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古代贸易是贸易顺差还是逆差? 第1页

  

user avatar   duan-ya-ting-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题主的问题很杂,无法一一回答。借着最近看了秦晖老师在公号中的一系列文章,谈一点关于古代外贸的认识。由于我主要是治汉史的,所以也以汉代的情况为主吧,涉及其他朝代的可能不确,仅供参考。

关于中国古代外贸中的“顺差”和“逆差”

一、丝绸之路的逆差贸易

关于丝绸之路,这个我想不必过多介绍了,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丝绸之路”这一称呼,实际上不是原生自中国,而是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站在欧洲的立场上对当时中欧路上贸易商路的一个称呼。之所以说站在欧洲的立场上,倒不是什么意识形态问题,主要是“丝绸”在当时的西方人看来,是最具东方特色的一种代表性的商品。强调这一点是为了避免长久以来的一种误会,很多人提到丝绸之路,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一群一群的骆驼,扛着一匹匹的丝绸走过漫漫黄沙这样一种画面。实际上这与实际的情况并不相符。我们以汉代的情况来说明一下,当时的丝路外贸到底是一种什么状况。

(1)汉代丝路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了什么?

名为丝路贸易,实际上在汉代,中国主要输出的不是丝绸,而是黄金。

黄金是汉代的法定通货,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从当时汉代国内货币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能够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职能的等价物有三种:贵金属(主要是黄金,少部分地区有用白银的)、铜钱、丝绸(帛)。但是我们考虑丝路外贸的实际情况,铜钱首先就被排除掉了,因为很难大量携带。而布帛作为货币,即便在当时的汉朝国内都不是主要的形式,更不要说外贸。当然也有人会问,也可能以物易物呢?以物易物当然在丝路贸易中也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主流。这一点从汉代的许多文献中都可以看出来。

如《史记·大宛列传》:

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国益厌汉币,不贵其物。……使端无穷,而轻犯法。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积怨,至相攻击。

这里提到交易,使用的也是“汉币”,而且还能看出,当时的丝绸之路上,有大量的民间商人冒充汉使跑出去与西域各国交易,可能还受到了一定的“欺负”。而在其他史籍中提到丝路贸易,一般也是金、帛并提,而金放在前面,甚至就直接只提黄金。如《史》《汉》中提到张骞出使西域:“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又有黄金买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后来还因为这事儿打了起来。(《史记·大宛列传》)另外,还有当时西域各国,招待胡使和汉使也不是一个待遇:

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汉使焉。

如前所述,这些汉使许多都是民间商人假冒的,到了那边吃的用的都要用黄金去买。

(2)丝路贸易中汉朝的巨大逆差

在丝路贸易中,汉朝输出了大量的黄金,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贸易是存在巨大的逆差的。当然我们无法估算出这种巨大的逆差到底有多大,但从当时人的一些言论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比如《盐铁论·力耕篇》中桑弘羊的言论:

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騱騵马,尽为我畜,鼲鼦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而与他辩论的贤良文学则说:

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鼲鼦旃罽,不益绵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一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贵远方之物,则财货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

我们不讨论这两方的观点对错,但从辩论中可以看出,双方对汉朝花费了大量的黄金,从西域购进了大量的商品这一当时的现状并没有分歧,都是承认当时的逆差贸易的。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与今天的国际贸易不同,汉朝的巨大逆差并不意味着交易的另一方获得了等额的顺差。文献中有这么一句话: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善...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当然,这话不可尽信,因为我们知道当时在西域诸国也是存在金属铸币的。但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汉朝输出大量的黄金换回各种进口商品,但对应的在出口国可能存在将这些黄金作为一般商品处理的现象。

二、“高质量”逆差与“低质量”顺差

那么,怎么看待汉代丝路贸易的这种逆差?包括学者在内,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观点,似乎顺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在贸易中,我花了大量的钱买了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没卖出去赚到钱,似乎是亏了。实际上,这样一种观点我觉得是不恰当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明清以来,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都是有着巨大的顺差的(没错,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贸顺差维持了很长时间)。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汉代的逆差和明清的顺差。借用秦老师的观点,将它们称之为“高质量”的逆差和“低质量”的顺差。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质量一词更多的是指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不涉及分配领域等其他方面。

(1)汉朝的“高质量”逆差

如前所述,汉朝在丝路贸易中有巨大的逆差。这种逆差其实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汉朝在丝路贸易中花了大量的钱;其次,汉朝有能力在丝路贸易中花大量的钱。大家能看出这两者的区别吗?一个是外贸的结果,另一个是消费的能力。汉朝从官方到民间,不断地去丝路沿线诸国“爆买”,这实际上也是汉朝经济强盛,消费能力强大的一个表现。反观作为贸易另一方的丝路沿线诸国,从贸易的结果来看是顺差的。但从汉朝流入丝路沿线诸国的黄金和高档消费品比如丝绸,从结果来看黄金或许是留下了,但高档的消费品实际上本地消化的非常有限。这些消费品去了哪呢?想想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来源就知道了吧?而作为丝绸等高档消费品最终的去向,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当时的罗马帝国在丝路贸易中实际上也是严重逆差的。甚至因为罗马帝国的黄金东流过于严重,当时罗马当局还实施过黄金管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经济体,在丝路贸易中都是逆差状态,这正是两个经济体经济强盛,消费能力强盛的体现。而位于思路沿线的诸多顺差小国,大量流入的黄金并没有转化为投资,只是变成了统治阶级腐化的奢侈品。

(2)明清的“低质量”顺差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开始一改前态,变得“只卖不买”了。反映在外贸上自然是账户上有着巨大的顺差,似乎是赚了很多钱。而这也成为很多学者吹捧中国的依据,诸如“全球经济中心”“白银时代”等等。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地考察明清顺差的具体内容,会发现与汉代逆差贸易相比,这种顺差似乎并不怎么值得羡慕和赞赏。

首先,从出口商品的种类上来看。汉代丝路贸易中,出口的代表性商品是丝绸,当然还有其他的,这些无一不是在当时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高档商品。而到了明清时期呢?明清对外贸易最大的出口项目是生丝——生产丝绸的原材料。基本的常识是,国际贸易中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国家比出口原材料的国家要“高级”。而且这种出口项目的变化还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比较汉代和明清,中国国内对生丝的消费能力实际上是下降了,也就是中国人自己都穿不起绸了,这才有了大量的生丝出口。

其次,进口的减少体现了什么?一方面当然是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导致了进口的减少。但单纯的政策无法解释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前,在被迫开放之后清朝依然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顺差。另一方面,也是更根本的还是体现在消费能力上。传统的说法一直强调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老百姓对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没有需求等等。但为什么没有需求?为什么汉代的消费者就有需求?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购买能力的问题。

最后,如果说明清以来尤其是晚清以来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后是一种常识的话,我们还可以在同样落后的地区找到这种“低质量”顺差的例子。比如印度、东欧和俄罗斯。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16世纪在欧洲,西欧的贵金属同样也是向东欧流动,换回各种的小麦、木材等原材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圣彼得堡童谣需要外国货币才能换回原料。这些国家显然也不是什么发达国家。




  

相关话题

  出口骗税的链条是如何生长起来的?有哪些手法? 
  “日本在东北扶持的满洲国经济当时排名亚洲第一,而日本第二,就是在全世界也属前列”是真的吗?有数据支撑? 
  李傕任命冀州牧壶寿在前,还是赵岐调解袁绍公孙瓒在前? 
  如果苏联最强盛的时候,向美国开战,苏联还会解体吗,现在的世界格局又是怎样? 
  如果二战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时有十条大和级超级战列舰,掩护陆军登陆夏威夷会怎么样?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没有一个延续至今而成为发达国家? 
  除了王莽、达芬奇,还有谁很像是穿越的? 
  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怀念唐朝的强大还是觉得唐朝不如宋朝? 
  林彪多大当军长的?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 

前一个讨论
《复联3》的票房会爆棚到什么程度?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