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始皇:什么?你在怀疑我投资力度不够大?徐福,你告诉他们,朕当初给你多少人?多少金银财宝?大声点,朕怕他们听不到!
汉 武帝:当初为了这个项目,五利将军,可骗走朕的一位公主…………
唐 太宗:不是我谦虚,楼上的都是垃圾!朕为了这个项目,朕的亲闺女和朕的这条老命都搭进去了。
明 世宗:楼上的智商很令朕担忧啊,投资这项目要用公主和亲闺女?还居然有人傻到用自己老命亲自试药?你好意思说,我都不好意思听。就不会找些宫女的经血来炼丹?纯天然无公害,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每天都有新鲜的,想想就美滋滋。哎…要不是出了十几个宫女造反,大半夜的差点勒死朕,朕早就羽化成仙了,哎……苦也!
好了,大家请已热烈的掌声感谢,这四位现身说法的先贤,大家听到这里可以得出结论了,长生不老或是永生,都是伪命题,不可能的。请大家再一次掌声送给楼上四位,谢谢~
~~~~~~~~~~~~~~~~~~~
我看到评论有很多人指出(灯塔水母可以永生不死)
根据纽约布鲁克戴尔大学医院研究员马洪宝说:“水母避开死亡的这种能力使它在生物学上是不死的。”这使得这种水母成为唯一一种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理论上会长生不死的生物。
通过重生过程,一个水母变成了数百个一模一样的水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五大洋中都充满了基因排列几乎一样的灯塔水母。
总之灯塔水母的这一重生过程就是无性繁殖,而本体已经死亡。以讹传讹才会把这种生物学上的不死认为成了永生。
http://www. ebiotrade.com/newsf/rea d.asp?page=20121216205442590
从种群层面,人类已经是“永生”的了。
从个体层面,永生和永动机一样是伪命题,不符合热力学规律和进化原理,个体死亡是必然的也是种群永生的先决条件。换言之,个体死亡是种群透过不断淘汰生物个体排除熵增最有效的方式,就像人体需要新陈代谢是一个道理,个体的永生几乎必然导向种群的衰败。因此向往永生只是生物个体的求生本能而已。
人体内的细胞如果不老老实实接受程序性死亡,就会危及整个人体。同样,个体人如果不接受死亡,势必危及整个种群。一切会降低适应度的冗余在进化过程中趋于淘汰。无论任何形式的永生,意味着新旧个体、新旧意识主体之间必然的资源竞争,而人类个体的大部分经验、记忆、思想都是无用的。
除非假定人类生境有无限资源,否则永生不可能实现,任何形式的永生追求只会被任何形式的“死亡”阻止。
连小学生都知道一个玩具玩旧了,最好就是买一个新的。
电脑用久了,老化了,最好再买一台新的挑一些重要文件拷贝进去。
什么样的人会想着修修补补去维持一个满是补丁的玩具或一台垃圾文件爆满的电脑永远用下去?
特别是这台电脑每天固定物理损耗,积累垃圾存储还不能删。
个体永生对于一个物种的延续是负面和不现实的。你要说一台电脑用久一些可以,不反对形形色色的长寿研究。但要永远用下去,要那些老旧硬件和垃圾资讯永远存在,未免想太多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技术上实现个体永生的那一天,人类这个物种也就到头了。
电脑:“我觉得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为什么人类要把没有意义的技术放在研究首位?有这个闲工夫去围着旧电脑和垃圾文件转?研究研究怎么让电脑别提前报废(疾病),怎么让新电脑出厂质量高(生殖),怎么挑选要拷哪些文件(教育)不好吗?
可再生就不必永生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让我们搜一下google scholar,与永生技术有关的基础科研领域,拿几个比较常见的关键词搜到的文献数量:
光是关于P53的研究文献,数量就有2090000这么多:
P53是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个重要蛋白,通常认为它对细胞是启动程序性死亡还是进入癌变的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还有更多,比如心脏病也是致死率很高的一种老年病,相关的研究非常多。
对比一下其他与永生无关的领域:
量子热力学只是个比较笼统的领域,远非细分到“P53”那个级别的关键词。
此外,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向,比物理学要更细、更多;生命科学的科研工作者数量,也是所有基础学科中最多的。
可见,确实有很多有钱有权的人,相比于某些对生存影响不大的基础科学而言,投入了更多资源在永生技术的研究上,希望能免死于癌症这类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的疾病,甚至希望能逆转生命体的衰老过程。
意愿上而言,确实有很多人非常希望实现永生。也有非常多的科研工作者,为了让人类活得更长,付出了很多努力。
换言之,怕死是非常普遍的本能。
但若问为何不是所有人(当然包括科研工作者)都对永生技术抱有强烈的意愿,那么可能的答案是:
1)太难
需要纠正一点:真正意义上的永生技术和可控核聚变的实现难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后者更多是我们人类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政治),投入的资金尚且不够,导致技术难题还没解决。但因为它是个相对比较干净的物理系统,我们总还能不断优化核聚变过程的环境,不断调整还算有限的参数,姑且还能望见这种可能性。
而生命体是一个复杂又充满漏洞的非平衡系统,处于一个很大程度上不可控的、高温的环境中(相对于绝对零度而言,充满了随机的物质交换和热扰动),想永远处于一种稳态,几乎绝对不可能,或者可能需要目前没法实现的那么多资源、能量或信息,才能做到。因此人们只能尽力去修复这个系统,延长它不偏离理想循环状态太远的时间罢了。
所以,即便做研究,也没人真的抱有实现永生的目的,他们只会抱着探究、修复、让人活得更好、更长一点点的想法去尝试罢了。
2)繁衍本就是另一种意义的"永生”
大自然本来就很聪明。
生命个体若想永存,需要消耗极高的能量。
但若生命体能把环境中的非生命物质,整合成另一个保存自身存在信息的生命,则是一种远比保持无穷长的寿命更经济的做法。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新生命体的端粒是新的,还有许多母体的缺陷,可能随着突变或染色体的配对、拼接而被掩盖或修复,让另一个自己以更适应新环境的方式存在下去。
以单细胞生物为例,更易于理解:
一个大肠杆菌分裂成两个,其中到底哪个是原本的自己呢?
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现在我们肠道里的任何一个大肠杆菌,也都同时是地球上最初诞生的那一个。
3)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实现个体永生
I. 宇宙总在变化,新的生命总在诞生,因此环境总在变化。
活得太久,会令人积累更多的陈旧信息,旧信息越多,越会更多地影响人当下所做的决策,这样人就会越来越难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环境。
个体的永生若成了阻挡群体进步的癌细胞,那便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II. 更何况,衰老不可逆
目前的多数以永生为目标的技术,比如治疗各种老年病,都建立在个体衰老不可逆这一基础上。因为逆转生命体衰老的难度比这件事还要高几个量级。
衰老若不可逆,即便能永生,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器官机能,将随年龄增长而越变越差,外表也将随年龄增长越变越丑,即便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也总是痛苦的。
4)生命纵然短暂,也仍然值得活
引用一下我另一篇回答
中的内容:
生命是宇宙赠予我们的珍宝:虽然永远超脱不了自然规律,却能在局域的非平衡系统中创造出秩序,进而产生美(不论在具象还是抽象的意义上)。生活是追寻秩序和终极之美的过程;因此人们思考科学与哲学、画画唱歌,有时还结伴而行,做各种美好的事情。虽然成本很高,个体的生命也终将失败(死亡:系统的熵最终不可避免地增长),我们仍会竭尽全力地让这个体系,以及人群所组成的依然微不足道的体系所容纳的信息再多一点、更美一点。生命本身难免丑陋、渺小又脆弱,但又同时具有这种潜能,如此才使得这个多数时间与空间区域都无所谓目的的世界对生命自身而言不再显得那么绝望。
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第一位。
本时代最伟大发明家埃隆马斯克还专门讲过这个。
他的结论是:肉体永生短期不可能,所以去做脑机接口。
他的理由是:
肉体衰老是一个系统性的崩溃,短时间无法实现这个系统的全面升级。
所以,做脑机接口,算是一种最可能的替代办法。但这个也是比较希望渺茫的。
马斯克认为技术成熟度是:太阳能 -》 自动驾驶 -》 超高速列车 -》 星际移民 -》脑机接口 -》-》肉体永生
永生 在中期(30-50年) 实现的概率较低。远低于脑机接口(将来虚拟永生的发展方向)。
人类关于永生的执念可是太深了。
你知道吗?通过换上年轻小鼠的血能令衰老的小鼠“重返青春”。
实际上,人类关于永生(抗衰老)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异种共生,换血,雷帕霉素,白藜芦醇,抗氧化物,端粒酶,干细胞和节食,今天返朴请来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楠,来为大家讲一讲换血和抗衰老的故事!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止。费尽心思搭配日常饮食,摄入胶原蛋白、保健药吃个不停,甚至植入干细胞……在美剧《硅谷》第四季中,亿万富翁Gavin Belson为了维持健康,定期从年轻的男孩身体中抽取血液输给自己。可以说,为了“永葆青春”,人们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方法。
剧中的“换血”听起来有些吓人,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似乎为这种做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有文章报道,年轻小鼠的血液真的可以使老年小鼠“重返青春”。不少公司已经开始为老年人或患有一定程度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人提供年轻人的血浆。斯坦福大学的Tony Wyss-Coray教授成立了Alkahest公司进行一些临床实验,希望能够研究年轻血液能否逆转人类的衰老。他多次出席各种会议、讲座,包括TED公开演讲,向公众介绍“换血逆转衰老(reverse aging)”的概念。
然而,不断输入年轻人的血液真的能实现长生不老么?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实验证据呢?我们能通过这些实验得到什么启发呢?目前,实验研究的对象都是鼠,那给人类换血是否会有新的风险呢?
年轻血液真的能令小鼠“重返青春”
故事要从一个古老的实验开始说起。这个实验叫做异种共生(Parabiosis),它将两个有着不同特性、身处不同状态的动物连接到一起,让它们分享共同的血流,以此来研究血液中到底是哪种物质会影响健康。异种共生最早是在1864年由法国动物学家Paul Bert发展出的一种研究共享循环系统的模型:将两只小鼠的侧身切开,再将皮肤和肌肉壁缝合在一起,以此研究不同动物之间通过血液循环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异种共生模型曾为瘦素(leptin)的发现提供重要的线索。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的Douglas Coleman发现,有一种基因缺陷的肥胖小鼠与正常小鼠相连可以减少进食并迅速瘦下来。他猜测肥胖小鼠体内缺乏某种抑制肥胖的因子,所以才会不停地进食而导致异常肥胖;与正常小鼠连体后,正常小鼠体内的抑制肥胖因子抑制了肥胖小鼠进食,最后让肥胖小鼠瘦了下来。而后,洛克菲勒大学的Jeffery Friedman采用现代遗传学手段,经过八年的探索,根据这个缺失的特定基因找到其表达的蛋白,最终找到了抑制食欲的因子——瘦素。[1] 为此,Coleman与Friedman共同获得了2010年的拉斯克奖。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了什么好主意?
的确,科研界和公众都很激动,以为“瘦素”可以成为我们减肥的良药。然而很不幸,“瘦素”这个对动物模型有效的东西完全无法应用到人的身上。因为胖子的大脑无法感知到体内瘦素的含量水平,无法弄清身上有多少脂肪,也就不会下达“抑制食欲”的命令。所以那些保健品给胖子补充瘦素是没有用的,胖子不缺瘦素(脂肪含量越高瘦素分泌越多),缺的是对瘦素水平的感知。(详见《为什么胖子减肥这么难?》)所以瘦素是一个动物研究的结果完全不能在人身上实现的典型。
1956年,康奈尔大学的Clive McCay第一次用异种共生的动物去研究衰老。他发现,老幼共生的动物存活了9-18个月后,老年动物的骨骼重量和骨密度变得接近年幼动物。可是由于当时的实验方法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小鼠因免疫组织排斥或者饲养条件等原因出现死亡,因此这种方法之后也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时间转到了新的世纪。斯坦福大学的Thomas Rando重新研究了异种共生的技术。他破坏了一些老年小鼠的肝脏和肌肉,并让它们分别与年轻小鼠和老年小鼠连接。结果发现,与年轻小鼠相连后,受伤老年小鼠的肝脏和肌肉的干细胞恢复到了更年轻的状态。这项研究部发表在2005年2月的Nature杂志[2]上,震惊了当时的医学界。
有一些文章报道,通过异种共生接触年轻的血液,老年动物的脊髓、大脑、肌肉和肝脏都变得更健康,换血还起到了抑制心脏肥大的作用[3-6]。然而,201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Irina Conboy却发表研究,表明如果新老动物只是交换血液而不共享其他器官,得到的结果与异种共生是不同的——无论是在肌肉、肝脏还是大脑海马区,年轻的血液都起不到那么好的恢复效果了[7]。
2014年,斯坦福大学的Tony Wyss-Coray给老年小鼠注射了年轻小鼠的血浆后,发现它们脑内负责学习记忆的海马区出现了更多的神经连接,且它们的行为记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且,年轻的血浆甚至不需要来自于同一物种,给老年小鼠注射年轻人类的血浆也能提升它们的认知和记忆。[8]
年轻血液可以使年老小鼠“重返青春”!这一实验结果固然令人兴奋、惊叹,但科学家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接下来,他们需要深挖客观现象的本质,也就是寻找令年老的小鼠重返青春的具体因素。究竟是血液里的什么东西起了作用?又是怎样起作用的?是年轻血液里的新鲜细胞?是一些化学小分子?还是一些蛋白质?如果是蛋白质,那又是哪种蛋白?……就好像青蒿素的发现——古代中医采用青蒿治疗疟疾,那到底是青蒿里面的什么化学物质起了作用呢?屠呦呦经过不断尝试,发现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能抑制鼠疟原虫,最终发现并提纯了青蒿素。面对一个现象,抽茧剥丝地找到是哪几种因子在起作用,这就是科学家所需要做的事。不同的是,血液比青蒿复杂得多,而衰老也比疟疾复杂得多。疟疾是由疟原虫导致的,人类早已知道;而衰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却没人说得清,所以想要找到衰老相关的因子,进而抵抗衰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逆转衰老,还是促进衰老?
那么,抽丝剥茧,到底该如何下手呢?这就要提到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思维:“拆分” (fractionation)。它是用某种手段将一个混合物分成几种部分,再对各部分分别进行研究,再拆分,再研究,通过不断细化,最终提取出某种物质。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采用的就是拆分之法。要找到年轻血液中有“重返青春”功效的物质(因子),首先要缩小分析范围。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则主要由蛋白(蛋白是一种大分子结构)和小分子构成。科学家们发现,仅用血浆(不含血细胞)注射就能起作用,这说明可以使老年小鼠变年轻的物质不是年轻的血细胞。接着,科学家把血浆加热,令蛋白失活,再注射进老年小鼠体内,发现血浆不起作用了;于此同时,经过透析除去小分子的血浆却仍然有效,这说明我们要找的因子应该是某种蛋白而不是小分子。
下一步就要鉴定到底是哪些蛋白在起作用。科学家利用组学(Omics)方法对血液中可能与衰老有关的关键蛋白进行筛选,比如分析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库,找出那些随着年龄增长表达量出现变化的蛋白,那么这些蛋白就有可能是“重返青春”的功臣。目前,科学家主要鉴定出了四种功能迥异的蛋白质分子:CCL11,GDF11,TIMP2和VCAM1。不过,关于它们的作用,还存在着许多争论。
CCL11
2011年,Tony Wyss-Coray发现,年轻小鼠与年老小鼠异种共生后,大脑的突触可塑性降低,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他们鉴定出一种蛋白——CCL11,把CCL11蛋白注射到普通的年轻小鼠体内,能够损害其记忆力并抑制神经元的生长。[4]
GDF11
2014年,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研究员Amy Wagers和Richard Lee在Science背靠背发表了两篇文章。他们发现一种叫做GDF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的蛋白,在年轻小鼠体内含量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含量逐渐减少。通过实验,他们发现GDF11能模拟异种共生实验中的骨骼肌年轻化,也能促进脑内血管和神经的再生,改善小鼠肌肉、心脏和大脑的健康状况。[9,10]
不过,2015年,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的David Glass对这一研究提出了质疑。Glass等人的实验结果显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小鼠体内的GDF11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并且会阻止骨骼肌的再生。这说明GDF11不仅不能抗衰老,反而会加速衰老的过程[11]。近几年,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Steven Houser教授也多次发表文章质疑GDF11的抗衰老作用:他的实验证据表明GDF11不能解救衰老相关的心脏肥大,并且GDF11虽然减少了压力负荷过度诱导的心脏肥大,却导致了使小鼠极度消瘦的恶病质和早逝。[11]
TIMP2
2017年,Tony Wyss-Coray和同事们测量了不同年龄的人和小鼠中血浆蛋白的水平,并向小鼠体内依次注射了几种不同的蛋白,比较它们的作用。他们发现,一种蛋白可以改善小鼠的记忆,这就是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ases2, 以下简称TIMP2)。TIMP2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如将脐带血中的TIMP2去除,脐带血就不能改善年老小鼠的记忆了。不过,这一蛋白对大脑和衰老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3]
VCAM1
今年,Tony Wyss-Coray又通过转录组学和免疫组学分析鉴定出了一种新的存在于血脑屏障上的蛋白VCAM1。无论是人还是小鼠,年龄越大,大脑内皮细胞中的VCAM1表达越高。将老年小鼠或老年人的血浆注射给年轻小鼠后,小鼠大脑血管内皮细胞中的VCAM1表达会明显升高,同时小鼠的海马区新生神经元减少。令人欣喜的是,把大脑内皮细胞中的VCAM1基因敲除或者注射VCAM1的抗体阻断其功能,年老血液就不能再对年轻小鼠产生有害影响了。[14]
尽管实验证明年轻血液在细胞水平和一定的行为水平会对老年小鼠产生有益的影响,但我们还远远没有弄清楚“为什么”。是因为年轻血液稀释了有害的物质吗?起作用的因子到底是促衰老的还是促年轻的?异种共生带来的“年轻态”是不是以消耗生命力为代价,是不是一种“回光返照”?……目前的实验多是干细胞激活或行为学实验,并没有和寿命直接联系到一起。而且,目前发现的这几种蛋白的具体性质和作用在科学界还存在争议,需要不同课题组的科学家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去验证。
以上这些蛋白——促衰老的或逆转衰老的——的研究是否可以直接用于开发抗衰老的疗法呢?是不是意味着人类长生有望了呢?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一下现阶段有一定可行性的抗衰老疗法,以及将动物实验结果商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现阶段抗衰老疗法的机遇与挑战
衰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包括了分子、细胞和器官等的累积损伤,这些损伤导致了有机体功能的丧失,更容易生病和死亡。抗衰老疗法的定义是:通过延缓某些生物过程来减少年龄相关的功能性衰退,延迟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在短寿命的模型生物体中(如线虫、小鼠等),有众多调节衰老的基因、过程和途径,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大量潜在目标。人们从模型生物体中已经确定了数百种调节衰老或长寿的基因,其中大多数可以归纳为常见的通路和过程,如胰岛素/胰岛素样信号、自噬、氧化磷酸化和TOR信号。也有证据显示,对于进化过程中的不同动物来说,延长生命的通路和途径往往是相似的。例如,已证明,中断胰岛素-IGF1通路,能延长酵母、蠕虫、苍蝇和小鼠的寿命,而IGF1R突变也与人类寿命有关。进化上延长生命的基因和途径往往是变化不大的,因此也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目标。[15]
然而,人类并不是线虫或小鼠的简单放大。虽然短寿命的动物模型在衰老领域有了很大突破,但在人类身上,很多与模式生物同源的基因却并没有显示出与衰老和长寿相关——在模式动物上似乎可信的结果,照搬到人类身上,却行不通了。
现有的抗衰老研究
过去20年,科学家先后提出多种抗衰老的方法和概念,其中最著名的5种包括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葡萄皮化学成分白藜芦醇、端粒酶、热量限制、干细胞。
雷帕霉素
抗衰老药物研究的著名案例之一,就是用雷帕霉素(rapamycin)抑制TOR蛋白,能增加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的多种生物的寿命。但是雷帕霉素有很多毒副作用,制药公司和实验室们正在开发更安全的类似物。
白藜芦醇
雷帕霉素大家听说过的比较少,但白藜芦醇可是公众们很熟悉的保健明星。近年来,流传着一种说法:“喝白酒不健康,但喝葡萄酒有益健康,后者能保护心血管、抗癌、延缓衰老……(等等好处)”凭什么说葡萄酒有益健康?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葡萄酒中含有一种神奇的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David Sinclair在做博士后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叫Sirtuin1的基因可以控制酵母的寿命。2003年,Sinclair发现白藜芦醇可以激活Sirtuin1基因,延长小鼠寿命。2006年,Sinclair发表文章称用含有白藜芦醇的饲料喂养高卡路里饮食的小鼠,结果发现吃白藜芦醇的鼠死亡率下降了31%——很多人据此认为白藜芦醇能抗衰老。
然而,后来的研究却很令人失望——来自瑞辉和安进两大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发现白藜芦醇并不能激活Sirtuin1基因,之所以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之前的实验有重大缺陷。其他许多证明白藜芦醇有作用的实验也都无法重复。好几个临床实验发现白藜芦醇对心脏疾病,代谢疾病,癌症,寿命延长等都没有作用,反倒引起了腹部不适或肾脏问题等种种不良反应。(详见《神药“白芦藜醇”,是怎么炒红的?》)
抗氧化物
抗氧化物(Antioxidant)在历史上一直是抗衰老领域研究的重点。一个关于衰老的理论是:有机体内的自由基过多产生强氧化作用,对蛋白质等生命分子造成损伤,损伤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衰老。这个理论一度非常流行,现在则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并且流行病学的研究也不能支持抗氧化物对抗衰老有益的说法。
端粒酶
端粒(Telomeres)是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物,在一些组织中随着衰老和细胞分裂而缩短。端粒酶(Telomerase)是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一项研究表明在成年小鼠中,过表达端粒酶能使寿命的中位数增加24%,而癌症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加。然而其他实验室有结果声称端粒酶的过度表达可以引发小鼠患癌。所以激活端粒酶来抗衰老的想法需要验证,目前只有一个制药公司将其作为靶点开发药物,但是目前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端粒(Telomeres)是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物,在一些组织中随着衰老和细胞分裂而缩短。端粒酶(Telomerase)是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一项研究表明在成年小鼠中,过表达端粒酶能使寿命的中位数增加24%,而癌症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加。然而其他实验室有结果声称端粒酶的过度表达可以引发小鼠患癌。所以激活端粒酶来抗衰老的想法需要验证,目前只有BioViva和Sierra Science两家制药公司将其作为靶点开发药物,但是目前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15]
热量限制
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 )是目前最热的研究领域,也是最常见的提升健康和寿命的方法。不过,节食对于绝大多数人都太难了。轻断食,即每周中不连续的2天每天只摄取500千卡(女性)或600千卡(男性)能量的食物,其余5天自由饮食,不控制,可以是另一个约束更少的选择。然而有研究表明,热量限制对不同品系的小鼠有不同的影响,对一部分小鼠品系而言,寿命延长了,而另一部分小鼠品系的寿命却缩短了[16]。对于与小鼠千差万别的人类来说,热量限制的作用是不确定的。
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疗法几年来炒得非常火,因为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的潜能,一些公司便专注于研究干细胞,开发促进再生的药物。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干细胞移植疗法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人们仅证明了它对白血病、烧伤等个别疾病治疗有效,但其治疗阿尔兹海默病和抗衰老的效用则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支持。[15]
商用挑战
以上这些抗衰老的研究成果都孕育着极大的商机。不过,要将这些成果真正转化为临床可用,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衰老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目前人们还无法清楚理解衰老的生物学过程。尽管各类关于衰老的理论都有一批拥趸,但衰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科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
02
细胞、动物和人类是三个不同的层面,同样的操作在三个层面的效果很可能不一样。在细胞实验中显示“有效”,并不意味着一定对人体有效。而且细胞和动物实验中所需要的“有效剂量”与人类摄入的剂量相差极大。
03
基因、节食、药物等干预手段可以操控一些短寿命模式生物的衰老进程,但不同的动物模型对同一手段的反应却差异很大。有些手段在某种动物身上效果很好,在另一种动物身上效果却很差。节食和药物干预结合可以使酵母的寿命提高10倍,但只能是小鼠的寿命提高30%-50%。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生命体复杂程度越高,干预手段的效果就越小。[17]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衰老研究能否成功复制到人的身上也是很大的问题。在这样的现状之下,把目前动物试验所用的抗衰老方法直接挪用到人类身上是不可取的。
04
科学家开展研究衰老和寿命的临床实验,面临很多障碍。实际上,我们知道大量与衰老相关的潜在靶点和潜在干预措施,但是要验证它们的有效性,所需时间太长,所以最终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可以用于临床。
总的来说,目前没有一种靠谱的方法可以用来减缓人类的衰老。
换血是新希望?
年轻血液抗衰老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取得的实验证据还有待重复和进一步验证。而从年轻血液中鉴别出的与衰老有关的蛋白,想要做成产品投放市场,也面临着上文提到的五种问题。
令人担忧的是,在种种问题都未解决,安全性有效性未经论证的情况下,一些公司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异种共生的实验结果应用到了人类身上。由于输血操作本身已经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有足够的把握,不需要长时间的临床试验,也不需要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所以一些公司开始向民众兜售“年轻血液”。其中以斯坦福大学的MD Jesse Karmazin和Craig Wright成立的Ambrosia公司最为出名。这家公司以试验为名,为35岁及以上的健康成年人输入年轻人(不到25岁)的血液。在Ambrosia的官网上可以直接购买血浆,一升年轻血浆定价约8000美元。Ambrosia宣传自己提供的年轻血浆可以解决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一系列老年问题。
2019年2月19日, FDA发布了一项声明,提醒消费者警惕这种抗衰老输血。声明中这样说:
“
几个州的企业正在提供年轻捐赠者的血浆输注,据称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从正常衰老和记忆丧失到严重疾病,如痴呆、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心脏病或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认为从年轻供体输注血浆以治愈,减轻,治疗或预防这些病症未经过FDA通常要求的严格测试,没有经临床证实,并且存在与使用任何血浆产品相关的风险。血浆给药的常见风险是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的循环过载和较少的常见风险包括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或输血相关的循环超负荷和传染病传播。简而言之,我们担心一些患者正在被不道德的人欺骗,他们声称年轻捐赠者的血浆可以用来治疗或作为治疗补救措施,收取数千美元的输液费用,把尚未得到证实,并且没有得到充分和良好对照试验证据的研究作为指导。这也可能阻止患有严重或难治性疾病的患者接受可能对他们有用的安全有效的治疗。
”
2019年2月20日,Ambrosia Health公司在FDA发布警告后,停止了提供输入年轻血浆的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身上的小范围临床试验。比如斯坦福大学Tony Wyss-Coray成立的Alkahest公司,他们并不对参与者收费,只招募了18名志愿者,其中一名病人因为注射而起了疹子,另一名病人患上中风(与实验无关)。剩下的16名患中度或轻度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在注射年轻血浆后,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得并不理想。这个临床试验效果并不好,而且试验样本数量太少,不足以得出真正有效的结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身上的小范围临床试验。比如斯坦福大学Tony Wyss-Coray成立的Alkahest公司,他们并不对参与者收费,只招募了18名志愿者,其中一名病人因为注射而起了疹子,另一名病人患上中风(与实验无关)。剩下的16名患中度或轻度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在注射年轻血浆后,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得并不理想。实际上,这个实验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① 没有对照组,只是病人本身输血前后比较;② 自我评估的测试很主观;③ 而且试验样本数量太少,不足以得出真正有效的结论。这些患者在客观的认知测试中没有任何改善,实验结果不能支撑年轻血浆可以治疗老年痴呆等衰老相关疾病的依据。
抗衰老的研究任重道远,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输入年轻血浆可以延长动物或人的寿命,所以公众千万不要因为前文所述的异种共生和换血实验结果就觉得长生有望了。2014年Tony Wyss-Coray的小鼠换血实验发表后,一些博眼球的公众号就宣传“换血可以长生不老”,一些富豪就开始购买年轻人的血液给自己换血——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极其愚蠢的。前文所述的FDA的警告中,已经强调了换血对寿命延长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都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还会有输血相关的风险。本篇文章正是在期待进一步研究、验证小鼠换血功效的同时,提醒公众谨慎对待输入年轻血液的做法。
面对各类科学研究成果,我们都应当以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因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与扬弃的过程,许多研究结果是存在争议,需要经过反复验证的。一个结果不一定是错的,但是可能仅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成立——而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关注这个条件,只是关注这个结果。“这是某某教授说的”“这是某某大学做的科研成果”“这是某某杂志发表的”……不少人由迷信宗教走向了迷信科学权威。实际上,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科学家的说法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今天的许多生物学理论都不过是假说(hypothesis),科学家们根据一个现象或一些发现进行合理的猜测,再不断用实验去验证、修正或推翻这个假说。想要把假说变成真正的理论,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去获取可靠实验数据的支撑。
以本文开头分享的2014年研究为例,年轻血液可以使年老小鼠“重返青春”,这个研究结果本身是很令人兴奋的,由此生发的科学问题也很值得科学家们进行探索,也许真的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关键的致衰老或抗衰老因子。但在目前的阶段,无论是某些实验支持的CCL11,还是极富争议的GDF11,抑或是新发现的VCAM1,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有可能应用到人类身上。科学家们需要设计许多不同的实验,去研究一个蛋白对小鼠衰老的影响:是否有副作用?除了细胞年轻化之外,对寿命是否有影响?能否通过临床实验用到人身上?……科学从发现到应用,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说起长生不老,谁不希望如此呢?笔者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生物专业,不仅仅是因为生物研究的趣味性,也因为我幻想着通过生物手段延长自己的生命。这么多年过去了,完整地学习了生物知识,经历了严谨的科学训练,我已经习惯了更理性更谨慎地看待现在的科学研究,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每一个实验结果。科学家们确实正在努力地研究疾病、研究衰老,但我们要知道,学术论文发表的实验结果离真正的市场应用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小塞涅卡(Seneca the Younger)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孟子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与其奢望长生不老,不如认真、诚敬地活好每一天。
参考文献
1. Coleman, D.L.,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leptin. Nat Med, 2010. 16(10): p. 1097-9.
2. Conboy, I.M., et al., Rejuvenation of aged progenitor cells by exposure to a young systemic environment. Nature, 2005. 433(7027): p. 760-4.
3. Ruckh, J.M., et al., Rejuvenation of regeneration in the ag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ell Stem Cell, 2012. 10(1): p. 96-103.
4. Villeda, S.A., et al., The ageing systemic milieu negatively regulates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Nature, 2011. 477(7362): p. 90-4.
5. Brack, A.S., et al., Increased Wnt signaling during aging alters muscle stem cell fate and increases fibrosis. Science, 2007. 317(5839): p. 807-10.
6. Loffredo, F.S., et al.,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 is a circulating factor that reverses age-related cardiac hypertrophy. Cell, 2013. 153(4): p. 828-39.
7. Rebo, J., et al., A single heterochronic blood exchange reveals rapid inhibition of multiple tissues by old blood. Nat Commun, 2016. 7: p. 13363.
8. Villeda, S.A., et al., Young blood reverses age-related impairments i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mice. Nat Med, 2014. 20(6): p. 659-63.
9. Katsimpardi, L., et al., Vascular and neurogenic rejuvenation of the aging mouse brain by young systemic factors. Science, 2014. 344(6184): p. 630-4.
10. Sinha, M., et al., Restoring systemic GDF11 levels reverses age-related dysfunction in mouse skeletal muscle. Science, 2014. 344(6184): p. 649-52.
11. Egerman, M.A., et al., GDF11 Increases with Age and Inhibits Skeletal Muscle Regeneration. Cell Metab, 2015. 22(1): p. 164-74.
12. Harper, S.C., et al., GDF11 Decreases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Hypertrophy, but Can Cause Severe Cachexia and Premature Death. Circ Res, 2018. 123(11): p. 1220-1231.
13. Castellano, J.M., 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 plasma proteins revitalize hippocampal function in aged mice. Nature, 2017. 544(7651): p. 488-492.
14. Yousef, H., et al., Aged blood impairs hippocampal neural precursor activity and activates microglia via brain endothelial cell VCAM1. Nat Med, 2019. 25(6): p. 988-1000.
15. de Magalhaes, J.P., M. Stevens, and D. Thornton, The Business of Anti-Aging Science. Trends Biotechnol, 2017. 35(11): p. 1062-1073.
16. Liao, C.Y.,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murine lifespan response to dietary restriction: from life extension to life shortening. Aging Cell, 2010. 9(1): p. 92-5.
17. Fontana, L., L. Partridge, and V.D. Longo, Extending healthy life span--from yeast to humans. Science, 2010. 328(5976): p. 321-6.
18.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statement-fda-commissioner-scott-gottlieb-md-and-director-fdas-center-biologics-evaluation-and-0 FDA statement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未经授权转载和摘编。
《返朴》,致力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联袂担任总编,与几十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关注《返朴》(微信号:fanpu2019)参与更多讨论。 感谢您的阅读!!! 对啦对啦,小伙伴们,这是返朴科普大分类,以后所有的返朴回答都会收集在这里,方便大家查询的:
作为前长寿研究人表示,题主的理解是有误的。
并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因为基因的压力太沉重。
我们一直在研究寿命的秘诀,但是你知道,地球上,比人类长寿的生命屈指可数,但拥有研究能力的只有人类,所以这个重担就落到我们身上了,而生物科技的发展更是远远滞后于物理和化学,这没办法,毕竟理化生的发展顺序是变不了的。我们现在开口闭口的测序和基因研究,也不过几十年,大规模的研究更是2005年之后的事情了。
我们现在发现的问题有不少
1,人类似乎并没有永生基因
我们的确发现了不少似乎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不少人称之为“长寿基因”。注意,这里是要打引号的,因为实际上这些基因本身并不只是负责寿命,而是负责各种各样的功能。无论是foxo3,还是sirt家族,或者像mtor等,都不是简单地身份。
如果做个简单地比方,你开了辆汽车,今天你发现轮胎好坏和汽车寿命有关,明天发现发动机和汽车寿命关系也不浅,后天又发现似乎刹车也能影响汽车寿命,但是你要让我找出哪个部件负责汽车寿命的?你就会发现,臣妾做不到啊。
人体作为一个非常精密的有机体,似乎并没有负责永生的基因,各自承担各自的功能,但是如果哪个坏的特别厉害,就会影响到全系统的稳定,最后导致死亡。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但是不少器官其实完全健康的原因。
2,永生本质上是违背进化的
对于生命个体本身来说,永生也许是好的愿景,但是对于群体来说,这不是个好的选择。
因为永生意味着你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应激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抵抗地球30%的高氧,你也能经历接近无氧的地球,你能够经历小行星撞击,能够承受火山喷发。还能扛得住天崩地裂海枯石烂。这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还不提它要吃东西啊,否则那和石头有啥区别?
或者说,如果他只想着应对这种外界了,那么,他就别想着做其他的了。
而应对这种情况,生命走出了另一条路,那就是繁殖,通过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个繁殖过程会伴随着大量的突变出现,于是最后形成了多彩多样的世界。
所以,哪怕地球经历了几次大灭绝,总有生命可以进化出刚好适应那种环境的身体,然后躲过一劫,继续繁荣整个世界。
当然,我肯定一定会有人提灯塔水母,但是灯塔水母真的不是永生啊,它所谓的永生就是无性繁殖,和细菌类似……
如果你记得课本的话,一定会记得这种生物,水螅,典型的无性繁殖,灯塔水母是水螅纲的
说到永生,稍微谈谈阻碍永生的因素是什么。
学习观14的视频在
(我把问题修改了一下,既然你要讨论技术,就不要扯哲学和其他有的没的,搞得这题乌烟瘴气;你非要说是国家投入不够所以技术没进步,我倒是觉得国家已经投入很多了,至于什么五年计划,你以为这个事是一两个五年计划可以解决的?)
言归正传,讨论技术问题,其实李雷已经说的很通俗易懂了,一个个体年纪越大,他体内的乱象丛生也就越严重,这不是简简单单做点研究然后敲除一个基因就能解决的,就好比你在台风天气里从20层楼丢了一把石灰下去,然后你想把这一捧石灰的每一粒灰尘都捡回来,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既然你对永生这个事如此的有执念,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另谋他路,我来给你指条路:
首先是肉体的重塑:
现在的iPS技术已经可以把人的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比如我校的Dean就是做iPS细胞的,他目前正在通过该技术救治因车祸导致瘫痪的患者,目前正在做临床实验
——当然,iPS细胞不仅可以做到这些,它是可以变成胚胎的,也就是说,理论上你身上的一个皮肤细胞就可以完完整整的重塑一个全新的你,别的不说,至少在肉体方面技术上是可行的;
下面是意识:
目前的BMI(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到达了思维控制机器(thought-controlled robotic arm)的程度,大概是这样吧(这位老太太是高位截瘫,四肢已经不太能动了,她通过思维控制机械臂给他水喝)
——类似蜘蛛侠里面那个章鱼博士
我们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析人类的神经信号——至少是运动神经方面的
在这之后基本就很难了:
1.你需要把所有的神经信号都逐个解释清楚并且将它们记录在一个载体上面
2.想办法把你的整个大脑再转回到你用iPS细胞做出来的"新肉体"里面(注意不是脑移植手术,神经细胞也是有寿命的,所以你的中枢也不能要)
这两个哪个更难,需要多少时间都是未知数,但如果做到了,你再理论上就可以永生了——崭新的肉体和不变的意识,并且可以一直延续,你也不是机器人依旧是个人类,直到你有一天厌烦了自杀为止;至于你说政策伦理啥的你都可以忽略(在这个案例里你基本被认为是谋杀,你杀了你的克隆体),你要真的做出来了我相信总会有人支持你的,用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为你洗白,甚至修改法律~
加油吧少年,我们这帮笨蛋反正这辈子估计是做不到了,你既然觉得可以做到,世界各大神经科学的顶尖学校期待着你的光临,这个世界就看你的了~
以上
这个问题有意思。
900多岁算不算永生,200多岁算不算永生?
我记得夏娃和亚当的子代孩子是900多岁,然后跟其他俗人同婚后,就坏了金身,直到现代的平均70多的寿命。
个人觉得不排除有这样的人或者一类人存在,甚至于在遥远的古代他们与普通人共存过,但是我要说的是:
武功再高,一砖撂倒;
寿命再长,一键割断。
再厉害你还是蛋白质吧,
再厉害你的躯体能量等级总有个极限吧,
再厉害你总得是元素周期表组成的吧,
再厉害你总得遵守热量熵的基本原理吧,
所以蛋白质对应强酸碱,
所以能量等级对应高温或者极高温,
所以元素周期表对应电离和射线,
所以热量熵对应真空,
太多的外部因素来摧毁永生之体。
这还不算上万亿体细胞的散布概率,想要永生,至少要能快速的替换掉老的体细胞,这需要多大的能量,多少时间,逃不脱概率风险。
所以整个四世或者五世同堂就行了,整那么多,等着被同类用上述方法对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