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请问香港留学申请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awliu-xue-jiao-yu-zhong-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背景简述

本科背景:

中央财经大学、数学系、GPA成绩为85.9分(百分制)、专业排名前20%

托福成绩:

单次总分101分,Bestscore 104分(口语单项21分、写作单项25分)

GRE成绩:

GRE首战为158+164+3.5分;
GRE三战为155+169+3.5分

其他软性背景(截止到申请季):

三段实习经历(申请香港院校时,仅有一段)、一段科研项目经历、两次荣获校级奖学金以及一次学院奖励

录取结果:

香港大学 - MSc in Computer Science
伦敦大学学院 - MSc in Scientific and Data Intensive Computing
香港中文大学 - MSc in Financial Technology
新加坡国立大学 - MSc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综合考虑之后,选择了香港大学 - MSc in Computer Science的offer。

为何留学与出国交换?


就我个人来说,因为我留学申请的决定做得比较晚,所以我开始准备的时间也和同期申请者相比会晚一些。

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一直都过得很迷茫,没有自己的目标。听学长学姐说,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同学最后都会选择考研。当时感觉和那些考砸了才来我们大学读书的同学相比,高考正常发挥才考进来的自己,实在是没什么优势和可能申请到保研的名额。因此,在大一的时候,我一直处于放飞自我的状态,完全不care自己的绩点。

特别是在第一个学期中,高等代数这门课程期中考试拿到了85分的好成绩,当时周围同学基本上都是50分到60分。自此之后,我更加膨胀了,在学习上花的心思和之前相比变得更少了。甚至夸张到除了期末考试之前,日常我完全不会看书,感觉自己的水平已经很优秀了,完全可以cover大学的要求。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第一个学期结束,我的GPA绩点只有78分,排名是专业倒数第四名...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着反正自己的绩点已经这么低了,反正已经废了,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后面也不用关注成绩了。大好的青春当然是要多放松多玩耍了,等着大三全身心去准备考研就可以了。

在第二个学期的时候,我得知我们学院设有一个“学习进步奖”,于是我稍微转变了一下战略目标:反正上学期光顾着玩了,已经玩得很嗨了,都没怎么学习,不如这学期好好学一下,努力拿个学习进步奖也不亏,反正还有大二、大三两年可以玩的。

于是后面我不仅利用课余时间,把上学期落下的课程恶补回来,还在期末考试之前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心态:想着不如拼尽全力试一次,看看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争取拿下学习进步奖。

在考试之前,自己的心态还是很好的,十分自信感觉很多课程都可以拿到满分。不过最后成绩出来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课程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分数。好在我运气不错,有惊无险地拿到了名额有限的“学习进步奖”。

因为大一下学期的课程比较多,再加上我每门课程的成绩都比较不错,我的绩点成功提升到了83分左右,但成绩排名还是不够理想,徘徊在专业中游左右。因为排名不够靠前,让我重新感觉好像没有刷绩点的必要,我这么努力了,还是不理想。

于是在大二学年开始之后,我参加了很多活动。通过院系、班级的各种活动,我和很多同学的关系都变得十分亲密,还在校级活动中结识了很多其他学院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当我见识到很多大学中的优秀同学是如何坚持和努力的之后,自己也被他们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也立志要朝着他们看齐。

再加上,努力其实是有惯性的。虽然我心里已经对高分成绩没了执念,没了大一下学期的那股拼劲,但“把知识学扎实”这一信念,还是让我保持着稳定的成绩。

在大二学年结束后,凭借着我还算ok的绩点以及各种活动的加分,让我顺利拿到了校级奖学金。

这时我偶然间得知,我们学院有海外交换项目。对国外一直十分好奇的我,在纠结了很多个日夜之后,我还是决定出去看一看,感受一下国外的世界,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

这个决定也成为了我后来选择留学的最初起点,虽然在参加海外交流项目时,我还是感觉自己更适合考研,只是想出去感受和体验而已。

只有英语六级成绩的我,随后去欧洲大学交流学习了一个学期。

在交流过程中,我亲身体验到了和国内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要去自己买菜做饭和洗碗,每天学习和健身,放假的时候可以独自跨国旅游等等。

这一学期只开设了四门课程,欧洲的授课节奏要比国内(比如说北京)慢很多。但讲得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都很强,学习的理论也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学起,打好基础后,会融合一些应用案例进行实务方面的讲解。

作业都是偏实践型的编程和分析,考试的话,要求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原理,这种考试模式、考试侧重点让我感觉和国内那些只为了筛选学生,从而出很多怪题难题的应试考试相比,对学生的帮助要更大一些。

与此同时,因为课业压力不大和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我开始刷TPO,在异国他乡参加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托福考试。当我看到我周围的小伙伴都一鼓作气拿到了高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和他们一样一次通过。不过最后结果不如人愿,只拿到了92分的成绩。

大三下学期结束交流,回到国内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利弊下,我最终决定出国留学,同时开始着手准备。

之所以决定出国留学,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考研的风险太高;留学准备过程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丰富自己的实务能力,比起耗费那么多时间去刷考研的题目,留学准备的积累对日后找工作会更有利。同时本科是数学系的我,更倾向于学习更加实用的内容,国外的实务型硕士项目MSC就是我想要就读的那类项目。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香港,主要是因为离大陆近,回家比较方便;同期同学中,大陆的同学比较多;学费、日常开销要低于国外,性价比高;方便积累人脉,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不过,以当时我的背景去申请的话,并没有太多的申请优势,毕竟托福成绩只有92分,绩点也只有85分,还没有任何实践经历,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申请者。

语言准备、实习和申请


托福和GRE这两门考试,我分别考了三次,全程都没有报辅导班,单纯就是靠自己去看经验贴,搜集各种材料,外加自己刷题和背单词。

对于托福考试而言,如果题主的英语水平一般,可以考虑报一个口语、写作技巧的专项辅导班,可以有效提升你的备考效率。

至于剩下的,我认为就没什么必要报班了,完全可以靠着经验贴、网上论坛的各种资料去搞定。

大三上学期的寒假期间,因为一点特殊原因,我没有去实习。实习进度的拖拉,影响了我的整体申请流程。一直到大三下学期暑假,我才开启了我的第一份实习经历。

在大三下学期中,我又重新开始参加校级的各种大型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在大三再拿一次校级奖学金,从而丰富自己的建立。

活动结束之后,我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GRE考试的备考之中。每天反反复复背单词、刷机经题目、定期和小伙伴们一起互改作文,大家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认自己今天有没有什么课要上,有没有什么课堂作业需要完成,简单预估一下这些事情所需要占用的时间,确认还剩下多少时间,规划今天GRE要复习些什么,完成哪些进度。

有时候事情比较多,可利用的时间比较分散。我只能规划早餐后、上课前这段时间,两节课程中间的课间时间,这些碎片化时间去刷题。除此之外,我还会挤时间让自己每天去回顾和反思。

对于大段的空闲时间,我选择会坐在图书馆人比较少的通道或者宿舍椅子/床上,疯狂背单词,复习之前背过的单词。

个人感觉,背单词在GRE的备考中还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的。我之前在备考的时候,我花在背单词上的时间,甚至比刷题的时间还要多。不过单词背得多了,就要开始刷题了。如果题主不太喜欢背单词的话,不妨也可以考虑一边看题一边记单词,这种方法的效率也还算不错。

单词刷了两遍,每天都限时做题,这样持续了一个月左右之后,我在六月份第一次考GRE时,Verbal单项就拿到了158分。不过因为我不太重视Quantitative,几乎没怎么准备,根本不清楚Quantitative题目的陷阱在哪里,导致我首战GRE Quantitative单项成绩只有164分。

虽然当时很后悔自己轻敌了,但近期北京考位已经被抢完了,我只能用这个成绩去申请。

接下来就到了7月份,我开始全力以赴准备期末考试,为了优秀的绩点,进入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与此同时,我也在多个渠道海投简历,开启了漫长了暑假实习的寻找之路。

众所周知,找第一份实习的难度最高。因为之前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同时,我虽然去参加了很多公司的面试,但基本上都没什么反馈,换来都是失望居多。

不过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和面试官交流沟通,我开始注意“对症下药”,就是结合自己的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投简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方法对了之后,我顺利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拿到了实习offer。

至于期末考试,我虽然很努力,但因为在国外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对国内的考试有些不适应,再加上在学习课程专业知识方面上也不够连续,所以最后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整体绩点也就提升了一点点而已。

因为我的托福成绩还没有达到100分,所以虽然实习很辛苦,我还是得利用下班时间和周去备考托福。

我会利用上下班的碎片化时间,在耳机里反复播放TPO和模拟题的听力音频,一遍又一遍地精听,阅读写作材料中的各种表达方式;空余时间的时候,我也会用软件练习、提升自己的打字速度,进行口语模拟、准备写作考试。

顺利结束实习、大四学年开学后,我再一次参加了托福考试。此时的我,已经对托福考试的各种题型、各种套路熟稔于心,一点都不会感觉吃力了,终于我如愿拿到了101分。

在之前的考试中,写作我写了600词,本来以为可以拿到很不错的分数,但最后却只拿到了23分。这次考试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改变了写作的套路和策略,最后用450词拿到了25分。

虽然三维成绩并不是特别优秀,还是有一点不甘和遗憾,但所幸差不多都达标了。在10月的时候,我开始正式申请了香港项目,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寻找我的第二份实习。

提交完网申之后,等待offer的过程是漫长而又焦虑的,所有人都希望可以尽早拿到一个offer当成保底,我也不例外。

在找实习的时候,因为我有了第一段实习经历、良好的英语水平做基础,第二段实习要容易得多,很顺利地拿到了一家Top 5证券公司的实习offer。通过充实的工作,不断深入了解金融行业、提升自己的实务技能,虽然的确很辛苦,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接下来十一月发生的港独时间大家都知道了,香港形势变得紧张和严峻,从而间接导致了香港项目在内地申请者中的申请热度有所降低,新加坡、英国这些国家的院校的申请开始变得更加激烈。

我一边实习、一边恶补海外交换时期没有学习的课程,同时还要抽时间重新备考GRE。通过练习,把GRE Quantitative单项的套路都仔细地了解了一遍,Verbal单项也没有落下,还是和之前一样坚持刷题。把GRE单词刷了五遍到六遍,成功把大部分单词都做到了足够的熟悉。

在11月底的GRE考试中,我拿到了324分的成绩,然后拿着更高的分数开始申请新加坡院校。

12月初的时候,我拿到了第一个offer——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不过那时候因为香港事件,所以我对香港的印象并不好,同时开始变得焦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去香港读书...

又过了两天,我拿到了香港大学的面试通知,因为我对香港不如从前那般满意,所以我一点都没准备就直接去目标酒店参加面试和笔试了。

我想和题主说,在面试中心态真的很重要。因为我的心态很放松,所以我整个面试流程都很顺利。原本要答一个小时的笔试,我用半个小时就打完了,成为了考场第一个完成的选手,后面的群面也十分流利和顺畅。

在几天之后,我轻松拿到了港大的offer。实践证明,在面试中紧张除了会搞砸你的面试之外,没有任何用处,所以题主申请的院校如果安排了面试环节,绝对要放平心态,不要紧张~

大四上学期结束之后,我在一月开启了第三段实习生活。

不过因为后续春节期间爆发疫情,我被迫在家里完成了剩下的实习工作。在此期间,我拿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抛来的橄榄枝,邀请我参加面试。

这次我还是有好好准备面试的,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把考研数学书中的重点知识和经典习题都复习了一遍,顺利参加完线上面试,并在两周后拿到了新加坡国立的offer。

但新加坡国立的这个项目的教学侧重点是理论方向,还设置在数学学院,和我的申请需求并不是完全符合,相对而言,我更倾向于学习一些编程相关的,可以直接运用在工作中的实务知识。

在三月底的时候,具备三段实习经历和丰富学校奖项的我,还补充申请了虽然早已经开启了申请渠道,但还没有到DDL的伦敦大学学院的一个项目,并在五月份的时候顺利拿到了offer。

在选择offer时,考虑到香港在疫情期间比较安稳,而且和内地距离近,学费及开销偏低、课程设置灵活度高等多个优势,我最后还是选择了香港。

同时,在本科毕业前,因为我大四学年的表现优异,我还拿到了校级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奖项,给我的大学生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关于项目选择


因为我本身专业是数学系,就读的大学是财经类大学,所以我在项目选择这个方面,会更倾向于申请数理、金融相结合的一些项目。

港中文的Financial Technology项目,会涉及到金融科技领域很多前沿的信息,再加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成为了我的一个保底选择。

港大的计算机科学项目下设的金融计算方向,是最符合我的申请需求的一个项目。课程设置十分合理,开设了很多编程实践方向的课程,符合业内数量金融类工作的招聘需求;而且学费连16万港币都不到,甚至比一些内地的专硕学费还要便宜,性价比很高。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量化金融项目,也有其特有的优势,那就是学校的世界综合排名更靠前一些,国内认可度很高,不过项目的教学方向会更加理论一些。

至于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和数据密集计算项目,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编程实践,院校开设的计算机科学项目的专业排名在全球也是很靠前的。如果题主想要从事算法类工作,想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这个项目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伦敦天然的纯英语言环境,还可以提升你的英语水平。如果当时英国的疫情不是很严重的话,我也是会考虑的。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我的分享也快要接近尾声了。留学在我看来,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毕竟你要备考标化考试,准备各项材料,还要维持均分、参加实习等等,要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但也绝非你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规划,且有恒心、有毅力按照计划稳扎稳打,我相信在接下来的申请季中,你一定可以顺利得到梦校抛来的橄榄枝。



相关回答: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授课型商科硕士很难申请吗?

有没有自己DIY申请香港研究生的?可以具体讲一下过程吗?

去香港大学读研究生如何申请?

你是怎么申请到香港中文大学的?


user avatar   awliu-xue-ping-tai-zhong-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背景简述

本科背景:

华五某高校商科,GPA成绩为3.8分(四分制)

托福成绩:

总分102分

GRE成绩:

未提交

录取情况:

香港大学 – 经济学(最终选择)
南洋理工大学 – 经济学

人生选择


让我们把时间拨到大三的那个寒假,刚刚结束了海外交流项目的我,开始思考人生的下一次选择——保研、考研、工作、出国这条路到底选择哪一条,我开始陷入了纠结和犹豫。

一个人的人生是由不同阶段的经历所组成和塑造的,现在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接下来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走,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经过权衡利弊、再三对比之后,我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条路。选择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想要走出舒适圈,体验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尝试突破自己;其二是想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确认一下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大学期间,很多同学毫无目标、漫无目的地走到大四,当秋招季到来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打算了。然后开始手忙脚乱地投简历,参加各种公司的笔试和面试,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所以想要努力也没有方向。

当时的我,也是如此。

身份从学生转变成为社会人士,第一份工作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你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你后续的发展方向,一个好的起点代表着更多的发展可能性。选择读研的话,选择的时间会增加一年,你可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发现、挖掘自己的兴趣,确认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选择香港?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香港作为留学目的地。

第一,因为从香港院校毕业,会内地找工作会比较方便,香港和深圳离得很近,当天就可以往返,你不会因为距离问题错过秋招面试;

第二,如果你想要留在香港,本地也有很多实习、就业的机会,学校每天都会通过邮件给学生发送最新的实习、工作岗位信息;在香港读完硕士毕业后,可以申请IANG签证,从而留港工作。与此同时,学校也会提供很多就业服务,比如说每个行业的就业情况介绍、简历的修改、解答就业问题、帮忙修改和润色简历等等。

再加上今年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国外都不太安全,香港极有可能会成为最安全的一个留学目的地。

申请经验分享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留学申请的准备了。


1. 选择目标院校


首先,就是根据你的申请需求,选择目标院校。

在选择院校时,我建议题主将院校分为三档,分别为冲刺档、主申档以及保底档。

冲刺档,就是那些录取要求比你自身背景高一点的、踮起脚可能会申请成功的院校;

主申档,就是和你的自身背景比较匹配的、申请的话不出意外都会拿到offer的院校;

保底档,就是兜底院校了,以你的背景去申请绰绰有余,主要你申请就会顺利被录取的院校。

每档建议申请2所到3所左右,但是注意一定要申请那种拿到offer了之后,你愿意去读的大学,不要申请一些就算被录取,也不想去读的大学。没必要为了追求最终的offer数量,从而去浪费时间、精力和申请费。


2. 语言成绩的考取


确定了目标院校,然后就是考出理想的语言成绩。在备考语言考试之前,你要先去学校官网上确认你所申请的目标项目的语言成绩录取要求、录取门槛。

就拿港大的经济学项目为例,项目同时接受托福、雅思成绩,很多同学在刚开始准备的时候,都比较纠结到底选择哪一门去备考。

我当时选择的托福,因为托福没有单项小分限制。总分的话,建议达到95分及以上会更稳妥一点。如果可以拿到100分+,那肯定是再好不过的了!

托福学术性更高,雅思会更加生活化。如果题主想备考雅思的话,也是ok的。今年雅思的录取门槛有所降低,单项小分达到5.5分就可以,还是比较容易达到了。大多数中国考生的阅读、听力都会优于口语、写作,如果你的口语和写作单项小分都可以达到5.5分及以上的话,那么总分6.5分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我记得当时是我在大三下学期,大概三四月份的时候确定下来要出国留学。随后就直接开始备考语言成绩了。

语言成绩的备考,其实是越早越好,大一、大二期间开始准备其实是最好的,然后在大二暑假期间参加第一场考试,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首战告捷,所以还是有必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去二刷、三刷的。

我当时报了五个月之后,也就是八月份的托福考试,想着这样可以多预留出一些复习的时间,最好可以一次通过,毕竟报名费还是不低的,2000多块钱呢。

但不得不说,自己还是太年轻,想得太美好。大三下学期的课业压力比较大,每一门课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课程、语言考试以及升学的三重压力,那段时间每天都十分难熬。

再加上对于商科学生而言,实习也是申请之中的一项重要考察因素,所以我还要在大三暑假期间去找实习。一边实习,一边备考语言考试也是十分辛苦。早七晚七的实习生活,进一步减少了我的备考时间。

眼看着离八月份越来越近,马上就要考试了,但我的模考成绩并不理想,越临近考试,我的心态就越慌,我很担心自己拿不到理想的成绩,从而面临失学。虽然我内心极度恐慌,但时间不会等你,考试的日子还是如期而至了。我只得硬着头皮走进考场,考完之后焦虑地等待成绩。

不过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我,托福首战我只拿到了90多分,比我预期的成绩要少10分左右。当时已经是八月底了,网申渠道马上就要开启了,我没有时间去难过和伤心。我迅速重整旗鼓,报名了十月初的托福考试。

在接下来的备考中,我一改之前的备考策略。反思、总结了一下之前考试失利的原因,我发现自己在背单词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托福说到底还是一个应试考试,还是有很多应试技巧可循的。

于是,我把备考的重心放在了做模拟题上,每一套模拟题我都尽可能地刷透、吃透。

阅读的话,我会把文章中阻碍我理解中心思想的词汇以及高频词汇都重点记录下来,总结在单词本上,固定每隔一段时间专门背诵记忆;

对于长难句,我会拆分句子结构,熟悉其构成架构;对于文章,我会在每阅读完一段之后,在脑海中迅速回忆一下这段的主要内容,找到中心句,总结这段的中心思想。

听力的话,我主要采用精听的方式,在上学路上、入睡之前,我都会打开音频,一个一个句子去听,反复听反复确认,确保可以听懂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

口语的话,我当时选择每天练习一组考题,会记录下来常用的单词和短语,定期进行复习。

写作也是同样的方法,我每天都会阅读一篇范文,将里边经典的短语和结构记录整理下来;同时,我也会每周写两篇到三篇作文,将所积累的短语和词汇都加以运用一下,巩固记忆。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天过得虽然很忙碌,但十分充实。转眼间就到了十月,我又一次走进了托福的考场。此时的我的心态完全没有首战托福时慌张,十分平静,甚至还带着点佛系。

我清楚得记得查分的那天,我一早就爬起来打开电脑刷新界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三位数的成绩,和第一次相比足足提升了10分!终于拿到了我理想的分数!

事后回忆起来,其实我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分数并没有提升太多,我所做的不过就是调整了心态,进行了很多有针对性地联系而已。和此前那种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背单词相比,掌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更容易提升成绩。


3. 关于GRE/GMAT


纠结申请港校同学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备考GRE/GMAT。对于GRE/GMAT而言,很多香港学校都是没有强制性要求的。

就我个人来看,如果题主的学校背景、成绩都比较不错的话,高分GRE/GMAT是可以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的。根据我对周围同学的观察,如果学校背景比较不错(比如说Top 20院校)、GPA成绩也比较靠前的话(一般排名在年级Top 30%),就算没有GRE/GMAT成绩,也都拿到了不错的offer。

但对于一些学校背景一般,或者GPA成绩一般的申请者来说,还是有必要考一下GRE/GMAT的。如果可以拿到高分成绩,这可以成为你申请中的一个加分项。

同时,如果题主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的话,也是有必要考一下的。因为在备考GRE/GMAT的时候,可以提升你的英语水平和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成为你的申请优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在你日后找实习、工作的时候,很多面试中的笔试题目,也会涉及到GRE/GMAT的逻辑题目的。

我的GRE/GMAT考试情况是,我之前九月考过一次GRE,但分数并不是很理想。一般而言,GRE成绩要达到320分及以上,才可以形成申请竞争优势,分数太低的话,提交了也没什么用。

我刚刚在上文中也提到过,我留学申请决定做得很晚,所以开始准备的时间也比较晚,GRE是和托福同期开始准备的,时间分配得不够合理和科学,从而导致第一次GRE考试失利,没有拿到预期的理想成绩。

但因为时间问题,我没有选择二刷GRE,在申请中也没有提交GRE成绩,但运气不错,最后还是很幸运地拿到了offer。


4. 关于个人陈述/简历


个人陈述,是一项你向学校展示申请动机以及你和目标院校/项目的匹配度的文书,是一个凸显申请优势的绝佳机会。在个人陈述中,你需要体现出自己慢慢的诚意和真诚,让招生官看完之后,感觉你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

正式撰写个人陈述之前,你需要对自己的个人过往经历有一个整体的梳理,包括你所学习的过程,参加过的校内/校外时间活动、实习以及商赛经历等等,结合自身背景和目标项目的录取倾向,简单评估一个匹配度,随后用文字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及两者之间的契合度。

我在撰写个人陈述时,我选择了半DIY模式。因为当时我还在准备语言考试,论文也在开题阶段,日常还要上课,好好学习维持良好的GPA成绩,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再加上个人陈述这项文书,是很考究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的,如果没有接受过纯英教学,想要写出地道的英文表达,还是有些困难的。

我先是梳理了我之前过往经历,确定了个人陈述的大概写作框架,随后找了一位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帮我修改、润色我的个人陈述。

简历的话,和个人陈述的道理一样,侧重点还是在于个人经历的梳理以及表达。

个人建议,可以先自己写个初稿,随后找有经验的前辈帮忙修改和润色一下会更好。我当时就找了文书导师帮忙修改,导师注意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给我提了很多十分实用的意见。


5. 关于时间线


港大的项目一般都会有两轮申请DDL,一般都是在十月份和十二月份,采用的是rolling制度,所以建议早些申请,越早申请,优势越大。

因为我在十月的时候,才考出理想的托福成绩,所以我在十一月的时候才提交申请。在二月初的时候,收到了补交材料的通知。按照要求补交好材料之后,在二月底我顺利拿到了offer,结束了我的申请季,开始期待正式入学~


一些碎碎念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那段申请季时光,我感觉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在面对第一次托福考试失利、紧张的时间、升学的压力以及强度颇高的论文和课业压力时,可谓是手忙脚乱、焦头乱额。

作为一个留学过来人,我想和题主分享一些小建议:

第一,早些开始准备,这里的准备主要指的是托福/雅思考试和GRE/GMAT考试。不管你有没有决定留学,都可以事先准备起来,因为这两个考试对你后续的留学也好,保研或者找实习/工作也罢,都是有加分作用的;

第二,保持良好的心态,我理解在面对升学的时候,大家心理压力都很大,心态很容易崩,但有时候这些压力只是庸人自扰而已,你的这些焦虑和担心,对你的申请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你徒增烦恼,有时候心态摆正、放平,反而会帮助你拿到理想的成绩;

第三,找到靠谱的前辈,在留学准备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信息不对称性,很多网上的信息和资源都是滞后的、错误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经验丰富、靠谱的留学前辈指引你,会有很大可能会让你的努力事半功倍。

最后,希望题主可以顺利度过自己的申请季,拿到心仪的offer。时间不等人,此时不冲,更待何时,冲鸭!




  

相关话题

  长期早起是种怎样的体验? 
  数理化领域里有哪些戳心的句子? 
  我让三岁的女儿叫高中生阿姨,女生生气了,怎么称呼比较合适? 
  现在难道老实的男生真的找不到女朋友吗? 
  你听过哪些震撼人心的故事? 
  两岸统一后,台湾特区的区旗会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有哪些影响比较大或者是比较有有创意的行为艺术? 
  有哪些陌生人不经意的举动让你感到充满温暖? 
  你所在的领域,有哪些曾经流传甚广,但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东西? 
  中国 9 亿网民中多数为「低头族」,如何避免这一现象?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