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世界军事史上有哪些骚套路/骚操作? 第2页

                 

user avatar   midair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爱萍 (1910-2003),开国上将,当过八路军,干过新四军。办过海军,研究过导弹,做到国防部长,可以说是我军一位功劳赫赫的老前辈。但是仔细一看,张爱萍上将在解放战争中的履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咋回事?

一看百度百科,原来他46年就受伤了。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同志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

乍一看好像也很正常,但是实际一查,张爱萍将军的受伤原因实在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1946年2月,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在江苏淮安接到上级命令:率领两个纵队阻敌沿津浦路北上。张爱萍决定立即赶到前线去。

他本来习惯骑马,部队已经有了不少的卡车,出发前,大家都建议坐汽车,说要快得多。张爱萍犹豫了一下说:“那就改坐汽车吧!”

于是,张爱萍和司机坐在驾驶舱,参谋等随行人员坐在车厢里,出发了。

就在他们离前线不远了的时候,遇到支前的运输队,马车、排子车、独轮车把公路堵得严严实实,汽车过不去。张爱萍见汽车走了一天,大家什么东西都没吃,还饿着肚子,打算搞点吃的东西来,便从车窗探出头,回身向后面车厢里的人交代此事。

谁知这时汽车突然缓慢向后滑动,旁边刚好有一堵墙。张爱萍话音还没有落,头就被夹在车门和墙之间,失去了知觉。

在车厢里的作战科长孙公飞听到张爱萍的声音突然了,探头一看:“啊!不得了,司令员的头被挤破了!”

大家慌忙跳下车。有人喊道:“不能倒车,一发动,车身一震,脑袋就挤碎了。”

当大家七手八脚把汽车推开后,张爱萍昏过去,不省人事了,血还在从眉骨处汩汩流出。军区后勤卫生部部长王广胜立即施救。

司机倒车时,张爱萍的头盖骨被汽车和墙壁挤压在眉骨处裂开,幸好帽子的帽檐折下来垫了一下,救了他一命。】

是的,我们身经百战的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同志,脑袋被车门(和墙)夹了....

这是张爱萍上将一生最危险的时刻,差点在自己的车上掉了脑袋。

【陈毅立即安排张爱萍养伤,还把他的夫人李又兰叫过来照顾。

李又兰刚生孩子不久,急急赶过来,见到张爱萍时,他躺在床上,双眼紧闭,脑袋肿得箩筐大,都认不出来了,问:“孩儿他爸呢?”

有人指着说:“就是他。”】

张爱萍受伤很重,后来不得不把他送到了苏联治疗,直到1949年才回国,此时三大战役都打完了,几乎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让他后来遗憾不已。


user avatar   gong-zi-zhong-er-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早的有效拦截远程飞弹的方式,可能令人难以置信。

在二战后期,英国发现正在飞行中的德国V1火箭,就派出喷火式等战斗机拦截。

一开始是想尾追,然后用机载武器去击落,然而实战发现击落的成功率很低,而且V1一旦爆炸后对后面的战机威胁极大。

一些有经验的飞行员干脆试图超到V1的前方,然后用飞机的尾流影响其飞行,但是这样也很危险。

最后,飞行员们脑洞出了一种更困难但是相对“安全”的做法:

那就是,利用战机自身的机动性能,慢慢地接近火箭,直至把飞机的翼尖伸入V1火箭弹翼的下方

然后迅速横滚,把火箭“挑翻”,使其失控坠落

我是 @公子重耳 ,喜欢电影,瞎扯军事。最新良心回答献上:


user avatar   ci-hu-pan-xiao-q-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军事上有些涉密文件是需要销毁的,如果是纸质版好说,碎纸机碎了或者打火机烧了就行。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机密曾经是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储的,一般的删除方法还是会面临恢复的风险,如何保证销毁后不可能恢复数据一时间成了难题。

后来没过多久我国“科研人员”就把这个问题完美解决了:先用液压器(粉碎机?)把存储介质像碎纸一样打的稀碎,然后用一大块强力磁铁扫一遍消磁。

通过这种物理损毁和“魔法消除”的方式彻底杜绝了恢复文件的可能。


user avatar   yao-chen-yu-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架F-11“老虎”击落了自己

1956年9月,汤姆·阿特里奇奉命试飞一架F-11“老虎”,此次试飞包含了20mm机炮射击实验,当时飞机的航速为1马赫。汤姆·阿特里奇按照要求抵达2万英尺的高度,然后进行20度俯冲,并开加力。俯冲至1.3万英尺的时候,汤姆·阿特里奇按动按钮,20毫米机关炮开火4秒时间。然后他继续俯冲至7000英尺高度。

这时他感到座机一阵震动,进气道损坏,自己被击中了!?之后他的飞机就因为发动机功率不足坠落起火,不过好运的是他活下来了,只是断了一条腿。。。

后来事故调查发现,击中他座机的就是他自己。。。

这个图可以解释一切。。。

后来美国空军规定超音速机炮射击后得做机动以免撞上自己的子弹。。

这波六亲不认的射击也算骚操作了(*´-`)

———————————

越南战争时期,美军派出了大量直升机,但是雨林之中树木繁多,没地方降落。

于是就“召唤”美国空军/海军航空兵,投个1000磅炸弹,随着一声巨响,他们就获得了一个简易的野战直升机停机坪

———————————

英法战略核潜艇相撞

2009年,大西洋

英国“前卫”级和法国“凯旋”级战略核潜艇发生碰撞(迎头撞上)导致双方潜艇外壳受损

这个事情最魔幻的地方就在于大西洋这么大,英法的战略巡航路线居然会重合。。

然后据说当时双方潜艇为了隐蔽,都关闭了主动声呐,而且“隐蔽性太强以至于都没发现对方”(商业互吹好啊)

还好两艇上数百枚核弹头没什么事。。。

————————————

先占个位置,有人看再更


user avatar   niu-qi-k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做《恰同学少年》,故事的结尾是毛泽东带领同学收缴败军的故事,当时还以为是编剧的虚构,后来才发现是真的。佩服佩服!

1917年11月间,第一师范的师生和全长沙城的居民一样,日夜惶恐不安,都担心着一场即将降临的兵灾战祸。
事情是这样的:北洋军政府段祺瑞派往湖南镇压护法运动的北洋军阀傅良佐,被桂系军队谭浩明所部打败。傅良佐带着他的残兵败卒逃出长沙,朝湖北方向溃退。这时,驰援傅良佐的北洋军某混成旅之一部,闻知傅良佐已败走湖北,也无心恋战,便由株洲、湘潭方向沿粤汉铁路撤往长沙,已经到了距第一师范不远的猴子石一带。
这个消息,霎时传遍第一师范。全校师生员工完全陷入了紧张慌乱的状态之中。在全体师生大会上,校长孔昭绶向大家报告说:南郊有作战危险,全校师生必须立即作好准备,撤到城东五里的阿弥岭暂时躲避。
听了孔昭绶的敌情报告以后,毛泽东没有马上离开会场,他坐在礼堂的方桌前,手托腮帮,眉头紧锁地沉思起来:近年来,军阀混战,连绵不断。湖湘百姓惨遭兵祸,一师师生也饱经战乱之苦。事实证明,消极躲避总不是个办法。俗话说,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且不说一千多人的师生队伍撤退困难,就是人撤离了,一师校园势必是溃兵袭击的第一个目标。如果这样,学校数年来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校舍,还有初具规模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岂不要毁于一旦?想到这里,毛泽东觉得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学校再遭兵灾,一定要想个万全之策。随即,他在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之后,一个依靠学生志愿军开展保校护教的方案形成了。
于是,毛泽东来到校长办公室,向孔昭绶汇报自己的想法。尔后,他又亲自到猴子石附近,探听溃兵的真实情况。经侦察得知,这些溃兵已完全陷入饥饿、疲劳,又不知道长沙城内的兵力情况,害怕再遭打击,犹如惊弓之鸟,已经丧失战斗力。他经过周密考虑,立即返回学校,向孔校长提出应急方案:组织学生志愿军,设伏截击溃兵,收缴他们的枪械。
孔昭绶经过与方维夏和其他老师紧急磋商之后,终于接了毛泽东的建议,并授权毛泽东全权指挥学生志愿军。毛泽东受命后,立即会同孔校长作出决定:抽调配有枪支的学生志愿军100名左右,做好出发准备;紧急动员全校师生把桌椅板凳都搬出来,堵住学校所有门,形成多道屏障,准备迎战。接着,他又带着学校的公函到南区警察分局,联络警察统一行动。这样,全校师生、抽调的学生志愿军和一些警察,都统一归毛泽东指挥,他成了“三军”的统帅。
时将黄昏,孔昭绶和毛泽东率领荷枪实弹的学生志愿军,并携带着爆竹和煤油桶,分成三队,绕道潜伏在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对溃兵形成居高临下的包围之势;同时,让警察扼守在学校后面的妙高峰上。这时,溃兵心惊胆颤地向北移动,企图进城。待到距伏击区不远的地方时,警察和学生军在山头上一齐开枪射击,同时一边鸣放装在煤油桶里的爆竹,一面齐声高喊:“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不杀!”霎时间,枪“炮”齐鸣,喊声震天,犹如千军万马横扫过来。北军本是惊弓之鸟,经此突然袭击,队伍顷刻瓦解,士兵东躲西藏,溃不成军,约有3000余人当场缴械投降。当晚败兵露宿在第一师范前坪,第二天由商会发款遣送回北方去了。
就这样,长沙城免除了一场兵祸。毛泽东果断勇敢、智取溃兵的事,受到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都夸他“浑身是胆”。
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毛泽东自己也感到很满意,他觉得不仅受到了实战的锻炼和考验,还初尝了统率士卒、纵横驰骋和谋定后动、挥洒自如的惬意,刺激了他对战争艺术有了初步的兴趣。很久以后,毛泽东还在闲谈中提到,说他“搞军事,那才是第一次呢”!

user avatar   zhen-jiao-tang-g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靠一份战斗简报,战神林彪活捉了廖耀湘。廖时任国民党辽西兵团司令,指挥6个军。

林彪有一句名言:思考、判断、定决心、下命令。

说白了就是谋定而后动,所以他战前往往做足功夫,而且不厌其烦地关注细节。

林彪有个小本子,记满了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和损失等情况。

打完一天仗所有人都累得要死,他却经常一个人对着这些枯燥的记录搞“人工大数据分析”,研究战术。

数据从收录大量细节信息开始,打完仗后,其他人都会打扫战场、修整部队或者分发战利品,只有林彪干一件事:总结。

他要求6小时出简报,24小时内出详报,逼着下面的人搜集材料。

他则反复研究,进行复盘。

自1948年辽沈战役,每天深夜林彪都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听取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而林彪则认真细致地记录着他的大数据:

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多少、车辆多少、枪支多少、物资多少……

作为司令员,林彪的要求很细,俘虏要分清军官和士兵,缴获的枪支,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击毁和缴获尚能使用的汽车,也要分出大小和类别

经过一天紧张的战斗指挥工作,疲劳的林彪坚持着这个规矩,只叫读电报的参谋“倒霉”。

此外,林彪几乎每天都骑着椅子长时间面对着墙上的地图,不许别人打扰,一个人对着地图观察和思考。他要计算到进攻时有全胜的把握,还要留出退路。

而这些精确的部署都来自于那些看上去乏味的数据准备。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大量繁杂的数据,耗时费力地重复记录,似乎没有意义,但是那些用心积累起来的大数据正是林彪几乎每战必胜的源头。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30小时就攻克了对手原以为可以长期坚守的锦州,并且在全歼了守敌十余万之后,不顾疲劳挥师北上,与从沈阳出援的敌方精锐廖耀湘集团二十余万在辽西相遇,一时间形成了混战。战局瞬息万变,谁胜谁负难以预料。然而,一件小事却改变了双方的胜负命运:

一天深夜,值班参谋正在读着下面某师上报下属部队的战报,说他们的部队碰到了一个难度不大的遭遇战,歼敌部分,其余逃走。与其它之前所读的战报看上去并无明显异样,值班参谋就这样读着读着,林彪突然叫了一声“停!”。他眼里闪光,问道:“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

在场的人睡意已深,似乎没有在意那些枯燥的数字,无人回答。林彪扫视一周,又接连问了三句: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其他人还没有来得及思索,林彪已经等不及了,他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林彪如此笃定,取决于他每晚必做的功课,这些战报汇集成林彪脑中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当出现差异,他可以及时获取,得到准确信息,找出价值所在。从大批杂乱无序的数据中将信息集中、提炼,分析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林彪对兵力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

以当时的条件设备,再加上人工的费时费力,作为统领千军万马的林彪尚能如此,可见他管理的精细化,而现在拥有更多手段、先进技术的人们,是否能从林彪身上学到了什么?

重点服侍“廖耀湘”类的VIP

得出结果之后,林彪立即口授命令,追击从胡家窝棚逃走的那部分敌人,并坚决把他们灭掉。各部队要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把失去指挥中枢后会变得混乱的几十万敌军切成小块,逐一歼灭。而此时的廖耀湘,正庆幸自己刚刚从偶然的一场遭遇战中安全脱身并与自己的另外一支部队汇合。他来不及休息就急于指令各部队尽快调整部署,为下一阶段作准备。然而好景不长,紧追而来的解放军迅速把他的新指挥部团团围住,拼命攻击。

漫山遍野的解放军战士中,不断有人喊着:“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把对方指挥官的细节特征琢磨到如此细微,并变成如此威力巨大的顺口溜,穿着满身油渍伙夫服装的廖耀湘只好从俘虏群中站出来,无奈地说“我是廖耀湘”,沮丧地举手投降。

廖耀湘想不到自己静心隐蔽的精悍野战司令部那么快就被发现、灭掉,觉得不可思议,认为那是一个偶然事件,输得不甘心。而当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得出判断之后,这位出身黄埔军校并留学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参加过滇缅战役,在那里把日本鬼子揍得满地乱爬的新六军军长说:“我服了,败在他手下,不丢人。”

林彪取得这场重要战役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居然出于对一份普通遭遇战之后的战报数据分析,实在令人叹服他的“从红军带兵时起,身上有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的优良军事素养。

现在说的什么大数据思维,战神早就在使用了。


陈云总结了辽沈战役为什么成功?

仅仅三年前,内战爆发时,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东北还非常微弱,度过的是非常艰难的时期,短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胜利,为什么呢?

一是苏联出兵东北;

二是全国各根据地的支援;

三是动用了正规军队进行剿匪;

四是进行了土地改革;

五是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

六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了正确的工作方针。

在这场辽西战役中,有许多特点

1、混战,奇特的命令

在与廖耀湘混战时,

东北野战军的命令也奇特,

没有具体的攻击目标,不准吃饭不准睡觉,哪有枪声往哪打,直到全歼为止。

所有纵队全集中在这儿,只要抓住敌人,就拼死作战,于是,小小包围圈内,开展了大范围的围歼。

2、独立2师的行动,改变了战局的方向

就在这种混乱时,东北一支非主力部队偶然成为围歼廖耀湘兵团的关键性一环,是独立2师,师长左叶。在围歼开始时,他们负责在边缘牵制,但是部队出发不久,左叶得到消息,营口被国民党军占领,他意识到廖耀湘要从营口逃跑,他的师立即向营口方向去撞。只要撞到了他,就拼死战争,决不让廖耀湘逃脱,这是他没接到指令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左叶够胆大的了。

果然半夜在公路发现了黑压压的军队在行军,这是国民党的先头部队,他们决定悄悄扑上去,消灭了先头部队,一问,不得了,这是廖耀湘的主力,大部队正在后边。要知道,独立二师是刚组建的部队,基本是新兵,人少,面对的是将近两个军的军人。左叶完全可以请示增援,但他也知道这没有时间,如果让主力从这儿突破了,这将会铸成大错。他的军队个个都是北方汉子,一腔热血,打仗不惜力,这些军人硬是不顾一切地撞了上去。

这个举动收到奇效,廖耀湘也误读了,他以为是东北野战军的主力,他的决心动摇了,于是放弃了这个计划。到26日晨,东北野战军主力到达,廖耀湘失去了最佳时机。各纵队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找敌人。

3、误打误撞中,找到了廖耀湘的指挥部

再来说说胡家窝棚的事情

10月26日,东北3纵21团3营,攻击胡家窝棚时,根本不知道这是廖的老窝。他们边打边找机会时,百姓告诉他,拿短枪的人多,小车多,满村是电话线,说明这是个军部,一开打,三营受到重炮机枪的封锁。三营高兴,说明这有大名堂,越打越起劲。八连二排排长任炳全迂回,冲到小桥上,截住大卡车,全是军官,全是短枪,没反抗就投降了,他们只是机关人员,二排把他们全关进小民房中,派战士看着。到大河滩时,发现十八门美式榴弹炮,相当于一个炮兵营的规模。看到敌人,二排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与国军扭打。二排的战士请徐团长增援,但是,等到援军到达时,河滩上没枪声了,战斗结束了。徐团长看到茅草被压了,尸体散落满地,大炮完好地在,二排的战士们却全战死了。徐团长来收遗体时,就地掩埋,官兵们边挖边哭,起了一片新坟。这些官兵的巨大牺牲有着重大意义,打断了廖耀湘的精神中枢,终于知道廖耀湘的指挥中心,也就知道廖耀湘十万大军的具体方位。

4、捉了廖耀湘,他的部队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歼灭了

至于这个故事,是一个段子。但是,我们想想为什么这样多人去看,如果仅从还原历史的角度,这个段子的意义不大。但是,这个段子说明了一个核心的问题:会读数据,会统计的重要性,尤其是现在大数据时代。

那么,你会说,这个大数据离我们日常生活远着呢。其实,远不是那么一会事。

我的一个朋友,做房地产开发,他给我说了一个他的思考。在我们县城,要做房地产,他请了西南财大的人,来专门做了统计,看看房地产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1、每年需要的人口量,经济条件

2、每年的供地量,可以开发多少房子

3、各种习惯偏好:位置,户型等

类似于可行性分析,再参加土地拍卖。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因各种原因,他那个房地产流产了。但是,我觉得很有借鉴的价值。要知道,我这个朋友,只是读了一个警校,就有这种思维,让人佩服啊。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多种现象,多种选择,让我们摇摆。

如就业,到底是在城市好,还是回家更好,到底是做公务员还是考研等等。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拿些案例来比较,其实更多的是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用案例来表达罢了。

数据分析,就会相对客观。它虽然也有一定的主观性(选择的样本大小,是否遗漏什么,像幸存者偏差案例)。但是,只要进行分析,就会使你自己更冷静了,会考虑更多的可能。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借鉴,也是历史的启示。

一段故事只是看到很爽,但是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话,只是作为谈资,就浪费时间了。

常常读读历史,特别是解放军将领们的故事,会给你很多智慧。

我们一起共勉吧。

感谢知友 @waterboy @sakitomoko @cedarlu @余鹏 等的建议,答案做了进一步的修正,也查了资料,看了视频。

感谢 @余鹏 对我的提醒


user avatar   hhhhh-20-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抗美援朝战争的骚操作绝对是最多也绝对令人难以想象的,而他们的基础就是志愿军打出来的声威,以至于许多志愿军象征性的标志一旦出现,就可以给敌人的心理以致命一击。比如像下面这个一直冲锋号吓退一个营。。。。。。

视频截自《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 https://www.zhihu.com/video/1036978894729093120

这是第三次战役,攻克汉城之前为了争夺通往汉城的公路控制权而误打误撞发生的一次战斗。


更一个不算军事史上的骚操作,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总理太会做生意了~( ̄▽ ̄~)~

视频截自纪录片《国家记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3554266224599040

哇900多赞了,11月17日再更一次,刚刚在b站上看到的一部滑稽向历史故事片,揭秘各种冷知识,《糟糕历史》,截取片段全程高能,不建议吃饭时观看(虽然我是喝着皮蛋瘦肉粥看完的(ಡωಡ) )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7236946379796480

user avatar   bai-qiu-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经说是,想当年了。会越来越好,我相信。


想当年还是迷信气功的年代,全军练硬气功。驻哈某部以光膀子小伙在雪地里被木方砸为保留曲目,冬日每逢北京大佬玉趾,必列队于道路两侧,大佬走到哪里,木方断到哪里。尤其每值白雪飘落,木方纷飞。号为北方一景。然备用木方必提前由专职人员割至三分之一处,涂以泥土,天衣无缝。某日故伎重演,两主官带同大佬做战斗精神满满状前行,突然棍起人飞,仆于三大老足前。大佬乌云满面,主官辩称该人气功初练,气运不足。至此该活动乃止。后追查,乃某参谋工作马虎,致使一根未锯木方混入其中也。


此事,乃当年我指导员教育我弄虚作假工作要细的真实事例。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康熙搞垮准噶尔汗国。

在这一过程中,康熙并没有显露出他有多高的军事才能,其实他是一个很精明、老道的谋划者。就像一个腰缠万贯却买根白菜都要精打细算的商人,充满狡猾和心机。

他最擅长的招数就是分化瓦解。

平定三藩叛乱时,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噶尔丹刚刚开始跳梁时,他的对策是控制雅克萨之战的范围,迅速与沙俄和解,至少让沙俄保持中立。然后坐山观虎斗,看着喀尔喀和卫拉特大打出手,等喀尔喀打残了,上门求援了,噶尔丹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完了,他再出手。

策妄阿拉布坦遣军入藏时,他的对策是让青海蒙古去支援拉藏汗,还是让蒙古人窝里斗,他就在那看,等人家打得差不多了,他再派兵出击。

所谓三征噶尔丹最重要的一战「乌兰布通之战」并不是他亲自指挥的,其实那一仗才是最凶险的一仗,也是彻底打垮噶尔丹有生力量的一仗,而剩下的两仗都是实力碾压,至少在临阵指挥上他没有显示出比李二、朱棣等一堆猛人强的地方。

但是他总能沉着冷静分析局势,总是能团结大部分人对付少数人,总能在对手最弱、盟友最需要的形势下出击,作为一个统治者,这就足够了。

而在当时清准俄三方大博弈中,最骚的操作应该就是:康熙联合噶尔丹的侄子,一头打、一头堵,搞垮了噶尔丹。

从曹操所定义的「英雄」标准来看,噶尔丹只能算半个英雄。

因为他只会在牛的时候可劲显摆,却不会在不牛的时候装孙子。

在乌兰布通之战前,他干了如下事情:

  • 自己的进贡使团在途中抢劫,在北京杀人,他不向康熙帝服软、道歉;
  • 结盟父兄的死敌、刚刚被清帝国打败的俄国人,侵略同族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将诺大的蒙古草原变成了无人区;
  • 逼得走投无路的喀尔喀部众集体归顺了清帝国;
  • 拒绝了康熙帝与达赖喇嘛的联合和平调停;
  • 在清帝国与沙俄和谈时,他又没采取有效的措施。

所以,噶尔丹在可劲显摆完了之后所面临的情况是:如果他占着空无一人的喀尔喀,那么他的军队无法从当地获取补给;如果他返回老家补给,而喀尔喀部众回归故土,那么这个地方就成了清帝国的领土了。

之前忙活了一场,全给康熙帝做了嫁衣。

更为尴尬的是,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他曾经的心肝肉俄国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康熙二十六年(1688 年)到《尼布楚条约》签订前,俄准之间为盟友关系。

在噶尔丹东侵的过程中,戈洛文(沙俄御前大臣,尼布楚谈判俄方全权代表,西伯利亚的最高军政长官)还曾配合出兵。

然而,清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人的立场很快由噶尔丹的盟友变成了隔岸过火者。

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末,乌兰布通之战前,噶尔丹派出使节去往戈洛文处,请求沙俄直接出兵,与准噶尔军队汇合,打击逃往清帝国边境的喀尔喀部众。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三月,戈洛文的使节答复噶尔丹如下:

一、噶尔丹需「集中自己全部兵力,前去进攻敌人」,并及时将军事行动告知戈洛文。沙俄方面将根据噶尔丹的进攻情况,积极对敌对的蒙古人进行「搜索」。至于两军汇合,由于相距甚远,实不可能。

二、噶尔丹今后应将清帝国有关政治、军事方面的情况及时向沙皇陛下境内的城堡汇报。

三、噶尔丹对一切愿意降服沙皇陛下的蒙古领主,不得刁难、禁阻。

翻译一下:

第一条,你暂且充当一下猴子,替我们火中取栗;我们会向你提供栗子的具体方位,但是不会伸手帮你;

第二条,你暂且充当一下我们的侦察兵,去刺探一下清帝国的情况;

第三条,你打蒙古人我不管,但是千万不要打已经归顺我们的蒙古人噢。

此外,自当年开始,沙俄停止在官方贸易中向准噶尔出售火器。

可笑,可悲。

我在本专栏前篇说过,噶尔丹的军力远在西伯利亚的俄军之上,按说俄国人应该对他唯命是从才是。

但是,噶尔丹愣是通过一系列的神操作,把自己变成了戈洛文的小弟。

概括评价一下这个人,就是:「有野心却不会隐忍,有能力却没有眼光。」

所以,他只能算半个英雄,也就是「半雄」。考虑到这个词不那么好听,我们就称他为「枭雄」吧。

这种人还是很厉害的,遇到一般的对手,凭借自己的能力值,就可以搞定了。

但是,噶尔丹比较倒霉,他碰到了非一般的对手。

他的对手康熙帝,是一个加强版的英雄。

康熙这个人,牛了也不怎么显摆,反而表现出一副人畜无害、童叟无欺的样子,让你感觉他很好欺负。

然后对手就很容易蹬鼻子上脸,他呢,就开始出损招。

正常人在打架前,考虑的是该用哪路拳法,该打左勾拳还是右勾拳,啥时候进攻、防守。

康熙打架前想的却是,能不能先忽悠别人跟对手打一架,怎样才能把单挑变为群殴;就算是单挑,打的时候能不能找个人,给对手屁股上来一脚。

明明就是圈内最能打的,康熙却总琢磨怎么能隔岸观火。

你说他损不损?

打噶尔丹,康熙也没破例。

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康熙饶有兴致地派人去打听了一下,看看噶尔丹的老家那边有没有什么仇人,内部有没有啥矛盾。
这一打听,还真发现了重大新闻。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四月初三,理藩院奏报,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老婆阿奴,均与噶尔丹交恶。

敏锐的政治嗅觉让康熙帝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损一把」的机会。

当天,他向策妄阿拉布坦处派出使臣,谕令:「以尔等交恶之由,明告使臣,勿隐。」

翻译一下:把你和噶尔丹为什么闹翻了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使臣,不要隐瞒。

按照上下文的逻辑,康熙帝还有半句话没有说出,那就是:「你有啥委屈,我替你做主。

那么,噶尔丹与策妄阿拉布坦和阿奴究竟有什么矛盾呢?

这还得从僧格之死说起。

准噶尔的前任首领叫僧格,是噶尔丹的胞兄。

康熙九年(1670 年),僧格被仇家毒杀,僧格的嫡次子「索诺木阿拉布坦」接班。

康熙十年(1671 年),在西藏留学的噶尔丹返回准部,在一众元老贵族的支持下,年富力强的噶尔丹代替了年幼丧父的索诺木,成为了准噶尔新的首领。

当时的索诺木还是个学龄前儿童,并没有啥权力斗争意识。所以,他就跟僧格的其他儿子一起,老老实实地依附了六叔噶尔丹。

这些依附噶尔丹的小朋友中,有一个叫「策妄阿拉布坦」的孩子,那年他六岁。

这个名字虽然很长,但是请大家记住这个人,在本专栏之后的数节,你都会看到他的名字。

在国内,这个名字已经很冷门了。但是在国外,他可是位超级大名人。

俄罗斯史诗级大片《托博尔》、哈萨克斯坦史诗级大片《一千个勇士》中,他都是反派大 BOSS。

在俄罗斯史料中,他是沙俄在东西伯利亚扩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

在哈萨克的史料中,他是如同大恶魔一般的人物,他的入侵引发了哈萨克人「磨破脚板」逃命的「大灾难」时期。

在清史中,雍正对他的评价是「虽有微劳、也多罪决」,是入侵西藏的罪魁祸首,引发了第三次清准大战,也就是老十四远征西藏的那场战争。

能让三个大国都拿他当 BOSS 来打,可见此人的能量。

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位猛人。

策妄阿拉布坦,绰罗斯氏,生于 1665 年(康熙四年),明朝时期瓦剌大汗也先的后裔,巴图尔珲台吉之孙,僧格长子。

噶尔丹回归那年,他跟随他的弟弟们和僧格旧部,一起依附了六叔噶尔丹。

噶尔丹四面出征,他就跟着六叔一起打仗,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噶尔丹对其也比较信任。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噶尔丹派刚满十九岁的策妄阿拉布坦为统帅,领军西征哈萨克。

策妄也没给六叔丢脸,这一战他率军打残了哈萨克汗国,攻占了塔什干、撒马尔罕、布拉哈等重镇,并生擒了哈萨克头克汗的儿子。

而这正是,前一年噶尔丹亲自领军征伐哈萨克失败的同一对手。

战后,策妄阿拉布坦在准噶尔内部的声望大增。

当然,事情也不会都一帆风顺。

僧格死后,噶尔丹依照蒙古收继婚(即父兄死后,弟弟或儿子收纳无血缘关系的父兄遗孀为妻)的习俗,娶了僧格的遗孀「阿奴」。

噶尔丹迎娶一个寡妇,看好的并不是她的丰姿,而是看中了寡妇娘家的势力。

阿奴的爷爷鄂齐尔图汗是和硕特部首领,是准噶尔部的邻居,是当时卫拉特蒙古内部比较大的势力。

在鄂齐尔图汗的支持下,噶尔丹夺了侄子索诺木阿拉布坦的首领之位,稳定了准噶尔的局势。

但是,不久之后,噶尔丹就出兵袭击了和硕特部,生擒了鄂齐尔图汗(《清史稿》记载其被杀)。

这样,阿奴就与噶尔丹产生了矛盾。

康熙十八年(1679 年),策妄阿拉布坦十四岁,到了找老婆的年纪。

阿奴作为策妄曾经的庶母、现在的婶娘,从小照顾这个侄子,很疼爱他。所以,阿奴就打算把自己的小妹妹阿海嫁给策妄。

结婚之前,阿奴领着阿海去见了一下噶尔丹。

这一见,就出事了。

正如那句歌词:当初你给我一个笑脸,让我心跳了一辈子。

噶尔丹一见阿海,就喜欢得不要不要的。不顾对方已有婚约的事实,强行让阿海成为了自己的老婆之一。

到这儿,叔侄之间的矛盾就可以捋一下了。

噶尔丹抢了策妄弟弟的首领之位;收继了策妄父亲的老婆为妻;打了策妄婶娘的爷爷;抢了策妄的未婚妻。

这叔侄两要是没点矛盾,那就不正常了。

但是,后面的事儿我上文也说了。

噶尔丹依然让策妄单独领军,在发起对喀尔喀的东征之前,噶尔丹还委托他征集粮食,保证大军的补给。

这说明当时他俩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看过之前章节的朋友应该知道,噶尔丹并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事实上,他很暴戾、很固执。

所以,能有现在和谐的局面,大概率是因为策妄老兄特别能忍。

然而,当策妄阿拉布坦有可能威胁到噶尔丹地位的时候,就算忍成神龟也难保平安。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五月,噶尔丹东征,占领了整个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这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战线太长了,一旦后方有事,自己的后路就断了。

而当时,最有可能取代他的,就是他哥哥的两个成年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与策妄阿拉布坦。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冬,噶尔丹从喀尔喀返回科布多(噶尔丹东侵的前进基地),毒杀了索诺木阿拉布坦。

当时的策妄阿拉布坦正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替噶尔丹筹措粮食。

这地方原本是杜尔伯特人游牧之地,后归附了准噶尔;杜尔伯特人「俗兼耕牧」,也就是既游牧也耕作,所以噶尔丹派策妄到这儿收粮食。

索诺木被毒杀的消息传来时,在策妄身边有僧格旧部七人,他们一致支持策妄自立。随后,策妄阿拉布坦率部众五千人叛逃,跑到了博尔塔拉。

噶尔丹听闻这个消息,派出两千人追击,策妄在乌兰乌苏设伏,将追兵全歼。

由此,博尔塔拉成为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根据地。

从这一点来看,他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博尔塔拉这个地方,位于噶尔丹的大本营伊犁北侧。博尔塔拉河流经其间,境内有艾比湖和赛里木湖,水草丰茂、土地平旷,是一片优质的稀树草原,是准噶尔牧民传统的冬营地。

冬营是一个游牧民族特有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夏天水草丰茂,大家各自去找各自的地盘放牧;冬天草木枯萎,而且动辄有沙尘暴、雪灾,需要到固定的地方过冬,这就是冬营。

而策妄阿拉布坦跑到这里的时间,正是 1688 年的冬天。

冬营就意味着人口集中,人口集中就可以向大家做一些宣传。

要是厚道点,会说:噶尔丹把僧格的儿子杀了,康熙已经调集大军围剿噶尔丹了。

要是损一点,会说:噶尔丹被毒死了、被清军打死了,等等。

在那个信息高度不发达的年代,你说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会作何反应呢?

当然是找新的领导。

这时,前任首领的嫡长子策妄阿拉布坦出现在大家眼前,那么毫无疑问,他就是新的老大。

更关键的是,博尔塔拉的位置在科布多与伊犁之间,隔断了噶尔丹与大本营的联系。这样,不但噶尔丹的兵源、物资无法补给,还可以继续向伊犁方面做「宣传」。

到这会儿,噶尔丹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如果他此时率大军向西征讨策妄阿拉布坦,那么东边的喀尔喀就没人管了,他之前的进军行动都打了水漂。

如果他继续占着喀尔喀,他又担心策妄成为屁股后面的隐患。

这种处境完美解释了成语「骑虎难下」。

噶尔丹综合权衡,认为康熙帝的威胁要远大于策妄阿拉布坦。所以,他并没有集中主力去剿灭大侄子,而是决定再次去东边,保持在喀尔喀的军事存在。

这是一个极为愚蠢的举动。

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噶尔丹再次东征喀尔喀。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八月,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与清军进行了主力决战,噶尔丹战败,损失一万人。

其实呢,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波兰军团及其结局

1795年,波兰的残余领土被俄普奥三国第三次瓜分,从地图上彻底消失了。(俄普奥三国甚至要求在各种官方文件里凡是需要提到“波兰”或者“波兰人”时一律换成具体地名,比如华沙,卢布林,克拉科夫之类。)之后几年,许多波兰军官和士兵移民到法国和法国统治的意大利,成立了波兰军团。后来他们得到拿破仑支持,参加了拿破仑从西印度群岛到埃及的大部分战役。

1806年,拿破仑在耶拿会战大胜普鲁士,普鲁士被迫交出普属波兰领土,1807年成立了华沙公国,波兰军团奋战十几年,终于成功打回老家建国了。不过,1808年拿破仑才把波兰军团的指挥权从达武交还给波兰军团首领: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并且对他们还是不太放心。

1809年波兰军团打败奥地利,夺回了奥属波兰领土。波兰人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了吗?显然还没有,跟随拿破仑,打败俄罗斯,收复全部波兰领土才是目标。

1812年拿破仑率领“说12种语言的60万大军”入侵俄罗斯,其中波兰军团占了将近10万,普鲁士和奥地利各出了两三万。结果么。。。大家都知道了,其中45万法军活着回来的只有两三万。波兰军团基本全完。

1813年,普奥等国再次反水,建立第六次反法同盟。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宣布赦免波兰领导人,建议他们合作。不过波尼亚托夫斯基决定忠于拿破仑,一边重新组织了2万多人的军队,一边努力抵抗俄军,表现非常英勇。10月16日,莱比锡会战爆发,拿破仑宣布任命波尼亚托夫斯基为帝国元帅。

10月19日,拿破仑再次战败,撤退路上波兰军团负责后卫,然而法军撤过一座重要的石桥之后就把桥拆掉了。波尼亚托夫斯基只好骑马蹚水过河,结果在上岸时不幸摔了一跤,被他的马压住淹死了,总共当了三天元帅。(也有说是法军枪支走火不幸打到他。)波兰人的复国梦想也就到此为止了。

是不是感觉波兰军团从头到尾都被拿破仑当枪使了?后来波兰人对拿破仑还是非常感激,至今波兰国歌里还有这一句,“波拿巴将军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去取得胜利。”




                 

相关话题

  如果德军在1943年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的话,苏联会怎么样? 
  有什么世界航海史和造船史方面的书籍推荐么? 
  预测题,今年海陆空火四军拜年时将同框哪些装备? 
  在常规战争的前提下,美军倾尽全力能否对中国取得像对伊拉克和南联盟那样的制空权?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是如何渐渐失去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的? 
  如何看待「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假设」? 
  为什么解放军的个性化部队臂章不再使用了? 
  蒙古是个怎样的国家? 
  匈奴有自己的文字和史书记载吗? 
  金棕色俄洛伊没地主婆哦咯?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人堪称「神人」,却鲜为大众所知?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北京西城区提「三不」要求,严禁中介炒作学区房?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