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造成的人格缺陷? 第1页

  

user avatar   shen-yi-she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几年前刚接触”原生家庭“的理论时,感觉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情绪宣泄的大门,尤其是从父母无法给予”不求回报的爱“的角度理解了很多心理问题的成因。比如:

1、不断压抑自己,可能逐渐形成严厉的超我[1]
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们内向、腼腆、羞于表达自己,甚至时刻受困于焦虑、强迫或抑郁。反倒是在那些自由生长的孩子身上,我们能观察到他们富有激情、勇于探索的一面。因为他们的超我是灵活的、富有弹性的。
2、不断压抑自己可能造成低自尊[2]
低自尊的人不自信,听到别人的称赞,Ta会非常不自在,会认为自己受之有愧,而且往往将成功归咎于客观因素甚至是运气。
而当Ta听到别人的评价时,尤其是负面评价,他们又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寻原因,而是一股脑地认为对方是在否认自己能力,因此变得更加消沉、不自信。
看到别人努力,而自己状态欠佳,Ta会变得玻璃心,甚至心态崩塌。
Ta开始逐渐回避与他们一同交流,不愿出现在公共场合,厌学、翘班。
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Ta会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来试图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差,甚至是设立一些非常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但是高标准通常不容易达成。
Ta会变得异常烦躁,紧张、担心自己无法成为目标中的样子,但是又不甘心,因此不断设立要求,不断地担心自己达不到要求。
这就是焦虑。
时间久了,Ta跌落到否定自己能力的怪圈里,痛苦异常,又找不到解决办法。长此以往,循环往复,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不断加深自己能力不足的印象,逐渐失去对学习、工作甚至生活的兴趣,Ta会变得消沉、低落、自卑、自责,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抑郁。
3、不断压抑自我可能造成自我消耗[3]
抑郁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自我消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必然伴随着心灵和肉体层面的自残、自伤,甚至自杀。
有人把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其实有很强的误导性,“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不用治疗都能好,可抑郁症全然不是这样,有时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区分敌我,自己攻击自己。有时它像开启了情绪“凋亡”模式,也就是一种“自我毁灭程序“,甚至不需要外界刺激,都会走向灭亡。
是什么导致了自我消耗?抑郁者常常在幼年时期未曾得到过父母“不计回报的爱”,父母只关注孩子是否表现的优秀,有没有能力,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因此在这样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讨好别人,以免被攻击。时间久了,他们会把各种高标准、严要求内化于心,甚至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一起指责自己,他们的人生目标只剩下不断地向外界证明自己,不然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曾奇峰在《幻想即现实》中说到: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但很长时间内,我发现打开”原生家庭“这扇门很容易,但”怎么能把门关上“或者”怎么修复跟父母的关系“一直是很困难的部分。

4、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归咎到原生家庭身上。

每次分析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几乎都能挖掘到很多童年创伤,有时是父母忽视(从小就到寄宿学校),有时是过度关注;有时是言语辱骂,有时是肢体冲突。这些或多或少都对个人心理产生着巨大影响,所以体会到“原生家庭”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但继续聊下去,难免陷入一种困境——时间不可逆,童年无法重新来过,分析这些又有何用?好像在现实层面于事无补,只会增加人们对父母的恨意。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陷入到“原生家庭宿命论”当中,甚至逐渐演变为与血型、星座相类似的标签。

这显然无益于患者。需要意识到任何一种理论成立都是有条件限制的,原生家庭论的确启蒙了人们的独立意识,也令不少为人父母者开始反思育儿方式,但要警惕不要陷入唯“原生家庭”论,人的情绪和认知是流动变化的,后天环境和境遇也无时不刻地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纠结过去不如关注当下。

5、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成家后应该做到夫妻之间相互依靠,不需要事事去找父母解决。

夫妻关系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这个关系被任何一种其他关系僭越,都会造成家庭问题。

一位女性来访者吐槽她丈夫,“他什么都听他妈妈的,只要是他妈说的,我们就必须遵照执行”,丈夫甚至不惜用“不听话就是不孝顺”的逻辑来指责自己,这让她感到痛苦不已。“妈宝男”就是母子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另一位女性来访者哭诉丈夫要跟她离婚,询问后才得知这么多年来丈夫一直在帮衬着娘家弟弟,利用自己关系帮忙找工作,弟弟结婚时帮忙出彩礼钱,但丈夫提出离婚让她难以接受。伏弟魔”就是妻子与弟弟的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这两种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毕竟网上还流传着“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说法来提醒人们。还有下面一种在中国的家庭中更为普遍,但更加隐匿。

一个要中考的孩子感到压力很大,每次考试失利都会感觉对不起妈妈,在了解他的家庭后发现,他父母在谈恋爱和没孩子的时候感情和睦、如胶似漆,自从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就转变为母子关系,妈妈会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孩子身上,对丈夫关心减少甚至不闻不问。这就是“亲子关系”对“夫妻关系”的僭越。

曾奇峰曾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6、努力平衡父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让自己过度参与进来。

不少家庭处于这样的模式:妈妈相对强势,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甚至采取高压政策,但孩子并不买账,对妈妈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妈妈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孩子去学习,但常常收效甚微。从妈妈的角度来说,她们内心是委屈的——自己付出这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从孩子的角度,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来自妈妈的压力,自己不开心、不快乐,不是不想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状态不佳,根本学不进去。

视角再拉向父亲,他们似乎秉承了“好男不跟女斗”或“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的原则,面对妻子的强势,他们已经放弃了争辩,要么以工作太忙为理由而推迟回家时间,要么宁愿在车库里抽烟、打游戏,也不愿早早回到家里。所以爸爸越来越像个局外人。在妻子眼中,丈夫是不负责任、不顾家,什么都指望不上。在孩子眼里,由于长期“认同”妈妈的做法,所以也不认可父亲。

孩子往往是家庭的重心,他们一旦因为各种原因厌学,家长是难以接受的,但如果医生只是把问题关注在了“孩子厌学”的问题上,那就忽略了家庭的力量。家庭里夫妻关系是核心,妈妈能听取爸爸的意见,爸爸也愿意参与到家庭的事务中来,夫妻俩对各种问题达成一致,平等、互助,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7、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过度控制,也要反思一下,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控制孩子。

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来访者谈到家庭,父母在她7岁时离异,在那之后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她深知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才把她抚养成人,所以从小就很争气,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从优秀的大学再到留学国外,她成了周围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母亲对她的要求也一直没有放松过,在她回国工作后,母亲却要求女儿放弃恋情另谋佳婿,这让她彻底崩溃。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变得很“懂事”,会体察“父亲”或“母亲”的情绪,做事说话谨小慎微,他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不仅在家庭中,在外也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往往忽略自己。但Ta会变得不快乐,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会被别人指责。但又无法从这个怪圈里跳脱出来。

另一方面,单亲妈妈或爸爸也会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维系已经破碎的家庭,在孩子小时候,他们会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能做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到了孩子成年后会通过干预其婚姻来施展控制。等到孩子人到中年,有些家长还会通过“生病”来把孩子拴在身边。

相比于普通人群,来访者中父母离异的比例会更高。从家庭关系的视角来看,Ta不仅要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要承担起作为“配偶”的义务,但这原本不属于Ta。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弥补这个缺失。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拯救家庭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过度控制,也要反思一下,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控制孩子。

8、成年后,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独立,首先是经济独立,这是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然后是情感和人格独立,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过度依赖父母给你的意见。最后是适度与父母保持沟通,多些耐心,但如果他们如果仍然通过各种方式施展控制,也要学会拒绝。

因为你才是你自己生活的主宰!

参考

  1.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451767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14952/answer/560894111
  3.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729576/answer/1129140070



  

相关话题

  如果一个人百般抵赖与诡辩,甚至人身攻击他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任何错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是怎样的? 
  母亲被保险洗脑了,但她认为是我心理阴暗,怎么办? 
  李靓蕾说王力宏 37 岁了仍无法自己做任何决定,这可能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如何分析这种心理和行为? 
  一个人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死了? 
  当你情绪崩溃的时候该怎么办? 
  女孩极少发朋友圈,而且从不发自拍,是不是封闭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 
  胖子有罪吗?胖就该被人瞧不起吗? 
  经常会幻想父母对我的不好行为,还会觉得父母亲戚朋友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我并且讨厌我这是心理有问题吗? 
  我对神经科学感兴趣,请问我报心理学专业合适吗? 

前一个讨论
透明质酸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护肤品都以透明质酸作为卖点?
下一个讨论
请问在拼多多买手机靠谱吗?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