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评价历史上的夏侯惇? 第1页

  

user avatar   liu-ji-wei-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后人看开国史,第一元帅只留下个扁担的故事,也会有类似疑问的。


user avatar   kmu-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一群瞎几把吹的。

看的我尴尬得满地打滚。

总结一下吹夏侯惇的三大手法:


一、胡乱类比法

高赞拿夏侯惇类比朱元帅,属实让人瞠目结舌。


这还只是简介。把裴注《三国志》有关夏侯惇的史料全弄出来,能总结这样一堆事迹?

朱虽说没有指挥过全歼敌人几十万兵团的战役(比如淮海),但也不至于沦落到和夏侯惇这种x的像样战绩都没有的家伙类比吧?


二、瞎几把胡乱复制粘贴”法

先讲个笑话:

夏侯惇兖州之叛【挡住一波吕布的进攻】,其含金量和体现的能力,不下于刘道规的荆州保卫战。———作为荆州最高统帅,在江陵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用内线机动作战,连续歼灭桓谦(二万+二万)、荀林(数目不详)、徐道覆(三万)三路联合军。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夏侯惇之所以能比刘道规,全靠“瞎几把胡乱复制粘贴”法

你确定夏侯惇在仅据3城的情况对抗80城的吕布还是在【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 【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的情况下击退吕布,打出【布军降者】,直接保住曹操家属,在【卫固、范先外以请虽为名,而内实与幹通谋】【被山带河,四邻多变】的情况下打得郭援人头落地比不上?
———“瞎几把胡乱复制粘贴”法发明者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幹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徵,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幹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傅子曰:彧称畿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其可试之。】於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这个吹逼手法骚的很,哪怕再不起眼的小人物(从攻、酱油党),用这手法一波操作下来,立马就能吹成力挽狂澜的吊炸天主角。

吹一下刘宋宗室刘遵考:

刘遵考(一)在【无忌被害,内外震骇】、【毅败问至,内外汹扰。于时北师始还,多创痍疾病。京师战士,不盈数千。贼既破江、豫二镇,战士十余万】、【重镇外倾,强寇内逼,人情危骇,莫有固志】、【荀、桓交逼,荆楚之势危矣】、【晋之将士皆有叛心】的情况下平定卢循之乱,打得卢循、徐道覆、桓谦、荀林人头落地;

(二)参与灭掉后秦这种拥有【精兵十万】,且有【蒲坂城坚池深】、【潼关天阻,所谓形胜之地】地理优势,以及【姚绍气盖关右】这种名将的国家。俘虏姚泓,斩首建康。

尼玛,刘遵考这是要上天啊!


《宋书.宗室.刘遵考传》:遵考始为将军振武参军,预讨卢循,封乡侯。自建威将军、彭城内史随高祖北伐。

《宋书.武帝本纪上》:镇南将军何无忌与徐道覆战于豫章,败绩,无忌被害,内外震骇。朝廷欲奉乘舆北走就公,寻知贼定未至,人情小安。。。。。。毅败问至,内外汹扰。于时北师始还,多创痍疾病。京师战士,不盈数千。贼既破江、豫二镇,战士十余万,舟车百里不绝。奔败还者,并声其雄盛。孟昶、诸葛长民惧寇渐逼,欲拥天子过江,公不听,昶固请不止。公曰:"今重镇外倾,强寇内逼,人情危骇,莫有固志。若一旦迁动,便自瓦解土崩,江北亦岂可得至!设令得至,不过延日月耳。今兵士虽少,自足以一战。若其克济,则臣主同休;苟厄运必至,我当以死卫社稷,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不能远窜于草间求活也。我既决矣,卿勿复言!"

《宋书.宗室刘道规传》:史臣曰:余妖内侮,偏众西临,荀、桓交逼,荆楚之势危矣。必使上略未尽,一算或遗,则城坏压境,上流之难方结。敌资三分有二之形,北向而争天下,则我全胜之道,或未可知。烈武王览群才,扬盛策,一举磔勍寇,非曰天时,抑亦人谋也。降年不永,遂不得与大业始终,惜矣哉!

《晋书.姚兴载记下》:谯纵遣其侍中谯良、太常杨轨朝于兴,请大举以寇江东。遣其荆州刺史桓谦、梁州刺史谯道福率众二万东寇江陵。兴乃遣前将军苟林率骑会之。谦屯枝江,林屯江津。谦,江左贵族,部曲遍于荆、楚,晋之将士皆有叛心。荆州刺史刘道规大惧,婴城固守。雍州刺史鲁宗之率襄阳之众救之,道规乃留宗之守江陵,率军逆战。谦等舟师大盛,兼列步骑以待之。大战枝江,谦败绩,乘轻舸奔就苟林,晋人获而斩之。苟林惧而引归。

《宋书.自序》:姚泓闻大军至,遣伪东平公姚绍争据潼关。林子谓道济曰:"今蒲坂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克,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不如弃之,还援潼关。且潼关天阻,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林子白高祖曰:"姚绍气盖关右,而力以势屈,外兵屡败,衰亡协兆,但恐凶命先尽,不得以衅齐斧尔。"寻绍忽死,可谓天诛。

《晋书.姚泓载记下》:姚绍闻王师之至,还长安,言于泓曰:"晋师已过许昌,豫州、安定孤远,卒难救卫,宜迁诸镇户内实京畿,可得精兵十万,足以横行天下。假使二寇交侵,无深害也。如其不尔,晋侵豫州,勃勃寇安定者,将若之何!事机已至,宜在速决。"



三、胡乱曲解套用法

看到一堆人搁那用“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来吹夏侯惇。

首先,谁能告诉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个什么意思?出自哪本书?

意思不会就是“擅长打仗的人没有显赫战功”吧?

我要没搞错的话,“无赫赫之功”云云,最早的出处是曹操给《孙子兵法》做注解时的一句批语。

曹操原话是

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意思是这样


孙子原话是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郭化若将军给出的白话文解释是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段话是说:古来真正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在战略部署早已布置好使敌人必败的部署。所以打起来很容易就取得胜利,没有什么巧计多谋、勇猛战功传出来。


我始终想不明白,夏侯惇一生的事迹是怎么能跟这句话扯上关系的。

举个例子,李渊。




【初,五原通守栎阳张长逊以中原大乱,举郡附突厥,突厥以为割利特勒。郝瑗说薛举,与梁师都及突厥连兵以取长安,举从之。时启民可汗之子咄苾,号莫贺咄设,建牙直五原之北,举遣使与莫贺咄设谋入寇,莫贺咄设许之。唐王使都水监宇文歆赂莫贺咄设,且为陈利害,止其出兵,又说莫贺咄设遣张长逊入朝,以五原之地归之中国,莫贺咄设并从之。已卯,武都、宕渠、五原等郡皆降,王即以长逊为五原太守。长逊又诈为诏书与莫贺咄设,示知其谋。莫贺咄设乃拒举、师都等,不纳其使。】

上欲与李轨共图秦、陇,遣使潜诣凉州,招抚之,与之书,谓之从弟。轨大喜,遣其弟懋入贡………丁酉,临洮等四郡来降。】

像李渊这种【善于运用战略改变局势】的,用“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来形容还差不多,夏侯惇也来凑热闹?




夏侯惇就是一中材,勤勤恳恳,也算是个正面积极人物,综合来看不如北齐宗室高岳、北周宗室宇文导,更遑论唐初宗室李孝恭这种功绩卓著的宗室名臣。

愣要乱吹,那没办法,我这种黑子就要跳出来喽。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夏侯惇持低评价的人搞错了一件事,就是以打手的标准去衡量一个领导层的人物。

各位回忆一下,朱德元帅有哪些战功?可能多数人只知道井冈山会师和反围剿,部分人还知道三河坝战役,光以战功而论,他在开国将帅里确实不出彩。但不会有任何人质疑朱老总的元帅地位没有含金量,甚至如果只能保留一个元帅,那也必须是朱老总。

如果史书里写夏侯惇保存下八百人马与曹操会师,成为魏军的缔造者之一,甚至被称为魏军之父,恐怕很难有人能理解。因为史书是把历史截取成一个又一个的事件片段,既没有背后的时代原因,也没有人物事件的整体脉络,强行从片段中寻找因果关系就会抽离掉各种现实因素,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

如果考察抗战以后的各种电报文件,会发现几乎所有军事上的重大部署全部都有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或者解放军总部的落款,换言之,这些文件都是朱老总签过字的。作为领导层的人物,相比于在前线指挥作战,能够在自己的地位上从大局角度协调全局,使军队发挥出应有的实力才是真正的作用。以朱老总而言,开口拍板一呼百应,说你行你就上,说你不行就老老实实服从安排的号召力,除主席外还有几人?这就叫朱毛红军。

为何曹操要在夏侯渊败亡后揪着他在阵前补鹿角的事情不放,骂他连个将军都不会当。同样地,张辽孤身劝昌豨投降也挨了曹操的批评。因为将军所要做的本就不是与士卒争功,如何让士卒发挥出作用才是他们应该思考的。夏侯渊鹿角补得再好,那也只是个木匠。

《魏武军策令》曰: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

虽说战功不算突出,但从一些细节里可以看出夏侯惇在军中威望很高。早年曹操起兵时,是带着夏侯惇一起到扬州去募兵,后来这群士兵造反,曹操带伤逃跑失踪了十来天。曹操失踪的这段时间里,无疑是夏侯惇和曹洪等人在想方设法收集散卒,使曹操不至于无家可归。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拜操典军都尉,还谯、沛,士卒共叛,袭击之。操得脱身亡走,窜平河,亭长舍,称曹济南处士。卧养足创八九日,谓亭长曰:"曹济南虽败,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车牛相送,往还四五日,吾厚报公。"亭长乃以车牛送操,未至谯,数十里骑求操者多,操开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张邈陈宫叛变时,荀彧的第一反应是紧急通知夏侯惇前来镇场子,夏侯惇当晚诛杀数十人之后才稳定住形势,这足以表现出夏侯惇的果断及威望。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同时,韩浩典韦卫臻等人都是夏侯惇的部下出身,尤其韩浩的军中地位很高,在五子良将之上,曾被推举为镇守汉中的人选。对这些人而言,夏侯惇无疑是老首长级别的人物。

已经有朋友提到夏侯惇当河南尹时对洛阳的重建工作,但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官渡之战便爆发于河南尹的地盘上。虽然史书里只字未提夏侯惇在官渡之战期间的表现和战功,但毫无疑问他是此战当中曹操方面最重要的参战人员之一。

其实从部分记载中已经有夏侯惇作为决策圈的表现,比如裴注里记载他的一封信件里讨论荆南的分配事宜,此外夏侯惇还提过让曹操称帝以及先灭蜀再称帝的建议。可见夏侯惇明显已经超出一般武将的范畴,开始参与战略和政治事宜的讨论。

案夏侯元让与石威则书,袁绍破后也。书云:"授孙贲以长沙,业张津以零、桂。"
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另外则是从个人品德方面,夏侯惇完全担得起军中表率的称号,作为诸将之首在这上面挑不出毛病。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於官,不治产业。

最后是我的一些个人猜想。虽然夏侯惇确实有很多战功没有被写进自己的传记里,但相应地,也有很多败绩没有写进来。三国志里没有刻意去为夏侯惇隐胜,倒不如说是直接把这个人冷处理了。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方式明显与其他将领有所不同,夸胜讳败这种待遇在夏侯惇身上完全没有没有体现。曹仁传可以直接把江陵之战写成曹仁大展神威,甚至不写三路伐吴的濡须之战,而夏侯惇传却把一场可以美化为夏侯惇得胜的战役如实全景记录,类似的情况我只在吴录里写诸葛瑾在三路伐吴的江陵之战中见过。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
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於江陵,又分据中州,瑾以大兵为之救援。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兵久不解,权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於上流,瑾进攻浮桥,真等退走。虽无大勋,亦以全师保境为功。

诸葛瑾的情况可以解释为在诸葛恪政变被杀后,吴国官方一段时间内对诸葛瑾的态度评价发生了变化,影响到了史料记载,但夏侯惇身上却很难找到相似的情形。而众所周知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受到了西晋官员的关注和审查,最后被官方认可发布。像夏侯惇这种前朝排名第一的重臣,他的传记不可能被忽视,也就是说,夏侯惇传被写成这样极有可能是西晋君臣达成的一种共识。

司马家族是由曹魏大臣转变为皇族,司马懿发动政变的理由便是匡扶朝政,他本人死后还入了曹操的太庙。西晋朝廷希望将魏国的江山宣传成曹家和司马家共同打下的江山,同时西晋开国权贵们的父祖也大多被宣传成曹魏的大功臣。

夏侯惇的后人没能成为西晋权贵(夏侯渊正好相反),西晋朝廷没有动力去大力宣传夏侯惇,夏侯惇魏之元勋的身份也不利于西晋君臣父祖形象的树立。于是三国志里有意淡化了夏侯惇的形象,正如某个特殊时期里官方把朱毛井冈山会师改成了林毛井冈山会师(虽说林确实在场)一样,一个透明没有存在感的夏侯惇是最能满足当时人需要的。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一个很少有人提及的点,夏侯惇当了22年的河南尹,从198年一直干到220年。

因为演义对内政着墨不多,而陈寿更是一笔带过,所以夏侯惇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河南尹,以及任职期间的功绩,很容易被人忽视。

那么夏侯惇干了22年河南尹,难道真的就没有值得一写的吗?

再加上有些夏侯惇参与的军事征伐,陈寿都不在他本传收录,也怪不得别人人说是因为夏侯惇子孙不显,所以陈寿随意写写。

不过呢,现在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夏侯惇在兖州之乱力挽狂澜,不仅帮荀彧渡过难关,甚至也算是救了曹丕一次。而这也算是夏侯惇军事生涯最高光的一次,击退了来袭击的吕布,前往甄城后斩杀叛党保护曹操家眷,并坚持到曹操率军回来。

而我在这里着重说一下夏侯惇内政方面的事情,我认为除了改善民生外,夏侯惇在担任河南尹期间,确实让该地区局势趋于稳定。对比河南尹旁边的,什么弘农郡,邺城,许昌这些地方来说,夏侯惇管理范围内确实平静不少。

所以就算夏侯惇没被评价为良吏,能22年稳定一方,也堪称恪尽职守了。

再者河南尹治所就是洛阳,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军事意义都很重要,而夏侯惇在那里干了22年,其威信自然是与日俱增。

而且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然而在陈寿笔下却像是被省略了一样,那就是————洛阳城是谁修复的?

洛阳被董卓毁了后,基本就是一片废墟。

到了196年,洛阳还是【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如此景象。

之后董昭干了一会河南尹,不久又转任为冀州牧(遥领)。于是夏侯惇正式担任河南尹。

因为同一时期,夏侯惇负伤成了独眼,所以曹操这么做,理应也是有让夏侯惇养伤的用意在。

总之,198年夏侯惇出任河南尹,实际上接手的是一片废墟。

所以夏侯惇,这时候看着这满目苍凉,心情想必好不到那里去。而且还有人说他是“盲夏侯”,怪不得夏侯惇要气到摔镜子。

然后陈寿对夏侯惇在河南尹到底干了什么的记载,已经可以说是到了完全没有的程度,给人的感觉就是夏侯惇啥都没干,在混吃等死一样。

如果夏侯惇是在其他地方任职,我确实不敢说是陈寿漏记了什么,但偏偏夏侯惇的任职是河南尹,偏偏他的治所又是洛阳,偏偏洛阳后来还成为了曹魏首都。

要知道曹丕称帝后,于黄初元年十二月开始营建洛阳皇宫,然后于黄初四年一月就造好了,所用时间也就二年,而从史料记载来看,曹丕也并没有过度使用民力大兴土木。那么如果没有基建,没有街道,没有颇具规模的城市,两年时间就能在废墟或者平地之上造出个政治中心,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试问这又是谁之功劳?




对了,顺便再论证一下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的事情。

因为陈寿的记载问题,不少人认为夏侯惇在217年到219年都是在居巢督军,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首先有史可查,跟着夏侯惇一起留在居巢的曹魏将领有张辽、曹仁、臧霸。

先说最明显的曹仁,他并没有在居巢呆多久就接受了新的军事任务。也就是去都督荆州,平定侯音去了。

再说臧霸,他是青徐地头蛇,也是那一带的管理者。臧霸要是一直留在居巢,那么青徐的军事和治安谁来负责呢?史书中也没交代有代理人的存在。(夏侯惇也同理,长期待在居巢,洛阳谁管理呢?)

接着说张辽,根据温恢传记载,襄樊之战时,张辽是单独接受了曹操的调遣命令。如果张辽和夏侯惇待在一起,夏侯惇依旧都督张辽,那曹操直接给夏侯惇下调遣命令不就可以了吗?再给张辽下命令不是多此一举?难道张辽还敢抗命不成?

综上所述,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是一个临时的军事任务,在安置好各军后,夏侯惇还是会回洛阳干本职工作的。


最后推荐一下我的图文小说,对晋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阅,应当是不会让各位失望的。

《晋末群英传》第一回(图文小说) - 李梦阳转世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10




  

相关话题

  三国时期来自西部地区的几股军阀势力比如董卓和马腾韩遂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何评价日本光荣对三国里原本没有名字的女性武将的再命名?(如步练师、张星彩、关银屏、吕玲绮等)? 
  司马昭弑君,究竟是贾充揣度上意还是司马昭直接下的令? 
  如果刘备听取诸葛亮建议,在曹操南下时攻取襄阳,会怎样? 
  张角和张道陵有血缘关系吗? 
  《三国演义》里曹操死时那首《邺中歌》的作者是谁? 
  郤正为什么要让刘禅说思蜀? 
  为什么古代武将被绑住后不能反抗? 
  假设在三国有一万魏军向你进攻,你有一把无限量子弹的加特林重机枪,能不能保住一条命? 
  刘备如何看待曹操送孔明鸡舌香的事情?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一女权主义者否定区别「真女权」和「田园女权」?
下一个讨论
P社游戏能有多魔幻?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