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优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么共同点? 第1页

  

user avatar   li-ya-nan-71-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一个词,快乐。

在知乎这个年入百万遍地走,人均海龟的平台,没人敢说自己优秀。

因为自觉父母教育成果挺好,恰好自己是教育工作者,正好又有点心得,所以这脸可以暂时不要,脑门上先贴上优秀两个字,话语也调整到“凡尔赛文学”模式,信心满满地回答一下。

我概括下自己父母的教育公式:

高度关爱(差不多是溺爱)+高度自由+日常彩虹屁+最低期待

如果你童年是这样,我就问你一句,爽么?

反正我是爽爆了,很爱学习,很爱家庭,很爱自己。

我写过类似回答,很多人都特别质疑,觉得这样不可能塑造一个优秀的孩子。

我从目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反思了一下,我父母的教育模式带给我的成长因子:

1.资源平台基础——人生起步点

因为我父母对我特别溺爱,执着于什么都给我最好的,我爷爷奶奶也是特别溺爱我。所以我从一起步,上的就是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当然后来的高中是自己考进去的,也是当地最好的高中

代价就是,我父母要交高额借读费,高额的意思就是,我父母得借钱给我上学。

可能有小朋友不知道啥叫“借读费”,我解释一波,我读的学校不是公立,是国企的子弟学校,当年非企业职工子女,是要掏借读费用的,企业职工子女是低价的。

平台基础好带来的东西就是,我不仅享受了当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我的老师和同学都特别正常,不存在什么针对我校园霸凌,歧视。

身心健康,以及对整个世界有积极的看法,和从小我接触的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至今回忆起以前读书的时光,都能记起很多美好的片段。比如初中语文老师带我们在夕阳下读诗经;高中时,我们一个小组的人,一边打扫卫生区,一边一起背《归去来兮辞》等等。

再比如,我高三是在奥赛班,班级是文科年级前十五,班级里的同学大部分家庭都特别优渥(干部子弟偏多),我同桌就是当地某局长家的千金,我俩关系至今都特别好。我们自习课一起玩狼人杀,他们还瞒着我,给我买了蛋糕,一起过了十八岁的生日。

经济差距是可以看出来的,比如下了晚自习,我同学的父母都是开车,我父母步行来接我,但我们互相打过招呼就都开开心心回家了,也没什么影响。

一个好的平台基础,其实是塑造孩子对于学校的认知和对于外部世界的基本认识。

当时在我眼里,上学就是件挺开心的事情,除去老师很会教,课堂很有趣,而且老师同学都特别好,好朋友都在身边,我特别有去学校的积极性。

但是,以上一切基于,我父母虽然借钱给我上学,这件事我知情,但是他们对我没有任何成绩上的要求,从小学到高中,不要求我回报,就真心觉得是自己做父母应该做的。我对上学这件事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

如果学校是这样的地方,换了你,你会不好好学习么?

2.家庭基础——观念基本盘

我们家家庭条件很差,说白了,特别穷(因为下岗潮),具体经济状况参考:我父母目前几十年下来,存款只有十万块,六万拆迁补偿,其中还有四万是我给的。

但我父母人品没得说,而且感情基础很好,日常撒狗粮且从不避讳我(那是非常没眼看)。家里亲戚有奇葩,但是基本都是正常人,平时走动频繁,大家也经常互帮互助。

我家住棚户区,但是邻里关系特别好,在棚户区拆迁后,我家邻居坚持和我家买了一个小区的拆迁房,几家的关系就是那种放学可以直接去对方家里吃饭,丝毫不用客气的那种。

这样的环境里,我感觉自己最受益的有两点:

第一,安全感

第二,因为家庭因素,道德底线比较高

因为家庭很稳定,关系融洽。所以我和别人相处的方式不别扭,真心换真心,和别人建立人际关系都挺顺利,朋友不多,但是关系很铁。

除了这个,我现在的小成就得益于我特别能折腾。

比如选文理科,选专业,选考研还是工作啥的,都是我自己选的,我父母从来不管这个,前半辈子,都是自己一通折腾猛如虎。

我敢于这么瞎搞的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因为不管怎么样,除非是违法犯罪,我父母都支持我。即使我搞砸了,我父母也不会怪我。这个大概就是家庭给的安全感。

以及在恋爱方面,我之前交往过的男友里,有多子女家庭和离异家庭,当时相处过程中,我觉得特别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就觉得不可思议,后来相处地特别难受。可能这个是原生家庭的因素,我和自己老公相处就很舒服,我俩原生家庭都是很和谐那种,感觉家庭观念上没啥冲撞。

其次,我父母道德底线特别高,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因为我爷爷是老党员,1921年生人(不确定,老爷子自己也记不清),原本是放骆驼的,后来党来了,打土豪分田地,才当上了棉花厂的厂长,各种贡献国家,落下一身病,也没啥财产。整个人就是特别正气凛然,常年阅读语录和马哲,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我奶奶不识字,但是那种古道热肠的西北女性,比如我小时候还有来讨饭的,我奶奶每次都和人家聊一会,然后给馒头(当时吃黑面的),有的时候还请进院子,一起坐一会。上门化缘的也都给,从来不撵别人。凡是有好吃的,一定端给邻居一碗。

因为我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就做人这块也耳濡目染。

我父母也是,道德底线高,虽然穷,但是有股志气在。不以自己清贫为羞耻,的确没啥本事,能力眼界有限,但为人特别和善。

我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人请我爸爸去那种场所,我爸勉为其难没下朋友的面子,去坐了一会。就和一个小姐聊了起来,然后我爸把人家送回家,还和他老公聊了一会,得知迫于生计,完事给了人家钱。回来就给我妈坦白说了,我还记得我爸还抹眼泪了(我爸特别感性一人,常年猛男落泪,就是看电视也会哭的那种)。

我爸爸之前开过出租,早些年有人在车上丢东西,那是真找不回来的。但我爸真的会把那些东西都送回去,有的时候是送警察局。我记得最贵的是一个金立手机,好像是一个喝醉的老板丢的,还是送我上课的时候,我在坐垫底下发现的,然后是我和我爸一起送警察局的。

我父母对我的潜在要求是,成才随意,但一定做个好人。

我小时候只被打过两次。

第一次,我还穿着开裆裤那会,把用麸子活泥巴玩,我爷爷打了我一巴掌,因为浪费粮食。

第二次,我在家饿得不行,拿了我妈妈一百块去买了方便面,我妈妈揍了我一顿,因为取而不告,这是偷盗。

我老公讲过,追求我的时候,他对我特别心动的一次。我当时还在南京工作,假期超级忙,下课后已经八点多了,开视频的时候,他说给我定个外卖。当时我说,外面下大雨,外卖小哥不方便,我这边有坡,会摔到,我这会自己出去超市随便买点。他说,他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子太温柔了。

其实我这种做法,也就是耳濡目染于自己的长辈。

好的家庭关系,其实是人生基本盘。你对待他人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和这个有关。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结果之一,之后的个人成就和发展,个人的幸福感等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家庭关系。

作为父母,特别应该做好自己,理顺自己的人生,再去教育孩子。你自己都做不到,强加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本身就会质疑这件事的合理性。

作为老师,我可以笃定讲,我见过的真正优秀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格稳定,幸福感足的那种。

凡是父母什么都做不好,还要强加孩子意志的,以及家庭关系不稳定的,到了一定年纪,都会反弹。说到这儿,我有特别多例子,这就不讲了,大家都懂,说了我都心疼自己的学生。

3.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给孩子自由?因为这是最基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

我父母不监督我的学习过程,不限制我的交友自由,不限制我的阅读自由,不限制我的金钱自由,不限制我的选择自由。

唯一一个,就是出去玩,晚上十点前得回家。

原因特别简单,我爸随口说过理由,他说,我是个人,你也是个人,人和人肯定不一样,我也管不着你干啥。只要不违法犯罪,我和你妈妈觉得你开心就好,就生你一个,生出来又不是让你受罪的。

结果就是,我很早就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

因为接触各类人,很早就吃过一些人的亏,所以知道该交往哪些人。

很早就读过各类书籍,各类碟片都看过,精神生活挺丰富,能接受多元的观念,爱好特别多,很少孤独,一个人待着特别爽。

我特别享受自己做选择,然后自己给自己兜底的感觉,在团队里,乐于且敢于担责任。

朋友对我的描述是,野草属性,扔哪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我分析了一下,很多孩子不自由的核心因素在于,很多父母不把孩子当一个区别于自己的人,他们非常喜欢把孩子当小的自己,然后往一个理想的模子里摁。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不开心,自己不开心。因为理想的自我是一个趋近完美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不可达到的目标。

而且在教育学理论中,人,的确有先天性,生而有差异。

试想,如果每个孩子是完全按照自己父母的期待长大的,而父母的期待本身就是有时代和个体局限的,那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

我们搞教育,是因为新一代,带来的不是过去世界的重复,是新世界的可能性。

很多父母搞教育很累的原因——人菜还爱管,越菜越爱管。

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孩子成长,父母也轻松,互相折磨不可取。


4.低要求加高浓度彩虹屁(夸奖)——自我认知基本盘

我爸妈特别爱夸我,小到胎梦,大到成绩,工作,反正哪哪都满意。

我记事特别早,记得特别清楚一件事,我一年级第一次考试,语文考了好像是六十多。

当时是家长会加公布成绩一起,我们班当场就有个家长把自己孩子打了,我都吓死了,心里特忐忑。结果,我爸特别开心,带我去吃了儿童西餐,理由是我家宝贝会考试了。其实我也不知道他在开心个啥,但是就是对考试这事,没啥畏惧了。

后来成绩一直就那样,因为我小时候病特别多。二年级的时候,我爸特别开心和我讲,语文老师夸你了,写作文居然会用比喻句,我妈也在旁边各种帮腔,然后又带我去游乐场玩了。

反正我爸妈从此之后就是我个人专属彩虹屁大使,连我在门板上用毛笔乱涂乱画,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用肥皂水制造驱蚊水泼自家玻璃之类破事,他们都各种夸。

后来我初高中班主任也人均彩虹屁爱好者,甚至声称我就是上北大好苗子。家长别问,问就孩子乖巧努力又博学,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可能周边环境特别能影响自我认知,我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就比较高,真的会觉得自己是个人才,所以到了高年级也会对自己有高要求,特别是高中阶段,不怕大家笑话,我真心觉得国家缺了我这个人才可真不行。

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几乎高中三年上课掐表来全程集中注意力,都是六点起,晚上一点多睡觉,写完作业,背完所有知识,还要自己找练习册补一下不好的学科。睡前自省今天的缺漏。

当时我正在读曾国藩和王阳明之类的人物传记,完全是按照圣人标准自我要求,真的是在父母的彩虹屁中迷失自我,哈哈哈。

其实每个人都对自己会有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这种过程周围的参照物很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欣赏特别重要,一方面是给前进的力量,另一方面其实就是,建构他对自己能力和潜力的认知。

长大后,我看教育学理论,其中有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孩子的自主性建立在他的责任感之上。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定位是社会中的关键角色,他得为更多人去做事,那他的成长很快。其实就是通过教育链接个人发展和社会,尽快进入社会角色。

举个例子,我当时带过很多南外的学生,其中有很多权贵子弟,不是大家想的无脑霸总,很多都特别早熟和优秀。

我通过聊天和观察,其实很多孩子很早就被父母告知,自己要继承家里的一部分家业,或者经常出去官场社交场合。他们天然觉得自己将来是要做大事,很明确自己未来发展不同于大部分同龄人,里面大部分都觉得自己很重要,不平凡。

如果你和校内优秀的孩子相处过,你会发现,越高年级的孩子,他的自尊感和自我期待是很高的。

我们普通家庭,在不能给孩子一份家业的情况下,多多夸奖,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很有潜力。到了高年级,他找到自己和社会的链接点,学业和事业会有起飞的可能性。

其次,高度夸奖和低要求,会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不畏惧,甚至会喜欢学习。

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这个和打游戏是一个原理。

如果打游戏没有成就感,极少得到奖励,老是受挫,受挫后还有人给你物质处罚和精神打击。你猜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喜欢玩这类游戏么?

本身事业成功和学业成功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东西,如果家长用自己的判断天然给孩子设门槛,就像是从小栓在桩上的大象,长大之后,你把它的链子解开,它也走不出那个圈去。

以上,是基于我自己个人经历和差不多八年教学经历的一点所获,希望能对家长和孩子们有启示。

我自己未来也要当家长,心里还是有点忐忑。写下这些也是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自己批判过的那类人,要为这个新生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业,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打好基本盘,和这个新生命互相成就,不辜负这段人生经历吧。


user avatar   liu-xu-yang-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们要定义什么是优秀的孩子。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他们发现有一类孩子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赫敏镇楼):

1、善于调控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的速度很快

2、学习成绩好,名列前茅

3、善解人意,懂得宽慰他人

4、很少受到情绪困扰,很少焦虑或者抑郁

5、爱运动,有健康体魄,但从不诉诸暴力

6、有很多朋友,而且友谊十分深厚

分析大量优秀子女家庭之后,心理学家们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发现优秀孩子的父母总会有一些相似的策略和举动,总结起来有三点(前方高能):


教育第一步:注意培养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


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并以积极的方式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大幅度提高孩子未来的幸福水平。

躲猫猫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亲子游戏。通过类似的游戏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但这游戏是有技巧的,游戏的强度大时,婴儿把头转向一边,母亲须停止游戏,婴儿重新转过来时,母亲再继续游戏,这叫“同步互动”。这种持续的正性情绪刺激会带来多巴胺活动的增强,能促进孩子大脑健康发育,认知的快速发展,并让孩子的情绪变得稳定。

最近几年,中国父母的关注点似乎转移到如何对付孩子哭闹上了,类似哭声免疫法(请自行百度)这种早已被西方家庭弃用的残酷手段,居然也能悄然流行。大脑扫描(PET)研究证明,当孩子哭闹时,强烈的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激活会抑制或者减少扣带回中认知区域的血流量,造成缺血,严重者会损伤额叶皮层。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孩子哭闹,不要犹豫,请立即安抚。

如果孩子哭闹,不要犹豫,请立即安抚。

如果孩子哭闹,不要犹豫,请立即安抚。

否则,你们必须为将来孩子可能发生的情绪问题,以及智商不足负责,切记切记。


教育第二步:积极指导孩子面对负性情绪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孩子不吃饭,向你大声嚷嚷要吃曲奇饼干,不给吃就大哭大闹,你怎么办?

有些父母为了孩子能消停下来而选择迁就孩子,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选择转身走到另外一间房,每个人做出的反应都体现出他们对待孩子负面情绪的态度,这种态度有个不明觉厉的名字叫“元情绪理念”。心理学家将父母的元情绪理念分为四种:

  • 第一种是情绪摈除理念,持这种理念的父母认为意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有害,要尽可能消除消极情绪。不过他们的做法挺奇葩也很常见,他们会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用惩罚的办法来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目的就是让孩子意识到消极情绪不值得关注。这种父母会经常表现出攻击性,容易表达烦躁和愤怒的情绪,也是你们说的情商低。由于长期压抑情绪表达,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罹患抑郁症,成为了你们认定情商先天论的所谓证据。
  • 第二种是情绪紊乱理念,父母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他们体会到深刻的伤感情绪,短期内难以平复。短言之就是,孩子哭,她也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不到任何控制情绪的技巧。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概率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
  • 第三种是情绪不干涉理念,中国父母的特别发明,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没有什么态度和倾向性,他们会任由孩子发泄情绪而不做任何干涉。目前没有研究显示这么做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有明显正面或负面影响。

而心理学家最推崇的是情绪教导理念,秉持这种理念的父母能敏锐感知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理解情绪,与孩子共同解决负面情绪问题。

1)帮助孩子理解情绪

在成人的大脑里,情绪和语言两个中枢系统是互联的,但在婴儿的大脑里则是并行的。婴儿很早就能感受到快乐、恐惧、愤怒等情绪,但是他们要过很久才能说出这些情绪。这意味着当孩子经历一些复杂情绪的时候,他们会因为不了解而不安,觉得这些情绪很可怕。如果没有人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互联,那么不健康的连接方式就会取而代之。他们在黑暗的情绪世界里摸索前行,每当经历强烈的情绪时,他们就会感到异常恐惧。只有告诉他们正在经历的悲伤、内疚、妒忌、尴尬、沮丧等情绪,才能让他们真正平静下来。


自从中国进入二胎时代,老大在家里的地位急转直下,他们很焦虑,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他们就出现了行为问题,打人、砸东西。


如果这时候父亲走过来。

所以,孩子犯错时,指责很难奏效,但是帮助他们理解情绪往往能有意外收获。


2)共情

共情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知上,首先你要愿意去体会别人的情感,这部分对于成年人来说不难。另一方面是情感上,自动化地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和感受,这才是真正困难的部分。

孩子只有经常体验到你对他的共情,他才能熟练地将共情运用到人际关系中,才能善于社交。

大多数父母遇到的问题是,认知上愿意去理解孩子,但从情感上,并没有体会到孩子的情绪。你需要不断的练习,设身处地想象孩子面对的情境,准确的表达情绪。

标准的共情教程是这样的:

1)承认事实(“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他们拿走了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2)倾听与回应(冰棒:“这是我和Riley之间最后的信物。”忧忧:“你和Riley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

3)肢体接触(伸出手放在冰棒大腿上,说“是的,是的。”)

对不起,视频没法上传,请自行下载头脑特工队,特附忧忧与bingbong对话的图片一张。



教育第三步:树立权威型教育风格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是心理学界的一股清流,老太太不仅学术能力过硬,打击学术造假更是毫不手软,1960年代她提出了教育风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她使用两个维度来描述教育风格:

  • 维度一,响应程度,即父母给孩子支持、温暖和接纳程度。有爱心的父母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充满敌意的父母对孩子则是冷冰冰的拒绝。
  • 维度二,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会制定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而另一些父母则本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孩子不做要求。

那么根据这两个维度划分出的四种教育风格如下:

  • 低响应+高要求=独裁型

这种教育风格的父母渴望在孩子心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他们为孩子制定严格的规矩,冷冰冰的拒绝孩子的要求,他们的孩子十分害怕父母。即使进步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不乏这样的家庭,敏锐的媒体同志把这种亲子关系形容成猫鼠关系,各种孩子反抗父母导致的伦常悲剧也时常见诸新闻头条。

  • 高响应+低要求=溺爱型

这种教育风格的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制定规矩,也很少要求孩子守规矩,确切来说他们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李某一就是被这种教育风格给坑了,不解释。

  • 低响应+低要求=忽略型

这应该是最坏的教育,他们除了提供基本的照料外,对孩子漠不关心。全世界绝大多数变态杀人狂基本都有一个套路,幼年遭遗弃,经常被虐待,对正常社会怀着根深蒂固的仇恨。

  • 高响应+高要求=权威型

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他们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孩子也关爱有加。前几年,有些无良媒体对郎朗家的教育模式横加指责,认为父亲卖房子供郎朗学钢琴是冒险行为,这样不对;生活上对郎朗照顾太过周全,让他失去自理能力,这样也不对。我倒想说,人家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倾注一辈子的心血培养出世界前五的钢琴家,有什么可指摘的?


1994年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证实了这种教育风格划分法的科学性,只需要了解父母的教育风格就能够大致预测出哪类家庭的孩子将来能上大学。

不要问穷养好还是富养好,也不要再问严厉好还是宽容好,教育原本就应该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得理性和智慧,每一分钟都能感受到爱和幸福,每一次眨眼都能看到真实和希望。

其他回答:

当爸爸后,你有哪些「下意识的反应」是你在当爸爸前不会出现的?

妻子因流产停胎性情大变,摔碗质问、冒犯好意劝慰她的公婆,我该如何处理?


user avatar   piqiulao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其实这种问题太过于计较人家媒体“怎么说”,意义并不是特别大。

尤其对于韩国吧,它们本身就是真正把爱国主义做到了极致,稍微有个风吹草动能当场跑日本大使馆剁手指那种。

让人家媒体吹吹牛,无可厚非,不吹才奇怪。

只是呢,人家说也就罢了,我们又不需要相信对不对。

一款产品好不好,看的当然不是媒体如何吹嘘,而是有严格的检测标准,市场监管等。

如果你产品确实好,那大家买就是。但如果不好,对不起请不要出现在市面上,希望有关部门尽快予以治理。

这年头最愚蠢的,就是因为对一个品牌或者一个外国品牌有好感,就用饭圈脑去看待。

遗憾的是,这种情况还真不少,哎…




  

相关话题

  自习课等场合下,为什么会产生人们在一片嘈杂时突然同时安静下来的现象? 
  为啥我们对印度反华反应平淡呢? 
  如果一天只睡 6 个小时的话,应该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精神相对较好? 
  如何看待网曝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钱逢胜教授车内猥亵女学生? 
  我国拟立法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如何看待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注重「阳刚之气」培养?什么才是「阳刚之气」,如何落实? 
  如何看待不少的中职、高职学校派学生去富士康等电子厂里的流水线实习? 
  如何看待微博上的女同性恋出柜,被其母极力阻拦,并在与一同性恋母亲的对话中相互对话过激的事件? 
  本科学的功能材料,考研该不该跨考,考哪个方向,不要谈兴趣,我考研就是为了挣更有效率的挣钱,求回答谢谢? 
  如何看待教育部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劳动时间不少于 2 小时?你们上学时代参与过哪些「集体劳动」? 

前一个讨论
前夫经营公司欠下债务无力偿还,四川一女子被判共同担债 3024 万元,是否合理?
下一个讨论
刚满月婴儿在家人监护下戴脖圈在家中游泳窒息身亡,暴露出哪些问题?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