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发表第一篇英文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a-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了一篇BPDCN的case report,在写的时候参考了很多相关文献,然后越看别人写的文章越觉得自己写的垃圾,最后超级没自信,默默的投了个某四大水刊编辑部旗下的一个没那么出名的水刊。

第二周被退了,编辑说已经有了很多类似的文章。

变得更加没自信,听说非英美国家的期刊比较好投,投了个印度的杂志,还为了满足字数要求把文章从2000单词改到1000。

第二周又被退了,编辑说已经有了很多类似的文章(…)。

这时候我基本就觉得这个文章应该投不出去了,特别消极,连着大概一个月都没再动,后来导师都要跟我急眼了。

我就极其消极的在pubmed上输入“case report”,选了“most recent”,投了第一篇文章的所在杂志。

当时自己默认会被退稿,但是希望能给我审几个月再退,因为真的不想再不断改动这篇没救的文章了。

果然如我所愿,大概有5个月都没什么动静。在正好半年的时候,收到了邮件让我小修?!

而且修改完让一个有留学经历的药代帮忙调整了几个语法和单词就录了。

现在我又有一篇文章正在送外审过程中(reviewer invited),我在想要不要先心如死灰像上次那样立个反向flag?


user avatar   cheng-cheng-97-8-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个一图胜千言的,源自票圈,侵删

论文发表经历 一图胜千言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9022948098183168


user avatar   helixlif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次自己动手写SCI的时候,我的好基友老谈就已经修炼成功了模块化写作大法,作为一个发表过PNAS的大神,我对他的方法是好不怀疑的。于是我就在这门武功的庇佑下,开始了SCI的初体验。要说模块化的本质,便是将写作内容拆解,从段落分解到句子,就像在新东方学托福背作文句套来应对写作,有一种类似搭积木的体验。

一般SCI期刊里的Article正文均会分成几个部分:Title、Introduction/Background、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和Discussion,Reference,有的期刊还要Conclusion。这与中国古代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特点就是每个段落都有固定格式。

因而,只要掌握每个模块的具体写作方法,写文章就会如同搭积木般简易欢快。那么究竟SCI模板化的写作方式如何操作呢?下文自会娓娓道来。


题目(Title)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Title)作为论文最精粹的概括,是连接文章与读者(尤其是审稿人)的桥梁,自然不可小觑。

所以拟定题目时应力求简明扼要,且准确完整地概括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即通过题目就能提炼出文章的科学假设。

通常一篇研究性论文题目往往蕴含着这四个要素:疾病、表型、分子和机制。其基本框架是:“主变量”调节“表型”在“疾病”中,经由“机制”,即A regulates B in C via D。

虽然也不乏五要素、甚至六要素的题目(增加了功能和模型),但题目四要素才是文章最常规、最合理的一种题目结构,既能把文章的核心信息说清楚,又具备层次感。

当然,这四要素也可以进行简化,如果文章中缺乏机制研究,那么就可少一个要素。


摘要(Abstract)

摘要,通俗来讲,就是一篇论文的“太长不看”版本。它作为论文的精简浓缩版,其所介绍的就是文章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可让让匆匆一瞥的读者对文章内容有着大致的了解。

所以摘要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论文标题。而摘要具有独立且完整的结构体系,包括背景介绍、核心分子、研究内容和结论意义,符合常规文章的写作规律——“起、承、转、合”。

此外,写摘要时,要确保结论与成果准确匹配;表述时尽量用陈述句,避免过度解度、晦涩用词和冗余语句;使用缩写时要先写全称,括号中注明缩写,尽管有些全称很占篇幅,但却是不能省的,除非是约定俗成的缩写用法。

总的来说,写摘要就是洗净铅华,把最精炼的部分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产生继续阅读文章的动力。


前言(Introduction)

文献的最开始部分,起着引导或破题与承题的作用,其包含的信息有科学问题的由来(历史)、研究进展(现状)以及引申出作者的研究动机,着实可以让读者充分了解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

在介绍研究领域的大背景时,可涵盖疾病的严重程度,临床治疗难度,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等。

细化研究领域介绍时,可总结出研究对象与疾病的关系,包括已知和未知关系,未知部分则为本研究的原因。

介绍分子或概念时要基于前人的工作基础,并说明本研究与他人工作的不同,指出其他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最后总结性地提出,本研究对其他研究有什么帮助,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把读者的思路集中到你要讨论的问题上,引出下文。


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M&M)

这部分就是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介绍实验对象和实验资料,如试剂和动物模型等,2)写清楚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如试剂的剂量、处理时间、操作手法等。

文章表述时以结果论述时的顺序进行排序,且必须用过去时态;可依据需要,插入图、表和公式。实验涉及动物,请附上动物伦理;涉及人类标本,请附上知情同意书和伦理相关材料。

讲真,这部分除了你的同行不太有人会看,但是一旦试验方法被发现有错误,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新方法的描述要足够细致,确保其可重复性,以免成为下一个小保方晴子。


结果(Result)

结果——论文的核心内容,是主要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需要通过严密的论证逻辑来凸显学术价值。

此部分的模块化写作,包括三部分:构思故事梗概,针对每个实验结果分别描述,把每个实验结果组装成段落。撰写时,仍是采用过去时态,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千万不能弄虚作假。




讨论(Disscussion)

Discussion作为科学论文的精髓部分,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作者研究问题的深度(研究程度)和广度(多角度解析实验结果)的,因而也是科学论文中最难写的一部分,通常写得好才能画龙点睛,否则就只能画蛇添足了。

总的来说,就是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评论的基础上,对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提炼,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A、重申本研究的成果,探讨文章所得结果与科学假说是否相符合及其原因,并择重要问题深入讨论;


B、多角度(如实验设计、理论原理或分析方法等)分析研究结果的优劣,以及与其它研究的差异性。


C、突出文章亮点与新意,强调创新性,比如临床研究的新意在于新疗法,新诊断,新观察;基础研究的新意则在于新方法,新发现和新理论(假设);

D、指出文章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再次强调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伏笔;

E、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这部分作为文章的点睛之笔,需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即不要提出特别宏伟的计划,同时也不要过分强调研究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

这部分毫无疑问是论文写作时经常忽视的一块内容,但它却是论文价值的辅助判断指标,通过例举他人的研究成果,提供可查阅的原始资料。

一般可利用Endnote或NoteExpress来边写边插入,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参考文献一定要新,一定要有权威性,一定要是正规的。当然能引用所投目标杂志的文献是再好不过的了。


致谢(Acknowledgement)

致谢作为论文的最终章,可对一些给予课题研究帮助、但贡献不足以写到作者中的成员(如试剂和课题思路的提供者)以及基金资助(标清楚资助项目号)表示感谢,可以说是个攒人品的过程。

如此下来,只需再对文章的语法、词组搭配进行核实与润色,以及针对所投期刊对文章格式进行调整,一篇地道的SCI论文就新鲜出炉了。


报名解螺旋限时免费训练营《10天领悟3分SCI文章套路》参与学习 即可得到
报名链接如下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板水平太低无法指导学生,每周一次的组会除了说废话,就是让下周交一篇SCI初稿。之前有和老板交流过一些想法,结果发现他根本不能给任何帮助,也不给钱做实验,学校能做的实验,只花一千左右的,也嫌花钱不让做。本来随意混了一两年,打算就这样了,拜国内的高房价所赐,临近毕业了突然想跑路,于是研三上学期的十月开始,想做一篇论文出来。这大概就是背景了。

其实想法早就有,只是不想做,真动手开始做了,发现进度其实很快。老板是不可能给一毛钱的,于是自己出钱买了实验材料,挂老板的名字出去加工夹具和样品(被老板骂,嫌花钱),蹭了别的老师的设备,算是把实验做了。十二月开始动笔写,两周写完,拿去给老板改。老板虽然学术能力不行,英文能力总还可以吧?至少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老板看完后,说内容太多,篇幅太长,要拆成两篇投,于是拆出来一些内容,整理成一篇(后续又整理了一篇);又说电子版看不清,要打印出来看,于是又打印出来;看了不知道几天,说没有时间改,还声称,SCI一般周期很长,叫我慢慢搞,我一脸懵逼,当时已经申到PHD了,就差这个论文去申CSC了,这老匹夫压着我干什么?

决定自己搞,慢慢改到春节,年三十凌晨五点,改完了,大年初一投了个ACS新出的杂志,被以方向不符拒。还好拒的比较快,不过也已经很生气了。论文质量我心里是有数的,外审都不送就拒是什么意思?

老板之前一直吹的有一篇二区,好几年前的了,大概三分多,在我们领域还算很不错的。吹点主要是一个月就中了。找师兄打听到杂志的名称,怒投,然后开始了CSC材料准备工作。

三周后,评审意见回来,提了几个简单问题,然后提了几个语法错误(这基本已经中了)。开会的时候和老板提起这个事情,说是投的他当年那篇一个月中的杂志,这次只花了三周。结果他马上说他20天就中了。。。哈哈哈 我们开会的当时都笑了,

然后老匹夫开始抢一作。什么老师的idea啦,什么对老师很重要啦,云云。我统统不干,想法是我自己想的,材料是我自己买的,实验是我自己设计的,程序是我自己写的,论文是我自己写+改的,凭什么给你一作?后来叫他再帮忙改改语法错误,他ma de,他就拖着,拖过了CSC的评审时间,我论文那一栏是空白,就这样忐忑地交上去了,后来没中CSC,cao tm,

他一直拖,我知道他也缺论文,也给他二作+通讯。因为耽误了我申请CSC,我火气也很大,就说老师,你看这论文一直拖,干脆不发了算了。他马上说,我马上写信告到教育部,说你学术水平严重不够,不具备出国读博的水平。后来不欢而散。

终于拖到了5月,才把修回的论文给我,我自己又改了改,发回去的第二天就接受了,三天后就online了。半个月之后,CSC出结果了,我光荣落选,跑路的机会没了,通知书成了一张废纸。

后来另一篇随便搞搞也发表了,工作量略低,发了个三区。于是,我在毕业前夕带着崭新的一篇二区一篇三区,接到了CSC的拒信。

当然,包括我的毕业答辩,老板坐在家里都不来参加,美其名曰叫我锻炼一下,我也成了近几年我知道的范围内,唯一一个毕业答辩自己老师宁可在家里都不来参加的学生。其他的,包括卡我毕业手续卡到最后一天下午才给我签字;对我指手画脚,大骂没有贡献之类的,都不提了,和我失去的博士机会比,又算什么呢。

于是我拿着批发价进厂了。加班到十点半离开公司,洗漱完毕,看到这个题目——

现在已经两点半了。

不知道是跑路去读博,做点研究,还是继续在这里被压榨青春,没有生活;总之,这就是我的第一篇SCI的故事。


user avatar   Chonghe_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篇paper两个月前被以封面形式发表在了nature子刊nature·biomedical egineering。(链接:Monitoring of the central blood pressure waveform via a conformal ultrasonic device)如图。占领一个月子刊封面。科普中文版(超声仪器“戴上”手指,华人科学家发明首个中心血压无创测量设备

同期被美国国家卫生部部长Francis Collins官方博客highlight,48小时内被fb和tweeter转发5000次,感觉很激动了。(Wearable Ultrasound Patch Monitors Blood Pressure)美国国家卫生部部长Francis Collins直接受奥巴马任命,并接受川普任命进行连任NIH主席。当初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没有想到我们的研究竟然会惊动这样的高官,现在想想也觉得很有趣。

国家地理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2019年一月刊: The future of medicine-12 revolution that will revolutionize the future of medicine. (nationalgeographic.com/)

被MIT Technology Review美国官方新闻highlight (A stretchy stick-on patch can take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from deep inside your body

登上美国国家卫生部主页 (Wearable ultrasound patch tracks blood pressure),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几百个像素,lol)

被NIH评为 2018世界全年度Promising Medical Advances

被Nature收录新collection-bioelectronic interfaces (Bioelectronic interfaces)

福布斯(Forbes)2018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In 2018 That Furthered The Study Of Alzheimer's, Cancer And Blood Pressure)

以及70+媒体新闻,太多不一一列举了。

Online attention还算秀。

做了两年的工作,感受还是很多的,续更。

还有些干货,请参看我的另一个回答

冲气以为和:有哪些东西是你读研究生以后才懂的?

11月19日更新

谈谈审稿

文章是被拒过第一次的,一投Nature Biotechnology,编辑审了30天拒掉了,理由是‘虽然工作在新颖度,工作质量都算outstanding,也测了常规仪器无法测量重要生理指标-中心血压,但是我神刊nbt的scope不仅限于wearable electronics,如果想冲我刊,请demo一些史无前例的生物技术’感觉看到邮件有点受打击,但是还是理解nbt的高逼格,毕竟老牌大子刊,该服还得服。

二投Nature bme,之前看过很多非常新的生医工作在nbme上,虽然17年1月开刊,但是牛逼工作云集,比如MIT的Bob langer,Caltech的Mikhail Shapiro,Northwestern的John Rogers太多了,非常多的优秀研究组在投稿,仔细读就会发现,工作强度和idea都是上上品。每年总计发表80~100篇文章,95%拒稿率,优中选优。所以也没有特别想法,能中最好,不能也不遗憾。

Nbme审稿周期非常长,我的稿子一共审了10个月才见刊,期间有两次revision。一审三个reviewer,因为工作质量和工作意义,全部positive comment。但是一看问题当时吓傻了,三个reviewer全部是问的clinical question,我们组主要是material science和electronics,审稿的三个都偏医学,跟我们背景基本不搭。但是也正常,nbme作为医学顶刊,医生审稿很正常。问题一共大大小小52个,非常多,看得出审稿人看得非常用心。(一审一共编辑审1个月,3个审稿人审2个月)。

然后是第一次大修,因为是new group,所以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写了point-by-point discussion,能补数据全部补,不能补的也尽量补,疯狂干了3个月,写了一份77页的response letter,老师看了觉得非常impressive,觉得肯定没问题了。然后投稿。

不出所料,大量付出也有回报,三个审稿人被一次性制服,意见如图

感觉不要更爽,顿时一座大山翻过去了感觉。

后来得知,reviewer 2是西北的Prof. John Rogers (scholar.google.com/cita),柔性电子宗师,也是我祖师爷。

reviewer 3是Scripps Institute的执行主席Dr. Eric Topol (scholar.google.com/cita),世界医学领域高引学者top 10 (22w citation),被评为world No 1 physician and cardiologist (大概发过30~40篇Lancet,NEJM和JAMA,nbt对这种巨佬应该都不算paper,lol)。后来再想想,他一共提了36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一针见血,极其专业。回答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才得以通过。也深刻体会了顶刊过审的不易。

最后Editor也被我们的工作打动了,邀请Eric Topol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专题highlight本工作 (A skin patch for sensing blood pressures),并把我们的工作安排到9月封面。

所以可以断定的是,nature或者science大子刊 (大子刊不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pnas也差不多)审稿人几乎都是same level或者更高,无论是视野还是知识见解,都是最顶尖的一波人,投稿基本就是idea和工作强度的搏杀,还要靠一点点运气。

以上,有空在更新,睡了。

11月20日更新

感谢大家的关注,回答几个问题。

**如何知道自己审稿人是谁?

一般来说都是文章接收之后,当面遇到审稿人,互相之间会讲起,这是一种途径。

另外一种途径是提交文章推荐的时候写一些真正的专家,因为editor有时候对于文章送给谁也没有idea,他会很大可能参考你的推荐审稿人。比如审稿人John Rogers和Eric Topol都是我们推荐的。所以投稿前务必注意,要引用这些你推荐审稿人的文章,一定。

**有同学问我如何硕士第一年做出这样工作的

是这样,idea很重要,努力更重要,我喜欢用Prof. Rogers的一页slides概括这一点

我读研的状态是,每年365天每天在实验室,从来不放假,平均工作时间稳定在14小时。坚持每天看至少归类收集并读3~4篇文章,用Endnote,具体操作就不讲了。

偶尔一两天加班没用的,要的是长年累月不停歇的工作,注意劳思结合,有问题自己努力解决,解决不了看paper,跟组里其他会的专家讨论。

Be tough。不要害怕有人喷你工作,说这不行那不行。这个project做到一半,我曾经出去present,被一个做超声的大牛(不提姓名)喷的体无完肤,说balabala肯定不靠谱。我当时很挫败,但是老师一直鼓励我做下去,后来我就没当回事还是继续做,收集数据,最后把文章搞出来,见刊。我不知道那个当年喷我的大佬看到文章会怎么想,总之他也就是平时发一发IEEE Transaction。

两年多了也没回过国,没放过假,挺想家的,但是工作还得做,工作荣誉感是很高的,觉得很值。


**关于绿卡

总体来说美国申绿卡还是看引用多一些,现在比较稳的范围是400~1000次。当然引用不是全部,如果有一些突破性成果,贡献巨大,被大媒体报道也是可以的。


**还有可爱的同学问我如何土木转方向

我本科是学土木工程的,没错,是去工地或者设计院画图的专业,学了4年,跟现在做的没有半毛钱关系。我的经验是,不要给自己设限,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专业限制自己,潜力永远是无限的,找对方向每天的努力累积下来,是可以颠覆一切的,相信自己现学现卖的能力。交叉学科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之所以不想继续在graduate school做结构工程方向的研究,主要是觉得没有前景,学科一成不变,理论和工业界严重脱节,而且没必要。所以没犹豫就转了生物电子的方向,虽然最开始学起来很困难,但是感觉兴趣很高,所以进步很快,逐渐学会各种技术,知道领域内什么是holy grail,什么已经老掉牙,把自己的项目方向牢牢把控,每天努力,最后结果都不会太差。


**关于柔性电子领域入门文献**

入门时期可以多读review paper为主

推荐几篇

  1. 我们最近写的Advanced Materials (私心推荐lol): 链接:

2. John Rogers, Takao Someya, Yonggang Huang,很有影响力的一篇perspective,柔性电子必读,链接:

3. Dae Hyeong Kim, 2011 Science, 领域开山之作:

先读3篇,然后可以先把领域内著名学者的大型作品(Nature&Science系列优先)挨个读,比如(排名不分先后):

John Rogers (Northwestern),

Zhenan Bao (Stanford),

Takao Someya (Tokyo University),

Zhigang Suo (Harvard),

Yonggang Huang (Northwestern),

Dae Hyeong Ki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li Javey (UC Berkeley),

Xuanhe Zhao (MIT)

...


**应同学们要求,把全文和response letter附上

全文pdf:(pan.baidu.com/s/1kkhVx3)

答审稿意见第一轮pdf: (pan.baidu.com/s/1xPqQMB)


**给课题组打个电话

课题组主页:Sheng Xu Research Group | UC San Diego

课题组主要兴趣:柔性生物电子,超声学,转化医学,微纳器件,以及能源材料。

关于前两个方向,有相关背景的同行欢迎申请博士和博后

具体背景要求(推荐):xugroup.eng.ucsd.edu/wp

有杰出研究才能和潜能,有志于做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的同学,永远欢迎加入。

前面是官方,我的观点:课题组是一个处于井喷上升期的,常年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研究组。我们永远会保证每一篇文章都是独树一帜,观点新颖,工作细致入微有见解。感兴趣可以查看一下徐老师本人近年来的publication flow。(scholar.google.com/cita

老师虽然很年轻(2018 MIT TR35),但是在我眼里老师是一个有世界顶尖学术背景,罕见的研究能力和最高抱负的顶级科学家。但我最看重的是老师师德高尚,不拘小节,在学术研究和问题上没有任何架子。硕士两年跟老师学会了很多很多,不仅是科学知识上,更包括如何做研究,管理项目,与人沟通,公众演讲,太多了。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辅导,也不会有这篇工作。发自内心感谢老师的培养。


**如果有广泛学科兴趣同行欢迎私信讨论

只回复学术和工作问题,不闲聊,不求关注。

欢迎在柔性电子器件及材料,血液动力学传感器,超声及放射影像学,或广泛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广泛生物电子界面方向的同学们推荐我审稿。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要是问我神舟坑毕业生的行径对不对,那肯定是不对。但你要问我为什么这种公司还能活下来,不涉及道德评判的说,就pc这种夕阳产业,越是黑心,越是不把员工当人的公司,才越有可能活下来不是吗。现在战神系列算是站稳了脚跟,神舟也算是个1.5线游戏本厂商了,再顺带压榨员工开源节流,有什么理由活不下去?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不再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在科研路上,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 
  男朋友现在研一要读博士,让我等他五年再结婚怎么办? 
  出国选老板都跟正教授大牛,那谁跟助理教授? 
  如何看待科技部等部门称「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人才评审中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 」?具体该如何落实? 
  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老师,被指疑似学术不端,真实性如何?如何判定其一稿多投等行为? 
  如何看待华南师范本科生一年 14 篇 SCI ?取得这样的成果难度有多大? 
  「科研狗」们,你们的 idea 是怎么来的? 
  意识会是宇宙中一种无法解释的能量形式吗? 
  博士是精英吗? 

前一个讨论
《大圣归来》像十几年前的游戏为什么不好?
下一个讨论
现在骨头最软的论坛是虎扑了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