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话……
那你要先问问他他心目中的“唯物主义”唯的那个“物”是啥,他心目中的“唯心主义”唯的那个“心”又是啥,我们随便说一个东西,他如何经验地来区分这个东西是“物”还是“心”呢?……等他说出来了之后,我们才能评价啊……
例如如果我们把"物"理解为"物理学对象",那么唯物主义就与如今热门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的物理主义是等价的,难道坚持这个,反对这个的反面有什么不合理的吗?……
再例如如果我们把"心"理解为"理论假设",那么基于迪昂蒯因论题和本体论承诺理论,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变成了"心",这个时候反对"唯心主义"又变得毫无理由了……
当然,上述两个例子其实是互相兼容的,甚至大多数支持其中一个的都支持另一个,大多数反对其中一个的也反对另一个,但前者很容易带上"极端唯物主义"的帽子,而后者又很容易带上"唯心主义"的帽子,至于这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我们根本不在乎……
至于马克思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不是个重要问题,甚至可能根本不是个问题……
以下引文来自
【转】哲学合作社采访叶峰我个人认为有两点要引起注意。首先,学习哲学史有两种方式:钻研原著和阅读现代的阐释性教科书。我相信除了一些很极端的情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必要钻研原著,那是浪费时间,而且对现在的很多哲学学生来说,这已经是极大地浪费了时间。假设教科书中对一个经典哲学家的思想已经有十种不同的解释,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哲学问题而得到启发,那么这十种不同的解释中究竟哪一种最符合那个哲学家的原意,这一点完全不重要,很可能是不符合原意的一种解释才是有启发价值的。你也不必担心原著中还有什么这十种不同的解释都没有挖掘出来的宝藏,那种概率太小了,完全可以忽略。所以完全不必担心别人嘲笑说“你没读懂xxx”或“你误解了xxx”。因为xxx的本意究竟是A还是B、C、D等等,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A、B、C、D本身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启发意义,有没有人反驳或改进过它们。重要的恰好就是找出多种可能的、更清晰的、更进一步的阐释,因为原著的作者很可能根本就没想得那么深、那么清楚。这是放弃了崇拜心理后学习哲学史的方式,即不必假设原作者一定有什么最深奥、最深刻的,隐藏着的思想。那种“没读懂xxx”或“误解了xxx” 的担忧是假设原作者天然地高过我们许多,需要我们战战兢兢地去领会。其实更大的可能是相反,原作者本来就不清楚,而经过了许多年、许多人的分析、探究后,各种不同的对原作的解释已经远远地超越原作了。一个学数学的人不会关心一个证明是不是欧拉或高斯的原意,你关心的只是那个证明本身对不对,它可以有什么变化、改进,可以在其它地方有什么应用等等。有可能欧拉或高斯原来的证明其实就不清楚,或者甚至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