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国外待久了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中国了? 第2页

           

user avatar   xu-lan-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大部分“回不去”的人还是因为高收入,和高收入相应带来的生活水平,毕竟很少有人能接受年薪要从100万降到30万,还有一方面就是眼界,好比国内很多在北上广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很难回到家乡小地方一样。至于幸福指数这个东西就是见仁见智了,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回国过得更开心。


user avatar   li-car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不起,跟不上。

我认识的一些“回不去的人”有不少是错过了国内资产收入增加最快社会变化极大的时期,回国收入赶不上,生活节奏人脉资源跟不上,思维做事不能融入,房子也买不起了。

当然,也有其他人在国外生活很悠闲轻松,环境也好,生活方式选择较多,不喜欢国内压力大和攀比的环境就不会去了。



****广告分割线~~~欢迎参加我的Live :D *********



user avatar   maoyi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套用我之前写的文章:

回国?不是回不去,而是回不到过去


我计划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从迪拜回国休假,在出门的前一天,心中一直有些紧张,不仅因为这是第一次带孩子出这么远的门,也是因为回国这件事,确实让我产生了些许焦虑。

但是这很奇怪,我明明即将回到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为什么我会感到焦虑呢?于是我开始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长居海外的华人,在踏上这段"回家"之旅前,我感到前方仿佛充满了未知性。


带着女儿乘坐高铁回家,她好奇地望向远方的一片“灰色”……

我开始像那些不太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一样,用臆想去判断在中国可能会发生的诸多"状况"。

雾霾会不会让我和孩子生病?

我的手机和钱包会不会被偷走?

那些可能不干净的食物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


不仅如此,无法巧舌如簧的我还要提前预练好答复亲戚朋友各种问题的说辞,以避免落下不礼貌和"国外回来的了不起啊"这样的负面印象。

"在迪拜赚了多少钱啊?"

"没赚多少,瞎忙瞎忙~"

"迪拜的人是不是都很富啊?"

"没有没有,都是媒体夸大了~"

"国外高档生活过惯了,回国不习惯了吧?"

"哪里哪里,还是国内生活舒适~"


同时,我开始问国内的朋友一些我觉得很有必要的"蠢"问题,以让我回到中国后不会显得那么蠢。

"现在去国内生活一定要装哪些软件啊?"

"国内银行和移动营业厅几点关门啊?"

"酒店去什么网站订比较便宜啊?"


然而事实证明,以上的一切问题大多都是我的臆想,回国前所担心的状况均未发生,也没有亲朋好友会用这种尴尬的方式问我问题,而回国后我也迅速上手了国内的新兴软件,生活上并没有感到不适。

虽然中国依然还有许多"陈年老垢"还没得到解决,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人的生活确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对于海外华人来说,这种"越来越好"使我夹杂着许多情感,既有惊喜和自豪,亦有迷惘和孤独。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从小长大的老朋友,殊途陌路多年后,再次见到,欣喜之余却已不知该如何问候。这种渐行渐远的疏离感,要归功于中国那快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这与我们的"过去"的经验完全不同。


这是我曾生活20余年的杭州老社区,城市巨大的变化并未改变这里太多面貌,但本地人早已出走,年轻人不再回头,这里仅仅充斥着留守老人和外来务工者。物是人非说的就是这样吧……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个连我父母也嫌弃的被遗忘的“老朋友”已经没救了,摆脱不了被拆除的命运。

前年回国的时候,朋友开车载我路过了自家小区大门好几次,我居然都没发现已经到家,因为过去我记忆中那门庭冷落的小区门前,现已经开满了各式商铺。我的一个朋友描述欧洲时曾说道,可能欧洲小镇过了一个百年,还是一样的街景。我想中国才过两年我就不识自家门了,若是过了百年,恐怕连家都不知在哪了。

这次回国,我已经不敢深入城市太久,一是早已不识路,二是中国的大城市相比迪拜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即使如此,这些城市里的每一个细微部分,依然在不断变化,无论是物理层面还是意识层面。

记得刚去迪拜的时候,我把迪拉姆标价心算换成人民币,现在回到中国,买东西一定要把人民币换算成迪拉姆才能判断是否值得购买。可说来也奇怪,买的时候并没感觉物价高,还直呼东西便宜,但兜里的钱总是会不知不觉地如流水般花个精光。

我感到国内与日俱增的商业氛围正在不断地激发着我们的物欲。虽然迪拜自诩为购物天堂,可国内的商区正在变得越来越有趣,购物和餐饮的选择性极其多样,不同品牌满足了各种层次的消费者,就连产品设计理念也甩出迪拜几条街,而贴心的服务甚至让我觉得不买点什么都有点不好意思……对于如我这般不谙世事的"外来人",最容易跌入这物欲的陷阱。何况,我这还都没提淘宝网呐~

互联网对中国的改变更是翻天覆地,一个手机便能走天下。可我一直没有支付宝,微信钱包也没有绑定,我带着现金去购物吃饭,后来发现自己蠢透了,如果我一开始就使用大众点评网,可以省下好多钱,如果我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还可以享受更多折扣和便利。

一个杂货店50多岁的大妈满腹狐疑地问我:"你干嘛不用支付宝?"我说我没有。尴尬……

我很快用完了亲友给我的红包里那崭新的"毛爷爷",我突然发现纸币这种东西在现在的中国似乎就是为了给红包而准备的,然而现在连红包都快被微信取代了。

回国第二天,我就马上去银行开通了支付宝,绑定了微信,才觉得踏实一些。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中国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生态

如果只是应付过日子,那么10块钱的面条,2块钱的包子,无数个位数售价的小吃,淘宝网上便宜又好看的衣服,还有较低的房租和相对便宜的公共交通,国内较低的生活成本应该会让许多迪拜华人羡慕。但如果中国人想过得更加体面,那么将会耗费极大的代价。许多中国人的苦难并非源自生活,而是源自面子。

朋友开车来接机,他的车那天不限号,他说在杭州如果想天天都开车,一个家庭最好购入2台车。他说现在的油价是5块多,说完他付了一个高速收费站的费用,从机场到我家大概半个多小时车程,我们一共经过了3个收费站,每个15-20人民币,我掐指一算,突然觉得迪拜的SALIK(过路费)温柔了许多。

在迪拜我一直给他寄送奶粉,有几天供不上,他去外面店里买,一罐进口奶粉花了300多块,好像还是假的,而迪拜同款只有半价。他问我在国外孩子谁带,我说请了菲律宾保姆,一个月人民币3000多块啥家务都能做,他说杭州请一个保姆至少要五六千,还不一定做得好 -- 这是我回国后难得出现的优越感。后来我塞了好多在迪拜买的其实不算贵但看着很高档的小零食给我朋友,我知道这些小东西如果在中国上架,价格也会翻一番。


通过大众点评网的团购,在一个地区颇有知名的日式餐厅,一个拥有9道精致料理的双人套餐,仅花费了我们168人民币。


在我老家附近,从我儿时起就时常光顾的破破烂烂的早餐铺里,小馄饨和锅贴依然还是过去那用心的老味道,这家17年的铺子马上就要随着拆迁而消失。老板对我说:“我已经干不动了…”

双方父母遵循着符合中国传统的人情美德,帮我们安排着各种饭局和会面。席间不仅感受到浓浓的家族氛围,也让我感受到实体店受互联网压迫后,所转化出来的越来越夸张的餐饮规模。作为一个吃货,对比过去的回国之旅,这一次却对吃的欲求越来越冷淡。过多的餐饮选择反而让我疲于应对,而过速的商业化也让"吃"这件事慢慢丢掉过去的用心和诚意。味纵有万千,却千篇一律。

朋友聚会,餐桌间的谈资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在房子、孩子和票子的压迫下,过去和朋友隔着肚皮侃大山的岁月也已经不在了。这一次我也并不愿意提太多关于迪拜的故事,毕竟迪拜的故事早几年回来便已说尽,而这边的话题早已经翻篇儿了。

忙忙碌碌的生活下,大多人一边吹着牛逼,一边自怨自艾,一边谈国家大事,一边哄老婆孩子。谈钱伤感情,但似乎不谈钱就没啥好谈的样子,毕竟在中国,钱才是衡量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许多海外华人的尴尬在于,明明没赚多少钱,赚的也是辛苦钱,还必须要被卷入"国外一定好赚钱"的误会里。

海外华人早已不是当年的"海外华人"了,但大家还是觉得我们是那个时候的"海外华人",甚至,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是。

过去的海外华人,能出去的不是学霸就是有背景的,大多本身就是精英,无论在哪里都是精英阶层。但现在华人去海外的门槛越来越低,海归的光环早已黯淡不复当年。在迪拜,有着大量低收入的华人,也有着大量高薪的中国面孔,何况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海外华人同样生活得艰辛不易。"海外华人"现在只是一个好看的标签,具体赚不赚钱赚多少钱仅在乎自身实力和际遇。倒是在迪拜如果问老外觉得哪个国家的人最有钱,中国人一定首当其冲。

过去的海外华人回国好像是城里人回村,可以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回国则更像土老冒进城,不仅要重新适应全新的生活经验,还要被各种妄断,所以呐,请善待海外华人这类"弱势群体"吧。


朋友亲戚时常会问我,什么时候回中国发展?诚然,中国有许多难以放下的思念,比如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始终如一的儿时玩伴、还有那一份戒不了的乡愁。哪怕考虑一些实际问题,也有子女的教育、未来的生活保障、和国内留存的根基等等。

然而迫在眉睫的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回国后的我们究竟可以做一些什么?

选择了长期的海外生活,也就等于自主放弃了国内的大部分的资源建设和关系维护,在中国这样的"关系社会",没有了"关系"这种"基础建设",也就等于丧失了发展优势。而即使回国马上运作这种"基础建设",也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其结果依然还是一个大大的"X"。更何况对于许多海外华人,并不擅长这种"关系"的处理。

中国的高速发展,对海外华人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这使得在中国庞大而饱和的市场中,能留给海外华人发现和获取的机会越来越少,纵使在能力上,说不定也竞争不过那些长期在中国社会洪流和逆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本土精英。在海外,人们可以选择驻足守望,在中国,不奋力追赶就没有生存空间。

然而,又有多少海外华人愿意放弃海外简单有序的生活,还算不错的工作和收入,怀着诸多未知去打开一个"潘多拉盒子"呢。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我们还会像从前那样快乐么?


回国才两周,我刚刚适应了中国的节奏,却又要马上离开,我想当我再次归来的时候,我是否仍需要手足无措地再次跟上脚步,在这块好像即属于我又不属于我的土地上。

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回不到过去,我们的心智和状态也回不到过去,当一切都往事随风,剥离后剩下的,已经是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自己。

谨此与所有海外华人共勉。

-

作者介绍:

毛一鸣,迪拜人网站创始人,迪拜人杂志主编,独立撰稿人,资深迪拜通,迪拜人称"站长"。常驻迪拜6年,从事媒体工作,根据自己的经验撰写了无数迪拜生活指导型文章。


user avatar   li-xing-he-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很多人出国回不去不是真的『回不去』,而是他们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更挑剔的要求看待国内的工作机会。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现阶段从发达国家回国就意味着放弃一些个人利益。

所以平时聊天说『先工作几年攒点经验再回国』、『考虑考虑再回国』这种的基本很多都『回不去』了。除了敷衍提问者的原因以外,还因为国内的工作机会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等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达到了在国内能找到超过在美国天花板的工作的时候,他们发现孩子已经成了100%的美国亚裔,对中国毫无感情。这个时候他们是不可能放弃孩子回国的,就算他们要回,也不可能全职,因为孩子不会答应。

因为情怀回国的人有,也基本是在孩子上学之前这个窗口期回国的,这种人少。回国后让孩子读普通学校,而不是国际学校的就更少了,归根到底,大家还是不愿意放弃两面下注的机会,把孩子生在美国以后跑路方便。

题主说自己内心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你热爱祖国的什么呢?如果是美食文化,你在美国也可以进一代华人圈子说中文、写汉字、吃中餐,在美国也可以过春节。如果是中国的美好风光,你用美国护照也可以来中国欣赏。如果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中国人,那么你问问自己,就算住在中国,如果有机会,你是不是也是会把孩子从中学起就送到国外读书呢,是不是也会为孩子办理绿卡和外籍身份呢?你热爱中国的什么呢?不妨好好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再来谈对祖国的感情。如果这些问题回答不上来,我还是建议你移民,并且入籍。因为你的『爱国』,并不是真正的爱国,你的『爱国』用美国护照、美国身份也可以实现。你愿不愿意大声说出“我自豪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句话?我并没有任何贬义。移民与否都是个人自由,选择了美籍就好好做根正苗蓝的美国人,从主流美国社会的视角和立场看问题,对自己、孩子长远发展都有好处。

我知道很多人都和你有一样的烦恼。自己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但是又更喜欢美国的生活。在我看来这都是自己给自己的烦恼。既然更喜欢美国的生活,就大大方方移民,没什么不好。如果你回答不了上面那个问题,那『中国人』不过是个虚名而已,没必要死守着不放,给自己增加烦恼。绝大部分华人移民成为美国人后都过得不错。

最后说说我的个人想法:

我是决定要回国的。这种选择不是因为什么孩子要成为中国人(说实话,我不在乎孩子会不会中文,更未必有孩子。),喜欢中国的美食文化(我在美国可以几个月都吃同一道菜,对吃穿没兴趣)。我所以决定回国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觉得中国是我的家。我认同的不只是这片土地,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别人的东西再好,那还是别人的。我就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人过得好一点,让中国更和谐美丽。

大学到现在几年在人生哲学方面思考了很多,对个人功过、利益早就看淡了,也适应了简单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情趣我现在都觉得麻烦,只要有书看就好。)。我现在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人死了不过是化作灰,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在政治上我比较偏左,比较关注底层。中国人整体上还不富裕,也自然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既然这样,我也没动机像许多人一样两面下注,更不会向美国社会交投名状了。选择了就不后悔。


user avatar   wyskywalk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有千赞和几百评论。
我说的是我个人情况。我有很多朋友回国发展得很好。
很多评论都说到一点,就是社会状态和经济发展有关,以后会肯定会更好的。
至于欧洲经济衰退,这个是事实。欧洲各国都处于吃老本状态,但是我觉得不至于会衰退到社会动乱的程度。
说欧洲种族歧视的问题,个人认为与国内各种地域歧视,性别歧视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以下原答案
=========================我在欧洲学习工作十年,然后回国工作两年。现在已经回到欧洲定居了。

总体来说,回国工作生活有很多不适应。污染、食品安全、房价等等,这些回国前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也同时想了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并不是最后让我决定定居国外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我并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而且如果我试着去尊重别人,别人反而会越来越不尊重我。

我网购出了问题,只能大骂客服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必须不停地呵斥那些加塞的人。即使是工作,很多供应商如果不跟他们吵一架,根本就不会好好干活。

在国外大多数时候只要按照规矩行事,不用大喊大叫也能解决问题。

其他不太适应的还有公共场所抽烟、母婴设施缺失、各种安全设施缺失等等。


我在国内觉得活得很浮躁,周围的人普遍都攀比,鄙视链盛行。同时人人都很焦虑。


我发现国内很多人都向往平和安静的生活。这就是在欧洲很平常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说,我在中国需要努力奋斗,才能追上我在欧洲唾手可得的生活质量,同时要付出内心的平静为代价。

所以最后决定出国定居了。


user avatar   sq-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热情啊,微笑啊,帮个忙搭把手啊,这些最表面最肤浅的东西最容易让新移民感觉到:嗯,移民真正确!

回国探亲时,各种看不惯,各种不如国外,也是新移民必须挂在嘴边的,甚至要做出一副完全不适应的样子来,以显示自己出国的优越感。

本人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

真正造成“在国外呆久了回不去中国”的,是下面几个原因:

1.想回国,发现买不起房了。

2.想回国,发现出国几年,自己的专业水平停滞了,好工作找不到,差工作看不上。

3.想回国,但孩子已经在当地上5年级了,回国后上学问题怎么办?中文读写水平为零,总不能从一年级读起吧。

至于各种所谓的不适应,通常只是无病呻吟的借口罢了。


user avatar   zhang-xiao-xia-90-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点主要原因:年纪,人脉,对钱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国外呆久了基本35+了,这个年纪你已经在国外有了低成本的安稳生活,因为医疗,教育,人际往来基本没有额外开支。或者非常低。你除非家里有“矿”或者思聪喊你回国捡钱,否则没有动力回去在荷尔蒙爆棚996合理化的社会里燃烧自己。

人脉,国内是个关系社会,你在国外过惯了不求人的日子,回去做生意得看人脸色,进单位得拖关系占名额,任何一个有油水不用卖苦力的岗位都是关系依赖型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已经无法适应了。感觉热闹,但已与我无关。不愿意为了任何事情应酬,谁劝酒我跟谁急。(另外悄悄讲:国内年轻的漂亮女孩真的是有点多有点生猛。中年夫妻的兄弟情虽然理论上能看开,但毕竟养孩子还是需要搭把手,开个玩笑)—意思是回国怕被小三强行插足。在海外两口子只能相依为命。

钱,值不值得让我为它拼尽一切。过惯了福利社会养懒人的生活,你会觉得不奢求出人头地,只追求平安健康也蛮不错的。咸鱼翻个身难道就不是咸鱼了吗。翻了身的咸鱼。父母那一辈中国人把自己逼上夺冠之路,但这是绝路。过于悲壮,底色悲凉,成绩越绚烂,越悲凉。我们这一辈会发现人活一辈子,不是只有输赢一个层面。过点小日子,躺着看别人赢也是一种快乐。当然国内科技发展确实日新月异。甩欧洲N条街。但我如果没有带着高薪科技,或者外资回国,在国内会被人嘲笑得更惨。所以还是老实在国外呆着吧,闲云野鹤...

回不去了,因为不饿了,也饿不着了。那就没必要回去给自己打鸡血了。

再加上各种攀比的心态让人窒息,家长比吃穿,女人比美,男人比车,房,孩子比学习,特长,兴趣班。太特么累了。你们觉得国内好那是因为你大概属于既得利益阶层。

—————-

补充一点,我说的这一切丝毫没有嫌弃国内或者高高在上的心态。作为80后对于国内后浪的凶猛和努力,只有力不从心的羡慕。感觉在国外的十年,每次回国都有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的被时代抛弃跟不上节奏的无力感。昨天跟我的闺蜜还在聊(她现在全家加拿大籍)在深圳做高级打工人,她说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财富积累也还是赶不上2005到2015年在国内北上广深平庸但买了房子的同龄人,他们是真赶上了一波社会发展的红利。

那些批判我香蕉人的,我觉得其实不管香不香蕉吧,跟地理上的差异比起来,国内财富上的差异已经拉开了巨大的鸿沟,酸我有啥用,我又没把你当韭菜。有个词叫内殖民化,未来10年北上广深跟国内其他城市的差距将不亚于当年的发达国家跟非洲的差距。警惕这一点,比一味排斥说点真话的海外同胞有价值多了……

—————

对于评论说华人到国外阶层降级,轮不到拼关系的,容我回应一下,你们对于海外侨胞的认知也停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为出来的都在这边干苦力,餐馆洗碗刷盘子。我承认刚来两年下地当农民摘过草莓,但是只是头两年。讲一个实际的故事,去年去过一个参议员家里吃饭,参议员夫人也是自己亲自准备的饭菜,儿媳妇来帮了忙。两口子在卢瓦尔河谷一带有一座城堡,没有香波堡那么有名但是城堡以前的主人曾经是驻华大使,娶了个中国老婆回法国,所以那个城堡有很多中国古家具和瓷器。

堡主夫人告诉我,欧洲的玫瑰其实都有中国的血统,因为欧洲本土玫瑰以前只开一季,但是中国月季每月都可以开,早期的大使夫人把月季引入法国后,法国园丁就开始跟欧洲玫瑰嫁接,所以这边玫瑰现在也可以每月都开花了。反正这么大的领导和领导夫人,也没跟我摆架子,大家聊的也很开心。现在的华人并没有你们想象的在这边过底层生活。也并不是接触不到牛人,但是牛人在这边跟普通老头老太太没区别,坐地铁上下班。

我在我们学校大厅里见过前总理菲咏,像个退休老教师一样,一个人就这么来了,被一群学生围着聊天。我从旁边默默经过。内心相当震撼。

————

这么多评论无论褒贬,还真有点受宠若惊。请注意这贴是针对为什么觉得回不去了写的答案,潜台词还是想回去。但是大家想听的大概是“中国现在发展的这么好为什么不回来”的答案,潜台词是得重点说说中国好在哪,然后再说我现在年纪大,跟不上了,家里又没矿,不具备条件没法裸奔回国。是不是这样争议就没那么大了。

不得不说,有一部份国人越来越像领导。习惯了被外国人拍马屁,也是社交媒体惯的。拍马屁就有流量。

我就说一件事,这边烟很贵,我刚来法国的时候给我老公带了几条烟,我老公说他卖了一条给他上司。当时我就震惊了,在国内你送领导拍马屁,还得领导看得起你,没听说过拍马屁你还要收钱的。说句题外话,我记得在国内当记者的时候,最讨厌跟烟草局的人去拍烧假烟,太特么凡尔赛了。屁本事没有就是收入高,一个个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说国内现在改进了不少,政务透明公开,确实有很大进步。效率非常高。跟这边移民局比起来,简直了。也欢迎你们帮我刷新对国内的认知。我依稀记得10多年前相亲,有个银行经理跟我吐槽他前女友是税务副局长的千金,跋扈得要命。去餐馆吃饭,去她管辖的商铺买衣服从来不给钱。老板不干,她就威胁别人。这男的要帮忙给钱,女的还不让,男的觉得没面子实在受不了就提分手,那女的还来纠缠说你凭什么跟我分手,我说不行就不行。笑死我了。不过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这么极品的人应该没有了。

说实话欧洲大陆吃老本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中国相当于白手起家,大批新富登场。几年前跟法国人聊天说起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很厉害,法国人年纪大的喜欢日本文化,年纪轻的哈韩,但是那个法国人跟我说过几年中国的牌子也会像日韩品牌一样强势。当时我反而不信,没想到没过几年,大疆,小米,one plus, 华为就满大街都是了。

法国也叫莫里埃的国度,他有本书叫《bourgeois gentilhomme》中文翻译叫贵人迷,说的是欧洲工业发展初期中产崛起,贵族没落,然后中产都想想找贵族姑娘通婚,因为有钱但缺地位,而被贵族绿茶玩弄的故事。其实中国人在外国人心中的印象很像里面这个主人公。贵族明明穷得要命还自以为是摆架子装清高,中国人其实有钱也有文化,但是一开始对于外国文化过于谄媚,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现在国潮来了,又进入了过于自负的阶段。有钱了,就听不得别人说点意见。但是光有钱不够,我记得有一次在France 2上看到某大品牌O字头的大老板公然说,我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但是我不愿意请他们到我家里来吃饭。意思是中国人我可以卖东西给你但是我不跟你做朋友。现在这个老板应该不敢随便说了。

骂我忘本的,带节奏的,你们是不是都想听点在国外很垃圾,简直是没法生活,外国人傻逼太多了,早知道我特么就不出来这样的话。

围城,在国外肯定有很多事情没国内爽。三天三夜说不完。改天再更。

————————

来国外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这边小偷技术太差了。就这也能活下来,简直是行业耻辱。都不会用工具,我在国内跟派出所警察跟拍过小偷,那工具用得杠杠的,真的是行行出状元。我当时心想,国内随便一个三线城市小偷,但凡有机会来法国,那简直是如鱼得水。跟罗姆人一比,技术碾压。罗姆人,就是吉普赛人,要说《叶塞尼亚》真的是不值得爱,也就歌能听一听,罗姆人女的就靠偷,男的会捡个破烂什么的。偷东西就是徒手,俩人掩护,小孩子跟着你掏包。这作案手法在国内十几年前就淘汰了。而且动作很慢也容易被发现,失败率很高。有一次我钱包放书包里被偷了,旁边法国人提醒我有人拉我包,我转身跑两步大喝一声,(小偷!)Voleur!他竟然转身过来,我把他衣领一抓,竟然就把钱包还我了。我当时挺个大肚子,要是他跑也就跑了,但是竟然还了,可能地铁里有摄像头,定罪了怕要坐牢吧。

说起来国内警察还是给力的,外国警察真的是...也是因为贼太笨了,给惯的。一说国际刑警总部还在里昂...

对了,刚开始来法语不好的时候,地铁里碰见要饭的,还以为是市长还是什么协会搞竞选演说呢,后来听懂了才知道是要饭的。我就在想我当时法语有你这一半好,我也不去要饭啊....后来见多了,发现别人要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有朋友专门买了个汉堡找要饭的聊过,他们要的钱一半用来买酒,超市里剩的快过期的食品就能管饱,不会饿,就是要钱喝酒或者买“药”。

要饭的也分两种,移动端,和“实体店”谁效率更高不好说。

说回小偷,最近两年小偷学精了,学会了精准定位,开始只找游客下手,而且是中国游客。你说小偷也是的,就不能偷下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雨露均沾一下么,光偷中国人,这不是反向歧视么。没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说,确实中国人有钱了。你们要是去卢浮宫,就会发现小偷开始假扮游客装作年轻情侣,混在排队买票的队伍里伺机下手。反正哪里游客多,哪里就有小偷。现在听说国内小偷也没饭吃了,因为都用手机支付了,但是中国游客出门还是爱用现金。新闻里报过有个中国人在蒙田大街上被抢过一块三百万欧的手表。香街及其地铁口,六号线铁塔下地铁口,是小偷的定点工作站,要格外留心。中国人都要面子么,出门要穿戴点好的,所谓穷家富路,外国人反正穷游惯了,这一衬托,中国游客可不全世界C位了么。

说起游客,我是上次我姑和姑父来旅游,我带他俩坐地铁,他俩平常坐大巴在地面上,没想到巴黎地下有这么多层,我这才发现原来游客看到的巴黎和当地人的巴黎不是同一个巴黎。就像《北京折叠》一样,大家看似在同一地点,其实空间被折叠起来,上班是一个空间,旅游是一个空间,居家又是一个空间。

所以你们非要说海外华人阶层降级,也对也不对,因为这边至少表面上没有阶级。大家都一样,可不就算降级了么。但是未来社会应该都会趋于“表面上”无阶级。趋于劳动力越来越过剩,因为机器或人工智能替代了人力。趋于大家各过各的小日子,聚集在基于爱好的各个小社群。我听法国一个研究所的人讲法国北部穷困地区的情况,当地的富人是拒绝发展的,因为人力可以替代科技。科技意味着解放人力,这个是平等的基础。他在当地的财富和权力可以顾俩年轻姑娘给他扇风,或者干别的,而不用去买空调。(打个比方)。发展意味着年轻劳动力他使唤不动了,特权和地位也就丧失了。

国内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可比普通法国人富多了。那个研究员说,他有个法国女同事,家里竟然没有电脑,当时我也是震惊了。我后来发现,在法国人家里,没有电脑很正常,早几年,地铁里很多人还在用非智能手机。

在评论里骂我的,说实话我还蛮期待的,反方观点么。也让我多拓展一下认知盲区,只是骂人的基础必须是善良,而且得有信息含量,否则恶语相向冷嘲热讽就没意思了。

感谢这么多赞和评论。

————

在更职场之前突然想到了一个真正纠结海外华人的问题,跟朋友探讨过很多次也没有个结果。就是孩子教育问题。国内基础教育,除开个别学科,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个好是整体好,老师有责任心也强,能把学习不好的同学整体上拉到个平均水平。法国这边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老师缺,我看了不少纪录片,发现有些差的省份或者区,类似于电影里的B13那种区,老师经常请假了之后,找不到临时代课老师,然后就没老师了,一个班可以一个月没老师。然后教学大纲就拖着上不完。导致差生更差。我们孩子在上私立,不存在没老师的问题,但是学校里还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安排了英语是母语的老师教英语,但是我家老大上了小学二三年级,那个英语水平也是一言难尽,口语没学好,还跟着法国人搞成了法式发音,蹩半天才能蹩过来。没办法,我也是只能自己在家里教。

但是回国呢也有问题。我们认识的博士两夫妻,为了孩子教育回了上海。俩博士都要上班,进到一个双语幼儿园还只是Profile不受待见的家长。幼儿园最喜欢的家长类型是男方是名企业高管,女方全职在家培养孩子。

要说国内培养孩子压力确实太大,我们一方面还是希望孩子有个比较紧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觉得鸡娃又有点过。

其实骂我的朋友,先别急着把我送上断头台。我打辩论出身,随时换持方我也能说一堆,没有什么绝对的。说我崇洋媚外其实不准确。凡是对一个事物崇拜,都是来源于不了解。国内不了解真正的西方文化,没接触过外国人,这样的才会产生盲目崇拜。就跟夫妻一样,成天生活在一起,哪里来的女神或男神,就只有油腻的抠脚大叔成天跟你抢厕所罢了。反而是在国外的人,是真正的明白啥叫月是故乡明。所以这个“回不去了”是带着情感的。并不是“国外太好不想回去了”。

另外我在反思,我是不是被知乎给框了,这个答案被推上热门话题,很多人来看,很多人来骂,我也忍不住把我这么多年的人生故事都掏出来,然后花了一堆时间,也就自嗨一把,平白无故遭一堆人骂。我其实也在摸索自己的说话方式。

你们就当自己是《甜蜜蜜》里的黑道大哥,曾志伟演的,背后有个米老鼠纹身,表面凶狠,内心温暖,我就是按摩的“张曼玉”,按摩技师,捏爽了的点个赞,关注一下,捏痛了的泻个火,这不是挺好。

—————-

大家新年好!新年第一怼,送给要我做个人的人。

来了法国,我认识到最深刻的一件事叫做生物多样性。在摘草莓的时候遇到一个天津姑娘。比我小两岁,具体事我就不提了,反正就是我以为我对对方善良,对方必然报之以善良,然而不是。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人性的面目显得特别的狰狞。吃相难看。

我出国前在国内是三线小城市,出来之前没坐过地铁。普通家庭普通情商,生性耿直,所以我讲的对国内偏见也局限于三县城市的情况,如果你们觉得有抹黑嫌疑也不要大惊小怪。当年做记者每个月有15条社会新闻任务,俩人才能完成一条,所以每个月实际上完成三十条一分半钟的新闻任务。一条新闻至少要有三个采访对象,所以一年我要接触陌生人接近1000人。我见过一个求助者,八十多岁老人,房屋被拆迁,补偿款没到位就到处求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称呼我同事为少爷,这还是建国前的叫法;我也见过凌晨四点一起打扫一条街的清洁工快乐小夫妻。我永远无法忘记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当时心想原来幸福就是知足。不过很多年后我才反应过来,也许那对夫妻如此开心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他们说在城里扫大街比在农村挑大粪强多了),而是因为有电视台记者去采访,他们从来没上过电视,大概觉得很新鲜。

总之,我发现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人种的进化和变异,“富人”、“绿茶”和“渣女”都是进化的结果,而妈宝男是退化的结果。进化不意味着更优秀,只意味着他们更容易生存并达到自己的目的。只不过女性的进化还大多停留在“易容术”上面。就是外表上,而男性的进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身份的多元化上面。其实现在明星或者是富人,你可以把它们看作另一个物种,真正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而平民在他们眼里,可能不如一个宠物。《寄生虫》反应的就是这个问题。就是财富可以让人进化为超人类,而贫困可能让人退化为非人类。认知上的差距,也是这样。所以骂我的人我不强求被理解。你就想《人类简史》的作者年纪轻轻就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而B站影视飓风up主,靠自学能够弄出好莱坞画质,漫威时代已经到来,我意思是,看得见未来的人,已经是脚踩风火轮了,而看不见未来的人,还活在上个世纪。

纽约时报上曾说,硅谷是互联网时代的弗洛伦萨,引领了第二次“文艺复兴”。而在我看来,很明显中国与硅谷的“距离”,实际上是比欧洲要近的多。欧洲人年纪大了,荷尔蒙水平下降的厉害,社会这部老爷车往前发展的动力,全靠新移民的新鲜血液。而且欧洲人还全然不知,就像当年的大清一样,工业革命的炮已经打到了家门口,还觉得自己天下第一,现在的欧洲就是当年的大清。但是我不来欧洲,也发现不了这一点,中国实际上处在新文艺复兴的中心地带,就看能不能留下传世的作品了。

评论说我对法国感情比对中国深了。这要咋说呢,你老婆和你情人你更爱谁 。对于国内很多人来说,巴黎是情人,逗留一夜就走。但是对于我来说,家乡成了老情人,几年才能见一面。你非要让我跟巴黎一刀两断,回了乡才算是真爱,我就只能自认渣男了,心里想的肯定是情人,但是实惠的还是老婆。而且我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有自知之明,发际线都快看不见了,中年女秃头,故宫形象代言人(不用剔的清朝人造型),故乡这位老情人讲真爱还是爱的,身体是真折腾不动了。


user avatar   yangee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不去”其实多少也有“不想回“的意味。

我的价值观中,回忆意味着一切。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在国内外生活中的“感受”差异,尤其是对人的互动的感受不太一样。

中国社会几乎是纯靠经济驱动的,完全追求物质消费,生活便利切割掉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自身而言,很难给与社会信任度,缺少高质量的社会关系,文化和圈层使然,在国内任何社会关系中多少带有目的性,而在国外,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让我觉得很放松、自然,当然这也和外国人的身份相关。

同时,作为现代游牧民族的一员,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带给我的认知和见识远比在国内熟悉的环境中的多。这意味着在年轻的时候自我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被指指戳戳。Personal life即私生活作为完完全全的中性词,在国内的解读往往有点笑而不语的涵义,似乎不遵守单一价值观就是“错”,其实无非是想保留不想被追问结婚生子的空间。


user avatar   shen-yu-51-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08年来了日本,一晃十年。

来之前的人生规划是,在发达国家读个硕镀层金,回来报效祖国,顺便比大多数同龄人档次高那么一点(当时海归还很受追捧)。

而现在的人生规划是,基本不考虑回国发展。

回想一下这十年,从彼到此的转变中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来到京都读硕士预备生(日本叫研究生)。本以为能保送硕士,报到第一天被前辈告知要参加考试,合格率几百个里面选10个,而且这几百个有本科直升的正牌军,有考过N次的老江湖,还有北大清华直接飞过来考的牛叉,总之都非等闲之辈。绝望没用,只好埋头苦读。

勤工俭学,刷完一天的碗回来泡24小时教室;考试范围不明,整个图书馆都是出题对象;竞争对手不知,正牌军还在读大四;牛叉们还在未名湖畔游荡;老江湖深谙江湖之道,早早藏匿起来偷偷用功,一问便答:我还没开始准备呢!!住在百年老寮,同屋感情深厚的老战友早早考去了别的学校,另一个室友是个老实人,只是他养的猫大年夜在我书桌上拉屎撒尿。那天特冷,晚上刷完碗,吹了一肚子寒风,推门回来准备啃书的我,看到桌上泡在猫尿里老战友临走前送给我的秘笈宝典。。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回过神来仰天长叹:もう、最悪やあああ!!这是我第一个国外的大年夜。

爸妈安慰我说‘’考不上大不了就回来,别压力太大,就当这钱是给你出去看看世面,也是好的‘’可是听了这话,反而更不想回来了,憋了一口劲,回了一句“考不上我就不回来,什么时候考上什么时候回来”好不容易出个国,硕的门槛还没摸到,金还没镀上,祖国还等着报效,而且那同龄人还排都在我前面那!

第一个阶段,当我出国后认清现实,明白出国不一定是镀金,却肯定是吃苦;不一定有自由,却肯定有孤独;不一定真的开心,却一定要在父母朋友的电话中忍泪开心的时候,我【回不去】中国。


第二个阶段:硕士顺利毕了业,还牛逼轰轰的找到了金融的工作,被学弟学妹们前辈前辈地叫着,意气风发,感觉自己终于要够到那层属于自己的了。真开始工作,才发现那金有毒。工作内容不说,日企尤其是银行尤其是关西,氛围实在是灭绝人性。

理论上8点半上班,7:10大家就已经在办公室门外集合好,拍成两列。7:20部长驾到,一齐鞠躬“部长早上好”,然后开门就坐开始上班。同期小伙出去上个大号,去之前没跟领导说,10分钟回来后,领导质问:你怎么去那么久?!“我去厕所”“厕所怎么去那么久?”“我去大便。。。”“那怎么去之前不说?!”(一万只乌鸦飞过。。。)最恐怖的是办公室鸦雀无声,没一个人笑出声。中午吃饭,吃了20分钟,回来发现座椅被倒扣在桌上,同桌说是领导扣的,因为规定中饭只能15分钟就得回来。7:10到20:30的长时间工作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这段时间里你经历了什么,更可怕的是20:30下班后回到宿舍,大澡堂泡个澡遇到前辈,还要跟他点头哈腰。

那一阵,我几乎快要抑郁了。每天下班路上都会去一个神社,在里面的一块石头上坐会,静一下心,走之前敲下钟,想一下自己是谁。那一阵,天天给妈打电话,说要回来,明天就回,现在就回。后来把我妈说烦了,不接我电话了,接了就说“出国是你要出的,留是你要留的,现在你天天说呆不下去要回,那你回呀!回么不回,天天烦人干嘛?”当时心里气死了,心想:你们真不了解我,真不知道我在这多苦。可是我即使快崩溃了,可心里明白自己还是【回不去】中国,因为我付出的这一切,就是为了那层金,即使有毒,可也是金灿灿的啊!等我镀上了,就回去照亮你们!


第三个阶段:我顺利升到了东京总部,并转到了企业并购部,参与了日本最大的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并购案件。那段日子天天披星戴月,早起晨归,累的都快趴了,可心里却很充实,我知道自己的前途正在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点亮。两年的峥嵘终于结出果实,案件获得了成功。而几年沉浮的我,已经熟悉职场之道,深知此时是通过跳槽提升自己身价的绝佳时机。多家知名金融公司联系了我,其中也有国内的外资和基金,待遇丰厚。可是我犹豫之后,还是选择了留在日本。我【回不去】中国,多年的打拼,我已经熟悉这里,也早已在这里站稳脚跟。这里的业界,这里的公司,这里的朋友,都有我的一席之地,学过金融的都知道机会成本,我何必放弃在这里已经成型的一切,去新世界重新开始呢,一旦选择回去,那这里一切就会变成沉没成本,付诸东流了?更何况新世界虽然是自己的国家,却已经那么陌生。海归的成色在08年左右的出国潮之后,大大褪色。现在的海归早已不像当初的凤凰鸟怀揣着爱国心衣锦还乡,而更多的是留不下来,或者是即使留下来也没有什么可以放弃了,才选择回国。再何况,国内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早已不是08年我出来时候的国了。接近而立之年,又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国家,当年躁动不安的心也渐渐沉稳了下来。回国见朋友的时候,他们又问“你啥时候回来啊”我说“以后吧,等我在那边再发展发展”觉察到我的态度和几年前不太一样,他们叹了口气说“唉,看来你是越来越难回来了”可我心想“时候到了,还是会回的”


第四阶段:在东京成了家,有了属于自己的窝居,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到了这个阶段,慢慢意识到自己是离不开日本了。国内越来越活力四射,精彩纷呈,气势上早已压过了日本。可是这里空气清新,水质干净,东西放心。物价未必比国内贵,出门背包不用拉拉链,前一阵丢了背包上的一个部件,竟然也能找回来。最重要的,这里的医生和蔼可亲,老师平易近人,不用跟孩子说“你看别人家的小孩”,只用告诉他“你就是你!”有句话说:国外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国内是很脏很乱很精彩。当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我可能愿意选择再精彩一次,挥洒青春最后的汗水;可是当我有了自己需要守护的人,我会更愿意和他们在好山好水中一起寻找精彩。


最近回国,又被问起“什么时候回来”当然,朋友已经是开玩笑的问了。我突然发现,自己在第一,第二,第三个阶段的回答中,脑海里至少还有回国这个选项,但是现在,我会惊愕的发现“还有回国这个选项”哦。。。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想过回国这茬了。。。


第一个阶段,我回不去中国,因为我背负着家人朋友的期许,我要为自己和家人争气。

第二个阶段,我回不去中国,因为我虽然苦不堪言,却仿佛看到了自己出国的意义和想要的答案。

第三个阶段,我回不去中国,因为我有不愿失去的东西,更愿意在彼岸遥望和欣喜祖国的变化,而不用追赶。现在想来,这可能是我最有可能回去的时候,可是我错过了。

第四个阶段,我回不去中国,因为在这里有我的守护。因为有守护,我才是我。

可是,既然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还是想在这里期许,在将来

第N个阶段,我们回了国,而且过得很好!!!


user avatar   yi-dan-shi-s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为什么大部分教师的上课,不能让人兴奋,而是昏昏欲睡? 
  世界末日将至,你一个人在家,有人敲门,你觉得会是谁,说什么?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怎么教育? 
  26岁文学专业女生,如何在30岁前移民澳洲或加国? 
  如何看待上海两名小学生打闹引发爸爸约架:一人头被敲破,警方已介入? 
  如何看待武汉一中学开学典礼直播中学生晕倒 30 秒「无人扶」?学校处理是否得当?应急时间应该是多久? 
  北京高考真的更容易吗? 
  如何看待「小学生群体流行购买盲盒类商品」这一现象?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准备去英国留学,大概步骤是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科目三怎么复习? 

前一个讨论
漂亮妹子会看上普通男生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全面战争三国的最新预告片孙坚篇?





© 2024-10-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0-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