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比较可疑。佘家守墓一事是康有为“考证”出来的,但是在这之前并无史料、笔记等记载。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时候曾重修袁崇焕墓,并曾寻访袁氏后人,如果真有这一直为袁守墓的一家人不可能不为人知。康有为考证的时候偷藏袁崇焕头颅的人被称为“佘义士”我认为这不太可能是人名,也就是说当时此人的姓名已经不可考了。既然佘家一直守在这里,血缘未断,我觉得不太可能忘了祖先的名字。
补充:
张伯桢主持重修袁崇焕墓、庙是在1915年动工。1917年完工、落成的时候张伯桢请老师康有为为祠庙题了匾额、楹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康有为考证出佘义士这个人。
同样在1915年2月,当时的《亚细亚日报》刊文指称袁世凯是袁崇焕的弟弟袁崇煜的后代。此事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时任司法部监狱司佥事的张伯桢。张伪印了《袁氏世系》,又“考证”了袁崇煜由最初的流放地福建迁徙到河南项城的“史迹”。康有为的另一个学生罗敦曧
又进一步将袁世凯与袁绍、袁术兄弟攀上了亲戚。
到了1915年11月袁世凯登基在即,张伯桢又上书建议给袁崇焕上庙号“肇祖原皇帝”。
袁世凯1915年12月复辟、1916年6月6日病故。
这些发生在1915年到1917年间的事情是巧合吗?大家自己判断吧。
--------------------------------------------
2020年8月再补充一些资料
《燕京杂记》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有关于守墓人记载的清代资料。该书作者不可考,只推测是嘉庆朝以后的人,广东顺德人。在光绪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中国早期文艺刊物《屑玉从谈》第二卷刊载了该书,这有可能是该书第一次正式刊印初版。
《燕京杂记》中关于袁崇焕墓及守墓人的记述很短:
明袁督师(崇焕)在广渠门内岭南义庄寄葬,相传督师杀后无人敢收其尸者,其仆潮州人余某,藁葬于此,守墓终身,遂附葬其右。迄今守庄者皆余某子孙,代十余人,卒无回岭南者。当时督师被执,廷臣力争,怀宗不悟。我朝深知其冤,乾隆间赐谥荫嗣,彰阐忠魂,千古未有。岭南冯渔山题义庄有云:“丹心未必当时变,碧血应藏此地坚。”
这段记述不知是否后来康有为考证佘义士事迹的所本,但是与后来张伯桢在《佘义士墓志铭》中所记述的、以及后来佘幼芝所一直讲述的版本有几个差别:
《燕京杂记》则作者只是记述了一桩“相传”的传闻,可能因为他和袁崇焕同为广东人,所以特意记录下来了吧。从书中描述看,似乎作者并没有去过袁崇焕墓或广东旧义园,这和书中其它地方是不同的。
到同治七年,据《重修广东旧义园记》记载,当时广东旧义园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
乾嘉以后,屡废屡兴。同治癸亥秋,今司农罗公惇衍,奉天丞兼学使王公映斗,同直省馆事,偕往围视。垣墙榱桷大半倾颓,冢陷碑欹和见骨露,侧然不忍坐视,还谂同人,佥曰宜修复。
文中未提到有守墓人。提到了吴荣光题写的袁崇焕墓碑,但未提及据称就在袁墓旁的“佘义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