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第1页

        

user avatar   luo-yang-19-53-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表妹现在高一,是她们学校里最好的班。


她们老师跟她们说,以你们这届的水平,应该没有人能考上二本。


事实也如此,这个学校每年也就个位数的人能上二本。


但,这个学校已经是这个地级市里排名第三的学校了。比这差的,还有呢。


我就跟她说,我以前在最差的班,我高三没上课,自己看书,考了211。而班上第二名比我低50多分,所以真的不用自暴自弃,一切皆有可能。


她不信,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她们就是读不出,智商不行。整天跟我说不想读了,想出去打工。而她基本是她们班成绩最好的那一批了。


当你出生在一个教育资源极其落后的城市,又因为户口原因,没法分在最好的小学和初中,你又没钱没权去转校。


等着你的,就是没水平,混日子的老师,以及不相信自己,不愿读书的同学。


就算你一路都是他们里面最优秀的,但你到后面还是会绝望。没有人可以给你指点,周围所有人都在告诉你,算了吧,我们就是不行。


我已经鼓励了我妹妹2年了,她还是没一点自信,还是想辍学打工,觉得考不起大学。


你知道我有多无奈。


我想说,要成为那1%,重要的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


而是运气。重在你是不是会投胎。


上知乎的都是天之骄子,就算不富裕,但起码都享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资源。


但是,在中国,一切资源都是匮乏的。


而人口又那么多。在更远,更偏僻的地方,有着一个更大,更黑暗的世界。


仅仅活着,就要拼尽全力。


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所言,当你试图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他可能并没有你拥有的优渥条件。


我希望你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别再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蠢话了。


……


PS.关了评论,针对私信讨论,我这里集中解释一下。


1,我通过努力(也许还有天赋),在一个2本都几乎没人能考上的班,通过自己看书刷题,从不听老师,考到了一本过线。但全校就一个我这样的另类,个例不能说明问题,我并不是环境影响人的反例。

2,教育是一整套的体系,包括师资、环境、机会(招生)等等,一般人通过努力是可以上一本的,但前1%则更多的是看你在哪个学校。我们市最好高中一年平均一个清北,有几年还没有。但省会最好的高中一年轻轻松松上百个。你不能说我们全市都是不努力的傻子。我出生的城市是一个中部省的落后城市。2018年,这个省的一本率全国倒数第二,而考生人数全国前十,你自己感受一下。

3,纵然高考因为教育资源不平均问题,也失去了一定的公平,但这仍然是当今社会最公平的一件事了。这也是个人跨越阶级几乎唯一的希望,因此我不赞成任何人放弃高考,如果你正是一个面临高考的学生,请好好努力。



--


user avatar   mount_cris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十几年间由成长环境,出身阶级,教育资源,人生轨迹等因素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霸权」。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

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

在他们看来,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天赋是勤奋的功率。


@张英锋的这篇文章你也是这样理解智商和天赋吗? - 教育成本 - 知乎专栏中,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

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

成绩=天赋×努力;

天赋=成绩÷努力;

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

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


首先亮明,这篇文章将要论证的观点是:

1. 天赋的差距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重要的话说三遍!


2. 但是,大多数人高估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人们对学习现象下意识的肤浅认知,会导致我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

(我知道很多人会举出一堆自己身边的听说的天才例子来反驳,然后说“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请注意,我这里论证的不是“差距不存在”,而是“这个差距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其中被高估的部分多源于习惯的贡献”。


3. 如果我们把学习效率看成一个以天赋,努力,习惯,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为变量的多元函数,那么只取天赋与习惯两者的贡献,它们的对比应该如下图所示:

(当然,许多能力即有天赋的贡献,也有习惯的贡献,比如体力。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示意图。并且这个因素画在这里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事实上贡献谁比谁大有待考证,这并不是我论证的重点

我们对学习规律的洞察力越强,认知越深刻,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隐蔽的习惯来源,在我们的认知中天赋和习惯的分界线也就越靠左;

反之,你的认知越肤浅,能够解释的就越少,然后把那堆自己解释不了的因素笼统地归因为“天赋”,这条分界线也就越靠右,这无非是另一种神秘主义。甚至在这个问题的很多回答下,有人居然认为“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自以为聪明的荒谬论点,已经趋于反智了。

现在开始论证。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其实应该叫“伪天赋”才对。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

学习习惯有多重要?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

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

同样是上课接受信息,刺激阈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更容易随时「滑落」至其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游戏或和女神的约会;

而阈值更低的后者,则更容易适应低刺激信息流,从而进入状态。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

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刚,当下解决问题。

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其实这也是答主大学学习效率低的主因);

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会在早期缺乏挑战困难的教育,于是更习惯于放弃;

而学习习惯好的人则在一件件坚持后完成的难题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更习惯于坚持。

——于是,同样是学习中遇到难题,前者可能畏难而放弃,认为没必要研究那么难的问题;而后者则会仔细钻研,然后干掉大BOSS,暴涨一波经验值,在滚雪球的挑战与成就感中达到越来越高的等级。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当然,更不用说学习本身还能让你积累试错经验,改进学习方式了。


以上的论证,仅能证明“后天养成的学习习惯能为学习效率产生巨大贡献”,并不意味着“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会举XXX天天上课吊儿郎当回宿舍就打游戏照样年级前十……等等的例子。所以,接下来就要说到另一种因素——思维习惯这种因素更重要,也同时更隐蔽。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


我们在接受一个新的经验或新的理论时,对其的认知往往是依靠其与已知的经验或理论进行的比较与联系。

许多关于学习原理的书都会讲到这一点,并由此强调体系,比喻等等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并未真正理解这是怎么回事。

  • 举个经验的例子,我们见到一个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会马上判定这是一张“桌子”,因为我们在后天见到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分类为“桌子”了,于是这一类物品就和“桌子”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即便我们没见过面前这种桌子,但凭借其与这一类事物极其相似的特征,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其进行模式识别,认为其也将和这个类别下所有的事物一样,被公认为具备“桌子”的分类。


  • 再举理论的例子,概率论讲到大数定律的章节,一个听说过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人可能可以秒懂,一个听说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人可能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些;学习物理,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做过智商测试题的人,往往可以瞬间理解三阶行列式的沙路计算法。

比如一个积累少的人:

一个新的东西进来,他可能很难找到相通的东西:

但如果积累多了:

能够找到链接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体现出来就是一种“熟悉”的感觉:


而对于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后天教育中一个作用相当大的途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法,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

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早期经验积累,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

这个过程好比链式反应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高。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者浅显理论的孩子,则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


你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很可能也会发现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爱阅读的习惯。无论是何种阅读,都有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而这种愉悦将成为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或者开始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细分起来,他们可能也因此爱上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等具体的领域。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而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


然后,你可能会说,许多天才长于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这些比较先验的东西,这又如何解释?

这里引用 @张英锋 的答案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 - 张英锋的回答(同时建议阅读):

成年后的高斯说在他学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了。这说明在高斯的幼年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无意间让他很小的年龄就掌握了初等算术。有这样一个有数学应用背景的父亲就是拼爹,但高斯的父亲有个缺点就是目光短浅。
……
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不仅计算能力极强,而且非常善于发明数学工具,来简化自己的计算过程。刚才说到高斯9岁时就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速算方法,他
在18岁时又发明了最小二乘法,极大简化了计算过程。后来,勒让德在54岁时也发明了最小二乘法,并早于高斯发表,获得了优先权,但这个工具高斯已经用了
十几年。
但是没有公开!

有人曾估算,如果高斯当时能及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整个高等数学可以向前推进50年!但高斯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拒绝发布不完整和有瑕疵的作品。他的很多成果都来自内在视觉洞察力,是直觉形式的结论,虽然他自己长期使用,已被验证没有问题,但并没有经过逻辑严密的证明。而高斯跑的太快,完全不想停下来,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到琐碎无比的严密证明上。如果高等数学真的因此被推迟了50年,这可真是整个科学界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我前面说道,数学家可以不借助纸笔来思考数学问题,这其实来源于他们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可能很多人会好奇,高斯的计算强度究竟有多大?我们以1818年高斯担任丹麦的测地工作为例,整个工作持续了8年,高斯白天测绘,晚上计算,他曾估计测绘所画的图就有100多万张。野外实测数据汇总后,全部计算工作由高斯负责,随便两个点都是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冗长的计算获得,一般需要一个计算能力中等的人计算2~3天才能算完,共有3000多个坐标点,总计算量需要这个人一天不休的计算10年!

也就是说,即使是逻辑推理与数学直觉这种东西,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思维训练锻炼的。


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理解一个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

——于是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

——而一个没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两层的逻辑,于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可能就要占用极大的工作记忆空间,经历无数次试错,承受大量不熟悉逻辑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达五层的逻辑树。于是解不出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做不出来题目,事后发现原因都是「想不到」。


我们每做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逻辑通路,对其的神经链接不断地变得畅通。

而对这种逻辑通路的熟悉,会迁移到我们未来遇到具有类似底层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换言之,做题好处的本质,就是熟悉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从而让自己的逻辑习惯能更好地拟合实际问题的路径。

然而,事后,仍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当然,你的确可以举例来反驳我说某神思维习惯并不突出/某神阅读量其实稀少/某神拖延癌/某神天天追求刺激等等。但是,以上所列出的每一个具体习惯,都只是包括了习惯,天赋,努力,环境,经历,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个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已经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会有二三短板。但总的来说,最根本性决定学习效率的,仍是后天习惯。


中心极限定理告诉我们,由大量独立因素影响的变量将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学生的成绩也应如此(虽然这些因素并非绝对独立,但也可以近似为高斯分布)——无数各异的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高低不平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学生身上。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学生,或是在天赋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而在这个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变量上都至少做到了“优秀”这个层次。

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说,你到最好的学校去观察那些成绩拔尖的学生,一定能发现他们的天赋都很高——所以得出结论,到了最顶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赋。换句话说,就是流传得很广的所谓「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

但是你要明白,在无数个变量产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极端靠近,短板效应就越严重。不仅仅是天赋,那些最靠前的学生,你观察他们的习惯,同样也会发现他们的习惯都很好;观察他们的努力,同样也会发现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在最顶尖的位置,习惯,天赋,努力,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此时所有的高权重因素基本都会成为必要条件,天赋在其间并无什么不同之处。


曾经认识一个高考省状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顶尖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等优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顶尖的成绩。(ps:评论推荐区可以找到哦)

所以说,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是不准确的,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


所以,智商带来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吗?

不是的。

前面大约提到,我们学习的途径本质上分两种,一是从外界表象获取新的经验,二是从既有的经验与理论中整理归纳出新的规律与理论,或者外界协助你完成这个过程。

记得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张形象介绍DIKW体系的图,搬运一下:

而我们最最普通的智商测试一般长这样:

(别问了,答案就是D)

也就是说,这些网上流传的智力测验,是在测试你从给定有限的经验中归纳出规律与理论的能力(所以智力测验声称跨文化,是因为其剥离了既有经验的因素),对应的是第二种。

这种能力的确重要,比如数学上有一个段子:

数学家能找到定理之间的相似之处;
优秀的数学家能看到证明之间的相似之处;
卓越的数学家能察觉到数学分支之间的相似之处;
最后,究级的数学家能俯瞰这些相似之处之间的相似之处。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归纳能力的强弱;另外还有更专业的测试,可以测出工作记忆,反应速度等等。

所以说,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是存在的


但是,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

但是,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

但是,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


如果你告诉我一个985的学霸在天赋,对学习的理解与勤奋度上甚至都不如一个普通二本的学渣,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意外。这两个人之间差距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环境带来的习惯。

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我要告诉你的是:

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

这种阶级固化,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

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

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

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

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

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

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

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悄然建立。

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名为「习惯霸权」的壁垒,自上而下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不可僭越。


尔后,他们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引导,最优秀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渗入了他们的骨髓,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七岁的某个教训中养成的专注学习心无旁骛的习惯,九岁的某次接触中种下的对某领域兴趣的种子,十二岁的某次引导中建立的超前自学的意识,十五岁的竞赛训练中积累的无数精微的底层思维方法——开始隐蔽地化入了他们学习的每一个底层细节中,变得行云流水一般自然。

这时,完成了习惯的原始积累的他们,便可以顶着「天赋异禀」「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潜心钻研」「博览群书」等等的光环,获得不用花费多大努力也能轻松学好的特权,成为又优秀又会玩的“后浪”。


而习惯糟糕的你,今天就算竭力地想学好一门科目,也不得不跨过这样的难关——习惯中对高刺激的适应让你在枯燥的内容面前永远无法集中精力,习惯中对难题的回避让你对一切复杂的概念本能地排斥,习惯中对任务的拖延让你在ddl到来之前永远心存侥幸。

你开始拼命地给自己喊口号,开始用网上的各种方法各种技巧,开始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天天发朋友圈打卡,然后效率仍然不及别人的十分之一。

而这时,就会有无数诸如——「你不过是感动自己的努力婊而已」「用那些方法都是虚的去干不就行了吗」「承认吧这就是智商的差距」「其实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样的声音,落到你的头上。


没有人,没有人能看到这些表象背后的,通过习惯霸权建立起来的「阶级固化」的本质。


很多天赋论者以为,我反对天赋决定论,就是在逃避现实,灌输心灵鸡汤,主张“我只是不努力而已只要我努力就能超过他们”。

错了。

普通人和"学神"的差距有多大,这道阶级壁垒就有多难击穿。击穿这个壁垒,是相当于小说中「逆天改命」这个级别的事情。


习惯的作用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弥散渗透在了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控制着你绝大部分的学习行为,而又隐蔽得让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将其归因为“天赋”这个笼统的概念。这种习惯的积累,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一般——中国人不是不勤奋,更不是没有经济建设的天赋,然而在工业基础落后的情况下也愣是落后了西方世界上百年;而今天的天赋论者,就犹如当年短视的“河殇派”公知一样,看不见背后工业积累的本质,而去势利地断言中国人的文化,体制甚至人种就是比西方劣等,而要去否认未来积累工业基础,复兴国家的可能了:与其留下那一点点可以改变的希望,不如以“认清现实者”自居,躺在地上,晒着太阳,然后嘲笑那些试图努力改变的人来得舒服。

毕竟,最让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于是当下学生社会中,便流行着一种“鄙视链”的风气:我们不谈对知识的热爱,不谈对学习的坚持——却偏偏要攀比成绩除以努力的那个商数是高还是低,然后拿来排出一二三四,论出甲乙丙丁。

一个人努力学习而成绩一般,那便最该鄙视;倘若成绩不错,那倒正常,位列次席;万一这人成绩不错时还能坚持天天打游戏,那就更要奉为至高无上的大神了。

这是一种何其病态的风气。

而更加可悲的是,当下天赋崇拜的舆论氛围,就好像掌握话语权的统治阶级用以愚民的君权神授和种姓制度一样,正在将这种阶级固化的真相无限地掩饰乃至美化下去——王侯将相坐上高位,是因为他们真的是天命所定的“天子”,而不是他们事实上祖上造反成功世袭罔替;同样,好学生们优秀,是因为他们真的有生来比你们优越的“天赋”,而不是因为他们事实上在更先进的教育资源下完成了习惯的原始积累。于是在这样的主流舆论氛围下,很多习惯上的“无产者”不仅看不到正在幕后悄然凝结的阶级固化的本质,还要像种姓制下的首陀罗/达利特一样,觉得自己果然生来注定低人一等,反倒要心安理得地对号入座,为这条压迫自己的鄙视链加油叫好了。

这就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声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呐喊》

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人对许多事物的认知,长期来看都是一种近似于“阻尼震荡”的路线,我们的学习观也不例外——

我们小的时候,被流传的鸡汤和学校教育灌输了努力决定论的观念,于是天真地以为努力决定一切;

但长大之后,你又会慢慢发现一些努力无能为力,而天赋似乎起作用的现象,心理上便往往要想当然地一转到底,又认为天赋决定一切。

这时的你开始觉得,自己终于醒悟,揭露了“真相”,成功地批判了旧观念的“鸡汤”。甚至还有人极端到了认为“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荒谬观点的地步。

我们许多人的观念,都走过了这两个阶段。

但是,事实上这两个观念都是不准确的:天赋论者们自以为的“醒悟”和“认清现实”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罢了。真正正确的解释,应该来得更为曲折和复杂,是对正反两方扬弃后的合题。 (更加详细的对正反合震荡的论证,在 这篇文章 的最后部分有提到)

譬如在对天赋和努力的认知过程中:

  • 正题(第一层):不存在决定效率,努力无法弥补的因素(或其存在但不如努力重要),努力就能成功。
  • 反题(第二层):存在决定效率,努力无法弥补的因素(且比努力重要),这种因素就是天赋。

其中反题的可取之处在于,存在努力无法弥补的因素,且确实比努力重要;而正题的可取之处在于,努力确实可以对这种因素产生影响。

所以,最终更符合实际的答案可能是:

  • 合题(第三层):的确存在决定效率的,努力难以弥补的因素,但并非无法改变的天赋,而是改变起来有难度的综合积累。这种积累是由习惯,方法,环境,资源等复杂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

例如学习环境——在一个进入冲刺状态的重点高中的晚自习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比离期末考还有大半个学期的本科日常要强得多。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许多习惯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补偿。这也是环境/出身能带来的巨大优势。

而最残酷的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事实上又是一种各种约束因素逐步释放的过程。在小学时,连坐姿不端正都可能都要挨老师家长的批评,中学阶段时便大多只有上课考试的约束;上了大学,甚至连上不上课都没有人管你了,许多人只需期末时复习上一两个星期;读了研究生博士,有时甚至可见范围内的deadline都将不复存在,学习要全凭自觉了。

这就成为了未能完成原始习惯积累的“无产者”们的悲哀:在前期,他们尚可能依靠升学大考/发愤打鸡血的压力来在短期内代偿掉习惯上的差距,甚至一部分人还能借此机会通过真正的天赋暂时实现反超;然而一旦进入到新的环境(例如高考完升入大学),在这种外来压力被瞬间剥离出去后,他们受到的冲击又将会远远大于拥有好习惯的学生,犹如浪潮褪去,才知谁在裸泳了——曾经答主自己便是如此。



既然说到了这里,顺带说一件事情。

其实这篇文章里举的所有坏习惯的例子,所有习惯糟糕的人设,说的都是答主自己。

我以前接受过专业的智力测验,也有比较高的得分(当然不专业的智力测验也做过,结果也一样)。我也的确有很多高智商带来的学习体验——比如一旦专注于某个问题,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极快的思维速度,在状态最好的时候,我甚至试过发课本的那天一天看完一本理工科教材。和老师讨论问题,我也几乎可以一直用最高效的交流路径最快地缩小可能性空间,然后很快解决问题。


但是,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点小聪明的作用,在深层渗透得无孔不入的种种习惯面前,真的是杯水车薪。

你明明专注起来可以一天看完一本书,但你就是专注不起来,你明明稍微集中一下精力就能摧枯拉朽地理解面前所有难懂的概念,但你在那些枯燥的文字面前,就是集中不了精力——最后落得一个不上不下的成绩。

觉得无法理解对不对?我也觉得无法理解。

甚至,我在观念上还算是非常重视学习的,甚至我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都在用所有的意志和自己的坏习惯搏斗。但在最后,也只是勉强进入1%,勉强符合这道题的区间。我也算是一个习惯极差的样本吧。

如果你感兴趣,这是我人生前十八年的经历:「学霸变学渣」和「学渣变学霸」分别是种怎样的体验?



最后声明:我并不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也仅仅来源于一个普通的大二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抛砖引玉,只作一个参考。

如果想获得更专业的见解,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关注相关专业人士。如有不当之处,也还请专业人士指出,诚惶诚恐,不胜感激。


user avatar   hejup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20万考生中排名前五。进入北大获得新生奖学金。论天赋,人人都有,上不封顶。论努力,人人都会,也上不封顶。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是最有天赋的,也永远无法保证,他是最努力的。但唯有认知能够驾驭天赋和努力。唯有认知才能让一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展现出来,产生难以想象的核聚变。

回望高中岁月。读到博士、到工作,再回过头来看高中、看高考,有如下几个认知需要打破。

0. 我没有天赋

天赋是个魔咒。相信自己没有天赋的人,堕入深渊;相信自己有天赋的人,会倍加努力。那么到底有没有天赋?

当今世界,研究各个领域的专家如何练就技能的人里面,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是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没有之一。直到2016年,艾利克森本人才发表了原汁原味的“刻意练习”专著。这本书刚刚出中文版。名为《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里,埃里克森用几十年时间对成千上万各个行业的顶级专家的研究,得出了不用以往的认知。

埃里克森说,所谓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从数十年的研究中发出的清晰信号是: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这些人拥有的重要才华,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才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如果和那些杰出人物交谈一番,你会发现,他们全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一点。

埃里克森说,提醒人们: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以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们通常认为,某个人在任何特定行业或领域内的潜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天生才能的限制。......但我们现在知道,这种预先确定的能力并不存在。大脑是可适应的,而训练可以创造一些我们以前并未拥有的技能。这是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因为如今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使人们能学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内在才华。在这个全新的世界,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一些固定潜力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相反,潜力好比可延伸的血管,能够通过我们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创造。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成为任何领域的很厉害很厉害的人,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埃里克森称之为,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够踏入这个阶梯。

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认知。

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中写道: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在她的早年岁月,她并不知道她又天赋。即便我们认同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我们也不知道居里夫人究竟有多少天赋。但无可置疑的是,她的认知,促使她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即便经历了许多失败。能对自己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她的人生开启了,正向的自我实现预言。她认为自己有天赋,然后努力,屡经挫折,成功了,然后,她证实了自己的预言。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一句“我没有天赋”,就已经把自己打入了五行山下。

其过程,是复杂的。

1.你不行

刚刚进入高中那段时间,虽然知道三年后即将高考,成绩也一般,但周末还是想着跟好友看电影。父亲提醒过我很多次,高考的重要性,尤其是,三年时间,转瞬即至。甚至,用很严厉的语气告诫我。可我当时没感觉。到了高二,我已经拼命在学习了,夜夜挑灯夜战,除了周末下午有一两个小时去书店,并没有浪费丝毫时间,但成绩却没有多少长进。那时候,父亲已经不再提醒我了。因为他不但看到了我全力以赴,而且已经看到了我的忧郁。他的话语改变,他的神态,让我产生了无可名状的心绪。父亲可能不对我抱有多大的期望了。即便我知道,他的改变,来自对我努力的认同,来自对我的理解,因此不愿给我增加负担。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很小就倒背如流,像口头禅一般的熟悉。但是对于一个少年,每一次失败的打击都是沉重的。我至今还记得初中时,有一次其中考试没考好,有个周末,我在家里郁闷了两天。接下来的家长座谈会,我甚至不愿意让父母去参加。而到了高中,考试更频率,成败更重要,失败的次数也太多,多到近乎让自己麻木的程度。知道高二下数学还考过70多分。那可是150分的考卷!

对于许多人来说,失败绝不是成功之母,失败却是下一次失败的源头。因为,每次失败都会伴随着一个强烈的意识:你不行。

从高中起,你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的道路上,很多人都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暗示你,甚至明确告诉你:你不行。在那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年龄,这句话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些人可能是同学,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很亲近的人。要排除这些干扰很难。尤其是你最亲近的人,对你不报期望的时候,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伤。

最难对付,最难抗拒,真正会让人陷入绝境的是,“你不行”这三个字,不是别人,而是你告诉自己的。这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不如意之后,你对自己的无意识的认知。

“你不行”这个认知,起于,强化于这样的心理过程:

对自己的高期望——>落差——>各种努力——>不见成效、失败——>自己是个失败者——>看到了行为上的更多失败——>觉得自己无能——>犹疑,彷徨,焦虑——>不甘心,纠结——>身心疲惫——>更容易做不好事情——>进一步的消极暗示——>“你不行”。

破除这种认知的办法,最关键是,对事不对人。每一次失败,都总结具体原因、具体的操作步骤,然后找出改进的办法。不要对自己下结论。

我知道这个过程很难。但即便很难,只要一步步做下去,你有望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有力的行动,将不断驱动你进入良性循环。因为,高考并不残酷,残酷的是,你被自己打败。准确的是,被上面的认知过程打败。

埃里克森在“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这一节里指出:

“在我多年的研究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清晰的证据来证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人们真的会遇到绩效和表现完全不变的极限。相反,我发现,人们通常会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时候放弃并停下。”

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失败,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尤其对于高考,如果没有天将厄运,那么所有的失败都是被自己打败的。绝大多数人,都抗不过这个过程。在自己的目标、梦想面前,无望的任命的。结果就是这三个字,“你不行”。或者,“这件事儿,你不行”。

所以,那些伟大的电影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个主题。无论是鸡血,还是励志,它们总是不断的提醒:不要轻易告诉自己,“你不行”。

在史泰龙的经典《洛奇》里,老去的洛奇在街上,向对面的儿子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你不会相信这个。但是你原来就这么点大,我把你抱起来对你母亲说:这孩子将成为世界上最棒的孩子,这孩子将成为史无前例最棒的人,你长大了,又好又美妙。看着你长大,每天都是恩典。接着你要开始自力更生、走入世界,你做到了。但是在某一时刻,你变了,你不再做你自己了,你允许别人指着你的脸说你不好。日子难过时,你开始找东西去责备,比如说巨大的阴影,让我告诉你一件你已经知道的事情,这世界并不全是阳光和彩虹,这是个十分卑鄙肮脏的地方。我不管你有多狠,只要你允许,它会永远的把你打得跪在地上。你、我、没有人,能打得比生活还重,但重要的并不是你能打得多重,而是你能挨多重的打击,并且坚持向前,你能承受多少并且坚持向前,这样才叫胜利!要是你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去争取你的价值,但是你要愿意去挨打,而不是指着别人说是他她或任何人拖累了你。懦夫才这么做,你不是懦夫。

再如,《当幸福来敲门》里父亲跟儿子说的那段话,也是这部电影里最经典的对白:


这些鸡血与励志,能帮你抵抗“你不行”。但真正让你转变的是,是另一个认知与行动的循环。

目标——>行动——>点滴的收获与进步,很小很小很小的成功(达成目标)——>再接再厉、扩大战果——>继续行动——>更多的很小很小很小的成功——>把握进步的能力增强——>进步的速度更快——>更大的成功——>杂念越来越少——>更多、更快的成功——>自信——>心态平和——>更加专注——>更大的成功——>学习就像打怪升级的游戏。

所以,我说,以高考为准绳的高中,最重要的是在认知和行动中,练出气概,练出认知,练出行动力: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不失当下。大丈夫,以一日论成败。

一日进则一日成,一日退则一日败。

当断则断,当行则行,把握当下能把握的点滴,才是英雄豪杰所为。

2.高考决定命运


高考决定命运,这个观念,让某些人拼死一搏(例如会宁),也会让许多人手足无措、惶恐不安。

无论高考多么重要,它都不会决定命运。

高中的历程,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分叉点。高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并非升入何等大学带来的命运改变,而是一个人对自我提升的基本认知,以及在此后人生道路打下的抹不去的烙印。

高考也并不残酷。残酷的是被自己打败。更残酷的是,败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败的。最残酷的是,成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成的。顶级残酷的是,不知道自己一天学习究竟为了什么。

3.依赖

我在高中时曾经依赖过许多东西。比如,参考书。为了买某某宝典,为了买宝典的最新版本,我曾经大费周折。事实上,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比如,一个好的伙伴,或者是同学、或者是老师。他可以教你许多题目,帮你答疑解惑。事实上,他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比如,刻苦努力。比如说,打着手电筒在宿舍被窝里读书。比如说,争分夺秒的挑灯夜战。事实上,这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比如,某某名师。演讲,视频,等等。事实上,这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这些,我都经历过。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其他的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你可以依赖的唯一的人就是你自己。而你依赖的是,你的信念,你的认知和你的行动。

我当年并不知道信念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我也没有刻意编制复杂的信念。我只知道一点,此时此刻,以及任何一个阶段,只要下功夫,总是能有改进、能有提高。

我可以信赖的认知是。我总是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认知。总是可以找到其中的破绽,总是可以找到其中可以遵循的好办法。总是能发现可以改进、提高的空间。

我可以信赖的是行动。“智慧不是知道,智慧是行动”。行动胜过千言万语。只有行动能改变一个人。而行动,总是来自一点一滴。能把握点滴的行动与进步者,为大丈夫,为真豪杰。

4.靠掌握知识取胜

如果我们把数学的本质当做思维技能来看待,我们立即能回答很多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平时做题不错,而考试成绩却不佳,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把数学仅仅当做知识来学,因为考试的时候,就它不会考同样的题目。题型还会变动,我们的记忆是会波动的,如果我们着眼于这个思维技能,我们就会发现,技能比知识的记忆要稳定得多,技能比知识的记忆要快得多,技能往往是一种自动化的东西,而知识需要想半天。

可能很多人仍然不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技能究竟有什么差别?

举一个例子,看过一万遍钢琴谱的人会弹钢琴吗?甚至弹过一万遍1234567的人,能弹好曲子吗?显然不一定啊。所以当我们去学数学的时候,我们看许多遍书,不一定有效。看许多遍视频,也不一定有效,即便是练过许多题目,也不一定有效,因为这么做的人多了,考的成绩不理想的。这么做的人,考的成绩不理想的人,比比皆是。

什么是思维技能?以数学为例,做过下面这件事,你就明白了。

(1)掌握数学思维:推导一切可以推导的,证明一切可以证明的,独立作出书上所有的例题。

(2)梳理数学知识:用框架图、思维导图的方式,让数学知识在大脑中高度有序化,随时快速调用。

许多人把高中的学习看做知识学习的胜败,在我眼中,学习不是发生在大脑中的事情,学习是包括动手在内的身体运动!

把技能当知识学,是学习的大坑。反过来,把知识当技能学、把技能当机能学,就是学习的捷径。

5.大量刷题始终是重要的

许许多多的老师,许许多多的人都强调大量刷题的重要性。刷题的确重要,但没有质量的刷题,近乎毫无意义。越刷越有挫败感,越刷大脑越乱,越刷心里越没底。

少即是多。不要小看搞懂一个提醒,一个解题方法,因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细节,以及其中的逻辑。

欲速则不达。想想看,多少人急于刷题,急于做许多卷子,看许多参考书。没有深入到知识与技能的深层,表面上的多,没有多少意义。

先慢后快。每一道题,每个一个知识网络,每一个题型,每一个解题方法的掌握,本质上是你的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是不断加快的,不断增强的。在把握一点一滴的过程中,是把握住进步的能力提升。那意味着,你可以把握越来越难的题目,在相同的时间下,累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

最后,关于刷题,是本末的关系。刷题是末,把握进步才是根本。如果把握不住刚刚学到的东西,刚刚出错的题目,刚刚弄懂的题目题型和方法,那么刷再多的题,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用效率要求自己,不断提升速度,你的刷题速度会越来越快的。进步本不是不求快,而是稳中求进,越来越快。

在开疆扩土,稳扎稳打过程中,知识网络已经在你大脑中清晰如地图的时候,基础知识的题目,你近乎不会出错的时候。你就要开始猛烈刷题,练出速度和精准度,攻克更多的题型,掌握更多的技巧。猛刷题的标志是,你进入了游戏班的打怪升级的过程。

我在北大有一位师弟,物理竞赛保送北大物理系。法国巴黎高师硕士毕业后,回国创立了互联网大学——“万门大学”。他在高中时是这样刷题的:

为了考上北大,我高中前两年做完了47本物理竞赛教材!47本!很多做物理竞赛的人可能会觉得全中国的物理竞赛教材加起来都没有47本。不好意思,我就是找到了47本!还是在2004年之前出版的竞赛教材(我2004年参加全国决赛保送)。我觉得努力到一定程度,普通竞赛题看起来就像是十以内的乘除法,当时就是练到这样的感觉。

当你有能力刷题而不刷的时候,那就是你的懒惰了。

6.来不及

许多人突然感到虚度了时光。或者忽然找到了学习动力。忽然觉得高考临近。忽然发现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却感到,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不会的。就像那句名言说的,“当你感到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开始”。因为在那个时候,你有足够强的动力立即启动行动,哪怕是在以前你看来很困难的行动。而行动,是一切转变的开始。

相见恨晚,亦不晚。

永远如此。

7.我不擅长学习

最糟糕的自我暗示是,“我不擅长学习”。这个比“我不行”还恐怖。

如果你仔细查看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资料,你会发现,事实上,任何人都是超级学习机器。

如果你能驾驭自己这架超级学习机器,你就是超级学习者。其中的关键仍然在于认知。

认知无非三个结果:打破,建立,付诸行动检验。

淘汰有害的、低级的,筛选出有益的、高级的、可行的,不断在认知和行动之间迭代改进。走向永无止境的进步之路。

伟大的投资家和学家查理芒格说,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学习机器最可怕的一点是,每天那1%的进步。那不是傻学,不是拼命的学,而是动脑筋的学,是对学习过程的认知,以及认知的再认知,挖掘出来的进步。这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力量,起初细微的难以辨别,等它显现出来的时候,却已经排山倒海。这里的排山倒海,并不是形容词。例如下图(以5厘米高的骨牌为奇点,以小于1.5倍的比例依次放大的多米诺骨牌序列,排到第31块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关键是,当你真的触动第一块骨牌的时候,这整个序列都会坍塌):


换一张,你们更熟悉的图片:




而事实上,最理想的进步都是这样的:

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个低谷中一蹶不振,因此,停滞不前的几率非常之大,近乎大的离谱。但超级学习者,会不断的,挖空心思的找到新的增长点。让自己的学习轨迹总体呈现出指数进步的态势。

至于一个人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1%,或者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水平,绝不是天赋、努力能够完全决定的。但认知的力量,足以让人建立自信,并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

其它的收获,同样抽象,暂时,还没有办法用图像表示。

如下:



评论区精选

你看我干嘛

我觉得你说的考试失败是本该考100分 但只考了99分吧…… 讨人厌的好学生

核聚(作者) 回复 你看我干嘛

150分的题,考70多分。这下不讨厌了吧?

王蔓蔓回复你看我干嘛

并不是,认知对人影响大很多,原来我也不信。

不才是个老师,刚教书没经验,碰到成绩差的基本多是批评,成绩好的多是夸奖,后来班级两极分化,差的越差,好的越好,我却没有办法。

后来想,反正批评也不管用,只能气死自己,不如夸夸他们,让他们开心,我也开心。然后不停的找那些差生的优点,没事就夸两句,后来发现他们坐的端正了,学习也进步了,不得了,然后就停不下来了,基本不说他们的坏处,都说优点,还给他们摆平前进路上的各种冷嘲热讽,他们进步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大幅进步。

人的改变都是从微小的地方改变起来的,后面一发不可收拾。

ok bluesky2( 2017/01/23)

非常认同。觉得很多不是天赋问题。而是心态和思维模式和性格问题。

人有一种懒惰,依赖一种固定外界事物的倾向,希望从外界灌输得到某种东西。所以有句话,优秀来于孤独,所谓孤独就是独立的思想。

善于总结思维与学习技巧的习惯是很重要。

数学题里侧重思维技巧。

物理觉得的直觉感受客观事物的能力最重要,主要靠理解和体会,这超出了技巧方面,物理是最不需要大量做题的科目。

越是深层的思维上的技巧东西越需要自己总结,很难从老师那里得来。这些深层的东西有的也比较抽象,不大适合老师作为知识一样灌输给所有人。

还有一种学习要有偷懒的理念,讲究实效。会做的作业题可以跳过去,不需要过多反复练习,腾出时间学习其他的或者玩乐都行,适当抄作业没啥不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为了解决因做题少而做题慢或者粗心的问题,可以专门做速度与细心的训练,考试前做最有效,这不是大问题,短期可以提高的。不要太听老师话,不要太全程认真听课,因为多数老师讲的内容都是书上有的,自己看时间效率高的多。反正就是怎么懒,怎么效率高,怎么轻松怎么来。

===核聚相关文章===

  1. 逆袭利器:自强学习法和进步本 —核聚专栏文章
  2.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3. 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4. 你在高三用了什么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成绩?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5. 高三如何恶补数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6. 哪些因素导致了高考竞争中的劣势?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7. 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8. 距离高考还有 144 天,生物和化学这类「文科性质的理科」如何正确提分?
  9. 怎样练就一颗强大的心态,能做到考试不紧张?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0. 怎么治疗考试综合症(考前失眠)?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1. 高一想要开始认真学习 从现在开始怎么做才能高考取得好成绩?(文科方向)?
  12. 高考有多残酷?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专栏:核聚

微信订阅号: 核聚(hejupai)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书依靠的是天赋、品格,然后才是努力。

只有努力,根本读不好书。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历史最高成绩才进到年级前八。

可是后来因为早恋,成绩断崖式下跌,最低的时候跌到了全班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我女朋友。

老师们为了挽救我这不争气的学生,让全班前几名的学生轮流跟我同桌。

第一个挽救我的同桌是全年级第一名,女生,后来保送哈工大。该同学有一颗文艺心,正巧跟我对路,天天被我拉着看我写的小说,被我拉着聊军事,聊中国的全球战略。同桌了两三个月,老师一看,不行啊,这别让我把全年级第一给拉下水了啊!于是赶忙把她调走了。

这位同学,典型的天赋型。别看被我拉着谈天谈地,最后也就成绩从第一名掉到了第二名,第三名。没跟我同桌后,立马回到了第一名。不过后来她去搞水下军事领域的研究去了,也算是延续了那时候我们两一起聊的梦想。

第二个挽救我的同桌是班级第二名,男生,后来去国防科大去了。这个同学属于方法型的,我常跟他争论题目,一吵就是大半天,每次都是我输。这位同学,情商很高,脑子很活跃,同时基础打得牢,所以学东西很快。我就不一样,脑子太活跃,学啥都特别快,但啥都不愿扎着学,所以很多时候反倒学得很吃力。比如争论一个数学问题,人家基础牢的,一眼就能找到最简的解法,我就非要自己脑袋里想一个解法。这样,我等于是把精力放在了没意义的思考上,同时自己的数学天赋又没到那种一眼就能想出新解法的程度,所以成绩提升得很艰难。

这位同学因为也天天被我拉着聊军事,没多久也被调走了,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空军某部,也算是圆了当时我们共同的梦想。

第三个挽救我的同桌,是班上坐三问二的同学。这位同学家里条件不好,但特别努力,每天拼命看书刷题的那种。我很喜欢他,但那时候我做了一件很不对的事情,就是天天跟他聊人生意义,一度弄得他跟我一样很迷茫。老师一看,不行啊,可别让我害了他。

后来这位同学,高考失利,复读了两年还是三年,最后考了一个很一般的学校。

老师们都很遗憾,为什么这样一位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一到高考就不行了呢?

其实在于他的学习方法。这同学很木讷,老实,平时成绩就是拼命刷题刷上去的,碰到高考,一紧张就转不过来了。据说,后来该同学到了魔怔的程度,复读的时候,一道题要验算好几遍,说话做事都慢好几拍。

大家都很惋惜,觉得这孩子毁了。

而我很愧疚,或许当时我不给他脑子里灌输啥人生意义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他会更好一点。

综合我的理解来看,天赋就像数字的第一位数,天赋越高,天花板越高。


user avatar   Dreadlo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湖北文科高考120名, 应该算是题主口中的1%了。

题主问的是靠天赋还是努力, 我仔细想了几天, 觉得都不是。

高中, 特别TOP2高中, 是不乏“乖小孩”的。

这些孩子很听老师话, 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外加悬梁刺股夜里十二点。

但是很明显, 他们不属于1%阵营。

我们都是过来人, 也都曽这样努力过, 知道这并不是一条坦途, 对么?

既然不是努力, 那我们来谈谈天赋。

首先,我承认, 1%里面有天赋奇才。

但是我必须纠正一个观点: 如果我付出了100分的努力, 只得到了80分; 但是李雷和韩梅梅只付出了80分的努力, 却得到了95分以上的成绩。 那么,在我的眼中, 他们就是天才喽~

NO!NO!NO!

这只是你不愿意承认, 自己比较失败而已。

因为只要把原因归结到, 比我优秀的人是天才, 那么我不如他们就不是我的错喽。 不是国军不能打, 而是共军更厉害。

其实你自己也知道, 根本没那么多天才。 他们也是普通人, 和你一样的普通人, 只是他们掌握了成功的秘诀而已。

OK,现在进入正题, 论1%是怎么炼成的。

——我是帅气的分割线——

一开始,入学考试。 李雷、韩梅梅和老王, 成绩都一样, 数学单科都只考了70分。

老王是认真听讲的好孩子, 在老师评讲试卷的时候, 把板书都抄了下来, 并且把错题进行了订正。

李雷是个不怎么安分的孩子, 不按常规出牌, 他觉得, 可能是心态没调整好, 于是李雷买了一本漫画书, 每次考试前看一段, 放松心情,沉着应考。

韩梅梅一贯是个乖乖女, 她也按要求改正了错题, 不过她还借了考了95分的李华的卷子。 她发现,除了自己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外, 卷面排版跟李华也有差距, 于是她跟李华同学请教了卷面的问题。

时间过的很快, 马上就到第一次月考了。

老王稳扎稳打成绩不错, 比上一次有所提高, 考了八十分。

李雷跟韩梅梅和上次一样, 都只考了70分, 一下子被新晋学霸老王, 甩开了二十名。

考试之后, 老王还是像上次一样, 认真听讲,好好订正。

李雷看到了自己的卷子, 比较失落。 在看了一期漫画安慰自己以后, 他开始认真分析起了自己的试卷。 他发现虽然都是七十分, 但是试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次大面积的马虎没有了, 也就是说,会做的题都做对了, 错的题都是自己知识上的欠缺, 于是他肯定了自己考试前放松心情的做法。 此外,他还看到了, 上一次跟自己一样70分的老王, 这一次考了80分, 于是,他吸取了老王的成功经验, 也开始认真听讲,好好做笔记。

韩梅梅呢, 这个乖乖女当然很郁闷啦~ 老王做的她都做了, 而且比老王做的还要多, 为什么老王进步了, 而自己还是原地踏步/(ㄒoㄒ)/~~

这时候, 李雷走了过来, 帮韩梅梅分析了一下卷子。

李雷说, 你看看, 虽然两次你都是70分, 但是试卷结构发生了改变。 你几乎没有空题, 不像上一次那样有很多不会的, 说明基础有提高。 这一次你主要是太粗心了, 都是最后计算错误。

韩梅梅一看, 好像是这样。 于是就说:“李雷,谢谢你!”

李雷说: “我是红领巾~ 不过,如果你真想谢我的话, 不如晚上我们一起吃饭吧。”

于是, 他俩吃饭的时候, 又交换了一下心得。 李雷吸取了韩梅梅的卷面, 韩梅梅吸取了李雷的放松方法。

时间过的真快, 又到了下一次月考。

这一次, 老王考了90分, 李雷和韩梅梅考了85分。

老王窃喜, 前两天做五三, 刚好碰到了最后几个大题, 这次考试全不费功夫。

李雷和韩梅梅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更有动力分析自己的试卷了。

他们发现, 各自的卷面 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甚至阅卷老师情不自禁的批了几个字: 卷面整洁。

他们发现, 基础题和中档题他们拿分都不错, 只是压轴的大题比较棘手, 完全不知道怎么破题。

于是, 他们调整了, 接下来一个月的学习策略。 首先, 卷面、漫画等优点继续保持; 然后,主攻难题。

后来, 他们发现时间不够用了, 就跟老师商量, 每次作业只做后几道大题, 前面的题偶尔做一做。

作为交换条件, 他们答应老师下次月考上90分, 如果没上,就马上停止这种做法。

得到老师的首肯后, 李雷和韩梅, 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专研难题了。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 他们终于有了突破。

第三次月考, 题目难度整体偏大, 全班成绩都有了下滑。 学霸李华只考了85分, 老王只考了70分, 但是李雷和韩梅梅考了惊艳的95分。

到了这个程度, 李雷和韩梅梅觉得, 最后5分如果再去突破, 收获远远小于付出, 并不划算。

于是, 他们只是保持住了在数学学科的优势, 不让它下滑。

同时, 他们把提高数学的方法, 举一反三, 运用在了语文、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

一个月后, 举行了全年级的期中考试, 李雷和韩梅梅的综合成绩大幅提高, 都进入了年级前一百。

下一个月, 李华和韩梅梅, 并没有再花很大的力气去突破, 只是保持着往日培养的优良习惯。 很自然的,他们再也没有掉下来, 反而成绩甩了三好学生老王很远。

老王很郁闷, 觉得自己天天好好听讲,认真写作业, 但是李雷和韩梅梅作业也不写, 还背着老师谈恋爱, 成绩居然在自己之上。

老王很不甘心, 特别是想着, 自己一开始比他们强那么多的时候。

于是,老王开始每天学习到十二点, 老师的板书,每天都看很多遍, 作业更是每次都提前完成。

与此同时, 李雷和韩梅梅觉得, 自己各科成绩普遍都得到了提高, 是时候突破瓶颈了。

于是,他们跟各科老师商量, 以全班前三的成绩为保证, 不再交各科作业了。

但是同时保证, 每次评讲作业的时候都会好好听, 空出来的时间,他们用来做专项突破。

就这样, 好孩子老王, 和不交作业的早恋青年, 开始了新一次的月考。

这一次, 老王因为平时作息不规律, 再加上求胜心切, 严重影响了发挥, 成绩并不如意。

但是李雷和韩梅梅却是高歌猛进, 干掉了学霸李华,包揽了前两名。

这时候,老王失望的发现, 自己比李雷和韩梅梅差太多了。 到了这个地步, 老王已经不是嫉妒和不甘了, 剩下的只有仰望。

高考的时候, 李雷和韩梅梅不负众望, 考了前1%。

于是,江湖上就流传着, 天才李雷和天才韩梅梅的传说: 不写作业加早恋,成绩还能这么好。

但是,李雷和韩梅梅是天才么? 明显不是的。

他们一开始和老王都一样, 都是普通人。

他们确实不写作业, 就有很好的成绩, 但是因果关系搞反了。

不是因为不写作业, 才是好学生, 而是因为是好学生, 才有资格不写作业!

前1%, 可以是听老师话的, 也可以是不听老师话的。 但是, 他们一定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就算是不听老师的话、不做作业, 他们也知道, 自己这样做是对的, 并不是任性的决定。

他们不是没有失败过, 他们也不是没有走过弯路。 但是他们在“试错”多次之后, 好好反思,认真总结, 最后走出了一条, 属于自己的道路。

找到方法之后, 不需要悬梁刺股, 只需要朝九晚五。


这跟努力无关, 那些每天悬梁刺股外加熬夜的同学, 比李雷和韩梅梅努力多了。

这也与天赋无关, 李雷和韩梅梅和老王一样, 都是普通人。

最后总结一下:

1、前1%的成功,是因为路径依赖。 他们通过多次试错,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功方法, 接下来只用按着这个模子套就可以了。 一句话: 成功是成功之母!

2、其他人的失败,在于习得性无助。 哎呀,数学好难学;

天呐,数学作业还没写完, 怎么化学作业就又来了;

喂,老王,物理老师喊你去一下办公室, 要和你谈一下你物理成绩下降的事ORZ


大概就是这样吧。

彩蛋:最后李雷和韩梅梅幸福的在一起了~ 彩蛋2.0:李雷的原型,就是我~

——我是帅气的分割线2.0——

彩蛋3.0:好多人问后来呢,后来分开了%>_<%

——我是帅气的分割线3.0——

彩蛋4.0:解答评论区的高频问题

路人甲: 李雷,我觉得你的老师都太好了, 要是我跟我老师提这种要求, 一定会被鞭尸。

李雷: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我觉得,可能从小我们就觉得, 大人们是权威, 特别是冷酷严肃的老师和家长, 在我们心中,更是拒人千里之外。 所以我们从来不敢跟老师交流, 更别说跟老师提条件了。 可能是由于我成绩一向不错吧, 跟老师接触比较多, 其实我觉得,他们也是一群孤独的人, 上课是的严肃是必要的伪装, 可是课下他们都是很平易近人的, 只要我提的条件合情合理, 老师们大都会接受的, 老师们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 高处不胜寒。

路人乙: 那有没有老师不答应你的情况呢?

李雷: 当然有啦, 比如我跟历史老师说不写作业, 但是她死活就是不答应, 说开了我这个口子,不好管了。

路人乙: 那你最后怎么办的呢?

李雷: 我是这么觉得的。 以我在班上的人缘, 本来可以不跟老师说就不交作业的, 各科课代表都是自己人, 从来查作业不会查到我的头上, 我去主动跟她说,代表我尊重她, 不想把小聪明,用在她身上。 但是此路不通的话, 我别无选择了~

路人乙: 你从来就没有被查出来过?

李雷: 当然有过。 事实上,我不交作业, 在全班是个半公开的秘密了, 各科老师都很恨我, 因为每当别人不交作业, 被老师骂的时候, 他们都会说:“老师你看, 李雷和韩梅梅都不交!!!” 老师们实际知道我没交, 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有一次没交历史作业的人实在太多, 老师发飙了,让没交作业的通通站出去, 我是第一个出去的, 这种时候,不能让老师难堪。 事实上,因为我“认错态度”良好, 很快就被放进来了。

路人甲: 作为一个好学生, 被老师骂,而且罚站, 你会不会不好意思,会不会难过?

李雷: 我一直都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ORZ 早就习惯各种惩罚了。 事实上, 除了韩梅梅骂我, 其他任何人我都不会在意~

韩梅梅: 不要诋毁我, 我什么时候骂过你/(ㄒoㄒ)/~~

路人乙: 这么秀恩爱真的好么~

路人甲: 有一种说法, 老师们几十年的经验还比不过你么? 你为什么就觉得, 不跟着老师的节奏, 自己走是对的呢?

韩梅梅: 我觉得你们的理解有问题, 我和李雷一直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的。 虽然不写作业, 但是评讲的时候我们会好好听, 以我们的基础,这样达到的效果, 跟认真写了一遍作业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 我们不是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方法而已。 我们觉得, 老师的方式方法是针对班上大多数人的, 但是最后出众的毕竟是少数人, 这也反证了,事事都听老师的, 并不能有一个好结果。

路人乙: 我觉得你被李雷带坏了~

李雷: 好吧,剩下的我来补充。 都说老师们有几十年的经验, 其实我不这么看, 绝大部分老师, 只是有十几个“三年的经验”而已。 他们并没有一直进步, 只是机械的重复着, 古老刻板的高一到高三的教学, 虽然有几十年教龄, 但是事实上, 也就是“三年”经验而已。 但是我们都是已经上了十几年学了的, 什么对自己好,什么对自己不好, 我们更清楚。

路人甲: 那个……

李雷: 就到这里吧, 我要去吃饭了~

韩梅梅: 那我也走了

路人乙: 我还没问完呢!

李雷: 有什么问题去评论区吧, 问的多了,我再来统一解答~

——我是帅气的分割线4.0——

彩蛋5.0:写给马上高考的高三党

最近好多高三党私信我: “李雷, 我还有二十天就要高考了, 应该怎么办?”

我只想说, 现在高三都让用手机了么? 此等好政策为什么我就没赶上。 害得我直到考完高考, 都没有韩梅梅的手机号 (╯°□°)╯︵ ┻━┻

恕我直言, 还有二十多天高考, 高三党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知乎会让你们的心静不下来, 希望你看完我的回复之后, 能暂戒知乎、暂戒手机。

既然有文科生, 也有理科生, 那我就笼统的说说吧。

我是文科生, 所以我在这里, 给大家提供一个文科综合的应试技巧, 仅供参考!!! 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但是这个技巧, 确实让我稳定提分15-20.

我们湖北文综选择的排序, 依次是地理、政治、历史。 每次我们也都是按顺序做的。

但是我觉得, 地理的选择题有自己的特殊性, 会引用很多没听过的新概念, 此外地球运动什么的也很头疼, 难度完全不可控。 这跟是否把地理学好了没多大关系, 就算你地理超神, 依然会被这些奇形怪状的题, 恶心的一塌糊涂。 所以如果把地理放在前面做, 很影响接下来答题的心情。

政治选择题喜欢咬文嚼字, 需要我们冷静下来分析, 但是它们本身不难, 都是课本里面的点, 只要足够细心,全对不难。 完全可控。 所以政治选择题很适合, 在一开始心情没有被干扰的时候做。

至于历史选择题, 跟课本好像没什么关系, 上下五千年随便出题。 但是难度在可控范围内, 介于政治和地理之间, 所以我把它放在政治之后做。

综上,我的选择题答题顺序是: 政治、历史、地理。

这种技巧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必须直接把地理跳过!

看都不要看! 看都不要看! 看都不要看! 很重要所以说三遍!

有人会觉得先挑会做的做, 不会的再跳过, 但是如果那样, 你心里会知道, 前面有几个地理题比较难, 心情已经被干扰了。 再做政治历史, 就很容易失误, 也就失去了我们调换顺序的初衷。

还有一个方法, 适用于文科理科,所有选择题。 就是如果一道题, 你超过五分钟没有做出来, 直接蒙,就赌25%的概率了。

如果一道题你五分钟没有做出来, 花了十分钟做出来。 你以为自己做出来了, 其实是你牵强附会出来的, 正确率也还是25%。

对了,多说一句,我认为, 文综选择题控制在35-40分钟比较合适。 不能超过40分钟, 不然后面大题势必受影响。

还有, 如果你不能像李雷一, 样文综保持在250左右的超神成绩, 请在做完选择题后不要回过头来看了 ,一次性通过,不确定的直接蒙, 不然你大题选择题都要完蛋。

如果部分高三党是理科生, 我举的这个例子对你们实际帮助不大, 但是我希望它能够给你提供一种思路。

至于最后一个月能做什么, 我的建议是,放松。 我最后一个月, 特别是最后半个月, 不做新题了, 只是每天简单的翻一翻改错本, 巩固一下就好了。

老师在这个时候, 可能会发很多练习试卷, 你不要都去做。

我们当时每一科发了十几套, 我只是每一科挑了两套, 剩下的,当着全班的面, 我扔到垃圾桶了。

没必要在这个时候, 再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压力。 如果遇到试卷上不会做的题, 不要纠结了,直接放过, 免得影响心情, 因为这个题, 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几率微乎其微。

大概就是这些吧。 还有就是作息规律不要改变, 但是可以适当给自己减负。 我那时候每天白天跟我女朋友传纸条, 晚上跟好基友去吃宵夜, 不碍事的。

加油,祝好运。

——我是帅气的分割线5.0——

彩蛋6.0:写给基础极差的文科生

基础好的就不要来看笑话了 (╯°□°)╯︵ ┻━┻ 关于数学:

去找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 五套左右吧。 选择填空各放弃一个最难的, 完全放弃,不要管。 大题前四题保证拿分, 最后两题第一问保证拿分, 第二问视情况而定, 最后一问放弃。 这样总分可以破百。

每一套题, 不要在卷子上做, 自己拿作业本。 先自己做,严格控制时间。 然后对着答案自己批改。 第二天,对着空白试卷, 独立再做一遍, 要求: 时间更短, 分数更好, 步骤更规范。 第三天同样。 第四天就不要做了, 抄标答,把格式,步骤,做到完美。

二十天搞定五套, 五套下来,你的基础不会太差了, 一百分不是问题。

关于文综:

类似于数学, 不过你需要找十套真题。 文综考点很杂,五套不足以涵盖。 大题完全放弃。 大题完全放弃。 大题完全放弃。 很重要所以说三遍!

大题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的, 看开些吧,况且大题主要看脸。 选择题每一科放弃1-2个最难的, 不能超过两个。 其它的全部搞懂。 每天两套,选择题过起来很快, 压力应该比数学要小。 十套下来,选择题应该问题不大。 这样下来总分180应该差不多了。

最后说一句:

本文仅供参考,后果自负。


user avatar   Padmasambhav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让我答得好艰难。。。

我刚来知乎的时候,

一直鼓吹努力是能改变命运的,

我坚定的相信“人生失败是因为不努力”。

但在知乎答过若干题之后,

我发现我的观点被为数不少的人骂“不食肉糜”。

一开始我还有兴致和所有人硬怼。

可时间一长,

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是真的把我看做妖怪。

有个段子里说:“我发现高速公路上所有人都在逆行哎”。

当时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段子的主角。

当我沉下心去研究那些反对我的人时,

我发觉他们似乎完全不能理解【努力】这个词的意义。

他们定义的努力是:

做了好多卷子,

加了好多班,

吃了多少碗泡面,

受了多少的委屈。。。

于是我又试图帮他们把勤劳、幸苦、憋屈、恒心等等一系列词和【努力】给区分开。

我把【努力】定义为【卯足了劲儿单点突破瓶颈】,

还举了很多案例,

说学习的努力是抓住短板并拼命搞懂,

说工作的努力是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而不是通过加大工作量和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苦难感。

我自以为讲得非常明白,

结果却换来的是“说得轻巧”“别给我扯有的没的”,“偷换概念”...等。

这些的人只是让我无可奈何,

更多让我觉得无法忍受的是“傻逼”,“反对+没有帮助”,“自以为是”。

我很愤怒,觉得这帮人已无可救药,

然后我不再输出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相关的内容。

于是知乎安静了不少。

又在知乎混了一段时间,

我开始有了上万关注者,有了几个万赞的帖子,

我又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发现大多数人的根本问题是不具备【抓短板】和【发现问题】能力,

往大处说是:

大部分人根本不具备发现【影响要素】以及发现世界运行时各要素【内在联系】的能力。

我在很多贴子里,

详细描述过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论。

但几乎总有人跳出来,抓住其中最不关核心的部分跟我抬杠。

例如:

在哪里可更高几率遇见高质量男生? - 混沌椰子王的回答 - 知乎

我教姑娘们找到高品质男生的方法。

而评论里却有很大一帮人纠结于弓箭和卡丁车的价格。

这不是个例,在几乎所有高赞帖子里都一定会出现这样“教都教不会的人”。

更严重而常见的案例,就是知乎“二元论”。

【无法杜绝的常规错误,就不能算严重错误。】

因为无法杜绝,所以必有不可克服的复杂成因,这是世界运行的内部法则决定的。

例如在明星出轨的问题里,

我说到:“既然男明星出轨是常规错误,那么这就不应该算是明星婚姻中的严重错误”。

这时必有人跳出来说:“那就是说出轨是对的咯”。

不管是我,还是持有类似观点的答案,都会被踩的一塌糊涂。

你瞧,

我没有说“正确”,甚至也认为是“错误”,只是说那不是“严重错误”。

但对很多人来说,正确只有一种程度,错误也只有一种;

没有分级,没有中间态,没有讨论空间。

因为不能分解事件要素,

所以很多人非常习惯“你就一句话告诉我结果吧”,

【一句话】意味着把复杂的东西不断简化。

直到把世界简化成一个个结论,比如“现在的女人就是爱钱。”

直到把复杂的人类用一个标签就概括,比如“直男癌”。

三千世界的人间烟火,

任何一种现象都不是单一条件影响。

但即使在知乎上,

也会被二元论划分为简单的黑白对错。

不恰当类比的流行,因为类比太复杂。

二元论的流行,因为是非判断很简单。

“答主傻逼”的流行,因为表达态度比做出判断更简单。

不是人们不想做出复杂的条件论断,而是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

说了这么多,回到主题。

【努力】=【卯足了劲儿单点突破瓶颈】。

这件事或许并不像我开始想的那样,

它并不是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

大部分人只能【卯足了劲】或【看起来卯足了劲】,

而【天赋】限制了人们找到自己【瓶颈】在哪,

也限制了人们找到可以改善的【单点】,

同时还限制了找到【突破】的方法。

所以,我现在认为,

当【天赋】对等的时候,【努力】确实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当【天赋】不够的时候,【努力】只是用毫无意义的苦难感动自己。

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天赋】。

前1%的人,【天赋】起的决定性比【努力】大得多。


user avatar   yuan-qi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嘛,此类精英向问题,本人这样高考时勉强进入2%的渣渣,瞅瞅热闹就成了。但是几十个答案看下来,居然无处点赞,水答一记

如果题主问的是如何考上一个二本大学,我会说努力就会有回报。

如果题主问的是如何考进全省前100名,我会说天赋绝对不能忽视。

但是,题主问的是全省前1%的学生,那么,这两样都不是决定性的。你这个全省top2的高中,才是关键呀

和题主一样,当年我读的高中也算不错。基本上,高考班里前15名,就能进入全省前1%。如果题主的学校真是全省top2级别,这个比例只会更高。在一所这样的高中,考入全省前1%根本不需要你有什么天赋,也不需要你成为悬梁刺股的学霸,只要按部就班跟着进度来,即使天资平平的学生,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去。要知道,我高考的那一年,理科一本的达线率不过3%出头而已。什么时候上个一本也需要拼天赋了?

重点中学的学生成绩好,很多时候被归结为这些学校的生源就好,确实如此,但这绝非唯一的原因。

我的初中,是在一所普通中学上的,中考超常发挥,也不过是班级前五。由于学校给成绩好的学生奖学金,班里前十名的学生基本都留下了,只有我和另一个女生,去了本地最好的高中

三年后,高考结束,我发挥正常,可以上个重点大学。我的初中同学中,只有一人成绩高过我,就是同样去了重点高中的那个女生。留下来的同学里,一人勉强过了一本线。其余的,考上二本的都没几个。他们的高考成绩,甚至不如我那些达不到入学条件,花钱买进学校的高中同学

那些留下的初中同学中,有当初天天跟我一起逃课上网吧,但成绩始终压我一头的好哥们。有其他科目平平,但物理数学总是满分的怪才(此人后来高考数学理综皆不及格,去读大专了。。)还有文笔极好,英文吓人的女孩子。而且他们,都有足以进入我那所高中的中考成绩,这些人的天赋不如我么,扯淡吧

那么,是我比他们勤奋?还是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深表赞同。我高中时代有严重的拖延症,课后基本不写作业不学习,每天晚上在房间里看电视玩游戏,直到高考都是如此,解题量太少,成绩上不去也很自然,但如果这叫努力,那真不知道啥叫不努力了

于是问题来了,那些无论天赋还是勤奋程度,皆不逊于我的老同学们,为何考不好高考呢?

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很久,最后的答案是,环境。

高中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重点高中,并不是仅仅把好学生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这里有比普通学校强得多的老师,不仅能总结重要的知识点和解题规律,还能用易于记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我的高中同学会在课间讨论一道诡异但有趣的数学证明题,初中时绝没有这种事。这里还有应对高考的丰富经验,能够合理的安排复习进度,用一轮又一轮的强化来巩固最重要的知识点和题型。

对于真正的精英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可能并不重要,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学生来说,这就足以左右几十分的高考成绩。举例来说,高中化学是一门需要一定记忆量的科目,高一高二时我经常不及格。但是在高三一遍又一遍的课堂强化,一遍又一遍的专项测验后,即使是我这样课后不花时间的学生,也能做到看一眼题目,答案心中有数。最终到了高考,我的化学只丢了5分

确实,高中时代,我见过不少非常努力,或者非常聪明的学生,他们大多也能考的相当不错。但我认识的考到全省前1%的学生中,大多数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学霸,他们跟我一样,只是上了一所好高中而已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高中老师(性别女),讲讲我班上一个高考考入Top 2的女生吧。我觉得天赋、努力这些词都太片面了,一个优秀的人,最重要的素质是无论何时都比同龄人看得更远,除了学习本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精益求精,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时高二接手她们班,她让我改变了我从前对学霸的刻板印象。得体的淡妆,精心打理的锁骨发,和身边的同学简直不是一个次元的。我问班上谁是课代表,她起身做自我介绍,有超越同龄人的大方和从容。我当时感觉,相比同龄人她挺了解化妆打扮的精髓的,应该是那种成绩还可以但不是最拔尖的、人缘不错、比较会活跃气氛的女孩子。

谁知接下来的课堂和考试就把我吓了一跳。我感觉她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很有科班出身的风范,各个朝代的文学著作信手拈来,着实比我对高中生的预期高太多了。分科后第一次期中考试就是年级第一名,没有任何短板。我和同事登成绩的时候,感慨现在时代真是变了,学霸早就不是我们当年外表朴素、只会死读书的那种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有次放学我和她去校外吃了晚饭,和她逛了会儿街。从那天起我感觉到,要想了解一个学生,单从课堂表现是极其片面的,校园外的模样才是一个人思想价值观最真实的体现。当时和她逛书店,我问她想去看看哪方面的书,她娴熟地带我找到“古典文学”那一块儿,挑了两本中华书局的书,还买了汉语语言学的专业书籍。我还记得她给我推荐了一本《东京梦华录》,我和她一人买了一本,回家看了果真觉得她品位不俗。她优秀的学习成绩与她阅读的深度广度分不开。

我们那天逛街逛了很久,还去逛了服装店。我能明显感觉,她和人相处谦和而有礼貌,相比我教的班上的一些熊孩子,很会替他人着想。我问她要不要试一条裙子,她说自己平时购物前会列好清单,不想给店员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她挑选衣服非常果断,试完了以后买了几件,不买的也按原样整理好一丝不乱地挂在衣架上。店员都跟我夸她,说她真的非常有涵养。说真的,我都对自己以前试完衣服就直接把衣服给店员的行为感到有些愧怍。

我以前一向不喜欢高中生天天把心思花在化妆打扮上,但和她相处却根本不会有这种反感。精致得体的妆容打扮对她来说,就和每天的阅读、学习一样平常,和班上一些偷偷摸摸擦口红的女生很不一样。

她发朋友圈的频率还蛮高的,我很爱看,内容很丰富有趣。有很多她阅读的古典文学的片段,还有独具匠心的园林古镇风景照、阅读的随感、iPad画的画。她给我看了小学时的作品,大卫石膏像画得有模有样的。她妈妈跟我讲过,她小学时五六年级可以在画室里连续画六七个小时的素描水粉,根本不像一些需要父母逼迫学才艺的小孩子。

在我看来,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天赋、努力这些东西可以让一个人取得一些进步。但如果真的想到达更高的高度,仅有这些是完全不够的。这个女生的生活除了学习本身,还有很多的内容,从不会为了应付学习而放弃其他的所有东西。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是能把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的,远不是努力考个好成绩那么简单。

2021/09/05更新:

再写写她平时的一些小细节吧。

1.每周坚持在微信小号朋友圈里写读书笔记,寒暑假更是天天写,大概两三百字,虽然不是很长但特别有思想见地,可以感受到她与作者的共情。至于为什么在小号里写,她说不想让班上同学看到,只想给老师和少部分朋友阅读。

2.数学老师说她经常下课后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并且一定要问到弄懂为止,从来不会采取“鸵鸟战术”或把今天的问题拖到明天。



更新:随手一写的答案没想到火了…看了评论,来补充几点。

1.她从来没补过课,平时都是自己预习的,自学能力很强。令我最惊奇的是,她小学五年级就问她表姐借了初高中的历史课本,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当课外书全看完了。她母亲是老师,她小时候在她妈妈办公室经常问叔叔阿姨借书看,比如初中政治、语文课本。她妈妈跟我透露过,她小学时候还把妈妈同事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借来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理由是放学后太无聊了。(重点是小学时候,惊了…)

2.严格意义上来说,跟她们班其他同学相比,她也不是才艺学的很多的,从没学过乐器(她不喜欢)、舞蹈、体育类的,只学过绘画。但她的优秀在于做一件事情就努力做到极致,而非什么都沾一点点最后啥也不精的那种。

3.老师们平时其实并不希望学生把精力用在化妆上,但很多时候班主任包括各科老师也没啥闲工夫去过分跟学生较真,只要不影响学习、不要打扮得太过分(化特别夸张的妆)就行了。当然,如果学生真的在学校里穿了太夸张的衣服、弄特别出格的发型,还是应该去友情提醒一下。

4. 我只是分享一下这个女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人无完人是肯定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我毕竟不是她的家长,也不可能对她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了如指掌,我所写的仅仅是我观察到的她。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要靠天赋,也要靠努力。

再牛的天才如果没有系统的训练和努力学习,也会成为庸才。

又看到有人在吹阶层固化,老生常谈了。如果阶层固化真的这么有用,中国古代还改什么朝换什么代?英国、美国又怎么会衰落?他们不是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吗?

最终的比拼是比拼学习速度,谁的学习速度快,能更精准的应对变化,领先科技,才有的强大。

靠自己努力和天赋,就可以改变命运的。




        

相关话题

  以张锡峰的条件,能拱到城市白菜吗? 
  十四岁的孩子说出“我不要洗碗,因为这是很低贱的事情”这种话,我要如何回应? 
  官方通报陕西 6 岁男童遭 13 岁邻居杀害,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怎么做能尽量使得自己的孩子不成为熊孩子?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推迟小学放学时间? 
  如何看待男学生在课堂上遭女老师掌掴,当场猛扇耳光回击? 
  平时养成哪些小习惯,日积月累会带来很大好处? 
  为什么有「深海恐惧症」却没听说有「深空恐惧症」? 
  不知道浙江省的省会算正常吗? 
  如何看待论调「民国教育落后故其时所谓大师无甚水准」?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中医?这些反对中医的人都有过中医诊疗经历并受到伤害吗?
下一个讨论
你有什么原来不喜欢,现在越来越喜欢的东西、事情或人吗?为什么?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