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物理学上的事实,没有一定物理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第1页

     

user avatar   stardust-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仅凭一根在风中旋转的圆柱,能驱动轮船前进、飞行器上天吗?我们先来看一个巨大的球体,滚着滚着。。。就滚上了天。


马格努斯飞艇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9258563112812544


这是上世纪80年代Magenn Power公司制造的一款试验性球形飞艇,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因为大家经常能见到这种现象,那就是——香蕉球!



1852年马格努斯描述了这种效应,它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但可以简化理解为在流体中旋转的物体,导致其上下两侧流速不同而产生的压力差形成了偏转力。



流体运动和物体的旋转方向与速度决定了偏转力的方向和大小,应用库塔-茹科夫斯基定理进行计算。



与机翼上形成的升力相似。



马格努斯效应力的作用是很大的,例如本来应该会几乎垂直下落的篮球,若是将它旋转着扔下去就会漂移出很远的距离。



上旋球的飞行弧线要更低、更短,下旋球的马格努斯作用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抵消了一部分重力所以飞的会更远一些,有的使用球形弹丸的玩具枪就会设计成出膛下旋以增加射程。有踢足球经验的同学可能比较清楚,迎着来球底部轻轻搓一脚,虽然力量不大但球却可以缓慢的在空中多飞一会。



Magenn Power公司马格努斯飞艇的核心部件就是一个巨大的氦气球,具备浮离地面的能力,然后在飞行过程中球体内部的机械结构使其向后旋转,随着旋转速度和前进速度的增加,飞艇的升力变大就会飞得更高,旋转减速甚至倒转就能快速下降。因为它的旋转特性,飞行的稳定性会大幅提高,阻力也会有所降低,这是一项非常有创意又很实用的设计,很具未来科幻感。



不过遗憾的是,与其它飞艇一样受制于结构强度和动力的矛盾约束,由于巨大的空气阻力在大风中飞行异常艰难,若是提升动力不仅带来重量的增加,其轻型结构强度也难以承受。但愿在未来材料学发展的支持下,马格努斯飞艇能够重获新生,这家伙像极了独立日2里面从时空漩涡中惊艳出场的那个智能(生命?)球。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现象与规律被发现和研究以后,在实际应用中就可能会将其发挥到极致。


既然在风中旋转就能产生升力,那么对当时非常重要的海上航运来说就可能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因为机帆船一直是一个梦想中的完美事物,有风则借力、无风靠机动。



但机帆船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就是操作复杂,升帆、降帆、还需要根据风向与风速变化不断调整帆位,要使用更多的人力,其次是巨大的风帆会严重占据甲板面积影响载货,恶劣天气中的甲板操作也增加了船员的危险性,机帆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的大型轮船。


而利用马格努斯效应推进就会避免上述的很多问题,只需一名船员在控制室内自动化操作圆柱体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即可,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侧风升力。德国工程师弗莱特纳在1924年建造了第一艘实验性转子船,安装了两根高15米、直径3米由电力系统驱动的转子。



但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机械与传动及转换系统的效率问题限制,这艘船用于驱动转子的动力消耗与传统的螺旋桨推进方式相比并没有优势,在经济性上无法与廉价燃料竞争,因此这种驱动方式被长期搁置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暴涨的原油价格令航运业又重新拾起了对转子帆的兴趣,考虑将其作为提高燃油效率的一种方式。德国Enercon公司2010年建造了一艘长130米的万吨轮,安装有2个螺旋桨、4个高27米直径4米的转子,使用柴油机废气的汽轮机驱动转子来利用风力辅助航行,以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


马格努斯转子船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9259842136576000


Enercon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测试后认为,与相同尺寸的传统货轮相比,他们的转子船可以节省高达25%的燃料。



实际上转子船对燃料的节省程度与航速和风力高度相关,船速越慢(阻力小)、风力发挥的效能越高,例如在航速28公里时节省15%,那么在18公里时节省下来的就可能会高达44%。综合来看在燃料节省与环境排放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转子辅助航行技术的确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所以,参与转子船改造实验和测试的航运公司开始增加,例如这艘只安装了一个图腾般的转子看上去怪怪的游轮。。。



10万吨大型油轮上的转子帆。



这艘货轮更酷,在船的一侧安装有导轨,转子可以灵活的在上面移动,碍事的时候能收纳到一边。



机动帆船,最终可能会以这种圆柱形的、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制成的需要更少动力驱动的、轻型转子帆形式,在环保排放的压力下以及燃油价格高企的情况下转世重生。


既然转子相对于空气运动就能产生垂直的力,那么飞上天似乎也可以考虑一下。



在直升机应用之前,固定翼飞机很难做到低速巡航飞行,想要飞得更慢比提高速度难得多,但却有很多的实际场景需求。于是,马格努斯效应就上场了,第一架转子翼飞机1910年就试飞了。



还制造过这样的。



不过似乎仍然是受限于当时的飞机制造水平,试飞并不是很成功,美国军方和NASA也都做过评估分析,但最终都没有继续。有几个主要的因素可能是导致放弃的原因,首先是高速旋转的转子翼会产生强烈的陀螺效应,稳定性很强致使飞机难以灵活的改变飞行姿态、操控性很差;其次是转子翼若因意外停止了旋转,那么失去升力的飞机是无法滑翔迫降的。


不过当今的航模爱好者可是将马格努斯飞行器发展到了极致,各种古怪奇葩的东西都能飞上天!



甚至两个肯德基全家桶也行!



只要能够让圆柱体保持旋转,同时螺旋桨带动飞行器前进,那么就可以飞起来。下面这个只有圆柱体和可操控方向的螺旋桨,但没有任何机翼也没有起落架的就需要扔出去获得初速才能飞。



而这种圆柱体本身没有动力、不能自主旋转的也可以,只要叶片结构的转子翼能迎着风被吹动转起来就能提供升力,从而在螺旋桨的推进下飞行,当然也得抛出去获得初始转动才可以。



别不信,有视频为证,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能飞起来!


马格努斯飞行器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9260825486868480


也许有一天,它们能够以飞行汽车的形态出现。



当然,现在尝试好像有点为时尚早,在这方面主流机构还没有什么投入。



但是将转子融合进机翼,改良气动布局、增加升力还是可行的。



NASA试飞过这种类型的样机,能够大幅提高低速性能,将转子嵌入到了机翼后部的襟翼之间,用传动轴连接两个转子以防单个失效或转速不同。



虽然对马格努斯效应的利用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我们也看到了距离规模性应用还很遥远,而比较有潜力的一个方向可能会是便携式的风力发电。因为距离地面比较高一些的地方风力更大,所以风力发电机越造越高,但这东西是无法移动的。若是使用一种能被风吹着转动的圆柱形物体就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马格努斯效应会产生升力,让这个东西升到更高的空中。



在这个便携式的装置中,安装了发电机系统,用固定缆绳内的导线将电传输到地面,充上氦气让它飘离地面,被风吹动旋转以后就能升到2、300米的高空充分利用风力,可以在野外临时性的快速搭建使用,对此的研究相对多一些。



最近几天不是媒体上说川普认为风力发电机致癌吗?实际上指的就是巨型风力发电机带来的噪音污染问题,马格努斯螺旋桨表示也可以凑一下热闹。。。



马格努斯效应在电机带动旋转的麻花柱上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升力,即使只有常规螺旋桨约四分之一的低转速也能够驱动重型发电机,大幅降低的转速使得风力发电机的噪音大为减小,可能与风声相差不大,也能有效降低鸟撞上叶片而导致死亡的概率。


上述这些应用,全部始于对一个小小的香蕉球现象所引发的研究而带来的,整个过程十分的有趣,也能令我们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价值的确无可替代,哪怕十分微小而不起眼的一个未知问题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就如同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常识了,难不成还能掉到天上去?烧糊涂了吧~~但在天经地义了成千上万年之后,终于有一天砸到了牛顿的头上。。。人类进程自此开启了加速模式,不过现在又隐隐显现出了减速的趋势,那么,属于你的那个苹果究竟在哪里呢?




user avatar   huo-bo-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超流 Superfluid


神奇而又真实

超流体是一种物态,特点是完全失去粘性。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它能以零阻力通过毛细管,甚至能从碗中向上“滴”出而逃逸。


液氦在2.17 K以下时,它的摩擦系数变为零,这时液态氦可以流过半径为十的负五次方厘米的小孔或毛细管,这种现象叫做超流现象(Superfluidity),这种液体叫做超流体(Superfluid)。
       上图取自wiki     

超流体是物质在没有能量损失的情况下无限流动的一种物相。这种特性是由 Pyotr Leonidovich Kapitsa, John F. Allen 和 Don Misener 在1937年发现的。至少有两种氦的同位素、一种铷的同位素和一种锂的同位素可以在极低温下实现。


只有液体和气体才可能是超流体。例如,氦的凝固点是1k(25个大气压),4He 的超流性质出现在 2k 左右。当体系中所有原子占据相同的量子态时,就会发生超流相变。当原子被放在非常近的位置,冷却到它们的量子波函数开始重叠,原子失去它们各自的特性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像一个超级原子,而不是一堆原子。


不寻常的行为都来自量子力学效应

发现


氦的稳定同位素是氦-3(或3He),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以及氦-4(或4He),含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4He 是大量天然存在的,自1950年以来,由于核反应堆中氚的衰变,已形成较轻的同位素3He。


这两种氦同位素在低压下都维持在液态,而且都显示出超流特性,不过在这两种体系下发生相变的温度不同。1937年, 苏联物理学家Pyotr Leonidovich Kapitsa, 和加拿大物理学家John F. Allen 和 Don Misener ,在低于2.17 K的温度下,在4He 中发现了超流态。(转变到超流相被称为 lambda 相变。) 轻同位素 3He 却没有被发现有超流态的迹象或任何其它异常行为。 直到1972年, 美国物理学家Douglas D. Osheroff,Robert C. Richardson, and David M. Lee 发现,在低于2.65 K下, 3He 液体有三个不同的反常相,,称为 A, B, 和 A1,都显示许多相同的奇异现象, 虽然不像 4He 超流体那样引人注目。因此,这些相统称为 3He 超流体 。

超流相的行为


液体 4He 转变到超流相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在微小的毛细管中突然出现无摩擦流动的能力,任何普通的液体(包括4He本身在 λ 相变温度之上)都会因为它的粘度堵住。在超流相中观察到的相关现象包括在环形容器中维持持续流动的能力;液膜蠕变现象,液体在几乎无摩擦的情况下向上或越过桶的一侧; 它的导热系数是正常相的几百万倍,比最好的金属导体的导热系数都大。另一个特性不那么壮观,但对于理解超流相非常重要:如果液体在缓慢旋转的桶中被冷却,经过 λ 相变,随着温度趋于绝对零度,即使桶继续旋转,液体也会逐渐停止。这种非旋转效应是完全可逆的;旋转的表观速度仅取决于温度而不取决于系统的历史。大多数这类现象也在液体 3He 的超流相中被观察到。


超流性与超导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唯像的观点来看,超导性就是发生在带电系统中的超流性。因此,超流体 4He 通过毛细管的无摩擦流动与超导体中电子的零电阻传导是等同的,而氦在环形容器中维持循环流动的能力与超导环中电流的持续存在非常相似。不那么明显的是,非旋转效应与超导体中的 Meissner 效应相似。在 4He 和 3He的超流相中,还观察到了许多超导特性,比如存在涡流以及约瑟夫森效应。

超流特性的理论解释

对于超流性(或超导性),传统的理论理解所基于的观点是:大量的原子(或电子)表现出相同的,而且本质上是量子力学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个系统是由一个单一的,相干的,量子力学波函数描述的。原子中的单个电子不能在任意轨道上绕原子核旋转;相反,量子力学要求角动量是量子化的。这也是原子抗磁性现象的起源。同样地,量子力学允许放置在环形容器中的单个原子(或分子)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动。在类似水这样的普通液体中,热无序确保原子(或分子)分布在不同的量子态上,这样平均速度就不会被量子化;因此,当容器旋转时,液体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它就会按照日常经验随容器一起旋转。

在超流体系统中情况完全不同。更简单的例子是4He液体,原子的自旋角动量为0,其可能状态的分布遵从玻色统计。这种原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体系,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玻色凝聚;在 T0 温度以下,所有原子处于一种状态,通常是能量最低的状态,当温度降至绝对零度时,这种状态会向一种状态叠加。普遍认为,类似的现象也会发生在 4He 这样的液体中,在这种液体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 4He 的 λ 相变仅仅是 Bose 凝聚的开始。(这种现象在其它自旋为零的原子体系(如氖-22)中并不存在,原因很简单:随着温度的降低,首先发生的是冻结。)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于处于 λ 相变之下的温度,所有原子的有限部分必须共同决定它们都将处于哪个可能的量子态。特别是,如果容器以足够慢的速度旋转,这些凝聚原子将占据非旋转态,即,相对于实验室而言,它们将处于静止状态——而其余的将正常运行,并以随容器旋转的方式平均分布。因此,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凝聚原子比例的增加,液体就会相对于实验室逐渐趋于静止。同样,当液体流过一根足够细的毛细管时,凝聚的原子不能被壁面散射,因为它们被玻色统计强制处于相同的状态。它们必须同时被分散。由于这一过程极不可能发生,所以液体,或者更准确地说,它的凝聚部分,无摩擦的流动。超流性的其它特征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解释。

玻色凝聚的想法不能直接用于液体 3He ,因为 3He 的原子自旋角动量等于1/2(h / 2π的单位),它们的分布遵循费米统计。然而,在 3He 超流相中,3He 原子就像超导体中的电子一样,形成成对的库珀对——一种准分子络合物——具有整数自旋,因此服从玻色统计而不是费米统计。特别是,一旦库珀对形成,它们就会经历玻色冷凝,然后上面提到的关于 4He 的论点他同样适用于它们。

与超导体中的电子一样,有限的能量,即所谓的能隙Δ,对于破坏对(或至少大部分)是必要的,因此超流体 3He 的热力学与超导体非常相似。这两种情况之间存在一个重要区别。而在经典的超导体中,电子与相反自旋的电子配对总角动量为零,使得 Cooper 对的内部结构毫无特征,而在 3He 中,具有平行自旋和非零总角动量的原子对,使得内部结构更丰富,更有趣。这种情况的一个表现是存在三种液体 3He 的超流相, A,B 和 A1,其区别在于 Cooper 对的不同内部结构。 B 相在大多数方面类似于传统的超导体,而 A(和 A1)相在其性质上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并且实际上在某些方向上能隙消失。A 和 A1 相的一些超流体性质明显不同于 4He 或 3He-B 相,在已知的物理系统中确实是独特的。

超流,超级溜


导航 >>>>>>

专栏(欢迎订阅投稿)

繁星悟语 ······················································用Python做科学计算

计算物理·······················································本科物理与研究生物理

收藏夹(欢迎阅读分享)

知乎体科普 ···················凝聚态物理101问与答·················· 物理干货铺·················· Python收纳盒

学术黑名单 ···················劝退实验室······································ 学习资源站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哪怕你用纯金属浇铸一堵严丝合缝的墙,气体原子(特别是氢)在量子隧穿效应的作用下,也有一定概率“瞬移”到墙的另一边去。


最近在文献上看到氢原子的超级扩散(superdiffusion),算是比较反经典直觉的一种现象,这里正好给大家介绍一下。

为了照顾普通读者,我且把“氢原子的超级扩散”这个现象拆分成几个小问题,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回答。

  • 先来一道送分题,什么是扩散?

这个概念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你把一滴墨水滴入水缸中,墨水最终会均匀的分布至整个水缸。这中物质自发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移的过程,就称为扩散。




  • 再来一题热身题,扩散的本质是什么?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其实是微观分子热运动的表现,这种热运动是随机且无规则的。正是这种随机的热运动驱动着染料分子到处乱跑,从而充满整个水缸。

这就好比下课铃一响,一群好动的熊孩子便会离开教室各种疯,不一会儿操场上就到处都是熊孩子的身影了。



  • 大题来了,什么是超级扩散?

很多情况下,一个原子的扩散需要挤开周围的其他原子,这需要一定的能量:



越过这个能垒需要的能量是由热运动提供的。当温度较高时,激烈的热运动能轻易提供这个能量,扩散自然就快。反过来,温度低,没有足够的热动能,扩散也就越困难。

如果我们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率,会发现随着温度的下降,扩散速率呈指数式降低,也就是下图中的红色虚线(注意纵坐标是对数尺度):

可以看到,氘的扩散速率确实是指数式降低,算是正常扩散。

然而作为氘的同位素,氢和氘化学性质几乎完全一致,按理说扩散行为也应该区别也不大,但氢的扩散速率却降到一定程度就不变了。

这种低温下速率异常高的扩散,就称为超级扩散。

  • 压轴题,为什么氢会出现超级扩散?

如果把上面提到的扩散能垒看成一堵墙,能量不够的话,一般情况下就越不过这堵墙。但是(敲黑板),说了多少次了,答大题不能想当然,要揣摩出题人意思知道么。“一般情况下不能”,潜台词就是说“特殊情况下可以”,而氢就是这种特殊情况。

氢作为质量最小的原子,具有很强的量子效应。这意味着,氢原子的平均能量虽然是一个守恒值,但在短时间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通过这种能量-时间不确定性,氢原子有一定概率“无中生有”的提高自己的能量,从而越过扩散能垒这堵墙:


而这种量子效应是和温度无关的。在低温下,尽管热运动不足以驱动氢原子扩散时,但量子效应依然能驱动扩散,甚至占据扩散的主导地位。因此扩散速率不随温度降低而降低。

另一方面,量子效应随质量增长迅速衰弱。而氘原子质量是氢原子的两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氘原子没有明显的超级扩散效应。


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mol-le-k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烫”,并且可能会把热量传递给温度更“高”的物体。


举个例子:同一个体系处于以下三个温度: , , ,问在哪个温度下这个体系最“烫”?

一点物理知识的人会说,这题没法答,因为绝对零度是 ,你搞出个 是个什么鬼?

一定物理知识的人会说,你不要想搞个大新闻,负温度 体系我是见得多了,实验室的哪个激光器我没拆过?我就明确地告诉你, 最烫。


是的,物理学中的负温度体系不是指的温度低于0摄氏度或者0华氏度的体系,而是“温度”“低”于 的体系。当然,这时的温度也不是用平衡态的“热力学温标”定义的,而是推广到非平衡态系统用统计力学的办法定义出来的,实际上是对布居数反转的一种描述。简单说来,所谓的布居数反转就是在高能级的粒子数比低能级的粒子数多,而在正常的有限温度范围内永远是处于低能级的粒子数目比高能级更多(假设所有能级所能容纳的粒子的数目一样多)。由此可见,对于包含同样的能级和粒子以及粒子数目的体系来说,处于负温度的体系的能量比处于正温度的体系的能量更高。 拜激光笔流行所赐,这种“负温度”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遇到——虽然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也并不在意这一点。


user avatar   liang-hao-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物质的不可入性(Impenetrability),即两个物体不能在同一时刻占据同一个空间位置。不同于过去哲学家们所认为的这是物质作为实体占据空间的证据之一,现代物理学认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不可入性主要来源于电子的全同性和泡利不相容性。


我们知道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而原子又包含电子和原子核。从结构而论,电子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点粒子,原子核的大小也远远小于原子的大小,从而原子内部是非常空旷的。但是,没有大小的电子却能够以波函数的形式同时处在有限体积的区域内。由于电子不可区分,且不能处于相同的状态,这导致了不同电子的波函数必须是反对称的(费米统计),进而导致不同电子波函数的“重合”将产生强烈的斥力,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物质的不可入性。


user avatar   luyao-z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Yui Yoshioka

这个问题就是问有哪些反直觉的物理现象嘛,其实站上以前就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和回答了。对于缺少物理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许多结论都是反直觉的。光是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就足够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小侯飞氘提到的量子隧穿的例子也很经典。

量子世界有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你知不知道「蓝色的金子」?当微粒只有纳米级大小的时候,它们的颜色会随着大小而变化。把黄金做成纳米胶体颗粒,它们就会显示出从红色到蓝紫色等多种多样的颜色。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可以把一个纳米大小的金球体看成一个整体。它里面的电子被囚禁在里面,就是被囚禁在一个无穷大的球形势阱里。在量子世界中,处在势阱中的电子的能量是分立的,形成一个个「能级」;这个体系能够吸收的光对应的能量,就和能级差相对应。

对纳米球来说,各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正是和纳米球的直径平方成反比。我们知道,不同能量的光,对应了不同的波长,也就是不同的颜色。所以,同样是金的纳米微粒,它直径不一样,吸收的光的波长就不一样。直径小的金纳米颗粒,r^2 较小,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就比较大,吸收峰的波长就较短;直径大的金纳米颗粒,r^2 较大,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就比较小,吸收峰的波长就较长。因此,就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来。

上面的数据摘自一个金纳米颗粒的生产商的网页。可以看到,厂家给出的测试数据趋势完全符合我们的定性预测。对比较小的纳米金颗粒,吸收峰在蓝绿光波段,颜色因此呈现其补色:红色。对比较大的纳米金颗粒,吸收峰移到橙色波段,颜色因此呈现其补色:蓝紫色。


再举个例子。我记得我以前写过一个关于「费米堆」的回答:Luyao Zou:两个电子能紧密接触吗?一方面,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的电子(费米子)不能拥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态(通俗理解为不能靠在一起);但正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在「费米堆」的情况下,两个电子却拥有更高的概率处在空间同一位置。「费米堆」的情形也和经典力学中,同种电荷相斥的结论完全想法。但是,这看似矛盾的事情却在多电子原子(比如氦原子)中真实存在。 @梁昊 的回答也提到了这个例子。梁昊:有哪些物理学上的事实,没有一定物理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还是全同粒子的问题。虽然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允许两个电子同处一个量子态,但是有些粒子就不受这种限制。更一般地,泡利不相容原理禁止自旋为「半整数」(如 1/2,3/2 等) 的「费米子」同处一个量子态,却允许自旋为整数(如 0,1,2 等) 的「玻色子」这么做。氦原子核正好是玻色子。所以,许许多多氦原子就能以完全同样的量子态,聚集在同一处空间中,这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时候,一群玻色子可以全部聚集在能量最低的「基态」,成为一个整体。处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粒子,最直观的效应就是,它们的大小能够大到纳米甚至微米级别,却因为像一个整体一样行动,仍旧具有明显的量子效应。


user avatar   li-miao-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相信你手里拿的杯子几乎是真空构成的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解释「物质是稳定」的这个事实。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常识吗,毕竟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固体、液体、气体都不会突然变大变小或者消失。但是你知道吗?物质的稳定性是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需要用量子力学来研究。


这就需要提到 5 个人和他们的成果,他们的研究顺序也是量子力学发展的时间顺序。


1. 卢瑟福:物体内部有很大的空隙


为了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卢瑟福设计了一个实验,用一种叫 α 粒子的东西来往物体内部打。他发现 α 粒子很容易穿过物体,这说明物体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但随着实验的进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一次,α 粒子打进物体内部后,竟然从原路反弹回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原子内部,一定存在着一种特别小、又特别坚硬的东西。就这样,卢瑟福弄清楚了原子的结构:内部有一个特别小、带正电,还特别坚硬的原子核,原子核外有一些质量更小、带负电的电子。


那么物体内部的空隙有多大?

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原子的尺寸非常小,原则上是一个几何点,只有 1 米的 100 亿分之一,原子里的原子核尺度是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到万亿分之一厘米,比起原子的大小,要小十万倍。我们可以把原子核放大一千万亿倍,一千万亿倍是多大的数呢,一般只在天文学中会用到,所以人们才会把这类数字叫做天文数字。原子核放大一千万亿倍,原子核的直径有 1 米。再把原子放大一千万亿倍,原子的大小就有 100 公里,大致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可以想象原子间的距离大到夸张。如此大的空隙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呢?


2. 玻尔:氢原子模型


基于卢瑟福的实验结果,玻尔提出了著名的氢原子模型。氢原子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外还有一个电子。最关键的是,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不能在其他地方稳定存在。这就像学校运动会的 100 米赛跑,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的跑道里完成比赛,而不能横穿操场直接跑向终点。


知道了原子的运动规律,那么原子间有没有机会碰到一起呢,还是很难,毕竟距离太远。所以玻尔的氢原子模型只是解决物质稳定性问题的第一步。



3.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海森堡说原子中的电子,其实并不在一个个独立的轨道上运动,换句话说,电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任何时刻都会同时出现在很多地方。只有当我们去看的时候,才能知道电子具体出现在哪里;如果不去看,电子就会同时待在很多地方。听起来很奇妙,对吧?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神奇之处。

如果抛弃玻尔电子轨道,让电子可以到处乱转,并同时出现在很多地方,那原子结构就会变得稳定。海森堡的理论让相距甚远的原子可以撞到一起,但无法保证它们相撞后能互相弹开。所以,物质稳定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4. 泡利: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很简单,就是说在一个氢原子核周围只能有一个电子,另外一个电子根本就进不去。想象一下,在一场舞会上,原子由一对对「舞伴」组成的,他们不喜欢其他的「舞伴」随便靠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两个原子势必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会碰撞到一起。这就解释了由一排排原子组成的物体为什么不会突然缩小。



5. 戴森:物质不会塌陷与爆炸的原因


戴森用泡利不相容原理证明了原子核一定会与电子配成一对,形成原子,这也符合我们生活的经验。还是那个舞会,一群男生和一群女生会自动结成一对对舞伴。每个女生都不希望别的女生来抢自己的男伴,男伴也不希望女伴被抢走,从而产生了一种向内的排斥力。这是物质不会突然塌陷的原因。与此同时,每对舞伴中的女生其实还想跟其他男生跳舞,男生也想跟别的女生跳舞,这又会产生一种向内的吸引力,就是所谓的化学键。这就是物质不会突然向外爆炸的原因。既不会塌陷,也不会爆炸,所以物质就能一直保持稳定了。


虽然物质的内部空隙很大,但由于量子力学,由于原子、电子的不确定性,由于物质的稳定性,我们不会感受到一只杯子几乎都是真空。


量子力学还有很多颠覆认知的知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欢迎来听我的知乎私家课《淼懂物理学:理解世界的极简指南》zhihu.com/remix/albums/


user avatar   bei-luo-shi-men-20-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撞到了墙,你会弹回去,没毛病

但根据量子力学的计算

如果你跌进了坑,你也有一定几率会被弹回去。。就像撞到了墙一样。。。


user avatar   linhao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物理学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过大多数都距离生活比较远。我在这里说一个比较简单的,只需要懂一点高中物理就能理解,然而很多同学第一次知道这件事还是非常震惊。

那就是:万有引力系统的热容是负的

假如有很多物体组成一个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或者主要是)万有引力,那么这个系统的热容为负。换言之,如果向这个系统输送能量,那么它的温度会降低。这种靠万有引力构成的系统在宇宙中是非常多的,比如恒星,星系,星团。如果有人把一个星系放在炉子里加热,那么越加热这个星系的温度会越低(如何制造这种炉子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这个结论看起来极其反常,但是根据高中物理就可以稍微理解一些,我们知道温度正比于动能,考虑一个绕质量 旋转的质量为 的星球,它的引力势能为

飞行速度满足

所以动能为

总的机械能

所以总的机械能越大,动能越小!如果我们向这个系统输入能量,那么它的总机械能会增加,动能反而变小,对应的是温度降低。

严格来说对只有一两个质点的系统不好定义温度这种统计性的概念,所以以上的论证仅仅是一个粗略的讨论,表示这种负热容是引力的性质导致的。对于理想气体组成的引力系统,根据位力定理(Virial Theorem)(1),可以一般地证明,其内能 和引力势能 满足同样的关系:

因此,总能量满足

为什么我们平时从未接触到这种负热容的系统呢?因为在地球上只有地球是足够强大的引力源,而一般我们不会考虑包括整个地球的热力学系统。其余宏观可感受到的相互作用都是电磁相互作用,而静电力和引力尽管都是平方反比形式,却有一个本质不同:同种物质之间的静电力是斥力,而万有引力是吸引力。实际上这点不同直接导致了我们不能像对待电磁力一样把引力纳入狭义相对论框架(2)。

那么引力系统的负热容性质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它最初是反驳热寂说的一个主要论点。有一些人认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中的高温物体会传热给低温物体,并且粒子也会自发均匀扩散,所以宇宙最终会演化到一个处处均衡,各向同性的状态,那时候宇宙中就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了,这就是“热寂”理论。反驳者认为宇宙中主要都是引力系统,它们的热容是负的,所以如果一个高温的星球向一个低温星球传热,那么高温星球温度会越来越高,低温越来越低,所以它们永远不可能热平衡。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适用于引力系统,所以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热寂”状态。此外,引力系统的这种性质还和很多天体物理现象有关,因为这种热力学上的不稳定性(即不存在稳定的平衡态),可能导致一些其他不稳定,比如黑洞吸积盘中各种与磁场相关的不稳定,使得它们的动力学变得更为复杂(3)。

补充:针对评论区一些同学的质疑:

1. 很多同学指出这里对温度的定义不是很严谨,这是事实。我本身不是做宇宙热力学的,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欢迎指正。据我理解,星系、恒星这种系统并不是平衡态系统,而且也不能达到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平衡态,因此很难用平衡态统计物理学去严格定义像温度这种概念。我在这里提到的“温度”更像是分子热运动的量度,在足够小而可以当作近似热平衡的区域里,这种“温度”和日常经验中的温度是一致的。本文关于引力二体问题对于负热容的支持的论证并不严格,仅仅是一个很初级的物理图像;

2. 有同学指出位力定理不适合具有特定角动量的星体,这里我不考虑理想气体内bulk的宏观运动,否则这个问题就过于复杂了;

3. 有同学指出负热容并不能反对现代的热寂说,这里我具体并不了解,不过我指的是对最开始的热寂说的反驳;

4. 本文的分析完全不适用黑洞这种极端相对论天体。


参考文献:

1. Kippenhahn, R., & Weigert, A. 1990, Stella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Springer, Heidelberg)

2. Padmanabhan, T. 2010, Gravitation: Foundations and Fronti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3. Balbus, S. A., & Hawley, J. F. 1991, ApJ, 376, 214


user avatar   tsi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Yui Yoshioka

我和@小侯飞氘算是1/4个同行,我也来讲一个关于氢渗的例子好了,这个例子是我们最近挂出的文章1806.00847(我的本科工作,目前还在修改)。

这个反直觉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往金属体系里加氢的时候,体系的电阻率升高了,但是当我们加到很多很多的时候,体系的电阻率反而会比不加氢还要低。那么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真实体系会发生相变。

真实体系具有一个特性,它们会拒绝体系内部出现很强的相互作用,为了使这个相互作用变弱,系统会通过向减弱这个相互作用的方向相变。在我们的这个例子里,就是会减弱电子-声子相互作用(金属电阻率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系统自己拒绝了高电阻率的出现,相变让自己的电阻率变低了。

事实上,在60年多前人们发现低浓度掺杂氢可以使金属体系内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增强,使体系的超导转变温度升高但高浓度确不行时就存在了这样的疑问。PS:后来人们利用强场或高压的方法使体系把结构hold住使其不发生相变进而提高体系内超导转变温度的方法设计高温超导体。


更新一波,这篇文章后来改来改去基本没动的投了prb,收到审稿意见以后拖了好几个月一直懒得搞,然后花了一周的零散时间修了一下之后昨天把reply发给编辑,今天就收到了

可以可以,这样也算圆满了。




     

相关话题

  有哪些神奇的宇宙法则? 
  现代科学的人文关怀或者说以人为本体现在哪里? 
  两个互相通话或者视频聊天的手机靠的太近,为什么会发出蜂鸣声等杂音?是什么原理? 
  怎么做可以突然改变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何看待教宗方济各认为「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是真实的,天主并不是像魔术师一样挥动魔杖就创造了宇宙万物」? 
  炸鸡翅之后锅里的油明显变多了,我是否推翻了物理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 
  夏威夷火山与四川青海新疆地震有什么联系吗? 
  什么叫 dynamics?什么叫 kinetics?中文怎么译? 
  科学不允许假设吗?为什么? 
  DNA 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为什么要拍卖诺贝尔奖牌?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开讲啦》中的青年代表马昊?
下一个讨论
2018首航飞澳门调查报告确认遭遇风切变,起落架断裂,海豚跳,迫降深圳,如何看待机组几次操作误判?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