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小一直缺爱的女生会有哪些特征? 第1页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无法准确表达情绪。

一些心身疾病或神经症患者无法恰当地表达情绪和感受,Ta们常常无法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绪,这一定程度阻碍了了解自我,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构建。语言和自我意识关系甚密,只有当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出现了必要的、准确的名词或形容词,才能让人们的情绪和思维得以定位。

因此心理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用症状学术语或心理学表述来对来访者的感受进行标记,增强Ta们的确定感和掌控感。当人们能够把一件事情置于某种逻辑关系之下时,它就好像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了。内在的思维或行为就不再排斥、恐惧或害怕失去控制;反而,人们的内在情绪就能以命名的事物为依据,让人获得掌控感。

2、低自尊状态:

稳定的自尊需要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而不是他人的评价,所谓的低自尊其实就是自我的根基不牢固,所以在成长中不得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体系。再有一个因素,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擅长评(nei)价(juan)的文化,一个孩子成长中不仅仅需要为自己负责,还会生活在周围的比较和评判之中,适度的评价到没什么问题,一定程度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但往往过度的评价会贬损个人的自尊感。

3、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可能出现的一个场景——当别人提出意见或要求时,常常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对Ta们来说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因为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往往比Ta们自己的更重要。但其实Ta们通常并不能自洽,在下意识的答应了对方之后,可能才会回过味儿来——原来这可能是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事情,或是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但为时已晚,由于“面子”的原因,又无法重新回绝对方。

受一位来访者的启发,Ta在处理跟他人关系的时候有个小诀窍,就是“不要立即答应对方”,这样做可以避免直接拒绝所带来的“尴尬”,也能防止自己反复陷入自责的情绪泥潭中。即使答应对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思考后决定拒绝,还能帮自己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想理由。

4、我必须懂事,才能让别人开心。

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来访者谈到家庭,父母在她7岁时离异,在那之后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她深知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才把她抚养成人,所以从小就很争气,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从优秀的大学再到留学国外,她成了周围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母亲对她的要求也一直没有放松过,在她回国工作后,母亲却要求女儿放弃恋情另谋佳婿,这让她彻底崩溃。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变得很“懂事”,会体察“父亲”或“母亲”的情绪,做事说话谨小慎微,他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不仅在家庭中,在外也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往往忽略自己。但Ta会变得不快乐,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会被别人指责。但又无法从这个怪圈里跳脱出来。

另一方面,单亲妈妈或爸爸也会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维系已经破碎的家庭,在孩子小时候,他们会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能做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到了孩子成年后会通过干预其婚姻来施展控制。等到孩子人到中年,有些家长还会通过“生病”来把孩子拴在身边。

相比于普通人群,来访者中父母离异的比例会更高。从家庭关系的视角来看,Ta不仅要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要承担起作为“配偶”的义务,但这原本不属于Ta。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弥补这个缺失。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拯救家庭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过度控制,也要反思一下,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控制孩子。

5、严厉的超我。

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们内向、腼腆、羞于表达自己,甚至时刻受困于焦虑、强迫或抑郁。反倒是在那些自由生长的孩子身上,我们能观察到他们富有激情、勇于探索的一面。因为他们的超我是灵活的、富有弹性的。

6、听到称赞感觉受之有愧。

一个来访者向我倾诉,每当她听到别人的称赞会非常不自在,认为自己受之有愧,而且往往将成功归咎于客观因素甚至是运气。而当她听到别人的评价时,尤其是负面评价,她会一股脑地认为对方是在否认自己的能力,因此变得更加消沉、不自信。

谈到原生家庭,来访者表示妈妈性格强势,不论是学习、生活,甚至感情,都要干预,妈妈的关(kong)爱(zhi)持续了她整个学生时代,大学毕业后,她结婚生子,顺利工作,母亲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干涉自己,但在她心中却形成了一套评价标准(超我),时时刻刻在监视着她的一言一行。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是指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要表现得足够好(good),为孩子遮风挡雨,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要逐渐学会放手,让孩子能够独自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同样重要的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适时退开(enough)。如果妈妈一直处于good模式,就可能出现强势的母亲和懦弱的孩子。

7、“老好人”意味着不敢轻易拒绝他人。

一位中年男性在半月前的一个夜晚突然感到心慌不适,伴随着胸前区憋闷感,多次就诊后排除了心脏疾病,之后转诊到我这里,明确诊断为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他是个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大家都认为他脾气好,干活勤快,可他自己非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每次有人提出过分的要求,他虽然心里不愿意,但嘴上从来不会说半个“不”字,这就导致他心中的怒气不断上涨,可他自己的理智却在控制、压抑着情绪,但这些情绪不会凭空消失,而会推动身体产生“心慌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伴随“极度恐惧”甚至“濒死感”。

后来给他两个建议,一是去参加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打篮球、拳击;二是允许自己表达愤怒,甚至可以吐槽一下那些让他不爽的人。他慢慢能够从自我压抑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惊恐发作的频率越来越低。

8、不敢表达自我。

我们的话语体系中不太允许“自我”的表达,在家庭中我们要遵从父母之意,不许忤逆;学校里我们要尊师重道,哪敢乖张;工作中我们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上级指东你不敢往西;新闻媒体里,更是要弘扬社会正能量,阴暗的事物无处遁形。

可所有的压力和情绪不会因为你不提就消失不见,这些所谓的“负能量”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对你造成攻击,让你的思维充满各种禁忌,令你从敢想敢做变得唯唯诺诺。小时候那些形形色色的梦想被逐个打压下来,你开始变得单调、乏味,甚至变成“行尸走肉”。

这些都是“严厉超我”的来源,它倾向于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对理性的“自我”也带有侵略性。而“本我”、“自我”的压抑正是造成抑郁、焦虑、强迫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9、不善言辞。

一个来访者被周围朋友评价为高冷,不会主动关心别人,Ta自己解释为不愿意跟别人聊闲天,“这是浪费时间”或者“这是无效的沟通”。我好奇“那什么才是有效的沟通?怎样才是不浪费时间?”在Ta的印象中,聊天一定需要带着目的性,比如为了解决矛盾、为了使得事情有所进展。有时候甚至需要功利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人和事,Ta才愿意去花时间了解和沟通。

可Ta说着说着意识到“不聊闲天儿”可能有些不对劲,因为这让生活变得无趣,而且充满了“政治正确”,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离Ta越来越远,而自己的情绪也逐渐表现出抑郁和过分担忧的状态。

成长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了我们不喜欢“聊闲天儿”,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轻松而温馨的环境、学校的某个老师曾因自己聊天而严厉的批评指责,或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聊天对象等等。这些都让我们以为“聊闲天”、“说废话”是不对的,逐渐使自己丧失掉了这种能力,但与此同时可能丧失掉的还有“情绪排解的通道”和“获取快乐的源泉”。

10、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低自尊的人不自信,听到别人的称赞,Ta会非常不自在,会认为自己受之有愧,而且往往将成功归咎于客观因素甚至是运气。

而当Ta听到别人的评价时,尤其是负面评价,他们又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寻原因,而是一股脑地认为对方是在否认自己能力,因此变得更加消沉、不自信。

看到别人努力,而自己状态欠佳,Ta会变得玻璃心,甚至心态崩塌。

Ta开始逐渐回避与他们一同交流,不愿出现在公共场合,厌学、翘班。

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Ta会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来试图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差,甚至是设立一些非常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但是高标准通常不容易达成。

Ta会变得异常烦躁,紧张、担心自己无法成为目标中的样子,但是又不甘心,因此不断设立要求,不断地担心自己达不到要求。

这就是焦虑。

时间久了,Ta跌落到否定自己能力的怪圈里,痛苦异常,又找不到解决办法。长此以往,循环往复,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不断加深自己能力不足的印象,逐渐失去对学习、工作甚至生活的兴趣,Ta会变得消沉、低落、自卑、自责,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抑郁。

11、自我消耗

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自我消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必然伴随着心灵和肉体层面的自残、自伤,甚至自杀。

有人把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其实有很强的误导性,“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不用治疗都能好,可抑郁症全然不是这样,有时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区分敌我,自己攻击自己。有时它像开启了情绪“凋亡”模式,也就是一种“自我毁灭程序“,甚至不需要外界刺激,都会走向灭亡。

是什么导致了自我消耗?抑郁者常常在幼年时期未曾得到过父母“不计回报的爱”,父母只关注孩子是否表现的优秀,有没有能力,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因此在这样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讨好别人,以免被攻击。时间久了,他们会把各种高标准、严要求内化于心,甚至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一起指责自己,他们的人生目标只剩下不断地向外界证明自己,不然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曾奇峰在《幻想即现实》中说到: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文干货预警:

我是个情感博主,从恋爱角度,这篇方法论我们分上下两篇来说。


这一篇讲:我们如何重新规划自己的需求和付出。

下一篇讲:我们具体怎么才能做到低耗能的需求和付出。


这是我公号的一个系列文,是我们社群的重灾区。所以写得很多。

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要讲:

人家想要啥,

人家想要你给啥,

你想要的到底是个啥,




一:人家想要啥+人家想要你给啥。


婚姻的本质这个问题,我说了不算,想结婚的男人说了算。

于是当我走访了大部分的男性小伙伴之后,他们给出的结论是:希望有一个战友互相关心,互相疼爱,一起吃香喝辣,责任共担,风险共担。

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的其实是非常具体的合作。小到你做饭他洗碗,大到他挣钱你带娃。

对他们来说最舒适的相处方式是:他单身的快乐没有被摧毁,婚后却多了一份家庭的快乐。

他自己选择了比较舒适的时间精力分配,他自愿为家庭付出相应的劳动成果,而且你双手双脚赞成且珍惜。

和你相处并不需要他伤筋动骨去磨合,他想做的事刚好是你希望的,他给自己做完了以后顺手帮你做一份,你会非常感激。

他的很多想法并不需要你去反复询问,不需要和你过多解释,你都懂都认可。

他做他自己就好,你自然而然的会认可他,肯定他,需要他,甚至崇拜他。



好了,我们现在来讲:

你想要的到底是个啥。


其实反过来也一样。

我一直反复的说低耗能恋爱,是两个人之间相处比较舒适的状态。

你和他认识的时候,已经把自己调整成一个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对方就觉得你的相处方式很舒适的状态。

就不用每天绷着神经,不断的去考虑——

我想要个包,我怎么跟他说?

我想让他洗碗,怎么跟他博弈?

我过年不想回他家,怎么跟他扯皮?

这个事情是双向的是相互的,你觉得舒适的方式也是对方所期望的美好愿景。

可是,【做自己就好,对方就会理解接纳和回馈】的前提,是——

你本身非常的百搭,是一个大部分人都会想要接触的好相处的人。

你的性格里面不稳定的因素越多,能够完全接纳你的人就越少。

所以,当你想要一个不需要动脑子就有的爱情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对方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

你脑内模板里的神仙拥有的品质,比如:

温柔体贴同理心高洞察力强,

有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心胸开阔不记仇愿意主动给台阶,

听对方叨逼叨负能量时可以安抚+提出建议,

有矛盾时先冷静下来安抚对方,

尴尬时带节奏换话题无缝连接……

扪心自问,这些你自己有吗?


大部分姑娘的误区在于:

认为爱,只是一种服务和照顾。

所以自己愿意掏心掏肺付出的就是这个。

但是想要的回馈,却不仅仅是对方的服务和照顾,可能还带着对方的服从,以及更加玄幻的——无条件的包容和体贴。


所以她们经常陶醉于:啊我熬夜给我男票选礼物,我够用心了吧。

而直男们想要的是:礼物而已,随便啦。有没有谁哄女朋友的作业给我抄一下?啊好麻烦我情愿交工资卡。

然后她们会因为自己熬夜选了礼物,而蠢直男抄了别人的作业或者直接发红包而愤怒。觉得互相【用心程度】不对等。

我开个小差哈,那些品质和能力我有八成,有的还在修炼。但是起码我知道我该有什么。

可有的姑娘不知道修炼的方向是什么,但是她想要的东西却这么全乎,这个就很难办。


在又卑又亢的那篇文章里面,为什么我说原生家庭可能是导致一些人缺爱的根源,那是因为我真的接过很多很多这样的咨询,每次接这种咨询和他们共情,我都半天缓不过来。

太压抑了。

我发自内心地心疼他们。


大家的问题基本上是一致的,缺爱就是因为小时候得到的爱不够,或者他们认为父母给的爱的方式不是他们所喜欢的,他们很向往很渴望,那种被无条件接纳的爱,但是求而不得,所以就一定要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代偿。

但是问题是:爱和爱是不一样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不平等的爱。

当你是一个小朋友的时候,你不明白社会的规则,你也不懂得好好的表述自己真正的需求。

所以,父母可能会理解偏差,父母也可能会经验不足,甚至他们不认为提供那种你需要的爱是他们的本分。

这种爱是没得选的,在亲子关系里的文章里有说过很多次——投胎真的没得选,全靠运气。

而且那种貌似无条件的爱,来自于某一些血缘上的联系和某些特定的时候才会有的激素。

错过了这一茬以后,想在别的地方找补,属于你想喝牛奶,但是找了一只公羊使劲的吸奶,这是一种刻舟求剑。

这种爱明明只会出现在父母对亲生孩子的感情里,的确需要对方把这种爱模拟和还原出来,本质上就是在找一个替代品。

你不是在找男朋友,是在找个全能的爹。



我记得我给一个非常优质的三高小姐姐做咨询的时候,听她把自己想要的1234罗列出来之后,我说其实你所谓的爱情约等于秘书,男仆和护工。

而实际上这几个东西如果想演的话,一定是演得出来的,而且成本并不大,只需要花时间精力。

面首们和女德班优秀毕业生一样,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发自内心的想要做这些事情,需要一定的羁绊。

可是不发自内心,只是学个表面哄你开心,还真不难。

你确定你要的东西是这么浅层,只要培训个把月就能上手的技能吗?

你真的不介意你的另一半,除了把你当婴儿照顾之外,其实不懂你的志向、不能欣赏你的坚韧、不懂你为什么会要求他做这些事,也不想懂你?

小姐姐非常激动地说:可是我有钱我愿意给他钱,我也非常愿意对她好!

我说如果你的爱情是一种有非常明确KPI的包养,那个真的叫爱情吗?

你想要的东西,那些油腻老男人找20岁低眉顺眼乖女孩儿的时候早就玩儿烂了呀。

这种假装被无条件肯定,被包容被伺候的想法,其实是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满足才会有的需求啊。

今天的信息量比较大。

我只能帮大家分析一下:对方真的想要什么,以及有些没有见过爱,为了复原婴儿时代的照顾而钻牛角尖的孩子,到底应该怎样重新认知自己的需求。


这篇本来我是打算只发在狗粮群的知识星球的。上周踏踏实实写了一周。

因为非常扎心。


尤其是很多人追求表面的爱的形式,仅仅是需要一个秘书和护工这一块。

其实这真的不叫神仙爱情。


大家可以好好的想一想,自己还缺哪些课要补,自己想要的爱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给大家布置个作业。

你们先琢磨一下,怎样才能稍微省劲儿点的谈个恋爱。


疗愈自己,是个大工程。

有些姑娘一对一咨询半年,几度崩溃,也要坚强地把曾经的认知拧过来,我都觉得她们很厉害了。

真的自己给自己扒了层皮。

重新爱上自己,重新衡量和世界的关系。

成长,哪里有不痛的。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相关话题

  有哪些惊艳到你的句子? 
  当做的比别人好时自己骄傲怎么处俚?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用俄乌战争编段子?如何从心理的角度分析? 
  中国酒文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控制欲望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地心说为什么能够统治那东西方人民的思想一千多年? 
  女性在被强奸时,真的无法反抗吗? 
  为什么恐怖游戏里,明明知道不会伤害到自己一分,注意力都不由自主集中,而且感到十分害怕? 
  如何克服严重的拖延症? 
  女朋友以前是小姐,骗了我三年,我该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全职妈妈教育孩子比非全职妈妈更好吗?
下一个讨论
为何网络上许多言论都令人难过和失落?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