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一方战损很小,对方却伤亡惨重的战役?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正十二年春,面对着声势越来越大的河南红巾军起义,丞相脱脱让自己的弟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联合卫王宽彻哥等宗王,率兵三十万进剿刘福通。然后初战告捷,攻陷上蔡,擒获当初与刘福通、韩山童结拜起义的红巾军元老韩咬儿,又连下虹县、睢阳,红巾军遇到了自起义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危机,实力不够的刘福通把几乎能收拢的兵马悉数收拢起来,勉强有了和元军一较高低的本钱,两军隔着汝宁府沙河分驻两岸,但都知道对方是压上老底了,谁也不敢主动出击,要是元军败了,河南基本上就是红巾军的天下,要是红巾军败了,元朝就此平叛河南。

但就这么拖着也不是个办法,毕竟红巾军没有完备的后勤,时间一长就要糟糕。于是在一天夜里,刘福通决定发起一场试探性进攻,派了一支小部队,人衔枚马勒口,渡沙河攻击元军大营。然后。。。“诸军皆溃散,军资山积,悉为福通所有。”

主将也先帖木儿真不愧是草原上最美的花、马背上的汉子,一看红巾军来了,当时搬鞍认镫翻身上马准备逃跑,左右拦住他,说你要是走了这三十万人可就没命了,也先帖木儿同志闻言大怒,当场抽出马刀来了个夜战八方,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我非性命耶?!你们三十万人的命是命,我的命就不是命了?于是在My life matters的怒吼中,帖木儿同志控马急驰一口气从驻马店跑去了开封。

就这么一次小小的试探性攻击,三十万元军瞬间崩盘,兵马损失殆尽,辎重钱粮全归了红巾军,而红巾军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并由此为新起点,迅速席卷淮河两岸,两年后迎来少主公,称帝建国。


user avatar   ling-yun-40-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台风”行动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失败,可能没有之一,也是纳粹德军完成的最为漂亮而干净利落的包围-歼灭战之一,完全可以与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之役,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以及刻赤战役相提并论。遗憾的是,作为苏军标准的“莫斯科战役”的一部分,这场规模惊人的大灾难长期在苏联的历史叙述中被有意无意地一笔带过,甚至被说成是“小小挫折”,实在是对历史的扭曲。


0、力量对比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关于参加“台风”行动的德军兵力有种种说法,诸如苏联史书中常见的“180万”抑或多个版本的德方/西方历史书籍中所提到的“1929046人”的说法,但这些数据指的是德军统计口径下的“口粮人员”(Verpflegungsstärke)的数量——这一数字指的是所有由德军后勤部门供养口粮的人员数量,包括作战部队,非作战部队,“东方志愿者”,劳工,作战地域内由德军关押的苏联战俘,部队医院里的伤病员等一切你能想到的人员,在某些版本的统计口径中这一数字甚至包括德军拥有的军马。

实际上,根据Niklas Zetterling的档案数字,1941年9月30日的莫斯科前线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部的六个集团军在可比口径下的作战兵力(Iststärke)应为118.4万人,与苏军三个方面军的125万兵力基本相当(加上第二航空队的德国空军兵力、集团军群的直属兵力等)——这也反应了苏军的兵力储备是何等雄厚,在经历了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乌曼、基辅等战役的灾难以后,苏联红军仍然能拿出足以与德军匹敌的兵力。

装备方面情况类似,中央集团军群的德军各装甲师拥有大约1000辆坦克,和549架可用的作战飞机。与之相对应,苏军也有1044辆坦克和545架可用的作战飞机——就是说,两军装备规模也是大致相当的。

当然,虽然数量上大致相当,但德军在质量上对苏军拥有明显的优势。巴巴罗萨行动到了9月底,尽管东线德军付出了56.5万人的战斗伤亡以及大量非战斗减员的惨痛代价,但其基干仍然保持得比较完整,部队的士气和信心在一连串的胜利以后也十分高涨。苏军一侧情况则完全不同了,战前的那支苏联红军几乎已经被德军成建制地消灭殆尽,特别是中央方向上的苏军,实际上几乎是完全“新建”的,各种装备和物资都非常匮乏,人员经验自然也是少得可怜。


1、作战部署

1941年9月下旬,随着基辅战役苏军的失败和西南方面军的毁灭,以及列宁格勒包围圈的完成,德军从南北两翼腾出手来,集结了2、4、9三个集团军和2、3、4三个装甲集群在中央集团军群,共计82个师,东线德军半数以上的兵力和绝大多数的航空兵、坦克力量,准备在入冬之前攻克布尔什维克的首都,也是工业和铁路中心莫斯科。这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为了单一战役目标集中过的最强大的战役集团。而苏军最高统帅部也完全知道德军意图,在莫斯科门前展开了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三个方面军,15个集团军,95个步兵师、13个坦克旅和62个炮兵团的庞大兵力。两军部署的态势如下图所示。

可以从图中看出,德军攻势的重点,也就是作为德军矛头的装甲集群的部署重点有三个:维亚济马轴线以北的Kaniutino轴线(第三装甲集群),维亚济马轴线以南的Spas-Demensk轴线(第四装甲集群)和南端的Glukhov(轴线)。其中霍特的第三和霍普纳的第四装甲集群的攻击轴线沿维亚济马南北展开,作为德军攻势的双钳夹向维亚济马;与此同时,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从南翼以一记右勾拳,经奥廖尔,再折向西北与第二集团军汇合,“框住”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此就构筑一个双重包围圈歼灭所有的苏军主力。同时第九、第四和第二这三个集团军分别为各装甲集群提供步兵师支援。

苏军一侧的三个方面军则呈“Y”字形展开。正对着德军主要攻势的,是科涅夫指挥下的西方面军;其后则以布琼尼指挥下的预备役方面军为后备力量,从而构筑了规模巨大的双重防御体系;南面对付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和2A一部的,则是叶廖缅科领导下的布良斯克方面军。

遗憾的是,尽管有来自诸多方面的情报,如第30集团军9月30日的作战日志的中就记录到“德军主要攻势将在我部当面展开”,但西方面军和苏军最高统帅部还是错误判断了德军攻势的重点——误认为德军将沿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主要公路的轴线从正面突向莫斯科,因而将西方面军和预备役方面军的主力集结在了德军双钳的夹缝里,这就造成了实际面对德军的防线上苏军的兵力非常薄弱。例如,在第四装甲集群攻势的正面,德军以17个师(包括4个装甲师)面对着仅仅5个苏军师!另外,叶廖缅科同样错判了德军的攻势重点,认为德军会在他的右翼发起攻势,同样作出了错误的部署。

另一方面,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双层防线看似是双保险(也算是从一连串被德军包围的惨烈战役中吸取了教训),实则由于苏军极度缺少通讯设备和车辆,后备部队难以按统帅部预想的一样以完整的强大预备队投入战斗,反而削弱了一线的防御力量。


2、战役经过

9月30日,古德里安率先开始了行动。由于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这位“恶棍古德里安”在第一天就几乎完全撕裂了叶尔马科夫集群的防御阵地,到当天日落,德军完全突破了苏军的防御地幅,打开了一个30公里深,15-20公里宽的口子——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方。10月1日凌晨2:10,叶廖缅科在与斯大林通话时,竟然宣称德军只不过“攻占了很少的据点”,并大肆夸大德军的损失,并宣称会迅速调集兵力对德军展开反击。同时,叶廖缅科竟然还认为这不过是德军的牵制性攻势,只有一个军的实力投入战斗——实际上这里德军集中了整整三个装甲军和一个步兵军的强大力量!

当然,到此时斯大林对他手下的将军们还是有所保留的,最高统帅部下令抽调预备队方面军的第49集团军南下,掩护叶廖缅科的后方——然而此时49集团军远在上千公里之外的战线北端,只能从10月2日才能开始运输。更要命的是,德军的主要攻势马上就要对49集团军正面的第30集团军开始了!

同时,德国空军对西方面军司令部的轰炸让10月1日当天大部分时间里中断了同各集团军的联系,到10月1日晚上,狂飙突进的德军装甲师已经形成了一道60公里宽,100公里深的洪流,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方已经几近崩塌——直到此时,叶廖缅科才确信这是德军的主要攻势。同时苏军难以置信的僵化的指挥体系也加剧了问题,例如,叶廖缅科麾下的第50集团军的司令员沙布林,竟然直到10月2日才知道了他邻近的13集团军遭到了古德里安的进攻!很自然他也完全来不及采取任何及时的措施准备撤退和反攻。

10月2日,德军的主要攻势在维亚济马的南北两翼开始了。由于苏军的错误部署,德军几乎第一时间就撕开了苏军的防御:霍缅科的30集团军的242师要以一个师的兵力据守长达24公里的战线,因而几乎在霍特第三装甲集群的打击下迅速覆灭,全师还不到3000人逃脱;而南面霍普纳的第四装甲集群落到了预备队方面军索边尼科夫的43集团军身上,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到当日结束,霍普纳的第四装甲集群的先锋第10装甲师,已经推进了多达40公里!

火上浇油的是,西方面军同样因为种种错误的情报难以弄清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比如面对着德军牵制性攻势的16集团军当日的报告竟然宣称“我军的对面的德军一线有两个步兵师,二线则有八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实际上当面的德军仅有三个步兵师,完全没有什么坦克。这种混乱的报告自然迷惑了统帅部的视线,加剧了混乱。

同时,和叶廖缅科一样,布琼尼同样在当日的报告中肆无忌惮地谎报军情:布琼尼在10月2日稍晚时候对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宣称:

……敌军在10月2日早上以六个步兵师(实际上是17个师)伴随坦克,在整个43集团军的正面发起了进攻,并且在整个211和53步兵师的防线了实现了突破;到下午两点已经在突入了我军的战术纵深里打入了4-6公里(!)的楔子。


10月3日,科涅夫将方面军的预备队博尔金集群投入了反击。但苏军的反击开展的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并未取得多大效果。霍特所部的第三装甲集群,于当日黄昏夺下了第聂伯河上的关键性桥梁

与此同时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方,德军24装甲军的第4装甲师在四天内狂奔了200公里,于当日下午16:40冲进了奥廖尔城内。非常可笑的是,被蒙在鼓里而毫无准备的奥廖尔军区司令员正在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参谋长通话,被德军的突然袭击吓到了的他在电话里惊呼“德军坦克进城了!”当日奥廖尔陷落——而这一城市是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通讯和交通中心,丢失也就意味着方面军棺材板上的钉子被钉上了。

10月4日,博尔金集群的攻势被56装甲军轻而易举地彻底打败了,博尔金所部各部队损失惨重。不过因为燃料短缺,第三装甲集群并未取得太大进展。南面的第四装甲集群则继续高歌猛进,其先锋第10装甲师已经在3天内前进了120公里,离维亚济马只有75公里的距离了;同时在北面,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也只有50公里了!考虑到此时大多数苏军部队仍然停留在原本的防线上,离维亚济马还有100公里,20集团军等部竟然还在沾沾自喜地汇报“对德军防御的成功”,可以说此时西方面军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方,此时古德里安的先锋第4装甲师由于燃料不足实际上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此时比起苏军,燃料运输问题的困扰对德军要来得大得多。

这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各方面军司令员的对军情的谎报和瞒报。在德军突破的过程中,科涅夫、布琼尼和叶廖缅科们仍然不停地谎报和瞒报军情,常常到了胡说八道的程度:如叶廖缅科宣称他和沙波什尼科夫在10月2日晚间”及时的“弄清了德军的主要突破方向

苏军的指挥官们,似乎总是遵循着同样的行为模式:德军突破——指挥官极力缩小、隐瞒德军突破的规模,夸大自己取得的成功和敌人遭受的损失,同时试图自行解决问题——错过了突围/增援时机——实在捂不住盖子了上报/德军的突破被航空兵发现/德军冲进了后方——最高统帅部慌忙下令撤退——为时已晚而全军覆没。

10月5日,知道大祸临头的最高统帅部急忙派遣伏罗希洛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抵达前线,“帮助”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同时下令组建10个预备集团军,并且从列宁格勒、中亚等地调来增援。但这些措施显然已经远远来不及了。

10月6日,西方面军的当面,德军包围的双钳在维亚济马合拢,维亚济马这口“大锅”正式形成了。被围在锅里的,是16、19、20、32四个集团军。为这幕悲剧添加了笑剧注脚的是,奉科涅夫命令到维亚济马指挥“当地部队”反击的16集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到了城里,惊奇地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任何能归他指挥的军队,正当他与当地的军政领导人商讨时,“德军坦克进城啦”的消息传来,他只好带着自己的参谋部一起逃跑到了城东北的小树林里。而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自己的指挥部所在地布良斯克,也在当天落到了德军手里,第二口沸锅也形成了。

而在苏军这一侧,科涅夫也好,布琼尼也好,叶廖缅科也好,显然都已经完全失去了对麾下部队的控制:叶廖缅科实际上仅仅指挥着第3集团军;布琼尼则完全不知道49集团军已经实质上覆灭;科涅夫则近乎”查无此人“,最高统帅部和他的参谋长都找不到他。

两口大锅中的苏军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牵制住了相当一部分德军,但就连最高统帅部自己也不把他们当回事了。三位集团军司令员在此次战役中阵亡或被俘,尤为可惜的是卢金,在卫国战争初期表现最抢眼的苏军集团军司令员之一,完全由成为元帅一员潜力的他落到了德军手里。


3、总结

苏军所遭遇的失败的规模,显然是无论怎样估量都是不为过的。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在仅仅5-7天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对苏军三个方面军主力的包围,并在之后的10-12天内彻底抹掉了包围圈里的苏军。95个苏军师中的64个,13个坦克旅中的11个和62个炮兵团中的50个,要么被彻底抹掉,要么就只有极少量的残余逃出了包围圈(例如,248步兵师仅有681名官兵幸存)莫斯科正前方的战线上,被打开了一个宽达500公里,深250-330公里的大洞。多亏了德军严重的后勤困难,俄国的秋季泥泞,以及朱可夫采取的果断措施(堵路口战术),才终于守住了莫斯科。

具体到损失数字,按照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克里沃舍耶夫的记录,在整个莫斯科战役防御阶段,苏军的损失为658279人(其中514338人为不可恢复性损失,绝大部分应该是在维亚济马战役中的损失)。这一数字受到了极其广泛的质疑,因为由于此次战役苏军极其迅速而惨烈的失败和毁灭,大量的统计资料灭失,方面军和集团军更是完全来不及上报损失数字,导致许多统计实际上残缺不全。根据Lev Lopukhovsky的计算,苏军莫斯科防御战的10月1日-20日遭遇的损失,而应当为90-96万人!

德军记录下的俘获数字,竟然达到了可怕的67.3万人,1273辆坦克,甚至超过了基辅会战的66.5万,是德军俘虏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卡雷尔称之为德军的“坎尼会战”。当然,无论是哪个数字,维亚济马战役中苏军的损失都只能说是一场彻底的大灾难。

当然,德军赢得的也并非一场无代价的胜利,10月1日-20日,中央集团军群遭受了大约50000人的伤亡,同时彻底损失了不超过100辆坦克/突击炮,本已损耗严重的装甲和步兵力量又折损了不少。不过这样的损失相对于苏军的灾难,显然是可接受的多的。


当然,关于维亚济马战役本身,同样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

据科涅夫回忆,在一次与西方面军的通话中,斯大林曾近乎”歇斯底里“地以第三人称的称呼大喊:

Comrade Stalin is not a traitor, Comrade Stalin is not a betrayer, Comrade Stalin is an honorable man; his only mistake consisted in trusting his cavalrymen too much. Comrade Stalin is doing everything that is in his strength to set right the situation.

斯大林同志不是叛徒,斯大林同志不是背叛者,斯大林同志是诚实正直的好人。他唯一的错误,就是太相信斯大林唯一的错,就是太相信他的老骑兵们了。斯大林同志作了所有能做的事情来恢复局势!

最后推荐一本书。

本文参考了诸多著作,包括Zetterling的Drive on Moscow,兵力数字参考了bergs的Black Cross & Red Star等,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来自Lev Lopukhovsky(лев лопуховский)著作的英文翻译版The Viaz'ma Catastrophe, 1941: The Red Army's Disastrous Stand against Operation Typhoon。Lev出生于1930年,他的父亲是服役于卢金麾下的一位炮兵团团长,在维亚济马的灾难中失踪并被宣布死亡。Lev在1948年考上了苏沃洛夫军事学院,参加了苏军,长期从事军史研究工作,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联邦军事科学院任教授,研读了大量关于卫国战争的档案。抱着为父亲讨回公道的心情,他在苏联解体之前就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维亚济马战役,包括采访卢金本人,但直到苏联解体、档案解密以后他才条件完成他的写作。

这本关于维亚济马的书也是个人认为英文世界关于苏德战争各战役的最佳著作之一,作为付出了重大牺牲的苏联军人的后代和其中一员,Lev在书中对苏联军队英勇表现的自豪感,以及对诸司令员、最高统帅部以及斯大林本人的愚蠢、迟钝、虚伪、冷酷的愤怒几乎同样昭彰。五六百页的大部头在英亚上的kindle版本只要五英镑,应该说还是很便宜的。


user avatar   pang-xiong-mao-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37的南京保卫战。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发明了火海战术。

把火海战术发挥到极致的范佛里特中将,曾以一门炮一天打出350发炮弹的弹药消耗量闻名,这是教科书规定基数消耗量的5倍,创造了一个名为范佛里特弹药量的新军事名词。

这铺天盖地的弹壳,是美军火海力量的体现,曾经对中国军队造成极大的威胁和困扰。

但最终,我们破了这一招。1953年1月20日,范佛里特邀请10位将军、12位记者,在铁原以西土豆山观摩所谓的“鞭挞行动”,为艾森豪威尔总统就职献礼。

范佛里特弹药量再次发威,短短时间内扔下了16.8万发炮弹和22.4万磅航空炸弹。

这么大的航空炸弹。。。

把志愿军的阵地炸成了火海后,美国步兵发起了冲锋。

最终,在10位将军和12位记者的亲眼目睹下,志愿军伤亡了11人,美军伤亡了77人,阵地自始至终都在志愿军手里。

十几天后,范佛里特被艾森豪威尔撤职。

虽然中国军队破了范佛里特弹药量这一招,但是对美军那铺天盖地的火海战术,我们很是羡慕。

要是我们也能用火海战术就好了。

当年的志愿军前辈万万没想到,30年后,中国也发明了自己的火海战术。

中越战争

1954年,在中国的支持下,越南赶跑了法国殖民者,获得了国家的独立。

1975年,在中苏的共同支持下,越南击败了美国入侵者,获得了国家的统一。

中越友谊,在20多年的时间里都牢不可破,中国给与了越南大量的援助。

但是在赶跑美国人仅仅4年后,在苏联的授意下,越南向中国发起了疯狂的挑衅。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越南开枪挑衅这种严重的事件,不是几起,也不是几十起,而是700多起,打死打伤中国军民300多人。

中国的边防军战士,居然被越南士兵打死在了中国建造的中越友谊桥之上,何其讽刺。

忍无可忍之下,中国向越南发起了自卫反击战,攻占了越南整个北部区域,拆毁了所有中国援建的工厂和设施,对越南造成了巨大损失。

但是在苏联的军事威胁下,中国的反击战仅仅持续了一个月就撤离了。

也许是苏联的继续授意,也许是越南方不服,反正中国军队撤退后,越军继续在边境挑衅。

于是,两山轮战开始了,中国把国内几大军区的新兵蛋子都拉到一线战场开荤。

给自己练练兵,也给越南经济放放血。

鉴于这种性质,两山轮战就打成了阵地战,中越阵地犬牙交错,和朝鲜战争中美双方最后在38度线附近对峙非常的相似。

但越南军队不如中国军队,而中国军队却拥有了30年前美国军队的火力水平。

这下子越南军队惨了。

在1984年7月12日,中国军队打出了自己的范佛里特弹药量,把越南阵地炸成了一片火海。

来,让我们欣赏下中国军队的火海战术。

712大战

1984年6月底,越南方面秘密调集了13个团一共2万多人的兵力,定于1984年7月12日拂晓向我军控制的老山地区发起全线进攻。

这次军事行动被越南方面命名为“MB84”计划,最高指挥官是越南第二军区司令武立。

武立,是中国军校的学生,50年代曾经在中国桂林步兵学校和南京军事学院进修学习。

而时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老山前线总指挥黄德懋,他和武立恰好曾经是同学。

这是一场中国军校之间的内战。

在阵地战中,炮兵是绝对的主力,为此越军还调集了足足13个炮兵营,准备对中国阵地进行火力压制。

而驻守在老山的我军炮兵营,仅有12个,弱于越方。

在战前,我军已经预感到越军可能在近期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并提前储备了2.5个基数的弹药,也就是按教科书最大消耗量打,够打2.5天。

本以为准备足够充分了,没想到,居然还远远不够。

7月12日凌晨三点,越军的第一波突击就动用了6个团,但部队在隐秘行动中有人触雷,暴露了行踪。

在我军的两轮试探性炮击后,越军的隐藏地被发现,双方开始正式交火。

为了在炮战中压制对手,我军炮兵疯狂的发射炮弹。

2.5个基数的弹药,居然半天就消耗完了,随后我军炮兵阵地全部哑火,越军趁机夺取了我军数个阵地。

大战之际,炮兵没了炮弹,这仗怎么打?

军方调集了附近所有的军车给老山前线拉炮弹,但总共也就只有200余辆,远远不够前线的消耗速度。

紧急时刻,昆明军区张铚秀司令员亲自出马,向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红河州政府求助。

红河州政府立即动用广播,呼吁民众前往燕子洞(昆明军区最大炮弹储备仓库)拉炮弹。

同时,各级干部纷纷跑上公路,拦下过往车辆并说明情况:“前线吃紧,需要车辆帮忙拉炮弹,如果原本拉的货因此遗失,军队加倍补偿!”

有个拉药材的小老板,二话不说就把自己价值三万多的药材倒在了路边,这在84年可是一笔巨款,然后开车就奔向了燕子洞。

最终,自愿支援军方的民间车辆,高达800余辆,这仅仅是几个小时的动员量。

我军的炮兵阵地刚哑火一会,第一批补给炮弹就运上来了。

半天时间,有6个基数的炮弹被运到了老山前线。

战至夜间7点25分,越军全线崩溃,我军夺回所有失守阵地,越方军事计划彻底破产,此战结束。

在接近16个小时的战斗中,我军共发射了3400吨炮弹,平均每名士兵的装填量达到了13吨,很多负责装填的炮兵第二天胳膊都肿的抬不起来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装填个炮弹能把胳膊给累肿。

你看看炮弹的体积和重量就明白了。

一发炮弹,轻则五六十斤,重则上百斤。

这些炮弹可不是自己长腿,乖乖跑到炮膛里的,也不是你只需要弯腰装填一下就OK的。

车辆是没办法直接开到每门大炮脚底下的,当时所有的炮弹都需要人工搬运到战斗位置。

重炮的炮弹,一发就上百斤,从战地仓库运到大炮脚底下再装填。。。

搬过上百斤的东西出小区么?一天搬几百趟你试试?

而且,那是战场,地面崎岖不平,到处都是弹坑,也随时可能有敌人的炮弹落下来。

此战,我军统计共毙伤越军2000余人,越军自己统计伤亡3700余人。

而我军死亡62人,伤320人,大胜。

由于越军留下的尸体过多,而且过于密集,解放军甚至还专门通知越军前来收尸,并承诺不予攻击。

在越军惨烈的伤亡中,60%是被炮火杀伤的,炮兵贡献最大。

此战,解放军单日炮兵消耗量达到了5倍基数以上,超过了朝鲜战争中范佛里特弹药量的标准。

后来有人问前线的刘昌友师长为什么要发射这么多炮弹,是不是有点浪费钱。

师长说:“我愿用2万发炮弹来减少1个战士的伤亡”。

在此战中,我们有了中国版的炮兵弹壳山。

但不一样的是,当时美军的炮火优势,远远比84年的解放军要大。

我们能以12个炮兵营摧枯拉朽的打赢越军13个炮兵营,水平要远远高于范佛里特。

由于发射炮弹数量过多,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出现了奇景,所有的炮管都打的通红,战士们抽烟往炮管上一按就着了。

炮弹无限量供应的战斗,李云龙八辈子都没有打过,甚至连做梦都不敢想。

很久之前,西方人宣传大炮是战争之神。

我军没有大炮,所以坚决反对这一套歪理邪说。

中国军队坚定的认为,步枪和意志力才是战争之神。

在新中国发展了30多年后,我军拥有了足够多的大炮,并拥有了近乎无限供应炮弹的军工能力。

在战场上一试,我们发现大炮这玩意真特娘的是战争之神啊。

李奇微的战术没毛病,美军打输了其实不怪他。

西方人说的有点道理,大炮确实有用。

中国军队这一用,就停不下来了。

自1984年到1989年,中国军队共向老山前线的越军阵地发射炮弹185万发,平均每天1000发,最多的一天6.1万发,几乎每天都是炮弹犁地。

这还只是轮战,以练兵为主的战斗,如果全力以赴,中国可以天天把炮管都打红。

而越南全国的炮弹总储备,就只有20万发,自己制造不出来多少,消耗基本都靠苏联千里迢迢的补充。

越军是这么评价解放军炮兵的:

炮弹要多少有多少,完全不计成本。

把炮弹当不要钱的石头用,天天对敌人炮火压制的日子,真的是很爽。

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

中国人,自此也有了自己的火海战术,因为中国已经富到可以无视炮弹成本了。

火海战术,中国军队也会用,这玩意不就是钱的问题嘛。

美国30年前的生活水平,中国人会有。

美国30年前的军事水平,中国人也会有。

因为,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

而且中国的发展速度,还会越来越快,中美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总有一天,连美国军队都没有的新装备,我们也会有。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火海战术,中国军队也会用


user avatar   ltharrysmi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里亚纳(菲律宾海)海战。一直以来受到所有文艺作品的冷遇,除了一些日本keyboard侠(本意)偶尔在一些冷门漫画里yy“xxx穿越后马里亚纳暴打美军”(别问是啥漫画,真的,别看,就像我不会推荐你看十年前起点灭亡日本的网文………),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即使是yy中的暴打,一般结局也都只是美军吃小亏,可见现实中打成什么样了(yy给日军加了100分,结果还只是美军输20分)。

这种冷遇确实非常遗憾,因为这又是一场砸烂所有战争中神圣光环的战斗——如果把所有人物名字替换,把航母,战舰换成宇宙战舰,写个架空科幻之类的网文,绝大多数读者看完的反应真的是这一场反派赢了,恶人自有天佑……其中一方有奇谋,有感人的抉择,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好运(先手索敌成功),另一方运气不好,勾心斗角,按部就班打得非常无聊,但就是赢。

伤亡数字大体看来,美方阵亡109,损失123飞机;日方阵亡2987,损失约500-600机,对比已经挺那啥的,但这个还不是真正的黑色幽默:美方损123机,其中80机是夜间迫降损失。换句话说,

一方所有的奇谋,“努力”,怨恨和绝望加起来给敌人造成的打击,不如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给敌人造成的损失。

这都没人拍,估计是黑色幽默战争片确实没人看,尤其还是海战。只能等未来哪个游戏CG做一下。


user avatar   yu-feng-7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德战争中的刻赤战役(“猎鸨”行动),曼施坦因最经典的杰作,在巨大的兵力劣势下在短短几日内便闪电般的围歼了对手,在整个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克里木方面军的组成是一线的右翼的51集团军(8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和2个坦克旅),左翼的44集团军(5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旅)以及作为预备队的47集团军(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折合19个步兵师和4个坦克旅,共有249,800名官兵,238辆坦克(41辆KV,7辆T-34,79辆T-60和111辆T-26)和401架作战飞机。而曼施坦因的11集团军,部署在刻赤一线的只有5个德国步兵师,1个装甲师,2个罗马尼亚师以及1个罗马尼亚旅,总兵力连同后勤分队、各独立单位以及空军估计不超过15万人。

这一仗苏军一方可谓握有天时地利人和。5月的克里米亚半岛仍然遍布泥泞,不利于进攻方的行动。苏军已占据此地四个月之久,得以修筑强大的防御工事。最重要的是,东线战场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是兵力密度很低。德军后期那些兵力密度少的可笑的败仗且不说(主攻地段上经常5-6公里才有一个营,而苏军兵力密度能达到1-2公里一个师),一贯被认为兵力众多的苏军前期的诸多战役,例如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双重包围战中,也不得不面临用兵力严重不足额的师防御十几公里战线的窘况,像德军主攻地段的166步兵师更是一个师要守24公里的阵地。这种情况下被突破实在是理所当然。

但刻赤战役中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克里木方面军多达11个师防御仅仅20公里的阵地,作为防御方的兵力密度(平均一个师不到2公里),在整个东线战争中都是罕见的(苏军经典的库尔斯克防御战中,也不过是一个步兵军三个师驻守19公里阵地,一线也只有两个8000人的师驻守)。

即使是所谓“比较脆弱”的44集团军驻守的左翼,仍然有两个师,63山地师和276步兵师(平均6000人)据守一线大约7.5公里的坚固阵地,在他们后方3.6公里还有157和404步兵师据守的第二道加固反坦克阵地,由宽达11码的反坦克壕沟,钢制拒马,铁丝网和地雷场组成。另外还有两个坦克旅(68辆坦克,包括9辆KV-1)作为集团军的预备力量,还有两个独立坦克营(71辆T-26)在支援步兵师的防御,真可谓实力强大。

当然,曼施坦因也不是全无指望——德军为这一战集中了空前的航空兵力量,几乎整个第8航空军,尤其大批斯图卡、Hs-129集中起来,总计拥有多达555架作战飞机,不但数量占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苏军的战斗机大部分都是I-16和I-153,在1942年的德国空军面前已是近乎炮灰一般的存在。另外,在刻赤半岛连续三个月的狂热而毫无价值的反攻中,克里木方面军损失了高达110,339名官兵,整个方面军部队已经在克里米亚的泥泞里士气低落,精疲力尽。


曼施坦因精心拟定了作战计划。很显然,这位镰刀收割英法联军计划的制定者从他当年的成功中得到了灵感。他把目标定在了苏军左翼44集团军的位置上,不仅是因为苏军相对力量薄弱,更重要的是此地密布着沼泽和湖泊,苏军指挥员一定很难预料德军的攻势会发生在这里。曼施坦因以罗马尼亚第7军的两个师一个旅和42军的170步兵师吸引苏军右翼51集团军的注意力,准备用30军的三个步兵师在突击炮的支援下突破44集团军的防线,同时22装甲师在后方待命,待步兵师达成突破后深入敌军后方(这非常有苏军“大纵深战役法”的风格)。

另外,曼施坦因还用各种杂碎单位,包括缴获的苏军坦克东拼西凑了一个摩托化旅群,由经验丰富的摩托化部队指挥官格罗德克(Karl Albrecht von Groddeck)指挥,跟190突击炮营一起协助步兵在苏军防线上打开突破口。


5月8日早上4:25,经过10分钟的炮火准备,德军28猎兵师、50、132步兵师,在三个突击炮营和格罗德克旅群的57辆突击炮和18辆缴获的苏联坦克的帮助下展开了攻势。在StG77联队的斯图卡的紧密配合下,28猎兵师一待空军打击结束,便立即前出,分割并粉碎了346步兵团,向苏军后方大胆挺进。南面1.5英里处,132步兵师也在4:45(仅仅用了20分钟!)便粉碎了海岸边的291步兵团的防御,5:40边冲到了苏军第二道壕沟前。到7:55,仅仅在攻势开始三个半小时后,28猎兵师49猎兵团就成功越过了第二道反坦克壕沟,突破了苏军的防御全纵深,整个63山地师被打得粉碎,132步兵师也基本在同时越过了壕沟。只有50步兵师稍微遇到了些麻烦,但也在当天晚些时候到达了壕沟处。

与此同时,132师436团的在902船运突击队的帮助下乘船在苏军阵地后方2英里处登陆,他们与正面东进而来的德军汇合,将相当一部分苏军切断在了海滨。

当然,此时44集团军的指挥官Cherniak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集结起了56坦克旅和128坦克营的98辆坦克准备反攻28猎兵师的突破。但部队刚一集结,立马遭来了铺天盖地的斯图卡和亨舍尔的打击,装甲部队立时陷入了瘫痪状态。到8日结束,德军以104人死亡,284人受伤的代价俘虏了4514人,整个44集团军近乎溃不成军。

5月9日,曼施坦因将22装甲师投入了战场。在步兵的帮助下,装甲师顺利渡过了沼泽和壕沟,开始向北突击,德军的三个步兵师也扇形展开前进。不过当天下起了大雨,让德国空军和装甲师的行动非常困难。但此时,苏军的方面军-集团军指挥官,尤其方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失去了对战局的控制。更糟糕的是,51集团军司令员Lvov少将惨遭德空炸死,更让苏军指挥链陷入混乱。

到5月10日,战役开始第三天,科兹洛夫仍然没有下令撤退,而是试图组织各集团军进行反击。可他的遭遇也类似,任何集结部队的努力都会在第8航空军的打击下陷入混乱和崩溃。此时22装甲师在50步兵师的帮助下成功深入了苏军后方,切断了整个51集团军八个师的退路。与此同时132步兵师和格罗德克旅向东狂飙突进,28猎兵师向东北突击,不让苏军有组织后方增援和反击的机会。到5月11日,在被包围了24小时后,51集团军的官兵开始大批投降,苏军的主力宣布瓦解。

后面的事情就一切顺利了,唯一做出了一定抵抗的是47集团军的NKVD 11师,他们给格罗德克旅造成了不少麻烦,甚至打伤了格罗德克本人。但到了5月13日在德军地空联合火力的打击下,47集团军还是遭到了突破。5月15日,170步兵师官兵们已经可以站在刻赤海峡西岸的悬崖上,眺望对岸的塔曼半岛了——5月17日,曼施坦因和里希特霍芬也来到此处欣赏他们的成就。唯一的问题是周围仍然到处都是散乱的苏军后方单位,因而清理抵抗花了不少时间。整个收尾工作持续到5月21日全部结束。

此次战役,苏军死亡+失踪162,282人(德军记录俘虏了147,000人),伤病14,284人,总损失高达176,596人,另外还损失了238辆坦克和417架飞机。克里木方面军18个建制师中的9个被彻底抹掉,其余也基本失去了战斗力,整个半岛仅撤出了37,000人。三个集团军被成建制摧毁,后来在高加索重建。

而德军一方的伤亡仅有1703人死亡/被俘和5885人受伤,装备也不过损失了12辆坦克,3辆突击炮和37架飞机。可以说这场战役是二战中最令人震惊的战役之一,也毫无疑问是曼施坦因个人以及德国国防军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当然,同样重要的是,这里反应了强力的航空兵支援能给德军地面部队带来怎样的助力。


当然我个人觉得,这里最有意思的还不是这场惊人的惨败,而是一个神一样的段子。

刻赤灾难后,克里木方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和政委梅赫利斯相互甩锅。梅赫利斯表示,都是司令员的指挥太无能啦,应该找个“兴登堡”(坦能堡之战的胜利者,他和鲁登道夫在那个时代的各国军界近乎是“名将”的同义词)来换掉他。

斯大林给气的七窍生烟,回电到:

Crimean front, t. Mekhlis:
……(前面是一大段对梅赫利斯失职的怒斥)
You demand that Kozlov be replaced, that even Hindenburg would be an improvement. Yet you know full well that Soviet reserves do not have anyone named Hindenburg. The situation in Crimea is not difficult to grasp, and you should be able to take care of it on your own. Had you committed your front line aviation and used it against the opponent's tanks and infantry, the opponent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break through our defenses and their tanks would not have rolled through it. You do not need to be a 'Hindenburg' to grasp such a simple thing after two months at the Crimean Front.
Stalin
ZK VKP(6)9.V.42r

你说科兹洛夫应该换掉,如果有个“兴登堡”就好了,但你明明知道红军没有任何一个叫做“兴登堡”的将军!克里米亚的局势一点都不难以把握,你应该自己掌握好这一局面,如果你投入方面军航空兵攻击敌军的坦克和步兵,他们就不可能突破,他们的坦克更不可能席卷而来。在克里木方面军呆了两个月以后,理解如此简单的事情,你根本就不需要像“兴登堡”那样的才智。


(我看的是英文版,原文出处如下)

reference:

Sevastopol 1942

Where the Iron Crosses Grow

Коллектив авторов - Битва за Крым 1941–1944 гг.

(斯大林的电报那一段)Стариков Н В, Беляев Д П. Россия. Крым. История[M]. "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Питер""", 2014.


user avatar   ceng-ming-wei-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典战斗,1988年赤瓜礁海战

一、战前力量对比:

1、越南:505号坦克登陆舰1艘,604号、605号武装运输船各1艘,共计3艘。其中505号登陆舰排水量4000吨。3舰兵员加船员约500人。

2、我国:502“南充”号、531“鹰潭”号、556“湘潭”号护卫舰各1艘,共计3艘。其中排水量最大的是531“鹰潭”号,排水量仅有1674吨。3舰兵员加船员约500人。

二、战损情况:

1、越南:2艘武装运输船被击沉,1艘坦克登陆舰被重创(后沉没在大现礁海域)。死亡百人,失踪400人,俘虏9人。后来越南媒体报道,1988年南沙海战越军死亡64人,失踪人员没统计在内。

2、我国:1人受伤(我海军实习副枪炮长、海军突击队队长杨志亮,现是南部战区海军政委,中将)。3艘军舰无一损伤。

3、战损比:伤亡人员500:1,伤亡军舰3:0

补正:据当时参战的531舰政委徐友法回忆(舰长病假,531舰由他全权指挥),越南三条船上共有300个陆战队员(隶属越军陆战旅),加上三舰人员编制227人,共计527人。船沉后,除了我军俘虏的9人,其他全部死亡。后来,他在赤瓜礁海域打扫战场,抓活着的俘虏时,看见海面上全是越军沉船后的漂浮物和尸体,水下报告,闻着血腥味的鲨鱼正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游过来,啃食这些死去的尸体。所以,赤瓜礁死去的越军应该在500人以上。

三、海战经过:

1988年3月12日,越南海军司令部知道我海军陆战队即将进驻赤瓜礁,并长期驻守,以拱卫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建站安全。为了与我抢地盘,越海军司令甲文纲中将决定派三艘军舰(登陆舰505、武装运输船604、605),运送117名武装人员前往九章群礁赤瓜礁抢占礁盘,挤压我海军的上礁人员。我海军编队知道越军的动向后,派护卫舰502“南充”号前往卡位,后来又增派两艘护卫舰531“鹰潭”号、556“湘潭”号前往赤瓜礁支援。

我海军编队的指挥长为陈伟文将军。越南海军现场指挥的是604舰长武飞楚和随舰作战的第146旅副旅长陈德通。

我海军接到的命令是“不主动惹事,不首先开枪,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如敌占我岛屿,要强行将其赶走”,即著名的 “五不一赶”原则。

越南海军接到的命令是“要冷静处理,避免先开第一枪,一旦遭到对方攻击,将使用冲锋枪、通用机枪、火箭筒在内的步兵武器还击,发挥近战优势,狠狠打击”。

双方命令中都提到不首开第一枪,那么这第一枪是谁打响,又是怎么打响的?

事情回到海战现场。

1988年3月14日凌晨6时,双方舰船在赤瓜礁海域对峙一夜后,越军派出士兵上礁插旗,想驱赶我礁上考察人员。我军发现后,向越军喊话,这是中国领海,叫他们赶紧滚开。越军不听,我海军于是组织突击队上礁与越军形成对峙。

到早上8时,我上礁人员58人,越军上礁人员42人。双方在齐腰深的海水中,相距100米,面对面持枪对峙。

我海军突击队队员身材高大,军事素质过硬,在不开第一枪的情况下,近距离格斗只怕越军要吃亏。这点可参考2017年8月,在西藏班公湖地区,我边防战士对印度越界士兵先是劝退,后是推搡,随后印军投掷石块袭击我军,被我军飞起一脚,踹飞印度士兵的事件。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越军对我的警告置若罔闻。不能再等下去了,我军决定拔掉越军插在我礁石上的越南国旗。

我人数比越军多,越军看着我身材高大的战士,本来就害怕,加上海面上我军舰黑洞洞的炮口和枪口正对着他们,上礁越军站在海水中瑟瑟发抖。退也不是,进也不是。越军指挥官武飞楚和陈德通给礁上越军下了死命令,叫他们死守,既不准他们开第一枪,也不准他们后退一步。

这个事情就无解了,我军要拔旗,越军要死守。不过,我军很快展开行动,在拔旗过程中,我海军战士杜祥厚第一个冲到敌军阵中,旗杆面前拔旗,越军上来四五个人护旗,双方撕打纠缠在一起。杜祥厚个子高,四五人也围不住他,他一把把越南旗杆抓起来折断,反潜兵张清跟上,收缴了越南国旗。越军慌了,去抢张清手中的旗。这时,外围一名端枪瞄着杜祥厚的越军士兵(阮文灵)冲上来帮忙,他举枪冲到副枪炮长杨志亮面前,把冲锋枪抵在杨志亮胸口上,杨志亮左手把枪管一拨,越军士兵脚被礁石绊了一下,枪声响了,他扣动了扳机,副枪炮长杨志亮左臂的大血管被打断,左肱骨打飞了一块。枪声响过之后,越军士兵全部傻傻站在海水中呆住了,脸一下变得傻白。。

有一名越南士兵说:“完了!”

随后我军一阵枪声响过海面,队长叫:“开打!”

听到枪声,舰上我海军编队指挥员陈伟文立即命令还击,我舰上官兵立即开火。

礁上的战士按照预定方案迅速后撤,与越军拉开距离,以便舰炮发扬火力,赤瓜礁海战由此爆发。

整场海战只进行了48分钟,越南舰队基本团灭。越军死伤估计500人以上,被俘9人。越军604号武装运输舰舰长武飞楚、第146旅副旅长陈德通,和舰上部分士兵随舰沉没。

整场海战我军以受伤1人,舰艇无任何损坏的微小代价取得了击沉越军舰两艘、重创1艘(后沉没)、缴获越国旗1面的辉煌战果。堪称海战经典。

四、水下的越军舰艇

当时被击沉的越军舰艇怎么样了?

2010年,我国水下摄影师在赤瓜礁附近海域拍摄到了沉没的越南海军舰船。

赤瓜礁越军沉没的舰船,现在已变成了海洋鱼类的乐园。

————————

我是 @南海秘境,自己做了个公众号,也叫:南海秘境

欢迎到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南海秘境

每天我都会在公众号里首发一些关于南海方面的推文,大部分个人原创,主要提供这几个方向的信息:

1、南海历史的来龙去脉
2、国家主权九段线
3、南沙群岛和南海航运大通道
4、南海周边国家和中美南海之争
5、台湾、台海、南海
6、三沙市、南海岛礁建设
7、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石油和天然气
8、海南故事、南海故事等等

1、如果您想了解我国南沙七岛的人工建筑物,因重量原因,会不会导致礁盘沉降,可以点这里:

我国南沙七岛的人工建筑物,因重量原因,会不会导致礁盘沉降?

2、如果您还想了解柏礁可不可以建南沙群岛最大的海上城市,陆地面积达49平方公里,可以点这里:

在南沙群岛柏礁陆域吹填设立威市,可建南沙经济中心和航天发射场

3、最后,强烈推荐您看《万安滩历史性转折,我们用实力,维护了南沙这片海域主权和管辖权》,一雪前耻!

万安滩历史性转折,我们用实力,维护了南沙这片海域主权和管辖权

总之,您想看的所有南海方面讯息,都可以在我的南海秘境公众号找到,欢迎关注!


南海秘境原创矩阵:原创文章目录链接


最后来段赤瓜礁海战视频,以飨读者:

南沙赤瓜礁海战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2697507844886528


现在每年3月14日,越南海军都会在我国南沙海域搞纪念活动。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哪位对葡萄牙军事史有兴趣的话,就会发现葡萄牙几乎专业打这种战斗,举几个大家可能会更感兴趣一些的:

1622年葡荷澳门之战:

因为当年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的休战协议正好过期,爪哇巴达维亚荷兰总督简·皮特斯佐恩·科恩命令提督赖啫臣(Cornelis Reyerszoon)率领一支共十二艘(包括2艘英国军舰在内)的舰队,船上土兵约1000人,准备占领澳门。6月22日,舰队到达澳门,发动大规模进攻,在当时仍为海滩的㓥狗环(今水塘)一带登陆,向澳门城区推进。当时葡萄牙人守兵只有约50人,连同城里加入协助防卫的居民亦只有约150人,双方激战3天。至6月24日,一名耶稣会神父在当时仍是简陋营房的大炮台上发炮,炮弹击中荷军军火桶,荷军大乱,澳门守兵乘机反攻,把荷军击败。荷军约有130名士兵阵亡,126名受伤,40人被俘(一说有300-500名士兵阵亡)。这次是澳门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

此战葡方记载为4名葡萄牙人、2名西班牙人和几名黑奴阵亡,20多人受伤。

16世纪葡萄牙鼎盛期的殖民战争中,这种对方的烂仗更是数不胜数,如葡萄牙以0阵亡守住科钦顶住卡利卡特王公的大规模围攻,奥斯曼、古杰拉特联军3次围攻第乌(1531,1538,1546)打不下来,葡占马六甲2次被围攻均防守成功(一次是亚齐王国在奥斯曼支持下,一次是荷兰和柔佛联军),最终马六甲被荷兰攻占竟然是因为总督被收买。这些仗葡萄牙往往只有两三位数的战损而给攻城大军造成大量杀伤。

而相比之下,同期葡萄牙却可以凭借舰队和佛郎机炮优势,在守军人数远比自己多的情况下攻城拔寨,例如攻占霍尔木兹(葡军仅11人受伤),攻破果阿(葡军250人阵亡),攻破马六甲(葡军28人阵亡)。我甚至怀疑给大明水师在西草湾干掉的2艘小型卡拉克对于当时的葡萄牙而言也算比较大的损失了。


欧洲战场也有两个数据上颇为吓人的,其一1385年阿尔胡巴罗塔(Aljubarrota)之战:

葡萄牙军仅有步兵4800、骑兵1700、英国长弓兵100,卡斯蒂利亚方面则是步兵23000、骑兵6000,还有2000法国骑兵。结果,就像百年战争的很多战役一样,卡斯蒂利亚军在葡军精心构筑的工事面前伤亡惨重,最后溃退,一共被歼1万,而葡军损失不足1000。

更惊人的可能是1762年,七年战争中的葡萄牙战场:

法西联军出动4万多人入侵葡萄牙,其中西班牙军队3万,法军12个营一万多人,葡萄牙以7000多士兵外加英军7104人迎战。结果法西联军在葡萄牙的坚固城防之下屡攻不克,被迫撤退,结果撤退中被英葡军来了个击其惰归穷追猛打,含疾病、逃散、被俘在内共损失25000余人。英军阵亡14人,而葡军损失也极少。


平心而论,这就是葡萄牙这么一个蕞尔小国能够延续下去的主要原因,要知道他旁边就是西班牙(中世纪时还有摩尔人),要是不能经常以少胜多,早就给西班牙吞了(也的确被吞了一次),更别说一度发展成为第一个西方殖民强国了。

也是葡萄牙胜了那么多仗,网上却动不动只提一个三王会战的原因,因为三王会战对葡萄牙而言就是典型的百战百胜,一败而亡,因为国王和2万部队在摩洛哥沙漠里全军覆没,这对于葡萄牙而言几乎是全国兵力了,毕竟国虽强,好战必危。

正因为葡萄牙自阿维什王朝立代以来,胜仗打得太多,所以举国上下逐渐产生一种兵骄将怠、轻敌自负的情绪,据萨拉伊瓦《葡萄牙简史》称,当时葡萄牙人普遍存在这么一种想法,称霸西欧的西班牙大方阵也没有什么了不得,西班牙虐了法军和德意志邦国等横扫欧洲,但我们还不是虐过西班牙人嘛?(应该主要是阿尔胡巴罗塔之战建立起的这个心理优势)所以我们才是世界第一。

当时西班牙的剧作家罗佩-德-维加(Lope de Vega)更是在剧作里写了这么一句台词:

“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当然有个网文有误传,导致有些考试材料都搞错了,并非葡萄牙本国人所作,再骄傲也还没弱智到这种程度),对葡萄牙人的虚骄自大不自量力予以了嘲讽,或许葡萄牙对西班牙的这种心理优势直到阿尔巴公爵率军占领葡萄牙之后才被彻底击碎了。


user avatar   DGX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战争中的葛岘岭阻击战,虽不是战役,但指挥员通过巧妙布阵,取得了零伤亡击毙美军两百多人的战果。


1950年11月,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38军113师经过14小时的强行军,于28日抢占三所里,切断了美军第9军由军隅里经三所里通往顺川的退路。113师发现敌有向三所里以西的龙源里逃窜的迹象,于是命令337团赶往龙源里封堵缺口。11月28日,郭忠田领导的2排作为尖刀排,经过12小时的强行军,赶到龙源里封堵住了美军南逃的道路。

指挥员郭忠田审视战场地形后,没有将部队布置在葛岘岭主峰,而是把部队部署在了公路北侧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上。葛岘岭主峰虽然是制高点,但面对拥有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的美军,只能被动挨打。而公路北侧的小山包则很不起眼,并且正好处于公路转弯处,任何车辆行驶到这里都必须减速。更妙的是,山包靠公路一侧近乎垂直,超出了坦克装甲车的爬坡能力。山包上有一块巨石,巨石下,一个天然的石洞构成了极佳的防空掩体,可以掩护一个班的人员。山包距离公路只有50多米,非常便于步兵发挥火力。

在阻击的过程中,郭忠田正确选择目标,放过了坦克,重点攻击运兵车补给车等薄弱目标。美军飞机三次对地支援都打在了山头的假阵地上,没有对志愿军造成损失。在一天的战斗中,郭忠田排依托有利地形,连续打退敌人3次进攻,歼敌215人,缴获大炮6门及满载军用品的完好汽车58辆,自己却无一伤亡,仅消耗子弹1305发、手榴弹14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补充资料---------------------------

外军的资料有些不好找,搜集到后也会补充在下面

郭忠田是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1926年1月生于吉林公主岭一农民家庭。1945年参加东北人民自治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排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先后立功四次。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排、连长。在第二次战役中,率部十四小时急行军145华里,抢占龙源里谷岘山,切断美军退路,阻击援敌。在敌南北夹击的情况下,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歼敌二百余人,守住阵地。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立特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营长、团长、副师长。


1950年11月29日,西线“联合国军”开始全线退却。美军第1军撤至安州地区,准备经肃川向平壤方向撤退;第9军收缩至价川、军隅里地区,企图经龙源里、三所里向顺川突围;同时,急调在顺川的美军骑兵第1师和位于平壤附近的英军第29旅各一部北援接应。志愿军领导人为集中主力围歼美军,令38军第113师坚决阻击南逃与北援之敌,38军主力速向第113师靠拢;令第42军速向顺川、肃川攻击前进;令正面各军速向安州、军隅里方向进攻。29-30日,第38军主力在凤鸣里地区歼美军第25师1个团大部。该军第113师在三所里、龙源里顽强抗击,坚守阵地,粉碎了美军突围与北援的企图。第40军攻占军隅里,歼美军第2师1个营后,主力继续向安州方向前进。第39、第66军先后由宁边东南渡过清川江,继续向南攻击前进,会同第38军歼击被围的美军第9军所属部队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50军从博川东南逼近清川江,继续向安州方向前进截击美军第1军正在退却的部队。第42军仍受阻于新仓里。12月1日,美军第9军从三所里、龙源里突围无望,被迫遗弃大量辎重装备转向安州方向突围。由于志愿军外层战役迂回部队前进受阻,迟误了插向顺川、肃川的时间,致使美军第9军得以经安州、肃川退向平壤。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色列参与的大部分战争

特别是1976年的恩德培,1981年突袭伊拉克的核反应堆,1982年的贝卡谷地

不过主要还是对手太渣了……




           

相关话题

  美军在朝鲜战争前的战备情况? 
  火枪可以抛射吗? 
  真的存在伪造交通事故进行暗杀的方法吗? 
  为什么高度驯化的家畜,普遍存在白色毛色? 
  《反弹道导弹条约》从多大程度上限制了美苏两国的核竞赛? 
  如果 1996 年台海危机失控,大陆进攻台湾,会发生什么?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北风? 
  抗日战争时如果国军在正面战场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抗战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 
  蒙古铁骑是冷兵器时代古今中外的无敌之师吗? 
  假设有一群数量足够多的蚊子,除了携带传染病病毒的情况,如果它们只叮咬一个人,受袭者会不会被「咬死」? 

前一个讨论
元末起义军和明末起义军为何差异这么大?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难民可怕?





© 2025-01-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