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的文笔,在通俗作者中是第一流的。前提是和通俗作品比。如果和文学作品比,仍有明显差距。
客观地说,这里许多回答的阅读面过于窄,有的窄到拿网文或郭敬明对比的程度(至少也得举马亲王吧?)。如果未读过真正好的中文文笔,又如何判断文笔的好坏?这与文学创作的整体边缘化有关。譬如,如果是平时有阅读量的朋友,会知道,在当代八零后作家中,文笔最好的可能是双雪涛,但有多少网友听过这个名字呢。
刘慈欣的文笔,在通俗作者中是第一流的,因为,表述清晰,有画面感,生动流畅。同时《三体》三部曲的剧情和设定密度极大,并充分运用了编剧技巧(张力远胜所有前作),故《三体》足以跨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界限,从欧美到中日,从奥巴马到新海诚,世界人民都爱看。
不夸张地说,在当今的网文作者中,单纯只论文笔的清晰度,能达到刘慈欣水准的,就寥寥无几。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网文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注水严重,更新过频,因此语言或粗陋,或累赘,惨不忍睹。有实力的作者都会转战实体。
但是,上述评价的前提,是和通俗作品比。如果和文学作品比,那么文笔差距明显。
如何判断作品的文笔水准?糟的文笔是词不达意。俗的文笔是"华丽"和滥用修辞。好的文笔是没有赘笔,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且多用隐喻和象征。
先说明一下。评论有人说我是文科生,遗憾的是,我是物理系的,写过一本人工智能书,也在知乎写过不少文艺方面的回答。请看我最近在知乎写的一些文章:
PENG Bo:随机量子化:(4) 从量化金融(Ornstein-Uhlenbeck)到量子场论(关联函数)
PENG Bo:AI “写作”:刘慈欣+金庸 混合生成(魔改 GPT 模型)
科幻真的不是物理,旁友们。科幻文学是文学创作,遵循文学创作的手法和规律。
看一段双雪涛的开头:
刘泳看着饶玲玲,束手无策。作为出版人,饶玲玲无疑是最好的,敬业,聪明,敏锐,珍惜每一页纸张,善于整束所有人的资源。作为一个女人,她一塌糊涂,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信仰,基本上是靠着虚荣心在工作。还有最要命的一点,就是酗酒。此时,2012年1月22号,除夕夜,她坐在刘泳在北京的寓所,已经喝了七个小时。有那么几个时刻,她似乎已把刘泳当成酒保,不时用食指敲敲桌台,示意他把酒给她续上。她身材高瘦,令人想起福楼拜那个著名的比喻,裹在衣服里,如同一柄剑插在剑鞘。她喝掉了自己带给刘泳的两瓶红酒,上面还绑了花。目前开始蚕食刘泳珍藏的威士忌,公寓里的干果已经被她吃光。刘泳看她用手指在空盘摸索,便套上羽绒服下楼。超市关门了,街角做卤味的福建人也已回家过年,铁门上写着大年初十恢复营业。漫天的烟花,路上飞散着硝磺的气味,好像一场战役刚刚落幕,地上尽是红色的纸屑。突然从黑暗里窜出一支炮仗,在刘泳头顶发出一声巨响,吓得刘泳一激灵。那炮仗像是残敌掷来的手雷,震得窗框直晃,却不知对方藏在哪里。
这节奏,这信息量,这文字的气质,皆与通俗网文截然不同,可以直接立起来,一点儿累赘都没有,哪里需要堆砌形容词和副词?再看其中的比喻,都会包含另一层次意义,这很重要,比喻不能轻易用(对了,双雪涛这篇叫《北方化为乌有》,从头到尾都是高水准,他是罕见的能写又能编故事的人。如果喜欢还可看郑执的《仙症》,虽有炫技感,风格类似)。
科幻作品有个特殊之处,就是常有超越现实的场景,因此需用比喻将场景直观化,就像小学课本的那种比喻。大刘的比喻大都是这个类型,有时还煽情,这种比喻会令读者觉得有画面感,这里很多回答都选了很多这种比喻,但这真不算文学性。
按好文笔的标准,大刘的文笔,不是不够"华丽",是恰恰相反,过于"华丽"。大刘的文笔常常有些激动(看高晓松节目的访谈就知道,是自己写high了)。这里许多回答所举的段落都过于激动,过于煽情(也不是特意煽情,而是作者本身的真情实感)。作为通俗作品没问题。作为文学创作,不够冷(可对比那个著名例子,莫言的檀香刑片段,叙述者无疑是冷到骨子里)。
其实刘慈欣的文笔很适合写童话。十分合适。如果你留意过,刘慈欣的很多作品都有童话色彩,可能一不注意就会写成童话风格。
举个冷的科幻例子,特德姜。
《三体》的下面这段,才属于好的文笔:
罗辑停了车,和她下车来到田边,看着几只喜鹊在地里觅食,直到他们走得很近了它们才飞到远处的树上。接着,他们下到一条几乎干涸的河床里,只在河床中央有一条窄窄的水流,但毕竟是一条北方的河,他们拾起河床里冰冷的小卵石向河里扔,看着浑黄的水从薄冰上被砸开的洞中涌出。他们路过了一个小镇,在集市上逛了不少时间。她蹲在一处卖金鱼的地摊前不走,那些在玻璃圆鱼缸中的金鱼在阳光下像一片流动的火焰。罗辑给她买了两条,连水装在塑料袋里放在车的后座。他们进入了一个村庄,并没有找到乡村的感觉,房子院子都很新,有好几家门口停着汽车,水泥面的路也很宽,人们的衣着和城市里差不多,有几个女孩子穿得还很时尚,连街上的狗都是和城市里一样的长毛短腿的寄生虫。但村头那个大戏台很有趣,他们惊叹这么小的一个村子竟搭了这么高大的戏台。戏台上是空的,罗辑费了好大劲儿爬上去,面对着下面她这一个观众唱了一首《山楂树》。中午,他们在另一个小镇吃了饭,这里的饭菜味道和城市里也差不多,就是给的分量几乎多了一倍。饭后,在镇政府前的一个长椅上,他们在温暖的阳光中昏昏欲睡地坐了一会儿,又开车信马由缰地驶去。
不知不觉,他们发现路进山了。这里的山形状平淡无奇,没有深谷悬崖,植被贫瘠,只有灰色岩缝中的枯草和荆条丛。几亿年间,这些站累了的山躺了下来,在阳光和时间中沉于平和,也使得行走在其中的人们感到自己变得和这山一样懒散。“这里的山像坐在村头晒太阳的老头儿们。”她说,但他们路过的几个村子里都没有见到那样的老头儿,没有谁比这里的山更悠闲。不止一次,车被横过公路的羊群挡住了,路边也出现了他们想象中应该是那样的村子——有窑洞和柿子树核桃树,石砌的平房顶上高高地垛着已脱粒的玉米芯,狗也变得又大又凶了。
这段写得好,真挚,可能来自实际经历素材。可惜这样的段落在全作就这么一点点。
话虽如此,如果看过其它国内科幻作者的作品,大刘的文笔已是其中最好的了。宝树的文笔也到位,但有恶趣味。马伯庸写幻想作品时也有笔力,不过也爱恶搞,后来去专心写历史架空了。其它名科幻作者的文字比大刘还是明显更粗。
p.s. 我见过的中文语感最好的网络写手是特师,开宗立派级别,后现代,絮絮叨叨处理得比金宇澄更好。例如就随机选一个微博,包括错别字和标点错误都有想法,是把中文当作艺术在创作了。
这里的文笔,是指文字功夫,叙述能力。很多人说大刘文笔差,实际是认为大刘的人物塑造平面,尤其是女角色。然而这不属于文笔,是另一个领域。其实许多知名作家都写不好异性人物。
同时,文笔只是写作的一部分,编剧和结构对于长篇小说非常重要。三体的布局以及"梗"的密度,换了其它作者都难写出来。能写长篇的作者很少,能写三部曲的更少,三体做到"基本不烂尾",已属奇迹。
如果你读过刘慈欣的其它作品,会知道,三体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三体的几乎所有创意,在刘慈欣此前的作品中都有原型(例如"恐龙三部曲":《白垩纪往事》《吞食者》《诗云》)。三体构思十年,写作四年,实际颇有些将此前所有作品的创意做大整合的意味。
其实刘慈欣的风格挺直白,就是直白地把自己脑中的画面写出来,不玩虚的,像在写纪实文学。大刘的愿望就是"把假的写成真的"。这风格特需要做功课以保证细节和场景准确,是个体力活(可能有时还参考了些电影场景)。
最后,所有科幻作家中,文笔最好的是谁?克拉克?丹·西蒙斯?还是乔治马丁玩票的时候?
真正答案是:博尔赫斯。他不止写过某某花园或某某书,他写过很多很多,例如,先看《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特德姜一直在学博尔赫斯。
顺带一提,欧美对于 creative writing 研究很深,很多欧美通俗作者写作是套路化的,就像好莱坞编剧,套路化严重。大师写作则完全不需套路。
=======================================
p.s. 关于文笔,我有一个特简单的判断标准。就看怎么写对话。如果经常是简单的"A说","B说","C说",或者干脆直接写对话内容,那么这位作者就懂文学的创作规律。
如果到处都写成"A怎么怎么地说","B怎么怎么地说",加各种表情神态,还配合什么其它动作,这位就不懂(原因是什么,可思考),或者是在灌水充字数。网文几乎都是这种水平。
文字承载的是思想,不是华丽。
笔下再怎么天花乱坠,也不能掩盖思想的匮乏。
而且刘慈欣的风格一贯浪漫,只是这种浪漫可能超出了一些的人理解,但这种浪漫真的不能说是文笔差了。
卿卿我我、风花雪月可以是浪漫,
但钢铁、意志、微观世界、客观世界存在的真理;人们对未知的无限渴求,以及在观察世界时察觉自身渺小,但依然不忘求知的心;在面对无法抗击的敌人产生的恐惧、勇气、自大等等这些就不是浪漫了吗?
这点请恕我不认同。
不想评论其文笔。
利益相关:语文老师曾经。
我算文科生吧。但文科生不谈文笔的。只说笔法。文字。布局。谋篇。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内容。内容优于形式。只看文笔叫买椟还珠。
刘勰说过一个比喻:虎豹无文,估计不知道是犬是羊。但羊披着虎皮,见到豺狼就尿了。
孔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笔如衣服,内容如肉体。
你一身花衣,满头装饰,浑身名牌,那叫衣架。
你不穿衣服,那叫裸奔。有伤风化。
只能是合宜合体。
司马辽太郎的标准也是,历史小说应该史新闻报道,让读者就像看到当天发生过的事。(他本身就是新闻记者出身)
大刘的标准也是把科幻写得像真实发生过的事。
告诫:少看郭敬明。他倒不是文笔有多烂,比他烂的一把。少看网文。
人读书就跟吃饭一样。各种垃圾食品塞一堆,轮到正餐就吃不下去了。
轮到该自己做了,就只能比垃圾更垃圾。
取法乎上 仅得乎中。取法垃圾,只会更垃圾。
各种垃圾桶食品,你要争论谁最垃圾有意义么。
成年人不管。
读书郎这辈子读的书,只有读书时候最记得住,也是培养兴趣品味的关键时期。
长身体的时候,都是拼命淘各种海外奶粉,健康食品喂你们。
为啥。父母爱你们。
长知识品味的时候,为啥不选公认的名著?
所以这个时期多读经典。否则一辈子也就跟那群只能读网文的一样了。(极少数写得好的除外)还是看人。
三体强的其实是构思,表现,荒诞手法,很有阅读快感。
人物形象设计其实很对不起名著的水准。
人物只是他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科幻小说的目的是科幻。
文笔这东西,就跟油炸一样。什么东西,裹点面包糠,炸的金黄,就能馋哭人。
关键是内容。
对于文学而言,内容优于形式。
网文与小四的内容,也无非就是那点油炸的面包糠。除了能馋哭小孩子。其实什么都没有。
我们这种只能摇头拒绝。
说大刘文笔一般和ONE画工一般一样……
一拳超人是神作但是没人会说ONE原作画得好吧。
大刘的科幻写得好,但是文笔确实烂啊,你看不出来那是你自己鉴赏水平的问题,提出这么个问题只能说明不仅鉴赏水平差,逻辑水平也很差……
所以大刘的东西要拍电影,真心要看编剧的实力……
简简单单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是随手一写就是史诗般的壮丽:
张援朝赶紧拿出手机,拨了史晓明的电话,但对方已关机。老张两腿一软,靠着墙滑坐在地上,他花了四十万。
"赶紧报警吧!还好,那姓史的小子不知道老苗已经打听到他爸的工作单位,这骗子肯定跑不了。"
张援朝只是坐在那里叹息摇头,"人能找到,钱不一定能拿回来,这让我怎么向一家子交代啊。"
一声啼哭传来,护士喊:"19号,男孩儿!"张援朝猛跳起来,朝候产室跑去,这一刻,其他的一切都微不足道了。
也是在老张等待的这30分钟里,地球上还有约10000个婴儿出生,如果他们的哭声汇在一起,那肯定是一曲宏伟的合唱。在他们后面,黄金时代刚刚结束;在他们前面,人类的艰难岁月正在徐徐展开。
乔治圣马丁写的书我没看过,但他名气这么大,文笔一定牛。冰与火之歌我是捏着鼻子追到现在了,那文笔就是翔啊。词藻堆砌一万遍也不改本色:“亲爱的我要狠狠踢你的屁股。”真特么好意思拿出来吹
网上有三体语音版,比读书有感觉。
或许舞台剧更加符合这部作品。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初读《小王子》时觉得玫瑰虚荣骄纵,仰仗着小王子对她的倾慕便对他颐指气使。后来才懂得,原来小王子没能读懂玫瑰刁蛮任性背后隐藏的多少柔情,不知道她在孕育出花朵之前多么精心地打扮着自己却又装作毫不在意般矫揉造作的小心思;不知道她并不是天真地相信自己仅有的四根刺能够保护自己,而是相信只要小王子在身边便不会遇到危险;不知道她刁蛮地催促小王子为她架起屏风是想获得小王子更多的珍视与照顾。玫瑰经历尚浅,还不懂得如何好好去爱一个人;小王子尽心尽力地照料着玫瑰,以为将自己的一切奉上便是爱的真谛,却忘记了是玫瑰使他的生活芬芳多彩。
小王子精疲力竭,带着沮丧的心情决定离开玫瑰。玫瑰终于懂得自己的虚张声势使小王子疲惫不堪。那些只是想让小王子更加珍视自己的无理取闹的花招,曾折磨着全心全意对待她的小王子。其实玫瑰知道自己并非独一无二,自己的刁蛮只是希望确认小王子的爱是特别的。她终于放下了骄傲言明了爱,也接受了小王子即将离开的事实。小王子没能与玫瑰相守,并不是因为他对玫瑰爱得不够深情,而是太过在乎彼此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故事的结局并不一定要圆满才有意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丢失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暮然回首,才会发现原来那些曾经的痛都是成长必须经历的。正是这一份疼痛告诉小王子相爱中不应该只有盲目的迷恋与容忍,而是看到对方身上的所有好与坏,知道对方并非是特别的,但仍愿意彼此携手并进,因为知道对方是世间属于自己那朵独一无二的玫瑰。
小狐狸告诉小王子人与人的关系,其实是心甘情愿的驯服与被驯服,从此以后两个人之间有了独一无二的联结,一个普通人便开始变得与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但与此同时,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建立羁绊就不得不面临流眼泪的风险。小狐狸让小王子明白了纵使花园中盛开着成千上万的玫瑰,但B612星球上的那朵才是独一无二的。她单独一朵就胜过这世间所有的玫瑰,因为她是小王子浇灌的,是小王子放在花罩中的,是小王子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小王子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聆听过她的沉默。 他们互相驯养过彼此,她是小王子的玫瑰。小王子爱着这样一朵盛开在浩瀚星海里的花,因此当他抬头仰望繁星时,便会感到心满意足。小狐狸从一开始就明白小王子迟早会与自己告别,可它仍然希望与小王子建立羁绊。它一点一点教着曾经不太懂得爱的小王子他的玫瑰因彼此的驯养而独特,告诉他要对驯养过的玫瑰负责,也眼睁睁地看着小王子离自己愈来愈远,直到告别的那一刻。小狐狸可怜吗?才不是呢,因为实质性的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正如星空的美丽在于宇宙间存在着一朵娇艳的玫瑰花,沙漠的美丽在于苍茫中存在的那一口甘甜的井,在今后的日子里,小狐狸会拥有整个秋天麦子的颜色,也会拥有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