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有缺陷吗?当然有了,但是有缺陷的是朴素的机械唯物论,而不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没有缺陷的。
唯物主义,最开始在法国启蒙学者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那里有了大的发展。他们认为人是被社会建构的,认为环境决定人,但是又解释不清楚人如何决定环境。就陷入了二律背反和历史唯心主义,认识不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而陷入种种幻想。最终认为教育是第一位的,只有教育能改变世界。由于我没看过他们的书,就不细谈了。总之他们功劳很大,但不怎么能打,缺陷很多。
唯物主义大师当属费尔巴哈,我们也都知道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下面展开谈谈。
费尔巴哈认识到了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本质。他在其著作《宗教的本质》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主要唯心主义思想,论述如下:
我的生命既然是一个毫无问题的独特的生命,我的开始岂不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的开始吗?那么我难道应该把孝心一直推展到亚当身上吗?不是的,我有充分的理由守着与我最切近的实体,守着我的父母,把他们当作使我存在的原因,向他们做宗教的崇拜。
一个人要思考他的来源,就要考虑到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的父亲即祖父,他的祖父还有父亲。往上推论只是无限的无意义的绵延,只有他本人的父与母,才是建构了他的身体和大部分思维的来源。
上帝的尺度不是人的尺度可以规定的,乃是不可测度的,伟大的,无限的实体,不过他之所以如此,只因为他的作品--世界是伟大的,不可测度的,无限的。或者说:对于人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说上帝全知全能的同时,已经在自我否认了。上帝是充满秘密的不可思议的实体,这只是因为自然对于人--特别是对于教徒,是各充满秘密的不可思议的实体。
“生命的来源是无法解释和不可思议的”即或如此,这种不可思议也不能证明你接受那些被神学从人类知识的漏洞中抽引出来的迷信的推论是对的。也不能证明你援引了一个什么都解释不了的解释来自欺欺人是对的,也不能证明你有理由把你的物质神圣化,人格化,对象化成为一个可以消除这种无知的东西。这东西表示的不是别的,只不过是你的无知的本性,只是是缺乏积极的物质的理由来解释而已。你用来解释你的生命的那些非物质,无形体,非自然,非现世的实体,除了正好用来准确表示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自然的,世间的原因在理智上不存在之外,又表示了什么东西呢?
一样东西有了没有任何前提的光荣,也就有了什么都不是的光荣,当然基督教徒当然懂得无中生有的艺术。有神论者不能根据自然解释生命,就把自己的这种不能说成自然之不能从自身产生生命,因此把自己理智的界限当作自然的界限。
非常精彩的批判,费尔巴哈通过有神论者的逻辑,论述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所谓的神,是人自身创造出来的幻想。注意最后一段:一样东西没有任何前提的光荣,也就有了什么都不是的光荣。这天才的论述隐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我们的未来建立在我们现在的实践上,这个客观真理是不可能推翻的,因为就算是我们推翻了我们现在发现的规律,也只能是在更高层次的基础上推翻的。
诸神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祈祷的本质。什么地方你听不见悲歌人生的无常和苦恼,什么地方也就听不见人歌颂不死的和幸福的天神,人心中的泪水,只有在幻想的天界里蒸发消散而化为神灵的云雾。荷马从奥克安诺斯的宇宙洪流中引出了诸神,可这个充满诸神的洪流实际上只是人类情感的流溢而已。
人的愚昧无知是无穷的,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由于愚昧无知而失去根据和由于幻想而失去界限的自然力,就是神的万能。
许多青年在今天虽然不信宗教,但思想仍然迷信,比如说在现实的世界中处处不如意,不从自身找问题,却幻想万能的什么东西来拯救自己的人生,这是由于精神极度空虚导致的。
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这样一些关系、条件和界限--只有在这些关系、条件和界限都具备时说出来的那句话才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
长辈爱看的那种笼统的毒鸡汤也是如此,说一些模棱两可的大道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的内容。而迷信星座理论的,也是如此。
宗教的秘密,归根到底只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东西、意志和不由自主的东西在同一存在物中相结合的秘密。自我和非我在人身上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人不了解自身的奥秘,因此就把自身分为没有“非我”的“自我”(人们把它称为神)和没有“自我”的“非我”(人们把它称为自然界)。宗教的秘密就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同一”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做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宗教的本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意义。
很重要,在我看来,这是以逻辑的角度分析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运动及他的产物。这里提到二重性的同一,即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同一就是宗教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意识和无意识,人与自然的接触和人自我思维的运动是在同一存在物即人的身体这一物质中存在的,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是可以分割的,应该说:一切皆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思维中是可以分割的,即对统一的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的认识,以这样的认识再回到不可分割的事物上面,就可以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费尔巴哈没有突破第二层而是选择回到了第一层,他是杰出的,但不深刻。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那么存在和思维之间永远存在着分裂和矛盾吗?是的,但只存在于头脑中,而在实际中这个矛盾早已解决了,诚然,它只是通过符合于现实而不是符合于你的幼稚的概念的方法来解决的,就是说,它是通过不少于五种感觉来解决的。
这是费尔巴哈对辩证法的认识,也是他肤浅的地方。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运动规律放在一旁,跳过去了。但是跳过去并不能真正驳倒他。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理论扬弃了这个认识。(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思想了击垮了一切唯心主义的迷信思想,宗教的神圣从此不值一提,费尔巴哈的精神是很崇高的,青年应该学习费尔巴哈的精神,不崇拜任何事物,勇敢的向封建遗毒,迷信邪恶宣战。
正如书上所有,马克思摒弃了费尔巴哈形而上学中形而上学的成分,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批判地提出了人的主观实践性的概念,并发展出了历史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唯物主义。他在经典的费尔巴哈提纲中讨论到: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历史唯物主义在这里萌芽--在人类组成人类社会之前,人是单独的人,是物质的人。是费尔巴哈用于批判人类的感情的概念中的“人”(而这种人还没有费尔巴哈批判的那么深刻)。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人即成为社会的动物,社会本身即是人类的主体,人自身则成为社会的客体,客体共同构建主体,主体则建构每一个新的客体。他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通过自身实践来获得与社会的统一,使社会关系构成自我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再是单独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在这个前提下,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刘慈欣提出:在太空中,极权只需要五分钟,就是根据这个规律来推理的。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思维的真理不在理论,而在实践。应该说:来自实践的理论,才能是客观的真理。这就同时指出了:真理是有局限性的一个范畴,因为人类的实践运动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发展的真理才是真理。但这个真理是具有一元性的,应该说:越是抽象到人类整体,人类的历史就会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前进,越是边缘到个人,则越有各种可能,但是个人不会超出历史的进程而解决问题,个人如果违反历史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而个人越是靠近历史的进程中,就越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段话揭示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已经扬弃了传统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区别在于:马克思通过唯心主义哲学中能动的,辩证的抽象思维认识到了人虽然是物质的,但是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虽然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但是却是在不断改造物质世界的,人随着不断改造客观世界而改变主观世界。
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这句话深刻的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科学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扬弃传统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后总结出的人类历史规律,而这个规律本身强调的也是:人类的发展是历史的,人类的社会建筑在过去历史的发展上,并且将要成为未来历史发展的新的基础。
而最杰出的哲学体系始终是一元论的,而且只存在两个一元论体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体系,其他都感染有不可医治的二元论,亦或是前两种体系的一个阶段。
普列汉诺夫指出:唯心主义辩证法抛弃了人的本性观点,因此也就摆脱了对社会现象的空想观点,他们开始把社会生活发展看成是有自己固有规律的必然过程,然后通过把我们的逻辑思维过程(即人性的一面)人格化的迂回过程,他们回到了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观点,而且因此他们就仍然不明白社会关系的真正本性。
黑格尔的辩证法揭示了人类思维逻辑的过程,并发现了相当珍贵的规律。
哲学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同时,正是内容这种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本身。
哲学是思辨的科学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科学,应该说,黑格尔通过这种纯思维的方式摆脱了社会现象的空想观点,开始了对发展运动的分析。
假如我们的世界观念,由于把无限和有限这两个规定带到它里面,便消解了,那么精神本身,他包含这两个规定在自身中,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一个自行消解的东西。
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消解为抽象的无,而是基本上仅仅消解为他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说,这样一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为是规定了的否定,他就有一个内容,它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比先前的概念更高,更丰富。
无论在天上,在自然中,在精神或任何地方,都没有什么东西不同时包含直接性和间接性。
就是说,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历史的。
黑格尔通过论述思维的开端来展开,他首先表示,不用用任何定义来定义思维的开端,因为当你定义了这个开端,你用来定义这个开端的定义就是思维的新的开端,黑格尔的晦涩的纯思维纯逻辑的讨论读起来有一定困难。
一个被规定了的,一个有限的有是这样一个有,即它自身联系到他物,它是一个内容,与别的内容,与整个世界都在必然的关系中。有在无规定的直接性中,只是与它自身相同,而且也不是与他物不同,对内对外都没有差异,在有中,也没有什么可以直观的,有同样只是这种空的思维。 纯思维并不是失去直觉,不是无思维,而是纯纯的思维,有是无,无是没有规定性的有。
纯有与纯无是同一的东西,这里的真理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已走进了无中之有和有中之无。这个过程不是正在发生,而是已经发生。真理是两者的不同一,两者有绝对的区别,又绝对不可分离,不曾分离,并且每方都直接消失于它的对立之中。所以它们的真理是一方直接消失与另一方之中的运动,即变。两者在运动中有了区别,区别通过同样也立刻把自身消解的区别而发生。
在一切现实事物或思想中,都不难找到这种有与无的统一。
很重要,辩证法从这里开始理解,黑格尔在这里叙述的是思维的结构,而非某种现实的物质,但是他又强调:
无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出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内兼含有有与无两者。这里所谈的,当然是某一个现实的东西,所以其中的那些规定,便不再是处于完全不真实之中,而是处在进一步规定中,并且将被看作肯定得和否定的东西,前者是已经建立的,已被反思的有,后者是已经建立的,已被反思的无。但是肯定的和否定的东西都包含抽象的基础,前者以有为基础,后者以无为基础。对用例子来说明的主张,这里是完全多余的,只有空洞的思想无,如有和无本身,才是分离的。
机械的费尔巴哈强调一切不可分割,但对立的事物,比如战争与和平,民主与自由,作用与反作用。都是在概念中可分割而在事实中不可分割的,只有在概念中能将其分割来并认识到矛盾的部分,才能正确认识到对立的事物是如何不可分割,如何无时不刻的互相渗透,对立统一。
在这样的基础上,黑格尔论述了一整套辩证法思想,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渐进过程的终端,向对立面的转化等等。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指出现实的哲学是实践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认识发展规律。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物质不运动。(黑格尔这里我只谈了个开头,一是因为黑格尔内容非常多,二是因为我也还在学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发生过一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简单的现象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马克思通过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分析了一切商品都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性,从而得出资本的本质是以物质为中介的社会关系。
列宁指出: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的观察事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哲学唯心主义不过就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
列宁在这里指出了两点:一是辩证法本身是无限丰富的,因为他是发展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所以这个理论是没有缺陷的,因为他是发展的,他未来会发展为各种不同的形式,但他不会被推翻。二是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一个点扩大到了整体。所谓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唯心主义也有各种各样的可以使人信服的理论,但他的终点只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最终只能通向僧侣主义,上帝啊,自我的非我啊,绝对精神等等。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唯物主义这门科学凶狠的打碎了旧哲学,他改变了人的思想——世界是可以改造的,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在无时不刻改变世界的,而列宁毛主席等无数革命者都证明了这个事实,因此也正如 @郑庄公 所说,这门科学引起了所有反动统治者的极度愤恨,自然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者们也就会得到这些统治者的支持。
不过这又引申到了另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一门完全理论的东西(其实从诞生的时候就不是),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和哲学家们都想着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家都是想改变世界的,许多人指出——黑格尔想当上帝,因为他穷尽当时的一切知识创造了一门庞大的哲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本身就以实践为基础,这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你有行动,如果你没有行动或者你行动有问题,那你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或者说,你是有缺陷的。
从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以追求生产力发展到人的解放为目的,而他要求你必须在行动中为了这个目标而确实有效的去做,构成理论与行动的二重统一,所以他是没有缺陷的。他的缺陷只能是要求比较高,一般人做不到,但历史也证明了,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最幸福的事情。
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属于“形而上学”,即相信“物”或“精神”中的某者为第一性,并衍生出另外一个。一开始属于本体论,后来“经验主义”出现后,向认识论转化。现在一般不会严肃讨论第一性问题了,“科学”上通过“经验主义”,更关心可验证问题;哲学上早就过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时代了,也没什么人讨论。题主可以了解一下“经验主义”“怀疑论”“笛卡尔”“休漠”“康德”等哲学史,这个问题很难简单看作有什么缺陷,它涉及到人的“认知结构”
先读《明史》然后你就知道清朝为什么变成那个德性了。
阎崇年老师反正是要求先了解明史再看清史
你作为物理研究工作者起码应该给这个哲学思潮泛滥做下说明或者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