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六国仇恨秦朝却能被汉朝统一三百多年? 第1页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这个问题拆开一下就是两个问题,而且是两个大问题。其一、秦国为何而亡;其二,汉朝为何长久。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可以给你提供以下几个方向给你思考,我个人认为秦亡与六国复仇主义关系不大,顶多就是借势而起罢了。比如说刘邦起义是为了复楚吗?张良为何放弃了复韩计划?

一、从秦法的角度:

关于秦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句经典概括:“秦亡于政而非制”。秦法是相对静态的,归类为“制”。

可以说从商鞅到李斯,秦法的制定者都是很专业的法家人物,他们制定出来的法律虽然繁密,但是很少见到有荒唐的法条。从目前出土的各种法律条文来看,秦法在具体的实行操作上,逻辑是没有问题。包括“失期当斩”这样的法条其实是存疑的,因为目前并没有看到秦法有出现过这样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变化而僵硬执行的法条。因此说“秦朝亡于严密秦法”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秦法的立法根源在于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法家的立法精神中对百姓是极端蔑视的,完全不考虑普通百姓的利益。这样一来,就算秦法在执行层上逻辑没有问题,但是与广大百姓的利益相违背。一旦,秦庭高层在“依法行政”上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那百姓就会以各种方式来“违法”。在秦律中“违法”的惩罚极其严厉,这个时候社会运转就趋于僵硬。法家思想下的“依法治国”其实是一个缺乏泄压阀的军国主义体制,当外部环境不适合军事扩张时,国家机器内部的各种零件就缺了润滑油。但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又在强迫这台机器运转,最终这台机器自爆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史记 陈涉世家》里的一段文字:(陈胜)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里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其实从目前所看到的秦法条文里,秦法对各种例外的规定是有明确说明的,在立法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这样不考虑实际情况而强制执行的逻辑漏洞。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如果只有这样的水平,那秦国不要谈一统天下了,这种“一刀切”的水平估计自己都能把自己玩死在西部边陲。

再来说说,陈胜、吴广为何能够通过“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这样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法条来鼓动起义。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当时秦统一天下不久,山东六国的普通百姓对秦法的认识程度也不高(识字率也很低)。其二、另外,就算秦法在实际执行层面没有逻辑问题的话,那也不能代表秦法就是合理的。因为这里的根源还是法家的立法精神,透过《商君书》,可以明确地看到法家人物极端蔑视百姓:“辱民、弱民、贫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这样的立法精神,其实际上是在依法“害民、残民”。

秦庭统治者高高在上,运用手中的法律条文不断征发徭役、兵役,即便秦政府手段合法,但是目的不正义。他们肆意地暴民、虐民这才是天下反秦的根源。

二、从帝国行政角度:

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按照秦朝的雷厉风行的行政风格,刚刚经历战乱的华夏大地并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而是立即按照秦庭高层的意志,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广大黔首并没有享受到帝国一统之后的胜利果实,而是迅速转入了堪比战乱还惨的徭役、戍边之中。

既然是讲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就不得不考虑投资与回报。今天的我们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是为了获得基础设施的收益而建设。秦朝的工程建设,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民力所能承受的极限,与此同时老百姓的收益少得可怜。

我们简单地来看看他所主导的几大工程建设:

一、修建秦始皇陵。这个工程除了对嬴政本人有收益之外,实在很难想象对秦朝的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二、修建万里长城。这个巨大的防御系统对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有一定的用处,但是效果不大。从长远的历史来看,长城屡屡被草原骑兵轻松突破。真正能够对草原势力形成有效威慑的,只有中原政权保持强大的戍边军团,汉、唐、明莫不如此。一个相对静态的防御工事,不可能对机动性极其强的骑兵军团有很大防御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工程量要征发的徭役是个天文数字。当巨大大人口量被由南到北调动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人的环境适应问题、路途上以及徭役地的医疗保障问题、后勤补给问题、生产组织问题等等。


三、修建驰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高速公路网。这个高速公路网本身如果能被很好利用的话,那当然是十分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可惜这一套高速公路网是皇帝的专用道,一般老百姓或者商人根本没权利走。修路有义务,使用起来没权利。悲哀!!!

简单地总结一下:对于广大黔首劳工而言,他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劳累过度、埋骨他乡。在他们心中这些建设应该都是王八蛋工程,心中默默地骂着嬴政这个独夫民贼,也聚集着反秦的怒火。陈胜、吴广也都是这个黔首劳工中的一员。

可以合理地想象一个画面:吴老二是一个楚国人,当秦朝刚建立时他还是很开心的,起码他认为再也不用长时间服兵役,去战场送死了。但没想到没过多久,秦朝的皇帝老儿强迫他去北边修长城,强迫他老爹去广西戍边,强迫他弟弟去南京挖秦淮河。他离开家的时候他儿子才两岁,他老娘也卧病在床。他好想念他的家人,也开始怀念曾经楚国的生活了。他感叹曾经楚国没有那么多徭役,没有那么多吃人的法律,更没有以文害人的刀笔吏。现在他一点都不爱秦朝,他也不想多说什么了,于是他跟着已经起义的屯长去找项羽了!!!

一个民族锤凿下来的石头,大多数都用在了坟墓上,活埋了 它自己。至于金字塔,它们本身算不上什么奇迹,奇迹在于成千上万的人竟然可以如 此忍辱负重、虚掷他们的生命,为某个狂妄自大的笨蛋建造坟墓,这种笨蛋还不如在尼罗河里淹死。

亨利·大卫·梭罗

三、从改革可能性角度:

改革之源动力在于秦庭高层要认识到问题之所在,但是秦以法家思想为灵魂,以军国主义为利剑,终至横扫六国,天下归一。这一路的高歌猛进,同时也将非秦之治国思想踩在脚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让秦庭高层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秦之国策有问题?秦之大一统乃创世之举,无先例可循更无经验可借鉴。吾等后人是开了上帝视角才有“战时"与”守成“之说。 帝国之政事犹如人之成长,秦帝国乃是我华夏帝国的幼年时期,幼年人犯错不可避免。

目前网络上有那么一股讨论,就是关于扶苏继位之后,秦帝国是否会进行改弦更张,从而避免秦亡。我的结论是就算扶苏顺位继承,秦汉大致走势不变,秦帝国依然会灭亡。理由如下:

第一,扶苏是嬴政的长子,在一个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军国主义国家里,其受教育的内容应该不会超出法家和军国主义这两个基本框架。也就是说,他当了皇帝之后,不会改变秦帝国治理天下的基本方针。山东六国人民之所以会造反,这跟秦国的严刑峻法有很大关系。

第二,扶苏成长的过程,也正是秦国不断剪灭六国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核心,以军国主义为武器,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取得巨大成功。扶苏和秦国高层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治国方式上改弦更张,他们没有任何可见的改革必要。换句话说,扶苏上台后不可能去想改革的必要性。因为秦帝国建立本身,就标志着所有的对手和各种治国思想流派都是失败者。秦帝国的灭亡就灭在军国主义无法治理天下,一旦帝国停止扩张,帝国必然瓦解;也亡于法家思想本身具有极强的刚性上。


第三,我们今天之所以对扶苏抱有一丝幻想,是因为太史公的《史记》对扶苏零星式的记载,让我们觉得他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实我更倾向于这是太史公的一厢情愿罢了。首先扶苏是长子,太史公以儒家所提倡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来做文章。其次,零星式地把扶苏描绘成儒家思想的同情者,让后来读者有所幻想。最后,添油加醋的把焚书坑儒扩大化,然后凸显扶苏对嬴政的不满。这些记载在我看来不足为信,我更倾向于太史公是在讲故事,发感叹。

再来聊聊第二个问题,汉为何且长久。

一、军事角度:

楚汉之争结束后,汉帝国将显性的反对集团彻底消灭,在大汉帝国的版图上没有任何集团势力能够在军事上与之抗衡。首先是在楚汉之争中,通过军事手段硬吃项羽,楚营势力彻底消失。紧随其后的是,刘邦使用司法迫害、军事征伐等手段接连铲除异性诸侯王。隐性的反叛集团在这轮大清洗中,基本被摧毁殆尽。六国贵族在这个时期,根本入不了刘邦法眼,他们都谈不上有什么势力。

二、治国思想角度:

汉帝国的统治者完完整整目睹了秦王朝的速兴与速亡,这一幕历史大剧给刘邦集团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因此,汉帝国果断采取了与秦帝国不同的治国思想。汉初以“黄老政治”为核心思想,提倡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宽刑简政、轻徭薄赋。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朝统治者重用儒生,从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总体而言,汉帝国的治国思想相较于秦帝国仍要柔和不少。

三、选官制度角度:

察举征辟制是汉代的选拔官员制度。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察举和征辟,对于原先实行的世禄世卿制来讲,是一大进步。汉帝国的这一波操作直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范围,让基层与朝廷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朝廷对帝国基层控制得更为严密。

四、分封制角度:

汉帝国在统治者总结秦二世而亡原因中,他们认为到没有王族拱卫的秦王朝到后期越发孤立从而导致了速亡。关于这一点的对错历来都争议不断,但是在经历过七国之乱和淮南王谋反案之后,汉帝国统治者在处理同姓诸侯王时就显得非常高明了。中央政府一方面设置种种措施限制诸侯王们的势力坐大,同时又保证他们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消除掉同姓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后,尽可能的让王室开枝散叶,从而让皇室血脉不孤单。这一措施在防范外姓夺权的时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西汉末年王莽机关算尽,但是最终还是被诸刘翻盘。东汉末年,刘备以皇叔身份成功号召有志之士为匡扶汉室而奋斗。

五、历史优势角度:

汉帝国是建立在秦帝国废墟之上的,汉帝国已经不是一个幼儿了。他有前车之鉴,也能更加成熟地思考帝国该如何运行。从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从轻徭薄赋到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这都体现了汉帝国能够根据帝国的现实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这就是成熟的表现。汉帝国之所以长久,历史优势是很重要的一环。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的大脑是存在惰性的,很多东西不喜欢多想,只有撞个头破血流了才明白需要变化了。

秦的统一,老百姓并不支持,觉得大家一直分锅吃,为什么要统一?其实他们也忘了祖上的锅也不是一直这么分的。所以天下大乱后六国贵族能够那么容易的拉起一票人马复国。

但是杀来杀去,慢慢的大家发现这样实在是太痛苦了,什么鬼大爷的六国,什么鬼大爷的贵族,和我有什么关系?谁能给我好日子我就跟谁,不是挺好吗?所以后来的人都不再去理会分锅吃的旧事了。


人类的思维惰性是非常严重的,穿越小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人看得太简单,每一个小小的改革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想要在短短几十年内改变人心,唯一有用的办法就是杀个血流成河,没有其他捷径。


user avatar   guo-zhu-15-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蹦极,

我喜欢危险的感觉。

当我站在几十米的高台,脚下就是湖面,难以遏制的恐惧会紧紧抓住我的内心,让我战栗,让我警醒,让我瞬间感觉到,活着是多么真实的事,而活着又是多么幸运。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user avatar   he-yue-x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事儿 毕竟你女朋友在别人眼里也是这样的。




  

相关话题

  秦伐燕时,为何燕国要与秦国野战,而不是据城而守? 
  汉朝州牧、刺史、太守的官阶是何关系,职能有何区别? 
  《大秦帝国》是否过分洗白白起?白起是否真的很残暴,主张杀降? 
  为什么秦始皇的儿子都不可封为王侯,而是为匹夫? 
  齐国稷下学宫如此成功,为何思想专制的秦国却统一六国?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我们为什么爱秦朝? 
  假如让汉唐的皇帝和主要文臣武将以宋朝的开局发展 结果会是怎样呢? 
  为什么汉朝可以中兴,而晋和宋却不能? 
  春秋战国的豆器 到底是有什么用处? 

前一个讨论
如果项羽夺得了天下,刘邦会是什么命运?历史会怎么评价刘邦?
下一个讨论
如果我们现代人穿越到秦朝,会因为什么稀奇古怪的罪名而坐牢?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