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Ash is Purest White)? 第1页

  

user avatar   sun-xiao-fang-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几句:很多朋友谈到了这部电影里描绘了江湖道义的崩坏,以及种种现实的批判。但我反而并不认为,这部电影对现实有强烈的批判,它只是在尽量还原现实,并没有做过多的道德判断。或者说,江湖的所谓道义本来就很脆弱,所以从来只有改朝换代,谁在位置上谁就有解释和维护道义的权利,而每一次头领的更替,都是原有道义体系的瓦解和重塑。


一部关于漂泊者的电影。

无论巧巧还是斌斌,都在寻找归宿。斌斌期望的归宿,是他曾经拥有的江湖。在他的江湖里,斌斌多数时候是哥。他一呼百应,打个麻将也能处理棘手的问题。这时候他眼里是大把的机会,为女人买房也是分分秒秒。

但是,转瞬间,飞灰湮灭。他从家乡漂泊到奉节,在这里继续做梦,梦想衣锦还乡。我觉得他是深爱巧巧的,曾经的大戒指,和随时就去呼和浩特的百依百顺可以作证。因为深爱,竟然不能释然,他不能让巧巧看到他的怂样,所以他竟然要无情无义,宁可让巧巧无依无靠。

再之后,半身不遂的他,终于想回到巧巧的怀抱,因为他觉得只有巧巧不会笑话他。但他还是敌不过自己那点自尊,曾经的小人物的讥讽,车上牵手没有得到回应,这些都让斌哥无可释怀,最后,除了再次上路漂泊,别无选择。

巧巧,她的梦想,和世上多数女生别无二致。家庭,包括父亲和男人,是她的中心。为此,她随时准备牺牲。

巧巧的故事是主线,不需要我再复述,只说她在奉节和斌斌分手后,一个人听着乡村歌手顽劣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贾樟柯电影最迷人的片段,往往就是这样一种粗劣和细腻的对比,粗劣的是环境,细腻的是人生况味,和在一起,有种让人觉得会弥漫在世界每个角落的沧桑。

巧巧在火车上遇到侃爷,险些相爱,同奔远方。但在相拥的瞬间,因为一个手机来电戛然终止。这里我情不自禁脑补,这是来自斌斌的电话。她没接,但心里已经放不下,自始至终她觉得斌斌会是她的归宿,所以巧巧下了火车,开始了新的漂泊。

巧巧和斌斌,两个人各有志向,又各自误把对方当作了各自的归宿,最后止不住又各奔东西,在自己的生命长河中继续漂泊。

江湖,有两重含义。一重,是社会性的,江湖就是人和人打交道的地方,有自己的道义和规矩。但江湖风起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有人被淘汰,哪怕他曾经意气风发。斌哥,就是江湖的失意者,他曾经是江湖人,意味着有面子有地位,而后来他说自己不再是江湖人,于是他开始了自我放逐。

另一重江湖,是无依不定的旅途,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安置孤独的地方。巧巧的江湖是灵与肉的无依无靠,是对归宿的得而复失,也是时代潮流里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迷惘和孤独。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贾樟柯导演这回为了票房也真是拼了,除了知乎例行宣传外,去虎扑发帖、去b站采访,还和101少女杨超越开始“跨越年龄和时代”的对话。

而且他以大导身份专程参加这一期《我就是演员》,宣传影片,又将只有几分钟戏份客串的徐峥,放到影片三番主演的位置,海报上也给足了空间,要说这些不是为了牟取更多票房,谁信?

至于贾导的微博更不用说,近日里一天几条拼命宣传,最新微博,更把到农村去刷墙的宣传也拿出来,【看江湖儿女,养儿当首富,养女嫁首富】,而且每条微博必附带售票链接。

就不知道广大农民兄弟真看了他的电影,看到“首富”的影子都没有,自始至终就是个出租车司机,破旧棋牌室的小老板,会不会觉得是“虚假宣传”呢,一笑。

就连《江湖儿女》刚过1000万票房、2000万票房的海报,也打出了【《小武》20年,贾樟柯的一小步,中国电影一大步,我们买票支持他】这样的口号,个中意味,就差明着说:如果不买票去支持《江湖儿女》,就是不支持中国电影的进步了。简直哈哈哈哈——

由此看来,票房果然是一切华语电影的生命线,即使是一个拿过威尼斯金狮奖、戛纳金马车奖、几乎每部电影都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文艺片国际大导,如今也不得不为市场而折腰,孜孜以求票房。

此情此景,实在滑稽,也不知道抽了多少“逼格控”文青影评人的脸。显而易见,他们那些一如既往的廉价追捧,各种别具匠心的解读寓意,对今天的贾导来说,怕是远不如多几百上千万票房来得实惠。

对一部电影来说,对一个电影导演来说,票房不是万能的,没有票房是万万不能的。

贾樟柯导演这几天的表现,只是又一次验证了这铁一般的事实。

当然,和那几位早已进入了创作生涯衰退期、再也去不了欧洲三大主竞赛,只能拍一些“既不艺术、也不商业”的赔钱商业大片,专门坑得投资人赔钱的第五代大导演们相比,

贾樟柯导演作为当今文艺片导演的代表人物,除了近乎硕果仅存地延续了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辉煌,而且在投资成本的控制上一直是让人赞叹的。

按他过往访谈的说法,从前那些小成本电影,只需要在外国刷奖刷名声、通过卖海外版权发行销售,根本不用走院线赚国内票房,也能轻松回收成本、部部盈利。所以虽然他此前的最高内地票房记录,也只是2015年《山河故人》的3200万,却也一直没什么票房压力。

然而这部《江湖儿女》,万达、华谊、阿里、上影等国内电影巨头共同投资,仅仅徐峥宁浩的欢喜传媒一家就投了1260万,总成本高达8000万,投资成本之高也是贾樟柯生平之最。8000万投资一部文艺片,这是什么概念?已经接近一部中等投资商业电影了。

〈以今年一些电影公布的成本为例,《超时空同居》6500万,《后来的我们》1.4亿,《南极之恋》1亿,《幕后玩家》1.05亿,《英雄本色》1.37亿,而春节档那些大片,总成本全超过了5亿〉

因此,即使《江湖儿女》能如过往那般,凭着贾樟柯作品在国外的声誉,靠卖海外版权能回收相当一部分成本,在国内市场的票房压力确实不小,也难怪贾导演要一反艺术家的高冷常态,竭尽所能地大力宣传,只为多一些票房了。

而《江湖儿女》首日票房尚可,1300万位列单日票房第二,猫眼预测也从刚上映时的7300万调高到了8800万,而次日票房就已经被《碟中谍》和《反贪3》两部旧片反超,实时票房已经滑落到第五名了。目前票房形势严峻,即使贾导演已经尽可能赌上了身为艺术家的尊严和矜持,恐怕最后结局依旧不容乐观。

虽然这部《江湖儿女》,已经是贾导演作品里最流畅、最具有故事性、对普通观众最友好的电影了,也算是讲述了一个为大众易于接受的故事。甚至即使对他镶嵌其中的各种符号和喻意哪怕一无所知,也完全可以当一部普通剧情片来观看。摄影、分镜、配乐、道具等技术方面无一不贴切,堪称大师级,结构也算紧凑并不松散,然而,不得不说,这依旧是一部绝无可能获得高票房的影片

因为实在太冷静、太克制了,太不煽情了,对普通观众而言,也太难以让他们共情了。贾导演可以在片外竭尽所能去宣发,追求更高票房,但对影片本身,他基于商业角度的妥协实在太过有限。

别说客串这部影片的徐峥等各位名导,连欣赏水平低如笔者这样的纯外行,观影时都一样很清楚,哪里着重激烈一点,哪里着重煽情一下,让这部影片能被普通观众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进而去向亲友和朋友圈自发宣传,那么和《亲爱的》《烈日灼心》这样的影片一样,取得艺术奖项和票房口碑的双丰收,捞个三五亿票房,对贾导来说,实在轻而易举。——可他偏偏不肯、不愿,恐怕甚至不屑。

同时还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就是贾导夫人赵涛女士,根本并不是贾导出于私心,非要一部接一部的捧她去冲奖,而是他这样的影片,所有人包括作为故事中心、人设最好、戏份最多的大女主“赵巧巧”,一样都是为影片本身服务的工具,根本就不适合任何演员藉此去争夺影帝影后的奖项。

《江湖儿女》中能够让赵涛充分发挥影后级水准演技的片段,不下十余处,却都在导演的极度克制下,轻轻带过了。连最后那个廖凡走掉后,本应该大特写赵涛反应的镜头,还特意用模糊的监视镜头。——牺牲了演员,成全了电影。

所以,除了赵涛女士是自家人好说话,其他声名显赫、演技精湛的女星,也未必肯接这种对竞争个人奖项极度不利的戏,甘心去做影片的螺丝钉。

难怪赵涛最具分量的影后奖杯〈意大利大卫奖影后,论国际影响力,略低于英国学院奖、法国凯撒奖和欧洲三大影后,绝对高于任何华语奖项〉,偏偏是拍其他导演的影片获得的。

当然,比起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用拍艺术片的思维去搞商业大片,沉迷于光影镜头,唯独不知道好好叙事的第五代大导演们,贾导这次还算是讲了一个让不同阅历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基本能看懂的逻辑完整的故事,大家也都各自能有不同的体验。最大的缺憾,也就是投资实在太高了,才让他的票房回本压力变得如此之大。

在这个电影票房爆炸的年代,面对以二、三、四线“小镇青年”为主体撑起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有宁浩、徐峥、吴京等新一代电影人,拍出了汲取好莱坞商业电影先进精华、跟紧时代脉搏、为广大群众所喜欢的商业作品,屡屡创造票房奇迹。

也有功成名就却廉颇老矣的诸多大导名导,哪怕心急火燎要投身圈钱抢钱大潮,然而他们的创作根本不适应当下的市场局面,不合广大观众胃口,因此只能无可奈何眼看着时代大潮不断前行,声势磅礴奔向远方,将他们远远抛离。

同时,在智能手机大普及,人人可为自媒体,每个人都是影评人,亿万小镇青年才决定电影人饭碗、是电影人上帝的时代,少数文青影评人决定一部电影历史地位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

所以中生代导演的《战狼2》《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连创票房奇迹,华语大导的《太平轮》《妖猫传》《邪不压正》《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却连遭滑铁卢。只因为从好莱坞到华语圈,一个观众喜欢的好剧本好故事,才是票房成功的最基础。

当然,另一方面,电影是商品也是艺术,对艺术的不懈探索和创新,同样也能反哺商业电影,使之不至于套路重复,停滞不前。这就是贾樟柯和他电影的存在价值。中国电影需要徐峥、也需要贾樟柯,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这或许就是徐峥甘愿在贾樟柯这部电影里5分钟客串,去饰演一个完全可以用不知名演员替换的小卖部老板兼狂想家的原因。

只是对过往那些自以为掌握了电影评价话语权,一直轻视鄙视漠视票房价值的文青影评人,或许最痛苦最落寞的时代也莫过于此,

他们的那些引以为豪的阅片量、他们的那些辞藻堆砌隐喻解读,如今在我们大多数观众看来,早已成为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即使对贾樟柯导演这样还在执着拍文艺片、并被国际影坛肯定的导演来说,也同样快要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user avatar   jia-zhang-ke-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一次来知乎聊《山河故人》是三年前了,很高兴又跟大家在知乎上见面,前几天参加了盐沙龙·大家谈,也聊到了《江湖儿女》的一些创作背景。

《山河故人》差不多发行快结束的时候,我就特别想拍一个关于江湖的电影。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我有一个好朋友那时候中风了。他以前是个大哥,早年间,我见过他在江湖特别能打的场景,但是那一年他突然中风。我忙完《山河故人》去看他,他已经可以拄着拐杖走了,但是他穿的衣服比我们提早一个季节,比如说我们穿T恤、衬衫,他已经要穿毛背心了,一下跟我们拉开距离,物是人非,让我非常感慨。

很早就想拍江湖,因为我是山西汾阳出生,县城里面长大的孩子,特别是70年代末,还有很多街头生活,大哥也非常多。完全是很简单的情感,一条街可以变成一帮人,一座县城可以变成一个江湖。既有青春时候荷尔蒙飞扬的记忆,更有若干年后,当我读书再回故乡,发现每个人最后命运的轨迹不一样,很多人是进入到生活的正轨,有的人当了公务员,有的人开始衰老。前一阵子我写了一篇文章讲那时候就想拍一个江湖片,江湖既是我浪漫的想象世界,更是我真实体验过的生活。

对我来说,江湖一定有一个动荡的变化剧烈的时代,就像看的那些电影里面的年代,胡金铨《龙门客栈》、《侠女》等大部分放在动荡的背景里面,都是社会积聚转型,非常不平静,人的生活有非常多危机的背景,充满危机的生活环境,是江湖必要的元素。另外,这其中的人际关系,江湖那些有魅力的人,除了身强力壮特别能打之外,更主要的,他们非常会处理人际关系,非常懂得人情世故,有很多做人的智慧。

在《江湖儿女》这个电影里面有一个关键词叫情义。我学过一阵形意拳,教我形意拳的师傅问我们:关羽对曹操和关羽对刘备都是如何?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他说关羽对刘备是有情、有义,关羽对曹操是有义、无情。那时候我才知道这种情义是可以掰开的,这就是江湖的原则。这个义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做人的底线,情没有,但作为人,还有要互相遵守的一些原则、承诺,一诺千金,所谓义薄云天。最终不一定都是爱情关系、朋友亲情关系,而是一种公义、正义,这些在我成长过程中影响都非常大。所以我觉得江湖首先是一种剧变、危机时候的社会,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其次是儿女,儿女就是有情、有义的这些人。我一直想拍这样的影片,而且我不想把它放在一个时间点,我想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怎么被改变,江湖道义、江湖情义怎么改变。

我拍完《山河故人》,那个突发事件让我决心坐下来,开始写这个电影。

片名《江湖儿女》四个字,我是在2009年的时候最早听说的,那时候我拍纪录片《海上传奇》,这个纪录片是要在上海、香港、台湾采访很多老上海人,他们讲很多老上海的故事。我就找到《小城之春》的女主演韦伟女士,她的话题里面有一部分谈自己,一部分谈背后的导演。她说费穆导演晚年筹备的最后一部影片叫《江湖儿女》,我一听这个名字就特别有感觉,这一次写剧本就借用了他的这样一部片名,来写当代的故事。

这个剧本开始写作之后,制片、投资方听说我在写《江湖儿女》,都以为是写古装片,后来知道我写当下的故事,都建议是不是起别的名字。我后来坚持用《江湖儿女》,因为我觉得江湖情义在当下社会会是什么样子,这是我用这个电影想探讨的,所以保留了《江湖儿女》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有过变化,一开始叫《Money & Love》。当时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也跟故事有关。有时候我失眠会听广播,广播里面有很多情感节目,都在诉说,听来听去不是缺钱就是缺爱情。我就写一个金钱与爱情的故事,这17年一对男女也是缺钱且缺爱情。后来,我写到廖凡和赵涛的一场戏。因为大同有十几个火山组成的火山群,我写剧本的时候常去那里散步,我就把一个场景放在那个火山。赵涛有一句对白跟廖凡说:经过高温燃烧,火山灰是最干净的。我写完这句就想用“火山灰是最洁白的”,因为我觉得人这一生经过很多的情感、生活的历练,就好像高温燃烧一样,最后烟飞云散,挺悲哀,但同时也非常珍贵,因为人再有多少的毛病、缺点,最终还是非常珍贵,这样就改成了英文片名《Ash is Purest White》。

剧本写的过程就开始琢磨谁来演,一开始我挺悲观,因为电影时间跨度非常大,从2001年到2018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跨度?我觉得人到了这个年龄。过去我写剧本,不会把人物放在长时间里面考虑,因为没有时间经验,那时候生活才刚开始,很新鲜,谁会去想十几年间遇到的一些事情,也不会想时间对人的改变。到40多岁,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就有点像装软件,最终是装上软件。软件是什么?就是时间感,是看人看事情,不看一时一地,而是看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样的电影,演员怎么办?因为他们是从二十五六岁,演到四十多岁,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难度很大。特别是故事起点,人的形象已经定型了,所以形象的塑造很难办的一件事情。

当时就在想谁能演,后来我想赵涛可以,因为她在《山河故人》里面也演过时间跨度比较长的角色。但需要强调,整个剧本写的时候,我没有跟她沟通。大家老误解,觉得我写出片名来就找好了女主角,其实没有,每次我们写完都要郑重地讨论,确实她比较合适。我大部分写的角色都是北方女性,我自己是山西人,喜欢方言写作,特别不会用普通话写对白,不知道怎么表达感情,比如山西话有很多词,普通话里面是不用的,但山西话可以非常精确地表现那个人的状态,所以赵涛演我的角色也跟我用山西的语言写剧本有关,再加上她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就觉得她还可以。

那另外一个男的就想到廖凡,我是他的影迷。廖凡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形象,怎么从二十多岁演到四十多岁,另外是怎么克服山西对白。后来我觉得,只要他是好演员,他就能解决方言这个问题。廖凡看了剧本很喜欢,他在造型上想了很多方法,我也没见过他留大胡子,他说到中年的时候就留胡子,然后说胡子还要有点灰白,年龄感还是挺大的,我觉得一下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也请了很好的化妆师给廖凡和赵涛化妆,是法国专门化年轻妆的,确实技术非常好。方言的问题则找了山西省话剧院的老师,给他把对白录出来,他用三个月时间来学,等他进组跟我们拍剧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我觉得他的山西话到了六级水平,比我的英文水平高很多。

赵涛还面临一个问题,女性皮肤会是更敏感,怎么呈现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皮肤?我们开玩笑说组成“《江湖儿女》皮肤工作组”,由赵涛、摄影师、化妆师、灯光指导组成的,他们在现场做很多沟通,用灯光、摄影的技巧来弥补化妆的不足。另一方面,她在表演的时候找声音的位置,找得很好,做了三个声音位置区别。年轻的时候,声音位置有点干脆,有点尖,逐渐把声音放下来,一直演中年的时候就是比较厚、比较宽的声音。这都仰仗演员高超的技术。演员要爱这个角色,也要有这个技术。技术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演不同年龄段的经验和技术,很难想象这个电影怎么完成。

另外是时代的再现,怎么重现17年前的街道、车站、麻将室、disco厅等等。我拍戏特别喜欢拍公共空间,人物的剧情发展都会放在公共空间,剧情的发展也会放在公共空间里。17年过去了,社会环境的变化非常大,猛一看跟今天非常像,但那个模糊感拿不准。这时候,美术的压力就非常大,我们用考证的方法来呈现,这里面最难的实际上是人。有一场戏是在一个茶楼,那上面在那个年代一会儿唱京剧、一会儿变魔术,各种年龄层的人都有,属于一种演出模式。我们在拍这些场景的时候,准备拍2001年,副导演说明天需要300个演员,带回来,有一半不能用,十几年前的脸跟现在的脸不一样,国人长得真的变了,皮肤、骨骼跟17年前是完全不一样,你仔细看,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变,我觉得是不是汉堡包吃多了,一看就是长期出入麦当劳、肯德基的面孔。我们在剧组就说,明天过滤一下,不要有汉堡包脸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挑适合那个年代的。

我正好从2001年开始有了第一台DV摄影机,那时候还叫掌中宝,但是还没有到高级,只是家用的,我用那个拍了很多记录素材。这个工作习惯一直到后来才减少了,从来没有整理过,也没有剪辑过,我就跟美术指导一起看过去拍的记录。记录里面就有那个年代的公共汽车是什么样的,通讯器材是什么样的。我记得美术指导跟我讨论一个问题,我们俩就在那儿傻掉了。他问我,贾导2001年,你记得染不染头发?我一下愣住了,我觉得好像是染,他说不染。他说不染,我觉得好像是,太早,没有染。我一说染,美术指导糊涂了,说可能是染。我说看素材,翻来一看,那时候已经开始染发了。

看这些素材过程中让我特别兴奋,突然发现这十几年我一直用不同的摄影机拍不同的素材,有家用的掌中宝,有后面的HD DV,有16毫米,有35毫米,有一款数码摄影机,他原理是每秒拍24张照片的摄影机,一直到现在的6K、8K高像素的摄影机都有。回看这十几年中的影像,确实这十几年电影处在一个活跃期,特别是数码技术崛起之后,电影技术进入到数码时代之后变化是非常快的,有很多影像现在拍不出来了,我们最早用掌中宝的DV,那时候拍方形的,现在已经都可变了,那时候只能拍4:3。像素也有低的,但有一种美感。2001年拍的,今天的目光看虚的,但就那种时代感,那种数码记录人的社会形态,特别有意思。我跟摄影指导说,我们可不可以用多种摄影机来这个电影影像的拍摄?摄影指导是我第一次合作,是法国的一个摄影师,他拍过很多著名的电影,他看了我的素材之后非常喜欢,他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但是他看后非常喜欢,之后他就跟我说,有两种拍法,一种拍法是让影像有强烈的对比,一种是缓慢的过渡,我说我喜欢缓慢的过渡。因为这17年处在一个剧变里面,我们身处其中是不自知的,不自觉的,突然回头看,发现绿皮火车换高铁了,摩托罗拉换苹果手机了。

人在其中,每一个变化到来的时候并不知道会给人带来什么,我一直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学英语,主要是教大家计算机的词汇,讲互联网可以做什么,完全是当科幻片来看,但这几年全实现了,我觉得我见证了科幻小说实现的那一天。我想做出这种不自知。我们就从最低象素的摄影机用起,做那种渐变,做了大概三个多月,在不同地区,不同光线下。所以《江湖儿女》这个影片引用六种摄影机呈现17年的变化,于是现场就很搞笑。我们在大同拍的时候,三百多人的摄制组,浩浩荡荡,一堆人围着一台摄影机,旁边围观的都觉得我们是骗子。

还有音乐,有一些场景比如用了disco,因为那时候年轻人就没啥地方去,打台球、disco,没事干才会打架。可去的地方太少了,disco里面用了《YMCA》这首歌,卡拉OK用了《浅醉一生》,是《喋血双雄》的主题音乐。除此之外,还有电子乐,我觉得林强的电子乐抽象感跟电影背后时间流逝很贴切,就做了这样的贴合。

整个电影最新鲜的还是拍江湖。其实我过去很多电影也是有江湖味,有江湖感的,比如说《站台》是一个文工团流浪演出,10年里面走乡串户演出,也算江湖生涯,但直接拍这种江湖人士,拍大哥的故事还是第一次。第一次,我就想一定要拍出生活环境中的江湖,不是香港电影里面的江湖,也不是意大利电影中的江湖,他就是江湖儿女。在不自知中,大家已经是江湖中人,那些处理人的关系、方法也都是中国式的。我觉得这是最难的。

说到底写江湖就是写人情,写江湖就是写人和人的关系。


user avatar   bo-bang-ni-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看了《江湖儿女》,有人说不爱看赵涛演年轻姑娘。我爱看,她就像一匹骄傲的小洋马,走路的时候胸脯挺挺的,往上抽拔。那时候,岁月没有挤压过她的自尊,我爱看她熟门熟路走进场子,往自己男人身边一坐,拿下他嘴里的烟,就往嘴里嘬。两人蹦迪,男人的枪掉了,她噌的跳出来,宛如一头母豹子目露凶光,灼灼逼视着众人,护住她男人。我爱看她落魄时无处安放的手,枯涩的嘴唇,莹润的眼,秀丽的骨,往外看的眼神儿。

赵涛演得有多好!在渡轮上,有人进来,那五年牢狱生涯早已写进了她的身体,她下意识端坐停直。那一秒钟的身体记忆是珍宝。年少轻狂都没了,她被苦难夯得很实,很稳,像一株倔强的芦苇。

费里尼写故乡,贾樟柯写故乡,赵涛就是故人,就是故乡,就是你会离开然而她不会,你如果归来她一定在,她是天涯浪子的信仰。

廖凡演得也好。你看一个男人如意的时候,活得多自在。稳稳的都是底气,松散的打打牌,主持一把公义。那不是公义,是规则,他是权威,他的世界他说了算。各种场子他玩得转,场面话会说,场面事会办,碰见场面上的女人会调情,对自己的女人会哄,也会敷衍。打架那一场,他不紧不慢毛巾缠手上,不紧不慢走进腥风血雨。不躲,也不急。

刚落魄那段,演得多好,架子还在,心里虚了,外强中干。一个男人气散了,就是要完了。巴山夜雨小旅馆,决绝的话没说,女人先说了,他眼角一印泪光,拉起女人的手,“你这只手救过我啊。”

落魄到底了,不装了,戾气全出来了,虎落平阳就是他瘫在厨子的床上,要搬着自己的残废腿,要滚出去。就一场戏,他深夜脱衣服,使了牛劲,跟毛衣较劲。一代狠人,斗不过一件毛衣。

廖凡为什么要走?因为女人不爱他了。接待他,在厨子的床上。没名分,没说什么关系。女人住大屋,他住小屋。女人开车,他握住她的手,女人挪开了。女人服侍他,给他治病,替他出头。他问她,你还恨我吗?这就是给台阶下,她说还恨,那就还有救,还能续上,女人说不恨了,无情了,这就是道义。

他没有办法再留下来了。他还要点脸,还要给自己留最后一点尊严。伤鹰也要飞走,只要能扑腾就要飞走,他毕竟不是瞎家雀儿,不能圈养啊。

《江湖儿女》的英文名字是:火山灰是最纯净的灰。朋友说:火山灰为啥最纯净?因为高温历练过。但是电影给巧巧的高温不够,历练不够,导演不舍得真的让这个女人在俗世落魄,一连串戏剧性极强的滑稽片段,取代了她真实挣扎的分量。没有这个淬炼的过程,这个人物掉下来了。

整体来看,《江湖儿女》不是不好,我觉得就是给得少了。比起《三峡好人》,比起《山河故人》,《天注定》,东西少。毕竟贾樟柯是跟是枝裕和并列的亚洲电影之光,比起《小偷家族》的丰厚老辣,人性的复杂,对现实的切入能力,这部电影简单了,余味不够。

导演对江湖儿女有点太迷恋了,太动感情了,跳出来一点,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一点警惕,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user avatar   wang-jun-yi-73-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江湖儿女》前半段,讲的是执念。

你看斌斌,皇冠美人,黑白通吃,谈笑间化解恩怨,醉生梦死之余还不忘记藏好一把手枪。

在他眼里,是这金钱地位,是这把手枪,维持着他的灯红酒绿,给他想要的一切。

只要这枪还在腰里,他就有自信说出“拆迁工程全是我的”这种豪言。

可惜,前脚刚说完,他就被打了一棍子。


再看巧巧,她要的不是纸醉金迷,不是江湖大嫂,不是百万工程。她只要斌斌这个男人。

斌斌打麻将,她就坐在一边看。

斌斌混社会,她便做个贤内助。

斌斌教她开枪,她就认定了今后自己也是跑江湖的儿女。

风光时,她要斌斌烽火戏诸侯博她一笑,

危难时,她劝斌斌金盆洗手跟她去新疆。

从头到尾,她要的都是爱情的滋味。

可惜,这男人不想做她的家属。


表面上两个人很幸福,但从一开始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不一样。而执念的种子,早就种在彼此的心里。


电影有一个原则,如果开头出现一把枪,那么这枪肯定会响。

跳舞时,斌斌的枪啪嗒一声掉在地上,打断了二人的灯红酒绿,打断了他们的舞蹈。这就是二人矛盾的暗示。

后来,果然又是这枪声,终结了二人的时代。灯红酒绿的色彩,变成了弥漫着死寂让人发狂的苍白。


五年牢狱,各自抱着各自的执念,前缘再难续。

可巧巧一定要试一试。她的执念,就像是火山灰,高温,炙热,不容杂念。

可她的执念和追寻,也像奉节破旧的楼房一样苍白无力。

她不知道,越是绚烂的东西,越是短暂。


2.

《江湖儿女》后半段,讲的是释怀。

越是求而不得,越是渴求。过分的渴求,就会让人顾不上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就会状态百出,总是陷入窘境。越是陷入窘境,越是边缘,就会有越多的经历。循环往复,极度空虚孤独。

陷在爱里,不理朝夕,痴迷烛火,自和自唱,不肯散去。

不光是电影如此,之前给大家讲的书里,着魔入迷的角色里,包括我自己的经历,也都是如此。

所以今天也不是第一次写这句话,以后自然也还会再写。

巧巧遇到那个要和她“耍一耍”的司机,遇到小偷,遇到一首歌扎进她的心窝,最终遇到飞碟,这些经历表面上看,很另类,略奇谭。

但其实每一个求而不得,只为一念便奔走千里,每一个颠沛流离苦苦追寻的人,都会有过这种“边缘”化的体验和经历。

甚至不用去陌生的地方,你只消在黑夜里,沿着自个儿城市的街道走一个通宵,就能看见在路边痛哭到让人看着就心碎的姑娘,喝醉后真情流露于表的中年汉,流离失所的乞丐盯着路灯发呆,茫然的老人凌晨三点牵着没睡醒的狗,吵架的情侣相互威胁叫骂,衣冠整洁的母亲带着儿子向你讨一口饭。。。

以上这些不是编出来的,而是我一个人整夜整夜压马路时,遇到的几个典型的印象。

是的,我曾夜行如鬼,在黎明前帮清洁工人扫地,还给过一对母子半拉披萨。我一直好奇他们从何而来,以后又将去何处。但我只记得我离开时,回头看见他们最后站在马路边上吃披萨,就那样站着吃,身后霓虹灯渐渐淡化,消失在白茫茫的雾中。

所以如果你要是半夜出来游荡,说不定也会遇到我。

巧巧一直想去新疆,过普通又充实着爱情的日子。在告别了火车上的吹牛客徐峥的时候,她终于意识到,新疆只是她的一个想象。是她理想中的生活,是美化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是她的执念。

下了火车,看到飞碟和星空,她终于释然了。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自己执念和妄想的囚徒。

巧巧放下了。回到了大同,过上了以前的生活。除了爱情,她全都有了。

释怀,接受了现实,让往昔成为回忆。


3.

世上的年轻人,大多都隐隐有个执念,觉得只要得到了某样东西,单一样,生命就有了支撑和勇气,一切都会幸福起来。

这样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是钱,一部分人是家庭,还有一部分是爱情。

越是执念,就越着魔。越是患得患失,越是焦虑或者逃避。

越是边缘化的人,越不容易得到。

着魔到一定的程度,即便得到了,也很可能不会幸福。因为得到时才发现,无论是金钱还是爱情,都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烦恼。

大部分暴发户的报复心理,炫富烧包心理,也正是来源于此。

追求,渴望,理想中的美化,反而会让你不懂得珍惜。

一个渴求爱情的人,在得到那种互相尊重,徐徐而进的爱情时,是不会满足的。

出于补偿心理,ta会加倍的压榨爱情的甜蜜和浪漫,激情和幸福感。最终入不熬出。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其实幸福是多元的满足,是一种矛盾的状态。也是一种不急不躁,不忮不求的稳妥。是在时间的变化里,去感受细腻恒常的温润和美满。


可大多求而不得的年轻人永远不知进退,也学不会妥协和放下。没办法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种失控,若是没有开窍的契机,就会伴随终身。

多年后,斌斌中风了,落魄了,他抛弃巧巧时,追寻的金钱地位,再也没力去追了。

他甚至连滚都滚不了。

巧巧接回他,告诉他,江湖儿女,情没了,义还在。

可他还是没有释怀,骨子里还是渴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是怀念自己当大哥的日子,呼风唤雨。他说一生执念所求,皆成空。

陷在那段隔世经年的梦里,陈年老曲,和衣睡去。看不穿,心不甘,只能继续做囚徒。

所以,短暂的相聚后,斌斌还是离开了巧巧。他选择继续逃避,继续边缘,继续贪嗔痴傻,颠沛流离。

而镜头中,再一次丢了斌斌的巧巧,形象也变得模糊起来。


4.

太偏执情义的人,对爱情的渴望太浓烈,便注定孤独。

可经过高温,炙热考验的真心,却是最洁白最干净的。

巧巧嘴上说不爱了,可谁敢说她又不怀念那个灯红酒绿之下,洁白无暇的爱情呢?

谁敢说她不和斌斌一样,依然是执念的囚徒,只不过假装学会妥协而已。

谁又敢说所有那些为爱着魔的人,不是痛苦又快乐的呢?

万千传奇经历,诸般色相皆空。

也许只有经历过,或是正在追求的人,那些心里始终都有着极强的执念的人,才最能感同身受吧。

人生到底应该是温润的妥协,还是痴狂的追求,到底如何才能不留遗憾,没人能给答案。

林夕为《天龙八部》填过一首词,叫《难念的经》,用来诠释这部《江湖儿女》想表达的主题,我觉得更贴切。

吞风吻雨欺山赶海也未曾彷徨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悲欢哀怨妒偏教儿女情长埋葬

这部电影里,我没有看到愤懑,不平,遗憾,迷茫或是绝望,而只看到了悲怜。

悲怜世人,枉花心机,人生不完美,眼前困难重重,细数悲伤满满,却又必须砥砺前行。

也只能祝愿各位一生追求,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吧。

觉得写得好别忘记点赞和关注一下呀。


喜欢读书看电影,可以在知乎或者微信关注我

【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禁止转载谢谢】

扫码关注


user avatar   guanya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相关话题

  《加勒比海盗》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为什么007、速度与激情等外国电影都允许在内地上映,而电影(蜘蛛侠3)却不被允许? 
  为什么杀手、妓女的故事特别受作家/编剧/导演青睐? 
  有哪些著名的「颜值不够,演技来凑」的演员? 
  《长津湖之水门桥》里的水门桥到底有多冷? 
  各路大神,这是什么电影,求影片名? 
  电影《投名状》里,李连杰的角色如何做才是最优解? 
  「投名状」杀降兵那段庞青云是对是错? 
  《银河护卫队 2》有哪些有趣的细节? 
  2013 年电影《地心引力(Gravity)》中有哪些科学上的错误? 

前一个讨论
莫德里奇当选 2018 FIFA 世界足球先生打破梅罗垄断,是否实至名归?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南半岛没形成过大一统的国家?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