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康德哲学中,同一个事物的现象是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 第1页

  

user avatar   133080298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答案:当然是相同的。如果同一事物在每个人那里表现的现象都不一样了,哪如何形成统一的客观知识?《纯粹理性批判》构建未来形而上学是要为科学奠基的,科学的概念当然不能因人而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康德是如何处理的,如何让每个人建立起来的概念达成一致的。

首先来理解两个前提。第一是两种判断力,康德假定人有两种判断力:反思性的判断力和规定性的判断力。第二是人如何建立经验现象的,康德称之为三种综合: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象力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知的综合。举例说明:假设我们看到一个叫小明的同学,首先,我们通过直觉把他的形体从其他物体中区分看来,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这是直观中领会的综合;第二步,我们通过想象力把我们没有看到部分(比如,背面、侧面等等)脑补不来,形成一个完成的人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力再生的综合;第三步,我们根据判断,认出他是小明同学,从而形成“小明”这个概念,这是概念中认知的综合。于是,感官杂多就转换成为经验对象。

康德认为前面两个综合(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想象力再生的综合),可能是因人而异的。但是,第三步形成概念时,人们必须使用“先验逻辑的范畴”,由此范畴整理后的现象就会在主体间达成一致。因为,概念形成的过程使用的只是规定性的判断力,就是把已有范畴应用到对象,而范畴是不变的,因此经验对象也是规定性的。

那么,“先验逻辑的范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就是使用“反思性判断力”的结果。《纯粹理性批判》全书,实际上就是在说明康德反思“先验逻辑的十二个范畴”的过程。而反思性的判断力又建立在审美判断力之上的。

只有结合《判断力批判》才能理解概念的客观性是如何产生的。简单地说,康德认为人天生有“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当我们摒弃个体全部的利害、概念、目的等等个人欲望、情绪和认知这些“愉悦的内容”,而只留下“愉悦的形式”时,对愉悦的判断就具有了普遍性,这就是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康德认为只要我们秉持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那么经验世界的范畴定为十二个就是完满的,愉悦的。康德建立了“先验逻辑的十二个范畴”,进而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给与个人的感官杂多,经过人一些列的加工后,形成客观概念。

康德关于审美判断力的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微分算法,当dx趋近于0时,规律才会显现,消除全部的主观因素,客观性才会呈现。我一直认为这是康德的天才创举。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去人欲,存天理”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解释。




  

相关话题

  社会结构/阶级是客观性/物质性的吗? 
  如何阅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是不是循环论证? 
  如果当神被证明存在,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我想学习哲学,但所有人都让我去看哲学史,我不能去看某一个哲学家的名著吗? 
  宇宙允许长生不死的事件存在吗? 
  人类为什么拥有与生俱来的朴素的物理认知?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有区别吗? 
  在了解了最新的理论物理(平行宇宙,弦理论,量子力学)以后,怎样保持对人生的追求? 
  马克思为什么会被评选为“千年思想家”第一名? 

前一个讨论
和朋友聊天,谈到婆媳关系,想问一下,丈夫在家中保持中立就真的能保护好婆媳关系嘛?(未婚)?
下一个讨论
人性到底有多如此恶心 丑陋?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