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的强大是虚有其表的吗?碰上西方国家就显得那么弱?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xiao-diu-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对上英国确实是被降维打击,但这都是清朝自己作出来的。热兵器战术体系对上冷兵器战术体系确实能够降维打击,但中间还有长达数百年的冷热兵器交替期,明朝后期已经进入了这个交替期,其冷热兵器混编的战术体系已经像模像样,并且被后金掌握。但后来,清朝自己又倒退了回去。

而清朝绝非对于更先进的热兵器没有需求,不过擅长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当鸵鸟罢了。清缅战争时缅甸的燧发枪就已经对清军造成了巨大压力,但乾隆拒绝换装燧发枪,害怕燧发枪普及会增强汉人反抗清朝的能力。

@宪之 提到的平定张格尔之乱而言,过程中,张格尔麾下虽然有回兵十余万,但由于当时浩罕骑兵已经大多数因浩罕后方不稳返回中亚,张格尔麾下的浩罕骑兵只有2000多人。而对于浩罕兵与南疆维吾尔回兵的战斗力对比,有“百回兵不及一安集延”的说法。因此三万清军平定十余万南疆回兵,以此论证清军当时就能在内亚纵横无敌,这种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张格尔之乱结束后,道光帝对浩罕签订不平等条约[1],也可作为清朝忌惮浩罕战斗力例证。左宗棠西征,才算是对上浩罕主力,战争表现才有说服力。

既然清朝在道光时期已经忌惮浩罕汗国的战斗力了,那么清朝绝非如同清吹所吹嘘的那样远东无敌,对于更先进的火器毫无需求。防汉是清朝火器战术体系比起明朝末期不但没有进步还大幅度退步的主因。张格尔之乱清军能够较好地平定,实在是由于南疆回兵战斗力孱弱,不堪一击所致。


鸦片战争时,根据清江苏巡抚裕谦的说法,当时清朝铸炮技术大量失传,只能重新摸索。

乾隆时期,曾经在讨伐准噶尔时火绳枪手比例占全军比例75%,到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却下降到火枪比例极低的水平。


[2]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虎门炮台还在使用康熙年间的火炮。

由于火炮技术的倒退,鸦片战争中大清王朝甚至淘洗明朝乃至元朝的火炮出来用。

清朝的防汉策略不仅导致未能完成从火绳枪时代到燧发枪时代的换装,其火绳枪训练也不断弱化,而缺乏基本射击训练的鸟枪兵在实战中是不堪一击的。从乾隆中期开始,从清缅战争到平定张格尔,清朝都试图重振骑兵作用而不断压制火器重要性,因此战术体系倒退回冷兵器时代可谓不足为奇。晚清军队常给人以长矛大刀的冷兵器军队印象,实是由于其火器训练荒疏以至于无法发挥出基本的输出所致。

清朝在火器上的防汉,还可以就大小金川之役来看。大小金川之役中由于实战需求,不得不使用了近千门火炮。然而为了打大小金川的臼炮,要乾隆亲自下旨,从内务府,户部,钦天监调人来重新算弹道,重新培养炮手。连运输都要几个部门一起掺和。这么碎片化地保存火器相关知识,为了防止汉人了解火器也真是花心思。那么火器军事体系飞速倒退,大量战争经验丢失,以至于鸦片战争时要用黑狗血阴门阵,又能怪得了谁呢?

另外, @大鹏人文 吹嘘准噶尔部的火器实力堪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然而用来自土耳其的赞巴拉克就代表火器水平与土耳其相当?真当奥斯曼帝国那连天密布的重炮是摆设?一个连重炮生产能力都没有的准噶尔火器水平与土耳其相当?更不用说奥斯曼帝国的冷兵器和盔甲相比准部的天大优势了,连仿制板甲的圆盘甲都一大堆,穷困的准部军队实力如何能和奥斯曼相比?

此人又宣称噶尔丹有五万兵力,这又属于话只说一半的话术。噶尔丹鼎盛时确实有五万兵力,但由于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背叛噶尔丹,导致准部分裂,康熙朝对噶尔丹战争只是与半个准部作战,噶尔丹与清朝作战的兵力最多也就不到三万。

参考

  1. ^ 《中国——浩罕协定》。条约规定: 浩罕有权在清朝疆域上派驻官吏(即阿克沙哈尔)。 浩罕外派的官吏拥有领事权力,对来到其辖区的外国人有行使司法和治安权限。 浩罕外派的官吏拥有税收权力,对来到其辖区的外国货物征收关税。
  2. ^ [法]夏尔·库赞·蒙托邦《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

user avatar   si-ming-zhou-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八国联军战争,清军打死了好几个联军将军上校,战斗最激烈一天就击毙775名联军士兵,如果算上负伤,这一天,联军就伤亡起码两三千人。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损失8000多人,其中死亡2000多人,清军阵亡3100人,负伤4000人。按照《中国远征记》记载,英国总共调派了海陆正规军一万九千余人,归来时仅剩一万一千余人,清军光是俘虏,就抓了数百人。在广州战役结束以后,有1500名英军被送入澳门的医院,在广州战役后英军死亡人员还包括英军舰队司令弗莱明辛。

如果看,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回忆录:在八国联军战争,联军伤亡是非常惨重的。清军最多一天,就在天津击毙联军775人(还不算负伤),如果算上负伤,这一天,联军就伤亡起码两三千人。而这一天,清军也不过阵亡3000人,这种对美英军队的交换比,就是放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非常罕见了。

在天津战役最后一天,清军还在天津打掉800多联军,而且,清军还打死美国将军布特勒,俄罗斯将军瓦西耶列夫斯基,八国联军战争联军的伤亡至少在数千人以上。这还不算病亡。

在甲午战争,日军死1.3万人,当然有人说了,甲午日军大多是病死,其实按日本战史,就是抗战当中,日军绝大部分也是病死。

在收复新疆打败阿古伯军队当中,全歼阿古伯率领的浩罕汗国6万侵略军。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收复新疆,甲午战争一直到八国联军战争,清军一共导致,外国军队的伤亡和病亡加起来,至少也有9万多人。虽然谈不上很强,但是说很弱,也不正确。毕竟在世界上,在实战当中,可以打死美国将军,俄罗斯将军,英军司令的军队也不多。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13年9月15日,200名天理教教徒在京城起事,其中约50余名天理教教徒在皇宫太监的接应下攻入皇宫,这可是满清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变——

其实纵观中国2000年历史,一群乌合之众突然杀入皇宫也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为什么区区50名天理教教徒就能突袭攻入皇宫呢?

是起义组织者计划很完美,并且保密做得很好吗?

恰恰相反!

这场起义计划既谈不上计划周密,保密也做得很差,甚至整个清朝官僚集团从始至终都知道这个计划。

而耐人寻味的是,无数清朝官员在得知天理教即将攻打皇宫的计划时,他们的反应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下面,我们来看看相关的历史记载。

181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台湾知府被淡水同知扰了美梦。原来,淡水同知抓了一个天理教教徒,此人不吃打,供出了一个惊人情报——

明年中秋节,天理教教徒要攻打紫禁城,目标是干掉嘉庆,建立新王朝。天理教教徒头子叫林清,突击队队长叫祝现(豫亲王的管家)……

台湾知府稍作思考,说:“犯人为了保命,什么胡话都会说。快把那家伙宰了,免得出去瞎说,给我们惹事。”

1813年初夏的一天,祝现有事请假,其堂弟偷偷来到了豫亲王府,一是举报祝现谋反,二是举报林清在宣武门暗暗打造枪械。

豫亲王一听就跳了起来:“我这就进宫禀报!”

仆人备好轿子,豫亲王却摆了摆手,他沉吟半晌,低声劝导祝现的堂弟:“做事要动脑子啊!谋反是灭九族的大罪,你想害死整个祝氏家族的人吗?此事到此为止,千万别再提了。”

同年八月以来,京城卫戌司令吉伦将军连续接报,说天理教教徒很快就要攻打皇宫,可他却十分淡定:“紫禁城内又不归我管,我操这个闲心干什么?”

九月底,嘉庆结束休假,离开木兰围场回京,下一站行在是蓟县的白涧,为大老板服务的机会来了,吉伦立即率大队人马前往迎驾。

刚上路,一个参谋骑快马狂追上来报告:“天理教教徒混进城了!”

吉伦火了:“你们想立功受奖想疯了?滚开!”

参谋不依不饶,拽住吉伦的马缰绳苦苦哀求,可吉伦更为恼火:“你竟敢造谣惑众,等我办完大事再来收拾你!”说罢,一脚踢翻参谋,骑马呼啸而去。

十月七日中午,兵部尚书正与客人觥筹交错,宛平县令和卢沟桥巡检破门而入,附耳低语:“林清等人骗过岗哨进了城,明天午后攻打皇宫!”

兵部尚书早已酒酣耳热,哈哈大笑道:“你们以为皇帝老子家是大栅栏,谁想进就能进?别没事找事了,陪我喝酒。”

事实证明,清廷的皇宫确实就是一个四面漏风的大栅栏,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出的。

50名天理教教徒攻入皇宫之后,守卫皇宫的侍卫立刻一哄而散,天理教教徒在皇宫里乱砍乱杀简直就是入无人之境。


天理教徒

最后还是嘉庆皇帝的亲儿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好歹抵抗了一下——

旻宁用火枪击杀了2名天理教徒,总算遏制了天理教教徒的攻势。

但是旻宁组织皇宫的侍卫也无法击退50名天理教教徒,双方从中午厮杀到了晚上,京城总算组织了1000余名清军增援,这才将攻入皇宫的50名天理教教徒全部剿灭。

说实话,在阅读这段历史时,我总有一种看一出荒诞剧的感觉。

一个是前期得知天理教即将造反(甚至是要进攻皇宫)消息的各路官员,其懒政不作为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一个是区区50名天理教徒在满清皇宫里横冲直撞,整个皇宫侍卫不下数千人居然奈何不得,最后还要京城的军队出动增援,才能最后镇压这群乌合之众。

以上情况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时候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已经出现系统性的大问题!

我们对官僚机构的问题一般总是聚焦在贪腐层面,其实比贪腐更可怕的是懒政不作为——

因为贪腐只是公器私用让财富分配失衡,而懒政不作为则可以让国家机器彻底失灵,整个社会治理处于混沌无序的状态,一个微小的变量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

1813年癸酉之变区区200名天理教教徒起事,50名天理教徒进攻皇宫,就让整个满清皇宫被一锅端就是满清官僚机构系统性懒政不作为的具体表现。


据历史记载,从乾隆后期到嘉庆王朝,当时的官僚机构懒政不作为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是公事拖着不办理。

如嘉庆十二年六月,福建巡抚一个衙门未结词讼3000余件

十二年七月,直隶江西福建各督抚衙门未结案件多的2000余件,少的也有数百件,且故意以多报少;

十三年闰五月,查河南积案,布政司共700余件

十三年六月,浙江巡抚衙门积案1000多件,按察司300多件,直隶布政司和按察司衙 500余件

同年,山东巡抚衙门积案1374件, 按察司积案更为惊人,为6080余起。(以上数据来自《仁宗实录》)

官员拖着不办事,老百姓就倒了大霉。

从嘉庆七年到道光二十年,光是因词讼拖延处理迟误而致死的人证,被牵连的邻舍,亲戚朋友(大多数是无辜的),《仁宗实录》有记载的就有56000多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湖北江陵县发生了一件抢劫案。

一群农村流氓抢劫了附近的富有寡妇家,寡妇认出了抢劫者,事后当即报官,此案证据确凿,事情清楚,很容易处理。

可是当时的县令汤廷芳虽然派人抓到了两个嫌犯,却懒得审理,将嫌犯取保了事。后面相继接任的4任县令在10年内“均不严究”,“经事主控告,臬司严催,俱延宕不解,扶同沉搁,置地方盗案于不办,实出情理之外”。

这样一个小小案件,换了5任地方官,居然还没有结案。

不但拖着不办事,清朝中后期时,官员连班都懒得上。在道光皇帝时期,一般人到官府衙门是很难找到官员的。

以致有人要求规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十日不进署者,分别记过,一月不进署者,即行严参议处。

换句话说,这个准备约束官员不旷工的考勤制度是前所未有的宽松——

10天没有去衙门上班,才记过,1个月没有去上班,才会处分。

但就这样的考勤制度,道光皇帝认为不成政体,要求加强对官员的道德教育,然而这没有丝毫用处。

道光皇帝

其实,就算是这个考勤制度被皇帝批准,也未必有什么作用,因为当时官员根本就不怕处分。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京城内外文武大臣中竟有多人连续被革职、革任十余次而后却仍然留任原职者——

也就是上级部门出台了红头文件,将某个官员革职,但是这个官员居然可以不予理睬,最后红头文件发了十几次,竟然丝毫不妨碍这个被多次革职的官员在原来的职位上继续当官。

整个官僚机构已经腐朽到了连官员任免都无法执行的地步!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清朝在中后期会出现官僚系统集体懒政不作为的现象?

原因很简单。

一个国家过了鼎盛期之后,其官僚系统与精英阶层就逐渐丧失了进取意识

这个时候,升官发财成为官僚阶层唯一的追求,在这个前提下,懒政不作为就是就能让官僚阶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毕竟,做事就可能做错,做错就可能被追责。

懒政不作为就是尽量少做事,然后就少犯错,不犯错就能长期做官,就能长期利用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

但是这种对于官僚阶层利益最大化的懒政行为对于整个社会却是一场灾难——

因为社会治理的缺失,导致社会矛盾日积月累之下越来越尖锐,最后爆发时不但极具破坏性,而且也让国势如日落长河坠入深渊。

乾隆后期,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农耕文明的顶峰,人口从1亿多增长到了近4亿,GDP全球占比1/3。但是这个顶峰之后却急转直下。

嘉庆年间先后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与天理教起义。

到了道光年间,中国已经腐化蜕变为一个虚弱不堪的衰老的国家,区区几千英军就能一脚踹开中国国门,在中国的土地上予取予夺,然后就是百年中国屈辱史。

请记住,决定任何国家真正实力一定在内不在外,清朝僚系统如此拉胯,社会治理能力如此低下,虽然还强撑着一个庞大帝国的架子,但是其虚弱的本质在有心人眼里已经是洞若观火。

当年清朝国土面积是日本数十倍,人口、经济规模是日本的十倍,但是虚弱的本质一旦被日本看穿,满清庞大的帝国架子根本就吓不到日本人。

甲午日本主动挑起战争,然后北洋水师团灭,淮军陆师全面溃败,满清轰然倒地,割让台湾澎湖,赔款2亿两白银——日本踩着满清的尸骨成为世界舞台一颗冉冉升起的强国。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原创 | 理科生眼中的历史: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发生了什么?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想说的是封建王朝都那样,我会表示支持。

如果你就是觉得清朝在建国两百年以后遇到外敌表现拉跨,而所谓的汉唐明会好点,那就是扯淡了。

我可以肯定,同时期的汉唐遇到类似的情况只会更糟,他们主少国疑的时期更多,军阀割据更多。如果强行觉得汉朝的世家,唐朝的节度使能像打游牧一样打西洋,那就更是失了智。如果觉得刘李两家能比爱新觉罗家开明,那只能呵呵了。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虚有其表,在军事上还严重倒退。

你让山海关一片石的那支八旗军,或者雍正年间的索伦兵,去打一鸦,去打二鸦,去八里桥,那都不会输这么惨,甚至未必没有部分战场上真的来一两次“大捷”的可能,毕竟祖鲁战争中光脚赤膊拿根梭镖的黑哥哥们打英军也大捷过一次,早期的八旗兵,有马有铠甲,也不怕死,总比黑哥哥们强多了吧!


user avatar   leng-ye-yu-39-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满清在对外的战争的拉跨,不只相对于世界上其他落后封建国家,阿富汗,埃塞俄比亚等,几十年消灭的殖民者,就是非洲几近原始的祖鲁人一战打死的都比其多的多,因为满清的统治是残酷而又薄弱的,维持统治一直是高压,反清复明的起义断断续续几乎到清朝灭亡,对民众是极不放心,不敢发动群众,比如明末阶段不少惨烈的守城战役,清末对外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队泛海而来除了两广林则徐事前多做了准备,其他宁波镇海等地,英国军比驻防八旗绿营兵还多……还要从云贵川调兵,等对线西方殖民者黄花菜都凉了,在镇海战役中则更魔幻,守城将领海龄以汉人可能与英夷勾结的罪名,在城内还大肆屠杀汉人,观一隅而知全局,你觉得知道满清的民心怎么样了?想想那些背殖民者过海边滩涂,为联军扶梯子,满清军队与殖民者争斗在远处看热闹的?就是大乱的民国有吗?满清以四亿的人口,八十万常备军队,就被一两万西方殖民者搞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有时还更少………

不说还在所谓“糠乾”帝国强盛时期面对几百沙俄土匪,几千八旗军都打的吃力,同时期沙俄还是欧洲的弱国,被波兰瑞典反复欺负,至于一线的其他列强估计就……打殖民者惨淡不说,打准格尔十几倍的人口国力胜少败多,三代人还是靠其内乱也打败,打缅甸几乎没一场像样的胜利,最后还是缅甸面国内动乱还是与满清暹罗双线作战支持不下去才认输,这是不是有点西夏大宋?

满清得天下的运气除了欺负孤儿寡母的,历史几乎独一了,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在讨论满清未来命运时对其的结论“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想想还真那么回事,明末大乱,那些末世巨寇李自成,张献忠与明军做战就是不死小强,常起势几万十几万被剿只有十几骑也脱身,与满清争斗李自成一片石潼关战败还有十几万的军队,结果在九宫山被几老农锄死……张献忠在十几万军队对阵被流矢射死……感觉这tm就是小说剧情,配角中途莫名其妙的退场,要是现在网文这样写估计作者都要被喷惨……再入关的战争几乎事明朝的近百万降军平定天下,三藩之乱,康熙对吴三桂几乎没一点办法,结果其老死……灭亡也没咋遭到清算,这运气……得天下太容易,而自己又是异族,满清权贵一直就有实在不行就跑路的心态,国家大而不强,其倚靠的八旗从顺治年就衰弱,吹满万不可敌,被李定国两撅名王,康熙三藩之乱就拉跨了,到了乾隆年中后旗就是花架子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嘉庆跟随乾隆到杭州阅兵,当地的驻防八旗军在接受大清领导人检阅的时候,闹了一个大笑话,竟然从马上掉下来,乾隆后期到嘉庆年的白莲教大起义,白莲教多是乌合之众,八旗则更难看,平白莲教时,八旗连行军都不敢跟绿营兵一起走,以免绿营兵看见八旗烂样之后产生“不臣之心”(居然能比绿营还烂),要是对外基本能谈判就谈判,怕输太难看,太惨,国内更看清满屏的疲弱,防汉甚与防川,在没有啥民族问题的国家伊朗,泰国,日本都能以自己的改革,有保留自己的独立,有让自己走向的列强的道路(日本),晚清的各种改革总是中道崩殂,保大清还是保中国?也是远东和列强隔的足够远,列强由于分赃不均,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自己也需要代理人,百年前的国人都看的清《猛回头》“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user avatar   yang-aa-40-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谁希望中国完蛋?

除了美国,当然就是类似于丰县官员这样的中国人

如果中国烂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再过几辈子也不会为人所知,而且还习以为常,甚至自动给他们洗白

所以中国人民的对手有国界可分的一部分敌人,还有一部分是自己人

中国能否强盛,很大程度上要看会不会识别出这样的内部渣滓,还有如何处理这些渣滓




所以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故意的利用国籍来个神神兔兔对立,来个把水搅混

年轻人请不要上当

美国完了就是完了,中国做的不好的地方该骂一样骂

要记住敌人要用阶级分类,而不是国籍分类

故意把阶级问题转换成国家问题的,不是蠢就是坏


user avatar   lu-pi-gong-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状态。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展基本到位不动了,深圳城市到极限了,大家不愿意来深圳了……那个时候,自然房子就到头了……否则,全中国的财富、人才、资源向着一个小地方集中,就是房子都是空的,也不可能便宜下来……


user avatar   yang-dan-qing-4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密切关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客观中立的新闻媒体,它们将解答读者的疑问。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 1566》中的沈一石? 
  “大礼议”前,嘉靖凭什么资本和中央当权文官们讨价还价? 
  都是汉人建立的大帝国,为什么明朝直辖的版图,反而比汉朝的版图还要小?这是不是说明我们汉人退步了? 
  大明风华朱祁钰,朱祁镇都是昏君吗? 
  为什么感觉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贵比其他朝代多,只是错觉吗? 
  怎么收拾明朝中后期的言官比较好? 
  当Assassin遇上锦衣卫,会发生什么!? 
  为何明末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 
  为什么当年明月一直强调东林党不是善男信女? 
  明末明军主力是被农民军消灭的还是清军? 

前一个讨论
万历朝鲜战争到底是谁赢了,为什么日本人会认为自己只是输在丰臣秀吉病死呢?
下一个讨论
若罗马军队与汉朝军队交战,哪一方胜算更大?双方军队数量,装备差异是否大?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