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去揭“真面目”,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有些人怎么扬名立万?怎么进一步赚钱?
我写过一篇有关汪精卫的文章,骂我的骂得我狗血喷头,夸我的自然也说我写得不错。所以我觉得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我记得有人说过,三国演义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它的脸谱化。
从认知规律来说,了解一个事物必须从脸谱化开始。这就好比小朋友,他们看漫画看剧一定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如果你告诉他们,这个人既好又坏,小朋友就会糊涂了。
所以脸谱化历史人物是树立价值观,达成共识,造就民族性格的大事情。一个民族必须用这些脸谱化的人物来把男女老幼都团结起来。比如说岳父,文天祥,不用想,夸他准没错!说秦桧,隋炀帝,商纣王,不用想骂他就是。
但是,用以塑造民族性格的脸谱化人物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在这个事情上,这些人物其实都属于某种再创作。
比如秦桧,害岳飞真的只是他一个人能做得了的吗?或者我们无妨再推演一下,是不是秦桧让雷劈死了,岳飞就不会死了?
比如我写过的汪精卫,如果在发表艳电之前,突然心脏病突发死去了,他是不是个汉奸呢?
脸谱化人物的好处是容易传播,快速达成共识。脸谱化人物的坏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人缺少了真正的思考。
没有思考的结果就是他的爱国或者坚持脆弱不堪。
这种事情在年轻人身上尤为突出,当年轻总觉得,当个仁人志士有什么难?大不了一死就是了!我要告诉你们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投靠日本人的汪精卫,当年就是怀着大不了自杀的心理去跟日本人议和的。可是到了最后他也没自杀!为什么?因为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当你已经被人当做汉奸的时候,你自杀得到的评价就是罪有应得,而不是仁人志士。所以在被日本人坐实了汉奸之名后,汪精卫决定活下去。
所以,当一个人真正打算去做一个仁人志士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他会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会去思考自己在汪精卫,秦桧的那种情况下真的会做得比他们更好吗?比如秦桧,脸谱化的秦桧也许一出生脑袋上就有一朵乌云,三岁偷看小姐姐洗澡,五岁偷邻居李子,十岁上房揭瓦……
可是实际上,秦桧早年是鹰派,是绝对不妥协的北宋大臣之一。
与秦桧类似,汪精卫在抗战之初是鹰派,不惜辞职以逼迫张学良出兵。其言辞慷慨,更是名动一时。
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位铁血爱国人士最后沦为被人唾弃的卖国贼,汉奸呢?
许多人其实并不知道,当个仁人志士绝不是引刀付一快那么简单。如果做个仁人志士真的是连三岁小儿都能够的事,哪里又有那么多汉奸呢?
总有人觉得给汉奸去脸谱就是给汉奸洗白?其实这跟洗白有什么关系?孔夫子的高徒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纣王大概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汪精卫和秦桧。可是孔子与弟子在践行君子的为人的时候,也会把纣王的脸谱去掉,然后得到“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的结论来自勉。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汉奸,为什么要去他们的脸谱,为什么要说他们也有难处,为什么要强调他们也曾慷慨过激昂过,因为只有知道这些,才能避免变成他们,才能避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误。
许多人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变成汉奸。其实汪精卫和秦桧都曾这样认为,但最终他们都没做到。看山不是山这个境界是不能省略的,只有过了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操守的人。反之,跟着所谓的主流,呐喊,高歌,如果把他扔到另一群人当中,是不是也会为另一群人的主流呐喊,高歌?
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他们只是给你讲了一个故事,并没有把自己的故事当做颠扑不破的真理来宣讲。
至于你如何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是你的事儿,作者没有说故事里的人物 就是完美的,没有说故事里的事情是应该效仿的!
因此你能看到书中很多人物做了很多现实中不该做的事情,是因为作者要给你看,否则他作为一本书的上帝,要掩盖轻而易举!
拿《水浒传》为例,李逵劈小孩也好,李逵割李鬼的肉做烧烤也好,武松鸳鸯楼对着无辜的丫鬟们一通大开杀戒也好,这些作者不能掩盖么?就写李逵把小孩藏起来不行么?武松就说没有滥杀无辜,一个丫鬟都没死不行么?施耐庵又不是战地记者,他是小说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施耐庵就是告诉你,梁山上的好汉之前都是干啥的,孙二娘就是杀人卖人肉包子的,王英等人就是杀过路客人 做醒酒汤的,至于故事如何理解是你的事儿,他从来没说这是大宋 精神楷模集,没说大家一定要向武松学习,谁惹了你就杀他全家,连丫鬟都不能剩……
至于《红楼梦》看似最最玄幻,可是也是最最写实,现实中的那个男主就是这个样子,甚至不惜自黑,用两首西江月来讽刺宝玉“于国于家无望!”、“莫效此儿形状”等等。
作者从来没说,贾宝玉是完美的人,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
同理现代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描写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甚至专门以现实社会中的反派人物做主角的,比如《五亿探长雷洛传》、《跛豪》、《绝命毒师》、《大西洋帝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