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若罗马军队与汉朝军队交战,哪一方胜算更大?双方军队数量,装备差异是否大? 第1页

     

user avatar   vka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想理这种论战贴,但层主舔的厉害,还误导别人,实在很过分。诸位,请注意公元前的西汉初期发明了高炉炼铁法,欧洲在1200-1300年才搞出来,高炉是啥,自己去查,这里不做科普,有了高炉,就可以大规模的提高生铁产量,兵器装备才能提高,才可以深耕土地提高亩产,所以1300年以前,理论上只要朝政不是太菜,基本可以把其他非游牧民族按在地上来回摩擦,然后再到层主说的后勤保障,先说粮食,我们所在地区是季风气候,最适合农业,地中海气候更适合畜牧业,不懂的,回去补课,至于休耕轮种,沤肥,夹陇套种这种高端玩法,欧洲近代才搞明白,再说交通,知乎有位大佬写过,不多说,自己去查,再说兵员素质,总人口差不多,一边八成以上的奴隶,剩下的不到两成的自由民,对上至少五倍的后备兵员,你哪来的自信?


user avatar   wu-tian-xin-r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声明,罗马文明和汉(准确来说是中华文明)都是伟大的文明。本贴关公战秦琼纯属一乐。另外本贴对比的汉和罗马主要指西汉和共和国到帝国盛期的罗马。

这里插一句:由于部分知乎贴友的回复让我这个历史小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难过。我难过于哪怕是2022年了,仍然有许多的国人,而且还是知乎这种人均985/211的平台)不能正视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即“

1.只要是一个人类文明,无论他是非洲的还是美洲的还是亚洲欧洲的,它都是伟大的,也都是有它的壮丽和美好的。

吴哥窟并不会因为它的建造者的后裔们今天日子暂时的窘迫而丧失属于它的哪怕一点点荣光。


廷巴克图沙黄色调的建筑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也依然在西非的烈日下记录和展现着昔日马里帝国开放的黄金时代。


就像长城哪怕面对日寇再恐怖的枪炮也永远存在于北方万里疆土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一样,时过境迁,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是文明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是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作为一个长着复杂大脑袋的智慧生物去爱惜和赞叹的,哪怕有一天地球毁灭了,面对我们一个个文明的残骸,外星人也得唏嘘赞叹两句。

2.不同区域的文明发展程度不同都是各自有他们的复杂客观原因的,不存在那个文明生来就是超人文明,就要比谁都优秀。”

这样的两个观点,而这本来应该是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就应该交给大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但很可惜。我感觉真正学到的人不多,许多人忙着争论的语言本质上都只是自身情感的简单宣泄。我不是什么大佬,随便写了点自己看闲杂书籍知道的罗马,汉朝故事(都算不上史)就莫名其妙荣获千赞,这实在是不知道该说喜还是悲了。

所以如果有心急的朋友想快速知道我的答案,我先说明白了:“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是影响力极其深远的强大文明,而罗马帝国和汉朝都只是他们各自的一个辉煌的阶段,对于这样的文明而言,他们就像不同星系的两颗庞大的太阳,首先距离就够远了,其次也许个别战役中一方会获胜,但是两分如果全面开战,谁都没好果汁吃,一两次冲突也不能证明啥。

一句话总结,打不起来,真打起来会有小输赢 ,但是不会有大输赢。既不会出现“罗马人给黄土高原撒盐”也不会出现“汉朝人烧毁罗马万神殿”的场景,更不能证明拉丁人,欧洲人比汉人,东亚人就牛逼或者东亚男儿就世界无双。


其次

再其次:

部分答友爱国之心当然好,但是对如今昂撒的怒火别处发去好嘛,真罗马主宰欧洲的时候昂撒也是人家眼里的蛮夷,罗汉达成共识了属于是。我甚至还在想,古罗马明明就是一个单独的,已经公认灭亡了的文明,这点上和阿兹特克,古巴比伦,古埃及是一个性质的。我们完全可以吧古罗马和昂撒完全切割开来看,顺便恶心恶心西方史学届,把他们描述成只是站在巨人尸体上的新崛起者。这样断子绝孙的一刀切下去,那岂不是让西方人直接破防,文艺复兴也变成了一场伦巴第,法兰克,日耳曼,昂撒蛮子对罗马文明的剽窃。带英博物馆里面那些罗马文物也妥妥的归类为强盗掠夺的文物,和他们放到里面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物一样。岂不美哉。(狗头)

这一段最近看了有关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史的书,也看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拉斐尔等等大佬的画,这句话我收回,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创新与解放运动,此处仅仅是无知时候的无聊比喻。

顺便一提 我心中今天的罗马正统与其说是昂撒父子,不如说是希腊。

人家要东罗正统有东罗正统,要文化有文化,要血气有血气(虽然经济差了点,被日耳曼蛮子天天喊着还钱)

今天的东罗军旗


中世纪东罗军旗









上面是希腊空军军歌部分歌词截图,融合了希腊神话和东正教的元素。(这两个文化无论哪个都是与罗马高度相关的)而且希腊和中国关系一直不错。

话说回来:

由于西方游戏,影视(各种古罗马帝国的电影,纪录片,全面战争系列等等)的影响,我们今天的历史爱好者对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初期搞死或者收拾过的那些对手比如

大名鼎鼎的作死小能手,搅得地中海风起云涌的亚帝后裔枭雄皮皮.洛士大王。(话说这老哥用生命的代价充分的提醒了大家小区里面不要高空抛物的朴素道理)

伊庇鲁斯扛把子惹事生非过程(多次小败罗马,但是奈何坚毅的罗马人就是不投降,人还越打越多,自己绷不住了就换西西里岛去惹事了,空留下了“皮洛士的胜利”这种典故)

继业者系列的尼罗河与地中海双重文明继承者~托勒密埃及。

中兴巅峰,方阵长枪,卷帘战车,印度进口批甲战象无一不有,疆域东抵巴尔干,西到印度却被罗马人乱棍打死的塞琉古帝国。(当时看指文出的《枭雄录》的时候觉得安条克三世真的是东征西讨的中兴大帝,结果看到后面他被罗马吊锤的时候真的略尴尬。可惜一代明君没能尽善尽美。)


还有曾经毁天灭地(指西方世界)的老方阵正黄旗马其顿王国(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亚帝正统,净数扑街.jpg)


总之曾经亚历山大大帝用鲜血和汗水铸造的帝国,如今已经分崩离析。

但是马其顿王国,托勒密埃及,塞琉古帝国三个希腊王国还拥有不俗的军力,相互死斗。这三家也是罗马东边最危险的“三小只”

以及高卢蛮子,不列颠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高卢蛮子曾在罗马城邦初期差点把罗马扬了,日耳曼人也干过条顿堡森林那一票大的)

当然还有打的罗马城家家披麻戴孝(迫真)的死敌迦太基


汉尼拔叔叔教你爬阿尔卑斯山。

本都王国枭雄米特拉达梯六世


蹬蹬咚

(以上对手全部被罗马人爆锤)


让皮大王再也皮不起来的罗马共和国男儿。

高卢蛮子的噩梦。

从羞答答的小青年罗马(yue)

到化地中海为内湖的半边扛把子。

的武备形象是相对清晰的,而对于汉朝收拾过的对手的形象是极其模糊的,加上我们国家历史记录本来就不喜欢记录战争细节,再加之我国好的的战争武备复原影视资料本来就少,所以反而给了我们现在人一种模糊的错觉,即罗马人对付的对手都是很有不错的,有威武霸气的希腊大方阵,牛逼的克里特到弓箭手,阿兰人骑兵,巴尔干反刃裸男,西班牙公牛勇士等等,而汉朝收拾的匈奴还好说,南越古滇夜郎这些势力的形象是极其模糊的,给人一种很菜很拉的感觉,那我们就来看看被汉朝随手灭了的古滇武士到底长啥样吧


我们的影视剧表达的画风(刚刚学会用叶子遮羞的既视感)


实际上的古滇武士(繁华的奴隶制时代大街)

这大小少说十几万二十万平,已经比皮大王地盘大了,放到罗马崛起时代的地中海(初次布匿战争时期),也是个可以和小青年罗马一较高低的势力了(虽然大概率打不过)

大不列滇的“德鲁伊”(图片临时找到,有别的大佬的文字)

威武霸气的大不列滇骑马武士,身着青铜龙虾甲,拿着长矛,有些持着盾牌


没错,迈锡尼同款。(下图只是意向图,意思一下)


古滇人青铜戈部件

古滇人的漆器(我感觉这个是复制品)

古滇人的爱豆和古滇男儿抢牛归来冥场面

没错,希腊步兵引以为傲的防护面积覆盖小腿的青铜甲古滇也不缺。

一些古滇矛头

武器啥的

古滇贵族黄金剑鞘(这玩意罗马人也喜欢搞,罗马军团一些老兵军官的剑鞘也有一些是黄金的,应该属于炫耀财力什么的)

古滇人的虎牛铜案,描绘了母牛为了保护小牛甘愿忍受虎豹撕咬的感人场景。其造型简洁大方,工艺纯熟,甚至设计上有点前卫。这也是云南的镇省之宝,比之罗马母狼喂奶又如何呢?

我甚至觉得它是个完全可以进世界美术史的极其优秀的作品,达到了人类青铜艺术的一个小巅峰。

古滇人的青铜铸造水平

注意骑士刺杀的动作和步战卫士下蹲持盾,长矛立向前的警戒动作,反正我觉得帅呆了,而且有罗马那味了。



象征着对“昆明人”游牧部落军事胜利的“吊人铜矛”

有一说一,历史对于这些有意思但是凐灭了的小文明真是无情,每次看到这个储贝器盖子上的威武骑士,我都难免会想,或许这个武士就是滇人历史上的“列奥尼达”“小西庇阿”,或许他在抵抗“昆明人”部落游牧入侵的时候千钧一发之际决死冲锋,力挽狂澜,一时拯救了古滇,又或者他完成了属于滇人的“燕然勒石”。要不然人家为啥要给这个武士塑上金身,配上各种小人以构成一个相当细致的模型场景呢?这背后或许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牵扯到外交、阴谋、爱情、战争、死亡的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又是啥呢,不过是一小尊青铜器罢了。我既不知他叫啥,也不知他做了什么,但是我还是觉得那些精巧的工匠们已经做到了他们的极致 他们作品描绘的对象或许早已经从各种意义上凐灭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他们的国家,民族也成为了最刁钻爱好者才会细究的历史名词,但是他们的作品却的确幸运的留了下来,把他们的故事“说了,但是没有完全说,酿成了一尊窖藏两千年的辛酸老酒,留给后人回味。

顺便一提,好像共和国时代的罗马人造剑水平都不如古滇呢。。人家这长度宁瞅瞅,虽然我知道短剑大盾是军团的高效组合,吐个槽。

大不列滇贵族小姐姐的轻奢单品


滇人很喜欢描绘动物搏杀,鹿死谁手的场景和罗马爱看斗兽的精神内核还蛮像的。(斯基泰文化影响)

这水平放着去和崛起时代的罗马共和国贴贴打不打的过另说,(罗马那欧气估计的确挡不住)但是游戏电影不得大书一笔?什么滇池战役,罗马军队先是击败大不列滇人奴隶前军,然后被大不列滇王亲率的青铜板甲重步兵和贵族骑兵一轮战吼抄了侧翼,小西庇阿只好启动后备兵压上勉强击溃滇人,不列滇人的昆明人游牧军事盟友(现实里这两家死敌)发动反冲击击败罗马公民骑兵,千钧一发之际罗马人背后的亚平宁同盟军和保民官亲率的增员大军一起杀到,最后因为滇人数量不足,被赶杀殆尽,滇王跳滇池殉国。战后小西庇阿看着尸横遍野的战场感慨“侥幸今天灭亡的是他们,明天可能就是我们了。”被西方军事史记录为名句“小西庇阿的胜利”




古滇武士大概的实际画风(国内没有复原图,只能拿迈锡尼本尊来意思下了,大佬们凑合看)

胡闹一下,共和国男儿抗击古滇象兵(古滇并不以象兵见长,原图是阿斯琴伦之战罗马人大战皮皮王的希腊军队)

我们电影,纪录片力常见的这种板条甲其实是标准的帝国时期产物了。

罗马人还学习了不列滇人的骚气倒梯形建筑。成为西方现代异形建筑史的滥觞之一……然而这种势力,史记西南夷列传就几百字。汉朝随手招降,然后东汉时期借着几次镇压叛乱的机会随手弄死。前前后后都没咋瞧得起。史书定位就三个字“西南夷”。(实际上人家水平不差)



GMY还挺嚣张.jpg(那张表情包谁有哈哈哈)

大名鼎鼎的汉赐滇王金印

武帝继位初期的汉朝

实汉狂喜图

话说有些答案里的同学一提到设想的罗汉交战场景,就一定大汉光骑兵都拉出十多万来,步兵更是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汉军的戈剑刀弩和各种金属部件的声音伴着大军行军的脚步声震耳欲聋,排山倒海,一路向西寻仇一样的杀去(无视中间还有一堆国家)基本达到比汉匈决战投入到全部兵力还大的规模,巴不得吧郡国兵,良家子的底子甚至国内是个男的都上,全部派去给罗马蛮子好好安排一场“虽远必诛”的风光大葬,而罗马也必须是十多个军团起步,辅助军团无算,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动员其下至埃及,上到不列颠,东其伊比利亚,西到巴勒斯坦的所有力量去和汉朝来一场最后血流漂杵的大决战以证明些什么。甚至巴不得自己就是战场上的一个汉军战士,定要亲自斩几个罗马人,省的他们的拉丁语以后变成学名标准语言来折磨好多相关专业的同学。

但是倘若当他们真的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他们才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关心的东西也大都是些身边的鸡毛蒜皮,

比如比起汉武帝马邑之战的战略意图,大家其实更关心隔壁老王家的新花边新闻,比起南匈奴归附,长城边卒更在意冬天天冷了向家里写信叫妻子给自己送点过冬的布料衣服来,以及儿子最近的风寒好了吗?以及哪里的豪强收留没地农民种地了,那家奴婢又和主人闹矛盾了等等。他们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度要远大于什么“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甚至也大于最近新上任的郡守叫啥名字。至于他们当兵的理由,除了良家子之类的那种家里有传承的家庭,大部分的人当兵也都只是尽国家的义务罢了,如果可以凭借战功升爵位那更好,不行也无所谓,都盼着早点回去,活着就好。(汉乐府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称得上我国最早的反战音乐了吧)去见他们的父母和娇滴滴的妻子。这一点哪怕对于马略改革之后高度职业化的罗马军团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兵十六年,跟着凯撒老板砍那么多高卢蛮子,打那么多内战,受那么多伤,不就图个好待遇嘛。而无论是汉匈决战(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还是罗马扫荡地中海以及之后的多次内战,都是以大量平民,奴隶的破产,乃至死亡(斯巴达克斯起义)以及统治阶级赚的盆满钵满为代价的。(各种巨头将军) 甚至这也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随着时间都推移,大量奴隶破产被迫加入大奴隶主的产业里,成为欧洲早期封建化社会的雏形,而罗马骨干构成力量—公民阶级则要么下沉变成奴隶要么变成上升奴隶主,导致公民阶级逐渐消亡解体,于是乎,那些曾经罗马国家的骄傲和精华—罗马公民逐渐消亡了,与其一同消亡的还有传统意义上的那只战无不胜的以脱产职业公民兵为主体,严格训练,身经百战后组成的罗马军团。

以至于罗马帝国后期部分外战被迫都承担给了各路蛮族雇佣兵和辅助兵团,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逐渐脆弱的罗马帝国,特别是西罗马帝国在一波波内战与蛮族入侵的浪潮当中最后被摧毁,而蛮族国家也在罗马的尸体上逐步发展出了新的封建农奴制的中世纪社会并且逐步成为我们常见的那种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国家。这才是所谓“罗马被汉朝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打败”的实质,但是总的来说,罗马帝国崩溃和欧洲中世纪的到来标志着欧洲生产力的进步和新时代的到来。尽管这个新时代前中期的画风相比于遍地澡堂大道和辉煌神殿的罗马显得有些粗俗。

而西汉之所以变成东汉,东汉又变成九品中正后各家世家大族粉墨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大部分原因也类似是由于地位大姓豪族力量的崛起所致。(奴隶主和世家大族不能等同,只是类比)

至于某些人口中大汉动不动就上的十多万骑兵(农耕民族的十多万骑兵深入大漠许久,背后至少得有数十万人参与后勤工作,这数十万人也得吃饭,前线十多万士兵更得吃饭,如此下来的数字是何等的天文数字,而这些都是生活在那个小农经济时代的一家家,一户户人男耕女织幸幸苦苦积累的财富。)那也是只有汉武帝这种文景祖宗给力的狠人才敢拉出来打决战用的资源。而对于罗马道理也一样。所以他们本来就打不起来,真打起来也就是怛罗斯之战那样两边各自万吧到几万人擦枪走火不痛不痒而已,哪怕罗马或者汉军的这部分军队被对面全歼,这点损失对这两个古典利维坦来说也实在是轻微的伤害。而只要给予对面时间,双方都能快速复刻对方优势,罗马人搞出一支凑合的突袭骑兵,(而且其实罗马人也容易拉到萨尔马提亚之类的游牧民族的优秀骑兵当佣兵),逆向工程汉军的弩箭,汉整个盾牌山画朱雀的龟甲阵,纹白虎的蝎子砲等等出来都是小意思。


额,谢谢大家支持,其实本回答只说古滇不说罗马的抖机灵搞的部分同学对于罗马这个伟大的文明产生了一种罗马很垃圾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这着实不是我的本意,罗马人的军事,政治,文化成就毫无疑问是影响了全世界的,罗马法是人类法律史上的杰作。伊特鲁威《建筑十书》里的观点至今都是建筑学生要虚心学习的。曾经的罗马大道至今依然有部分承担着现实的交通运输作用,西班牙留下来的罗马时代的大型输水管依然像巨人一样屹立在阳光之下。罗马人的民族韧性也是大家承认的,毕竟类似“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话都已经快出圈变成连中老年人都会说的常用典语了,大家就稍微瑞思拜一下吧。其实罗马人的崛起绝不是一番风顺的,它起于亚平宁靴子半岛中间七丘之央的一城之地,经历了大大小小不知多少次殊死战争,诞生了不知多少堪比秦皇汉武(凯撒大帝,图拉真),卫霍岳飞(大小西毕阿,再到东帝国的贝利撒留等等)的帝王将相,留下了不知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典故(比如皮洛士的胜利,迦太基必须撒盐,罗马憨憨铅中毒这种梗)并且的确“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建立了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庞大帝国。罗马奴隶,公民和元老之间几百年的权利斗争所孕育的那些罗马法律也成为了人类集体智慧的一部分。如果硬要拿不恰当的比喻来把罗马与中国历史做个迫真比较的话,(注意,相当迫真)王政到共和国前期时代的罗马气势上类似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共和国全盛时期的罗马(几次布匿战争到凯撒时代之前)的罗马就像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不屈不挠,凶猛好战而且灭了一堆死敌,凯撒时代到帝国时代的罗马类似汉朝初期,逐步完成了帝国架构。中间有过类似文景,汉武时期的五贤帝时期,罗马兵锋威震四海,文治武功趋于极盛,之后也有类似刘秀光汉之类的内战并重新统一的剧情。再之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罗马帝国建立颇类似于我国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然后查士丁尼时期帝国一度光复罗马,偏要比的话也有点像南朝的多次北伐,可惜当我们这个中华帝国重新以开元大唐的雄姿屹立的时候,东罗马已经快变成败战庭了(大家还一起和阿拉伯帝国一西一东开片了。算是最后一次并肩作战,虽然打的都蛮丢人,特别拜占庭),最后,我们就眼看着罗马一步步内斗衰落,再经历两次君堡之劫而灭亡于1453,罗马文明的正统也随之灭亡。其实我一直觉得,罗马人的这个文明和中国人的文明内核还蛮像的,苦难辉煌,百折不挠,踏实勤劳,古典端庄。如果硬要说在颗蔚蓝色的地球上,和罗马最相似的人类文明是哪一个呢?我们思来想去后才会莫名其妙的发现“罗马竟是我自己”!




罗马国道

罗马wc

下面是中国宋代的下水道系统




中古两大基建狂作品展览









有意思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莎翁多次在剧作里将那种悲情,忠诚,勇敢的男性角色形容为“罗马人”(比如《哈姆雷特》里的霍拉旭)且不提古往今来的一堆冒牌罗马(神罗,罗马尼亚 绿萝等等)哪怕只说从古至今欧美人从美国到英国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内对罗马文明的敬佩歌颂也都是是空前甚至可能绝后的,德国毛子的皇帝称号都源自凯撒,美国更是就自称新罗马帝国嘛,哪怕是科幻(魔幻)大作战锤40k里的星际战士,帝国双头鹰等等元素也是浓浓的罗马味。而且罗马人的对手更绝不是部分评论的“蛮族”那么简单。。。。。。(古希腊,迦太基,塞琉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等等表示呵呵)这里被迫为罗马正名一下。没必要踩一捧一。

罗马庞贝古城发现的罗马人乱涂乱画小人人打架痕迹(挺可爱的)

小白马

罗马小盆友的小长颈鹿

小鸡啄米

罗马游客的乱涂乱画

为了防止有人有看了上面的乱涂乱画觉得罗马人不会画画,贴一下罗马人碾压同时代的写实美术作品(艺术没有高低之分,东西方乃至全世界美术发展思路各有特点,不分高低,但是写实艺术这方面罗马帝国艺术家的确比汉朝时的中国做的好的多,已经看得出早期的透视原理。)

植物画

静物画


罗马人雕塑师承希腊,水平自不用说。

有意思的是,“汉”这一个字在我们中国人这里从古至今何尝又不是一个十分美妙高雅的名词呢,从刘渊的魔幻匈奴汉再到我们把踏实,勇敢的男性叫做“汉子”,把自己的民族命名为“汉族”,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基因深层次对汉的怀念和尊重呢?这和欧人之视罗马又是否有些相似呢,只是幸运的是,罗马的确是“古”罗马了,而中国不但没有变成古中国,还威力加强变成新中国了。。

汉代画像砖 庖厨(画像砖受材料限制,不方便写实,所以写意,走动态神韵路线。也是很美的。)

宴会

动物

老鼠

玄鸟(这个真的帅)

秦代兵马俑(汉代俑丧葬文化从简,变成小手办了,大号写实雕塑不多,还是秦代的好说)

汉代大house

温润的汉朝小姐姐(由于材料限制,走写意风格,但是真的好温润如玉啊。

我反正认为,罗马和汉都是伟大的文明,而且那些沦为他们崛起背景板的文明也一样是伟大的,至于谁打的过谁嘛,结论是打不起来,真要打规模不会大,小磕小碰。对于两方来说也没啥太大的实际意义。


user avatar   ju-yan-feng-sui-yi-xiao-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写结论,罗马是很强大,但是奈何汉朝更加强大,古典时代的汉朝就是现在的美国般的存在,放眼全球,独孤求败,所以汉朝和罗马打仗肯定是汉朝更强大,当然,小将嘴里说的汉朝完爆罗马,汉朝随便伸一根手指头就可以把罗马按到,再也起不来,那也是扯淡,如果是互相远征对方本土,那肯定是谁主动进攻谁惨死,如果双方都派兵到中亚打一场局部战争,则汉朝会略胜一筹。加入架空双方接壤,互相打灭国之战,汉朝也更胜一筹,但是汉朝想要灭掉罗马的难度也绝对不会低于打残匈奴。

我们看看汉朝的军队大概什么样子,就知道汉朝军队的优势了,壮哉我大汉!

如果用现有资料复原西汉代军队中的主体——郡国兵可能的形态,也许类似下面这个样子
步兵方面:
单兵装备
弩,矛(铩)加盾,戟加盾,作为附属武器的刀剑,以及一定比例的甲胄

根据为马王堆汉简



以及阳陵兵马俑
长戟,盾牌,刀/剑,



甲胄的印痕类似这个样子




具体形象的想象图,虽然是萌版,但是细节不差

这些士兵根据地形、对手等战场情况,统一装备近战武器,战时结成纯队作战,
言兵事疏:两阵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铤之地也(7),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隘相薄(8)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汉兵俑,披甲铍兵纯队




兵马俑博物馆集中展出的东区从葬坑出土的此类型披甲铍兵俑,可惜彩绘保护还是没有落到实处,展出的俑彩绘还是脱落了,很可惜



临淄山王村汉兵俑,重装剑盾兵纯队


东汉

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埠北头村出土,临沂市博物馆藏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墓门横额画像


《三国志 》裴松之注

策收得勋兵二千馀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

这些士兵中的各级军官则按照一定比例装备防护力更好的片甲和筒袖铠等,形象综合参考杨家湾,狮子山,满城汉墓,西安北郊,二十家子城、齐王墓,山王村等








西汉重装刀盾兵想象图,根据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盔甲


徐州汉兵马俑的布局,综合各种资料,总体披甲率至少超过70%,甚至可能达到99%

汉朝的通用步兵,披甲努兵,同时装备六石努和刀剑/长兵器,每人可以装备一顶铁质头盔和一件铁质札甲(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配筒袖铠),作战时以远射为主,必要时也可以近战肉搏(当然近战能力比比不上专职近战兵)。并且这些人同样在军中接受过正规的战技和阵法训练
披甲努兵兵器装备情况参考居延汉简







披甲努兵铠甲形象参考画像石中的批甲蹶张士形象

复原形象


甘肃出土的汉代弩箭实物

汉代努的磅数及射程

军阵中作为奇兵,预备队的精锐精锐披甲重步兵,来源和素质参考李陵从丹阳郡招募的荆楚奇材剑客。奇兵的定义:

《淮南子 兵略训》:善充榦者,錞钺牢重,固植难恐,势利非诱, 死亡非动.其善用轻,出奇者也,剽疾轻悍, 勇敢轻敌,疾若灭没.
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他们同时装备长短近战兵器,盾牌和蹶张弩/弓箭,并装备较好的铁质盔甲,既有超过汉朝普通重步兵的近战肉搏能力,也可以熟练使用蹶张弩进行远射,还具有良好的体能和战场机动能力。
作战模式参考如下案例:
在己方军阵前作为先锋,突击敌人:
李陵: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赵充国: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阵),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
部署在己方军阵侧后,当己方正兵拖住敌人后,设法绕出敌人侧后进行突击:
东汉耿弇: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东汉耿纯:赤眉、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十余万众并在射犬,世祖引兵将击之。纯军在前,去众营数里,贼忽夜攻纯,雨射营中,士多死伤。纯勒部曲,坚守不动。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绕出贼后,齐声呼噪,强弩并发,贼众惊走,追击,遂破之。
形象参考下图:


而军队主帅配的贴身卫队,步兵为主,兼有一些骑兵,形象参考山王村兵马俑,骑步兵比例也参考山王村,50骑:300步左右。



汉朝的辎重部队中编有一定数量的连努车作为移动努炮,战时可以和辎重车一起组成车阵,在必要的时刻为军队提供一定的庇护。做法类似李广和卫青。
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单于兵陈而待,於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尹湾汉简中记载的武钢连努车
战车:乘舆钲车、鼓车、武攠车18乘,乘舆兵车24乘。
  连努车564乘,冲车37辆,将军鼓车10乘,轻车301乘,将军兵车比二千将□鼓车116乘,□□车180乘,钲车8乘,鼓车6乘,战车1乘,□□车564乘,□车1乘,武刚强努车10乘,×毂×车1乘,战车502乘,三轮兵车1乘(168),×佗龟车5乘,高□车11乘,□□车7两,□□车□车2133两,素□重车1993乘,兵□车677乘,合车2乘,蜚楼行临车2乘。
  小计7174乘(乘舆42+7132)

轻步兵方面,汉朝本族人有弓箭手

  • 补汉兵志:曰应募 宣纪神爵元年发三辅中都官徒及应募“佽飞射士”



同时境内各个有射箭传统的地区可以雇佣到足够的异族弓箭手(如北方的代地,辽东,南方的巴蜀、西南等),他们可以不发放铠甲,只装备复合弓和自卫刀剑、作为步兵中的专职远程力量。
南越


蜀中


辽东

士兵来源

汉朝军队地方军的主力——郡国兵的步兵来源主要是
普通士兵,年满23-56岁的男子,称为正卒,服役两年,一年在地方当小兵,第二年到边境当戍卒,在两年的服役期限内,在军队中会接受基本的训练,包括战阵,射弩,器械格斗,体能(蹴鞠,投石超距等),退役后恢复平民身份。
精锐士兵,年满23-56岁的男性正卒中,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称为材官,在军队中可能当任士官这样的角色,同样服役两年,一年在地方当兵,一年到京城当卫士,在军队中同样会接受基本的训练,包括战阵,射弩,器械格斗,体能(蹴鞠,投石超距等),退役后转入预备役,随时听候征召,预备役期间每年接受一个月的集中训练
,称为都试,可以用来冲抵更徭。
根据:
......高祖命天下郡國選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车、騎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後講肄課試,各有員数。


......又加月為更卒已复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


......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以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陣。八月,太守、都尉、令、長、相、丞、尉會都試,課殿最。水家為楼船,亦習戰射行船。……尉、游徼、亭長皆習設備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劒、甲鎧
...






郡国兵是征召兵,而两汉众阳军则是地方军中精锐的材官骑士番上组成,同时招聘本国和异族中有战斗力的步骑兵,里头有不少职业兵,以下是两汉钟阳军的演变



两汉钟阳军中职业兵参战的例子
西汉



东汉



而汉朝骑兵的单兵装备,,西汉时期铠甲最好应该就是这样子


风帽式头盔在临淄山王村兵马俑的骑马俑找到



身上的筒袖铠可见于徐州狮子山兵马俑


腿上的皮革脾禈和马上的座垫可见杨家湾兵马俑


然后马匹可以有装备面甲和当胸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





靳,当膺也。——《说文》
膺,胸也。——《说文》



轻骑兵应该就是杨家湾兵马俑里哪些不披甲(好一点的可能有胸甲)的骑兵那个样子



郡国兵里的骑兵也成为骑士,首先要是良家子,然后具有一定的马术基础,有一定的资产,可以负担马匹的费用,才能选为骑士

肩水金关汉简记载的汉代骑兵装备
轻骑兵同时装备弓和剑



重骑兵同时装备矛和刀


其他

骑兵最重要的装备是战马




悬泉汉简中的骑士所配马匹的身高,五尺八寸,大概135CM左右,基本算是堪用,虽然汉简里马匹身高记载很多,比这个高的也多得是,但是明确提到了是骑士所配马匹的我只看过这一个。

以下是汉简中记载部分汉代马匹高度,感谢资料原始发布者 Jayliu大佬:

公元前1世纪西北边防汉军用马的体高吧:

15.13(乙11版)
居延令史晋□ □□里□食□□□马一匹□□□岁高七尺 五月□□入

65.12(乙58版)
马一匹白牡齿七岁高六尺

81.8B(乙71版)
马 马一匹高六尺

81.8C(乙71版)
橐马一匹高六尺八

142.26(乙105版)
驿马一匹骍驳牡齿四岁高五尺八寸 上 调习

169.10(乙121版)
骍牡齿十一岁高六尺

225.44(乙167版)
长 长 马一匹□牡齿桼岁高五尺桼寸

231.20(乙172版)
□官□驿马一匹骊驳牡口字齿副十四岁高五尺八寸 中

275.7(甲1474)
□騜牡马一匹齿九岁高六尺三寸所

457.6(乙258版)
□□毋
齿四岁高六尺驾

504.2(甲1937)
左剽齿五岁高五尺九寸

506.3(甲1997)
轺车一乘马一匹駠牡张九高六尺 □□□南入

510.27(甲2069)
马一匹骍牡生副齿九岁高五尺

乙附4(乙290版)

一匹骍牡生副齿七岁高五尺八寸三月辛未入

汉代尺寸的文物资料


军队编制方面参考上孙家寨汉简,可能如下:
伍)5人队,
(什)2个5人队组成10人队,
(队)5个10人队(前后左中右)组成50人队,
(官)前后两个50人队组成百人队,
(曲)左右两个百人队组成200人队,
(部)前后两个200人队组成400人队,
(校)左右前中后组成2000人团,
(军)2个2000人团组成一军
以下是推导依据





军队阵型和战术方面,
最小的战术单位应该是队,上文也说过,从现有资料来看,汉军花队和纯队应该都有,但是纯队应该是主要的野战队形
花队大概是这些个样子
右兵,弓矢御,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陵 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



纯队参考马王堆汉简,可能是这些个样子


队以上,官和曲的形态




曲以上部,校,军,在列方阵时的可能形态

汉代军阵列阵的大概步骤
首先以“直、术”划地,定出作战线和正面



然后定行列,决定阵队分布的位置,疏密






正面划分好了,阵队分布的位置,疏密也决定了,下一步就是阵型中各单位进入阵型中的指定位置
至于各单位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该去哪里,有两种办法,第一个是立表



第二种是看旗帜 
魏武帝 步戰令曰:嚴鼓一通,步騎悉裝;再通,騎上馬,步結屯;三通,以次出之,隨幡住者,結屯住幡後。
阵型中各单位内部的士兵确定自己位置的方式可以看章




士兵在行列中互相对齐的方法: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
银雀山版孙膑兵法 官一:
齐兵以从迹,庵结以人肱





汉代军阵的基本形式,方 园 曲 直 锐
方阵
汉简(均出自《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下同)
爲方□
爲方
相隨左右官口前後
口曲次相隨,左右官并隨
校尉居(中)
前後次曲口
五人曰伍
武经总要引用裴子新令
居七步,隧(隊)閒右步□右【为方阵】,法曰:举白旗,闻鼓音,左部居左,右部居右,前部居前,后部居后,中部【居中。部皆并置校尉】,左右中央司马各按部以【前后曲相次】,曲以【左右官
】相当,官以【前后队】相随。队以百人为列,列以十人为对,对以【五人为伍】,各按其处,无动。队分为团,团合为队,谓之分合。卒一人居地二步,一队方十步,广二十步,【队间】容队。曲广十步,曲间容曲。部袤百八十步,部间容部。阵广四百六十步,阵间容阵。凡设方者,所以弛张也,高平利方,方利变矣。


圆阵
汉简:
前曲前居中部前部右部前曲前居中
曲並左
以縱爲圆之法。(这句到底是为“圆”之法,还是为“云”之法,汉简在集释的时候存在争议,这里姑且认为是“为圆之法”)
口成圆而止(同上,这里姑且认为是圆)


武经总要引用裴绪新令
右以方阵为【圆阵】,法曰:举黄旗,闻二鼓音,【前部前曲】出其前,前部后曲出与之并,后部后曲出其后,后部前曲出与之【并,左右】部及中部各旋向,左右卫骑随之
,校尉司马部后居地如法。四方高利圆,圆利守。


汉代的车阵应该也可以称为圆阵
银雀山汉简: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
  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2)。是吾所以取庞□而擒太子申也(3)。”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见。”孙子日:“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4)。车者,所以当垒[也]。□□[者],所以当堞(5)也。发(6)者,所以当埤堄也(7)。长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8)。鏦(9)次之者,所以为长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归而檄其衰也(10)。弩次之者,所以当投机也(11)。中央无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12)。法曰:见使{世木}来言而动……去守五里置候(13),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则圆之(14)。夜则举鼓,昼则举旗。”

汉代战车阵的实战例子: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於是大将军( 卫青 )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 匈奴 。

后汉书 :

杨璇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璇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璇力弱,吏人忧恐,璇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驽,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郡境以清。

三国志裴松之注, 田豫: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陈,弓弩持满於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曲阵
汉简:
其後曲为左翼,右部前曲为右
武经总要引用裴绪新令
右以方阵为牝阵,法曰:举黑旗,闻三鼓音,前部前曲出在左部前,【为左翼】;后部前曲出在【右部前,为右翼】。中部前曲、左右骑队分为左右,与后队并校尉、司马部
后居地如法。左右高利牝,牝利吞也。
可能的关系:这里脑洞略大
讲述方阵变为牝阵的方法,而汉简的牝阵可能与裴绪的牝阵有差异


直阵
汉简:
牡陳(陣)右衝方之

武经总要引用裴绪新令
【牡阵胜冲方】,前众后疏,战者相促,居者有馀,牡背高向下,因其地势,以溃其虚,可以败敌也。法曰:得地助者昌,失地助者亡。故牡胜冲方。

【右冲方阵】,即五行之木阵,孙子之冲方,吴起之直阵,诸葛亮之折冲也。举青旗,鸣鼓,则为之。前高后下,左右或险,则利为冲方,可以胜车轮。兵得成行,善乱敌而
畏险阻。冲方守险以疲车轮,故冲方胜车轮。
可能的关系:讲述牡阵战胜冲方阵的原理


汉简:
以横爲兌武之法。左部前曲步前而口
鼓,左部前曲左〈在〉
□左部前曲左官
其後口曲右部前曲左
武经总要引用裴绪新令
右以方阵为牡阵,法曰:举朱旗,闻四【鼓音,右部前曲出在后部前】,【左部前曲出在前部前】,相去二十步,左右官各前进二十步为觜,中部前曲左右队前次之,校尉司
马部后居地如法。后高前下,利牡,牡利溃。
可能的关系:横队形式的方阵变为牡阵之法
汉简:
縱爲兌(武)
这一句武经总要上没有对应的裴绪新令内容,但是应该讲的是纵队变成牡阵的方法
另外裴绪新令有所谓直阵的说法,可能就是指纵队阵型
裴子法五阵之法,一鼓,举黑旗,则为曲阵;二鼓,举朱旗,则为锐阵;三鼓,举青旗,则为【直阵】;






军阵可能的一些变动方式:


浮苴阵,把军阵中的左右翼的部曲以队为单位一字展开,扩大军阵正面宽度,防止被敌人包抄侧翼。正和银雀山汉简 十问中的战术思想: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极。此杀将击衡之道也。
汉简
浮苴为翼
口爲浮苴之法,一校
右部前曲右官相口於前左右
部後曲各以官隨其□□前曲
口前左右官
口居後曲後口
部後曲口右部前曲左
武经总要引用裴绪新令
右以方阵为【罘罝(浮苴)阵,阵法曰:举鵾旗,闻七鼓音,左右部前曲左右官居前横列,后曲居后】亦如之,中部及前后部曲等布地如法。斥泽利罘罝(浮苴),罘罝(浮苴)
利救。
可能的关系:
方阵变为罘罝(浮苴)阵的方法,并且可以看出,汉简记载的变阵动作比武经总要上引述的裴绪新令要复杂。

云阵:上孙家寨汉简:

上孙家寨汉简记载的纵阵展开成云阵的变阵动作


银雀山汉简记载的云阵及集释小组的注释

汉军仰攻时的队形:
汉书 陈汤传: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帜,
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城
上人更招汉军曰“斗来!”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
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
,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
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
之。
图借用一下战国到西汉前期青铜器上的


汉军攻打大宛都城的想象图

季汉时期的一些军阵

军令

闻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圜陈。

军令

连冲之陈,以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相离,护侧骑与相远。

军令

敌以来进持鹿角,兵悉却在连冲后。敌已附,鹿角里兵但得进踞,以矛戟刺之,不得此驻,起驻妨弩坏。

----《诸葛亮文集 卷二》

汉代军阵横队与纵队转换的记载,玉门关汉简:

汉代军阵中的各种阵型互相转换的记载,上孙家寨汉简






转换军阵的正面
上孙家寨汉简中,军阵的正面称为“当”



汉军的队列轮换战术
西汉初的银雀山汉简 奇正
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善者
276号简: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动。何以为四路?曰进路也;曰退路也;曰左路也;曰右路也。何以为五动?曰进动也;曰退动也;曰左动也;曰右动也;曰墨践而处,迂动也。故善者四路必彻,五动必工。
西汉末的上孙家寨汉简,东汉末的步战令也有提到军阵中各部分之间留出间隙以便机动



上孙家寨汉简简文










对比一下明朝俞大猷,戚继光和韩霖的兵书中都提到让军队前后梯队之间呈棋盘格形式布置,战时各梯队之间相互交替轮战的战术动作。可见汉简中有这种动作的痕迹




总之,汉代步兵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战术机动,不亚于罗马步兵


汉朝步兵作战的具体形象







从记载和画像石上看,步兵中纯队,花装,集体突击,散兵自斗都有。非常灵活
骑兵的作战方式,单兵方面汉代骑兵已经有了成熟的冲击作战的能力,记载和画像石都有不少可以反映
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灌夫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馀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






汉代骑兵集体作战的可能队形

汉代军事思想是在继承了先秦军事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银雀山汉墓,定州汉墓等地出土了《六韬》残简,刘备也建议儿子读《六韬》,可见六韬中的军事思想在汉朝的到了继承和发展 同样根据《六韬·犬韬·均兵》记载:“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 实际情况中,在平地作战和在险地作战时,骑兵的配置也有所不同,“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泗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



枣庄市博物馆 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汉墓出土胡汉战争主题画像石汉军骑兵使用类似楔形阵的队形冲击,

上图为枣庄市博物馆 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汉墓出土胡汉战争主题画像石汉军骑兵使用类似楔形阵的队形冲击。
通典 兵典 曹操的步战令记载:临战阵骑皆当在军两头,前陷,阵骑次之,游骑在后。


以上为进攻队形阵型,防守时可能摆出圜阵,
史记 李将军列传: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阵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步骑协同的典型战术:

东汉段颎的逢义山之战


第一种认为弓箭,刀盾,长矛分列三重阵线,努兵布置在步兵军阵两翼


第二种认为近战兵分列三重阵线,努兵夹在三重阵线之间


第三种认为段颎的兵主力基本是羌兵或者羌化的汉兵,基本每个人都是同时装备长矛,刀剑和弓箭,就像后世隋唐通用步兵一样


而剩下的一些不熟悉弓箭的士兵就装备努来代替,这种兵和上面的兵掺杂在一起,所以叫做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努。


而反骑兵的战术,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努,这是中国古典时期用来反骑兵作战的步兵战术,而且汉朝并不会只会这一招的
当有有利地形可以作为侧翼的屏障时: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努,以备我后。”
后世类似的战例,西汉李陵的浚稽山之战,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努,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努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再有,东汉末的界桥之战袁绍军本质上也是这个战法,只是没有了地形掩护侧翼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所谓的为中坚,到底是怎么布置,也是有不同的看法
有认为布置在步兵两翼的

当处于平地没有地形依靠,还可以列空心方/园阵对敌:阵的各个边缘用壕沟,拒马,蒺藜,战车等作为屏障。步兵躲在里面用远程火力进行打击。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泗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典型战例 漠北之战中卫青的武刚车阵,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即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直青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万骑。会日且人,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青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会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



以上主要是西汉,到了东汉,步兵的甲胄更加完善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

安平县陆家庄东汉墓壁画

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三号魏晋墓

复原想象图


居延新简中记载的东汉西北戍卒的装备

骑兵装备方面,东汉大概率有了完整版的甲骑具装
“ 礼毕,(汉灵)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 ”——《后汉书·窦何列传》

曹植:《先帝赐臣铠表》:“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

《太平御览卷356·魏武军策令》: 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 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
虽然文物上上我只找到了东汉的半具装骑兵,但是这里面的骑兵是马弓手,但是既然马弓手这种远程兵种都可以半具装,那冲击骑兵装备全具装肯定不是什么难事,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挖掘东汉的文物,把东汉甲骑具装的形象找出来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副画像石,从画像石惯用的表现技法和此画像石同一匹马前半身与后半身,及同一幅画其他马匹的形象来看,这应该可以认为是马脖子和前胸披甲的类似半具装的形象,而不是只有当胸





综上,我们可以综合参考六韬、上孙家寨汉简等兵书和李陵,卫青,段颎等人的战例大概还原作战时汉军布阵基本形式:

弓手在军阵前持复合弓,上弦搭箭,准备抛射,列成第一线。


主阵线的中央是征召重步兵列成的正兵方阵,方阵后方是招募的精锐重步兵作为奇兵,方阵两翼则各有一队略突前的征招铠甲步努手,步努手前方各有征招重步兵进行遮护,其战法和阵型参考李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努”。


骑兵在步兵阵的侧后方列阵,重装突骑在前,轻骑在后,同样作为奇兵,掩护己方军阵的侧翼,并随时做好包夹侧突敌人的准备。


最后将军队携带的各类车辆(辎重车和武刚车)锁接成车阵,部分轻步兵进入车阵,与辅兵一起将连努、大黄弩努


这样的军阵,拿出去和同时期西方的军事强国比,并不算太落后的,汉朝虽然逊色于罗马但是也完全有和罗马人正面对战的可能。

补充内容一,汉代军事法律

罗马军队以军纪严明著称,这里贴一下汉代的军事法律,出自黄今言《汉代军法论略》、白建刚《汉代军法内容新探——读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木简札记》

补充内容二,汉代军队的训练

中外历史表明,军事训练从来就是为一定的战争服务的。在军训的指导思想上,无不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这一原则出发。就世界范围来看,罗马对士兵的训练就相当严格。古典时期打遍环地中海无敌手的罗马士兵,“除了使用武器和作各种运动的正规训练之外,还广泛地训练跑步、跳跃、掌杆跳高、攀登、格斗、游泳……每个兵士携带四十到六十磅的全副行军装备,以每小时四英里的速度作长时间的行军。军事训练中也包括练习使用批壕工具以及迅速地构筑营垒。不仅新兵,而且军团的老兵都必须进行这种练习,以保充沛的体力和灵巧,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所以,要想进行汉朝和罗马军事实力的对比,就有必要对汉朝军队的训练进行一番介绍。

三国诸葛亮《将苑习练》,有云:“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中国古代对军训同样要求很严。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战国时期,统治者也很重视对军队的武艺训练。《吴子.治兵篇》就曾强调,军队以“教戒为先”。认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教育训练是首要的。于是提出要进行单兵技术训练、阵法训练、战备行动训练等要求。为使军队“投之所在,天下莫当”,当时统治者普遍重视“聚卒”、“练锐”。据《管子》记载,齐国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角试时“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人,莫敢禁固。”之后(《管子》:为兵之数 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吕氏春秋·孟秋纪》也提出:“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儁。”《商君书·战法》:“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於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迄至汉代,在对军队训练的要求上,更进一步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晃错在上书言兵事时说:“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之过也,百不当十。” 汉武帝在策封燕王的策书中告诫“毋得废备,非教士不得从征”。对此,张晏的解释是: “士不素习,不应召。”韦昭的解释也大致类似: “士非素教习,不得从军征发。”。地方上的士卒未经严格训练,不得选拔为充任中央禁卫兵。同时在训练中,不仅强`调兵士与武器装备的紧密结合,而且训练重点,逐渐从甲士转向步兵以及步、骑兵的协同作战。尤当指出的是,当时军训纪律甚严。汉代边境上的戍卒,经过训练后,若仍然对《烽火品约》条文无知或违章,便要受到处罚。这方面居延汉简提供了宝贵资料。如候长某姗举烽火“不如品叮”,被遣关县狱。又“万岁候长居延沙清里上造郭期,不知犊(读)烽火品(约),弩不擎用,……斥免,如爱书。”所有这些,不仅表明西汉时期对军训重视,且要求相当严格。到了东汉光武以后,即使为了强干弱枝,取消郡国都试,裁撤地方武备,有事则发屯兵或出动中央军前往作战,京师都试仍在继续,且实际上,东汉时期郡国都试也并未完全取消,一些带有讲武性质的秋射活动仍在边郡继续。

汉代的军人获得军事技艺的渠道主要是三个途径,军事训练(包括政府组织的正式训练与考核,以及民间某些有条件的人自发的武艺及体能训练),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及有狩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磨练记忆,再有就是在战争中积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士兵总会积累一些战斗技能的)。下文对于这些途径进行一些阐述。

首先是军事训练,政府组织的正规军事训练方面,汉朝朝廷直属的职业禁卫军,包括西汉中后期的羽林军,期门,北军八校,东汉的羽林,虎贲,北军五营,地方营兵等,还是征召兵,包括西汉前期的南北军,西汉各时期地方的郡国兵,边地的戍卒,以及东汉的州郡兵,戍卒等,在服役期间都会接受朝廷组织的军事训练、考核及校阅,特别说一下,虽然都说无论东西汉,军队数量上的主力都是征召兵,且汉代的民徭与兵役确实分别不是那么清楚,但是西汉的郡国兵有两年的固定服役期限,东汉的州郡兵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也是有长期服役的,期间朝廷会集中管理,集中组织戍屯任务,期间负责他们的装备,并供给衣食住行(必要时随军家属也是有官方供给的),这种征召兵虽然算不上职业兵,但是也算得上是“常备军”,而不是完全平时种地,战时临时拉壮丁的松散“民兵”,仅仅因为汉军以征召兵为主就说他们素质低下,比罗马的职业兵差很多的观点是武断的。

关于汉代军队进行训练的记载文献中有很多:

《後漢書·光武帝紀》引《漢官儀》:高祖命天下郡國選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车、騎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後講肄課試,各有員数。

《汉官仪》: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课殿最”,是通过考核为军士划定等级,上等为“最”,下等为“殿”。对中央部队的考核,每年“立秋”时节举行。在首都郊外演兵场.经过隆重仪式后.骑兵等诸军进行操练比试、战阵演习.非常壮观。对优胜者予以奖励.不合格者进行惩处。奖惩制度,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都试在八月举行,内容为演习射御、御骑、战阵,参加者为郡太守、都尉、令、长,以及郡国相、丞、尉等。同时还要测试材官、骑士、楼船高下,即“课殿最”。

《汉书·刑法志》: “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越,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至元帝时,以贡禹议,始罢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后汉书·百官志》中有载:“《后汉书.百官志》:“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铠。”

《汉书文帝纪》:是以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讲习战陈,聚天下精兵,军于广武,顾问冯唐,与论将帅,喟然叹息,思古名臣。

《汉书·匈奴传下》:“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

《后汉书 孝顺帝纪》:庚寅,遣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告幽州刺史,其令缘边郡增置步兵,死屯塞下。调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

夏五月丁丑,诏幽、并、凉州刺史,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年老劣弱不任军事者,上名。严敕障塞,缮设屯备,立秋之后,简习戎马。

《三國志》注引《魏書》曰:有司奏: “四時講武于農隙。漢承秦制,三時不講,唯十月都試車馬,幸長水南門,會五營士爲八陣進退,名曰乘之。今金革未偃,士民素習,自今已後,可無四時講武,但以立秋擇吉日大朝車騎,號曰治兵,上合禮名,下承漢制。”奏可。

《汉书·邹阳传》:“今吴楚之王练诸侯之兵,敺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 济北 独底节坚守不下。

《汉书·赵充国传》:「今罕羌欲为敦煌、酒泉寇,饬兵马,练战士,以须其至,坐得致敌之术,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

《汉书·韩延寿传》:延寿在东郡时,试骑士,治饰兵车,画龙虎朱爵。延寿衣黄纨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棨,植羽葆,鼓车歌车。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棨戟。五骑为伍,分左右部,军假司马、千人持幢旁毂。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噭啕楚歌。延寿坐射室,骑吏持戟夹陛列立,骑士从者带弓鞬罗后。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被甲鞮鞪居马上,抱弩负籣。又使骑士戏车弄马盗骖。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乡之。

《汉书·扬雄传下》:“乃时以有年出兵,整舆竦戎,振师五柞,习马长杨。

《汉书李陵传》: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汉书·西南夷传》:“宜因其罪恶未成,未疑汉家加诛,阴敕旁郡守尉练士马,大司农豫调穀积要害处,选任职太守往,以秋凉时入,诛其王侯尤不轨者。

《资治通鉴 汉纪》: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所徙之民非壮有材力,但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

《后汉书·公孙述列传》:“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会聚兵甲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祝宫南郑。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

《后汉书 马融列传》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今西羌逆类,私署将帅,皆多段颎时吏,“晓习战陈”,识知山川,变诈万端。

《后汉书 刘陶传》载刘陶奏章原文:今西羌逆类,私署将帅,皆多段颎时吏,晓习战陈,识知山川,变诈万端。

《后汉书 礼仪中》: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鬛,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以获车,驰驷送陵庙。于是乘舆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

《后汉书 窦融列传》:

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辄破之。

《后汉书 冯衍传》:

然后简精锐之卒,发屯守之士,三军既整,甲兵已具,相其土地之饶,观其水泉之利,制屯田之术,“习战射之教”,则威风远畅,人安其业矣。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

乃遣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增置缘边诸郡兵,列屯塞下,教习战射。

《后汉书 耿弇列传》: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后汉书 南匈奴列传》:

单于忧恐,上言求复障塞,顺帝从之。乃遣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增置缘边诸郡兵,列屯塞下,教习战射。

《后汉书》 : 陆康字季宁,吴郡吴人也。祖父续,在《独行传》。父褒,有志操,连征不至。康少仕郡,以义烈称,刺史臧旻举为茂才,除高成令。“县在边垂,令户一人具弓弩以备不虞”,不得行来。

《后汉书·寇恂传》 :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

《后汉书》 秦袁字伯平,扶风茂陵人也。

建初元年,迁山阳太守。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

《后汉书·班彪列传》:“君乃顺时节而蒐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以命三驱,轻车霆发。”

《后汉书·陈蕃列传》:“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书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中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

《后汉书·窦武列传》: “于是乃诏(何)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起大壇,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阵。天子亲出临军,驻大华盖下,进驻小华盖下。礼毕,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 “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召群臣会议。”

《三国志 裴松之注》: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历史学者黄今言对汉代军队训练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一,学习兵法与战阵;其二,训练骑术、驾车和弓射、五乓等武器的运用;其三,训练步兵、骑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其五,开展各种军事体育训练。除了正规的军训之外,汉代还非常重视在军队中,开展蹴鞠、角抵、投石、超距等项军体活动。 接下来我们对这些项目进行逐一介绍。

(一)学习兵法:

其一,《汉书·刑法志》云:“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这里所渭“肄兵”、“讲肄”,主要当指学习兵法。孙吴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先秦兵法,博大精深,总结了先秦时期丰富多彩的实战经验,到了汉代,它仍然列为学兵的经典。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朴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汉书·艺文志》的《兵书略》卷校理了当时保存或流行的兵书,分类为兵权谋,兵技巧,兵阴阳和兵形势。当时一些著名的军事家,如赵充国等,都曾学习过孙吴兵法;且用它指导过行军用兵,刘备也建议儿子刘禅读《六韬》。同时,汉朝在兵法上并不完全拘泥于先秦兵法,而是在吸收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些汉代名将,如霍去病等就明确提出过不能拘泥于古兵法: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因为汉朝的军事思想实在继承先秦兵法基础上的集成创新,所以先秦史书及兵书上记载的各种训练思想,模式及方法流程对于汉朝军队的训练应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公羊传》桓公四年曰: “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 田狩也。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春秋《穀梁传》桓公四年: “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

周礼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於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吕氏春秋·爱类》:“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

《吕氏春秋 简选》中的记载:

故凡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角材,欲其精也;统率士民,欲其教

也。此四者,义兵之助也,时变之应也,不可为而不足专恃。此胜之一策也。

史记始皇本纪:(秦二世)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走狗”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规定:“除土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

甲。发弩啬夫射不中,赀二甲,免,啬夫任之。发弩是专司射弩的兵种,发弩啬夫是教练发

弩兵种的官吏。律文有两指,一是对任命军官和射兵教练不按法律规定,以及教练后的弩兵

射不中写标,应赀罚主管军训的县尉二甲。如果身为教练的发弩啬夫射不中目标,就对其处

以赀二甲并免职的刑罚,并由县令(大啬夫)另行保举合格教练。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另有:......驾驺除四岁,不能驾御,赀教者一盾;免,偿

四岁徭戍。这条法律规定,如果御手在参加驾车训练已经四年仍不能熟练驾御战车,则对驾

驺本人处以免职并罚其补服四年内应眼的徭戍,对教练者充之以连坐法——赀罚一盾。

《秦律杂抄》还记载了一条军队检阅法规:曰“分甲以为二甲菟者,耐”?。蒐是古代一种

传统的军事演习活动,也是对军事训练成效的一次大检阅,所以在大蒐时弄虚作假,把一支

军队分充两支,对犯法者将处以耐刑。

魏书曰:有司奏:“四时讲武於农隙(在农闲时节进行,时曰之“春菟、夏苗、秋你、冬

狩”,与田猎结合进行,这在《左传》、《国语》以及《周礼》中多有记载。而在一年四季

的军事训练中,犹以冬季的军事训练最为隆重,时间最长。此外三年还要举行一次军事大演

习。)。“汉承秦制”,三时不讲,唯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陈进退,名

曰乘之。

《汉旧仪》、《汉官仪》云: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试,课殿最。水家为

楼船,亦习战射、行船。

《战国策?齐策》、《秦借道韩媿以攻齐》:秦攻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

舍……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号。”说明秦军是徽章标明部曲.

魏国均对的训练方式和战场指挥方式参考尉缭子和吴子:

尉缭子 兵教上: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

“某甲某士”。前后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

  伍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而进,低旗则趋,击金而退。麾

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击而坐。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

,合之伯长。伯长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将。裨将教成,合之大将。大将教之

,陈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既陈,去表百步而决,百步而趋,百步而鹜。习战以成

其节,乃为之赏法。

  自尉吏而下,尽有旗。战胜得旗者,各视其所得之爵,以明赏劝之心。战胜在乎立威,

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罚。正罚者,所以明赏也。

吴子 治兵:吴子曰:“夫人(当)[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戎为先。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

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

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

样,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辩,五鼓

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齐国均对的训练方式参考:

《管子 兵法》: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著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故能致远以

数,纵强以制。三官:一曰鼓棗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棗金所以坐也,

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

三令,而兵法治也。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

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九

章:一曰举日章,则昼行;二曰举月章,则夜行;三曰举龙章,则行水;四曰举虎章,则行

林;五曰举鸟章,则行陂;六曰举蛇章,则行泽;七曰举鹊章,则行陆;八曰举狼章,则行

山;九曰举韟章,则载食而驾。九章既定,而动静不过。

银雀山汉简版孙膑兵法 五教法:

[孙]子曰: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故曰五教①:处国之教一,行行之教一,处军之[教一,处阵

之教一,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一〔一〕[1]。处国之教奚如①?曰:〔一〕……孝弟良五德者②

,士无壹乎?虽能射不登车。是故善射为左,善御为御,毕毋(无)为右③。然则三人安车,五人安

伍,十人为列,百人为卒,千人有鼓,万人为戎,而众大可用也。处国之教如此。行行之教奚如?

废车罢(疲)马,将军之人必任焉,所以率……①险幼,将自立焉,所以敬◆……◆足矣②。行行

之教如此。处军之教[奚如]?……也。处军之教如[此]〔一〕。处阵]之教奚如〔一〕?兵革车

甲,阵之器也。……//垒途道,使三军之士皆见死而不见生,所//

以兴善〔二〕①。然而阵既利而阵实蘩。处阵之教如此。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奚如]

〔一〕?//[◆所以教目也],铙所以教耳也〔二〕 ①,[◆所以教◆也]

〔三〕,//[◆所以教手也,◆所]以教足也〔四〕②。五教既至,目益明,[耳益聪,◆益◆,手益

◆,足益◆。]〔五〕③……//五教法④

以及六韬 犬韬·教战

武王问太公曰:“合三军之众,欲令士卒练士,教战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领三军,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

,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

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

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人众。故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

(二)学习军阵。

《汉官仪》: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汉官仪》说:“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官兵皆肄孙吴六十四阵,名日乘之。”所谓“习战阵之仪”,是指演练“阵法”,包括军事编制的序列、队形操练等。这也就是《吴子·治兵篇》所说的“园而方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这种园阵变方阵,跪姿变立姿,前进变停止,向左变向右,前队变后队,分散变集中,集中变分散的阵法训练,是军队训练的基本要素。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只是春秋战国期间阵法的略数字.而后,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阵”的种类和名目繁多,不一而足。秦汉时期对兵法和战阵相当重视,不仅武官要学,士兵也要学。

上文所述,汉朝的军事思想实在继承先秦兵法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古代兵书对阵法多有记载,也颇为重视,《孙子》、《吴子》中都有提到,《汉书·艺文志》中记录有孙子八阵图。《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又对阵法做了稍详细的阐释,其中《孙膑兵法》更是探讨了八阵,十阵。到东汉,作战和训练中普遍使用八阵。车骑将军窦宪“勒以八阵”,大破匈奴北单于。而且据汉制,五营士每年十月讲武,“为八阵进退”。到东汉末年,“兵、官皆肆习六十四阵”,称为“乘之”。三国时期,《魏书》记载,汉承秦制,会五营士为八阵,《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然而关于这些阵法的文献,唐代已经失传,后来文人,更是将诸葛亮的八阵图演说的神乎其神,遂失去原来面貌。现存文献又残缺不全,且增后人附会之言。因此对古代军阵,就很难详细知道了。就军队排列的队形,主要有兵书上所说的方、圆、曲、直、锐五种阵法。 兵书《尉缭子》中就相对详细的记载先秦时期军阵的训练方法,结合文章上文所述军阵似乎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军阵训练的场景。

(1)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

(2)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肩左章,右军肩右章,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前后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

(3)伍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则进,低旗则趋;击金而退,挥而左之则左,挥而右之则右;金鼓具击而坐。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伯长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将;裨将教成,合之大将。大将教成陈之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既陈,去表百步而诀,百步而趋,百步而鹜;习战成节,为之赏罚。

材料(1)反映的是,各军军营分设营垒,演练战阵,都要按教令进退。前部行的士兵由前行的伍长训练,后部行的士兵由后行伍长训练,左部行的士兵由左部行伍长训练,右部行由右部伍长训练,教练好五个人,行长受赏,教不好受罚。

材料(2)说的是各位将领使用的旗帜都不同,士兵的徽章也不相同,左翼部队徽章左肩,右翼部队在右肩,中军部队徽章别在胸前,军队按照前后五行的顺序,佩戴五种不同颜色的微章,第一行把徽章戴在头上,其余各行依次降低佩戴的位置。这样便于将领战场上的识别以及指挥。这一点在出土简牍中也有反映:

其旗,卒异其徽。(010)

色别,五百以旃上齿色别,士吏以下旃下齿

色别,什以肩章别,伍以肩左右别,士以肩

章尾色别。(374)

左骑都尉翼青,右骑都尉翼白。(367、110)

由此我们知道《尉缭子》所载内容到了汉代仍旧有传承,领兵将领的旗帜也是不同的,可能战时训练和指挥程序是相差不大,内容有别。材料(3)说的是,首先由伍长组织训练,击鼓就前进,将指挥旗放低部队就加速前进,鸣金后就后退,指挥旗往左士兵就向左,指挥旗向右士兵就往右,这一点汉简中也有部分反映如:“鼓音,左部前曲左(348),莫诗(待)鼓止,行者不当行而行斩将□”。伍长训练好后,由什长集合训练,什长训练好后,由卒长集合训练, 这样一层层,直到最后由将军集合成军阵进行训练,分别立三个旗杆,距离第一个旗杆百步的时练习决斗,距离第二旗杆百步的时候练习快步前进,距离第三个旗杆百步时练习奔跑。这样就可以想象战场上大将,旗帜往左挥,左翼部队就全速进攻,指挥旗往右一挥,右翼军阵就往前进攻。

遗憾的是,成书于汉代的兵书虽然很多,但是没有一部真正流传到了现代,所以汉代军阵训练的具体流程已经无从详细又严谨的考证了,我们只能从《上孙家寨汉简》等出土文献大概看一下汉代军阵变阵的过程片段。

军阵训练还可以训练步兵、骑兵之间的协同作战。成书干西汉末年的《黄石公三略》说:“士众一,则军心结。”“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和战斗方式的变化,要求训练与提高各兵种之伺的协同作战能力。秦兵马俑二号坑,实际上是一个由步、车、骑等兵种组成的混合编队阵列。自武帝后,因战略战术变化,为使步兵和骑兵的相互配合,综合编队,更加注意到了训练协同作战能力。

(三)学习近战搏斗技巧

汉代学者班固对兵技巧其加以解释道:“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也就是说兵技巧主要是练习与敌人格斗武艺,进行实战训练的一种军事技能,其中包含有持器械和徒手练习两类方法。

首先是长短兵器及防具的使用技巧,这是古代军队的重要技能。使军士与武器紧密结合,是汉代军训的一个核心内容。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当时不仅战略战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且武器装备也较以前增多。如长兵器有矛、戟、枪、受等,短兵器有剑、刀、锤等,抛射远程兵器有弓、弩、箭等等。各军、兵种对使用上述武器的侧重点及其对技能培训的要求似当有别。但各自均需按标准进行严格训练则是肯定的。

文献有云: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百官志》:“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铠。”羽林是朝廷的禁卫军,亭长、游徼是汉代地方最基层的负责治安的公务员,而他们都要学习五兵的使用技术,说明兵器使用技能的训练在汉代武装力量上下各级单位中已经普及,且在当时的社会已形成具体的习练方式方法。汉代画像石中对于兵器搏击对练场景的描绘

(四)角抵和手搏

角抵,类似现代额摔跤,手搏,及徒手搏斗,虽然这都不是古代军队作战的主要手段,但也是军人必备的技能,必要时与敌人“手拽厮劈”式的肉搏在古代作战时也时常出现,且可以锻炼士兵的胆气和体能。

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说:“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谣乐中矣”.东汉人文颖的《汉书注》说:“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汉书》中又称:“角力相抵触者也”。又说:“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这些注释说明,角抵就是双方在一起进行力量和技艺的较量,也就是古代的摔跤运动。在周代角抵便曾用于军事训练。《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 …天子乃命将师讲武,习射、御、角力。”角力就是角抵,其后又有相扑、争交、贯交、校力等别称,但是内容稍有区别罢了。到了汉代这种角抵活动同样非常盛行。

手搏

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里,著录了一部叫做《手搏》的书,共有六篇。《手搏》被班固收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家。何谓“兵技巧”?班固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解释: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兵技巧”收书一共十三家,除少数几家从书名难以确言其内容外,其余以“射法”书最多,剩下就是《剑道》、《手搏》、《蹴鞠》三书。

严格讲,徒搏技术在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并无普遍意义的实用价值。正如后来戚继光在《拳经》中所说的:“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对广大披坚执锐、攻城野战的古代战士来说,其作用主要在“惯勤肢体,活动手足,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显然,班固正是基于同样的认识,指出“手搏”的作用主要在于“习手足”。

班固以《手搏》为兵书,应当来自西汉末的“步兵校尉任宏”。因为在刘向、刘歆父子主持的西汉皇家图书的校录工作中,任宏负责校录兵书。这无异于提示我们,在汉代军人的眼目中,“手搏”是为军事服务的,它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它也是“防身杀敌的勾当”。

《汉书·哀帝纪赞》云:哀帝……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据苏林注,“卞”就是“手搏”。又据《说文解字》,“卞”的本字是“拚”,由于同音的缘故,古籍中每借用为“卞”、“抃”、“弁”。“拚”的原义是“拊手也”,段玉裁认为是由“拊手”引伸为“两手相搏也。”

左思的《吴都赋》说,吴国的人民喜欢“翘关扛鼎,拚射壶博。”左思把“拚”同举重、射箭、投壶、博奕等古代文化体育活动相提并论,更加证厂明了手搏的体育性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

《汉书·甘延寿传》载,名将甘延寿曾经:试弁,为期门,以材力爱幸。

“弁”是手搏的异称,已见前论。“期门”是汉代名目繁多的郎官之一,又称“期门郎”,始置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史载,担任期门郎的主要是陇西、北地的射猎人,还有良家子弟善骑射者,及“能用五兵材力者”。甘延寿本传载,甘延寿是一位极为矫捷武勇的人,他以善射被选为羽林郎,“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尝超逾羽林亭楼”。后通过“试弁”升为期门郎,以“材力”受到汉元帝器重。由此可见,汉代的期门郎大致根据骑射、五兵和材力三个方面来测试的。所谓“材力”,在史籍中一般泛言勇力和技击,实际也应包括徒搏技能。

《荀子·议兵篇》有“齐人隆技击”之说,对之,当代学者王利器先生在《荀子集解》中有所解释: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

《吴子·料敌》云:其有工用五兵,材力疾健,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

此处“工用五兵”和“材力疾健”相对言,前四个字指精通兵刃,后四个字应该指强健善搏。由此可见甘延寿所谓“弁”,属于“材力”范畴。“试弁”二字极重要,它告诉我们,汉代军中对手搏水平的高低有一个测试办法,究竟如何“试”法,惜乎文献失载,我们只能作些推测。

我们知道,汉代对武职人员有很严格的技术测试制度,而这一测验制度通常就叫做“试”。《汉官旧仪》载,每年八月,包括太守、都尉在内的各级武职官吏会聚在一起,“都试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都试”就是总试,总试后往往根据被试者的成绩来决定其赏罚升降。

在边郡戍军中,又有十分严格的“秋试”制度。“秋试”以“试射”为主要项目,“试射”的办法是每人发矢十二支,以六支射中为达到标准;超过六支者“赐劳”,即受奖励;达不到六支者“夺劳”,即受处罚。

每次“试射”的成绩都有记录并要上报,以作为职务升降的依据。甘延寿既然是通过“试弁”取得了“期门”这一军职的,那么“试弁”必与“试射”一样,注重测验结果,且有一套评定办法。我们可以设想,“手搏”水平的测试一定是以对抗竞技的方式进行的,不可能单凭练一练、看一看就可以漫加评骘、区分甲乙。道理很简单,军中武艺注重实用,手搏自不例外。

汉代地域辽阔,各地的手搏必有不同的特点,习之者各有千秋,往往会高自标持,如果不通过实践验证,只凭演练目测,再高明的评议者也不可能作出使人心悦诚服的结论,更不能以其结论作为赏罚升降的依据。

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的三人手搏图,画面刻三位武士,右边一武士单人对左边的两武士,右面一武士做撤步亮掌的防守动作,左边的两武士相互配合,一人进攻一人防守,表现出紧张的氛围。

(五)学习射术

据《汉书·艺文志》:当时有《逢门射法》仁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魂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等。这些皆属兵技巧范围。上文提到“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当时骑兵要会“骑射”, ,材官要能“蹶张”,楼船则习射术。史称:“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水处为楼船,亦习射行船”。看来,汉军的训练很强调“射术”。当时设有“发弩官”,即负责教练弩射的官吏。南郡就“有发弩官”,师古注曰: “主教放弩也。”。武帝时李陵“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便是一例。

文献中记载的汉代射术训练活动

(六)骑兵、车兵、水兵训练骑术、驾车术和操船术

当时骑兵要会“骑射”,车兵要习“驾御”,楼船则习水战。史称:“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水处为楼船,亦习射行船”。

《汉官仪》亦称:“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

《汉官旧仪》载,每年八月,包括太守、都尉在内的各级武职官吏会聚在一起,“都试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

延寿在东郡时,试骑士,治饰兵车,画龙虎朱爵。延寿衣黄纨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植羽葆,鼓车歌车,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戟。五骑为伍,分左右部,军假司马、千人持幢旁毂。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啕楚歌。延寿坐射室,骑吏持戟夹陛列立,骑士从者带弓罗后。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被甲居马上,抱弩负。

《后汉书 耿弇列传》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驽下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也。臣愿与子男及临淄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以尽臣节。(《汉书·卜式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记中尉所属职官中有都船一职,注如淳称:“都船狱令,治水官也。”

《汉书·枚乘传》“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注称“苏林曰:羽林黄头,郎习水战者也。张晏曰:天子舟立黄旄于其端也。师古曰:邓通以櫂船为黄头郎,苏说是也”;《史记·佞幸列传》亦云“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善濯船池中也”。

《汉书·食货志下》“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孟康曰“水战相逐也,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汉书·五行志》:“元狩二年下,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据《三辅黄图》的记载,汉昆明池的面积达到了方圆四十里左右,而《三辅旧事》则称其有三百三十二顷,可同时容纳数十艘戈船和近百艘楼船,可见其规模之大。

汉书·刑法志》:“至武帝平百越,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

(七)特殊军事技术训练:

这方面不是对全军要求,没有统一标准,通常根据需要而定。例如,对边塞陕卒,要训练“候望”,识别信号,掌握“烽火品约”。对宫廷卫士,有的要“习鸡鸣歌”。蔡质《汉官》说:卫士“浪朱雀门外,专传鸡鸣于宫中。”因为那时没有钟表,审时主要依靠鸡叫。这既不准确,更不能按照需要报时,于是就训练卫士,依照几更几时学鸡长鸣,用以代替时钟。所以将这类卫士称为“鸡鸣歌士”或“鸡鸣卫士”。

汉简中的《塞上烽火品约》释文

体能训练

体能是军队战斗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强军无不是具备强健的体能,亚历山大大帝能够万里远征从无一败,其麾下的马其顿军队强悍的体力是一大重要保障。

马其顿行军能力截图

汉军的行军能力记载:《汉书·陈汤传》中便记“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

《汉书·盖宽饶传》“子尝步行自戍北边”,注苏林曰“子自行戍,不取代”,这反映了私人从军徒步前往的过程,由住地到北地军营,距离遥远,排除路程艰险程度及各种危险,单就所付出的体能而论,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后汉书·吴汉列传》:“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

《后汉书·岑彭列传》“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使精骑驰广都数十里,势若风雨,所至皆奔散”

《后汉书·段颎列传》明年春,余羌复与烧何大豪寇张掖,攻没钜鹿坞,杀属国吏民,又招同种千余落,并兵晨奔颎军。颎下马大战,至日中,刀折矢尽,虏亦引退。颎追之,且斗且行,昼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余日,遂至河首积石山,“出塞二千余里”,斩烧何大帅,首虏五千余人。

汉代受军事训练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导引、蹴鞠、举重、长袍、跳、掷、猜射、步射、弋射、赚张、武术、击剑、技巧、手倒立、投壶等

《诗经·小雅·巧言》云: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踵,尔勇何为!

《逸周书·武称解第六》长胜短,轻胜重,直胜曲,众胜寡,强胜弱,饱胜觊,肃胜怒,先胜后,疾胜迟,武之胜也。

魏文帝曹丕自言,他“少好弓马,于今不衰”,其结果是“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可见曹丕习武不以“击”为唯一目的,他的“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八个字,从身、心两个方面生动地道出了古代武艺活动的体育价值,证明了古人操练武艺早就有了锻炼身体和愉悦心情的目的。

(一)蹴鞠

《会稽典录》曾说:"三国鼎峙,互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蹴鞠在汉代时期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西京杂记》云:“武帝好蹴鞠。”当然,在汉代时,蹴鞠并非仅仅是一种娱乐助兴活动,而经常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练兵活动。刘向在《别录》中曾说:“踏鞠者,兵势也。”《汉书》中还有关于名将霍去病组织兵士练习蹴鞠的记载,曰:“去病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踏鞠也。”这段文字告诉人们:汉代的蹴鞠运动不但可以用来满足兵士的娱乐生活,而且可以用来增强兵士的体能素质和组织协同能力。

(二)武装长跑

战国时的魏国在征兵考核项目中有武装长跑,“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汉代作为军事训练的比赛足球就具有锻炼长跑的作用,而更播要具有长跑能力的士卒却是各级官吏马车前手执武器“鸣声开道”的伍伯,也就是跟随官吏马车前的武士.按汉代仪卫制度,伍伯的人数多少是依据官阶高低而定.“车前伍伯,公八人.中二千石、二千石、六百石,皆四人,自四百石以下至二百石,皆二人.”(《后汉书·舆服志))县令是六百石、县承、县尉是四百石、长吏二百石.他们都有二至四人的东前伍伯.整个汉代庞大官僚机构所播要的伍佰人数该是多么众多.而汉代社会风气,富商大豪出行的东前马后也有跟随护卫的随从,则汉代社会所禽要具有与马车赛跑能力的士卒是相当可观的.

汉代虽然没有“田径”这一词,但是与它有关的近义词或同义词,如“投”的近义词“掷”,“跑”的近义词“跑”,“跳”的近义词“绝远”、“逾高”等常常在文献中见到:

《韩诗外传》卷十:“楚丘先生曰:‘恶君谓我老!恶君谓我老!意者,将使我投石超距乎?“追车赴马乎?逐麋鹿搏豹虎乎”?吾则死矣,何暇老哉!’”

伍伯是汉代车马出行时前导小吏。《古今注》云:“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五长为伯,故称五伯。一曰户伯,汉制兵吏五人一户,一户一灶,故户伯亦曰火伯,为一灶之主也。汉诸公行,则户伯率其伍以导引也。”汉画像石车马出行中,经常见到伍伯在马前奔跑之状。这些称为伍伯的长跑健儿,并不仅仅是随王后而行,在关键性的战役中或传递信息时,他们也要发挥马拉松作用的。这些长跑好手,训练有素,技艺非凡,可以说是当时盛行长跑活动的具体体现。图5是四川彭州画像石,图像是反映伍伯奔跑时的壮观情景,画面有六个持桨戟的伍伯,右侧两人斜杠桨戟奋力向前奔跑,后面四人斜握桨戟向前飞驰,六人脚下生风,风驰电掣,双脚腾空,速度惊人,耳边仿佛听到噢噢的风声。

《后汉书·任文公列传》:“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步,悉得完免。”这段记载说明汉代民间已经有进行负重长跑练习的意识,军队中为了训练士兵的体力,确保行军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应该也是有的。

(三)力量训练:举重和掰手腕

《庄子·列御寇》云:“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俱过人也。”成玄英疏:“壮,多力。”《说文》释“猛”云:“健犬也。”[《康熙字典》引《增韵》释“健”为“强有力也”[《尔雅·释畜》义疏云:“大者名犬,小者名狗。”“健犬”既强调其体形硕大,又突出其强悍有力。

上述语句都有凸显力量、勇气之意,同时也呈现出强调人心坚毅的意蕴,在尚德思想催化下逐渐变成品格褒词。《左传》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强调了“勇”所包含的内在思想品质的重要性。孔子虽反对不义之战,提倡“铸剑为犁”,却将“勇”与“仁”“知”并列为治己、治人、治天下的“三达德”之一,且十分强调并精通“射”“御”之艺。“武”也出现了平息干戈的内涵,“止暴”成为“武”的最高境界,后又敷衍出“武”之七德:“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进而成为古代帝王褒谥,《逸周书·谥法解》载:“刚强直理曰武。威强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大志多穷曰武。”《周易·大壮》云:“《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在这里,“勇”“武”“壮”已明显具备褒义色彩,演化为时代的共同意识。

举重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史籍上,开始有了关于“翘关”以及“扛鼎”等举重训练情况的点滴记载。比如在《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书中,都对孔子参与的举重活动予以了部分记载,其云:“孔子之劲,能招(通翘)国门之关。”按照汉朝人高诱的解释,“翘关”的训练方法采用的是“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换句话说,就是采用一只手紧握住大门门栓的一端,而将四五丈长的木栓使用浑身的气力挺举起来。由于孔子可以顺利完成如此艰难的举重活动,足以充分说明他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耐力,可谓是一个善于举重的大力士。到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譬如乌获、任鄙、孟说等能够举鼎的大力士。乌获是秦国人,据《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后来他当上了秦国的将军。任鄙是秦国的武士,《史记》中有秦人谚语记载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大力士任鄙为“扛鼎抃牛者”,之后被封为汉中郡太守。孟说也是秦国的大力士,能力举千斤,当时秦国的国君武王也是一个举重的爱好者,但他年轻气盛,喜欢争强好斗,某次率军东征到洛阳时,见到周朝宗庙里有许多大鼎,便提出要和孟说举行举鼎比赛。结果,由于自身力量不足,沉重的鼎瞬间坍塌下来砸断了武王的膝盖骨,导致他流血过多而死,孟说也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而惨遭灭族之灾,结果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汉书.武王子传》中也记载:“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

《后汉纪》卷六载: “恂兄弟及兄子姊子以军功侯者八人。”卷十三载: “秉弟夔,壮勇有气力,以军功拜都尉。”

在我国汉代,举重活动主要使用了两种训练器械:一个是挺举日常的生活用具,二是挺举木制、铁制或者石制的举重器具。由于举重器具的差异,因此其名称也存在一些不同,譬如“扛鼎”、“翘关”、“举石”等等,其中“扛鼎”是汉代进行举重活动训练的通常做法。

比如曾经豪情唱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其“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在与汉军的作战中“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显示出超人的作战能力和身体素质。原来,自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与叔叔项梁生活在一起,项梁承担起了对项羽抚养和培育的重大责任。对项梁而言,他一直渴望推翻秦朝,为遭到秦国迫害的父亲项燕报仇,但是,面对强大的秦朝,项梁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于是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项羽身上,他着力培养和训练项羽的体格技能,训练“扛鼎”,学习武艺,终于使项羽练就和掌握了一身非凡优秀的兵法剑术,“力能扛鼎”,成为一代霸主。又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汉武帝的四子广陵王刘胥“壮大,力扛鼎”,兼据《西京杂记》记载:“广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空手搏之,莫不绝脰。”按说刘胥孔武有力,力能扛鼎,又能够徒手搏斗猛兽,应该说是一位可成大业的人士,但可惜他为人粗鲁傲慢,胡作非为,且不遵守汉代法律,因而并不为汉武帝特别宠爱,也就无缘继承汉武帝之后的皇位,但之后的昭帝、宣帝都对他是礼待厚赏,然而刘胥对此仍然不够满意,到汉宣帝少年即位后,刘胥认为皇帝年少无子,便觊窥皇位,竟然请当地巫婆诅咒宣帝早死,后因事情败露而畏罪自杀,留下一段悲情。同时,汉代时期,为了鼓励民众参与训练举重活动,朝廷还设有专门的“鼎官”,负责“扛鼎”诸项事宜,胜者封为“武力鼎士”。《汉书·邹阳列传》上曾说,赵王曾召:“鼎士袨服于丛台之下。”《盐铁论》中也有贤良讥刺时事是“戏车鼎跃,咸出补吏”。这些史料都说明当时的西汉社会十分重视人们的举重与练力活动,且举重的方式仍然是以“扛鼎”为主。但是,作为一种日常用具,鼎终归并非专为人们锻炼臂力而刻意制造的,因此进行这项运动实际上带有比较大的危险性,容易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亡。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纯粹的“扛鼎”举重训练模式发生了些许变化,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的社会娱乐助兴活动。

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一幅汉代壁画中,描绘有一个赤裸着身体上部,显露着粗壮肌肉的汉子,正在熟练地抛举着一个“大车轮子”,这表明举重这种练力活动已经在汉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除了表演“大车轮子”之外,汉代还有玩耍比如“大铜壶”等其他生活用具的,譬如南阳汉画像石上就曾出现过描绘壮汉在臂上玩弄“大铜壶”的情形。由于汉代的生活用具中已经不再使用鼎了,于是车轮、铜壶这些生活器具就替代了鼎而作为练习举重的器具了。

举鼎是汉代常见的练力方法,在民间和贵族中都非常流行。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力气过人,能扛鼎。《汉书.武王子传》中也记载:“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举鼎练力图目前徐州已经发现两块,如图,画面上刻着一身材强壮的武士双手高举鼎,胸肌和大腿肌肉非常发达,从已经发现的举鼎练力图来看,举鼎练力的要求是鼎一定要举过头顶。

扳手腕

主要是练习手部和腕部的力量,是手持器械最基本的力量要求,也是现代常用的手部练习方式。如图十七,画面刻有两武士,两人面对面作单膝跪地状,各自伸出右手,两臂成垂直交叉状,放在两人中间,肘置各自膝盖,掌心相对,双手握紧,正在凭腕力扳倒对方。

《汉书 甘延寿传》:“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尝超踰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颜师古注曰:‘投石,应说是也。拔距者,有人连坐相把据地,距以为坚而能拔取之,皆言其有手掣之力,超踰亭楼,又言其趫捷耳,非拔距也。今人犹有拔爪之戏,盖拔距之遗法。’”故“拔距”是比腕力,相当于唐代的“拔爪”,现代的掰手腕。

通过各种活动练力

《魏书》:“扛鼎拔树之从,超乘投石之旅,练甲争途,波聚雾合。” 即图十九,画面为力士图,图中刻七大力士,从左向右依次为最左边一武士执剑执与令一武士互相配合伏虎,一武士倒拔杨柳,一武士背牛健步如飞,一武士双手举鼎过头,一武士双手抱羊,一武士抱一坛美酒,雕刻精美传神。这些画面为人们呈现了汉代徐州的练力水平和练力的多样化,可见当时练力是比较常见的和广泛的,深受武士所接收和喜爱的练武技能之一。

(四)投石超距

投石类似掷铅球,必要时也可以投石杀敌,超距则是类似跳高或者跳远

《春秋战国异辞》中关于孟尝君和楚丘的谈话中,在治国策略商定的过程中,主要注重投石的力气,并重点培养军中青年士卒的一种投石活动,将孔武有力的状态逐渐彰显。

《左传 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册府元龟》的卷三百九十四《勇敌篇》记载大型动物的。因此可以证实投石运动是在我国体育史上最悠久的云厂高固齐大夫也。鲁成公二年三卿帅师会晋师及齐侯战于安

投石是投掷项目之一。本文试就古代的投石运动进行综述与分析。革。高固入晋师深石以投人。”这位名叫高固的鲁国军人其主要的一、投石运动的发展过程武功就是“僳石投人”。“僳石”就是“担石”看来高固是挑着一堆石原始社会的投石运动主要是采用经过加工的石球作为投掷的头以投掷的方式来击伤敌人而且杀伤力很强。

《戰國策》鮑彪序 養叔之息射,保功莫大焉;越人之投石,謀賢莫尚焉;王斗之愛縠,憂國莫重焉。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诗源》卷一有《弹歌》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文心雕龙•章句》作“《竹弹》之谣”。宍(ròu ):“肉”的古字。

上文提到,古代投石器具还演变出一种用竹竿夹石的模式使用时将竹竿的一头破开夹住石块然后用力投出河以像飞石索和石球那样达到投程远、力量大的杀伤效果。这种投石运动后来盛行于台湾、福建一带成为一种新年时祈福的“斗石,'游戏参加的人用竹竿将小石片夹起投向对方看谁可以准确地击打到对方,以测出新年的凶吉。上述这些投石方法都是古代投石运动的发展从投石狩猎到投石游戏再发展成体育投掷项目说明古代的投石运动已彻底地从一种人类的生存手段中摆脱出来成为一种体育竞技活动。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汉书·甘延寿传》有云:“延寿……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张晏曰“范暴兵法飞石重斤为机发行三百步,延寿有力能以手投之。”

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 徐广曰:“超”,一作“拔”。裴骃曰:据《汉书》云:甘延寿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张晏曰: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延寿有力,能手投之。拔距,犹超距也。《索隐》曰:超距,犹跳跃也。余谓投石,以石投人也,齐高固“桀石以投人”是也。超距,距跃也,晋魏犨“距跃三百”是也。

《东周列国志 兼六国混一舆图号始皇建立郡县》第一百八回:王翦休士洗沐,日椎牛设飨,亲与士卒同饮食,将吏感恩,愿为效力,屡屡请战,辄以醇酒灌之。如此数月,士卒日间无事,惟投石超距为戏。......超距者,横木高七八尺,跳跃而过,以此赌胜。王翦每日使各营军吏,默记其胜负,知其力之强弱。

田猎

汉成帝的舅舅阳侯王“游观射猎,使奴从者被甲持弓弩,陈为步兵”

《汉书·扬雄传下》“[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

《汉书·食货志下》:“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行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汉武帝这一次巡边活动在汉代诸帝中是少见的,它的目的或不止于巡视边备,还有重视边防建设,威慑匈奴的考虑。

三国志裴松之注:(鲁肃感到)“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关于为什么要用狩猎作为军事训练的方式,明代的邱濬认为:“兵者守国之备,苟非素教之,一旦驱之以临敌,是弃之而已。然兵凶战危,以杀戮为事,不可以人试,于是因蒐狩而习之。因祭以行猎,用兽以试术,使其目熟于旌旗,耳熟于号令。……一旦用其所以田猎者,而施之行陈,用其所以杀兽者,而施之敌人,不至仓皇失措,纷乱无统也。”即战争会有杀戮,如非久经训练不可以实战临敌,把狩猎作为模拟演习,可以使军士适应其气氛,熟悉其号令。

“冯式搏衔,驰骋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于箠辔,身劳庠车舆”,过度田猎会造成田猎者的精力透支而身体疲乏,具体来说:口因驾马吆喝而疲倦、手臂因驾马而酸痛、身体因颠簸而劳累,田猎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如三国时期的曹丕曾自述其“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可见田猎有利于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田猎者能够在酣畅淋漓的田猎活动中使身心同时得到放松,也锻炼了身体。

西京赋 上林赋中描述的汉代士兵狩猎活动中练习武艺

所以,汉代田猎的军事功能主要是通过田猎选拔军事人才和训练检阅军队以及威慑以维护国防安全。关于田猎与军事训练的密切关系,杨宽认为“战争最初出现于原始公社制瓦解时期,所用武器就是狩猎工具,战争方式也和集体围猎相同。等到国家产生,军队成为国家统治工具,进攻成为掠夺手段,军队组织有进一步加强,战争方式有进一步发展,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战争武器还和田猎工具相同,战争方式还和田猎方式相同。”两者在参与人员素质、地点、工具、策略、程序等方面均有异曲同工之处,如田猎和战争中都需要参与者具备勇气、力量、射击及驾驭战车的能力;两者都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因它们都是以追捕对象为目标,活动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应用的策略很相似。军队平时除了保护封邑外,主要的工作便是用于诸侯的狩猎活动,据史书记载当时田猎活动的规模场面浩大,如同出兵征伐。在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下诸侯频繁的田猎活动与现代的军事演习十分相似,一方面可以满足诸侯贵族们奢华生活的需求,另外也可以避免军队由于长期休养所带来的懈怠,使军队在平时经常进行军事训练活动。同时在田猎活动中可以选拔优秀的武士。故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朝廷都很重视组织田猎活动。

《汉书》、《后汉书》等史料中多次记载汉代皇帝的田猎。其中西汉有八位皇帝参与田猎活动,东汉有六位皇帝参与田猎活动。

1、西汉皇帝的田猎活动

(1)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

西汉王朝初期,基本没有关于汉高祖、吕后田猎活动的记载。仅有一处记载汉惠帝田猎,“黎明,孝惠还”,相同的历史情节处《前汉纪》记载为汉惠帝“晨出苑中猎”气《西京杂记》记载:“帝早猎”,可见汉惠帝有田猎活动。

汉文帝即位初期曾和陪臣频繁田猎,“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清代王夫之说他“幸非纵欲偷乐之主也,其未免于田猎钟鼓之好而姑以自逸”,“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

汉景帝曾和梁孝王一同田猎于上林苑,“孝王入朝……以太后故,入则侍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上林中”,

(2)汉武帝

汉武帝喜爱田猎,元鼎年间“从数万骑行猎新秦中”,“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羽猎田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尚泰奢丽夸诩,......《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建元三年(前139年)汉武帝微服田猎。起初“夜出夕还”,即晚上出去第二天傍晚才回宫,到后来发展为“赍五日粮,会朝长信宫”,带五天的粮食,直到第五天必须朝见长信宫的太后时才回宫。《汉书?佞幸传》记载汉武帝与江都王会猎时带着宠臣韩嫣,武帝在田猎过程中完全无视君臣之别,“车驾跸通未行,先使嫣乘副车,从数十百骑驰视兽”,即先让一百多人跟随韩嫣巡视兽物,以至于江都王误认为韩嫣是汉武帝而俯身拜谒......武帝还常常令臣子跟随田猎作赋以助兴,如枚皋跟随武帝“游观三辅离宫馆……弋猎射驭狗马蹴鞠旋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

(3)汉昭帝

关于汉昭帝田猎的记载几乎没有,仅有一处记载:惠言让汉廷使者声称“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以迫使匈奴放走苏武。史料虽然对汉昭帝的田猎活动只是侧面描写,但若是汉昭帝完全不田猎,又如何蒙混匈奴呢?因此,汉昭帝应该还是有一些日常的田猎活动。

(4)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

汉宣帝从小喜欢田猎,“受《诗》于东海澝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即位后建乐游苑供其田猎,“神爵三年春,起乐游苑”,唐代诗人李商隐也评价汉宣帝“小来惟射猎……渭水天开苑”。

汉元帝是一位放纵田猎的皇帝。永光元年元帝在甘泉宫祭祀天神,“礼毕,因留射猎”,其田猎场所“自城西南至山西至鄠”汉元帝在永光五年冬“幸长杨射熊馆,布车骑,大猎”,通过田猎进行军事训练。

汉成帝喜欢田猎,曾因田猎而受寒,“尝早猎,触雪得疾。”汉成帝有进行大规模的田猎活动,主要目的是军事训练和外交展示,如“元延二年冬,行幸长杨宫,从胡客大校猎,宿莨阳宫,赐从官”,成帝为“夸胡人以多禽兽”,杨雄肯定汉成帝能够在边防安宁时居安思危,“乃时以有年出兵,整舆竦戎,扼师五荇,习马长扬,简力狡兽,校武票禽”,在长杨和五痄发兵以通过田猎活动加强军备。不过汉成帝田猎活动耗费了不少资源,如“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东至弘农,南驱汉中,张罗罔罝罘,捕熊罴豪猪虎豹狖獲狐菟麋鹿,载以檻车,输长杨射熊馆。”

东汉皇帝的田猎活动 见下图

汉代皇室组织的田猎活动的时间,地点

田猎的器具

汉代田猎的基本流程

田猎的纪律

斗兽

田猎活动所衍生出来斗兽活动也可以练习勇气和近战技能《汉书.扬雄传》记载:“乃时以有年出兵,整舆竦戎,振师五莋,习马长扬,简力狡兽,校武票禽。”

“孝武帝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西则数十里虎圈。”汉武帝时期,建立了规模庞大的虎圈兽园。《汉书·李广传》里记载了李广孙子李禹斗虎的故事,“李禹有宠於太子,然好利,亦有勇。尝与侍中贵人饮,侵陵之,莫敢应。后诉之上,上召禹,使制虎,悬下圈中,未至地,有诏引出之,禹从洛中以剑斫绝累,欲刺虎。上壮之,遂救止焉。”公元前 87 年,武帝病逝,陵墓里竟生殉虎豹 190 只,表现了他对狩猎和斗兽生死不移的癖好。

汉代画像石中有不少斗兽活动的描绘,有很这类画像大多为一人与猛兽搏斗。他们有的头戴面具,或徒手,或持剑、斧等武器,与牛、虎、熊、野猪等凶猛的野兽搏斗,其中以斗牛、斗虎最为常见。如郑州出土的一块[3]斗牛画像砖(图3), 画像中间一头硕大健壮的牛隆脊奋蹄,前腿有力地撑开,后腿拼命地前撑,用锐利的犄角凶猛地抵向身前的力士。那力士上着短衣,下穿肥管裤,一手死死地按住牛角,抵住牛的攻势,一手高高举过头顶,似要挥掌猛劈牛头,动作威猛稳健,充满自信。

又如这块“伏虎”画像砖(图4), 画中一带帻武士,身着半臂襦衣,一手持斧,一手按住猛虎颈部。猛虎咆哮着不断地挣扎,前爪不停地扒地,长尾翘起抽向武士头部,后腿不断地掀起,急要摆脱力士的压制。画面中充满了阳刚、尚武的风采。

这幅“斗猪”画像则更为惊险(图5), 画面中间是一头健硕的野猪,鬃毛猬张,将一人撞到在地,张口欲噬,在这危急时刻,那人仍不放弃,大叫一声,死死地抵住野猪的下颚。工匠通过浅浮雕的技法模印出这千钧一发的情形,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惊险与刺激。

标枪

关于田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汉代军队中使用标枪的记载极少,但是汉代的鋋就类似于标枪的短矛,田猎活动中却有不少使用标枪来杀伤猎物的例子,马融的《广成颂》中有“飞鋋电激,流矢雨坠”的句子,所以汉代其实还是有会使用标枪的士卒的,考虑到汉朝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这类会使用标枪的士卒就算相对比例不大,但是绝对数量应该不少,如果战事中确实有需要用到标枪兵,汉朝应该还是可以招募到足够数量的标枪兵的。

徐州兰锜图中第 1、5、6、7、9、13、14、15 石画面中刻有鋋。鋋的形状类似矛,《方言》 曰:“矛或谓之鋋。”鋋的木柲中间有缠绕丝线的手柄,两端翘起,便于手持。鋋可用于投掷,《释名·释兵》曰:“鋋,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所以在长柄的中间有把手。木柲中间的“把手”即文献中的“铁矜”。《史记·匈奴列传》

索隐引 《埤苍》 曰:“鋋,小矛也,铁矜。”《汉书·晁错传》 颜师古注曰:“鋋,铁把短矛也。”鋋的长柄中间有把手,前端装有矛头,类似现在的标枪。

考古发现鋋的实物有,1983年山东临沂金雀山西汉墓出土一件木柲短矛,矛头铁质,锋刃,中线起脊,刺长27厘米,柄长90.5厘米。湖南资兴东汉墓中出土了两件铁柄矛,矛身与铁柄铸成一体。一件通长 130 厘米,刺长 27 厘米;另一件通长 152 厘米,刺长 29.5 厘米,柄部为竹节状。孙机先生认为这几件短矛“适以投掷”,应称为鋋。

徐州博物馆徐博西汉铁鋋

邳州果满山出土画像石中使用标枪狩猎的形象

汉代军队训练的考核与校阅——讲武

汉代实行“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非常重视军队武艺的训练,为了保障训练的效果,汉朝廷会进行军队讲武活动。“讲武”一词在史籍中本意指讲习武事,《周礼》所谓四时讲武或农隙讲武皆是此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 “蒐、苗、狝、狩皆田猎名,亦以之习武。”《后汉书》中陈蕃奏疏说“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3]( 《陈蕃传》)。《后汉书》载“( 孔) 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3]( 《孔融传》)。可以看出,汉代“讲武”的意思就是修治武备、训练军士。汉代主要在秋季举行讲武习射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分层进行,主要有“都试”之会、“秋射”之赛、“貙膢”之礼,讲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习射比赛,根据习射比赛的成绩对将士的武艺进行考核,然后决定对将士的升降赏罚,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将士练习武艺的积极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通过军队讲武习射活动,考核各级将士武艺,根据射艺考核的成绩优劣,决定将士的升降赏罚,充分调动将士练习武艺的积极性,并形成了汉代尚勇习武的社会风气。

(一)都试

西汉中央军的都试,在文献中多次提及。如《汉书.武五子传》日:“今大将军长史(杨)敞无劳,为搜粟都尉。又将军都郎羽林。”张晏注云:“都试郎、羽林也。”《汉书二霍光传》说:“(霍)光出都肄郎羽林。”孟康注日:“都,试也。肄、习也。”师古云:“谓总阅试习武备也。”当时掌握南北军的霍光父子,似曾数次在京师校阅过羽林军。至于对地方军、边防兵的校阅尤为重视。海年秋季皆得定期举行。《汉旧仪》说:“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承、尉会都试,谋殿最。水处为楼船,亦习射行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逐虏。”《汉书:武五子传》注引师古白:“都,大也,谓大会试也。汉光禄挚令、诸当试者,不会都所,免之。”

汉画像石中的都试形象

无论京畿、郡国还是边郡,“都试”都是军之大典。每当正式举行时,仪式颇为隆重。凡参加的军士都要穿绛色的制式军衣,设斧俄,建旗鼓,进行军阵及骑射的演匀。如据《汉书,韩延寿传》的记载:韩延寿任东郡太守时,“试骑士,治饰兵车,画龙虎朱爵,厂延寿衣黄组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集、植羽葆,鼓车歌车。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菜戟。五骑为伍,分左右部,军假司马,千人持幢旁毅。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喊眺楚歌。延寿坐射室,骑使持戟夹隆列立,骑士从者带弓棍罗后。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阵,被中提赞居马上,抱弩负兰,又使骑士戏车弄马、盗掺。”

都试的科目,因地而异。在设楼船的郡国,演习行船水战,北方边郡则采取骑兵行射或巡行障塞的形式,有的还行“校猎”,用近于实战的狩猎形式进行演习,以考核士兵的训练程度及材力。所以《汉官仪》又说:“岁终都试之时,讲武勒兵,因以校猎,简其材力也。”这种对士兵的考核、军事演习,一般于所在郡治举行,由郡守、都尉负责,县令、长、尉皆得参加。

即使到了新王时期,都试都没有废除,据《后汉书》载,仅在王莽时期,利用都试发动叛乱的事例就有三起,分别是翟义于居摄三年 、刘秀于地皇三年和董忠于地皇三年,可以说,整个西汉时期,无论朝政如何败坏,军队战斗力始终没有出现大的滑坡,都试制度的严格执行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都试可以让地方名正言顺的召集本地现役与预备役军人到一处集结,给了地方势力叛乱提供了方便,所以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势力做大,废除了地方的都试制度,只保留了禁卫军的都试制度(历代兵制 东汉:建武六年,始罢郡国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法,“惟京师肄兵如故”。)。

就总体来说,东汉废除都试,地方州郡兵训练得不到监督的结果,到后来使地方军队的素质明显下降。如据《续汉书·百官志》补注应劲《汉官》日:“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兴雷震,烟燕电激,一切取办,黔首嚣然。不及讲射御,用其戒誓(警)。一旦驱之以御强敌,、犹鸿鹊鹰鹤,抓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又《文献通考·兵考》引章氏之说:“自光武罢都试而外兵不练,鱼强场之间,广潜屯赚列营置坞,而国有征伐,终藉京师之兵以出,盖自迄光武子汉衰,匈奴之寇,鲜卑之寇,岁岁有之犷;或遣将出击,或移兵留屯扒连兵暴落奔命四方,’而禁旅无复镇卫之职矣。,...外之士兵不练,而内之士兵不精。”这些记录,至少展示了两点:一是罢材官、骑士之后,军队平时不讲射御,使战斗力翻弱币造成每战常负,王旅不振。二是罢都试的结果、辱致外兵不练,内兵不精,加重了京师兵的战争负担。使“南北二军交惊于境”,被迫四出对付边患和内乱。此种情况,与西汉“都试课殿最,无骄凳难用之患”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秋射

“秋射”,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简多有记载“秋射”,学者刘丽琴认为:居延漢簡中出現的“秋射”不見於史載,學界通常將其等同於傳世文獻中的“都試”,或者認爲是後者的一部分或特殊形式。除了前人已經指出二者之間的差异外,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居延漢簡簡文中不僅有“秋射”,還有“都試”。按文獻記載,都試在時間上的要求很嚴格,未能參加者會受到處罰,但居延簡中有未參加秋射而補試的例證。都試與秋射的考核方式與作用不同,一個重選拔,一個重測試。都試一年僅有一次,而除秋射外,簡牘材料證明秦及漢初還存在春射。這些可以説明都試與秋射并非一事。边塞“秋射”除了娱乐官兵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士吏军事素质的检查,它有着固定的考核时间、地点、对象、过程,还有严格的奖罚政策,多赏多罚。

秋射的程序

秋射的功能

(三)“貙膢”之礼

传世文献记有“貙膢”之礼的记载。《汉书·武帝纪》载: “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令天下大酺五日,膢五日。祠门户,比腊。”如淳曰: “膢音楼,《汉仪注》立秋貙膢。”伏俨曰: “膢音刘。刘,杀也。”苏林曰: “膢,祭名也,貙,虎属。常以立秋日祭兽王者,亦以此日出( 腊) [猎],还,以祭宗庙,故有貙膢之祭也。”师古曰: “《续汉书》作貙刘。膢、刘,义各通耳,腊者,冬至后腊祭百神也。”《后汉书礼仪志中》载: “立秋之日,( 自) [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 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躬执弩射牲,牲以鹿 。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以]获车,驰( 驷) 送陵庙。[于是乘舆]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貙刘之礼: 祠先虞,执事告先虞已,烹鲜时,有司[告],乃逡巡射牲。获车毕,有司告事毕。”从两汉书的记载可以看出,貙是一种似狸的大野兽,膢是一定时间祭祀先人的仪式,貙膢在西汉可以解释为某个特定的日子猎杀貙这种野兽来祭祀祖先,到东汉称为貙刘之礼,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讲武活动。其主要活动是在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在郊东门“扬威武”、“斩牲”,就是皇帝率官员出巡射猎,亲乘战车,执弩射牲,将所获猎物送到陵庙,祭祀祖先。然后皇帝回宫,遣使者赏赐在中央的武官,武官开始举行练兵活动,“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貙膢”之礼,皇帝亲自射猎、武官练兵,都是讲武活动。

社会自发的军事训练

社会自发军事训练,虽然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不如朝廷组织的正规军事训练那么完善和成体系,但在汉代确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汉代军人从军前获得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正规军事训练的重要补充,社会自发军事训练的存在也扩展了汉代合格士兵的来源。

(一)尚武之风

《孔子家语·相鲁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汉代社会普遍的尚武之风是自发军事训练存在的重要社会基础。以汉代的时局来说,北有匈奴族的入侵,西南方有夷族和粤人的骚扰,而为了对付匈奴族人花费在通西域的巨大兵力,在两汉时期就未曾停止过.而到了汉末,国内发生动乱,“三国鼎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徽鞠为学,于是名播洪笔,绝而不续.”((会稽典录》)连读书人都参加了弓马练习,可知汉代社会并不能“耕织十诗歌”过田园诗般的生活,故汉代社会流行以武事为娱乐手段:《西京杂记》上说,“三辅人俗用以持刀为戏,汉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嘴”。健身、表演、实用击技于一体,成为一种既能自练健身,又能表演娱众的体育运动。汉代尚武运动的广泛开展,使得整个民族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文武之分,许多文人比如司马相如、班超、王充等都是“上马能击贼,下马能治国”的多面手,为后世文人武士做了良好的楷模,也为军队提供了很多潜在具备良好军事技能的后备军官及士兵来源。

史料记载了不少汉代官员自幼学习军事技能的事迹:

《史记 滑稽列传》: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汉书 赵充国传》: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后汉书 耿弇列传》: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后汉书》:马严字威卿。父余。王莽时为杨州牧。严少孤,而好击剑,习骑射。

《后汉书 段颎传》: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其先出郑共叔段,西域都护会宗之从曾孙也。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后汉书 王允列传》: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

《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

《后汉书》:阳球字方正,渔阳泉州人也。家世大姓冠盖。球能击剑,习弓马。性严厉,好申、韩之学。

《后汉书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雁门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

(1)汉代各阶层普遍尚武

1、皇族尚武

刘邦《大风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拉开了两汉四百年尚武大时代的帷幕。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就立刻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匈奴,汉武帝也曾登单于台,邀请匈奴单于决战。《汉书·东方朔传》说到汉武帝行猎时“手格熊罴”。还有“广陵厉王刘胥力能扛鼎,曾在兽园中空手与熊格斗,那些野兽‘莫不短脰’而死”。这一纪录,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不过能够敢于与熊空手格斗,刘胥已经是很彪悍的了。汉书中记载“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召与戏,被壹再辞让,误中太子”这里学剑的太子是淮南王太子刘迁。光武帝刘秀、蜀汉开创者刘备都出身皇族,他们也都是亲自上马冲锋陷阵的勇将,在当时皇族尚武是较普遍的现象,曼斯维尔特就把刘备称为“一位大走其运的勇猛战士”

2、士大夫尚武

剑术在当时很流行,军中宴饮时也常常表演舞剑(鸿门宴里就有项庄舞剑)。“才华横溢的西汉赋文大家司马相如自幼在苦读经书诗文的同时,也学会了剑术;东方朔 13 岁开始读书,15 岁学习击剑,他本人颇以此自负;经学名家辕固得罪了喜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太后动用政治手段解决学术上的歧见,把学者扔进关着野兽的兽圈。辕固无所畏惧,用利刃在兽圈中击毙凶猛的野猪,不仅让窦太后的恶毒报复落空,也为文人赢得了尊严。东汉时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屡见不鲜:学者李膺在担任护乌桓校尉期间,身先士卒与来犯的乌桓骑兵“临阵交战”,虽然“身被创夷”,依然“拭血进战”,乌桓人听到他的名头闻风丧胆;另一位学者兼官员的陈蕃为剿灭宦官恶势力,以 70 高龄带领 80 多名太学生手持兵刃攻入皇宫,宦官所属部队为其气势所摄,不敢逼近;后来担任汉朝丞相并铲除董卓的王允在其青年时代,终日读书,早晚练习骑马射箭;汉末文人田畴好读书,善击剑;崔琰也以通晓剑术文明一时。”④2009 年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发掘的东汉大墓,即魏武王曹操高陵,出土的圭形石牌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铭文⑤。还有《三国志·诸夏侯传》记载:“(曹真)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裴松之引《世语》载:夏侯称田猎,“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三国志·张昭传》也记载:“(孙)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可见在东汉末年时,士大夫中间还仍流行尚武的遗风。

3、庶人尚武

汉朝时,对于兵器的管制并不严格,即使贫民也能至少拥有一把利剑,《汉书·曹竞传》“会赤眉入长安,欲降竞,竞手剑格死”《后汉书·刘盆子传》载“天凤元年,琅邪海曲有吕母者,子为县吏,犯小罪,宰论杀之吕母怨宰,密聚客,规以报仇母家素丰,货产数百万,乃益酿醇酒,“买刀剑衣服”。”汉乐府中的《东门行》,也提到了这种情况:“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豆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汉朝民间拥有大量的刀剑,只是替人磨剑、修剑鞘的人也能成为巨富:“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汉代庶人普遍尚武的社会风气也使得当时的庶人也能够凭借个人的武艺和谋略成为高级军事将领,甚至是彪炳史册的名将,卫青、霍去病都是典型的例子,大将军卫青出身骑奴,冠军侯霍去病是一个小吏的私生子,二人都出身庶人。克劳塞维茨就认为人民优秀的精神素质可以代替军事素质:“一个武装起来作战的民族的勇敢、机智、刻苦和热情等天赋品质,……可以替代军事素质。”

汉简中的兵器买卖及私人兵器记载


(2)汉代不同地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特点促进了尚武之风

对于汉代社会因边患造成.或是战国所遗留的尚武民风,《汉书·地理志》中叙之甚详:“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戊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名将多出焉.··一南阳.其俗夸奢,上气力。·“…赵地.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一定襄、云中、五原,本戊狄地,其民鄙朴.少札文.好射猎。一·…燕地,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以为俗,至今犹然.·“…卫地,其俗刚武,上气力.“…吴地.其民至今好用剑,轻生死。”“上气力一好射猎洲好用剑”的风尚.对于举重、眯张、骑射、击剑、武术等体育项目的发展自然是起着推动作用。

《管子·轻重戊》 记载:“桓公问于管子曰:楚,山东之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佘何?” 《史记·范唯列传》载: (秦)“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范锥)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 朝而忧,臣敢请其罪。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 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秦图也……’” 《淮湖子·兵略训》也有楚“卒民勇敢”的记载 而吴越之地在被楚国征服前也是尚武的地区,被征服后也没有改变 《汉书·地理志》 吴地,……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其失巧而少信。……本吴越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后汉书 铫期列传》:乃因间说光武曰:“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

在汉代,有不少地区的人因为自然或者社会的条件,或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或与蛮族杂居,各种战事不绝,导致当地居民整体都可以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顺便积累军事技能和战争意志,从而成为募兵的良好对象。

比如,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尚武的典型,东汉时期的丹阳地区

《三国志裴松之注》:(诸葛)恪以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闲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

《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武陵,虽受“丹阳精兵之锐”,亦倚板楯以成其功。

《三国志裴松之注》:沈莹领丹阳锐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於是以驰淮南军。

又比如,与蛮族杂居,长期战乱导致尚武的典型,东汉时期的关西地区

《后汉书》:今西州边鄙,土地塉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

《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况其壮勇之士,以当妄战之人乎!其胜可必。六也,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驱虎兕以赴犬羊。

《三国志裴松之注》: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3)击剑

汉代尚武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从官方到民间佩剑、击剑盛行,《晋书·舆服志》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具有强悍民风的郡县人民都是“佩刀带剑”(汉书·龚遂传》).《汉书·地理志》曰:“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

汉代击剑继承了先秦的传统,战国时期,在诸国地区,剑的使用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即击剑。《孟子·滕文公上》记滕文公自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庄子·说剑》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干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据史书记载,赵文王喜好击剑,各方剑客辐集于门下达三千多人,经常在宫中举行击剑比赛,有时甚至到了夜以继日的地步,每年都有百余人在击剑比赛中受份或死亡。社会上流传着“文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痴”的民谣,可见击剑在赵国是非常流行的。《庄子》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太子因父亲成天耽溺于击剑中,非常忧虑,想请庄子去劝劝他父亲。

在汉代,剑在贵族士大夫中,剑仍然受到欢迎,击剑竞赛仍盛行不衰,是“百戏”中与宴晌上不可缺少的.节目。《汉书 艺文志》里记有《剑道》三十八篇,当是这个时期剑技发展的总结。汉代击剑活动非常盛行,汉代社会上学剑之人颇多。《汉书·东方朔传》记:以滑稽幽默闻名的东方朔曾在汉武帝面前自夸“十五学击剑”。又《淮南王刘安传》记:。“元朔五年,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淮南王太子学用剑,自以为无人能及,听说郎中雷被精于剑术,就召来比试。雷被一再谦让,结果还是误中太子,由此惹起了轩然大波。《后汉书·酷吏传》记:“家世大姓冠盖”的阳球,自幼学击剑,西汉武帝时,齐地有张仲、曲成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是一代名剑师。劳干先生也曾著文解释,汉代人学剑是为了试选为吏。大概布衣百姓学剑,应有试选为吏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当时贵族中多有学剑者,说贵胄公子、世家子弟学剑是为了应选吏试,就不通了。实际上,学剑是尚武的表现。

两汉时期,征战频繁,风气崇尚立功疆场,赐爵封侯,霍去病、班超便是榜样,故习武为世所重,学剑因而流行。司马迁对剑曾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将论剑(剑术)与传兵(兵法)并举,认为两者都“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

东汉三国时期,著名的剑师有王越、史阿等。曹丕《典论·自叙》记述:“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帝)、灵(帝)之间,有虎责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这段记录了曹丕学习击剑,曾向多位师傅进行学习,认为京师史阿的剑术高超并习其精髓。随后,曹丕又生动记叙了自己与奋威将军邓展的一次比剑经历:余又学击剑,具得其法,又得善术,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那是在一个宴会上,时酒酣耳热,大家正吃甘蔗,曹不兴起,与邓展以蔗代剑,下殿比试。数合过后,三次刺中邓展手臂,左右大笑。邓展不服,提议再比。曹丕揣度邓展可能会舍身疾进,两败俱伤。于是假装进击,待邓展扑来时,快速撤后一步,手中蔗迅即刺出,正中邓展咽喉,举座惊视。可见到了汉末三国之时,击剑之风并没有消亡,如崔琰“好击剑,尚武事”、徐庶“少好任侠击剑”,依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4)民间的狩猎活动

上文提到,田猎可以提高军事素质,汉代整体虽然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狩猎在全国整体来看不算主流生产方式,但是汉朝地域广大,境内亦有很多地方有狩猎传统,从而自发培养出数量不少的具备较好军事素质的兵源,尤其是那些猛兽猖獗的地区,通过猎虎类猛兽,可以培养出不少优秀兵源。如《白虎通德论·乡射》云:《含文嘉》曰:“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天子所以射熊何?示服猛,远巧佞也。熊为兽猛。巧者,非但当服猛也。示当服天下巧佞之臣也。……大夫射虎豹何?示服猛也。士射鹿豕何?示除害也。各取德所能服也。

唐代有捉蛇抵税,秦汉有捕虎冲徭,捕猎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人获得军事技能的锻炼,从而成为适合的兵员,有些还是非常优秀的兵员,典型的《汉书·李陵传》: “〔李陵〕叩头自请曰: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这个汉代数的出来的留下精锐名声的步兵之一。



user avatar   jilugulu-39-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问题:汉朝肯定是统一的东西汉王朝了,但罗马……你说的是哪个罗?

穿的破破烂烂的小青年炮灰人是罗马军队,身着龙虾甲的军团步兵也是罗马军队,身披扎甲手持长矛腰上挂着一串希腊火手榴弹的也是罗马军队。

扛着希腊枪盾的早期共和国步兵是罗马军队,手持短剑大盾的大队步兵也是罗马军队,手持骑矛弓箭的铁甲骑兵还是罗马军队。

用乌鸦吊桥化海战为步战的是罗马军队,开着德罗蒙巨舰到处横冲直撞的还是罗马军队,用希腊火喷射器到处喷吐火焰的还是罗马军队。

罗共是罗,罗帝也是罗,东罗还是罗。你说的到底是哪个罗?

罗共大部分时期的罗马军队还没有发育完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步骑兵结构半残,投射火力匮乏……在其余信息尽可能公平的前提下,胜算显然不如帝国时代和东帝国时代。

帝国时代的话虽然劣势也比较明显,但是步兵战术优势也比较突出。相比于两汉大部分时间全靠装备硬碾蛮族的情况,罗马人面对的敌人(主要是安息)更加全面,这就逼着罗马人只能把自己传统的步兵战术疯狂进行各种适应性演化,因而在单纯地步兵战术方面更加先进。这就让罗帝虽然在平原上仍然吃亏,但是在山地战等特殊地形上大大加成了。很可能会比汉朝更占优势。

至于东帝国时代,中兴的马其顿王朝已经把军事科技树爬到唐宋时代了,在信息尽可能公平的情况下,装备了马镫、高桥马鞍、表面硬化金属盔甲、希腊火喷射器等一系列古典时代中晚期科技的罗马军队要是占不到便宜,那才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个问题,战场预设在什么地方?

预设在东亚还是西亚?欧洲还是亚洲?亦或者是非洲?还是印度洋上某个小岛?战场是平原、海洋、山地?还是峡谷或者地道网络大混战?

罗马和汉朝是两个庞大的帝国,它们的军队都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具体作战情况对自己的装备物质进行改造升级。换而言之,他们的军队都是适应自己国家所处环境的“特化军队”。

我们以罗马帝国时代早期(东汉初期)为例:

汉朝此时最大的威胁,显然还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自然而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军队结构,使其北方的主要力量更适应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术。

西方的罗马军队只要脑子还算正常,必然也会结合海运的便利以及殴打日耳曼人的战场需求,训练出大批量适合海运和丛林、山地作战的军团步兵。

如果把罗马军队调到荒芜的漠北旷野上,这群在多瑙河沿岸作战习惯了的罗马人自然会因为缺乏投射火力而大大衰落。但是如果把手持长矛大戟硬弩、骑着高头大马并且驾驶战车的汉军送进多瑙河的黑森林和沼泽地,恐怕行军也是个大问题。

换而言之,即使在时间上选择了双方实力相对接近的时期,由于双方的作战任务不同,双方的军队也有极大的特化,因而战场地点的选择也将极大程度的改变战争结果。譬如你不能因为把汉军送去打抢滩登陆,然后因为不擅长登陆战而指责汉军作战能力低下,毕竟东亚的大帝国就是汉朝独一号,加上恶劣的天气,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海军也就承担个运输作用。汉王朝自然不可能像罗马人在登陆作战中一条道走到黑,最后甚至点出了具装骑兵冲击滩头这个诡异的军事技术。

你也不能因为把罗马军队送去汉朝西南的热带地区,然后看着这群拉丁兄贵活活病死在热带雨林里,然后指责他们都是憨批。毕竟他们那一身行头是在温带丛林和沼泽地里作战用的,不是在热带雨林里喂蚊子用的。


第三个问题,预设了战场,大家怎么去?

这种问题,也直接决定了两个大帝国能投送多少兵力,以及即使他们投送了兵力,又能够有多少士兵还能维持战斗力的问题。

是两大帝国自己掏钱派人去开战地点,还是您老直接开传送门?管饭吗?可以说,如果您老不给开传送门,在谁的主场打仗基本就可以判定谁赢了。

汉军不可能一路跑到欧洲去顺便踩死罗马,罗马军团也不可能跨越中亚荒漠来搞死大汉。唯一的办法就是您老给开传送门,并且规定双方派遣的兵力尽可能在素质和规模上相等。

毕竟要是搞出禁卫军大战郡国兵还是小青年大战羽林军,那岂不是搞笑了。

哪怕我们解决了路上的问题,还有个问题,谁先到谁后到?有没有预设阵地修筑的时间?毕竟无论是罗马人的土工作业,还是汉军以战车为基干组建的移动城墙,都能够在野战中提供巨大的防御优势,谁先抢占阵地也同样是个大问题。

即使是同一时间进入战场,不同的地形也会直接影响战局。在丘陵山地,汉军还没把各种大车完全推上山,恐怕罗马人的战壕和栅栏都立起来了。在旷野平原,罗马人的第一条壕沟还没开好,估计汉军的战车城墙已经把他们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了。


最后一个问题,统帅怎么办?

是统一选菜鸡,还是统一选天才?双方是选拔特长一致的将领,还是根据本方军队的特点选择将领?

同样是天才指挥,可能骑兵比例更高的汉军发挥的会更好一些。同样是蠢才指挥,依靠一线步兵百夫长自由发挥的罗马军队自然表现的更活跃。

毕竟统帅的能力和军队的作战风格能否相互适应,这个问题在战场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只能说,您老给的材料实在是太少,根本就说不清楚。最后大家几万人排兵布阵的,您老管饭吗?人家唱戏的关公战秦琼还管饭呢!

至于装备和数量上的问题,既然特化现象如此明显,装备、训练、规模、战术各有偏重,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补充一点,关于装备和战术的特化会导致的结果,这里以东罗马的游击战术为例:

为什么古代没有游击战? - 清蒸韭菜馅汤圆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832


user avatar   ruska-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拿着居延汉简吹汉弩的射程有两三百米,还有人跟我说因为居延汉简记载六石弩能在270米外射入木制城墙,所以两三百米是汉弩的有效射程而不是极限射程。

大哥,你是真的不知道啥是有效射程么?

看懂了没?即便能射进木墙里,保证不了一个能被接受的命中率也是没用。如果不考虑命中率的话,我也可以说投石索的有效射程在两三百米。

【投石索的散步与射程测试-哔哩哔哩】 b23.tv/CLqQIUn

不管是古籍记载也好,现代复原也罢。只要你们能找出来在两百多米外,汉弩射击人形靶能够十中一的证据,我就承认汉弩的有效射程能够达到两百多米,好吧?


以下是原回答

罗马军队是一支巅峰期上限极高,衰败期下限极低的军队。

低谷期的罗马军队弱于低谷期的汉军,但是巅峰时期的罗马军队要强于巅峰时期的汉军。

先比较后勤能力,两者谁是远征的一方谁的后勤先崩溃,如果是在两者中间的第三国交战,那谁能获得第三国支持,谁就有后勤优势,这就不是军事的问题了,这点上双方平局。

士气方面,双方主力都有极高的士气,双方平局。数量上汉军更多,但是能够在战场上投入展开的正规军顶多是十几万的级别,罗马也能做到这点,双方平局。

再看武器方面,有人觉得汉军的剑更长,还有长枪大戟,所以占优势。要是这么说,那马其顿的萨利沙长矛更长,完全可以横行天下无敌手了,可他们还是被罗马军团击败了。有人又说汉军的大黄弩射程更远,足有三四百米,可以在远程武器上压制罗马。首先,大黄弩的射程是两百米左右,根本到不了三四百米。其次,大黄弩也不是人人都能拉开的,只有壮士才能使用,对标的是西方的英格兰长弓,这种武器并不具有大规模使用的代表性。而普通汉弩的射程也就一百多米,罗马军团的克里特弓箭手和巴利阿里投石手都能达到这个射程,汉弩是没法做到火力压制的。更何况罗马有各种型号的弩炮,弩炮的射程是真能达到三四百米,有人说弩炮需要十几个人操弄一上午才能发射,且受地形影响严重。我不知道他的论据出自何处,事实上,小型弩炮甚至可以架在城墙上发射,只需两三人就能操纵,非常方便。与此同时汉军也有大型投石机和车载重弩,所以在武器上双方势均力敌。

骑兵方面,双方都有骑射手和冲击骑兵,在质量上都差不多,由于罗马军团的骑兵有很多都是辅助军团的外族骑兵,所以汉军的纪律性可能更好,数量上汉军骑兵要更多,但汉军骑兵的战斗经验多是在匈奴轻骑兵身上刷出来的,对付罗马军团经验不足。可能汉军骑兵会在袭击罗马后勤辎重上有较好表现,通过游击战的方式影响罗马军团的持续作战能力,迫使罗马退兵。后来东罗马帝国开始重视骑兵短板,也建立起来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斗兽比较方面,有人说汉军打跑了匈奴,匈奴又打败了罗马,所以汉军更强。首先,匈人是不是匈奴?这个还存疑。其次匈人到来的时候罗马早已过了黄金时期,用这个时期的罗马去和巅峰大汉比较,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更不要说罗马在后来的沙隆会战时一举击败了匈人,所以并不能说匈人就强过当时日暮西山的罗马。又有人说罗马的一支远征军在西域被汉军打败过,证据就是他们摆出来的夹门鱼鳞阵。首先,这种盾墙阵型并不是罗马独有,当时那块儿也有别的势力会用这种阵型。当年亚历山大远征后,有银盾老兵被派往阿拉霍西亚驻守,很可能教会了当地人这种盾墙阵型,而阿拉霍西亚离西域并不远,汉军遇到的很有可能是使用盾墙的雇佣兵。

罗马军团和汉军骑兵主要差距在战斗经验方面,汉军能拿上台面的对手只有一个匈奴,匈奴是啥情况呢?

战斗意志上:不羞遁走,打不过就跑;

武器装备上:铁甲在匈奴极其稀有,甚至箭头都是骨制的;

战略战术上:基本上是抢一把就跑,也能打打伏击啥的,没有能拿的出手的步兵和远程部队、没有冲阵用的重装骑兵,战斗方式是轮番上前骑射放箭,用的还是骑弓和骨制箭头……

刷了波这样的对手能积攒下啥战斗经验?

反观罗马方面,对手既有狂热好战的日耳曼蛮族,也有底蕴丰厚的本都军队;既有使用马其顿长矛方阵的塞琉古,也有骑兵强大的帕提亚人。而且帕提亚可不是匈奴那种叫花子部落,人家既有骑射手,也有人马皆披重甲的具装骑兵部队,能骑射也能冲阵。即便是这样,也多次被罗马打败,不知道汉军骑兵在面对罗马军团时能不能比同行表现的更好。

这样的与多种不同文明,多种强大对手厮杀出来的罗马军团,战斗经验是不是更丰富?

有两个事件是经常被拿来说罗马军团战斗力差的,一个是卡莱战役,但是卡莱战役时罗马军团中没带弓箭手和投石手,相当于绑起来一只手和帕提亚人打,其次克拉苏也不是个经验丰富的将军,也就镇压过奴隶起义,指挥经验不足,商人属性更多于军人属性,这样的战例并不能说明问题。

另一个事件就是条森堡战役,罗马军团被蛮族偷袭伏击而全军覆没,可问题是二战中日本也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美军也是损失惨重,毫无还手之力。这能说明美军战斗力不如日军吗?反观汉军方面,也有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三次大败,一度导致国力不振,后来在汉宣帝时期不也找回场子了吗?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能因为一次的失利就否定之前所有的成就吗?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马主力是步兵,而汉军主力是骑兵

请问一群步兵能打败一群骑兵吗?


user avatar   shi-du-qiang-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打

怎么打………..

再说了,汉朝的骑兵水准是什么水准,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水准,那是追着马背上的匈奴人揍啊

罗马一直到坟头草都长起来了,也没研究明白骑兵……….

成吉思汗早就证明了,在精锐的骑兵面前,说别的都挺扯淡的………


user avatar   song-yang-0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对罗马不甚了解,但@Ruska 先生的高见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故不揣冒昧,说上几句

先说结论,基本全都是胡说八道,全文唯一值得相信的就是有关海军的论述,确实,由于汉朝没有海上作战的需求,相比地中海沿岸的罗马,海上确实无争议。

直接摒弃后勤和国力的讨论是很鸡贼的,这个领域上,500万平方公里、两千万人口的罗马和1000万平方公里、六千万的大汉比较纯属失智行为,至于第三国交战,后勤优势依赖第三国支持的说法,我只想说,屯田制了解一下

这句就纯扯淡了,士气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就不提了,汉军动员十几万是打匈奴的标配,属于常规动员能力,罗马的十几万常备军那就是全家老少一波流了,至于战场展开问题,取决于在哪里打,要是在蒙古,上百万大军也随随便便展得开,只不过你罗马拿不出那么多兵力而已

典型的揣着明白装糊涂,马其顿长矛的优势是在牺牲机动力的前提下取得的,汉军长枪大戟牺牲了多少机动能力呢?

至于射程问题,更是反复横跳。汉弩一石到十石的都有,必然是射程远近不一,但是单兵通过腰张、蹶张等方式张开,使用方便,结构先进。李陵靠着这种先进武器,五千步卒对八万骑兵都打的有声有色。而武钢车上拉的十石巨弩,想必对上罗马弩炮,也是一点不虚。而且我也不知道公元前的汉朝大黄弩为什么要对标中世纪的英格兰长弓,英格兰长弓大放异彩的阿金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这一年的中国军队确实是不用弩作为主要的远程火力了,这时候中国军队的主要远程火力,是神机营的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大连珠炮200 杆(多管火铳),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不管罗马还是汉朝,大型弩炮射程更远,但操作跟复杂,效率堪忧是肯定的,至于他说的城墙上发射两三个人就能玩的小型弩炮,你射个四百米我看看?

只比最大射程是没有意义的,除了科技水平的问题,还牵扯了文化、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双方点的科技树也不是同一个路子,但东方弩机的水平一直高于西方,这一点在史学界基本上是公认的,不知道有什么可抬杠的

这一段简直令人不忍直视,“在质量上都差不多”的结论实在是不知道从何而来,汉军骑兵要是像罗马那么拉胯,欧洲人都见不到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祖先放着水草丰美的蒙古不要,跨越整个中亚去找欧洲人的麻烦是疯了吗?汉军得以从根本上解决北方边患,就是靠着比游牧民族更加强大的骑兵,比骑兵,无论科技水平还是战术水平,罗马是真的不行,就像汉朝的水军肯定比不上罗马一样,承认这个不丢人,闭着眼睛瞎说就没必要了。

接下来咱们聊聊数量,漠北之战卫霍各带了五万铁骑,加起来光骑兵就有十万,这一点上,罗马骑兵就不用出来丢人现眼了,还是那句话,术业有专攻,承认这个不丢人。

这一段更是胡扯,知道为什么大汉能拿上台面的对手只有匈奴吗?答:因为别的都被扬了。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大汉从不轻言动武,但一旦让汉军拿起刀枪,基本上都是天兵一到,化为齑粉,也就匈奴人,仗着屁股底下那三匹马跑得快,才没扬干净。他们要不是撒丫子跑得快,就骠骑将军那扬一次几万人的效率,整个匈奴汗国也经不住几回折腾,欧洲也未必机会体会一下上帝之鞭的的感觉、

堂堂罗马帝国,真要像你说的四周强敌环伺,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还不够强呗。罗马人也不是什么大善人,扬迦太基的时候也没见有多客气不是吗?为什么要天天和多种不同文明,多种强大对手厮杀呢?让他们奉正朔尊王化不就好了吗?原来打不过呀?哦,那没事了

你说的狂热好战、底蕴丰厚、骑兵强大,这些特点匈奴人统统都具备,你罗马人的敌人分成好几家你就高贵了?

帕提亚是有几个人马皆披重甲的具装骑兵部队,可重甲骑兵在哪朝哪代都是稀罕物件,帕提亚铁甲骑兵的装备价值不菲,全部来自贵族阶级,以参军作战换取他们在地方上的自治权,基本可以理解为欧洲的重甲骑士,不要说得好像帕提亚人掏得出来十几万重甲骑兵一样,

罗马军团与多种不同文明,多种强大对手厮杀,战斗经验也未见得有多丰富,北洋军阀天天混战,见了日军照样抓瞎,臭棋篓子陪你下棋,下再久你也是个臭棋篓子

汉军也想和多种不同文明,多种强大对手厮杀,可实力不允许啊


本来这种关公战秦琼的问题没什么好答的,战场形式瞬息万变,谁都难言必胜,尤其是罗马和大汉这种同期地球上顶级王朝之间,谁都不敢说一定能把对面吊起来打,只是像 @Ruska 这种张嘴就来“巅峰罗马完虐巅峰汉军”的结论,实在是站不住脚


user avatar   zhang-shuai-guo-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简单问个事,说说这2000年你是怎么过来滴呗?行,没问题。

在2000年之前,我还是一个少年。。。秦汉弩的标准化生产和大规模列装意味着汉军可以在更短时间内训练平民形成战斗力,而且是精准且远程的杀伤力。而这个优势在战国时代就形成了,早玩了几百年了,经过了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的双重检验,嘎嘎好使。


我就假设你罗马军团精锐很猛很凶,能打硬仗。但是看看他们那个操作头大难以瞄准又笨又重不可能列装的灾难性设计的单兵弩。。。


玩大的也行



然后几场硬仗以后你精锐老兵没了新兵还在抓紧训练,汉军新兵扛着中国弩就来了,同等的训练周期弩步兵可以把标枪步兵按着打。。。什么弓手?你弓手是没参与前几场硬仗?弓手训练周期比精锐近战还长吧!

咱就不说骑兵了,说了欺负人。

至于双方能出多少人,我建议大家打开地图用相同的比例尺看看双方地图算一下双方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的可用耕地面积。

这在古代可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片耕地平原。

你不讲战场环境也就算了,连装备和经济、人口都不谈,那拿什么评估军事实力,凭拍脑壳吗?


user avatar   ggg-ah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严格的说,罗马和汉朝不适合放在一起来比较,两者定义不同。

这也是罗马(玫红色部分)

汉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长时间延续的大一统朝代,与之相比,罗马更像是一个起源于亚平宁中部罗马城的文明。从公元前8世纪建城到1453年精罗落泪,罗马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克劳狄王朝的罗马和巴列奥略王朝罗马之间的差别,未必比东汉和陈友谅的汉之间的区别小。

这也可以是汉

有一点倒是相同的:作为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古代超级强权的代表,后人常常僭用罗马和汉的名号。比如罗马的一生之敌——日耳曼人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汉的一生之敌——匈奴人建立了汉赵。

限定下时间范围,对比西汉到东汉时期的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倒是有的一比,不过这样也有不少问题。

首先,汉与罗马的巅峰并不重合。

西汉建立之时,罗马刚打完第二次布匿战争,此时的罗马虽然称得上是西地中海一霸,不过领土只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沿海部分地区。而当时的汉朝,已经几乎统一了整个东亚的文明世界,两者在规模上并不是一个级别的国度。

汉朝的巅峰,是汉武帝到汉元帝时期,此时罗马正当共和国末期,大家忙着打内战,对外也算武德充沛,灭了塞琉古、平了本都、征服了高卢,不过这几个对手都不是和汉一个档次的国家。即使按照凯撒内战胜利后的罗马计算,此时的罗马国土和人口规模均不及汉朝,国内也是暗流涌动。

罗马的巅峰,是图拉真到奥勒留时期,此时汉朝正当汉和帝到汉灵帝时期。这一时期汉与罗马的疆域、规模倒是比较接近。不过当时的东汉受困于羌乱,之后又是一连串幼帝继位,军事动员能力和西汉巅峰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两军对垒,看军队,也看统帅。

沙普尔一世(骑大马者)和罗马皇帝瓦勒里安(跪地上者)

同一个罗马,可以在卡雷被帕提亚人打得全军覆没,也可以攻陷帕提亚人的都城泰西封,饮马波斯湾。可以我来我见我征服,也可以让波斯人俘虏了皇帝,被当做上马的踏脚凳。

同一个汉朝,可以穿越数千里远征,直捣单于庭,勒石燕然,但是继承了西汉军队的新朝却可以在昆阳之战被打得大败。

总之,阿格里帕、图拉真手下的罗马军队,和瓦勒良、瓦伦斯手下的罗马军队并不是一回事,不同将领统帅下的汉军也是如此。

最后,罗马和汉军的编制、装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罗马帝国早期的军队以重步兵为主,许多人印象中常见的罗马军团环片甲要到提比略时才出现,到了帝国后期,又变成以锁子甲为主。骑兵在帝国前期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比例也有限,但是到帝国后期,随着面临对手和战争形式的变化,罗马军队中骑兵的比例逐渐提高,也出现了波斯式的具装骑兵。

同样的,西汉早期,军队中骑兵的比例并不高。之后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大力引进良马,培养骑兵,汉军中骑兵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不过在东汉之前,骑兵使用的高桥马鞍和马镫尚未出现,因此当时的骑兵主要以轻骑兵为主。高桥马鞍和马镫的成熟,至少是三国之后的事情,此后,冲击性的具装骑兵才逐渐成为军队中的重要角色。

军队编制和装备的差异,与作战场景和武器制造技术的发展有关。罗马帝国早期的主要对手是希腊化军队以及以步兵为主的欧洲蛮族军队。虽然希腊化国家和欧洲蛮族也有骑兵,但骑兵比例不高,军队机动性不强,并没有建立大规模骑兵的必要。与之相比,汉朝的对手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很强,为了对付匈奴,就必须发展起大规模的骑兵。

换一个作战场景,比如把汉军的主要对手换成希腊化军队,或者把罗马的主要对手换成汉军,想必双方的军队编制,武器配备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关于汉朝和罗马国力的详细对比,之前在这个回答写过,不重复。

选取合适的比较时间段,比如克劳狄王朝时期,此时汉与罗马均处于比较强盛的时期,国家的疆域、人口规模相近。技术上大致都在同一水平,没有代差,都有动员十多万人进行一场战役的能力,个人认为,这一时期的汉与罗马军队实力是比较接近的。

如果双方在中立场地交战,军队规模相近,战斗的胜负可能主要取决于双方的统帅,以及军队对地形的适应程度。个人认为,如果战场在沙漠或者草原,可能汉军更占优势,如果是海战,可能罗马更具优势,如果在丘陵或者森林地区,那就不好说了。(因为汉朝的对手也有西南夷、百越等)

如果双方从核心地域出发,到两国之间的地理中点作战(大概是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汉军有李广利征大宛的例子,这次远征的行军距离,不亚于亚历山大征服波斯,而且中途的补给要比亚历山大远征更困难,足以证明汉的后勤能力。而罗马则没有对应案例,地中海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罗马的后勤压力,而且当时东地中海一带是罗马的粮仓,远比西地中海富庶,没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征。个人可能更看好汉一些。

如果汉与罗马接壤,双方要打一场灭国之战,结果可能是谁也灭不了谁,最后握手言和。历史上,罗马并没有灭亡比汉朝弱得多的帕提亚,汉朝也没有彻底解决匈奴和羌人的问题。理智的统治者都不会想着要吞掉另一个和自己规模相当的超级大国。




     

相关话题

  中国工人造了那么多铁路和桥梁,你听说过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吗? 
  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市市长呼吁市民与俄军展开巷战,这意味着什么? 
  战争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 
  沙特军队和台军哪个战斗力更强一点? 
  中国哪块地盘对中国最重要?重要到哪怕国破只要这块地在就有复兴的希望。 
  曹操在汉朝下建立的封国为什么叫魏国? 
  如果没有火器的空心方阵能不能克制骑兵? 
  你愿意为祖国之崛起捐躯么? 
  中国古代打仗会像p社游戏里一样找个宣战理由吗? 
  如何评价俄罗斯共产党中央的这篇声明,宣称俄出兵是为了帮助乌克兰摆脱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 

前一个讨论
清朝的强大是虚有其表的吗?碰上西方国家就显得那么弱?
下一个讨论
古希腊文明有多少是伪造(后世夸张)的?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