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没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的语言学上的事实? 第1页

     

user avatar   an-sen-yao-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长不看版:

  1. 语言和文字是两码事,同系文字可能语言上毫无关系,同系语言可能文字完全不同。
  2.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字,无论看着多吓人——都是“拼音”而已。
  3. 文字也会反作用于语言,除了影响词汇,甚至会影响音系。
  4. 日语、韩语在源头上和汉语没半毛钱关系;英语却和伊朗波斯语、印度印地语等同源。
  5. 一门语言里可能会超过一半都不是自己的词汇,包括我们熟知的英语。

注:此文实在是在家闲的写的,超长多图多视频预警;大部分图都是我一点点做的,要用务必告知,ihaksi。


1,汉语在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亲戚”?

首先,我们上一张图,列出以下一串语言中,表示“回家吃饭吗”怎么说——

  • 问,以上哪门语言,和汉语属于同一“语系”?

相信以知乎人均985的水平,大部分人觉得这题太简单了。不过我相信肯定有不少小伙伴暗搓搓的选择了第一项的日语,有的可能会加上个韩语、越南语——然而——

  • 在语言学意义上来说,和汉语同一语系的,却是最后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像的——缅甸语藏语
  • ——这到底是咋回事?那堆鬼画符是啥?这语言学家脑子是瓦特了么?

那么,我们先不用汉字,我挑了一些词汇——把以上所有语言都写成拉丁字母,让大家再扫一眼——

就算不仔细看,大家也能明显的发现,所有语言中,属越南语最像汉语,其次是韩、日两门语言,尤其部分南方小伙伴可能感同身受。

而最不像的就是老长一串的缅、藏两语了,那么语言学家为啥还要把后两位列为汉语的“血亲”,并创造了一个“汉藏语系”呢?

那么我们就再来看一张图——从1到10的数字,在五门语言中怎么读?

到了这里,我们会发现一种截然不同的状况,尤其是南方小伙伴,你会发现——缅、藏两语却酷似中文方言,而前三个反倒面目全非了——为什么同样两组词汇,在这五个语言中,和汉语的关系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呢?

  • 我相信,这时候一定会有人和我说——你胡说!我咋记得日语的数字是:ichi、ni、san、shi、ngo,不是和汉语很像么?——还会有人说,对!我也听过韩语,他们的数字是:il、i、sam、sa、o,也不是你写的那玩意啊?

其实,这就引出我们下面要说的两个问题了——

  1. 语言和文字是两码事——同种文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语言,同系语言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文字
  2. 文字也可倒逼语言——无论是否亲缘,A语采用B语文字,多半因文化落差或政治落差而起,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借词现象。

首先,就是大家都很喜欢的日语和汉语的关系,这个我之前有个答案已经详细说了,这里就不细讲了——

  • 如果你懒得看这个,或者打算留在之后看,我可以拿韩语说明一下同样的问题——

先来上一个文本——

광명성-3호 2호기 위성 발사성공——12월12일 평안북도 철산군 서해위성발사장에서 운반로케트 은하-3호를 통한 광명성-3 호 2호기 위성의 발사가 성공했습니다. 위성은 예정된 궤도에 진입했습니다.

如果你没学过韩语,相信肯定是看不懂的——那么我们放一下视频再看看——

光明星发射成功思密达。 https://www.zhihu.com/video/1209436520060747776

那么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我们先不翻译,换上另外一个韩语写法——

光明星-3號 2號機 衛星 發射成功——12月12日 平安北道 鐵山郡 西海衛星發射場에서 運搬로케트 《銀河-3》을 通한 《光明星-3》號 2號機 衛星의 發射가 成功했습니다. 衛星은 豫定된 軌道에 進入했습니다.

是不是基本上不用我翻译了?——之所以选取这段话,就是因为,这句话除了使用朝鲜语的语法、若干助词,所用词汇基本都为汉语借来的汉字词——写成拉丁注音应该是这样的——

你看看,一段新闻稿,真正的韩语词(粗红)连凤毛麟角都算不上,除此外,还给你加上个来自于英语“火箭(rocket)”的词汇“로케트(loketeu)”(绿色部分)——剩下的内容主体,全都是汉语词。

——不仅如此,大家都熟悉的韩语打招呼——阿娘哈塞哟“안녕하세요(an nyeong ha se yo)”以及谢谢——康桑阿米达“감사합니다(gam sa hab ni da)”——其实都应该写成“安宁하세요”以及“感谢합니다”——

是的,阿娘、康桑,其实是“方言感”的——安宁感谢

  • 那么韩语真的算是汉语的“方言”了么?自然不是,因为除了“安宁”、“感谢”外,韩语还留着“哈塞哟”和“阿米达”,这都是妥妥的固有语法;也正如上图所示,虽然韩国人大多数时数数用的是“il、i、sam、sa、o”这样的“汉语方言”读音,但仍不影响人家有着hana、tul、se、ne、taseo这样的固有词。

更别说——韩语的语法是典型的黏着语——往往用:“主语+宾语+助词+动词+黏着后缀”这样的语法,也就是和日语一样——“你滴、花姑娘滴、有?你滴、什么滴、干活正在?”这样的语言特征,和汉语也存在本质区别

——所以,就算韩语在2000年中国文化优势下,文化上大量采用汉字,政治上多为附庸的情况下,已经拥有高达6成以上汉字词汇,却仍不属于汉语的“汉藏语系”,而是一种孤立语言的原因。

那么如果韩语里拥有这么多汉字词,现在韩语里那些勾勾圈圈的鬼画符是啥呢?

——其实,这玩意完全就是一套拼音系统每一个结构都是表音的,大致是这样——

相信到了这,大家对韩语这门语言的认识更具体之外,也能对“语言”、“文字”、“固有词”、“借词”等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

其实,韩语的这套系统又被称作“谚文”,是由朝鲜李朝国王李祹推广的一套拼音扫盲系统(训民正音),历史不过500多年前,相当于我们的明朝,而这位大神因为庙号世宗,又被称为“世宗大王”

然而就在当时,就有大量士族大力反对,比如朝鲜大儒崔万里就称:

“我朝自祖宗以來,至誠事大,一遵華制,今當同文同軌之時,創作諺文,有該觀聽——用音合字盡反於古……若流中國,或有非議者,豈不有愧於事大慕華”。
“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爲文字者,雖蒙古西夏女眞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歷代中國皆以我國箕子遺風,文物禮欒,比擬中華 ——今別作諺文,捨中國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我们可以看出,朝鲜一直以来的文化圈,都以中华文化为尊,以小中华自居,甚至不惜自认朝鲜语为“方言”——所以整体来说,这套文字系统一直也没登上大雅之堂。真正彻底取消汉字,被定为朝鲜(韩国)官方文字,已经是北朝金日成时代,南朝8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不过,这套文字到底是咋创制出来的呢,我个人比较接受的说法,是受到了蒙古八思巴文的影响,以及朝鲜人根据发音特点、汉字体例综合发明的产物——

那么八思巴文是个啥玩意呢?——我们终于要说到我们片头提到的小兄弟——藏语了。

蒙古人在彻底灭亡南宋,占领3/4的亚欧大陆后,落后的文化基础和其占领的先进文明们产生了巨大冲突,尤其在文字角度来讲——你说人家中原人,可以让日韩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语言使用汉字——蒙古语文字却还是不久前成吉思汗让维吾尔国师塔塔统阿搞出来的回鹘字母——这种系统连表述蒙古文都并不精确,认读困难,更别说其他语言了。

于是,当年作为蒙古汗国总部的元朝,当然希望创造一种可以描写帝国内所有语言的文字系统,那么谁来担此重任呢?

如果你看过神雕侠侣就会知道,一个西藏大喇嘛金轮法王在蒙古人那里吆五喝六——

实际上,就在蒙古帝国进入到忽必烈汗时期,藏传佛教(萨迦派)就随着来自西藏的国师八思巴被封为法王后,迅速成为元帝国的第一教派。八思巴虽然没有大金轮子,却为蒙古带来了一种能够书写蒙、汉、维等若干语言的文字系统——八思巴文。

于是,终元一朝,八思巴文都是官方文字——比如这个“大元通宝”——

虽然八思巴文到了元朝灭亡后,就连蒙古人都不用这玩意了,但作为大元帝国统治下的“国际音标”之尝试,可谓是人类文明中的先河。

不过,这么好玩的一个玩意,到底是哪里来的呢?——别忘了,八思巴可是西藏的金轮(划掉)法王啊。

藏语字母同样是辅音为主的字母——不标注的就是a元音,这一点和八思巴文是一样的——那么其他元音该怎么标呢?——其实更简单——

总之,藏文的本质,同样是一套拼音体系——而这套体系,同样有母系统——没错,和干净又卫生的印度三哥有关——一个极为广泛的字母体系——婆罗米字母

关于这套书写体系,相信大家能看到一个很直观的现象,除了藏文之外,它的圈圈极其之多,尤其是南印度系统以及东南亚系统,基本上已看不到直线。

实际上,北印度古代抄写文字,除了石碑外,大多是写在一种较厚的树叶“贝叶”、或者桦树皮上写就的,这一类材料纹理固定,直角转折太多书写困难,所以笔画多为圆形。

因为不像中国的方块字,也没有过竹简这样的天然对齐工具,所以在书写时一般沿着横向脉络写——多带有“上基线”、“右衬线”等结构以整齐美观——比如如今的印地语天城体——“देवनागरी”——

这一系列文字中,也就是藏文乐意在纸张、动物毛皮上书写,所以用不着瞎画圈,和民族主义无关,我至今也觉得藏文字母是这套体系里看着最顺眼的——因为等到了南印度就更麻烦了——

——在那个炎热的地区,书写材料大多为脆弱的棕榈叶、芭蕉叶,就连本来的基线、衬线都会一写就破,所以一种纯粹的勾勾圈圈字体诞生——这一类字体衍生出大量的后代时,又传入东南亚,从如今缅甸一带开始,成为缅文 、高棉文(柬埔寨)、 泰文、老挝文等一系列圈圈鬼画符文字的谱系。

说到这里,你应该会发现了,这看起来难懂的藏文,以及奇葩的缅甸文,只不过借用发展了源自印度的书写系统,他们的语言,很可能并非如此。

当然,也确实不是如此——如今的藏、缅两族,即便是从生物学意义,也是源自于青、甘、川一带的古老民族“古羌人”,和中国的汉族同源同种。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语言上——三门语言的底层词汇显著的同源关系——

比如缅语的眼睛都城“mjak”,和汉语的“目”同源,缅甸语表示可能为“nong”,和汉语的“能”同源,缅甸语的返回为plan,和汉语的“返”同源等——还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要知道,这些词可都是一个语言最基础的“底层词汇”,包括大家都听说过的藏语“尼玛”,其实就是“太阳”的意思,这个读音和上古汉语的“日、母”(njiɡ、maːʔ)即同源,所以你用尼玛骂人,原则上没啥问题,且颇具上古遗风。

  • 从这里你也能看出,上古汉语的面貌极其奇怪,它拥有大量的复辅音、辅音韵尾等成分,是现代汉语早就消亡掉的,不过在汉字中你仍能找到复辅音的蛛丝马迹——
  • 比如“监”、“蓝”同声旁,却分别为“jian(中古音为gam)”以及“lan”
  • 再比如“格”、“洛”同声旁,却分别为“ge”、“luo”

——实际上,监的上古构拟读音,正是 klams;各的上古音,为klaɡ——虽然你觉得这玩意看起来外语一样,但目前也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总之,这种复辅音在历史演变中,竟然分化出俩辅音各留下一个的结果,这才有了监蓝、各洛这样的神奇现象。

虽然下面这段配音略无厘头,但用的是郑张尚芳先生构拟的上古汉语读音,听个感觉还是没问题的——

上古汉语配封神榜。 https://www.zhihu.com/video/1209439811268165632
  • 那么问题来了,文章开头那些“高科技”词汇中,缅、藏两门语言怎么又那么复杂,差别那么大呢?

没错,这些词汇,不少都来自梵语、巴利语等印度语言——

比如缅甸语的社会、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分别为lhuaahpwalaahcaee, dhartubayd, jewabayd, hceepwarrrayy等,都来自于巴利文(通俗梵语),你咋看这都和汉语差太远了——这一点在藏语中也非常常见,尤其在古代藏、缅语言中,高级词汇大量和佛教相关,佛教词汇又都是梵语、巴利语等,所以印度之于藏缅,颇似中文之于日韩。

只不过,在近些年来,藏语中的汉语借词大量增加,某种程度上,也是两位远亲同胞的殊途同归,这里就不细说了——

总之,我在这里再放一下一个缅甸语歌曲,让你感受一下另一个“远亲”的感觉,相信我,你一定听过这个歌——

我们从“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回归正题,如果说作为大陆最东侧的朝鲜、日本等国,只能以中国为中心汲取先进文明的话,对于东南亚地区可就绝不是如此了——我们可以看下使用婆罗米系字母的地区——

在以上地图中,你会发现以印度为中心,东南亚地区都大量受到婆罗米系字母的辐射,除缅甸外,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主要以佛教为信仰的国家,无论文字、词汇都大量被印度系语言置换——

那么在这里我们又出现了两个问题,我们已经说了缅甸语是从中国西南跑过去的“亲戚”,那么老挝、泰国又是什么呢?

  • 而且放眼上图,你会发现,在整个东南亚地区,还有这么几块没被“婆罗米化”的“净土”存在——分别是更遥远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外,以及下面要讲的“越南”了。

这些语言都有着什么关系?和汉语又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2,越南语到底是哪里来的?和中文有关系么?

在说下一个内容之前,我们先来放一个视频,一个很有名的……越南歌曲……

先暂停大家脑海中“牙套妹、奈何美色”的空耳,就说越南语这种发音,对于很多北方人的观感,就类似于粤语或南方的某种方言。

——所以我在学越南语时,不止一次遇到有人问我,这玩意是不是和“粤语or闽南语or客家话”很像?

但我相信,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没学过越南语的人,除了广西越南交界海岛上的“京族”人外——都不可能听的懂这个歌词——那是因为,越南语其实是个和汉语毫无关系的语系——孟高棉语系

孟不孟且不说,这个“高棉”相信有人略有耳闻——当年柬埔寨曾经有过一个奇葩的政权“红色高棉”——其中的高棉,正是柬埔寨主体民族的称呼,相当于“中国”和“汉族”的感觉——

也就是说,越南人的越南语,在语言学上,和柬埔寨的“高棉语”是亲戚关系,那么柬埔寨高棉语又是个啥感觉呢?我们放一个x音上很火的柬埔寨翻唱版西海情歌——是真的好听,相信我——

首先,各位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这语言复辅音极为丰富且不存在声调,又吸收了大量梵语巴利语词汇,观感比缅甸语的“老许你要老婆不”还要饶舌——而这一特征,正是越南语这门语言祖先的味道

ជំរាបសួរខ្ញុំគិតថាមាត់របស់ខ្ញុំក្តៅបន្តិច——chomreabsuor khnhom kitthea meat robsakhnhom ktaw bantich——你好,我的嘴有点烫
  • 别看现在柬埔寨经济不咋样,国土也狭小,郭德纲说个“柬大毕业”都能逗别人一笑——这个国家的历史,其实曾有过巨大的辉煌——如今你看到的东南亚,曾经大部分都是人家的——

高棉帝国的首都叫做吴哥,你们现在看到那个著名的“吴哥窟”,就是这一王朝的遗址——其实,高棉人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地区的扛把子,不仅如此,和他拥有亲缘关系的西侧的孟族,也才是缅甸真正的原住民——这才是“孟—高棉”的由来。

  • 那么这么厉害的一个扛把子,现在咋混成这样了呢?

首先,就是西侧的孟族,就在高棉帝国全盛时,从云南一带杀过去的汉藏语系民族——听起来就很彪的——骠人占领缅甸,将孟族边缘化为少数民族——建立“蒲甘王朝”——

后来,因为云南大理国的压力,一支彝族南迁,骠人又被这群同属汉藏语系的“同胞”战败,这一支彝族,就是如今缅甸的主体民族“缅人”,这才有了我们前面所说汉、藏、缅同源的故事。

那么高棉人的下场又是啥呢?——如果你看一下那张地图就会发现,当年的高棉是包括泰国、老挝两国的,高棉最终的结果,正是被“泰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领土。

但如果说到这个泰人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中国境内经牛x闪闪的族群——百越了。

首先图里最显眼的,就是这个被我们称为“百越”的族群——他们的分布也很好玩,基本是靠着海岸线一圈,也是如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其实,在秦汉两代的耕耘下,本分布在浙江温州一带的东瓯越、福建的闽越、广东的南越都被逐渐同化,只剩下广西、云南一带山区的“西瓯越人”依旧坚挺——直到如今——他们是谁呢?没错,就是如今的广西壮族

而广西壮族使用的壮语有亲戚么?当然有,但并不是离他们很近的越南,而是泰、傣等语言,两种语言的近似程度极高,可以说等于“方言”关系——我一般称之为“壮傣语”(学术界叫壮侗语或侗台语)。

而根据那个构拟上古汉语的郑张尚芳先生对我们记载的古越人音译词汇的研究,也基本坐实,所谓“百越”,基本上都是壮—傣系语言的民族,他们在中国南方的阵地丢失后,本来只能盘踞在广西贵州云南山区——

  • 然而,在当年大理国被灭后,一支壮傣人受到蒙古人压力,南下投奔了高棉帝国,没想到却成了农夫救下的蛇,他们在高棉遇到大洪水和干旱等天灾时迅速崛起,最终占领高棉人大部领土,高棉只得迁都金边偏安一隅,成为如今可怜的柬埔寨的前身。
  • 而本来在大陆上已经十分边缘化的“百越人”,却由泰人的带领下,在东南亚找到了新的天地,成为了“泰国”的前身。

那么孟高棉人就是自古以来的东南亚土著么?——其实现在一般认为,整个孟高棉系民族,应该是本分布在云贵川高原一带的族群,我们称之为“百濮”,上古重庆的“古巴国”、“夜郎自大”的贵州夜郎国,云南一带的哀牢国,都有着从屈原《天问》中就记载百濮的“沉木化龙生子”传说。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那么,远在中国西南的百濮人,是怎么分布成为东南亚的民系的?我们还是看下地图——

孟高棉人的分布不同于百越,他们同样在春秋战国的楚、以及后来秦汉的压力下,开始逐渐向南分布迁徙,迁徙路线基本是通过怒江、湄公河、红河等河流顺流而下的,所以怒江一带有了缅甸的孟族;湄公河有了高棉族;而红河一带,就是我们所说的越南京族了。

  • 比起后来被缅人驱赶的孟人、泰人驱赶的高棉人,红河这一支的孟高棉民族却非常持续——他们早期和大量西瓯越人融合,被中原政权称为——雒(luò)越人,不过正如我们所说,他们虽被叫越,却不是说壮傣语的“百越”人——这就是如今越南人的祖先

雒越人的命看似很不好,因为没多久他们就成了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顺手搞掉的存在,成为了中原政权的一部分——一直到了1000年后的五代、铁血大宋

当然了,在铁血大宋的时代,任何一个政权都是可能独立的,以大宋的本事,能把中原保住都已经算超额完成任务了——至此,越南正式脱离中国。

要知道,越南北部地区,可不是“中国附属国”这样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郡县制管辖下的中国领土,和河南、河北都毫无区别的那种。

所以,正是这1000多年的时间,让中原文化彻底的渗入到了这个族群的骨血中,甚至就像广东广西一样,这里也形成了“城市精英阶层说汉语,农村大众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状况——客观的讲,如果越南直到如今还是个“越南京族自治区”,那么他们应该已经变成如下差不多的样子了——

典型的“壮族普通话”——夹壮 https://www.zhihu.com/video/1209441425320247296

总之,在越南独立后,当地的越南语开始迅速从农村包围城市,逐渐替换掉本来已经大量使用官话的上层——

好玩的是,与之对立的——一直作为附属国或完全独立的云南地区,先后经历滇国、爨氏、南诏、大理等政权后,随着蒙古人彻底扫平大理段氏,终于让云南地区彻底归入中国,成为了一个省——和河南、河北也没有区别的那种。

我看你是不想让我大理帮忙了。

所以,云南地区迅速接受了川、贵一带的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成为了就算北京人过去都能交流的地方

当然,因为复杂多山、多河谷的地理环境,加上本身就存在的“孟高棉”、“壮傣”、“汉藏”等民系的分布,终究导致面积不大的东南亚,难以走向一个统一的国家。

总之,越南孟高棉系的京族人,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说上了自己的语言,最此时的越南语——则早就和那个柬埔寨的烫嘴复辅音无声调语言相去甚远了——


3,中国人最好学的语言是什么?“声调”是中文独有的么?

我们先来放一个视频——是一个越南人的越南语教学节目,比较“越南语与粤语”的异同——

相信有了我前面的铺垫,这里应该不会有人再大呼越南语就是汉语方言了——

但神奇的是,越南语保守估计,也有70%以上的词汇是从中文借来,而表示专业术语高级词汇更是近9成都来自于汉语,越南人称之为“汉越词(Từ Hán Việt)”——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越南河内的胡志明纪念堂前,有这么一串字——

这句话打出来,是——nước 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 muôn năm ——那么这里面有多少是汉语呢?

nước 共和社会主义越南 muôn năm

——其中nước 是国家的意思,muôn năm是“万岁”的意思,除了这两个写成拉丁字母的是越南固有词,关键部分的“共和社会主义越南”,都是汉字词——

你看,越南的英语“vietnam”,其实就是汉语词“越南”的越南读法,一个国家的国号,都用了汉字词——当然,不仅越南,韩国(hangug)、日本(nippon)的国号也是汉字词。

不过到了这里,我相信你一定有个疑问,这个越南语的语法,怎么这么怪?

是啊,上面那句话的语法,乃是“国 共和 社会主义 越南 万岁”,发现没,形容词全都跑到后面去了——你只要把万岁前面的部分倒过来,就通顺了。

其实,这不是越南人标新立异,而是整个孟高棉语,都是一种“形容词后置”语法的语言,所以越南语的核心语法,至今也没“汉化”,保持着自己的说话方式。

就比如,越南语的“女人”为Người phụ nữ,其中Người 是“人”的意思,后面的phụ nữ就是“妇女”两字;再比如“越南语”,写成tiếng viẹt ——其中tiếng 就是“语言”的意思,而viẹt则是“越”这个汉字。

也就是说,越南人和日本一样,也曾长期使用汉字、汉语书写文书,直到你看到的这套拉丁字母体系的出现——

  • 估计有不少人听说过,越南近代曾被法国长期统治,有人也会想当然的认为,这套体系是来自于法国人的构建。实际上,这套体系历史颇为悠久,大约在400年前时,就已经由去越南传教的葡萄牙传教士,为了给底层百姓书写小册子,用拉丁字母搞出了这么一套“扫盲”系统

后来,从法国人到来后——第一本用拉丁字母做成的越南语字典,标志着拉丁越文的正式诞生——

然而,就算法国人大力推广这个被称为“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的书写系统,越南本土文化阶层对此也有保留意见,所以法国的总督也曾颁布条令——

“国语字的推广,对我们与本地人之间的关系扩大更加容易。”
“在所有的公文、行政证件、身份证中,国语字和汉字并行使用。——因为汉字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用它来维系家庭社会、行政组织,尤其是风俗习惯和各种思想信仰、维系越南语民众的精神生活和道德。”

所以,越南真正废除汉字,反倒是如今的越南国父胡志明所建立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才彻底得以实行——而且这项活动推行的异常顺利——原因也很简单——

越南原来的书写系统,太难了。

就像前面说的日、韩语一样,越南语就算汉字再多,他也有自己的词啊,这东西用啥写呢?日语用了表音的“假名”、韩国用了拼音的“谚文”,越南的这个玩意……就有点奇葩了,这个东西叫“喃字”。

还是找回之前那个“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万岁”,如果它写成“喃字”,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就是典型的汉、喃混合写法,第一个字的“渃”就是越南固有词“nước”的“喃字”,它的“若”旁做表音,三点水为表意(越南人早期认为国立于水边),后面的两个奇葩字同样如此,“门、南”作为偏旁表音(muôn năm)“万、年”作为偏旁表意。

我们再看下越南数字的喃字写法——

再比如,这句“我说越南语”(tôi nói tiếng việt nam),前三个都是越南语固有词——

就这玩意,你让个中国人学,他都得以为是不是电脑出了BUG乱码了,更别说对于越南人了。

总之,这套以汉字描写“汉越词”、以喃字描写“固有词”书写方式,最终落得个被抛弃的下场。

当然,是否取消汉字,除了“文化精神”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也有着实实在在的使用便利性问题,就拿音系简单的日语来说,如果取消汉字,别说基础词,就连“校内写生大会”都能和“口内射x大会”完全成了一个写法——“こうないしゃせいたいかい(kou nai sya sei tai kai)。”

这样来看,越南语之所以彻底取消汉字,还能够书写基本无障碍,多亏了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把我们的声调,都给学来了。

总的来说,越南语作为一门外语,确实能够非常规整的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四声八调”系统,这一点不仅远优于日语、韩语,更是比被吹成“古汉语”的粤语,要更为规整的多(粤语声调分裂的更厉害了)。

这也就是本无声调的孟高棉语中,越南语为何成为了一个听起来很像汉语的奇葩。

其实在现在语言学家看来,就算是原始的汉语,很可能也不存在声调——直到如今,我们的同胞藏语、缅甸语两门语言中,声调系统都非常不发达,产生时间不超过800年。

声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直到现在也没人能给出一个定论。但目前看来,前面所说的汉藏、孟高棉、壮泰三族语言,在音系构成上,都是以“辅音(声母)+元音(韵母)+辅音(韵尾)”的“单音节”构成每个基本单元,然后组成词汇、句子。

我们发现,越是声母、韵尾系统复杂的语言,以声调来区分词义的发展就越缓慢。而像汉语、越南语这种在发展中彻底丢失复辅音、韵尾也大量丢失的语言,元音(韵母)系统开始变得发达,声调也发展成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海量的同音词会让人找不到北。

  • 然而,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也同样存在一个奇葩——如果有细心的小伙伴应该已经意识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这三位老哥,你还没说属于什么语言。

那么我们还要从另一个故事讲起了——看累了可以喝口茶,我这两天都写累了——

  • 当年,就在麦哲伦策划那个伟大的环球计划后,他们向西绕过美洲进入太平洋,在太平洋一个无名小岛登陆后——发生的事情让所有船员都非常费解——

麦哲伦的一个奴仆亨利,竟然完全听懂了当地土著的语言——这亨利本是一个葡萄牙人从东方印尼的苏门答腊贩卖来的奴隶,麦哲伦知道,他这一圈,算是有门了。

但老麦没想到的是,他在这一片的小岛上太能作死了,没过多久就被上面的土人砍了——当然,麦哲伦没白混——这里最终成为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命名的殖民地——菲律宾

总之,麦哲伦用他的航海打开了一个位于大洋上的宏大画卷——随着西方人对大洋的继续探索,一片片群岛开始被他们命名,比如太平洋东南的“波利尼西亚”、太平洋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包括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大本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他们惊奇的发现——就这群“亚”中——

东到智利的复活节岛土著、南到新西兰的毛利人、西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北到中国的台湾岛原住民——这波人的语言、体貌,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奇怪的现象让走到土耳其就无法交流的欧洲人大为震惊。

因为这些岛屿大多位于南部,最北不超过中国台湾——一个被冠名以“南岛语系”的民族区域,开始奠定——他们的语言也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发音都是极为简单的一个单辅音单元音构成音节组成多音节单词——Siapa nama anda?Nama saya.——的系统。

然而,就在语言学家对台湾的南岛语系民族进行调查时,他们发现,就阿美族、排湾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赛夏族、达悟族几个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竟然远远大于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到夏威夷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甚至到新西兰、马达加斯加之间的差异

啥意思呢?也就是说,整个南岛语系民族,很可能只是台湾原住民中某个部落跑出去的结果——这个本被以为是“南岛人”分布最北界的区域,反倒很可能是南岛人的源头

不过,台湾一个小岛,也不可能土生土长长出了人——随着分子人类学的兴起,人们发现整个南岛语系民族中,有着高频分布的O1单倍型,这一单倍型最为接近前面所讲的百越民系;除此之外,南岛人有着非常类似的文化习惯——涂黑牙齿、在脸上纹身。

而中国自古就记载,浙江一带的瓯越人——

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卻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不过,比起已经有着高度发达稻作系统的百越人,南岛人文化极度落后,他们一直都没发展出真正的农耕文明,只能以采集为生。个人比较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南岛人可能本与百越同源,却早在新石器时代时期,就与之分裂,最终从浙江一带东渡进入台湾岛,开始了后来的“海洋游牧”生活。

在考古上,中国浙江余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以及杭州一带的良渚遗址,也在学术界更多被认为和壮傣、南岛民族有着强烈联系。

在语言上,南岛语系语言也被认为和古百越的壮傣系语言有着密切关系,只不过壮、傣系语言受到汉语影响,开始变得“萨瓦迪卡”,甚至数数也借用了汉语的系统;而南岛系语言,则发展出了那种独特简单的音系。

总之,大家只要知道,一个从中国浙江一带跑出去的神奇民族“南岛人”,最终彻底霸占了海洋上的小岛,离我们比较近的菲律宾、印尼都是他们的根据地,不仅如此,这群爷还来了个“反占大陆”——大陆上的马来西亚、以及前面图中,如今越南中部的“占城古国”,都是他们的文明。

如果去过越南芽庄,还能看见这个占城人修建过的印度教寺庙“占婆塔”,和吴哥窟的感觉很像。

  • 那么这个占城的结果是啥呢,是的——它竟然最后被独立了的越南给干掉了——

总之,越南以东南亚唯一一个汉字文化圈国家、儒教国家的身份,像中国一样,从北方的红河流域,逐渐占据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成全了自己“两条大河,精耕细作,南国孔孟”的“小中华”状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两个国家的故事,都仍会继续下去。

话说回来,越南这个国家,地形长的,楼也都盖的贼长(土地永久使用,生的越多越往高了盖),人也都贼瘦,关键是,牛也特别瘦……

按理说,故事说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这一部分的小标题,还是要给大家回答下——中国人学啥语言最容易,我们先来用一张图,展示下整个文章描述的东南亚地区各大语系的分布——

整体来讲,东南亚所有语言,都不存在如英语、德语、俄语等印欧语系所存在名词变格(主格宾格与格属格等),也没有动词变位(不定式、分词、人称等)——属于通过词序、虚词等引导的“分析语”(孤立语),这一点和汉语是很类似的。

同时,除了马来、印尼外,因为都是单音节语言,或多或少都有点声调。所以,全世界所有语言中,中国人学习东南亚语言都是相对有优势的,甚至掌握速度要高于虽然借用汉字词众多,却语法相差较大的日语、韩语。

  • 而按照发音难度来说,前面也讲了,缅甸语、高棉语复辅音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烫嘴现象,且受印度语言影响严重。

所以,马来语、印尼语(这俩语言的差别相当于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发音简单、语法简单,而且也已抛弃了拿阿拉伯字母改的爪夷文,用了拉丁字母,整体来讲,是大部分外语学习者公认的“容易语言”。

然而,如果说文化亲近感、发音相似性、语法相似性来说,越南语无非都是和我们最接近的外语,只要攻克它那个软绵绵湿哒哒的发音关(元音系统发达,音调紧喉),后期学习相对会一马平川。

而且,越南语的汉借词,也是研究古汉语发音的宝贵材料,对你研究文学作品、日语韩语都有极大帮助。

总之,中日韩越四门根源上完全不同的语言,却因为中国文化、汉字文化和汉语牢牢的绑定在一起——比起那些远房的亲戚,这些邻家的兄弟,或许才是应该最后走下去的。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所以,我废了这么大劲,写这么长一个文章,是为了啥呢。

因为要做一门生意,关于整个汉字文化圈,尤其是同越南进行文化、语言交流的项目,正招募合作者,只要你有兴趣——

联系方式,微信ansenyao6109,添加请标明来源。

累死我了,期待春天。


user avatar   evi1z0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面这四门语言,两两之间没有任何确定的发生学关系(日韩存疑),是由完全不同的语言发展而来:

1、越南语(喃字书写)

2、朝鲜语(汉谚混用)

3、日本语

4、僮语(方块字)




下面这三门语言一家亲,由原始汉藏语发展而来:

1、中文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2、藏语

སྐྱེ་བོ་རེ་རེར་གསལ་བསྒྲགས་འདི་ནང་བཀོད་པའི་ཐོབ་ཐང་དང་རང་དབང་སྟེ། མི་རིགས་དང། ཤ་མདོག། ཕོ་མོ། སྐད་ཡིག། ཆོས་ལུགས། སྲིད་དོན་བཅས་སམ། འདོད་ཚུལ་གཞན་དག་དང་། རྒྱལ་ཁབ་དང་སྤྱི་ཚོགས་ཀྱི་འབྱུང་ཁུངས་། མཁར་དབང་། རིགས་རྒྱུད། དེ་མིན་གནས་ཚུལ་འདི་རིགས་གང་ཡང་རུང་བར་དབྱེ་འབྱེད་མེད་པའི་ཐོབ་དབང་ཡོད།།


3、缅语

လူတိုင်းသည် လူ့အခွင့် အရေး ကြေညာစာတမ်းတွင် ဖော်ပြထားသည့် အခွင့်အရေး အားလုံး၊ လွတ်လပ်ခွင့် အားလုံးတို့ကို ပိုင်ဆိုင် ခံစားခွင့်ရှိသည်။ လူမျိုးနွယ်အားဖြင့် ဖြစ်စေ၊ အသားအရောင်အားဖြင့် ဖြစ်စေ၊ ကျား၊ မ၊ သဘာဝအားဖြင့် ဖြစ်စေ၊ ဘာသာစကားအားဖြင့် ဖြစ်စေ၊ ကိုးကွယ်သည့် ဘာသာအားဖြင့် ဖြစ်စေ၊ နိုင်ငံရေးယူဆချက်၊ သို့တည်းမဟုတ် အခြားယူဆချက်အားဖြင့် ဖြစ်စေ၊ နိုင်ငံနှင့် ဆိုင်သော၊ သို့တည်းမဟုတ် လူမှုအဆင့်အတန်းနှင့် ဆိုင်သော ဇစ်မြစ် အားဖြင့်ဖြစ်စေ၊ ပစ္စည်း ဥစ္စာ ဂုဏ်အားဖြင့် ဖြစ်စေ၊ မျိုးရိုးဇာတိအားဖြင့် ဖြစ်စေ၊ အခြား အဆင့်အတန်း အားဖြင့် ဖြစ်စေ ခွဲခြားခြင်းမရှိစေရ။ ထို့ပြင် လူတစ်ဦး တစ်ယောက် နေထိုင်ရာ နိုင်ငံ၏ သို့တည်းမဟုတ် နယ်မြေဒေသ၏ နိုင်ငံရေးဆိုင်ရာ ဖြစ်စေ စီရင်ပိုင်ခွင့်ဆိုင်ရာ ဖြစ်စေ တိုင်းပြည် အချင်းချင်း ဆိုင်ရာဖြစ်စေ၊ အဆင့်အတန်း တစ်ခုခုကို အခြေပြု၍ သော်လည်းကောင်း၊ ဒေသနယ်မြေတစ်ခုသည် အချုပ်အခြာ အာဏာပိုင် လွတ်လပ်သည့် နယ်မြေ၊ သို့တည်းမဟုတ် ကုလသမဂ္ဂ ထိန်းသိမ်း စောင့်ရှောက် ထားရသည့် နယ်မြေ၊ သို့တည်းမဟုတ် ကိုယ်ပိုင် အုပ်ချုပ်ခွင့် အာဏာတို့ တစိတ်တဒေသလောက်သာ ရရှိသည့် နယ်မြေ စသဖြင့် ယင်းသို့ သော နယ်မြေများ ဖြစ်သည် ဟူသော အကြောင်းကို အထောက်အထား ပြု၍ သော်လည်းကောင်း ခွဲခြားခြင်း လုံးဝ မရှိစေရ။


user avatar   song-zhu-sh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语言学知识的网络讨论里最热门的月经题目莫过于——XX方言更接近古汉语,或者更无知者干脆声称“XX方言是古汉语”等等。但实际上,汉语语言学泰斗王力在《汉语史稿》里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而且给出了明确的结论:

汉语的所有方言,无论官话、吴、粤、闽、湘、客家,都不是古汉语,也都完全不接近古汉语。

这个结论为什么不是废话?因为王力先生很早就发现,汉语所有方言都经历过一个共同的、有明确规律的时代剧变,正是这样的变化显著划分了汉语的时代;更重要的是,汉语内部的演变,是对全人类语言都适用的普遍性规律,它正是语言经历时代演变的重要标志。这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语言学上的所谓“元音链式迁移”,从外在特征来说便是所谓的“元音高化”。

什么叫元音的“高低”?我们用元音图来解释:

元音越“高”,表示发音时舌头向上抬升的程度越高,发音时抬升舌头往往会自然地缩小口型,所以元音的高度一般等于元音的“开口度”,也就是在上图里标注位置越高的元音在语言学里也越“高”。如果你发音时不做任何动作,纯粹把嘴张开,你发出的就是上图左下角的[a]。而当你把舌跟抬高,再加上前后的运动和嘴唇的动作,你便能发出其他所有的元音。

而元音高化的含义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往往是上百年的尺度),人们说话时会越来越倾向于抬高舌位,缩小口型,导致语言里的元音[a]逐渐变成[e],[e]变成[i]等等。这是在全人类社会都会发生的现象:人类社会越脱离封闭和隔离,文明程度越高,人与人的交流越多,人类的语音也就会越会往元音高化的方向演变。原理也很容易想象:人们对话时越需要抬高语调、加快语速,也就越倾向于省力、高效的语音,自然更青睐于[i]这样口型小、发音快的元音,而非[a]这样口型大、响度大的底层、本能性语音。

一般来说,开音节、长元音比闭音节、短元音更容易高化(短元音可能会走相反的“低化”路线,这里不做讨论),世界语言中的元音高化一般遵循以下的路径:

  1. 原低位元音变成高位元音,通常分成前后两条路径:前 a-ɛ-e-i,后 a-ɑ-ɔ-o-u。
  2. 已经在高位的元音会分裂,变成一高一低的双元音,如英语的i-aɪ,ou-aʊ。
  3. 原本分裂的双元音会聚拢到中间(也可以理解成双元音中低的一方被高的一方同化),如英语中ai-eɪ,au-ɔː。
  4. 原高位的后元音u会被“拉”向前元音i的位置,可能如英语中u腭化为ju,也可能如法语或汉语产生出i位置的圆唇元音y,或者如日语的圆唇u去圆唇成su、tsu中的元音。

在英语、法语中,元音高化的痕迹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单词的拼写上(只是英语没规范过正字法,导致演变程度不一的单词的拼写都停留在起始状态)。比如英语里相对有规律的ee-iː、oo-uː,法语的例子更典型,如ai-ɛ、au-o、oi-wa、ou-u、u-y等,都符合上面的元音迁移规律。

在汉语中,提到元音高化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爸妈”向“父母”的演变了。汉族人从上古时代起就一直把双亲叫做“ba ma”,并起了“父”“母”两个汉字。但随着语音的演变,这两个汉字的主元音从a一路变成了u,但底层口语中这两者依然是“ba ma”,于是后来才重新设计了“爸”“妈”两个汉字来表达它们的原始读音。

而在王力的时代就已经发现,元音高化同样是汉语所有方言的共同规则。比如中古到现代汉语经典的演变链条:ɑ(果摄)—o,o(遇摄)—u,在官话、吴、粤、闽、湘、客家方言中全部存在,说明现代所有汉语方言都已经经历过元音迁移,也都早已进入了现代汉语的范畴。

相反,在日本、朝鲜、越南语言的汉字音读词中,由于音读更多是作为外来语在书面上记录,三者都没有发生汉语口语里的演化,于是“罗”在日韩越语里元音依然是a,“古”的元音依然是o,这也成了区别汉语与域外方音的最显著标志。比如我们常说抗战时日本人说“大大的”,这是日军用日语语音模仿汉语的所谓“协和语”,实际要说的是“多多的”,但“多”在汉语里早已高化成了“duo”,在日语里元音却依然是a,这就明显体现了中日语言间的分歧。

无知者往往看到某方言的某一个特点与中古汉语“相似”便妄下“X方言接近古汉语”的结论。但实际上,从元音高化这个语言最本质的历史演变标志来看,很多方言的演变程度都比普通话还要激进。就以民科重灾区粤语为例,广州在明清几百年间都是中国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枢,所以广府方言的演变不可能不激进。广府粤语不但发生了汉语共通的开音节“a-o”演变,乃至连闭音节ang、an、ak都高化成了ong、on、ok。官话在中古之后元音显著的变化只是后元音高化这一条路线,而广府话已经发展到了高元音分裂和分裂元音聚拢这一步,比如高元音i在广府话部分声母后分裂成了ei,u分裂成了ou(我家乡的南宁白话都还没有分裂),双元音ai、au在广府话中也部分聚拢成了oi、ou,导致中古的遇摄和效摄在广府话部分声母后里不分(刀/都、冒/墓)。


user avatar   nan-jue-t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也算不上啥没有语言学知识不会相信的内容,就感觉比较有意思。

和它

和它

不是一家子(指不是一个语系)。

反而和它

和它

和它

和它

是一家子(闪含语系)


user avatar   xu-wen-bin-98-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真的没有所謂“最優秀的語言”。人類的自然語言中,不論是漢語、拉丁語這類有重大歷史文化意義的語言,還是巴布亚島上的原住民語言,都有着近似的表達能力。許多人感覚自己母語最優秀的原因只不過是他們对自己的母語最了解而已。那些吹嘘中文如何比英語“先進”的文章只能用狗屁不通来形容。


2)也真的没有所謂“最古老的語言”。人類的自然語言都差不多古老,都是随着人類進化同步誕生的,都有数十万年乃至数百万年的歷史。但書面語的誕生確实有先後的区别。漢語書面語的誕生属于世界上最早的一批。


3)中小学英語老師教你的“濁輔音”其实都是清音,英語中也不存在所謂的“濁化”現象。“清濁音”和“送气”在語音学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英語也没有所謂的“将来時”,只是和漢語一樣,用虚詞表達将来的状態。


4)对中国人来説日語並不容易学。發生学上,日語和漢語没有任何関係。日語的語法句法和基本詞彙与漢語迥異,反倒是漢語和英語在語法手段上有不少相仿佛的地方。日語只是从6,7世紀開始受中国文化影响,借入一些漢語詞彙和漢語的書写系統罢了。我个人覚得中国人学習日語的難度与学英語的難度没有明顕差别。


5)語言和文字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文字不会影响語言的性質和分類。同一種語言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書写(比如内外蒙古的蒙古語)。不同的語言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文字(比如漢語和日語)。世界上至今還有許多語言没有明確的文字。


6)北京話真的不是所谓的“金元虜語”。現存的漢語方言真的没有任何一種是所謂“唐朝的官話”。現代漢語方言都是兄弟姐妹的関係,与中古漢語相比各有各的存古和变異。北京話除了“薩奇馬”,“格格”等借詞外没有受到滿語任何影响,入声消失和兒化産生都是北京話自身發展的結果。按照某些“方言吹”的理論,吴語前後鼻音不分,粤語平翘舌不分以及吸收大量壮語借詞,这些也应該問問原因。

ps,那些宣称粤語更適合朗誦唐詩的“粤吹”可以先去唸唸《憫農》,《元日》等中古遇攝的詩。粤語在中古遇攝的押韻上遠不如普通話。


user avatar   zdimz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跟语言学科研相关的问题。这一点不仅仅很多普通人不能理解,甚至有的低水平语言学学者也不能完全理解。

研究一种(小众、原生、少数民族)语言不一定需要母语者。

我记得有一个明星叫汪涵的,他应该是湖南人,所以对湖南的方言保护特别有热情,而且还启动了一个方言保护计划,请一些语言学者来记录和保护方言。刚刚上网查了一下,这个计划叫“響應”计划。这个计划其实挺好的,保护方言也是让人开心的事情,但是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1]

万事开头难,开展“響應”计划最艰难的是在他们团队创建初期,因为做的是湖南方言,所以要找的所有学者和专家,必须是湖南籍的,“如果一个江苏的语言学家,他去湖南做语言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听都听不懂,更不要说做研究或者记录了

这句完全不专业的话让我对“響應”计划的印象大打折扣。并且对这种外行指导内行的现状感到生气。

国际上,成功的非湖南籍的湖南方言、语言专家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其中,我的学生时代的老师之一,曹茜蕾(cáo xīlěi, Hilary M. Chappell)教授就是其中一个。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她对湖南的瓦乡话的语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当然,她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湖南省,她发表过汉语书面语、官话、粤语、闽南语以及汉语语言类型学的诸多研究,是国际汉语语法界最重要的专家之一。同时她为人亲和力很高,大家都很喜欢她。


再说一个例子,一个语言学圈内的例子,来自一个实力平平的大学老师。我一个同事原来在国内念大学的时候,想报考某学校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生。结果被其大学老师秒劝退:

“你一个汉族人永远学不会少数民族语言的!”

我的同事听了以后很受打击,但是却不信这个邪,毅然决然地跑到国外念研究生,目前已经发表多篇少数民族语言的高质量论文。我听了这个故事,觉得那个老师飘了,想直接给一拳。


我在不同的场合都表示过,一个语言学的学生,不应该上来就研究自己的语言。假设我是博士生导师,我会禁止我的学生以自己的母语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仅仅研究自己的母语,很可能会被局限在一个框架内,既不能有效地拓宽视野,又很难积累足够多的语言研究经验。而且,往往研究母语的人因为过分自信,对语料库的建立十分疏忽,甚至连自然语料的转写都极其怠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研究水平远远不及一个非母语者。母语者的优势实际上在研究中与非母语者的并不明显, 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作为一个学生,要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一个自己完全不会的语言。等到自己的实力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再回来看自己的母语,也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看一下中国境内藏缅语的研究学者,成就最大、产量最高的学者几乎都不是母语者。比如孙天心老师,前年被评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对嘉绒语组的贡献是无人能比拟的。孙天心老师是祖籍山西,台北出生的根正苗红的汉族人。他对各种藏缅语的描写是后辈们的典范。


法国语言学家向柏霖(Guillaume Jacques),是一个有着布列塔尼和越南血统,在巴黎出生的法国人。但是他却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嘉绒语研究最全面、最深入没有之一的人。虽然我刚刚已经说了孙老师是无人能比拟的,但是向柏霖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无人能出其右的人(向柏霖的学生鹅师也是一个例子)。


我们再看看国内的田野调查之王,素有“大树”之称的戴庆厦教授,他是福建仙游人,但是对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作出了相当卓越的贡献。而且戴教授的学生众多,其中不乏母语人,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超越戴教授。

母语研究者中,优秀的学者并不是没有,但是大部分给人的感觉是视野较为狭隘,并且因为某些原因,基础不够扎实。最优秀的母语研究者往往也研究了不少非母语,比如南开大学的意西微萨·阿错教授,是一个成功的藏语研究者,但是他的研究范围也包括倒话、五屯话以及其它藏语方言的研究。正是因为研究范围拓宽了,自己的水平才不断提升。



这也是给有志于做田野语言学的同学提个醒。你不一定非要是母语人,才可以研究那门语言。最近,我收到不少私信都是担心自己不是母语人,做不好田野调查的。我一般的回复是:不是母语人就对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言学家的话。

参考

  1.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78912

user avatar   zhong-chen-79-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修正一个小错误,主流认为,英语中的b、d、g是浊音,且总位于语流的前端,如boy、dog、gill等,与普通话中的ba、da、gai等是不同的,当然,像speak、stick、Scott这样的爆破音就确实只是从送气变成不送气,而非“浊化”。


关于现代汉语部分第一点,补充一些资料。


说一些汉语有关的小知识。

一、现代汉语

  1. “今天星期天。”名词星期天作谓语。“明天我回来。”明天是主语,主谓短语我回来作谓语。
  2. 可以用很、好、太、真等程度副词修饰,而雪白则不可以,因为前者是性质形容词,后者是状态形容词,本身已经表示特定状态和程度。同样地,清清楚楚小里小气等也不能用程度副词修饰,它们是由清楚小气这些性质形容词通过重叠而变成的状态形容词。
  3. “鸡吃了。”有双重含义,一是回答上文,鸡吃了(某种东西),一是鸡被吃了。
  4. “她掉了几滴眼泪。”不是施事主语,并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只是与之相关,被称为“中性主语”或者“当事主语”。同样的盖房子(结果)、避雨(原因)、熬夜(时间)、当班长(类别)中的宾语皆是中性宾语,而非受事。当然,除了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外,还有受事主语施事宾语。撇开把、被字句举两个例子,这个好机会(受事主语),你可别错过了;天上飘着白云(施事宾语)。前者是主谓谓语句,后者是存在句
  5. “我骂他笨蛋”是双宾句,“我骂他是笨蛋”是兼语句;“我请他来”是兼语句,“我知道他来”是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
  6. 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着(著)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泛动词,有穿、碰、燃、用、写、画、记载、标出、建立、击中、显现等义。在很多南方方言中也有类似例子,比如在我的家乡话中,动词吃后的宾语可以是饭,还可以是水、饮料等,量词条不仅可以修饰马路,还可以修饰人、猪、鸭子、杯子、桌子等。英语中也有get等万能动词
  7. 蜡烛是一个,由两个语素构成[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单说单用)的音义结合体]蝴蝶是一个(成词)语素[蝴没有含义,与蝶搭配才有意义]。
    ②狼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能单说单用,独立成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
    ③买东西短语[短语是由词构成的、没有语调的单位]洗澡理发[叫做离合词,虽然中间可以像短语一样插入成分,但澡、发都是不成词语素,不满足构成短语的条件]
    语素→词→短语(词组)→句子。
  8. 奶奶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妈妈合成词,有两个语素。
  9. 女国音是北京话的一种口音,流行于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人群,尤其是女中学生中。特点是将部分现在读团音的字发成尖音,如喜欢(sǐhuān,为了方便就用汉语拼音表示,注意这里的读音不是,而是的声母直接和相拼)、搞笑(gǎosiào)、精神(zīngshén)、爱情(àicíng)。有种看法认为,北京少女爱美,在发音过程中下意识或者有意尽量使开口幅度减小,发音趋细,从而迫使j、q、x等发音位置前移,形成女国音,听起来嗲嗲的。另外说一下,北京话≠普通话任何北方话都不是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0. 很多南方方言虽然n、l不分,但当声母后有细音i作介音时,通常是分n、l的。如年、黏等,发音时鼻腔出气。某些方言在发元音时,鼻腔和口腔的通道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我们称之为口鼻音鼻化音。海南话有所谓吸气音(内爆音)的存在,部分声母发音时是吸气的,而其后的韵母是送气的,发音非常困难。
  11. 元音乐音,波形有规律,辅音噪音,波形无规律。声母不等于辅音(声母包含零声母,而在普通话中辅音ŋ不做声母只做韵尾,辅音n做作声母又做韵尾),同样韵母不等于元音(韵母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现代汉语中全浊声母已全部清化,发音时声带不振动,之所以我们发b时会感觉声带振动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把b发成bo(波),加上了一个会使声带振元音o。
  12. 汉语拼音中的y、w不是声母零声母字,韵母是ieuen,当然国际音标应写成uən,所谓的(yue或者üe)最好用国际音标写成。90%以上的人(包括很多北方人)对元音e[ɤ]的发音都是不标准的,这是一个半高元音,而很多人发音时舌位很低,比如哥哥,你把舌头往上提靠近硬腭,发出的很欠打装嫩的音才是标准的。
  13. 普通话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分别是55、35、214、51。调值决定调类,方言通常是从古平上去入四声往下根据调值不同分为不同的调类。方言中和普通话调值相同的不一定属于同一个调类,反过来,调类相同其调值可能有异,各方言之间如是。
  14. 腌臢(āza),(ǎo),(bì),(chà)那,豆(chǐ),捯(chì),(cūn)裂,鞑靼(dádá),句(dòu),咄咄(duō),引(háng),沆瀣(hàngxiè),(guì)鱼,一丘之(hé),(hàng)道,回(hé),攻(jié),(mǐn)勉,龃龉(jǔyǔ),一(pán),(qìng)家,(sāo)丝,畏( xǐ )不前,(xié)韵,疆(yì),( zhí)骨,可汗(kèhán),阏氏(yānzhī),大月氏 (yuèzhī),龟兹 (qiūcí) ,万俟(mòqí),冒顿(mòdú), (wěi) 水 ,靺鞨(mòhé) ,(yuān)毒,皋(yáo ),妇(hào) ,姓(zhā )/(qiú)/(xiè)/(cháo)/(dá)/(qiè)/(xì)/(xiǎn)/(yù)/尉迟(yùchí)。
    其中,黾勉,龃龉,引吭的上声字位于语流的开头,发生音变,国际音标用宽式标为[min214miɛn214][ʨy214y214][in214xɑŋ35],而用严式则标为[min214-35miɛn214][ʨy214-35y214][in214-21xɑŋ35],黾、龃在词中的调值变成35,引在词中的调值变成21,当然如果只追究单字的正音,那么忽略这条说明即可。

二、古代汉语

  1. 文言是以先秦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有些学者将其称为“古代汉语”。后世的文言文其实都是拟古之作,被纳入“古典文体”的范畴。先秦两汉的著作极其古奥,而后世的所谓文言文则易懂得多。
  2. 小学是相对于显学而言的,在古代有三科: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在明清因为文字狱等原因,“考古”的小学得到极大发展。
  3. 古代的注音方法
    ①直音:是直接用同音字来注音。如:单,音善;父,音甫。
    ②譬况:是拿一个字作为参照,说明要注音的字跟那个参照字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如:哄,读近鸿,缓气言之;辚,读近邻,急气言乃得之。(具体怎么发音并没有说清楚)
    ③读若或读如: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提示要注音的字的读音。《说文》:“哙,读若快。”(不准确)
    ④反切:又叫“反语”或“切语”,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X(被析字),AB切(隋唐前用反)。A是反切上字,定声母;B是反切下字,定韵母和声调。如:冬,都宗切。用古反切推今普通话读音有两种情况:一是音和切(能直接切出被切字今读音),一是类隔切(不能切出被切字的声韵调,如蓬,薄红切,关于具体怎么拼读,大家可以百度类隔切拼读)。
    另外还有一种叶音法,为了押韵等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生拉硬拽,是不值得提倡的。
  4. 汉语语音分期
    ①先秦两汉以前称上古音,以《诗经》《楚辞》用韵和《说文》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
    ②魏晋南北朝隋唐称中古音,传统声韵学称为今音,以《切韵》(隋陆法言编纂的韵书)系韵书和唐诗用韵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
    ③宋元明清称为近代音、近古音,又称北音,以《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编著的韵书 )和元代北曲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
    ④二十世纪以后称现代音,以北京音系统 (普通话系统)为代表。
    上古时期没有专门的韵书,现代学者最多只能通过中古音去反推构拟,据说上古可能存在复辅音(如kl,bl等)。《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切韵》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5. 在上古并不同音,前者是ʔjag,多用于人名和代词前,后者是gwjag,多用于地点处所词前。当然两者在先秦就有混用的情况。
  6. 这组繁简字在古代就存在,两者既不是古今字,也不是异体字,更不是通假字,但两者因音同形近在古书中常通用,用的地方通常可以换成,但表示“干肉”一义时则只能用。此外,也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古已有之,承担了不同的含义,只是简化时同音替代将笔画多的字的意义移植到笔画少的字上而已。
  7. 莫暮然燃,它蛇要腰縣懸皆是古今字的关系,后者承担了前者(古字)的本义。注意这里的“今”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现在。嶽岳恥耻俛俯媿愧線綫邨村骵体脗吻曐星螡蚊粧妝汙污是古已有之的异体字,意义完全一致,可互换。寘置遊游沽酤这些现在看起来同音义近的字,都不是异体字。是由鐘鍾二字简为一字,前者是乐器,后者是酒器。
  8. 这个所谓的简体字实际上是最初就有的古字,后来加上雨字头造了个表示天气的新字,分走了古字的本意,而则仅表示假借义云说
  9. 在古代,消息最初是消长的意思,睡觉睡醒了的意思,最初是批评议论的意思,在上古是倒下的意思,原字是,后渐取代原字,扫除的意思,(送)财物的意思,而才是贿赂的意思,离开的意思,才是去(到)的意思,悬赏征求的意思,把东西卖出去的意思,坐着打盹的意思,眼泪泗/洟才是鼻涕才是本义是临水照看自己的面影,后来此义写作的本义是小麦的的本义是来往的来,来往的反而是字的假借义,而麦(麥)的声符是来(來),两者相混,同样的,的本义是(也就是),的本义是应酬,慢慢两字含义相混,本义是督促,而后引申出催促快做以及副词赶快的意思,先后与音义相通,原是拾取的意思,本义是头额本义是头顶本义是道路本义是前往,到(造访便是保留了古义),的本义是好吃的本义是生孩子的本义是判决罪人盛食物的器物的本义是(两者是古今字),的本义是盾牌的本义是貌美的本义是就食(小腿),大腿作量词最初是修饰植物的,如葱五十本
  10. 生死肉骨是使死人复生,使骨头长肉分别是动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与皮肤、头发、人等没有任何关系,最初指兽皮,才是人皮。尔欲吴王我乎是欲臣妾我也,中的吴王臣妾皆是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死国可乎死节之臣,中的为……而死,是为动用法的一种,同样,夫人将之,是给(替)……开启它,遂置姜氏于城潁而之曰,是向(对)她发誓,都是为动用法。
  11. 古代的左耳旁和右耳旁含义是不同的,左耳旁写成单字是与山有关,如阴阳陆阪陂陡陟陵阡陌隅隘隰,右耳旁写成单字是与城市有关,如都邦鄙郑邛郢郭邺郦邯郸郴邵邬郤。
  12. 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即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如良庖更刀,族庖更刀,吾三省吾身。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情况逐渐发展,义为一天天地,如公家以窘,而民以穷而怨。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用来追溯往事,如卫不睦,故取其地。
  13. 不能连接名词,出现这种情况时,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不,两字分别是养蚕穿衣的意思。可以连接主谓结构,表转折或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14. 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做宾语必须前置,放在助动词(能愿动词)介词前。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凝固结构如/若/奈……何的意思是对……怎么样,其中,如/若之何还可以表示怎么(样),作状语或谓语。何+名/动+之+形/动译成怎么这样……怎么……这么……,如许子不惮烦(怎么许子这么不怕麻烦,许子,许行),大姊深也(大姊怎么藏得这么深)。
  15.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并不像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那么严格,事实上从先秦起,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就已经逐渐从前置向后置发展,出现两种情况并存的现象。这种发展在秦以后就已经完成。汉以后的文章中出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是文人为了仿古,宾语后置才是实际情况。仿古之风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比如唐朝就已出现第三人称他,但文人在文章中仍效仿先秦用指示代词其(定语)、之(宾语)、彼(主语)。
  16.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我、余、予主、宾、定主、定、前宾卬、朕主、定。其中我、余单复同形。另外,寡人、不穀、孤、臣、妾、僕、愚等谦称相如等自称其名常代第一人称。
    ②第二人称代词:女(汝)、若主、定主、宾、定而、乃定。另外,子、君、先生、陛下、足下、大王、将军、公等敬称太白、子瞻等称人其字常代第二人称。
    ③上古没有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之、其、彼指代第三人称,准确翻译是那人/物(的)在上古的意思是其它、别的,在唐代才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
    ④人称的复数标记法:一是我、余和大部分第二人称代词均可表示复数,一是在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等、辈表复数,如吾侪、若属、汝曹
  17. 指示代词
    古代没有判断动词为表近指的指示代词,译为这(样、个……),主、定、宾、谓。
    ①近指代词此主、宾、定斯、之、兹定、宾。
    ②远指代词彼指代性强,做主、定、宾。夫指示性较弱,以做定语为多。表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个、那种、那些,常做定语。
    ③特殊的指示代词:若(定)、尔(谓、宾)、然(谓)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或那样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性质,相当于于是、于之、于彼,用在句末作补语诸,之于之乎的合音,一般也认为兼有代词和介词的性质。
  18. 粤语、吴语、湘语、客家话、闽南语、晋语、赣语、各种官话等与普通话一样皆受到了古汉语的影响,亲如兄弟。现代南方的八大方言都是由北方的华夏族或后来的汉族向南方迁徙发端的。各个方言对古汉语的保留程度不同,不存在某一方言是正统的说法。其中粤语、客家话中的入声字保留了-p、-t、-k等塞音韵尾,注意这里是国际音标,用汉语拼音表示为b、d、g,而且并不发出声音只是在唇、齿、舌根等形成阻塞。吴语、晋语的入声字保留了喉塞尾ʔ,可能是喉咙阻塞,湘语的入声字基本上没有塞音韵尾,但一般会发得很短促,被戏称为伪入声。吴语和湘语保留了全浊声母。当然也不能说粤语最接近古汉语,因为粤语在中古声母方面流失和嬗变较多,且受到了壮语等兄弟民族语言的影响,无法量化每种方言对古汉语的保留程度。
  19. 中国大陆人(当然除了港澳台的小伙伴)并不是生来就能看懂繁体字,只是以前不经意间见到过或者通过语境推测出结果而已。如,竈癡闆憂芻叢酆纔鹽鑰齋懺蠶鞏癥樁彙繭鬱薑遷竅瓊憲釁摺棗鑿書晝畫,能完全认出的人毕竟不多。

有空再更。


写在最后。

本人是中文系的一枚小小的本科生,想要分享一些初学时觉得很不可思议的小知识,但若深入探讨难免力不从心。但我对语言学很感兴趣,一定会努力扩展知识面的。另外,希望所分享的能激起大家对汉语的热爱。

另外,介绍一些著作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

王力《汉语史稿》《中国现代语法》《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

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

两个网站

汉典网(汉字相关)复旦大学中华文明数据中心


一定会打开新世界的。:)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通话其实没有“第四声”。他们普通话的“第四声”其实是我们汉语的“第三声”。

补:评论里有同学很认真。很感动。所以我就更正一下。

严格地,应该说:普通话只有三声,所以哪来的“第四声”?(普通话所谓第一、第二声,是同一平声的阴阳两调)


user avatar   ma-cheng-28-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对音韵感兴趣而稍微了解了一些语言学知识。

当粗知了一些历史音变现象,真的有眼前打开新世界的感觉。

父母即是爸妈,呜呼等于啊哈,一些口语基础音原来几千年都没变过! “沐猴”不是猴洗脸(猕猴的音转),“首鼠”也跟耗子没关系(=踌躇)。蹁跹盘桓蹒跚婵娟这些很可能是同源词,而表示下垂义的“委随”可以衍生出逶虵、逶夷、逶迤、委移乃至委蛇、倭堕(髻)这么一大堆……

都说清代学人皓首穷经于故纸堆中是政治文化高压下万马齐喑的悲剧(不否认有此因素),但现在我能理解那些初步摸索出古音之学的学者(顾、戴、二江、段、朱、孔、二王),当他们忽然发觉上古经典里有多少千年来解释不通或者被牵强附会之处,以古音通假现象入手即可豁然开朗,而诗经那些必须“叶音”才能读顺的韵脚,其实也只是古今音变所反映的岁月悠悠……那种感觉也应该是如溯历史长河上行而初见宇宙洪荒吧! 朝闻道,夕死可矣。圣人的真义就这样被揭开了面纱的一角,则为此而穷我辈一生,不值得吗!?这还管什么俗世啊?

说的远啦……回到本题。

虽然初学语音的每一天都会有“竟然这样”的炸裂感,但迄今为止,最让我震惊的一件事(而且似乎本题下还没人说起)是——

“格林定律”(Grimm's Law)的格林,就是《格林童话》的格林! 主要是哥哥雅各布的贡献,不过弟弟威廉是重要的合作者。

格林兄弟的本行是语言学者,而《格林童话》是他们搜集语言学材料时捎带手编的……

格林定律在语言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任何一本比较语言学的书头三章一定会讲吧。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一个与全球最一线“语言学家”们有第一手接触的外行人看来,此学科最有趣的“事实”就在于,起码在中文世界里,“语言学”根本就不是一个学科,甚至不是一个学术上逻辑相关的学科群的统称。


既然此问题是面向“没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大众,就说个最显著的好了。


定义一个学科,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即区分其所研究的“客体”。

而在“语言学”这个逻辑相关性不强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下,主要有两大研究“客体”。一是“人类语言”,二是“某语言”或“某些语言”。


这么说可能还是不够形象,不如打个比方。

“人脑”是CPU;

“人类语言”是该CPU一项主要功能,如“逻辑计算”,或基本命令架构;

而“某语言”对应的则是类似C++这种具体的高级语言。


对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客体的那一部分语言学,CPU的结构是个黑箱。研究过程,可能会从类似C++这种特定语言的某些语法现象和执行结果出发,去往回分析为何该CPU会有“逻辑计算”这个功能,分析为何其有这样那样的“基本命令架构”,以及它是如何实现这种功能的。其研究终极目标是解开CPU这个黑箱。

这部分语言学,说到底,研究客体是“人脑”,或者更准确地说,“人类认知”。之所以人们会将语言学视为认知科学(确实是一个逻辑和终极目标高度相关的真实学科群)的天然组成部分,也是因为此。


而对以“某语言”/“某些语言”为研究客体的那一部分语言学,更关注类似C++这种具体语言的各种特征和现象,如发展历史、演化、特征、归类、分类、文化属性、社会属性,等等。

对这部分语言学,“人脑”和“人脑的语言功能”,并非其研究的客体。解开人脑这个CPU黑箱的真相,也并不是其研究目标。


把这两大类学科,统称为“语言学”,对我这样一个extremely well-informed的外行人而言,是一个始终觉得很神奇的事情。这在我看来,就像是把“天体力学”和“星相学”统称为“星星学”一样奇怪。或者,继续沿用本答文中的比喻,这就像是把“某结构未知CPU的逆向工程学”和“Python的历史、发展和应用”两门课,放在一本书里面讲授一样。

而在我看来,第一种语言学,才该算是比较核心的真·语言学。后一种语言学,自然也不假,研究也很有意义,仅是归类略奇怪。被归类到“某语言学”怕是更合适,如“汉语学”、“英语学”、“汉英比较学”等等。由此,我始终都觉得“汉语语言学”是个略有误导性的说法。称其为“汉语言学”应该更恰当。相对而言,英语名称可以更有区分性,即,Linguistics就是Linguistics,English Study就是English Study。

但依然,如最开始所说,这只是针对完全彻底的外行人的科普,于是这种分类简单直接也粗糙。前一种语言学,到底包括哪些学科哪些内容,又需要进一步定义。比如说,语音学/Phonetics算么?通常来说,自然是算的。但又一想,它并不直接研究大脑的语言功能。但再一想,人对不同“音”的区别对待,本就是个大脑的主观功能,也就又相关了。

我们甚至不能说,一切Chomskian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们自认为在研究的内容统称,就是前一种语言学。一方面,Chomsky在某种程度上,说了一套不证自明的废话(我至今仍坚信,他的不少反对者们,反对的根本原因是根本没明白他说的到底是什么,于是一直在反对一个自立的稻草人);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该领域的发展阶段,甚至可类比前牛顿时期的物理学,还相当初级。Chomsky、Gleitman等人,或许可类比物理学界的亚里士多德等人,而该领域的爱因斯坦,甚至是牛顿,恐怕还未出现。甚至我们都无法确定,在牛顿出现之前,该领域就已经和更广泛的其他学科相融合了,或者彻底改变了研究方法论。这些都不好说。


而本答文最开始,“事实”二字之所以加引号,意为此事并非事实,仅是我作为一个外行人的主观结论罢了。在“语言学界”,并非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事实”;或者更准确地说,很多人可能明知这个“事实”,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主动/被动回避该“事实”,或者觉得是否将此“事实”做进一步处理,并不重要。


对外行人来说,此“事实”是否是事实,以及此“事实”的存在本身,依然并不重要。若有些科普的意义,可能在于两点:

1,有一种常见说法,说“语言学”是一个典型的“文理交叉学科”。先不说文理之分这种中学阶段的概念是否合理,此处姑且先认可了这种划分。现在外行人就该明白了,“语言学”并非是一个典型的“文理交叉学科”,而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研究客体是一个自然存在),和一个大概率上的文科的无关统称。

2,当一个人声称TA是研究语言学的,可以问出下一个问题,来拉近两人的距离,加快了解的过程:你是研究与人类语言功能相关的人类认知的,还是研究某一种语言的特定现象的?


对于我个人来讲,更愿意去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

对于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客体的那一部分语言学,其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锁人脑这个黑箱。而此终极目标的衍生目的,在于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类似仿生学)。但如果我们的另一个终极目标是实现强人工智能,而此智能必然需要有“高级交流”的功能,那么,对此终极目标的实现,究竟是“由语言学/认知科学解锁大脑结构,再进行仿生”更快速和有效,还是彻底架空人类大脑的功能与结构,直接去设计/生造/炼金无关人类客观属性的,完全属于机器本身的高级交流模式更快速和有效。

对此问题,我目前尚没有明确倾向。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的青春小说写手给角色起名字都喜欢用复姓和生僻字(堆砌成名字),比如说慕容云海,上官瑞谦之类? 
  为什么儒家文化圈的社会竞争残酷,却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 
  为什么说《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小说?《笑傲江湖》表达了金庸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电影《湄公河行动》中涉及了哪些武器? 
  如何提高口头语言组织能力? 
  为什么日本人名字直译成中文又好看又好听? 
  我们有没有一种客观而准确的办法能够辨别出谁被洗脑了谁没有? 
  为什么在极限运动视频中多数是外国人? 
  为何很多人常称「充电宝」而非「移动电源」? 
  日语敬语还有必要学吗?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必须会两种语言才能听懂的笑话?
下一个讨论
哪个反派让你觉得魅力十足?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