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和服那么好看有质感,而汉服感觉很廉价? 第1页

  

user avatar   deng-deng-3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声明:本文只针对抹黑诋毁中国的日本人,不针对其他日本人。我是和平主义者,希望中日友好。但在汉文化领域上,我们要正本清源,夺回本应属于我们的文化。

图1

如图1,这才是真正的日本本土服饰,日本本土服饰是没有交领的,色彩也极度原始。以下简称日本土服。这个时期的日本是没有木屐和分趾袜的,因为木屐和分趾袜也是学习中国的。

这是日本人自己复原的日本土服,符合历史事实。

图2

如图2,这是国家博物馆的东汉汉服——皂朝服。现代日本的所谓「和服」和这个有九成相似,因为「和服」由始至终都是对着「汉服」照抄的。

所谓的「和服(吴服)」就是把「汉服」稍微改了一下,并没有什么原创的东西。

其实把「和服」称呼为「崇中日本人的改版汉服」或者「日式汉服」更合适。

交领汉服对日本服饰有再造之恩,没有汉服就没有交领。

中国人也穿西装,但中国没有把西装称为中装吧。所以我觉得任何有交领的服饰,日本人都不应该称为和服。

中国也向外国(西方)学习,但中国并没有把欧美的文化科技和成果说成是中国的东西,没有中国人把牛顿定律叫成中华定律。这就是中国和日本的不同。

日本可以用中国文化,但如果日本把中国的文化说成是自己的东西,那就是抄袭了。

时间总会流逝,任何抄袭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不是抄袭的借口。

现代日本人应该对中国人感恩及感到愧疚。

历史上日本多次对中国以怨报德:

1.隋唐时期中国善待日本的遣唐使,免费让日本学习中国的文字建筑服饰。日本一车车地把中国文化和技术复制回日本。学习了几十年后,663年日本反手派军队去朝鲜打唐军(白江村之战),结果日本惨败。

2.日本战国统一后,丰臣秀吉打算侵略中国,它首先入侵朝鲜。朝鲜半岛生灵涂炭,无数平民惨死。日本在朝鲜杀了一百万人以上。至今不少日本人还在为这场战争及当时的日本侵略军叫好。

3.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日本损失惨重。当时北洋政府和中国民间出钱出力,捐给日本大量金钱和物资。但最终结果却是日本忘恩负义,过几年就入侵东北。令人心寒。

4.日本在近代大量引入英汉词典的外来语,不但不标明出处,反而造谣说这些外来语是和制汉语。

现代汉语词汇大半部分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国人的本土文化,不是什么和制汉语。

卢公明《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2):电报、电池、光线、分子、地质论、物理、动力、光学、国会、函数、微分学。

罗存德《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1866~1869):蛋白质、银行、幻想、想像、保险、文学、元帅、原理、右翼、法则、恋爱、读者。

马礼逊《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22): 使徒、审判、法律、医学、自然的、新闻、精神、单位、行为、言语。

麦都思《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1847~1848): 知识、干事、物质、偶然、教养、天主、小说、本质。

卫三畏《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Court Dialect》(1844):内阁、选举、新闻纸、文法、领事。

中国派留学生去日本其实是在甲午战争后,而大部分英汉词典成书于甲午战争前。

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比美日通商早70年,广州人当时称呼美国为花旗国。

而美国传教士伯驾1835年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西医院,比日本早几十年。很多医学用词也是从中国传去日本的。

“物理”“化学”“数学”都是诞生于中国的中文汉语词汇。“物理”是1872年卢公明翻译出来的。“化学”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格物探原》,这是一本由英国人魏连臣(A. Williamson)写的中文书,所以“chemistry”一词就是由他翻译成“化学”。之后,英国人伟烈亚力(A.Wylie)在其所著的《六合丛谈》给出了对“化学”的解释:“言物各有质,自有变化”,化学是阐述物质各自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数学”一词是从古沿用到今的汉字词语。

有些英汉词典翻译者是生活在中国的欧美汉学家,不是纯正中国人。但这些汉学家是在和中国人交流,用中文思维去翻译的。最重要的是这些翻译家本人也明确认定这些汉语词语中文,是Chinese。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

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

《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

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

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

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

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

很多日本人直到今时今日还误认为这些中文词语是日本翻译的,但若问他们是哪个日本人在哪一年翻译了这些词语,他们都是一问三不知(当然啦,就算他们去查也查不到,因为根本不是日本翻译的)。

“内阁”和“大学士”这些词语明朝就已经出现。在明朝皇帝不上朝的时候,朝廷就靠内阁运行管理,“大学士”也是由科举考试的得胜者担任。卫三畏英译中就用了内阁二字了。后来这个汉语流入日本。

德国尚未统一的1752年,普鲁士开始和中国通商了(1752年普鲁士国王号抵达广州)。1800年广州就有十几个国家的领事馆机构。汉语和欧洲语言的交流比日本早很多。

就算是日本把英语翻译成汉字的某些词语,这些词语版权都不是日本的。例如“science”是日本先翻译成“科学”的,但“科”和“学”这两个字都是中国发明的文字,所以“科学”这个词的版权还是中国的。就好比我把杨振宁先生的A论文和B论文两篇论文,只字不改地组合成(A+B)论文,(A+B)这篇论文的版权依然属于杨振宁。因此中国对所有汉字词语都有版权。

5.关于第4点的详情内容可以看这个回答:

史学界结论:日本在六世纪前都是没有文字的,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因为没有文字就不会产生基础的文明。当时中国无条件恩赐了汉字给日本,日本才能走出原始社会。中国人和中文对日本有再生父母之恩。日本本身没有任何文字,任何文字对日本来说都是外来文。

最后再强调:

日本土服没有交领,日式汉服才有交领。

日本土服没有交领,日式汉服才有交领。

日本土服没有交领,日式汉服才有交领。

重要事情说三次。

下面是硬核的历史资料:

木屐是日本从唐朝中国学来的:

下驮是日本传统的木屐,使用于室外。屐,日语训读“阿师太”(あしだ),意思是足下,屐称为“足下”来自唐朝风俗。平安时期称作“屐子”。屐糸,和名“阿之太乎(あしだお)”,日语俚语称为鼻绳。

绳文时代(公元前好多年~公元前300年)

严格来说,绳文时代的日本的民族服饰尚未成形。考古学家于当时遗迹中所发现的古物中推测,当时的人是以一些以苧麻织成的布制作衣服的。可惜的是,因发掘出来的文物资讯不足,故当时衣服的模样至今仍未明。

弥生时代 (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

根据中国史书魏书东夷传的“魏志倭人传”所记载,弥生时代日本人的衣着是以几块大布所剪裁而成。男的叫横幅,女的叫贯头衣。因为没针剪,所以不成样式,类似东南亚与百越民族的服饰。

古坟时代 (250年-592年)及飞鸟时代(592年-710年)

古坟时代及飞鸟时代为中国的东晋、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未有统一国家,故当时中日尚未有正式的外交往来,但是在部分地域,却有着海路商贸的往来。由于前东吴地区临海,故商贸往来较多。当时东吴风格的服饰就是经此商路传至日本,造就了和服的雏形,“吴服”一词亦因此而来。

另外,由于日本出现了第一批正式的史书,包括古事记、日本书纪及古风土记,衣服的样式逐渐变得可考。据上书所述,当时的衣服不论男女,都是由上衣及下裳两部分所组成。但至于实际的样式模样是如何就因为以上史书并没有图画解释而不可考。最早可考的吴服是阿知使主在晋朝江南求得的织匠制作

奈良时代 (710年-794年)

白江口一役战败后,日本朝廷大力引进唐朝的制度及文化,使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变得更直接。因此于奈良时代,日本对中国文化有着大规模的模仿,下至平民,上至统治者。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养老三年,又开始制定妇女衣服式样。甚至严禁衣冠不整、僭越服制。圣武天皇即位以后,要求妇女改穿脱旧俗改穿新制。称德天皇规定袍衣的剪裁每件以半匹为限。元明天皇规定衣领要宽,“衣褾口阔,八寸已上,一尺已下”。规定衽之相过不能太浅。圆领袍襕广一尺二寸以下。光仁天皇规定袖口尺寸,五位以上一尺为限。六位以下八寸。文德天皇规定袖口阔和裤口阔相同。

承和九年(公元842),仁明天皇又诏书:“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记,改从汉样,诸宫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正仓院所传东大寺写经生记录的男子服制包括袍、袄子、袴、汗衫、裈、水裈、前裳、布肩衣;女子则服袍、裳、前裳。法隆寺存有蜀江锦,传说是圣德大子妃的带裂、褥裂。平安时期和服为唐朝汉服翻版。此时期的和服基本上完全模仿当时期中国服饰的模式,而日后贵族阶级所穿着的“唐服”样式亦于此时期留存下来。

现今对当时和服的了解主要来自令义解、令集义解、续日本纪及日本纪略等古籍,以及正仓院等遗留下来的史料。以上大多都没有图画表述,因此研究者对确实的衣服模样依然了解甚少。

701年制订的大宝律令,以及由大宝律令所衍生出来,718年制订的养老律令,都包含了对衣服制式的规定。这两条律令将朝廷的制服定义为“礼服”(らいふく)及“朝服”(ちょうふく)两种。而不同官位、场合、身份等的衣服各自有不同的部件、颜色及剪裁。

另外,于这个时代的719年,和服「交领右衽」的传统亦由此时经政令所制定,这亦是经「唐文化」所影响下的结果。

加更

图3

如图3,是深圳博物馆复原的西汉女性汉服。视频链接: 【彩绘跽坐女陶俑】复原_哔哩哔哩_bilibili

图4,中国宋代仕女妆束之堕马髻 作者:装束复原
图5,中国南北朝后期汉服,北周风格·伽蓝春晓 作者:装束复原小组·桑缬
图6,中国南北朝的北朝仪卫装束 作者:装束复原

如图4,图5,图6。国内专业团队“装束复原”复原的汉服。这些汉服款式都被日本抄走了。


中国漆木屐
南京颜料坊出土东晋-南朝木屐
淘宝搜中国木屐,注意是“中国木屐”不多不少四个字,就可以找到纯正的中式木屐了。

淘宝搜中国木屐,注意是“中国木屐”不多不少四个字,就可以找到纯正的中式木屐了。

更多木屐资料请看这个回答:传统的中式木屐和当代日式木屐有哪些区别之处? - 大型对撞机的回答 - 知乎

穿木屐用的袜子在中国叫鸦头袜,也叫歧头袜,指拇趾与其他四趾分开的袜子。

中国的分趾袜(鸦头袜)

唐李白《越女词》之一:“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宋 姜夔 《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词:“ 京洛 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鞵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渺身。” 吴无闻 注:“鸦头袜,女子歧头袜。”

日语维基百科也公开承认木屐来自中国。

履物の下駄の起源は田下駄であるとする説がある。田などで使用されたと考えられるこのような道具は、紀元前3,000年前の中国浙江省寧波市の慈湖遺跡からも出土している(ただし慈湖遺跡の出土品は歯のない板状のもの)。足の保護や水田湿地での沈み込みを防ぐため使われたとみられる道具は、日本では弥生時代登呂遺跡(静岡県)からも出土しており、同様の履物は20世紀まで使われ続けた地域がある。

日语维基百科“木屐”词条地址:https://ja.wikipedia.org/wiki/下駄#歴史と呼称

下面引用这个答主的四幅图。嘉禾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评价当今网民评论日本相关文化言必称:“抄袭自中国”,“别被日本骗了,这是中国的文化”?

日式头盔(左)、唐代头盔(右)与西安宣传图(中)
唐代石灯与日本石灯
唐代鸱尾的完美弧线与日本的靴型鸱尾
不了解汉服的网友对中国战国及南北朝服饰的评价

如上面四幅图所示。现在很多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不知日本很多东西是照抄中国的。最近日本右翼越来越恶心了,台湾省有个作家穿了汉服被日本人骂是反日。

大连小京都事件最早就是一家叫做“日本经济新闻”的媒体报道炒作的,在日本国内被批评为“山寨”“抄袭日本”评论区满屏的“支那”,满屏的“日本文化属国”等措辞。凡此种种,某些网民可都没有看到,他们没有看到日本网友是怎么借小京都输出“军国主义”情绪。

还有最近的日料店员女生穿和服验核酸事件。我在和服事件中留意到,很多日本人连木屐和穿木屐的分趾袜是起源中国的都不知道。而且就算是中国人,很多人也默认木屐和分趾袜起源于和服。

文化是有交流的,说木屐分趾袜是日本的文化没问题,就如同英语也是新西兰的文化。但木屐分趾袜100%更加是起源国中国的文化,就如同英语100%更加是起源国英国的文化。

我也不赞成对穿和服的同胞指指点点,既然她喜欢木屐和分趾袜,更应该向她科普这是起源于汉族的东西。

唐代之后的战乱对汉文化破坏太大了,特别是元清两代。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加要珍惜汉文化。

日本双标严重,日本抄袭中国文化他们就辩解推陈出新就变成日本的文化,中国抄了日本他们就骂中国是山寨大国?敢情日本人抄就是推陈出新,中国人抄就是山寨?

就算比现代科技,日本也比不过中国。不说别的,只说杨振宁。杨振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个物理学家之一,绝对的名留青史。没有日本科学家比得过杨振宁。

文化交流就像写论文,查重率百分之十几可以接受,但日本抄足百分之八九十就不对了,抄完再改名更是错上加错。日本从文字服饰建筑再到各种生活用品都原封不动地抄中国(例如「油纸伞」,被日本照抄过去,然后改名成「和伞」。「中国茶道」被日本抄了并改名成「日本茶道」。「中国点心」被日本抄过去并改名成「和果子」)。日本是这个世界上最没资格指责“中国人喜欢山寨”的国家。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中国明天把日本现存所有的和服制式及图案抄过来,改名成汉服2022款式。大部分日本人对此可以做到毫不介意吗?

时间总会流逝,任何抄袭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不是抄袭的借口。不要再说什么日本帮中国把文化科技发扬光大了,日本是单方面抄袭中国。换位思考,现代日本人愿意放弃所有版权,全部文化科技送给中国吗,日本人做得到吗?这样中国就可以帮助日本发扬光大了。

那些觉得日本抄中国没问题的人,那你是否做到同样标准:支持中国对其他国家文化科技全盘抄袭,毕竟按你的逻辑,抄过来就是自己的东西了。

日本近代多次侵略中国,抢夺偷取了大量文物,至今未还。我不是宣扬民族仇恨,但日本很有必要记住并承认错误。

日本节目中的唐朝时期的中国人和日本人

如图所示,日本电视节目中的唐朝人是穿马褂留辫子的,简直荒唐。日本影视产品中几乎没有汉服身影,日本很多人开始否认交领起源汉服,开始认为交领起源和服了。

电影《尚气》,很多人骂尚气,但《尚气》有中国交领汉服和中国九尾狐

电影《尚气》,很多人骂《尚气》,但《尚气》拍了中国交领汉服和中国九尾狐传说。有很多日本人看了之后,惊讶地说:“欸?!!原来九尾狐是中国的吗?!!”

中国汉服——灰地菱格织锦缎半臂
中国汉服——红地宝相花团纹半臂
中国汉服——紫地立狮宝花纹半臂

唐朝人无论男女,都经常穿交领汉服——半臂。半臂是纯正的中国汉族服饰,绝非日本服饰。

日式汉服,要怎么改,才能变成真正的和服呢?很简单,1.去掉交领。2.去掉大袖子。

日式汉服去掉交领和大袖子后,就能成为真正的和服。
日式汉服去掉交领和大袖子后,就能成为真正的和服。

如图所示,只需要将日式汉服(所谓的“和服”)上的交领和大袖子去掉,日式汉服就能成为真正的和服。

日本的校服是抄西方的,和服是抄中国的(包括木屐和穿木屐用的分趾袜)

所谓的JK制服,其实就是对着西方人的校服照抄,并没有原创的东西。从来就没有什么JK格群,只有苏格兰裙。

不同年代的JK制服

如图所示,JK制服从来都是西式校服的山寨品,日本并没有专利。

“白衬衫,蝴蝶结,领带,西装外套,皮鞋,苏格兰裙,西式毛衣”,没有一样是日本发明设计的。

日本社交媒体上,很多日本人看到中国人穿西式校服,就骂“老土的中国人又山寨日本的文化”“中国成为日本的文化附属国了”等等极为难听的话。

敢情中国人穿西式校服就是山寨?日本人穿抄了西式校服就变成他们专利了?

那苏格兰人知道他们世世代代都在“山寨”日本的JK裙子吗?

苏格兰人都不介意中国人穿格群呢,日本人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我想不通,不明白,不理解。

日本有水手JK制服和西装JK制服,两种JK制服。水手JK是照抄英国的,而日本最广泛的西装式JK其实就是照抄欧洲各国的西装校服。

以后不要再把西式校服叫成JK制服了,西式校服就叫西式校服,我们应该为西式校服正名。

下面我将展示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人穿西式校服的看法,这已经不是最恶意那批日本人了。

翻译:(中国)没有自己国家的文化吗?

翻译:(中国)没有自己国家的文化吗?

翻译:因为动画,宝可梦和“日本爱情片”的原因好像把他们(中国)完全殖民地化了

翻译:因为动画,宝可梦和“日本爱情片”的原因好像把他们(中国)完全殖民地化了

翻译:Jk原本是黄色用语吧

翻译:Jk原本是黄色用语吧

翻译:中国本来就是日本的殖民地,憧憬是当然的

翻译:中国本来就是日本的殖民地,憧憬是当然的

翻译:(中国的)JK专门店哈哈哈哈,黄色漫画吗?

翻译:(中国的)JK专门店哈哈哈哈,黄色漫画吗?

翻译:真实的哥布林,为什么他们的脸那么大

翻译:真实的哥布林,为什么他们的脸那么大

翻译:连JK都要山寨吗哈哈哈哈哈

翻译:连JK都要山寨吗哈哈哈哈哈

翻译:哈哈哈,中国真是个空洞的国家

翻译:哈哈哈,中国真是个空洞的国家

这就是,真正的,日本人真实的想法。更过分的涉及言语侮辱和攻击外貌以及下三路相关的话我就不贴了,反正吧,不好看,也不好听,而且太多了,贴不过来。贴了不仅我的这个回答会被和谐,还得让各位看的一肚子火。如果要说有多恶心,那我就说,那个把穿jk的直接说成哥布林的日本人,已经是骂的最轻且嘴下有德的日本人了。

关于日本人的看法来自此文:zhihu.com/question/3959

成语“火树银花”,出自古诗正月十五夜,意思是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日本人很喜欢拿我们的成语和古诗去用。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字守真)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题外话:大唐汉服真的太帅了,放到2022年也是顶级的美观帅气。

唐朝缺胯袍(翻领袍)
唐朝缺胯袍(翻领袍)
唐朝缺胯袍(翻领袍)
唐朝壁画中的缺胯袍(翻领袍)

中国是樱花的原产国之一。但很多日本人反客为主,想霸占樱花文化。

很多日本人看到中国人赏樱种植樱花就骂中国人抄袭日本。

事实上中国人在赏樱的时候,日本人还不知樱花为何物,中国古诗早就记载了赏樱: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唐·李商隐:

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唐·刘禹锡

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一为洛下客,十见池上花——唐·白居易

日本人可以拥有从中国学来的樱花文化,但绝不能反客为主说中国樱花文化是抄袭日本的(樱花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发明的)。就像很多中国人学英语,但中国人也不会说英国人的英语是抄袭中国的。

哪有二手者(日本)要求原创者(中国)不准用樱花文化的道理。

因为日本学了中国的樱花文化,所以日本就有了专利?所以中国就要避嫌不能再用樱花文化?天下间岂有如此荒唐的道理。

樱花文化的确是中国发明的。我所讲的正本清源是彻底的正本清源。很多人都犯了一个下意识的错误,就是提到樱花,就默认是日本培育出来的那种樱花,而不是中国原产樱花或者中国樱桃花。樱花本就是中国发明的中文词语,以后提樱花就应该默认是中国樱花/中国樱桃花。如果是指日本樱花,就应该特意注明日本樱花。武士一词也是同样道理,如果是指日本武士,就应该特别注明日本武士,否则应该默认是中国历史上的武士。

日本教育里,中国的茶与花文化被描述成日本的文化。导致这个日本中学生拿着中国的茶与花文化,向西方人宣传是日本的文化,中国文化就这样被霸占了。我们要正本清源,夺回自己的文化。


日本教育里,中国的茶与花文化被描述成日本的文化。导致这个日本中学生拿着中国的茶与花文化,向西方人宣传是日本的文化,中国文化就这样被霸占了。我们要正本清源,夺回自己的文化。

日本所谓的弓道也是抄中国的,中国叫射道,出自《礼记·射义》。

长文讲解日本如何抄袭中国英汉词典的外来词:

为什么日本人名字直译成中文又好看又好听? - 木屐分趾袜大师兄的回答 - 知乎

为何日本人的名字读起来大都比较有韵味? - 木屐分趾袜大师兄的回答 - 知乎


能穿 JK 格裙去日本玩嘛,会不会被日本人说土啊? - 木屐分趾袜大师兄的回答 - 知乎

反中台湾人反中香港人想偷走繁体字的归属权,大家可以多了解繁体,不要让这些人得逞。

超好看的二次元汉服美图:

为什么部分汉服黑对一些人希望原神中的璃月使用汉服元素有如此大的意见? - 木屐分趾袜大师兄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原神的国风服装风格没有采用汉服呢? - 木屐分趾袜大师兄的回答 - 知乎

漢服復興,日月重開。

正本清源,火樹銀花。

昭昭萬國,俾俾有唐。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

日本战国的武田信玄抄了《孙子兵法》中的“风林火山(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为军旗。直接抄,只字不改。

日本游戏《只狼》抄了《吴子兵法·论将第四》中的"有死而荣,无生而辱",无关痛痒低把“而"改成"之"。

那些觉得日本抄中国没问题的人,那你是否做到同样标准:支持中国对其他国家文化科技全盘抄袭,毕竟按你的逻辑,抄过来就是自己的东西了。

日本人当然可以用中国文化,但如果日本把中国文化说成是日本的,那就是抄袭。那些觉得日本没有抄袭的人,请先承认莎士比亚是中国文化。

食物方面,生鱼片、寿司、纳豆和拉面其实都是中国的。

中国辞典《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指肉酱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搅碎熬熟的鱼肉酱叫鮨(音“ㄧˋ”)。

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记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鲊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纳豆,起源于中国古代,自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以来开始制作,由黄豆通过纳豆菌(枯草杆菌)发酵制成豆制品。

先秦时代脍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细的生肉,《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在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不够鲜嫩,鲜鱼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

日本从中国学来拉面:在明治时代早期,拉面是横滨中华街常见的食品。1900年代,来自上海和广东的中国人在日本卖切面,配以简单的汤底和配料。在昭和年间,拉面在日本开始流行。

不要再说什么日本帮中国把文化科技发扬光大了,日本是单方面抄袭中国。换位思考,现代日本人愿意放弃所有版权,全部文化科技送给中国吗,日本人做得到吗?这样中国就可以帮助日本发扬光大了。

讲解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抗倭期间,为什么日本可以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 - 木屐分趾袜大师兄的回答 - 知乎

汉服黑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汉服黑,你又来编故事抹黑汉服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两套和服,要木屐和分趾袜。”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不承认交领右衽和木屐都是中国发明的!”汉服黑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面对汉服史料哑口无言,哭着大喊史料都是假的。”汉服黑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和服不能算抄……和服!……日本人的事,能算抄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中国人抄袭才算抄袭,日本人抄袭就是善于学习”,什么“外国人只知道日本,所以交领右衽算是日本发明的”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日本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证明了日本是抄袭。

一.日本抄袭中国抄得太多,查重率太高。

二.日本抄袭中国后不但没有报恩,反而以怨报德。

三.日本人双重标准,只准日本抄中国,不准中国抄日本。

总有人说古代没有版权,所以日本不算抄袭,这种说法很荒谬。古代虽然没有版权法,但是版权意识和概念是有的。

那些觉得日本不算抄袭的人,假如你穿越到了古代英国,跟英国人说“你这个时代是没有版权法的,所以莎士比亚一直都算中国文化”,古代英国人只会当你是傻的。

明明是中国发明了尺八,很多人却说尺八是日本乐器,他们的理由是日本人在用尺八,所以尺八就算是日本乐器。那按这个逻辑,小提琴吉他钢琴也算中国乐器,毕竟中国人也在用。


user avatar   er-shi-si-xian-min-yao-zuo-c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作者们偷懒了,没有描写一个真正适应“高武”逻辑下的社会结构。

官府的威慑力来自于其暴力,而暴力的来源是其组织力。

当武侠小说出现了“内力”的设定,让组织力不足以碾压个体的时候,

这套现实社会的逻辑就失效了。

但如果想要购建一个新的基于武力的社会逻辑,又做不到——或者说这不是武侠小说乃至中国大部分小说的兴趣所在。

君不见即使现在都到了很多修仙玄幻小说里,强者都可以一拳打爆一个星球了,组织这种东西在力量面前不值一提,但社会竟然还维持着种种奇怪的组织结构。

所以就成了现在这个上不上下不下的逻辑拧巴的情况。


user avatar   lingxian-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




  

相关话题

  明制汉服为什么那么贵? 
  汉服完全回归的那一天,中国将再次让世界惊艳吗? 
  为什么我穿了汉服,却还是飞不起来,是怎么回事? 
  上班族,喜欢二次元,经常逛漫展,穿lo,穿汉服,发朋友圈应该屏蔽领导和同事吗? 
  为什么和服那么好看有质感,而汉服感觉很廉价? 
  怎么看待一些人“汉服只是现代商家臆想出来的概念”以及现代汉服体系与古代汉服的不同? 
  中国如果要推行汉服,可能性有多大? 
  想给喜欢汉服文化的弟弟妹妹一个惊喜,但是不了解这个圈子,不知道他们会喜欢什么,有朋友可以给支个招吗? 
  为什么会有人完完全全否定汉服呢? 
  如何看待穿和服韩服的女生都是把头发盘起来,而穿汉服的女生大都是各种各样混乱的发型? 

前一个讨论
当年清军入关时,百姓们真的夹道欢迎吗?
下一个讨论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否有功?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