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爆裂鼓手》(Whiplash)? 第1页

  

user avatar   z-motryx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管中一窥那凡人飞升的瞬间


虽然这剧没什么可透,但仍然强烈建议看完本片再看本影评。



《爆裂鼓手》的主线剧情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见,就是一个菜鸟修炼成宗师的过程,可是字幕冷不丁切出来的一瞬间,每个人都怅然若失:整整一百分钟过去了,没有从始至终的支持鼓励,没有最后一秒的尽释前嫌,没有关底Boss的如丧考妣,没有压抑之后的扬眉吐气;只有落寞的父亲复杂的眼神,溅满鲜血的鼓面,只有鼻子以上的半张老师的笑脸和男主角一个在巨大痛苦中挤出的一点欣喜,29岁的导演决绝地把影片在掌声响起之前就干净利索的结束了,直到这一刻,我才忽然意识到,本片讲述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或是试图讨好普通人的故事,而是试图向大家揭示一些真相:飞升是万分痛苦且往往可遇而不可求的,过程也并不像一般表述的那样是一步一个台阶线性上升,飞升之后,便不再同凡人分享喜怒哀乐,所以从凡人的视角,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值得期待的结果。总结成一句,飞升就不是一个跟你我有太大关系的事儿。


首先,本片根本没有给出一个可行的“修炼升级”的路径,整个飞升的过程,以车祸后演出失败为分水岭,在之前和之后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前一半虽然Andrew孤独一人,没有支持他的亲人,也没有理解他的爱人,Fletcher无所不用其极,简直泯灭人性,但是在这个阶段师徒二人的动机是完全同影片主线一致的:催生出下一个“最伟大之一”。但是在Andrew流着血搞砸了比赛之后,一切都陷入了人类心底最大的敌人,混沌。Andrew, Andrew的父亲和Fletcher先后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做了若干绝对没有什么“顶层设计”,也丝毫称不上“高大上”的人类最原始的破坏性行为:报复,Andrew出于报复扑倒了Fletcher,Andrew的父亲出于报复让Fletcher丢了工作,Fletcher出于报复设套打击已经放弃打鼓的Andrew,Andrew再次出于报复重返舞台,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再也没有一个人是以下一个“最伟大之一”为目的行动,更绝的,甚至没有一个人是出于善意而行动,就是在这样一团充斥着负能量的混沌之中,下一个“最伟大之一”在其仇敌的引导下,在巨大的痛苦之中战栗着诞生了。


Andrew的这次飞升中有哪些必要条件?除了这类成长故事标配的有潜力的当事人、宿命的导师和一次备胎上场的机会(丢乐谱事件),还出现很多非典型性配置,一个虽然不理解儿子的追求但却一直深爱着儿子的父亲,一个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优秀学长,爆胎的公交车和时机刚刚好的车祸,一个眦睚必报的导师……这张药方的最扭曲的问题还不是凑齐难度之大几率之低,而是这些奇怪的原料并没有什么简洁的叠加递进,而是以一种绝对无法预测也无法重现的方式完全不可控地相互作用,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盲目与无助的,没有“一盘大棋”,没有“幕后黑手”,what happens, happens。


其次,本片也完全没有涉及世俗认可的输赢。Andrew自始至终并没有什么想要打败的对手或是想要赢得的比赛,而且也没有人处心积虑想要阻止Andrew成功,影片中在音乐部分,除了A和F师徒二人,其他角色存在感都相当薄弱,另外两个鼓手一直与世无争的样子,除了按Fletcher的要求演奏就没有什么更多的行为,反倒是Andrew每次都情绪激动恶语相向,各种拼抢,其他乐手更是完全沦为背景。所谓显赫的各路评委和观众,竟然除了鼓掌没有连个表情变化也没有。影片最后Andrew完成飞升的见证人,只有一个,那就是Fletcher,所以从此二人的视角来看,他俩都赢了,这个赢只建立,也只需要建立在二人之间,因此,至此,整个故事就算圆满了,至于世界上的第三个人作何反应,完全不相关。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不需要失败者的落魄狼狈或尽释前嫌或支持者的扬眉吐气或权威的点头认可或围观者的热烈鼓掌。我看到有影评说如果最后加一段二人不被主流认可身败名裂会更有深度的,是的确没有很好地理解本片的出发点。



最后,本片也没有对一个飞升过程中的参与者做任何的评判,而是尽可能客观而全面地展示了每个人,其实一共也就4、5个,所以还是不能免俗地一个一个说一下:



Nicole:唯一的女性角色,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就是正常的女学生而已,打一份普通的工,上一个普通的学校,不会去理解什么充满野心的小鼓手的追求,也不会为了爱情去牺牲自己支持这样的追求,如果分手了,会找到下一个男朋友,就像我们都再熟悉不过的那样。



Tanner&Connelly:也就是两个替补鼓手,按一般套路肯定会被设定成成长过程中需要被干翻拿经验值的货色,可实际上这二人全程都没做出什么让人厌烦的事情,完全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同学和同事,认真地做自己的事情,面对上级比较顺从,跟你虽然没有多铁,但也不会把算计你当成其人生的主要目的,二人都是好鼓手,但没有那种一定要成为“最伟大之一”的巨大原动力,非常典型的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Andrew的父亲:个人以为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一个人物,同样是非常典型而自然的角色,对儿子的音乐追求没有那种狂热的非理性的推动,甚至还有一些隐隐的担忧(关于音乐家自杀的探讨),但却也没有阻挠,要知道上音乐学院是非常昂贵的,影片中没有看到Andrew有奖学金或是打工等额外收入,可以认为是他的父亲默默支持着他的学业。整个故事当中一直坚定地支持Andrew,从最初刚开学,到被学院开除,到被Fletcher坑,他的父亲从未缺席,我想这也是我们熟悉的父母的真实形象。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和上面几个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他实际上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参与了Andrew飞升这一过程的,所以最后他的儿子在台上成疯成魔白日飞升的时候,特地有一个特写,那是一个落寞和纠结中略带敬畏和陌生的表情,在那一刻他心里应该知道他熟悉的那个儿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个过程,他也有份。这个场面让我想起超体Lucy中女主脑功能刚刚开始快速提升时,悲伤地给妈妈打电话告别的场面,一个人在提升至某个境界之后,其三观和情感构成就会与普通人出现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可能比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差异还要大,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无法沟通。可以这么说,一旦你的亲人完成飞升,基本上就等同于你熟悉的那个人消失了。



上面四位都是我们熟悉的普通人,其为人处世的方式为我们所熟悉和理解,下面的两位主角则是存在于另一个次元的其他生物,对于他们,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无法真正窥其一班,遑论理解与熟悉了。



Andrew:一个具备飞升根骨的好苗子。在音乐以外的时候是一个相当腼腆,总是试图避免眼神接触的存在感相当薄弱但其实相当平和人,我认为Nicole这个角色的存在基本上就是为了向观众展示这一点。但只要一进入音乐的范畴,他就会变成一个内心涌动着无穷能量、会暴躁、咄咄逼人和不择手段的野兽,把Andrew和其他两位鼓手区分开来的,也是Fletcher看中的,就是他内心的这头无限饥渴的野兽,当这头野兽完全被唤醒的时候,也就是Andrew飞升完成的时候,当然这个唤醒的过程中,野兽吞噬的是其寄主的各种巨大的情感波动,而这些波动只能来源于人生的大起大落,这也是飞升之所以如此痛苦。但是,飞升完成之后,之前的那些常人理解的痛苦便化为幻影,只剩满心的欢喜,也就是影片接近结束时Andrew那个微笑。



Fletcher:终于说到老爷子,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看完电影第一时间觉得这个人物非常模糊,看不清楚,不过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思考,我自认为已经能够顺畅地理解这个人物了。之所以Fletcher相对于Andrew行为逻辑异常复杂,是因为Andrew除了音乐修行者基本放弃了所有其他社会角色,而Fletcher却需要经常性地在两个角色之间转换,而且其行为逻辑差异很大,最终显得模糊起来。首先是普通的社会人,在处于这个角色时,Fletcher表现为一个感情正常的师长,在丢乐谱事件之前,影片特地展示了Fletcher最为“正常”的一面;然后是音乐人,在这个状态在不同的场合仍然会有不同,当他面对的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最伟大之一”的乐手的时候,他就会进入恶魔导师这一状态,关于他处于这一状态时的理念,他和Andrew在小酒吧那段自述已经阐述的相当清晰了,就不再进一步赘述了,唯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Fletcher在这个角色中,给自己赋予的责任是发掘和促生下一个“最伟大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择手段,而绝对不是什么教育家,因此很多人提到的什么不赞同Fletcher的教育理念什么的,人家根本就不是在教育好么,教育就好比是规模化大生产,目标是以合理的效率产出“Good job”,而Fletcher就好比是只有拿到好的材料才肯动手作品非常稀少的顶级匠人,而当他不和他认定有潜力的乐手共处时,就会进入非常纯粹的欣赏音乐的状态,他处于这一状态的时候有三次,第一次是提及已经逝去的学生,第二次是在小酒吧里自弹,最后一次是在片尾Caravan演奏的后半段。


然后,我把Fletcher从被开除后在酒吧弹琴开始角色的转换梳理一下:最起初在弹奏时显得平和而陶醉,显然是欣赏音乐的状态,但是当他看到Andrew之后,跟很多人的感觉不一样,其实是回到普通社会人角色的。Fletcher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当然具备一般的跟人打交道的能力,但本身是一个眦睚必报比较狠的人,这个设定首先并不夸张,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性格设定跟他在作为音乐人会成为“恶魔导师”这个情况是一致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时候,这个倾向会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住,但进入到音乐的领域之后就会显现的比较突出。从在酒吧偶遇开始,一直到片尾Caravan演奏的中段,Fletcher一直是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在运行,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报复Andrew,因为在这个阶段Fletcher已经认定Andrew不是下一个“最伟大之一”的胚子了,于是剩下的只有快意恩仇而已,这个阶段最后的标志是Fletcher走过来威胁Andrew说我会把你的眼珠子挖出来。之后Fletcher被Andrew的音乐所吸引,重新从社会人转入和音乐人的状态,并以纯粹欣赏的状态度过了整个曲子的演出。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指出的是,Andrew完全无视Fletcher的指挥,强行以鼓点催动整个乐队演奏了整个曲目,Fletcher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一个旁观者,影片特地安排Fletcher在之前曾经表达过,爵士乐团指挥如果只是打个拍子而没有引领整个演奏的话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Andrew正是把他挂在了这样一个位置,但是作为音乐人,欣赏好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影片非常准确而清晰地交代了Fletcher从被逼无奈到乐在其中的转变过程,对于音乐人来说,音乐最大,其他都可有可无的。Caravan结束之后,Andrew继续Solo,此时Fletcher是以一个非常关心的态度冲过来问了一句,在得到“I’ll cue you ”的回复之后,迅速进入了“魔鬼导师”的状态,并在之后成功地引导Andrew通过先放松再紧张的方式,突破了极限,最后飞升的那一刻,Fletcher第一次尝到了亲手促生出一个“最伟大之一”的喜悦,二人相视一笑。


user avatar   fei-niao-bing-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应该是2015年我看到的第二部极为精彩的电影,上一部是《一代宗师》3D版。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没有简单的给出一个对或者错的答案,而是把人和事的蜕变,真实的展现出来,至于是非,留给观众评价。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这电影的认知,也代表了我们自己对于内心价值的认同。你要的是赢,还是梦




《爆裂鼓手》——源自魔鬼的乐与怒


《爆裂鼓手》是一部有魔力的电影,这份魔力不仅仅在于影片充分展现了爵士乐中“鼓”的魅力,还在于这片子重现了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外界折辱,内在心魔苦苦抗争的过程,偏执、冲动、暴躁、阴郁、冷漠……种种黑暗情绪将人拽入泥潭,是摆脱一切走出来,还是在挣扎中被同化,也许每个人的结局都不一样。但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不那么乐观的结果,这也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处境,不知不觉,你已经变成了你当初最痛恨的那个人。这个过程和结果,也是最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尤其对我们这些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真是感同身受。

(前方预警,大量剧透)

《爆裂鼓手》开篇,就明确表示这是一个孩子与心魔孤军奋战的故事。

简单说下情节。谢尔佛音乐学院的新生安德鲁出身于单亲家庭,家境平凡,性格有些懦弱自卑,爵士鼓是他最热爱的事业,他渴望成为像自己的偶像Buddy Rich那样的传奇鼓手,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远。某天他在单独加练的时候引起了学校著名导师弗莱彻的注意,在几次测试之后,弗莱彻将安德鲁招进了他的精英演奏团,也将他带入了炼狱。在充满了鲜血、汗水、敌视、羞辱的修炼过程中,安德鲁的爵士鼓技艺飞速提升,但他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是无以伦比的巨大。在连续几次冲突后,安德鲁终于在著名的卡耐基音乐厅舞台上,战胜了弗莱彻的羞辱和陷害,实现了闪亮的逆袭。就在弗莱彻与安德鲁的相视一笑中,影片结束

从阴影中缓缓登场的导师弗莱彻,首次露面就充满了神秘的黑暗气息

如果仅仅是一个学艺中突破自我,走出迷茫的励志故事,那么这部电影的魔力并没有那么大,毕竟同样的故事我们已经看得太多,《死亡诗社》、《闻香识女人》都是讲述学生与不良成长环境抗争的故事,甚至连《功夫熊猫》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在那些电影里学生都有一个爱护他,引导他的老师,带领他冲破各种世俗庸碌的迷雾,抵达高尚的灵魂彼岸。而在这部电影里,学生需要对抗的就是自己的老师。他需要从这个老师身上学习精湛的技艺,又需要时刻抵抗来自对方的压力和羞辱,没有家长,没有朋友,只能孤军奋战。这种从名著《浮士德》演化而来的情节也是好莱坞钟爱的类型,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魔鬼代言人》,或者上映没多少年头的《穿普达拉的女魔头》都是此中翘楚。事实上,剥离开时尚和音乐的背景,忽视角色性别,《爆裂鼓手》就是《穿普达拉的女魔头》的男版。音乐与时尚同样充斥着艺术理想和物质利益的交织,而JK西蒙斯的魔鬼光头导师压迫力丝毫不亚于梅丽尔·斯特里普的高冷女主编。但《爆裂鼓手》在故事和剪辑上更紧凑,更暴烈,更直接,110分钟的片长,几乎没有温情时刻,一场对抗接着另一场,一个失败接着另一个,鲜血、痉挛、殴打、怒骂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安妮·海瑟薇面对的刁难简直是小儿科。直到最后,区别来了: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女实习生扔掉了电话,放弃了时尚行业五光十色的诱惑,去追寻自己的真正理想。而迈尔斯·特勒主演的安德鲁却已经无法摆脱魔鬼导师的阴影,两人在舞台上对视一笑,却让人在心底更加战栗。这个结局让《爆裂鼓手》显得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和安德鲁一样,没能在这场对抗中幸存下来,不知不觉被同化。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能幸存呢?这就是这电影的精华所在,面对魔鬼,我们是怎么一点点失去最后防线,这电影将其中的过程精妙的描述出来。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于中国的年轻观众会非常有共鸣,甚至还会有“励志”的感受。因为在中国父权文化下,在高考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太熟悉那种理想被一点点揉碎,在痛苦中不断用各种鸡血和鸡汤激励和麻醉自己,最后不知不觉屈服,异化成另一个人的过程。用另一部电影中的台词来总结,就是一个自己对着另一个自己说“他好像一条狗”。我们都无力抵抗,只能乖乖戴上那个金箍,放弃自己的爱和梦想,做师长和父母希望我们做的那个人去了。

看片间隙,我总是忍不住想起那条狗一样的人,同样激烈抗争,同样仓皇落败。

扯远了,回到《爆裂鼓手》。首先看看热爱爵士鼓的音乐学院新生安德鲁,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单亲家庭出身,家境普通甚至可以说贫寒,长辈对自己并无太高期望,只是希望有个谋生技能,安稳度日就好。自身外貌普通,性格内向甚至有些懦弱,连和心仪的女孩搭讪的勇气都没有。除了心底还会有一个强烈热爱的兴趣所在,能偶尔闪光,其他可以说一无是处。问题是,有兴趣的东西,却不知自己是否有天分,就算有点天分,也未必有机会能发挥自己,于是就在不知向何处去的迷茫中慢慢长大。电影里的安德鲁相对幸运一点,他自小热爱爵士鼓,勤于修炼,好歹进入了著名的谢尔佛音乐学院,学习自己喜爱的艺术,这已经是让我们很多人羡慕不已的事情。


安德鲁非常勤奋,也非常有韧性,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天才来自于勤奋”的典型,课余时间还自己加练,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成为传奇爵士鼓手是他的终极梦想。但他有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常见的问题,就是他并不能分清“世俗成功”和“梦想实现”的微妙区别,是最终站在林肯中心舞台上重要,还是创作出传世的音乐作品重要?这个问题如同“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时常摆在我们所有人的面前,好难选。

异变从这里开始,我们追求的是梦想还是成功,有些时候真的很难区分。

这个冲突集中体现在安德鲁的家宴上,他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堂兄)的优势比较,与家人亲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说出了“我宁可为了音乐家破人亡,酗酒吸毒,34岁就死掉但被人铭记,也不愿家财万贯一生平安却不为人所知”这样的狠话。言辞之间充满了年轻人的血气,却不自知这就是堕落的开始。因为他不自知,也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天分,不相信自己的音乐追求能否实现,他只能依靠别人的认可来判断。而到了最后,获得他人的认可,站在更高舞台上,已经成为他更优先的目标,他已经忘记自己追求的音乐是什么了,在为了别人的认可而前进


事实上,每一次安德鲁获得的认可,都会给他动力,让他做一些从前不敢做的事情。加入精英演奏团,他终于有勇气去搭讪心仪已久的女孩。利用首席鼓手的事故替补出场表现精彩获得掌声,让他敢在接下来导师选进新人替代他做首席的时候,说出了“就凭他演奏的这种渣?”这样直接树敌的质问。而在与导师直接冲突,投诉对方让其失去学校教职之后,对方几句温情的话,加上“你有我想要的天分,我一直在找自己的查理·帕克”这样的赞誉,他就忘乎所以,踏入了导师给他设置的陷阱,差一点把自己的前程断送在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上。到了这一步,他已经不是为了音乐而拼命,而是为了“赢”。

获得弗莱彻认可,给了安德鲁搭讪姑娘的勇气,之后他就忘了姑娘,只为了赢。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说充满了墨菲斯特一般魅力的导师弗莱彻了,他是全片最精华的所在,引诱浮士德堕落的那个魔鬼,是安德鲁的引路人和掘墓者。充满了罂粟花一般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JK西蒙斯凭借此角色的精彩演出,横扫各大奖项,众望所归拿下刚刚颁布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其笑里藏刀,阴狠暴烈的表现可称银幕经典。


首先,弗莱彻的确是个音乐素养极高的导师,6年前他带出的学生西蒙毕业后直接进入林肯中心,2年就做到首席演奏员,他对安德鲁的调教,虽然手段残酷,但音乐上却都打到了点子上,就专业技能来说非常出色。他在失去教职之后,于酒吧里兼职演出,抚琴独奏爵士乐的一段,也显示出他对爵士乐的修养与热爱,所以才能在后来的短暂温情对话中,一举将安德鲁引入陷阱,因为在音乐水平上安德鲁只能对他仰望,即使骨子里痛恨他,却也无法回避他技艺高超这个事实。

短短的酒吧演奏让弗莱彻的音乐水准毋庸置疑,这是他占据主动地位的基石。

其次,弗莱彻自私冷漠,对学生毫无关爱可言。他关心的只有他自己,他的声望,他的主导权,谁敢挑战他,他就想办法毁了谁。学生在他的眼中不过都是可以用来证明自己能力和权威的牺牲品。比如在安德鲁进入精英合奏团的第一次排练,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声称有人演奏跑调,然后逼着乐手一个个现场表演,最终将第四长号手赶出了乐团。但小胖子刚刚抹着眼泪走出门,他就坦承“跑调的不是他,不过他既然连自己都不能确认是否跑调,那让他滚蛋也不委屈他。”他就这样毁灭一个学生在音乐上的信心。而接下来他与安德鲁的片刻温情,也不过是为了套出对方的软肋,好从最疼的地方下手。对他所有学生的软肋,他都了如指掌,因此从他嘴里吼出来的话,都句句钻心,直抵灵魂最深处。比如他痛骂第四长号手“别总想着儿童套餐”是因为对方家境不好,从小嘴馋营养套餐吃成了胖子。痛骂第一鼓手坦纳“鼓槌不是你男朋友的鸡鸡,别那么着急让曲子到高潮”,是因为他知道坦纳是同性恋。套出安德鲁是单亲家庭出身后,就可以痛骂他“你妈发现你和你爹都没出息才和别人跑了”。当他的嗓门在排练室里吼起来的时候,人人战栗。他动手抽打学生,摔乐器,也无人敢还手,因为他就是这个房间的统治者,掌握所有人的命运。至于坦纳弄丢了乐谱被换,安德鲁车祸之后满脸鲜血的赶到演出现场坚持演奏却不支,在他看来都是对方的错,不够努力,不够称职,做不好,就滚。

偶尔的温情面目,也不过是为了套出对方的软肋,弗莱彻狡诈如斯,而且时刻彰显控制姿态。


有这样的导师在面前,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是满腹阴郁和怨气,想正常做人都难。所以好不容易才勾搭上女孩的安德鲁越来越冷漠,最后以为了音乐为名把女孩甩了。原第一鼓手坦纳干脆放弃了音乐转行学医去了。弗莱彻口中的骄傲,毕业就进入林肯中心的传奇学生西蒙,因为他造成的性格抑郁而自杀,若不是后来投诉中心的老师透露,谁也不知道西蒙竟然是因为这个渊源而死。而弗莱彻在抹一把泪水之后,讲一句“我最好的学生死于车祸”,就把自己的责任摘了个干净。


不过,如此暴力狡诈的弗莱彻能在学院这么多年不倒,直到安德鲁与其彻底撕破脸打作一团引发家长投诉才被剥夺教职,也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就是弗莱彻利用自己的音乐天分,结合暴烈的教学作风,形成了独到的魔鬼教学法,因为魔鬼最擅长的,就是操弄人心。

喊着“ fuck you”练到满手鲜血才插入冰水镇痛,此时痛恨已经取代了热爱成为安德鲁练习的动力。


与一般教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不同,弗莱彻是通过“激发学生的痛恨”来驱动其努力进取。我们都知道,想要爱,比较难,但想要恨,可太容易了,而且见效特别快。恨自己能力不够,恨学业如此之难,恨老师阴险变态,相信看到安德鲁被弗莱彻逼得死去活来,激愤之下喊着“fuck you”练鼓练到满手鲜血,将手插入冰水中镇痛一幕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恨,也能理解他为什么和女友分手,理解他为什么车祸后满脸鲜血也要跑去演出。不仅仅是因为热爱爵士乐,还在于“老子不能让你找到理由骂我蠢,老子要赢了你!”的心态。在最后一幕台上表演的时候可以看到,当弗莱彻第一次失去了舞台的主导权,不仅仅是安德鲁,所有的演奏团员都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实现了超常的华丽演奏,因为他们第一次可能在台上战胜弗莱彻,这应该是他们多年的夙愿。也正是这种源于痛恨的超常发挥,只会让弗莱彻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因为说到底学生还是他调教出来的。在这个讲究“胜者为王”的商业时代,你能赢,就证明他的好,谁管你的灵魂是否被毁灭,是否抑郁成疾,6年后开车自杀。

喊着草泥马开始主导舞台实现逆袭的安德鲁,已经浮现出另一个弗莱彻的雏形。


影片的最后一幕,安德鲁中了弗莱彻的圈套,带着最熟悉的caravan曲谱走上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台下是美国音乐工业最重量级的一群人,他在这里迎接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挑战,听到的却是“今天演奏的是upswinging”,瞬间他知道弗莱彻要毁了自己的音乐前途。在张皇失措被赶下场之后,他带着满腔痛恨,回到舞台,不管不顾,带领乐队演奏起了caravan,这时候他已经不在乎之后能不能继续打鼓了,他就是要打破所有规则和礼节,挑战弗莱彻,并且赢一次!开场之后的安德鲁面目扭曲,骂着“草泥马”开始演奏,整个乐队的怨气跟着他一泄而出,分外闪亮。失去了舞台主导权的弗莱彻恶狠狠的威胁,安德鲁更凶悍用鼓声回击。但就在这种几乎崩裂的舞台气氛中,弗莱彻却松弛了下来,跟着乐队节奏走,因为他知道乐队就是想赢他一次,而乐队赢,他就不可能输。尤其是从前懦弱哭泣的安德鲁,已经成长为另一个不择手段的弗莱彻。于是两人在对抗中相互靠近,在安德鲁自顾自的大段鼓声激烈独奏中达到了真正的和谐,老魔鬼找到了接班人,小魔鬼在仿佛性高潮一般的痛苦演奏中诞生了。最终一曲告终,两人对视,弗莱彻笑了。

最后一个镜头,恶魔的微笑,他还是赢了。

弗莱彻还是彻底的赢了。不仅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传承。


也正是这个结局最让人共鸣,因为“以恨为动力”的魔鬼教学法,不仅仅是在美国有,中国几千年来更奉行“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的魔鬼逻辑,而且太多人在成功之后,反而如同斯德哥尔摩症患者一样,对这种精神虐待产生感激,忘了自己的灵魂是怎样被鞭挞被扭曲,忘记了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只要功成名就,哪管当年理想何在。这让一代代只会在灵魂上毁灭下一代的“严师”层出不穷。从老师到家长,再到领导,四处可见魔鬼的身影。


平心而论,我也经历过严师,但我所遇见的,都是对事标准严格,更多理想主义色彩,精益求精,却对人友善温和,保持应有尊重。我自己在行事过程中,为戾气所染,也已经隐隐有了魔鬼逻辑的苗头,这令人恐惧。因为如果忘记了自己是人,忘记了为什么而从事这个职业,以羞辱他人,挑动仇恨,散播恐惧为手段获得成功,那无论什么样的光环,都不能掩盖灵魂中的卑劣和下作。我在严词抨击魔鬼的同时,也不禁对自己汗颜。


所以,这部用19天拍摄,70天后期制作,成本不过几百万美元,没有任何大牌演员的电影让我如此喜欢,反复观看,修改文字细节。因为这电影照出了时代中横行的魔鬼身影,包括我自己身上的魔鬼。以成功为名义,以精益求精为名义,以“为了你好”为名义,用最卑劣的手段,折辱人的意志,扼杀人的灵魂,制造更多的魔鬼。如果你没能在这场卑劣的竞争中幸存下来,魔鬼会告诉你,别怪他,是你自己不够天才,不够坚持,带着满手鲜血扬长而去,留给你满腔的迷茫和痛恨。而这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


相比之下,《中国合伙人》也好,《致青春》也好,国产电影对于成长的描述,真是个渣。

最后,如果这电影你能看出励志的味道来,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有资格在这个社会的成功阶层中开始起步了。


魔鬼总是能赢。


本文同发微信电影公众号:zhimovie。禁止转载。


user avatar   starwha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所有的赞以及在我答案下讨论人生的各位_(:3」∠)_

然,能够引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便是所谓的masterpiece,能够引起不同的共鸣便是伟大。而交流便是一场惊险刺激的探索发现,能够发现新的观点,无论是拥抱它还是与之搏斗,都应是令人满足愉悦的。这部电影已经超出了它时间与形式上的固有局限,即使它只有8分,也依然带给了我12分的体验。

另,大家的评论其实让我很是有所思有所得,比如,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活法就是正确,这样的心态其实大可不必。私以为这种事情说服自己就够了不是吗?与诸君共勉。

所以说我答案的重点其实一直都是教育有人看出来了吗:)

………………………………………………………正文部分

"你居然只当励志片看了?!"

酷爱让我们来谈谈人生,谈谈教育,谈谈爵士精神。

1.个人艺术生命

影片中已经有了暗示。 男主自己说,「与其活到90岁,我宁愿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话题,成为结束在35岁的传奇」 。结合男主的精神变化,压力压抑暴力,脆弱疯狂敏感。那么当他付出的努力终于使他可以和同辈甚至是前辈们比拼天赋后:

男主的完整人生无非两种。

一是老师一直很推崇的Charlie Parker,「爵士史上最伟大的中音萨克斯风手,经历过无数次失败音乐技巧一开始让人不敢恭维,但在一个夏天的苦练后,成为了一个惊才艳绝的传说。」这当然是老师的故事版本。男主的父亲怎么说?「酗酒吸毒死于35岁,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伟大。」

二是另外一个老师赞不绝口的人,前辈Sean,也是「一开始各种技巧不足没有天赋,但因为他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成为林肯中心的首席。可惜死于车祸。」但Sean的父亲怎么说?「怀疑他加入老师的乐团后就开始不断受到老师精神的虐待,以致最后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身亡。」

那么你呢?对于前传奇与前职业,你觉得他们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不是在批判什么,只是你看,同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人真的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版本——因为从来没有完全不含立场的转述,同时,不同人对不同事物都会依各自的偏好各有侧重。

对于男主和老师,求仁得仁,死于35岁的传奇是喜剧收场;对于他的亲友和普罗大众,这就是一个悲剧结局。不管是因为死了一个自己在乎的人还是单只因为精神问题永远失去一个正处于巅峰的大师。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一开始都会觉得结局热血励志?习惯性的代入感罢了。不自觉把自己带入男主的人生,因为他在最后证明了自己。我们不会代入被轻视以致放弃音乐的前核心、被用作垫脚石的新人鼓手、暴力与高压下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的乐队其他人;我们也不会代入抑郁自杀的前林肯中心首席、酗酒吸毒疲累而死的前传奇——因为前者是励志路上为我们牺牲的炮灰;虽然后者是励志完后炮灰了的我们自己。

为什么大多数人一开始觉得其实男主是求仁得仁是励志是happy ending?因为我们也被老师安利了他的「仁」。这当然不是一个意外,因为整个故事直到结局就是一个完整的安利。我们和男主一起见到老师,我们和男主一起被潜移默化的驯服。他偷换概念,同时伪命题掺杂在真命题中一起道来;你有一次质疑他的机会,但他不会正面回答,他会说真的Charlie Parker永远不会被吓跑。潜台词是你如果被吓跑,就不是真的Charlie Parker;他利用我们的心虚,于是他可以不顾人的死活不断压榨着人的努力;他暴力之后稍加示弱,反复地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让你以为你打动了他但其实只是被他驯服了;他永远只讲一半的故事。他说即使35岁死但你至少成为了传奇!他没却没说,我们为此需要付出的是自己的全部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也因此绝对性的导致自身艺术生命的不可延续,也就是说,这是在通过透支自己的艺术生命换来一个天才的传奇!

甚至当电影落幕安利结束,导演站出来说:这是个悲剧。

有人反倒不愿意接受这硬币的另一面了。

单为这点,我也要给这一整个精心制作的安利点32个赞!

…………………………………………………………题外话

你看,普通人崇敬着传奇却不免为他们时时感到悲哀;传奇们唾弃着普通人却又不能避免偶尔对他们的羡慕——都不过是互相靠着对方的不圆满来圆满自己罢了。

来,让我们互相点蜡,普通人和伟人们。

毕竟,你开心就好。

2.教育

揠苗助长,只要有一颗苗活了就不是悲剧了吗?所以你是站在实验者的角度收获人的角度还是苗的角度?

完全通过竞争通过暴力谩骂来推动人突破极限,通过不断诱导学生「即使是35岁就死了但只要成为传奇就是一种成功」,这样的教育到底是在教导人什么?

提前燃烧一个人的全部艺术生命和热情,来收获一个年轻早夭的天才,这样真的值得真的划算真的是个人价值最大化?

全心全意的把所有关注点集中在音乐上,为此除了鼓没有朋友失去爱情没有娱乐没有生活,这样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

为了收获一个天才,就觉得其他的人因为经受不住考验不可能成为伟人所以可以被放弃被利用被轻视,这样的教育你敢承认?

老师说他从没有遇到自己的Charlie Parker,没错,他的学生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抑郁自杀,剩下的要么是刺激别人进步的垫脚石要么是仍然需要通过谩骂体罚来突破极限的懦夫,这样的教育它的对象真的是学生?

一个好的老师一种好的教学理念不应该是让多数人觉得「哦,怪不得我成为不了传奇」,而应该是让人觉得「原来,我也可以成为传奇」。

所以, 当影片最后用男主的成功证明了老师的教学理念是正确的,让所有的人都觉得「严师出高徒」——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成功——这不是教育的悲剧又是什么? 这个影片不是悲剧结局又是什么?

所以亲爱的,你到底犯过什么错才觉得自己只值得这样的老师?

……………………………………………………题外话

当然不止鼓励赞美可以造就伟大,谩骂否定也可以: 关键在于一个「度」——而F错就在于「过犹不及」。

试想,有些老师仅仅是单纯因为个人品质问题或是缺乏耐心也只用暴力谩骂,造成的结果与F也并无不同——以此作为动力的学生获得成功,大部分人成为炮灰。虽然因为目的不同,前者是没有师德,后者是用心良苦;但从结果看,二者都不适合做老师。

对于F,如果真是出于造就人才的目的运用此道,他必须应该有技巧地掌握此道,并能够区别于悖德者而言更高效地运用此道造就更多人才——否则这就是他的罪: 因为他用一种自己不确定是否可行或是自己尚未掌握的方法赌一个小概率,而他压的赌注无损于自身,却是他人的艺术生命。

也因此,他可以输掉几乎所有的人但仍义无反顾,因为这根本是慷他人之慨——呵,多么无私。

也因此,他一旦付出有损自己的代价(被辞退),他想到的也是报复性地毁掉男主——呵,多么高尚。

所以,如果「暴力谩骂」这个教育方法对,那么,要么就是F错,要么就是这个世界错。

3.音乐精神

看其他的音乐电影,海盗电台,摇滚学院,观众看到的是摇滚精神,打倒大人物,反抗,自由……

看爆裂鼓手你看到了什么爵士精神?全片的重点完全在于技巧技巧技巧……如果真的是作为一部音乐励志片,那么这样的走向简直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了:关于音乐和自由,关于音乐和心灵都去哪儿了?

所以如果是真爱爵士的人,我想他一定觉得这样的结尾就是悲剧。 因为这个老师只重视技巧不重视精神,他的学生也只认为爵士就是让他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话题的工具。你说他们爱爵士?你说他们不爱爵士?你说他们爱爵士?

我承认音乐不能只讲情怀,因为没有技巧的情怀不止不能感人根本就是shit。但你看,业余玩票儿与专业职业们之间的最大距离确实是技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大师巨匠们与专业职业们之间差的最多的也只是技巧吗?不,技巧终有一天可以被重现,但精神却永远不可能被复制。空有技巧没有神格的永远只是伪神,因为他不具备「时间」的力量。所以男主想要成为传奇,这样的老师不只是不够,甚至是误人子弟了——毕竟,我们说的是爵士呀。

所以让我们干杯,为逝去的所有伟大神格。

……………………………下面是非正文部分以及一个有趣的模型……………………………………

如果你还有朋友女朋友,或者家庭幸福生活愉快,或者有休闲有娱乐,或者你觉得还是生命重要亲人重要而不是手头的任务或工作——那么你最多也就是个做到了good的普通人罢了。你虽然自觉努力但也请不要太过妄自菲薄: 你所付出的与献祭的远远不及男主。所以请不要试图现身说法以己度人,妄自评判所谓的loser: 因为你不觉得悲剧在我眼里仅仅因为你只是个普通人,因为你压榨自身还不够——毕竟,我尚不觉得我有这份荣幸撞到一个同时代的传奇。且,我心里的传奇可以骄傲可以娟狂但无论如何不应该是这份气度眼界。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非我同道必是loser”这个论调的回应。

除非是对他人的人参公鸡或妄下评断,我一向也是觉得无论什么观点只要自圆其说自我满足即可的——这毕竟是所有人的哈姆雷特。

下面便是我的自圆其说,一个从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建立的模型:

你喜欢梨,全世界你最喜欢梨,你想要很多很多梨。 但是你又不想花必要的时间等待你的梨树成熟。

于是你必须和市场上的人交换。 一开始市场上的梨很多。 你只需要花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交换。 这些东西是你没用的东西,比如说苹果,代表你的那些过多的消遣娱乐浪费生命。

渐渐地你手中的梨多了,市场上的梨少了。 于是市场上的梨变贵了。 本来你的梨已经够多了,而且你的梨树也在不断长大,这个时候最优选择是等它结果。 而不是花更多的代价去交换梨。 但是有人一直试图说服你现在你的那些东西并不重要,没了它们你也能活,但你要活得了不起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到最多的梨。

所以你继续交换,这次只剩下水呀,面包呀,蔬菜呀,肉之类的可以交换了(这些就是朋友呀,爱人呀,必要的放松和休息呀之类的东西)。 然后你终于得到了够多的梨,除了生命你也没东西可以交换了。

这个时候因为你拿到了史诗一样多的梨,所以你成为了传奇,你高兴大家也都崇拜你,到这儿大家都觉得很好。 慢慢的你的树结果了。 可是你发现每收获一个梨这个时候给你带来的喜悦不像之前那么多了。 这个现象经济学上叫做边际效益递减。 这样的趋势下你得到的喜悦不只是变少,甚至是没有,而且有很大可能你觉得烦躁不开心了。 因为现在你得到梨的愿望并不迫切,你忽然迫切想念起肉和米饭的味道,但你只剩下梨可以交换了。 可是现在大家的梨树又结果了,市场上又有了新鲜的梨。 你的梨堆积了那么多,可你越是迫切地抛售越发现你的陈梨其实别人根本不屑一顾。

于是你终于发现,你喜欢梨,没有梨你会不开心;但现在你只有梨了,你还是不开心甚至有些活不下去了,因为你缺乏维生素缺乏钙质缺乏微量元素,然后你生病了,然后你病死了。

我不知道,这时候的你会不会后悔。 会不会想要重新回到你用生活必需品交换梨之前。 可你不行。 那么就是悲剧了。

你看你一直心甘情愿,因为你喜欢梨,也 没人强迫你去交换梨。可是如果 一个只有梨的人有一天忽然想要一个真心的朋友知心的爱人、 突然想要和亲戚家人有正常的家庭互动。 抛开极端的情况不谈,比如子欲养而亲不待、比如一生挚爱已经有了新的爱人——单说他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社交能力,再有他不关心也不觉得其他人关注的话题有什么意义,别人也不能理解他所热爱与唯一感兴趣的那个孤高的世界。 于是他对这个现世失望得迅速而彻底,他独处时也只能依靠压抑痛苦来等待渺茫的救赎。

……………………………………………………一个问题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一直以来困扰我的矛盾: 为了最大程度地压榨一个人的天赋潜力,就可以对他进行各种预防性的刻意误导与洗脑吗?或者说一个未来可能的传奇,为了自己的身心满足与健康,是否有权利放弃他已有的天赋才能?

老实说我的第一个念头是: 不太好吧,浪费可耻。可下一刻却又不禁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了——毕竟,「人非工具」呀。且,有些东西,别人没有,你有,你又不肯物尽其用,就是罪吗?实在太强盗逻辑了。

但我总忍不住再为难自己一下: 万一我是这样的人的父母又或者是老师呢?

不过,无论如何,我不承认这是在洗白弗莱彻——因为他不仅方法错,甚至连出发点都不是怜惜——看来我终究是不肯原谅这样的老师的。


user avatar   leon-86-38-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韩国人值得中国人学习, 而不是鄙视和嘲笑, 的方面.

特别是在目前汉民族自尊自信被砸得粉碎的现实环境之下.


user avatar   Wing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的一个项目为例跟大家说说小户型改造的要点。这是一个55㎡、二孩、五口之家的全生命周期住宅,还有一条狗。


1.背景资料

这是一套实用面积为55㎡的两室一厅老公房,居住情况为父母及上小学的女儿,刚出生的弟弟,还有过来帮忙照顾的外婆。原始格局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没有玄关,鞋子和餐厅放在一起,就餐品质很低;

②卫生间仅有2.2㎡,且厨房过窄,宽仅1.37m;

③房子的动静分区混乱,影响睡眠质量;

④父母偶尔过来住,所以在客厅中放了一张折叠床,有碍美观;

除了格局上的问题,建筑结构上,横杠在屋子中间的承重墙,把房子切成两半,空间灵活性大大降低。同样,房子中遍布的各种管道,也限制了设计的可能性▼

55㎡,要住下一对夫妻、上小学的大女儿、刚出生的弟弟以及过来帮忙照顾的外婆,一共五人,还有一只狗。各位不妨来一场头脑风暴,看一看可以怎么改?

此次改造利用户型本身的承重墙,将房子分为公共区和休息区两部分。

公共区域

公共区域将原户型的次卧取消,与厨房、餐厅整合成一体化的大空间。

首先,将马桶间独立出来,将余下的空间并入玄关,整合成一个玄关鞋帽间▼

玄关鞋帽间除了收纳一家人的用鞋以外,儿童推车、行李箱、闲置物品等也可以收纳于此,一道帘子拉上,不必担心美观的问题。对于小户型来说,花费1.5-2个平方米,就能避免家里杂物乱堆,是很划算的投资(意向图)▼


将浴室放在生活阳台,解决了原户型暗卫的问题,形成浴室-家政间-厨房一体的家务系统。在洗衣服的时候,可以顺便进行打扫;做饭的同时也可以查看洗衣机的工作状态,我称之为家务作战指挥中心。▼


PS:由于孩子尚小,需要大人辅助洗澡,采用了浴帘作为浴室隔断,澡盆和椅子可收纳在盥洗室中。

如何提高每个空间的使用率,是小户型改造的一大课题。传统的居住思维,厨房是做饭的,餐厅是吃饭的。而现在,厨房不止做饭,还能吃饭,餐厅不止用餐,还能工作▼


采用餐厨一体化的做法,卡座式餐桌靠墙摆放。这种沙发+椅子的组合,弱化了“用餐”的感觉,用来工作、接待客人都很适合(意向图)▼


厨房也采用半开放的中岛吧台的形式,方便母亲料理的同时照看家人(意向图)▼


电视采用带转轴的支架固定在墙上,料理和用餐的时候都能够享受电视节目带来的愉快心情▼


休息区域


1.方案一

对于改造型的房子而言,由于主人在其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与房子已经磨合出一套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改造后的格局与原始户型的功能需求应该是对等的。

方案一将原本的卧室与客厅互换位置,照顾到主人的生活习惯,在起居室选择了沙发床代替原先的折叠床▼


儿童书桌设置在起居室中,便于家长辅导孩子学习。靠窗的部分采用地台收纳儿童玩具、书本等物品,并延伸到主阳台▼


将另一半阳台纳入主卧,原本的客厅分割为两个卧室。次卧采用高低床(下铺1.5m宽,上铺1.2m宽),便于老人照看小孩▼



这样的设置满足了传统观念中对独立客厅的诉求,也符合这个家庭当下的生活状态。但考虑到日后两个小孩的成长,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对这个房子进行改造。

方案一▲


那么有没有一种做法,可以一劳永逸,即满足当下,又能够应对日后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弹性空间呢?


2.方案二

与方案一不同,这次我们将较大的空间留给儿童房及活动室。孩子尚小的时候,这里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游戏▼

等小孩各自长大,不需要长辈来照顾时,便将活动室改为儿童房▼


利用衣柜中间收纳的隔间板,将两个房间进行分隔▼


在房子中预留出一个较大的空间,日后需要时再对其进行二次分隔,让其适应家庭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此次案例改造的核心,也是全生命周期住宅的理念基础。

方案二▲


漫长的人生当中,孩子能够住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尽量让兄弟姐妹住在同一个屋子里,不管是相互扶持,还是吵吵闹闹,长大之后都还留有一段共同成长的回忆。


小户型能够让人持续居住下去的根本是什么,宽敞舒适的客厅,还是足够多的房间?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每天都频繁使用的场所,如果要为此排一个顺序,应该是卫生间>玄关>厨房>卧室>餐厅>客厅。

这篇回答,希望能为改造小户型的你带来一些灵感和价值。

更多前沿住宅资讯,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草三冉CSR


user avatar   zhu-xuan-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的一个项目为例跟大家说说小户型改造的要点。这是一个55㎡、二孩、五口之家的全生命周期住宅,还有一条狗。


1.背景资料

这是一套实用面积为55㎡的两室一厅老公房,居住情况为父母及上小学的女儿,刚出生的弟弟,还有过来帮忙照顾的外婆。原始格局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没有玄关,鞋子和餐厅放在一起,就餐品质很低;

②卫生间仅有2.2㎡,且厨房过窄,宽仅1.37m;

③房子的动静分区混乱,影响睡眠质量;

④父母偶尔过来住,所以在客厅中放了一张折叠床,有碍美观;

除了格局上的问题,建筑结构上,横杠在屋子中间的承重墙,把房子切成两半,空间灵活性大大降低。同样,房子中遍布的各种管道,也限制了设计的可能性▼

55㎡,要住下一对夫妻、上小学的大女儿、刚出生的弟弟以及过来帮忙照顾的外婆,一共五人,还有一只狗。各位不妨来一场头脑风暴,看一看可以怎么改?

此次改造利用户型本身的承重墙,将房子分为公共区和休息区两部分。

公共区域

公共区域将原户型的次卧取消,与厨房、餐厅整合成一体化的大空间。

首先,将马桶间独立出来,将余下的空间并入玄关,整合成一个玄关鞋帽间▼

玄关鞋帽间除了收纳一家人的用鞋以外,儿童推车、行李箱、闲置物品等也可以收纳于此,一道帘子拉上,不必担心美观的问题。对于小户型来说,花费1.5-2个平方米,就能避免家里杂物乱堆,是很划算的投资(意向图)▼


将浴室放在生活阳台,解决了原户型暗卫的问题,形成浴室-家政间-厨房一体的家务系统。在洗衣服的时候,可以顺便进行打扫;做饭的同时也可以查看洗衣机的工作状态,我称之为家务作战指挥中心。▼


PS:由于孩子尚小,需要大人辅助洗澡,采用了浴帘作为浴室隔断,澡盆和椅子可收纳在盥洗室中。

如何提高每个空间的使用率,是小户型改造的一大课题。传统的居住思维,厨房是做饭的,餐厅是吃饭的。而现在,厨房不止做饭,还能吃饭,餐厅不止用餐,还能工作▼


采用餐厨一体化的做法,卡座式餐桌靠墙摆放。这种沙发+椅子的组合,弱化了“用餐”的感觉,用来工作、接待客人都很适合(意向图)▼


厨房也采用半开放的中岛吧台的形式,方便母亲料理的同时照看家人(意向图)▼


电视采用带转轴的支架固定在墙上,料理和用餐的时候都能够享受电视节目带来的愉快心情▼


休息区域


1.方案一

对于改造型的房子而言,由于主人在其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与房子已经磨合出一套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改造后的格局与原始户型的功能需求应该是对等的。

方案一将原本的卧室与客厅互换位置,照顾到主人的生活习惯,在起居室选择了沙发床代替原先的折叠床▼


儿童书桌设置在起居室中,便于家长辅导孩子学习。靠窗的部分采用地台收纳儿童玩具、书本等物品,并延伸到主阳台▼


将另一半阳台纳入主卧,原本的客厅分割为两个卧室。次卧采用高低床(下铺1.5m宽,上铺1.2m宽),便于老人照看小孩▼



这样的设置满足了传统观念中对独立客厅的诉求,也符合这个家庭当下的生活状态。但考虑到日后两个小孩的成长,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对这个房子进行改造。

方案一▲


那么有没有一种做法,可以一劳永逸,即满足当下,又能够应对日后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弹性空间呢?


2.方案二

与方案一不同,这次我们将较大的空间留给儿童房及活动室。孩子尚小的时候,这里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游戏▼

等小孩各自长大,不需要长辈来照顾时,便将活动室改为儿童房▼


利用衣柜中间收纳的隔间板,将两个房间进行分隔▼


在房子中预留出一个较大的空间,日后需要时再对其进行二次分隔,让其适应家庭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此次案例改造的核心,也是全生命周期住宅的理念基础。

方案二▲


漫长的人生当中,孩子能够住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尽量让兄弟姐妹住在同一个屋子里,不管是相互扶持,还是吵吵闹闹,长大之后都还留有一段共同成长的回忆。


小户型能够让人持续居住下去的根本是什么,宽敞舒适的客厅,还是足够多的房间?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每天都频繁使用的场所,如果要为此排一个顺序,应该是卫生间>玄关>厨房>卧室>餐厅>客厅。

这篇回答,希望能为改造小户型的你带来一些灵感和价值。

更多前沿住宅资讯,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草三冉CSR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电影《让子弹飞》? 
  哪些纪录片可称「神作」?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萨尔曼所唱的“你找不到如我一般,无论在中国还是月球上”是什么意思? 
  为何越南战争催生出了一大批洗白的美国电影,而几乎看不到什么关于朝鲜战争的美国电影? 
  为什么在看电影时总觉得外语(例如英语)的对话更自然? 
  日本常用这类的电影字幕字体,在阅读体验上有何优点? 
  有什么必杀的撩男绝技或电影? 
  拍摄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的摄影师Yu-lan Chen是个什么人? 
  为什么《阿甘正传》会击败《肖申克的救赎》拿下各类奥斯卡奖项? 
  理性讨论,迈克尔贝和扎克施耐德谁的导演水平更高?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OnePlus 8 Pro(一加8Pro)手机的红外透视功能?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暴风 TV CEO 刘耀平加入小米电视担任总经理?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