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是什么原因导致汉服难以流行? 第1页

           

user avatar   fdsa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广泛流行的衣服都是以大众化功能化日常化实用化为基础的。燕尾服最初因骑马方便而将长衣前排裁去,西装的来源是渔夫服,牛仔裤是淘金工穿着,飞行夹克棒球衫顾名思义都有实用来源,贴身方便逐渐成为主流。而早先那些装饰繁复的西方贵族服饰大都博物馆见了。

换到这边,所谓“汉服”只是古代极少数不从事体力劳动阶层的装饰性衣服,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不适合实际生产生活,要在现代流行就必须经过功能化改造才能服务大众。

然而“汉服”的现状,最大的问题是挖出几百年以前少数人的东西,并且妄想以民族传统为卖点保持原样不动。一种服饰没有经过民间长年累月以穿着习惯为基础的自发改造,也没有主动改进服务现实的意愿,甚至特别喜欢搞原教旨正统斗争断绝进化前途,这想要做成卖少数人钱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收藏品有可能,给大众日常流行穿着显然想都别想。


除开那些定义奇特的“汉服”,看一下真正的由近代汉族创始并主要是汉人穿用的流行服饰为什么能流行吧。

旗袍并非满族所创也非清朝产物,诞生于1925年的上海女学生群体,结合了传统旗装风格和西方剪裁技术和人体美的观念,是当时第一种充分显露女性曲线美的中国本土衣着。旗袍在20·40年代风行全国,并进入民国法令成为国家礼服之一。除了一些特殊历史阶段,一直在代表国家民族的场合被实际穿用。

清代马褂来源于之前的对襟衣,因骑马需要变得短小精悍。现代风格的唐装是1950年之后在传统马褂的基础上改进了立体剪裁和西装接袖工艺出现的,既保持传统美术风格,又有贴身塑形精神的优点。同样是除了一些特殊历史阶段,两岸三地一直都有人穿在重要场合。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固守任何一种传统,愿意配合大众实用化功能化现代化的需求,开放接受其他文化的剪裁技术,织物材料,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念用来改进。在旗袍和唐装中从来没有“正统旗袍”“影楼唐装”“礼制传承”的争论,只有好看的设计和不好看的设计的区别。

什么时候“汉服”和旗袍唐装一样愿意真正从美观实用的角度考虑尽衣服的本分,少争论主义文化意义这传承那元素这些稀奇古怪的,多谈点实际,那就有希望了。


顺便还可以看看隔壁的和服。


每一年的流行趋势和风向都在变,和服应保持不变的想法是不对的。

我希望和服能成为让人感到愉悦的日常服装。

——和服设计师齐藤上太郎

看看别人是什么心态,汉服圈那帮人是什么心态。


user avatar   liu-ji-de-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就是,汉服吧已经成为了批斗大会

举例

伙伴不对要被批

脸不对要被批

布料不对要被批

吊带不对要被批

词语不对要被批

没什么不对也要被批

穿着汉服到大街上不一定有人骂你,但发到贴吧里给所谓的“同袍”看看却要被批斗,是谁在阻碍汉服普及已经一目了然了。


附上我更深的思考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汉服作为一个事物恰恰是反汉族的,这个核心矛盾导致了无法广泛的流行。

1.现代汉族的成型,恰恰在于批判了传统文化,面向现代和未来,去除了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保留和肯定了审美属性,此外目前的汉服产品基本上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目前宣传汉服的人选择了“把汉服作为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符号”的战略,自然无法逆天。

2.汉服概念出现不过十余年时间,其具体形态尚未形成共识,以价值观念已经从复原服饰到想象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并不密切,导致“把汉服作为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符号”在战术层面,也站不住脚。

3.汉族作为主体民族是否需要意识形态符号,服饰是否能作为新的民族意识形态符号,尚未形成共识,这也是难以流行的一个原因。

4.部分皇汉一面弘扬汉服,推行自己的民族意识形态符号,一面打压其他民族的意识形态符号,营造虚假的共同体,故意制造并不存在的民族对抗,甚至鼓吹法西斯化的具体措施,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大一统“王者无外”“教化服人”的文化观念,更不符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现代文化观念,造成逻辑错位不能自洽,这种弘扬往往起到反作用,不利于培养受众人群。


user avatar   li-qiu-shui-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阅读理解能力差的人,就不要在这杠了,没空搭理你们,想要杠的,直接拉黑)

那些0关注,0被关注。0赞同,0感谢,0收藏,无头像。却在留言里写了几百个字进行挑衅的。这种典型的喷子,一律拉黑!



正文:任何所谓的国服都是有传承的

日本所谓的和服。日本民间一直到现在,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人在穿(可能相比过去少了很多,但是也有人在穿)

韩国所谓的韩服。在日本吞并朝鲜后,一直到20世纪,民间仍然有大量人在穿着(哪怕是中国的朝鲜族,在我小时候九十年代,身边仍然有大量鲜族妇女在穿朝鲜族民族服饰)。

现代服饰。有人说,现代服饰就是西方古代贵族服饰的延伸。没错,现代服饰确实是西方古代贵族服饰的延伸。但是它是有传承的,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演化,形成了今天全球普遍的现代服饰。



以上这些服装都是有传承的。哪怕是中国西南民间的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在村寨里面也是有人日常穿着的,这些也是有传承的。

而我们今天所谓的 “汉服”。本质上只不过是一些小清新、皇汉民族主义者自己意淫的所谓国服。

而真正的汉服,在17世纪以后,中国人就不穿了。至今已经几百年了,根本就没有传承。

你惋惜也好,你遗憾也罢。它都已经成过往烟云了。


你想象中的古代人是这么穿的。

实际上,古代大多数人是这么穿的。

工业化之前,在物质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大多数人的衣服都是糊弄个遮风保暖而已。

当然,下面这种品味的着装也有。

但不是你们的。

知乎里大多数人回到过去,都是城市贫民和农民子弟而已。

就好比你眼里的韩服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以前朝鲜人是这样的。你觉得好看吗?

下面才是真正的中国“国服”



user avatar   bai-yi-gu-jiu-17-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估计古人看到我们现代人为了穿他们的一件衣服而撕B,内心估计是这样想的:

卧槽,我们要不是没有塑料纽扣,多样化的拉链等等,谁他妈愿意用这样的带子穿来穿去!

卧槽,他们的机械能绣花,还能批量生产,谁他妈还手工绣花,费时间还容易出错!

卧槽,我当时也是胡乱一穿的,不想跟村头那个小翠一样,结果她们为了我和小翠谁是正宗撕起来,我们两完全是自创的啊!

卧槽,还有这样的布料,做衣服好好看,又凉快又便宜,品种多样,要不是我们当时生产不出这样的面料,谁愿意天天就这几样面料啊!

卧槽,一件衣服我也是有这么多布就多缝了一点,没那么多布料就少缝一点,就这么一点屁事你们后世的人也能吵起来。

卧槽,我魏晋时期的,我穿的衣服怎么就不是汉服了,不是说好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吗?难道我们是架空的年代,还是你们要搞分裂,现代人,你们这想法很危险啊!

总而言之还是:你们现代人真的是有钱还闲啊!

说真的我想买汉服就是因为它好看,没别的,也不扯什么文化复兴,我自己几桶水我清楚,新华字典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呢。

其实我对汉服的观点是,好看实用以及能消费得起,可以看上就买买买,最好是外国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咱们传统的服饰。

科技在进步,汉服要是没断代,说不定它就与时俱进用上了纽扣拉链雪纺什么的,每次看到一群所谓的大佬批判小萌新或者单纯喜欢古装的姑娘,什么制式不对啊乱七八糟的,我就只想翻白眼,我们现在穿衣服都很随便,完全没有所谓的制式标准,一百年甚至更久远有后人穿我们的衣服,请问他们要按照谁的穿法,穿一件衬衣是开几扣子,漏不漏肩,扎不扎下摆完全是随心所欲,说不定以前的古人也是这样的,当然你要说穿衬衣一定要扣上全部扣子且一定要打领带,打领带也只有一种方式是正规的,那我也没话说。

有些人非得在一些问题上杠,我强调的是现代工艺材料的多样化,注意哦!

有小可爱举报我,然后回答被折叠了,原因是答非所问,呃呃呃。原来这才是汉服流行不起来的原因,你就是在该话题下平和的发表意见,都能被举报,我也是服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样东西的前提是——我们一般的老百姓穿得起,这叫流行,就像现在的连衣裙一样,你可以选择奢侈品,也可以选择TB买一件几十块的,归根结底不就是一件衣服嘛?

有人怀疑我高中没学政治,不知道改良一词的意思?这难道不是语文的知识吗?

有回复说只一张上半身不雅观,那我换一张吧,还有的想看脸,看吧,理解这种好奇的心理。反正就很平常的脸,走路上都要被陌生人看,不藏着掖着。这是和道友出去玩的时候拍的,衣服随便买的,配饰以及发型还有妆容都是自己做的,希望不要有大佬撕我。


user avatar   mo-w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面很多人批评得我觉得都对,小圈子固步自封,圈地牟利这些问题都对,然而某些专业黑人士比如 @夏尔谢夫 的回答又不知是什么逻辑?

“现在的一个个汉服爱好者,要是穿着那身衣服穿越到古代,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犯罪分子”

啥?来,我替换一下

现在的一个个军装爱好者,要是穿着那身衣服进入军队,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间谍奸细(普鲁士、蝗军、三德子纷纷点赞)

现在的一个个cosplay爱好者,要是穿着那身衣服进入异世界,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肉X器(哥布林、tentalce、兽人纷纷点赞)

嗯,没毛病,说得是句废话(还是错误的,下文详述)

“我们平头老百姓,祖先好几代贫农泥腿子,我们庶人可不敢穿你们的衣服”,这句话我来翻译一下,我夏工代表平头百姓表示穷屌不配穿古代富贵人家的衣服。你谁啊,能代表平民老百姓啊?在这一点上,一直装着站在平民立场的夏屑此刻倒和古代封建权贵们相互理解了,要求P民死也不能穿权贵们的衣服,新中国可没这个规矩!

之后,我纠正一点,别的朝代不清楚,但一个普通人穿着在大明逾制的衣服回到大明,就会被当做犯罪分子,这是完全错误的一个认知(除非你头铁非要去太祖和成祖时代)。

事实上,明代服饰发展的历程正是不断摆脱“洪武祖制”的规定,向着自由随性的一面发展的过程。

以方巾为例,此物按例只有士绅才能佩戴,然而到了嘉靖时期,就因为太多平民也公然“儒冠儒服”因此士子们又额外发明了什么诸葛巾,阳明巾,华阳巾等等,到晚明时期早就是“满城文运转,遍地是方巾”“下至台舆斯奴之贱,俨然章普之华”

而某些从事特殊服务业的人士,由于工作需求,早在天顺之后,就开始大规模采用罗、凌、锦、缎,颜色大量运用明黄、玄色、紫色、红色、绿色,正所谓“倡优僭后妃之缘,闾巷拟王侯之制”“今则婢子衣绮罗,娼妇厌锦绣”,按洪武之制,倡优乃大明最下等之人,然而中晚明后,却经常公然打扮成朝廷命妇,亲王妃子的模样,不知八八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即使最普通的平民阶层,最迟隆万以后,就不鸟什么逾制不逾制了,“今男子服锦绣,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便服及士庶妇女之衣如丝、纱、缎、绸、绢、凌、罗,一概用之,色亦随时任意”“近童竖皆穿玄色罗绮,至有天青、暗绿等色,中裙里衣或用红紫”“今服舍僭拟于王公,妇人妖艳得为后饰”的记载在私人笔记和地方方志上比比皆是。

对这种现象,也只有老古板在那儿弹着洪武旧制的老调,然而大儒范濂很诚实地表示:”余最尚简朴,年来亦服强色衣,乃知习俗移人,贤者不免“ 真香!

“都是犯罪分子”?那嘉靖以后大萌怕不是全员罪人(迫真)。

最后,就是完全不合规矩的奇装异服,到嘉靖年以后也是不禁止的,比如各个群的狗管理每次都说会穿却从来不兑现的女装。在过去传统观念中男性穿女装那是阴阳颠倒的大不敬,然而大萌正是盛产女装大佬的时代,如顾承学“时衣妇人衣,红杉粉额”,张献翼“身披荷菊之衣,头戴绯巾”,王廷陈“间衣红窄袖”,乃至到了明末不少士子的衣着“大类女装,巾式诡异”,以致被看做亡国之兆。

事实上,哪怕对明代社会生活史稍有研究,就说不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犯罪分子”这种话,说大萌中晚期物欲横流、没有责任感和道德心也许是对的,但说什么礼教森严,乃至“儒家理想中的等级天堂”那就是纯粹胡扯了(朱重八:默默流泪)。古人在服饰方面尚有如此追求和胸襟,奈何今人在这方面反不如古人看得开。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在三百年前,大明百姓们就冲破了所谓“祖制”和“等级”的束缚,自由选择自己衣着的颜色和形制,穿着祖制中只有王公贵族和朝廷命妇们才能穿的衣服。而现在早就没了封建等级主义的新时期,本来该借着工业化大潮将过去那些华贵的王贵命妇们的衣服变得廉价实用,让它们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时候说什么“我们平头老百姓,祖先好几代贫农泥腿子,我们庶人可不敢穿你们的衣服”的人,我看就是新时代封建反动主义的帮凶,和几百年前强迫中国人人留金钱鼠尾的屑一样,需要全身植发来美个容。(谢迁义军深恨其无耻,用锥子遍刺其身,插上头发,恨声不绝地骂道:“我为汝种发!”)

回到主题。

无良商家:老子卖的这款价格上万的才是正宗汉服,华清阁那种99块钱的是山寨货

春X狐狸:老娘亲自认证的才是正统汉服,没经过老娘认证的那都是戏服

夏X谢夫:你们P民哪有资格穿古时富贵之人的衣服,就应该穿破布棉絮

这三类人的观点不纠正,那汉服就流行不了。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人喜欢内斗。别人玩起了汉服,就贬低丑化他们。两拨穿汉服的,就吵谁是正宗。先发展,再规范不好吗?


user avatar   chris-20-8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服”这东西和“中医”一个道理,非得把时间久不久说成是中外差别。外国古代也煮树皮治病,外国古代也是穿长袍子,款式上大同小异罢了。

你好比说中医,明明是旧医,只有草根树皮煮汤喝的时候的事,有了新药就没必要再抱着那个不放了。

衣服也一样,现在汉族人都特么穿牛仔裤了,你非得整好几床床单子左一层右一层得裹在身上说是汗服别人看就跟看见神经病一样。浪费时间不说,它也贵啊。

再说这东西以前这么穿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是没办法,不是它有多么好。不信你穿它尿急上个厕所试试?

革命革命,牺牲了那么多先烈,革了这么多年倒把这些坟里的东西跑出来了,看着堵心。


user avatar   huang-sheng-83-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汉服真是难以流行,知乎就不会有这么多关于汉服的话题,回答数和评论数也不会有这么多(知乎和汉服商家一样,不同的是商家追求是销量,知乎追求的是流量!)。相反,没有人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满服难以流行。因为满服真的是难以流行,没有人气,衣服销量上不去,网上也没有任何大的关注流量,知乎自然也不会重点推送关于满服的话题。唉,可怜的满服!


user avatar   guo-bing-5-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精英和知识分子集体媚外,集体短见、无能呗。

当代知识分子其实只是一些「鹦鹉学者和硬盘学者」。他们最大的能力就是记忆复读和向外鹦鹉学舌。当代也是叫嚣「独立思考」最响亮的时代,但又是响亮的耳光会打在他们脸上的时代。

美国陪审团成员通常都选择不读书不看报的普通人,这种人群的价值观完全就是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也就是说这些人是向社会学习的,社会什么样。他们就什么样。

每个社会都如此,普通人的精力不可能放在思考社会问题、思考美学问题上。这需要知识分子群体引领大众。「道」的意思最早是首领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伙走过危险道路。形成大社会后就需要有学有识的人引领社会的价值美丑方向。我们今天的情况,在人文、伦理、道德和审美上由于知识分子群体集体坠落,所以是处于「无道」状态。专家都被大众所唾弃。精英知识分子几乎都媚外,他们宣扬的东西都是带毒的。几乎是鼓吹一样,社会就混乱一块。

为何说他们是鹦鹉学者?随便举例,西方人到今天都认为黑死病带走了不优秀的人。于是欧洲迎来了曙光。我听到这个说法是在微博上,就是公知群体宣传的。原本我以为是他们个人总结的,万万没想到,我后来看到西方人自己就是这个说法。实际上欧洲近代文明可以称为「鼠疫文明」,黑死病动摇了上帝信仰,导致宗教改革摆脱罗马教廷,文艺复兴又促使人们用人文主义和科学实证去对抗冲破宗教学说。这种努力以及由此获得的成果才导致欧洲崛起。哪里是带走不优秀的人?一个民族基因是大体一致的,差异很小,只是后天以及孕育时的问题,况且智力基因与抗疾病根本不是一回事。

再举例,中国的很多经济学者也只是鹦鹉学者和硬盘学者。她们拿西方过去的经验和现状来完全指导中国,比如城市化,比如吸引所谓的富人移民。那是多么荒诞和可笑。要知道,高铁和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逆城市化的。因为高铁可以实现城际快速流动,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在祖国任何地方与主流社会对接。如果未来又有了个人飞行器,那你的城市化岂不是一场悲剧。再说人口萎缩,现在都已经看到城市化的问题了,何况若干年后以后。吸引外国富人更是荒诞,西方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佳,加之鸡贼的财富保护心态,自然可以吸纳中国富豪。中国的条件是什么呢?除了吸引投资,怎么也看不到吸引移居的条件啊。移居过来也是蹩脚地拷贝西方的文化,更没有吸引力了。你也不是避税天堂啊!你又不是小国家。更要命的是历史知识匮乏,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文明的崛起是拷贝上一个文明而成功的

正因为这样的状况,我们看到清华美院模特妆容遭人饭喷与河南电视台民族文化惊艳的落差。原本应该是清华引领社会,殊不知完全反了。就在这知乎上,很多认证为清华大学的答主也令我看了止不住摇头叹息。他们可能理科不错,但社会人文方面,那真是不忍直视。

大家想一想,现在的状况如此。精英知识分子别说引领民族文化复兴了。他们不横加阻拦、冷嘲热讽已经不错了。以他们的知识体系根本没有能力认知传统文化的精彩,他们连从西方泥潭里自拔都做不到。

一个社会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除了政府外的知识分子手里。我在这里布道,说的再鬼哭神嚎,也抵不过人家在媒体上不过脑的瞎说一句。因为人家依托的媒体传播力和名人效应在那里摆着的。就像短视频平台上很多素人或不出名的人讲得很好。可传播力是有限的。再加上资本的力量,商家过往惯性。想要很快改变是很难的。当然,也有别的契机。比如《雄狮少年》必然会刺激传统民俗文化回潮。因为一是热议之下有了注意力,二是争口气的心理。所以我对传统文化复兴是充满信心的。我也可以直说,中国文化崛起的唯一路径就是复兴传统文化。重新搭建审美和中华价值观,并推广至世界。这是必然的。中华哲学、中医也都会大放异彩。我在别的回答里详细说过。就酱。




           

相关话题

  为什么会有川人未曾负国,国人绝不负川的话?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思想?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认为秦朝(国)的技术、艺术风格以及治国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影响? 
  假如拜占庭保留希腊和小亚细亚疆域存活至今,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为什么很多人英雄一世,年老时却昏招层出? 
  何新认为古希腊史是伪造的一系列言论和著作,有任何根据吗? 
  蒋介石的晚年算不算幸福,与中国同龄人相比? 
  为什么鲁迅看到了那么多那么多人性的、社会的黑暗面,还是没有抑郁? 
  为什么苗族分布这么广?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北师大刑法学院院长、知名法学家赵秉志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处分?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香港的大学排名普遍很高?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