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从1984年的恢复重建到2008年的25年间,一共在CNS发表了两篇论文;但在2009年开始的三年内,已经在CNS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

在人才引进的同时,在清华校方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我倡导并在2010年完成了在整个生命科学学院内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与国际接轨的、以具有流动性的tenure-track 系列为主体、以“国际化、竞争性、高效率”为原则的人事制度。改革后的人事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体制造成的教职工队伍活力不足、竞争力弱、只进不出的僵化局面,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初,我又倡导并开始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的人事制度改革。我们预计,通过3至5年左右的调整与过渡,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的师资队伍规模和整体学术水平将在亚洲领先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施一公很清楚“没有论文就滚蛋“的tenure-track 制度对学术机构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


而曾经大力呼吁改革、把改革清华生科院/药学院人事制度当做自己“中国梦”重要成果来宣传的施一公,现在则在呼吁不要”唯论文“、不要”唯专家”,认为“将本领域所有专家聚在一起,通过抽签确定评价委员会,在科学上,这样的民主是不能带领科学健康向前发展的。”


其实这也很符合他的一贯思路。

  • 自己要名又要利,却忽悠别人“ 莫让名利影响自己的选择”。
  • 自己开着最大的论文工厂,却忽悠别人“不要唯论文”。


转CS,再转回生科,回国,走仕途,喊出不要“唯论文”——顺应时代发展,把自己的命运紧密的捆绑在时代的浪尖上——很好,很一公。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xiexing2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这种看论文是不是有用来评价论文的标准,太庸俗。一个高尚的,纯粹的,热爱科学的科学家,做东西应该是自我满足向的。即我觉得我做的东西有意思,美,发出来炫耀一下给你们看看。有没有用,有没有人跟风,关我屁事。

PS:想把科研评价从文章导向变成转化应用导向,必须首先实现tenure制度并且tenure评价还是按照peer review论文为标准,否则不出10年中国高校科研圈必定臭不可闻,外加教授肝病发病率翻倍。


user avatar   split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说的都对,尤其是,

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愈演愈烈。

“但这几个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文章数量、论文引用率、杂志的影响因子——都可以人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

各个学校、单位都办了杂志,想要提高影响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响因子’自然也就高了。“中国这样的国家,想要把这3个指标做上去,我认为是易如反掌。”在他看来,论文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美国没有这样的评价方式,科技实力却依然领先。“因此,论文和科技实力是两回事,大家千万要分开。”

“有些文章,通俗点叫‘垃圾文章’,就是纯粹为了发文而发文,这种情况太多了。”

如何改变现状?“说实话,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这个东西,我说的可太多了,随便捡几篇就是个丰满的综述...


最后,引用一个图片作为结尾吧!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liu-da-yang-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11g是赶在风口上说话,春江水暖鸭先知,也是他的一贯作风。

高层有领导接到下面的反映说目前的科研体制评价太看重国外发表的论文云云。调研的时候也有人谈这个问题。

于是,高层发了话,要改。所以,现在强调科研要转化成应用,而不是一律看文章了。

11g人家圈子高端,事先已经知道这个动向了。这其实也是赶紧表态支持而已。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只不过是又一句在某个情况下成立的“正确而无用的废话”罢了。


但是施一公这个人执行力特别强,头脑清晰,目标明确,非常清楚自己在不同时期所处的位置,以及该说哪些为自己屁股下面的位子说的话罢了。

这样的聪明人巧妙利用规则,自己永远都做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实在值得佩服,可以说从他考上清华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是成功人士了,而我们和他相比,一辈子都只是个只能自嘲的失败人士。

———虚构的分割线——————————

以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瞎想。

你们天天嘴上说天坑专业坑人误人生,但是二十多年前清华毕业的李勤奋还在美国读博的时候就偷偷学了计算机硕士,可谓两手准备,确保以后肯定会闷声发大财,如果他很幸运地在学术上走了更远,获得了美国名校教职,他就拿出准备好了的A方案的获奖感言,就是,我也学了计算机硕士,所以我有发言权,那玩意儿没用也没意思,还是生物好,投行的人都爱挖我们生物科学家当投资研究员。

如果他学术仕途不顺呢,估计早就拿着计算机硕士学位进硅谷工作了,多年以后归国创业,李勤奋成为了第二个李彦宏,发表感言,我离开学术界只不过是为世界减少了一个平庸的科学家,但是我来到互联网届,却改变了世界!台下一片雷鸣般掌声响起,李勤奋激动地走下台去,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学术上的碰壁,心里大骂一句,去他妈的二十一世纪的学科。

————-

李勤奋后来毅然放弃美国名校教职,回国搞科研事业,但是这是一条高收益高风险的道路,如果成功就功成名就,如果失败很有可能美国的教职也拿不回去了。所以,在成功之前,自己的绿卡就像是自己当年找到教职前的计算机硕士学位一样,绝对不能扔。

一向很顺利的李勤奋从一个名教授变成了院长,斩获最高学术头衔,再从院长变成了副校长,于是继续为生物科研事业鼓与呼,面对惨不忍睹的就业现状,说出了惊世名言,读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的,而是为天地立心,为……

当开始宣传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偷偷放弃了自己的绿卡。用一个可歌可泣的个人奋斗故事来圈粉无数,许多人开始重新相信,21世纪就是生物的世纪。

天天靠着紧跟时代热点,利用独一无二的仪器优势去像发垃圾文章一样发nature,一直发到自己跟的热点的技术发明人得了诺奖,才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开始反思,自己跑这么快,是不是得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了?

于是,在盘算好了下一盘大棋之后,默默地撕掉了自己保存的cns论文作品集,走向台前,振臂一呼,这些废纸一样的论文,都是垃圾,我们要搞搞真意思,做出点真东西了!

台下响起了和当年回国演讲时同样热烈的掌声。


李勤奋的故事之前传:




  

相关话题

  你为什么要去美国留学? 
  让如何看待三个普林斯顿学生创造美式“桃花源”,让美国大学生在度假区“无口罩,无社交距离”体验大学生活? 
  美国人如何看待爱泼斯坦的奴隶岛? 
  邱香果被控制,与美国种族主义抬头有关系吗?是否需要警惕美国变成二战前的德国? 
  2020-2021年NLP有什么核心技术的更迭吗?或者有什么推动领域发展的paper吗? 
  你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收获的感悟有哪些? 
  有哪些经典的姓名一看就知道是美国人? 
  为什么美国可以比较容易的利用反对派影响甚至颠覆一个国家政权,而我们却做不到? 
  如何看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歧视女性、种族歧视、辱华文章? 
  如何看待拜登宣布多项控枪行政措施,称美国枪支暴力是流行病? 

前一个讨论
李连杰成龙巩俐这些打入好莱坞的演员,在国际影坛地位到底如何?
下一个讨论
为何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很难处理与开国功臣的关系?





© 2024-1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