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因为政治体制对人才的诉求不同。
乱世求生存,治世求稳定。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任何政权都以存活为第一要务,唯才是举即题中应有之义。曹、孙、刘三家,问题儿童都是一大堆,譬如无行的郭嘉、擅杀的法正、贪财的潘璋等等。只不过老曹扯着喉咙把潜规则给挑明了罢了。
在这一大前提下,清规戒律捎带阶级天堑都被打得稀烂,不少性格抑或家世存在缺陷的人物得以出头。
以乱世奸雄曹丞相为例,瞅瞅此公在承平时期的仕途轨迹。即便家族背景深厚,是典型的官二代,但由于性格锋芒毕露,在官场上始终混不开。老曹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起点极高,但立马闹出五色棒事件,干掉了当红宦官蹇硕的叔父,被一脚踹出京城,当了个顿丘令。靠着刷黄巾军功升任济南相,又禁断淫祀,得罪了地方势力,折腾来折腾去,权贵侧目,恐为家祸,只能回家当起了寓公。
试想,若无董卓之乱,以曹操的性格,在家一宅到底也不是没可能,即便仕宦,瞅瞅前头的起落沉浮,恐怕到老搞个九卿之类的花瓶闲职也就差不离到头了,真能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名终,简直就是奢望。丞相?睡扁头罢!赶上范晔心情好,能在后汉书里住上集体宿舍,倘若对赘阉遗丑有了点洁癖,有没有传都两说。
再看看诸葛亮,承平之世指望君主三顾茅庐?别开玩笑了,能给你个新人寄三回offer已经很给面了。你看不上赵家?你以为姓赵的非你不用?估计孔明也只能抱膝长啸,孤芳自赏,以隐士终了。
更惨的是关羽,身上还背着案子,亡命奔涿郡。如果轮上治世,只要不开挂,还想执掌一方兵权,威震华夏?分分钟成为通缉对象。
至于寒门周泰、部曲魏延还有那位著了名的吴下阿蒙,若晚生个三十年,十九统统没戏。宇宙战神郭奉孝一类的有才无行士人,早就被真·赵陈群之流祭起政治正确喷成了渣。
三国后期,虽然国家之间还时有战争,但烈度与前期已不可同日而语,各国内部趋向稳定,阶级上升通道也已趋向闭合,闹事不过神仙打架。瞅瞅后期有头有脸的人物,有几个没和姓赵的沾亲带故,有几个不抱紧姓赵的大腿?就汉末这类要么出身不佳,要么出身尚可但性格特立独行,很可能给官场造成麻烦的人物,若生于三国后期,有多少出人头地的可能?
体制如人,若有大病,虎狼之药也得忍,但就是个头疼脑热,养生保健的事,整点枸杞啊核桃啥的,图个温润就成了。人参?要上火。虫草?太贵,没事吃那玩意儿干啥?
承平时期,出身第一,服从第二,才干第三。然而,但凡大才,有几个头上不长角,脸上不长毛的?捎带还可能投胎技术欠佳,于是乎纵有卧龙凤雏之才,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当然,乱世中激烈的竞争也更能磨砺人才,但若在治世,没家世抑或特立独行,连磨砺的资格都欠奉,遑论其他?
因此,但凡乱世,顶尖人才都是一茬一茬往外冒,到了相对治世,忽然显得平平无奇,这并非乱世人基因突变,机会不同罢了。
两个原因:
第一,主要原因,演义和光荣的锅。
第二,次要原因,割据战争趋向稳定,军阀竞争残酷性下降。
举几个例子,吴国早期将领,比如黄盖,韩当,太史慈,尤其是甘宁,有过什么自己指挥对手不菜还打出叫得响的漂亮仗么?有过大军团指挥经验么?那么客观来讲,他们军事指挥能力并没有被证明高于诸如朱然,朱桓这样的后期将领。
淮南之战,双方投入军队近40万,远高于双方投入10多万的官渡之战。王基作为关键一员,论智谋战略战术判断都很精准,论军事是骨干将领之一。战场之外,治理荆州甚有功绩,还参与学术讨论订经修礼。这种治军,治民,治学均有大成的智谋之士,比起官渡时代只在一两个方面有所成的诸如郭嘉,程昱们不是更胜一筹么?单就能力评价说比肩荀攸也不为过吧。
大体而言,除了蜀汉因为偏局一州,确实人才凋零(刘皇叔的人才梯队是早期四处游荡收拢的创始人团队加荆州团队加益州团队,到了斗爷只有益州能可持续补充偏偏益州户口少文化落后),魏吴人才补充是很稳定的。只不过到了相持阶段,大家都是全局战,不像群雄时期一战定运的机会多,传奇性差了些。这是历史进程的发展阶段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