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让你有感触的历史人物? 第4页

                 

user avatar   mo-deng-zhong-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沙岳麓山,危楼之内,闻一多长衫灰袍,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课”。


教室内座无虚席,女生悄悄拭泪,走廊上不断有学生跑来,用手捂着胳膊。


校医刚给他们种完牛痘,学生们即将远行云南,传说中的瘴疫之地。


这天是1938年2月18日,远天阴云连绵,半个中国狼烟飘荡,时代正深陷噩梦之中。


日军相逼下,北大、清华、南开迁至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长沙渐危,校长们决定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大。


湖南主席不同意师生南下,担心影响舆情,民国教育部长王世杰拍了桌子:


这些年轻人是民族的未来,不是你棋盘上的子。


危楼之内,闻一多已讲至尾声,他声音低沉:


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带好自己的国文课本,到了昆明,我要给你们讲诗经,讲楚辞,讲庄子,讲屈原,讲五千年来最灿烂的篇章。


他说,中国不是法兰西,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第二天,师生分三路南下。


第一路乘火车由长沙到香港,由香港渡海至越南,再从越南绕道云南。


第二路由校长梅贻琦带队,护送从北平抢出的万册藏书和仪器标本。其中,航天系两台飞机发动机便重达数十吨。


清华教授赵忠尧,从剑桥归国时,获赠50毫克镭。北平沦陷,他装作难民,将镭藏入咸菜坛,逃至长沙。那是当时中国高能物理全部家当。


此次南行,他将装镭铅筒放入玻璃瓶,日夜抱在怀中,视若生命,到昆明时,胸前深深印上两道血印。


最后一路最为悲怆。267名寒门子弟,无钱购票,决定徒步3000里南下,以此明志。


队伍由11位老师带队,4名军官护送,搭船夜下湘江,从洞庭湖畔启程。


出发前,他们统一收到一双草鞋,一副绑腿、一把油布伞。


江南多雨,学生们刚开始还打伞,后因不便,便索性湿着棉衣,背着8公斤行李,泥泞而行。


队伍每天平均行进25公里,首尾相距十多公里,入夜靠点数饭碗,确定无人掉队。


他们翻越荒山,穿过孤村,拉着铁索越过激流,从冬天走至春天,出发时江岸还是枯草,走到桃源县时已是满山桃花。


学生们以为误入桃花源,一直守在队尾的闻一多说,陶渊明时代这里算偏僻,可我们要去的地方,比这还远十万八千里。


闻一多本可乘火车,但他选择陪学生们步行:


“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西南联大其实在路上便开启了。


地质老师一路讲解地貌,工科老师矿区指导冶炼,中文系写书《西南采风录》,师生们还收集了大量标本和200多首民歌。


所有学生,不分学科,统一受教,天地即讲堂。


医学系学生沿途治病,爱文艺的同学时常演话剧。他们劝村民放弃皇帝牌位,并给小学生讲述新式共和。


绝望的时代,这支渺小的队伍,就像长夜中微弱的荧光。


他们行至贵州玉屏,县长贴出告示,借用民房,供师生借宿,在更远的安南县,县长无房可借,便将县衙大堂腾出,和师生一同夜宿。


即便是土匪,听闻学生经过,也传令不得侵扰。


两个多月后,跨越三省,翻越无数崇山峻岭后,队伍终于走到昆明东郊。


梅贻琦率队迎接,学生们见校长第一件事,便问何时复课。


负责护送的陆军中将黄师岳,向梅贻琦行了军礼:


我很荣幸,做了这件有意义的事。学生是中国最后的希望


复课之后,闻一多如约讲《楚辞》。一学期四十多节课,他只讲一首《天问》,然而每节课都人满为患。


每次,他只读几句诗,其他便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有时兴起点烟,台下学生也跟着吞云吐雾。


等到他讲《古代神话与传说》,满校轰动,连工学院的学生,都穿过整个昆明城,跑来旁听。


西南联大自创立起,便立下规矩:国文是必修课,不及格者不能毕业。


教授们称,无论学什么,都要先修国文,打好一个中国人的基础。


中文系迎新时称: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他们视中文为魂魄,自编教材,既有《论语》《庄子》,也有鲁迅和林徽因。


师生们课堂吵架是常态,期末考试也不过是一篇读书报告,教授们不重抄写背诵,更在意独创见解。


汪曾祺曾竭尽诗意写了一篇作文,沈从文批改时劝他朴素些:不要炫耀那些拗口的词句


世纪的阴云徘徊难散,乱世之中,教育开始回归纯粹。


在西南联大,万事皆无定法,唯有学问为尊。


钱穆师的中国通史课,从不点到,却无人缺席;冯友兰的哲学史不带讲稿,旁听的学生一度把窗户挤坏。


陈寅恪讲隋唐,因身体虚弱,总是闭眼说话,但连理科教授都跑来听,“他的存在本身,就象征了学术的至高境界。”


昆明遭轰炸时,师生们搀着陈寅恪撤离,高呼“保存国粹要紧”。


老师们不看教材,不循旧例,许多老师把研究成果,编成讲义,边讲边和学生讨论,共同定稿。


师生们竭尽全力完成文明的交接。乱世中,大学是遥远词汇,但却藏着最后的底牌。


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在西南联大教西方文学,他在日记中写下:中国如得复兴,全在青年人身上


那些青年人,睡于茅草房,上课在漏雨屋,无钱早饭,便白水充饥,夜晚无灯,常跑到茶馆完成作业。


他们穷且乐天,杨振宁等学生,曾走街串巷,提筐收集废铁,幻想能炼钢建造小型回旋加速器,但直到毕业也才收铁百余斤。


1940年,更艰苦日子到来,昆明频遭空袭。


师生们发明新词“跑警报”,学校根据轰炸规律调整上课时间。警报结束,学生们便争分夺秒返回课堂。


后来,有经验的学生,每天早起看天,只要天气晴朗便背水带干粮,夹一卷温庭钧或李商隐的诗集赶赴郊外。太阳落山,再从容回校。


外国记者记录西南联大:看那个校舍啊,看他们吃的东西啊,真是很差。但看学习精神,太平时代都赶不上他们。


1940年10月13日,23架日机炸毁大部分校舍。文学院教授吴宓,在月明夜开课。


月光清冷,他在日记写下:


晚7至9时至校舍大图书馆外,月下团坐,上“文学与人生理想”,到者五六学生。


西南联大藏万卷书,亦藏浩然气。


建校初,因校舍不足,授课地遍布城中,师生们调侃:昆明有多大,联大有多大。


1940年后,空袭增多,老师们远避城郊,住得更为分散。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住尼姑庵,政治学家张奚若住祠堂,费孝通住在旧厢房,厢房下方,一半是厨房,一半是猪舍。


华罗庚住防空洞边,一次轰炸土洞崩塌,华罗庚大半身埋在土中,所幸被人挖出。


在昆明北郊,闻一多一家八口住在不足20平米的储物间。


听闻华罗庚无处可住,闻一多又在中间装了帘子,塞下华罗庚一家六口。


生活实在不便,华罗庚最终在西郊租了个竹棚。竹棚一楼是牛圈,牛在楼下挠痒,楼上便地动山摇。


每天清晨,这些老师从昆明各郊区,徒步前往学校。天寒路远,但无人言苦。


华罗庚便在竹棚里写出《素数论》,王力在灶台边完成《中国现代语法》,费孝通在轰炸中研究农村经济,他已想得很远“抗战后我们要怎么建设国家”。


1940年,昆明物价涨了300倍,联大教员薪金只增5倍。曾有乞丐缠住朱自清,朱自清表明教授身份,乞丐掉头离去。


迫于生计,费孝通上街卖大碗茶,吴大猷到菜市场捡牛骨,闻一多在家中为人刻印章,而梅贻琦的夫人沿街卖米糕。


那米糕取名定胜糕,生活凄寒,但所有人心志坚定。


闻一多蓄髯明志,称抗战不胜绝不剃去。钱穆写《国史大纲》,开篇写道:本书谨奉献于前线抗战为国牺牲之百万将士。


而一向温和的沈从文,在课堂上说起家乡兵壮怀激烈:


哪怕剩一兵、一卒、一粒子弹、一只手,还是不屈服,不后退。这才像个湖南人!


1943年,局势最危时,西南联大大四学生834人,全部参加远征军,奔赴前线,包含梅贻琦的子女和侄子。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最后一次结业典礼。他们决定在第八个青年节,重新北上,复兴一切。


年轻人最后唱了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两个月后,闻一多被枪杀,阴云尚未到消散之时。


此后,那些西南联大里的年轻人,被卷入时代乱流,开始了各自的宿命。


若干年后,他们中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1位两院院士以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


他们开启了我们的时代。


当年南迁时,梅贻琦说,我们的责任,是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那个灵魂便是校训:刚毅坚卓。


外交可以斡旋争端,战争可以决定主次,然而真正要撑过一段灰暗时代,终究要靠一代人。


很多年前,灰雪漫天落下,雪中埋着火种。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有趣文章很多,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谁能成为当代青年的偶像?凭什么? - 摩登中产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头号华裔毒王坤沙(张奇夫)

我愿我的人民幸福。我们生产鸦片、出卖鸦片是为了支持我们的战争,赢得我们的战争。我最推崇的是中国的 ()和胡志明。他们领导自己的人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获得了解放。早在30年前,我就站在他们一边。我的心同他们一样,是勇敢无畏的”


坤沙在泰缅边境地区建立了一支数干人的贩毒武装,使缅甸掸邦东部与泰国清迈、清莱、夜丰颂三府接壤的狭长地带成为其“独立王国”。


在泰国清莱府夜庄县麦开区,坤沙控制了10多个村庄,并选择了万欣德村作为其“王国”的“都城”。在村里和周围有武器库、军事训练场和海洛因提炼厂。坤沙利用出卖毒品所得暴利,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彪悍的毒品武装走私护运队,大约4000至5000人。这支以缅甸山地少数民族青年人为主的军队,不仅有一般的武器如轻重机枪、美式M一16步枪、冲锋枪,甚至装备有美式火箭筒,在国民党军残部训练下,战斗力日益增强,连“老师”后来也自愧不如。他们耳目众多,消息灵通。当缅军从缅方进剿时,他们就溜到泰国;当泰缅军合力围剿时,他们又潜入老挝,兵力损失不多。坤沙治军威恩并重。对其同伴讲义气,对掸族人重感情,待人随和,甚至问寒问暖,以示关怀。尽管坤沙贩毒无数,却不准其部下吸毒,他本人也早已戒毒,以为示范。

规定任何人发现其部下吸毒均可当场处决。其上层官员也不吸食毒品。坤沙军队实行供给制,每个士兵每月还发给津贴。中队长以上官员按职务大小在海洛因提炼厂占有股份,按股分红,经济十分宽裕,因而大多死心塌地为坤沙卖命。

坤沙能在“金三角”勃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巧妙地利用了“金三角”长期存在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把其贩毒武装更名为“掸邦革命军”。并宦称:要为掸族同胞的“自由独立”斗争到底,他们制造和贩运毒品是为掸邦的独立“革命运动”筹措必要韵“经费”。这样,坤沙转眼之间就由“鸦片大王”变成了“民族英雄”,把一场从事毒品活动的肮脏勾当,化为“神圣”的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因此,坤沙虽然遭受到缅甸政府军的围剿,但却博得掸邦反政府人士的拥戴和赞誉,认为坤沙的投机行为是一次颇为高明的成功的政治突破。‘他的政治投机,竟然赢得国外某些人的钦佩和承认。

据说,美国在卡特执政时期,根据保护“人权”的原则,曾派遣一个非正式代表团去“金三角”调查坤沙的“民族独立运动”和贩毒之间的关系。坤沙集团在泰国境内的贩毒活动,引起了泰国政府的极大忧虑和不安。为了把坤沙集团驱逐出泰国国境,泰国政府曾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诸如:1978年2月,300余名泰、缅军队乘美国提供的直升飞机对“金三角”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扫荡;1982年7月,泰国政府拨出50万株泰市(折合2.5万美元)悬赏坤沙的头颅;同年10月,正当炳·延素拉暖总理在美国访问期间,泰国军警组织特遣队深入万欣德镇擒拿坤沙,但未捉住。后来,泰国军警又搜查了坤沙在曼谷的住家。也未能发现坤沙的踪影。1982年1月21日.在美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泰国军队出动重兵,一举占领了坤沙集团的老巢——万欣德镇,将坤沙贩毒集团主力赶进北部粱山。然而,坤沙集团并未受到毁灭性打击,他指挥部下抵抗了一阵之后,撇出万欣德镇。然后派出小股武装和泰国军警打起游击、麻雀、运动战来。

1月26日清晨,坤沙部队从缅泰边境大其力镇过河袭击夜赛县和液湛市的警察署和泰化农民银行,打死一名警察和4名平民,烧毁汽车5辆;1月28日上午,坤沙兵烧毁8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后,又闯入邻近村庄洗劫农户,使得清莱府的夜赛和夜庄两地的居民纷纷关闭门户,游客绝迹。坤沙还扬言将派7000兵马进攻清莱府,洗劫清迈市。1982年1月底,坤沙军主力撤出其总部万欣德镇后,重新窜入缅甸掸邦地区,以多依朗村为新的总部。统领周围五个村寨,自称“公社”,宣布独立,不受缅甸政府管理。坤沙还把多依朗村改名为“繁荣村”。

坤沙集团经常与缅甸政府军发生小规模战斗,吞并掸邦一些小的地方武装;对泰国则实行“睦邻”政策。1985年3月,坤沙与掸邦一支由莫亨率领的反政府武装——“掸族革命委员会革命军”联合,正式成立了“掸邦军”。并在掸邦东枝附近的贺蒙寨成立了“掸邦革命政府”,推举莫亨为主席,坤沙则自任“掸邦军总司令”,牢牢控制武装。“掸邦军”组织严密,下设6个师,其主要任务并非为了“掸邦独立”,仍以贩毒为基本职业。


 1983年年初,为了向外界树立自己的”形象”,宣传自己的主张,坤沙会见了哥伦比亚记者戴尼斯·雷契勒。我们这里摘引哥伦比亚(万花筒)杂志中登载的他们的谈话内容:


  坤沙首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绍:我出生在莱文河村,这里靠近中国边界。我父亲一家8口,他排行老大。他和我爷爷一样,曾是我们村的村长。我5岁时,母亲去世了。她是中国人,但也出生在沙村。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我父亲同英国人一起进行了抗日斗争,因此我是由祖父祖母扶养成人的。他们非常疼爱我,由于学校离得远,他们就不叫我去上学。我20岁时,祖父死了,我当上了村长。


  3年以后,我着手组建解放政治运动,我们号召脱离缅甸争取独立,并希望缅甸能承认我们。1947年在与英国人谈判时,我们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但是,我们不仅没有获得解放,反而遭到逮捕和监禁,于是被迫拿起武器来。最初我们只有几十个人。


  1959年我们创建了“掸邦联合军”。一个中国国民党军官(他们也是我们的敌人)投靠了我们,并帮助我们搞军事训练。


  今天,我们已经成了正规部队,拥有4000人,还有10000人的后备军,后备军要进行正常的田间劳动。我们的服役期是四年,征招的士兵是14—16岁的年轻人。在服役期间没有休假,免得往返途中冒风险。每人每月饷银5美元,阵亡了,就发给他家20美元。将领和军官挣得略多些,还允许他们做生意。缅甸想把我们征服,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地非常富庶,有森林、有金、铜、铀等矿藏,有玉石、红宝石,还可以发展农业。我们愿向他们出口,也需要援助,因为我们什么都缺。没有医生,没有药品,没有教员,也没有学校。我曾写信给仰光政府,想和他们谈判做生意,结果他们却派大军来围剿我。


  我愿我的人民幸福。我们生产鸦片、出卖鸦片是为了支持我们的战争,赢得我们的战争。我最推崇的是中国的()和胡志明。他们领导自己的人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获得了解放。早在30年前,我就站在他们一边。我的心同他们一样,是勇敢无畏的。


  记者问:全世界都把您称做“鸦片大王”,您是怎样在“金三角”开始经营鸦片这一行当的?


  坤沙答:我的人民、掸邦的人和我,都是为了从缅甸,也从泰国争得独立而斗争。我们得不到任何外援,种植鸦片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唯一的经济来源。


  问:人们估计您从鸦片上发了大财……


  答:这简直是笑话。我为了购武器,维持一支40000人的队伍,哪还有什么钱?过去,越南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我们从腐败的老挝兵手里买武器……


  问:什么价钱?


  答:从前花50美元可以买到一支M—16步枪。现在至少要花200一250美元才能买到。这还得要通过中间人……不错,我是有许多鸦片,可钱却不多。有钱的是那些中间商人。他们买1公斤海洛因只付给我们200美元,但运到美国后就能卖20万美元。您想想,究竟是谁有钱?反正我是没什么钱。


  问:1967年,您组织了一个本世纪最闻名的商队,由500个人和300头牲口把16吨毒品运往泰国,但是中途却遭到中国国民党分子的袭击,“金三角”战争从此拉开序幕。


  答:打那以后,缅甸政府就到处追踪我。我成了仰光政府要逮捕的头号人物。但是结果呢?我的军队一下子却增加了1000多人。


  问:1969年10月,您在曼德勒遇捕,后又监禁达5年之久。只是由于您的一名得力军官俘获了两名苏联专家,用这两个苏联人做为交换,您才得以获释,是这样吗?


  答:是的。谈判谈了很长时间,但是一切进行的却很令人满意。


  问:几年以前,您曾建议把鸦片卖给美国。这项交易进行得怎样?


  答:我们曾建议把全部鸦片都卖给他们。目的是想帮助他们杜绝毒品,把吸毒这一问题解决。


  问:生意是在哪儿谈的?


  答:在泰国的某个地方。美国的代表是位国会议员,他是乘直升飞机去的。我没有到场。谈判时我们建议他们用3500万美元买下我们生产的全部鸦片,卡特政府却坚持说我们不是他们所承认的仰光政权的合法代表。但是掸邦的人都承认我们是他们的合法政府,是这里最合法的政府,虽然这里没有国王。可美国人当时不这么看,所以生意也就没谈成。


  问:泰国政府把你们从原来的满星叠要塞赶了出来,今天你们和泰国政府的关系如何?


  答:我们同泰国前政府有着极其良好的关系。但是,自从炳将军执政以后,情况就变了。美国政府向他提供了350万美元的贷款,用来围剿我们。


  问:那么说,他们是为钱而战?


  答:泰国人本不好,一牵扯到钱就更坏了。炳也蠢得很,攻打满星叠的时候,他们死了90人,伤了100人;而我们仅仅6人阵亡,10人受伤。


  问:泰国跟你们作对,美国又不同你们做生意,那你们怎样维持你们的“国家”呢?


  答:光靠鸦片当然是困难的,所以得改。我们还做玉石生意,老百姓也纳税,但老百姓也纳税,但是税额不高,因为我们都是穷人。


  问:怎么个征税法呢?


  答:农民上缴的是实物,如鸡、猪、玉米、水果等。其余的人是钱。除此之外,凡是通过我们地界的商队,不管是从泰国来的,还是到泰国去的,都要缴税。


  问:你们为什么单种鸦片,不种别的呢?


  答:要想改种别的经济作物,那得好几年以后才有收益。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怎么活呢?


  问:你们可以出售茶叶或咖啡什么的。


  答:我们上哪儿去卖呢?又怎样运出去呢?这里连一条公路都没有,您不是已经看见了吗?


  问:那就没有改变的可能了吗?


  答:我们需要外界的经济援助,需要外界派农艺师来,帮我们研究研究这里的土壤,看看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单种罂粟花的状况。因此,要想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里种罂粟,长得倒是挺好。当然,开始也有困难,要防冷、防涝,但是以后就好办了。


  问:您知道海洛因对人的危害,在成千上万的受害青年面前,您就毫无顾忌吗?


  答:我愿到任何一个想要禁止鸦片的地方去,愿意去曼谷,也愿意去美国。但是,不跟我谈判,海洛因就仍要传到世界各地。


  问:您的顾忌是什么?


  答:我们掸邦的人,自然知道鸦片不是好东西。吸食的人受了害,贩卖的人却发了财。但,请您也想想:俄国人和和美国人生产了中子弹,人们为什么不问问中子弹扔下来会不会死人?吸食海洛因的人也是要死,但那是自寻的死。他们知道吸毒有危险,然而,那是他们的嗜好。他们不惜花重金去买毒品。


  间:缅甸和泰国要逮捕您,您不害怕吗?


  答:他们要抓我们,还要用2500美元要我的人头。所以我们不得不把这些来抓我们的人干掉,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但即使把我杀了,问题也解决不了,说不定会有50个坤沙出现。因为我们是不为海洛因而战,我们是“掸邦解放阵线”。海洛因只是为了支持我们的战争。


  问:在曼谷和仰光都说您是最大的罪犯……


  答:讲这话的人是因为不了解真相。我坤沙是掸邦的领袖,人民承认我,尊敬我。我的斗争是政治性的。 问:您和共产党人搞联合吗?


  答:目前我们和缅共是一致的,但并没有一起搞。他们要夺取全国政权,而我们又不喜欢共党政体。


  问:如果您的国家真的成立了,您的鸦片会怎样呢?


  答:国家一旦成立,我们就不允许再种植罂粟。现在我们这里是不准使用海洛因的,任何人都不准。对对老年人也只允许吸用鸦片。我们知道海洛因的毒害。因此,我们这里不许用。


  问:您怎样在老百姓中禁用毒品?


  答:凡吸毒者,一律枪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引自

崔庚森、陈宝树编著:《中外毒品犯罪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user avatar   zhou-bai-zhi-b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孔融。

《世说新语》是一本段子书,画风比较接近知乎:固然有不少有趣的内容,但也存在许多高赞段子本质上都是瞎杰宝抖机灵、啥杰宝营养都没有的问题。

比如有一段,说九岁的徐孺子月下玩耍,人问他“把月亮上那些吴刚桂树啥的去掉,会不会更明?”徐孺子答,恰恰相反,月上有东西,就像人眼有瞳仁儿,抠掉怎么会更明呢?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觉得哪儿不对,月亮之明与眼睛之明,这俩明是一个明吗?

在强行玩梗瞎杰宝抖机灵的氛围中,书中的孔融绝对是一股清流。

有次他跟姓李的大人物强行攀亲戚,人老李就纳闷了,啥时候有你这个亲戚?孔融说,我老祖孔夫子拜你老祖李耳先生为师,咱们怎么算都是世交吧?有态度,有逻辑,还自带知识点,效果自然拔群。继四岁让梨之后,这是孔融的第二次人生巅峰:主人和宾客,满座名流,无不被他的机智惊呆,纷纷点赞。

已经体验过两次人生巅峰的孔融,此时只有十岁。小小的年纪,进入偌大的洛阳城,跟着父亲去跟大人物强行套交情,能够套到这个程度,情商之高,早熟得令人心疼——但我猜,当孔融终于抖出那句早已酝酿好的机灵时,内心应该不会很爽。

九岁的徐孺子在月亮底下忽悠逗他的大人时一定是爽的,因他就是单纯的抖机灵,装完那啥就跑,想想都刺激。

孔融不同,他的机灵背后有难为情的一面。

因此,当一个贵客评价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时,这个高情商的难为着情的十岁孩子再也忍耐不住了,他以犀利的词锋反唇相讥:“想必您老小时候一定很了了吧?”——本来就难为着情的人,往往比谁都更在意自尊。

仿佛电影快进一般,紧接着一个段子,孔融自己的孩子都会偷酒喝了。那时候,喝酒还是种需要注意礼仪的行为,为了喝酒前要不要拜,六岁的大娃还与五岁的小娃争论了一番,结论是,偷酒本来就无礼,还纠结那么多干嘛?午觉装睡的父亲听着俩熊孩子拌嘴,一定会忍俊不禁吧?

短暂的午觉趣闻之后,死期倏忽而至。公差抓他的时候,俩娃淡定地玩着游戏,毫无惧色。孔融生平第一次害怕:“一人做事一人当,俩娃能不能放了?”娃上来安慰他:“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跟孔融这个当爹的一样,他的孩子也早熟得令人心疼。

少年不羁意纵横,临死回望万事空。年少成名又如何,机智过人又如何,畅销书里的三个段子,就写完了你悲欣交集的一生:早慧的童年,初为人父的欣悦,突然而至的死亡。

三个利索的跳剪之后,电影终场,观众四散。

最绝的是,讲述完孔融之死,《世说新语》的编辑还跟没事儿人一样,继续淡定地抖起别人的机灵。下一个段子,某个老爸被施以剃发之刑的人,正绞尽脑汁地替父亲辩护,又是一段让观众为人类言语的机智击节喝彩的故事,但已经跟孔融无关了。


放下没节操的段子书,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一直被夸的孔融的一生,同时也是与死亡共舞、不断丧失的一生:时光的细线颤抖着,亲朋故旧慢慢零落殆尽,曾经固若金汤的内心秩序摇摇欲坠,黄昏乌鸦聒噪,四围杀机四伏……

在诗歌、硝烟和寡淡的酒里,孔融的一生走向不可避免的枯萎和彻彻底底的失败。

洛阳套磁之行三年后,孔融13岁,当时的旅伴,孔融的父亲与世长辞。孔融“哀悴过毁,扶而后起”,沉浸在巨大悲怆中的孔融,让周围的人非常动容。孔融丧父之后悲痛的的表现,却无形中助长了他的名声,并为他带来人生第三个巅峰:这孩子真孝顺啊。

两年后,孔融15岁,哥哥被杀。由于涉嫌包庇通缉犯,官府抓住了孔融和哥哥孔褒。为了让哥哥活下去,孔融坚持应该自己去死,他们的母亲觉得是当娘的管教不严,应该她去死才对。全家争死的奇怪阵势,让审理者懵了一下,不得不请求朝廷裁决。朝廷的最终决定是:弄死哥哥吧。这件事与“让梨”齐名,被人们称为“争死”。

梨,人所欲也,他毫不犹豫地让出去;死,人所不欲也,他却全力争取。在时人眼中,孔融的形象宛如圣贤:这若不是美德,那什么是美德?第四个人生巅峰被孔融轻松拿下。

52岁时,孔融的挚友盛效章也死了。在东吴工作的盛效章随时面临被老板弄死的危险,孔融非常担心,为此他亲自向自己的上司曹操内推,希望公司抓紧时间把这哥们挖过来。

那篇名为《论盛效章书》的推荐信,后来成为孔融为数不多的传世佳作之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时间像流水,丫的停不住。“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效章尚存。”遗憾的是,尽管曹操已经准备好了offer,但已经来不及了。消息传来,盛效章已被孙权弄死。

孔融的遗憾只持续了三年。孔融55岁时,忍耐了他许久的曹操终于痛下杀手。孔融在临终诗里表达了这一生的总体感受:“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浮生忧患到此为止,唏嘘感慨也到此为止。这句诗看起来非常不羁,但诗里的意思其实特别普通:活着贼他妈烦,死了拉杰宝倒。

苏东坡说孔融是“人中之龙”,但从临终诗里看,完全没有什么英雄气概。真正的英雄在舍身成仁之时,不会这么潇洒,字句中往往有无限遗憾,诉之不尽,连绵不绝。辛亥革命牺牲的烈士们,留下的绝命诗是“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是“胡儿漫喜根株尽,得遇春风草又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恨,绝不是死了拉杰宝倒。

所以,虽然孔融是被“白脸”的曹操所杀,但他应该算不上英雄。


这不是很痛快的一生,孔融是拉杰宝倒了,历史的河流里、无数个寒夜里,生活在不同朝代的读书人却很是闹心。

他们想不通的是:少年成名,人人仰慕,一生笼罩在高光里的孔融,人生何以至此?明明活得好好的,怎么就走上了一条死路?有没有办法,不走这条死路?

这种想不通,并非不可理解。毕竟孔融入局的时候,拿着的确实是一副好牌,起码比曹操、刘备要好得多。

圣人后裔,五好少年,让孔文举三个字成为响当当的品牌,享有“天下重名”。这让孔融的职场生涯十分顺遂,升职加薪,顺风顺水。“鲁国孔融为北军中候,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从比六百石到比二千石的光速升职,从小编到总监,孔融只用了三天。

可惜,孔融的简历不乏沧桑,职场经验却十分欠缺,工作中屡次因为个人情绪捅娄子。若不是年轻时积攒的名声护体,估计早就凉了。领导和同事没有一个敢直接弄他的,只是因为孔文举的名气实在太大。

孔融因为琐事得罪大将军何进,手握大权的何进忌惮他的名声,刺客都派出去了又收回,特别没面子。哪怕下手巨黑的粗人董卓,在被孔融怼了之后,也没敢直接砍,还要特别委屈地各种运作让孔融去剿匪,想赌赌运气来个借刀杀人。孔融剿匪不成,反而被匪追到穷途末路,求人救命,那被求的人不但不嫌麻烦,反而受宠若惊:“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刘备对孔融的态度,让孔融后世的死忠粉苏东坡感到非常欣慰。东坡曾不无遗憾地感慨:既然刘备崇拜孔融,而曹操又害怕刘备,那么假如孔融请刘备帮忙弄死曹操,应该也不是难事儿吧?

东坡真是个可爱至极的人啊。

曹操的内心深处到底怕不怕刘备,我不清楚。但在我看来,假如把孔融、曹操、刘备这三个人强行分类的话,那么曹操和刘备是一路人,孔融是另外一路。

曹操、刘备都有成长和变化,而经历过无数次人生巅峰,早熟得令人心疼的孔融,却过早地停止了成长。洛阳之行很多年之后,站在城楼之上面对黄巾军的孔融,还是当年让梨的那个孔融。面对董卓、曹操开启全部嘲讽火力的孔融,还是当年在李大人家diss宴会贵客的那个孔融。

但凡看过新闻联播的人都会明白:“不忘初心”的下一句,应该是“砥砺前行”。可惜孔融那个时代没有电视机。

在东汉末年那种规模的大乱世里,在巨大的时代激荡中,孔融没有像曹操那样,与时俱进,从热血青年成长为乱世奸雄,也没有像刘备那样,从“个体微商”成长为“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


事实上,比起曹操,刘备的转变恐怕更加剧烈。

青少年刘备本来过着非常知足的生活,虽非富贵,却不乏衣食。骑马喝酒,写诗唱歌,吹牛逼交朋友,沉浸于小人物的快乐之中无法自拔。

没钱花怎么办?做点纯手工小商品,日子不也过得不错嘛,吃喝有余,还能剩出学费。青春期想浪怎么办?靠着对马的兴趣爱好直播相马骑马,一波6到起飞的操作,老板慷慨打赏,于是就有了结伴搭伙组织文艺小团体的经费。

一群少年人能够骑马过闹市,唱唱歌,吹吹牛,刘备的青春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虑。刘备也不光是玩儿,他购买过经学大师的私教课,也笃信儒家的道德,但与孔融不同的是,他能接受成长与变化。

天下动荡,兄弟们喝得高了,聊得嗨了,晕晕乎乎就创业了;虽然真诚地怀抱着以德服人、童叟无欺的创业理念,但该变现的时候,刘备还是勇敢地走出了舒适区,在痛苦中接受了自己难看的吃相;虽然公司的愿景是拯救苍生、匡扶汉朝,但在形势面前,最终还是怀着巨大的不安,与朝廷切割,自立门户,敲钟上市。

刘备道德上虽不是完人,颇能吸引几个真心爱他的朋友。刘备惹人喜爱这件事,最夸张的一个例子是,当刘备还是平原相的时候,搞打黑除恶,有个恶霸很不爽,派出杀手去干刘备,结果这个杀手一不小心跟刘备聊了几句,一时感慨万千,心神俱醉,被彻底征服,成了刘备的人。就看大部分人都不顺眼的名士孔融,居然也不排斥与他结交。

平心而论,无论从哪方面看,遇到诸葛亮之前的刘备,都不像一个干大事的人。干大事的人讲战略,讲远景,讲格局,刘备不讲。他给人的感觉,是彻彻底底的活在当下,沉浸人间烟火,特别能随遇而安。

做鞋子,就用心地做起劲地卖,晚上数钱很开心;做主播陪土豪玩耍,就苦练操作,热情互动,礼物收到手软;当县官,就踏踏实实地当,社会治安啊、卫生评选啊、述职报告、上级视察什么的,都全情投入,老百姓夸他的时候他咧着嘴乐,傻傻的很有成就感。

半辈子倏忽而过,仍然一事无成,可刘备似乎也并不着急。

曹操曾夺走过他最爱的关羽兄弟,所以当兄弟再一次侥幸团聚的时候,流浪许久的刘备,带着关、张投奔刘表,被后者安顿在新野县。刘备非常心大地在此度过了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

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兄弟很可爱,又都有着有趣的灵魂,关羽春秋读得烂熟,张飞书画双绝,可以纵论古今,促膝长谈,也可以打猎钓鱼,郊游爬山。妹子这块儿,甘夫人又特别漂亮,皮肤像羊脂玉一样,据说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刘备喜欢把她与羊脂玉放在一起,感恩沉醉,慨叹于世上怎会有如此美好的身体。

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在时代风起云涌的创业风口期,作为创业者,刘备就这么呆了八年。他错过了多少机会?能够与之类比的,大概只有快播的王欣了,在互联网变化最剧烈的时候,王欣却在在牢里呆了17个月。

悠游岁月中,突然有一天,刘备发现自己已经47岁了。刘备摸了摸自己的屁股,发现自己的这个身体部位,从来都没有如此肥大和丰满过。这是多久没有骑马了啊?那个年代,“肥臀”这个事儿,跟咱们现在的“谢顶”差不多一个概念,都被视作中年巨大危机的征兆。

摸着屁股的刘备,流下了眼泪。

建安十三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一年。

对刘备而言,最刻骨铭心的事情是某个人的出现。诸葛孔明,一个浑身闪光的农夫,突然间出现。仿佛上帝给了刘备一份礼物,这个神奇的让人迷恋的积攒着超强力量的男子,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恰在一个精确的时间,出现在臀部已经变得肥大的刘备面前。

这一年,平庸困窘的中年刘备,终于迎来了春天。随着27岁的英俊忠诚的天才谋士诸葛亮的出现,刘备的生命开始有了色彩。

横冲直撞的奋斗突然有了方向,漂泊不羁的心有了归宿,臀部肥大的中年危机也获得了救赎。用他自己的话说过,他得到了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这话让两位分别姓关和张的可爱的兄弟颇有点不开心。


总有人遇到幸福,也总有人陷入忧伤,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这一年的春天,54岁的曹操失去了一生挚爱。

可爱聪明、仁厚悲悯、热爱动物的儿子曹冲死了。曹冲是我听说过的所有有关“神童”的故事中,让我觉得真正可爱的一个,曹操对他的喜爱,我非常能够理解。聪明的曹冲知道怎样科学地为大象秤重,也知道如何让山鸡开屏。老鼠咬坏了库存的东西怎么办?有爱的曹冲不管老鼠了,一心只想给看守仓库的人求情。

史官说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众。”这么可爱又独特的一个人,不幸夭折在十三岁的春天。

然而,建安十三年留给曹操的痛苦记忆,还没完。这一年,曹操和刘备都有一场重要的仗要打。精彩绝伦的故事末尾,最终喝下苦涩之茶的人是曹操。

这仗的胜利本来是毫无悬念的。小家子气的东吴,昏聩的刘表,茫然无措的刘备,好似一堆散沙草芥。突然出现的诸葛亮,像是兴奋剂、心理咨询师和强力胶水的结合体,有着神奇的能量:动摇的人心慢慢平静,心中的杀气缓缓升起,互相看不顺眼的人们开始尝试着团结配合。

痛失爱子的曹操又必须眼睁睁地看着天下一统的最佳机遇不可挽回地错过。更残酷的是,曹操已经闻到了梦想的味道,他甚至在战斗开始前已经提前感慨了人生,发表了获奖感言,然而所有的一切,突然之间,灰飞烟灭。赤壁一战,让曹操彻底失去了实现一统大业的机会。

建安十三年,历史改变了走向,有迹可循的统一进程,从此走向天下三分。这一年,曹操失去很多东西,不得不面对断舍离;刘备终于觉醒,决定抓住人生最后的机会;诸葛亮告别了田园牧歌,开启了鞠躬尽瘁的余生。总之,大家都纷纷拥抱了自己的命运,栉风沐雨,奔向未卜的前程。

血雨腥风,大江大海。开弓没有回头箭,莫以成败论英雄。

这一年,对文艺青年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一年,建安七子刚刚聚齐在河南邺城,“三曹”中最年幼的曹植也已长成16岁的翩翩少年,刚刚到达可以与大家一起社交酬唱的年龄,曹丕也只有21岁,对文学相当痴狂。世道艰难,感慨愈加深沉,巨子们下笔不辍,灿烂的诗篇和论文,跟不要钱似的。

孔融呢?这年春天,他与人间作别。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有着过人才华的孔融,在临终诗里控诉了这个世界:“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好人总是被欺负,傻逼总能有好处;“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流言蜚语可以杀人,在这样的世界活着,即便是粘度超大如胶似漆,恐怕也会被融化吧?

概括来说,在与人世挥别之前,孔融表达了这么个感想:这个世界有问题,非常糟糕,非常令人遗憾,我不玩了,古德拜了您嘞。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孔融说的其实也不算错,那确实是一个可怕的时代。哀鸿遍野,白骨堆积,有气魄如曹操者,看见了也忍不住流泪。政治混乱,战火连绵,野心家们蠢蠢欲动,黑暗的力量笼罩着一切,从贵族到平民,大家都活得战战兢兢,感觉生命就像早晨的露水。

可是,再糟糕的世界,也是值得活着的。

即便在这样的时代,很多人仍东奔西走步履不停,像上古时候追逐太阳的夸父一样,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刘备的答案是诸葛亮,是甘夫人,是群山环绕中人来人往的自己的小小天下。

曹操的答案是赤壁,是关羽,是剧烈的头痛,是伤怀的诗歌,是狭窄小路上不堪回首的窘迫。

诸葛亮的答案是:拼尽了全力的人生,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即便控诉了整个世界,并直言“生存多所虑”的孔融自己,其实也不反对在这样的世界上活着。当哥哥的逃犯朋友来到自己家时,孔融果断藏匿了这位罪犯;当官府要处死哥哥时,孔融据理力争想替亲爱的哥哥去死;当好友面临灭顶之灾时,他写信给曹操求救;当死罪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希望能够放过自己的孩子。

儒家讲推己及人:如果你真的憎恶这个世界,又为何会希望自己关心的人好好活着呢?

孔融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同时代的许多人,都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糟糕的世界“和解”,而他没有这样做。孔融的一生,是停留在舒适区不肯走出的一生,是沉湎于往事的一生,是不停“等靠要”的一生,是“怨天尤人”的一生。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和解”并不是个贬义词。不是说遇到了糟糕的世界,就要同流合污,狂舔当权者的菊花,像猪狗一样求发馊的残羹剩饭,出卖人格,变成自己鄙视的人。“和解”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想办法在这个世界里过得舒服一些,过得有意义一些,过得快乐一些,而不是生着闷气,愤怒一生。

涨则思便,便则通,通则爽。你得主动。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过“完美”的状态,任何时代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糟糕。

我们碰巧生而为人,难道要再回娘胎里不成吗?不行,我们得研究好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打怪升级,一路通关。如果实在觉得这游戏实在太恶心,也完全没必要自杀,真汉子的选择应该破解丫的!


跟很多人一样,曹操对这个世界也很不满。他看不起的人,一点都不比孔融看不起的少。只是,他世界“和解”了,他的方式就是一路猛干。

那时,董卓盘踞在长安城里,像一条流着口水、散发着臭味的恶龙。满朝文武哭哭啼啼,各路诸侯打着各自的小算盘,曹操求了一圈也没人敢干董卓,他着急了,一个人拿着把小刀,强行抑制着内心的不安,来到了董卓面前。为什么要干董卓?因为你肥且蠢,因为你色且贪,因为你走路的样子我不喜欢,因为心情不好……解释那么多干嘛,你管我呢?

总之,如果你恨透了董卓,你就应该像曹操那样,找把小刀想办法捅他;如果你看不起曹操,那么,你就应该拼尽全力弄他,而不是被他弄死,而把世界留给他;如果你觉得刘备看着比较顺眼,难道不可以跳槽到他的公司去吗?

除了对抗,在糟糕的世界里,幸福的感觉也常常不期而遇,让你觉得自己所有的抗争和奋斗,所有的努力和忍耐,都是值得的。

曹操看见关公,他内心一定在感叹世界的美好,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完美的闪着光的男子?曹操生下曹冲,也完全没有料到,世界上竟会有如此聪明可爱的孩子。朝不保夕的夜晚,刘备看着美丽的甘夫人,仍然心旌摇荡。

他们都能与世界和解,与世界——这一极尽复杂的巨大系统对接,有的富贵险中求,有的恶向胆边生,方式虽不同,但都拼了老命地活着。

孔融做不到。

孔融的信仰、个性与行为模式,一生都没有变过。漫长的岁月里,孔融最终没有变成自己鄙视的自己。浊流滚滚,孔融清清白白,野心家当道,孔融始终站在道义这一边,但这失败的、被残害的、被误解的、被剥夺生命的一生,孔融应该也不会很满意。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世界臭得像大便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谁想看到改变?孔融、曹操、刘备都举起了手。

谁来做点改变?孔融把手放下了。

按照世俗的标准,孔融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尽管他一路都在夸赞中长大,但认真推究起来,这个人似乎一辈子都没有干成过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情。

《后汉书》说孔融“志在靖难”,但他好像没打过一次胜仗。历史书里说,当敌人攻到,战斗难解难分之时,别人都心惊胆寒,唯独孔融临危不惧,读书自若,给人一种胸有成竹的安全感。然而,孔融并没有任何破敌的妙计,他不羁的举动,只是希望在万一这仗赢了的情况下,确保别人可以有更多的素材来夸他——就像从前小时候那样。

成年人的世界,奇迹很少。当敌人杀到孔融面前的时候,孔融终于醒悟:再不跑就凉了。“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作为孔子的后代和信徒,孔融对过往的“秩序感”的需求很强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唏嘘难眠。

政治上,孔融认为这天下是刘家的,荣耀属于汉朝,责任也属于汉朝,大家各司其职,才是教化万民,让大家安居乐业的根基。孔融的政治理念当然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面对这种秩序所受到的挑战,他没有拿出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个世界日益加深的不满。

他甚至都没有控制好这种不满和沮丧的感觉,以致做出许多百害而而无一利的情绪化的举动,让自己冒许多不必要的风险。

比如,孔融对外戚不满,但他没有干掉外戚的计划,所以他就采用对大将军何进无礼的方式来发泄,差点被刺客干掉;他对董卓不满,但又觉得没有扳倒董卓的好办法,于是就怼董卓,后果就是,不爽的董卓很想暗害他。

古人云,看谁不爽,大不了你搞死他,就算搞不死对方反而死在对方手里,也是可以接受的。孔融恰恰相反,他被自己的情绪裹挟,功业未成,先酿成灭顶大祸。

再比如,自从发现曹操不是很想鸟汉朝皇室之后,孔融的情绪完全失控,动用一切方法跟曹操对着干,好多举动现在看纯粹就是情绪发泄。好友多次规劝,孔融没有听进去。

曹丕看见甄姬,想要。孔融对曹操说,你听说过这个典故吗?武王伐纣,将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表示自己读书少,你别骗我。后来曹操才发现,孔融是编段子骂他。

曹氏父子都好人妻,在那个年头其实不算什么大问题,正直如关羽者,偶尔也会对别人美丽的妻子动情。命如朝露的年头,生死只是一瞬,金风玉露一相逢,谁都不想错过缘分。

孔融编段子,是因为看曹操不爽。

曹操要禁酒,孔融说酒是传统饮料,是礼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喝酒乱性会亡国,你就禁酒,那美女也会乱性亡国,你咋不把夫妻给禁了呢?当时粮食紧缺,曹操试图降低企业成本,把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酒给禁掉,并为此出台了相关措施,聪明如孔融,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重大意义。

孔融的反禁酒,是为反对而反对,他反的是曹操。


曹操和孔融的交情,其实还不错。年龄相近,又是文学homie,两人颇有过推心置腹的温馨时光。再加上孔融是当代KOL,粉丝众多,糙人董卓都让他三分,枭雄曹操何必犯天下之大不违?

所以,于公于私,不到迫不得已,曹操都没有任何杀他的理由。然而孔融放出的连续diss暴击,终于让曹操感到不安,而不安的曹操,就是危险的曹操。

办孔融之前,曹操曾经在一封信里对他进行过敲打:我曹操虽然不才,但是弄死一两个浮华之徒还是绰绰有余的。那时候,曹操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对孔融这样能言善辩的“键盘侠”简直恨透了。

杨修、弥衡、孔融这三个人,都属于那种少见的“有趣的灵魂”,但对曹操而言,这仨人的讨厌程度几乎没有差别。

于孔融而言,怼曹操是正确的事。

于曹操而言,杀孔融也是正确的事。

区别是,孔融把手段达成了目标,除了怼并无后手。曹操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杀孔融只是一段小小插曲,哪怕针对这个小插曲,他也设计了精密的套路,力求做到最佳效果,将杀孔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从审美上看,孔融自然是高尚的,曹操是卑鄙的,孔融是美的,曹操是丑的。然而,孔融是赤子般的赌气,是纠缠于对与错的内心秩序;曹操则展现了成年人的鸡贼,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利益。

孔融的罪名最终被定为“不孝”,精心罗织的犯罪事实有这些:孔融说母亲像瓶子,从瓶里把东西倒出来,东西和瓶还有啥关系?孔融又说,父亲对孩子也无啥恩情,所谓生育之恩,最初不过是把持不住的情欲罢了;孔融对祖先也各种不敬,他和基友弥衡在大街上互相吹捧,弥衡说孔融是圣人再世,孔融说弥衡是颜回重生……

千古之下的人们想不通,丑的怎么可以杀死美的,卑鄙的怎么可以杀死高尚的?老铁们啊,古今中外,还有比这事儿更常见更普通的事儿吗?成年人的世界,利益引发冲突,综合实力强者胜,运气好者胜,猥琐发育不浪者胜,操作犀利666者胜。现实世界,是物理法则统治的世界。

孔融的死因其实很简单:他与一个叫曹操的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不巧曹操在当时又是个“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人,但这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偏偏又懂得猥琐发育的道理,所以没敢杀得那么直接,还特意找了一些挺牵强的理由把他杀了。杀人诛心,反而把整个事儿弄得有点恶心。

东坡云:“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而曺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耳,其势决不两立,非公诛操则操害公,此理之常。”除了骂了一顿曹操之外,也点出了这个道理,而且特别指出,要么曹操弄死孔融,要么孔融弄死曹操,没有第三个选择。


文化人同情文化人,普通人则崇拜胜利者,有人替孔融不平,自然有人觉得曹公威猛。孔融死后一千多年,一位拖拉机厂工人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大呼孔融死得好。文章大意说,孔融是腐朽倒退的儒家,曹操是进步法家,儒家要拖法家后腿,我们拖拉机厂第一个不答应!

由于充满了巨大的戏剧性和争议性,孔融的死,自然而然地成为后世作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厚黑权谋书里用他的被杀提醒大家不要“锋芒太露”……就连孔融自己的《临终诗》,也分析了自己的死因:什么言多令事败,谗邪害公正,什么浮云翳白日,三人成市虎,认为自己死于话多,死于小人太多,死于可怕的造谣。

这些说法,包括孔融自己的说法,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总想从孔融之死里汲取出来一点“经验教训”。言下之意,孔融要想不死很简单,别那么“锋芒毕露”,夹着尾巴低调做人不就好了吗?不要说那么多话,不要得罪那么多人,跟大家搞好关系,不就没事儿了吗?

这种所谓“经验教训”,其实毫无意义。有个人很穷,你告诉他,多挣点钱不就不穷了吗?一个人因失眠而瞌睡,你告诉他,今晚早点睡不就好了吗?一个人患有抑郁,你告诉他,开心一点不就好了吗?孔融自己说自己是话痨,可是,假如他能够重新活一遍,他真的会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吗?

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知道自己会死。如果必死,何不早死?生与死之间漫长的岁月中,人必须得强行告诉自己这世界是值得活着的,这一生是有目的的。对孔融来说,这个意义就是“秩序”,是“孝悌”,是“杀身成仁”,是做了正确的事情必须有人夸,做了坏事必须受到谴责,大丈夫要有从容不迫的气度,要活得优雅。

不是讲究“follow your heart”吗?孔融的一生就是“follow his heart”的一生。不但他follow,曹操、刘备、诸葛孔明等人也分别follow了自己的heart。不follow自己的heart,follow啥?只是其他人早早地便明白了一件事,成年人的世界,光有态度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

《后汉书》评价孔融,说他“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换算成杨绛先生的话,就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我看来,孔融的不“和解”的姿态,其实也是一种与世界的“和解”。孔融虽然打仗不行,也缺乏智谋,但他的嘲讽功力练到了巅峰,这是他对抗敌人的武器。

讽刺和嘴炮如果真的没有杀伤力,那曹操为什么还要不安呢?董卓为什么想弄死孔融呢?孔融凭着自己的本事,在有生之年,还是成功伤害到了他不喜欢的人。


早在孔融之前700年,生活在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夫子也很迷茫,当他问道于老子时,老子毫无保留地赠以充满智慧的人生经验: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非常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所以也传授给他的弟子们“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然而就连他自己,都没有做到。明明都混不下去了,仍然像丧家狗一样到处奔波,想改变这个世界,没有选择去海上漂流。

孔融是个骄傲的、爱慕虚荣的、热爱文学的、热衷讽刺艺术的、怀旧而又缺乏政治军事智谋的人,他在对梨和生命的真诚抉择上,获得了世界的正向反馈,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自己的笃信不疑。走上历史舞台之后,他无所凭借,除了自己往昔那些被一次次正向强化过的生活经验。

从10岁那年怒怼贵客开始,他对又技巧的讽刺性表达似乎就上了瘾。

在他编排妲己和周公的段子时,我们甚至都分不清他的动机,到底是出于对曹操的鄙视,还是单纯就为了爽快一嘴。曹丕可以说是同时代人里最欣赏孔融的一位,但他对孔融这个人也充满困惑:这么有才华的人,偏偏文章写着写着就不再说理了,转为戏谑,这又何必呢?

虽然曹操非常烦他,曹丕非常不理解他,拖拉机厂的工人诅咒他,历史书说他是卢瑟,鸡汤作者说他作为“锋芒毕露”的典型案例,玩了命地想总结出一点经验教训,但至少还有东坡说他是“人中之龙”不是吗?孔融死后,还有真心爱他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抚尸痛哭,不是吗?

“才疏意广”四个字,说的好像不仅仅是孔融,而是所有的人。刘备、曹操、诸葛亮,固然比孔融厉害,但他们在自己的目标面前也算得上是“才疏意广”,临死之时也充满了遗憾吧?即便开着上帝视角的你我,要是处于孔融的位置,又能怎样呢?

孔融在他这失败的一生里,已经用尽了全力。

千载之下的读书人读到孔融的故事,之所以扼腕叹息,原因大抵相似:今夜,我们都是孔融。

孔融的死,不过是一个忠于自己的正常的人的普通的死。孔融的一生,也在拼命寻找自己的答案,他的失败,也是一个正常人再正常不过的失败。

建安七子中,孔融是最老的,也是最先死的,四年后,另一子阮瑀也死了。至于其他五子,则在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场瘟疫中惨遭团灭。

一时俊杰,倏忽湮灭。

其中,阮瑀是阮籍的父亲,他写过这样的诗句:“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这诗写的,正是每一个人的处境:人生苦短而且必死,总得做点什么吧?尽力了就好。

转自知乎专栏周白之白


user avatar   wkir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唯一主动爱上梵高的女人——玛戈特·贝格曼。

玛戈特·贝格曼出生于纽南最富有的新教徒家庭,认识梵高(30岁)时已经43岁(一说38岁),由于早年感情受创,一直深居闺中,不谙世事。唯一的爱好是助人为乐,附近若有需要帮助的人家,她就会去提供帮助。

1884年1月中旬,梵高的母亲在shopping时意外骨折,学过护理的梵高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职责,玛戈特也不请自来。

可能是梵高悉心照料母亲的态度,又可能真正发现了那别具一格的艺术气息,再或者就是处女之身的原因,玛戈特爱上了梵高。

起初梵高并不上心,对提奥以及当时一起搞艺术的基友拉帕德都只字未提。

直到1884年夏天,梵高家经济遇到问题,弟弟科尔不得不辍学到工厂做工,此时梵高突然发现对自己“异常好”的玛戈特,实际上可以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因为玛戈特是家里的财产继承人。

于是渣男梵高“突然”就爱上了玛戈特,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将玛戈特比作“一把被蹩脚的、笨手笨脚的修补工损坏的克雷莫纳小提琴”——尽管“遭到极大的损坏”,“但是一件极具价值的稀有珍品”,依旧可以演奏。(梵高并没提玛戈特的名字,只是以一种夸耀的语气讲述自己的魅力。)

梵高展开攻势,老处女玛戈特怎么招架得了,于是她向梵高表示:“我最终还是陷入了爱河。”,并“已经作好了为他赴死的准备。”

表白后一两天时间,梵高就拿下玛戈特一血。不巧的是被玛戈特的一个侄女撞个正着。

梵高在当地名声本身就够臭了,加之玛戈特家人又认为梵高别有所图(确实也是),因此极力反对。又因为玛戈特有辱门楣,于是决定将她送到乌特勒支。

玛戈特此时已陷得很深,在和梵高道别时她决定服毒自杀,幸好剂量不足以致命,可能梵高当时也吓得够呛。

这之后梵高这才向提奥提到玛戈特:“她滑倒在地。起初,我以为她太虚弱了。但是,情况越来越糟糕。她不断地抽搐,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胡言乱语地乱嚷一通,但有一半都含糊不清,最终,她抽搐了很多次,晕倒在地……我渐渐地有些疑心,问她:你是不是吞了什么东西?她尖叫道:是的!”

自此,梵高攀富婆的计划彻底破灭,随后他开始变得疯狂,在大量信件中为自己辩护,玛戈特家人以及所有“体面的人”都成为他攻击的对象,同时对父母的态度也愈加恶劣。

梵高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心态已经崩了,玛戈特远走他乡,而他只有继续拿起画笔,开启真正的开挂之旅。随后1885年,著名的《吃土豆的人》便诞生了。

玛戈特爱上梵高,不小心断了他的渣男道路,于常年行善的她来说可谓无妄之灾,然而却留给世人一个艺术巨匠,不知她在天之灵会作何感想。


user avatar   da-wu-dao-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鸣谢 @Gen.Aleksandr

读中外历史,让我最有感触的人物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富商大贾,同样不是科学家、艺术家之类。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市民,曾经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拿枪上战场和英国人作战,他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为人所知也是因为他在晚年被著名历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特所采访。

在当代著作《阿尔比恩的种子》一书中提及了这次采访:

“多年后,历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特( George Bancroft)询问一个新英格兰城里人,他和朋友们为什么参与革命。他是受到约翰·洛克的启发吗?这个老兵承认,他从没有听说过洛克。他是被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所打动吗?这位诚实的北方佬承认,他从没有读过托马斯·潘恩。是因为独立宣言鼓舞了他吗?他不这么认为。让他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加入战争的原因时,他只是说,新英格兰人从来都是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不列颠人要阻止他们,所以这一切才发生了。”

我们知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在中国的帮闲们会鼓噪所谓的“历史终结”理论,宣称所谓“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在20世纪战胜了各种挑战者,这些观点常常会把马克思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并往往称之为“极权主义”。著名的社会主义领袖如列宁、斯大林乃至毛主席自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而作为理论奠基人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手上并未“沾血”,但也不免遭到“理论过时”、“一条歧路”、“空想”等批评。然而美国自己对美国的“民主理论”是何以形成的、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起到何等“指导”作用则闪烁其词,香蕉人帮闲们会把洛克、孟德斯鸠等一些人脑补为指导美国革命的“民主思想家”,然而这个老兵的朴素言论则无情表明:同马列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相比,所谓“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对美国革命则几乎全无影响。也许有的人会诡辩说我们要的是“民主自由原则”,而不依赖于具体的理论家和著作——这样的不依赖任何具体人事物的空中楼阁注定是连耗子都吸引不来的!

如同80-90年代在俄国猖獗的“西化派”一样,中国的香蕉人帮闲甚至从民国起就是高度逆向民族主义的,这使得他们注定难成大器——二百年前他们“精神祖国”的一个老兵已经用质朴的言论狠狠嘲讽了他们。


user avatar   zhang-bin-bin-69-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魏咎,秦朝某拥兵反秦的傀儡王。

章邯挥师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城内派使者外出降和。使者:城若不降,将军可是要费些功夫。弄得鱼死网破也未尽可知。但若将军能答应王上要求,便可将这一城不费吹灰之力收入囊中。

章邯轻蔑一笑:饶魏王性命便可。

使者:王上求降条件,愿城门大开之际,不伤城中一条性命。

章邯一愣,继而凝重点头。

使者望上城头:臣幸不辱使命。说完,一头撞上城头。

城头一人立于干柴之上,手执火把,望向下方:愿将军信守承诺,如此多谢。说完,火把点燃干柴,城头火苗肆意摇晃,城门缓缓打开。

章邯下令:“众将听令,大军进城,杀一人者斩”

………………………………………………………………………

前208年,“章邯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

感觉自己穿越历史,似与2000多年前的天下相视,一个又一个人物浮现。有些廖廖几笔便匆匆退场,有些贯穿时代始终。

英雄、普通人,成功、失败,似乎都无法以太过单一的标准定义。魏咎是平凡的,可能唯一不平凡的就是他的身份——魏国后裔。这给了他困境,被周市立为傀儡王的囚禁。从此角度来说,作为魏国皇室后裔,沦落至傀儡的地步也是够失败了,国虽还是那个国,却已经易姓。如果换成李煜,可能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了。

魏咎没有李煜的才华,没能将美酒与愁思结合生成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也没有勾践的能力,没能发奋图强夺回昔日荣光。傀儡,提线木偶,就是被困在别人思想下的囚徒。也许吃穿不愁,但永远没有自由,永远背负沉重。毕竟,人不是只为了吃饱穿暖活着。

我想,他是爱这片土地的,所以他才选择了在章邯军兵临城下时,选择以全城与自己的一条性命为贡品,换所有人的性命。他在自焚于城头时,也许是开心的。这次,他终于自由,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意愿和生命,并且全城性命得保。所以,他是幸福的死去,也以他独特的姿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魏咎的一抹身影。

魏咎,nice。好想去那个年代,看看气节,寻寻傲骨。不像今天,我们从小就被灌注别多管闲事的思想。毕竟,这个时代,不允许我们太敢这样做,太多的善良被利用,所以人人从小就要先保护好自己。但是,也希望铁甲下那颗柔软的心,依然鲜红明亮。

…………………………………更下(细语喃喃自语)


user avatar   glaxyr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土木堡之后,于谦率领的京都保卫战,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明。

也把之前主张迁都的徐珵,订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被贬官后,几乎被弃用,但这位老兄很聪明,改了个名字,叫徐有贞。

后来东山再起,借夺门之变迎来了老皇帝朱祁镇重新登基,并谗言处死了于谦。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民族的罪人。

但是,他被贬期间,坐着小船,游历黄河泛滥的南四湖。

前任们用了七年,治理黄河没有收到成效。徐有贞采取了疏、塞、浚并举的方法,具体就是引黄入河、堵塞沙湾决口和疏浚运河内部所积淤泥。其中,引黄入河是治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既解决了黄河溃决问题,也解决了运河漕运水量不畅阻碍航运的问题。

在治水过程中,他还做实验验证,比如史料中记载的著名的水箱放水实验。

中国朝代的更迭,很大程度上因为黄河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徐有贞治黄成就,给大明续了命。

看待历史人物,要用历史的眼光。

如果不是偶然读到徐有贞治黄的经历,我还以为他就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奸臣,其实他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水利工程师。

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徐有贞和达芬奇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徐有贞去世第二年,哥白尼出生。


user avatar   chu-xue-3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的外交是客观而务实的。

我国不干涉他国内政。

我国不输出价值观,不输出意识形态,充分尊重世界各国的民族自决,只要不给我们捣乱,只要不危害我国安全,伤害我国利益,就都可以谈……

你不喜欢宗教保守势力,我也不喜欢宗教保守势力,但是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比塔利班还极端、还保守的宗教国家——沙特,他们跨国活剐了记者,石头砸死通奸者,但国际上屁都不放一个;他们还是全世界极端恐怖分子的背后大金主,各路恐怖组织都拿着他们的钱。

但人家是美国的忠实盟友,所以国际上没有人说沙特是“邪恶国家”、“恐怖主义”。


不说沙特,说“灯塔”美国,这是二战以来发动战争最多,杀人最多的国家,绑架、暗杀、轰炸、屠杀平民啥都干过,若说恐怖主义,美国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国家恐怖主义”……要反对恐怖主义,要先从源头反起,“魔心不死,魔王难除”。

至于阿富汗,当年苏联不喜欢阿富汗的政局,打了10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没能给阿富汗带来人民民主,只带来了更极端的宗教武装和军阀混战……美国不喜欢阿富汗的塔利班,打了20年,烧了两万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害死了几十万人,没能给阿富汗带来民主自由,只带了更深的灾难……

苏修美帝都是行动派,且不管他们是不是“好意”,好歹都是行动派,但他们都没有办法解放阿富汗,改造阿富汗……这说明阿富汗人就是反感外来的“救世主”,就是反感帝国主义高高在上开着飞机坦克来“解放”,他管你输出什么普世价值,他只看到你杀他的同胞,烧他们的村子,割他们孩子的喉咙……他们眼里没有“解放者”,只有“侵略者”。

所以,你要不喜欢他们,你也可以学苏修美帝,去行动,你都不肯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你信仰的东西……你岂不是连落后、极端的塔利班都不如?

另外,你怎么想是你的事,不要绑架所有人,更不要对外交战略指手画脚。

我们不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别人,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user avatar   luwen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


user avatar   fei-xiao-wu-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年少不知李鸿章,年老方知真中堂」? 
  如果秦桧的某个后人在未来的对外战争中成为了英雄烈士,其唯一的遗愿就是拆掉所有的秦桧跪像,你怎么看? 
  如何评价《丑陋的中国人》? 
  一战后犹太人究竟做了什么造成欧洲反犹? 
  有哪些令人感觉很「燃」的故事? 
  为什么感觉知乎上的气氛总体较偏右? 
  中国最大的罪人是汉武帝吗? 
  曹操称公目的何在? 
  日本入侵苏联,结局会如何? 
  明朝大将徐达的死,真的是因为朱元璋在他病重期间赐了一只烧鹅吗? 

前一个讨论
牛顿在神学领域,研究出什么了吗?
下一个讨论
史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