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抗美援朝没有考虑刘伯承挂帅?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争不只是看谁能打就让谁上的。

在实际的作战中,一个优秀的军事主官必须具备三个素质:第一,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特别是在极端逆境下仍然能死战不退;第二,要有极强的战场指挥能力,能够灵活调动部队打赢每一场战争;第三,个人要有极高的威望,能让所有人都服气。

刘帅的战场指挥能力自然是上乘,但抗压能力相较于彭帅略显不足。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彭帅谁也压不住抗美援朝的那波将士。

虽说TG自建军以来就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但在实际的指挥中,山头因素也多多少少的存在——这一点没必要否认。抗美援朝时,原来几大野战军的主力部队都有参与作战,但如果你让刘帅来指挥,如果其他野战军的伤亡比较大,大家会不会觉得刘帅偏心?有人会不会背后不开心?而彭帅早在抗战时期就是八路军的副总指挥,刘、林、贺等人都是彭的下级。在我军内部,威望能比彭帅高的,仅有朱德。

在抗美援朝中,彭德怀的职务是司令员兼政委。而在之前的西北野战军中,彭德怀的职务也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在四个野战军中是唯一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彭德怀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政治立场,都是被中央军委高度认可的。

总的来说,战争的核心因素还是人。对一个优秀的将领来说,能打好仗是本事,能管好人也是本事,既能打好仗又能管好人的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或许彭帅不是能打出最小战损比的将领,但在当时能把这几方面的要求平衡好的,却只有彭帅。


user avatar   tian-yu-di-luc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当党遇到生死存亡而又必须要赢的战斗时,历来都只有一个人选的,其他的人都没法完成主席的要求。

再补充一点:现在一说开国将帅就是林粟之争,但是不管是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还是解放军时期,党的军事指挥总负责人一直都是朱老总和彭老总一正一副的,现代各种军事作品宣传却几乎很难看到两位老总的身影了,即使出现也是零散两句台词仿佛傀儡一般,把年轻人对建国军事家们的理解全都带偏了。


user avatar   chu-kuang-ren-14-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分析的头头是道,不过都没考虑当时史实,

建国初虽然我朝名将如云,然而能挂帅参加抗美援朝的其实只有两个人,根本没有第三人选。

一个是林彪,另一个是彭德怀。林彪在当时是高层众望所归的第一人选。

即便是在林彪出事后,邓写给主席的信里也提到: 再一次是抗美援朝,这也是一个严重的政治关头,他又出面反对主席的极端重要的政治决策,并且拒绝到朝鲜作战, 按说他是比彭德怀要适当的人选 ,而他竟拒绝了,在实质上说,他是怕美国,不相信会打败美帝,不相信自己的正义立场和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年谱》记载:10月5日上午,受毛泽东委托,邓小平到北京饭店接彭德怀一起到中南海毛泽东的住处。彭德怀与毛泽东简单寒暄后,二人开始谈起中国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昨天你没有来得及发言。我们确实存在严重困难,但是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彭德怀说:“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决策。” 毛泽东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彭德怀反问:“中央不是已经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 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有这个准备吧?”彭德怀表示:“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 [1]

可见,林总是当时高层包括彭总在内都认可的第一人选。

至于粟裕为司令的东北边防军,和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果粟裕也入朝的话,应该是在邓华的位置,给彭总当副手,他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林彪没去成的原因有两点,最重要的是因为身体不好,这个是真不好。

在吴法宪回忆录中,提到1950年7月7日,他和林彪见面,林彪就已经病到不能见人了。

其实,林彪在指挥辽沈、平津战役,后来的渡江战役,以及渡江后追歼国民党在南方军队的紧张工作中,就已经多次发病。这几次战争,已经把林彪的身体耗得差不多了,等到了追击白崇禧的时候已经躺在担架上了。

等到了建国初,林彪先后被任命为华中局、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中南军区司令员,党、政、军一把抓,统辖河南、两湖、两广、江西六省,是名副其实的“中南王”,但是当时刚刚建国,剿匪、建设、扫尾等事情头绪多,很复杂,处理起来自然很繁重。有一个时期,他睡得很少,连续召开会议,还要召集部队高级干部部署军事,加上不能吃油腻的食物,营养也成了问题,因此身体状况更差了:发病的次数不仅多,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他多次病倒,但在病床上还得处理文电,决定重要事情,这使林彪的身体基本垮了,基本上是吊着一口气[2]那一时期,林彪的身体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可以这么说:只要身边警卫人员和医护人员稍稍疏忽,就会有生命危险。

第二个原因是林彪不赞同出兵。不赞同不是反对,是你要问我,我不赞同,你要让我去,我也行

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和林彪曾就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作过一次长谈。长谈中,林彪十分坦率地向毛泽东讲了自己对于派兵入朝作战的不同意见。林彪是从中国国内情况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谈的。他认为,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三十六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他认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若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意见是,中国可以派出重兵在东北驻扎,一方面保卫中国边境,另一方面可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持力量,而朝鲜人民军在目前情况下,应该转而采取游击战方式,与美国军队继续作战。

此后,毛又多次约林长谈,但不谈派他做统帅,谈的主要是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将来会有什么结果,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对美帝国主义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等,目的是做林彪的工作,争取林彪在政治局会议上支持派兵入朝作战。但是,林彪在毛泽东的面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仍然不同意派兵赴朝。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做不通林彪的工作,转而就派兵入朝后具体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林彪在这方面倒是积极献计献策的,他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设想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提出了一些方案供毛泽东参考。

他不赞成派兵入朝,但他认为,如果中央决定派兵入朝,他个人服从中央决定,并且认为,如果作出这个决定,派兵入朝后,要先打几个大的歼灭战,稳定战场局面;为了打大的歼灭战,就要集中火力,把分散在许多个师的重炮,尽可能集中到打歼灭战的几个师去。对林彪的这些意见,毛泽东是赞赏的。

其实当时所有领导人中赞成出兵的只有一个,毛主席,其他的都不支持,彭德怀也是在和毛主席长谈后才决心出兵的。

10月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希望大家摆一摆出兵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作出冷静的决策。当然,毛泽东期望的是与会者能够支持他出兵的意见。但在会议开始时, 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对现在出兵援朝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尤其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报握。

10月13日中午,在苏联空军明确不参战的情况下,毛泽东急令彭德怀和高岗抵达北京。下午,毛泽东在颐年堂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对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关系再次展开讨论。毛泽东依然主张出兵,并说服彭德怀和其他与会者,虽然苏联空军在战争开始阶段不能进入朝鲜,但斯大林已答应对中国领土实行空中保护,并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装备。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暂时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也必须立即出兵援朝。

等到了二十年后的,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上意见分歧因而犹豫不决的情况,他说:“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可见当时出兵决策之艰难。

聂荣臻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道:“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

参考

  1. ^彭德怀与新中国出兵援朝决策 http://jyt.nmg.gov.cn/ztzl/dsxxjy/dszl/202106/t20210621_1640322.html
  2. ^林彪如何对待抗美援朝 https://www.gdszx.gov.cn/zxkw/tzgj/2013/06/content/post_9385.html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川刘伯承已经在着手组建一支战斗部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克服存在于部队中的大量困难。他本来选择第二野战军的第六十二军进藏,因为该部队就在西康地区毗邻西藏的雅安。这种地理上的优势可以方便人员和物资的运输。 但是六十二军隶属贺龙领导的十八兵团, 编入第二野战军还没有多长时间。因为这个原因,刘伯承担心如果他选择让六十二军进藏,贺龙也许会认为刘伯承是把别人都不愿意接手的、最困难的任务交给这些“外来户”。刘伯承不愿意这样做。下一支最有可能的部队是他自己的第十军。但是有一个问题,第十军的军长杜义德最近身体很差。于是刘伯承同第二野战军的政委商量了一下,他们都同意最好是派一名叫张国华的年轻军长来代替杜义德。


于是,刘伯承在1950年1月7日给张国华发去一封电报,命令他马上到重庆来。但是刘伯承一发完电报就开始担心,让张国华代替杜义德是否会影响第十军的战斗士气,而使张国华不能有效地领导队伍。最终,刘伯承和决定不让一名新军长带领第十军进藏,而是让张国华在第二野战军所有的师中挑选三个最好的师去。但是张国华不愿意带领陌生的军官和战士去完成解放西藏这样艰苦的任务,他要求带领跟随自己多年的十八军去。他说既然刘、邓都预期不会有大的战斗,所以尽管十八军的战斗力没有第十军强,但是不要紧,而且十八军有着丰富的在新区工作的经验,这对解放西藏是很有利的。最后刘、邓同意了他的意见。

然而,派十八军进藏的决定与十八军普通官兵的期望有着很大的落差,实际上这引起一小部分人的叛逃和混乱。在成都战役胜利之后(1949年12月27日),这支部队得到将会驻防泸州的承诺,而泸州是四川省南部一个富饶而风景秀丽的地区。所以当进军西藏的消息传开之后,大家都感到非常震惊和不快。吉柚权的《白雪》一书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白雪》是根据对一些士兵的采访和一些外界无法接触的原始档案写成的。该书曾短暂出版,但又很快被禁止发行。



魏克先生回忆说:“我们〔十八军的〕52师带着胜利的欢乐从川西眉山的太和场向川南宜宾进发。部队虽半个多月没有走路了,但因为是凯旋回师,大家走起路来劲头特别足,也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愉快,每个人都像是去迎接一个即将实现的美好愿望。部队1950年1月4日出发,7日到达了犍为县宿营,8日早上,大家像往日一样,吃罢早饭,正在整装待发,忽然传来一道命令:‘部队今天不出发了,停止待命!’开始大家以为是途中休息一天,谁知一些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我们不去宜宾啦,另有新的任务。有的人说什么任务呀,这么紧急,等我们到了宜宾喘喘气不是一样交待吗?为什么还要半路停下来。大家不停地猜疑。一会儿就听说野司发来急电:让师的首长随张国华军长从泸州坐船赶往重庆,去接受新的任务。”

……进藏时任十八军52师师长吴忠将军……说:“情况来得太突然,毫无思想准备,一时议论纷纷,种种揣测在部队中流传:要军师两级首长去重庆接受任务,可见这任务非同一般,什么任务?到成都担任城市警卫吗?不像。我们刚离开成都,而且那里也用不了一个军;接管西康吗?也不像,听说这个任务已交给从西北南下的十八兵团了;有人拿着刚学过的新华社1950年元旦社论琢磨开了。社论讲了1950年的任务,第一条是‘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很明显解放台湾、海南岛主要是三野、四野的任务,那么解放西藏呢?会不会落到我们的头上呀?大家越分析越有理。有的机关干部沉不住气了,跑来问我:‘师长,能不能给我们透一点风呀?早点给我们吃定心丸算了。”

十八军军师领导从重庆回来,进军西藏的任务一公开,十八军就乱了套,吴忠将军回忆说:“反应十分强烈,弯子实在转得太急。许多问题急待解决,比如干部家庭、婚姻等方面都有不少实际问题。过去连年征战,根本无暇考虑,无法解决。打败了蒋介石,眼看一些问题有希望解决了,这一进西藏又全都顾不上了。不说别的,连通封家信都不容易。进军西藏虽然没有大仗硬仗可打,但都是‘苦差事’。思想工作任务实在艰巨。过去进军大别山条件那样艰苦,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干部对下级做工作都不好做,原西藏军区副参谋长吴晨将军说:“一六零团长……对他的部下打保票说,你们该找对象的可以找了,想结婚的也可以做准备了,这次我敢保证川南安家已安定了。想不到我们会在天府之国息养终身,这就是先苦后甜,这次如果要再走,你们就骂我是个混蛋。没有想到几天后十八军进军西藏的任务下达了,这个团长拍着脑袋说:‘我操他娘的,老子从此不作动员啦。”

另据原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刘振国先生说:“从各部队汇报的情况来看,当听说我们军要进军西藏,许多人感到很突然,特别是那些在胜利形势下准备进城享乐,脑子里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同志抵触情绪较大。埋怨上级把最艰苦的任务交给我们,甚至说什么这下可从天府之国打入地狱了。有一些人开始闹情绪睡大觉,小病跑医院,要求下地方工作,一句话,怕进藏”



部队的病号一天比一天多了,“病得卧床不起”的与日渐增,到了开饭时间没有人来吃饭。连长、指导员急了,下命令叫司务长搞好伙食,发挥司务长这个半个指导员的作用,伙食标准一下提高了。嫩白的豆腐、肥嘟嘟的猪肉一盆一盆地端出来,五菜一汤,看都没人看。牢骚话充满军营,连长喊不动排长,排长喊不动班长,班长喊不动士兵。有个连队的连长,为了做好思想工作,想杀猪改善伙食,从排里派四个公差来杀猪,从早上到下午公差硬是不来。连长把那个排长找来,说:“你这个排长是怎么当的?叫派几个公差,一天也派不来。”排长说:“我叫不动。”连长说:“当排长连个兵都叫不动,你还算什么排长,你这个排长干脆别给老子当了。” 排长说:“我正不想干哩,你有本事你去叫来。”连长说:“叫就叫,叫来了你给老子坐三天禁闭,是派的哪几个?”排长告诉了他。他跑到排里,想把排长派的几个战士喊起床出公差。几个战士用被子蒙住脑袋,理都不理。连长急了,说“老子枪毙你们。”战士们一下翻身坐起来,齐声吼:“你枪毙谁?”连长一看这阵势,愣了,说:“好好好,你们睡你们睡。”他只好带着几个排长亲自杀猪给战士们吃,边杀边说:“反了反了。”有的战士把进藏称为“进葬。”说老子打日本、打老蒋没丢命,这下要“进葬”了,要把这条命丢进西藏,这一下算是完了,有的人一提到这“进葬”就呜呜直哭。

接着这支打日本、打老蒋一直是硬得嘣嘣响的十八军开始出现了让干部们不可思议的事。在打日本、坚持豫皖苏挺进大别山斗争那么艰苦、那么残酷都从未有过逃兵的部队开始有逃兵了,而且越来越多,严重的一个班就只剩下班长、副班长这一对空架子。各连连长慌了,指导员慌了,天天晚上不敢睡觉,轮流值班看着战士们。营长急了,团长急了,他们手中的兵一天天少了,下一步要打仗,没有兵拿什么打。时时都往连里打电话,天天晚上要连里上报当天的逃兵数……


逃兵的增多,十八军的头头们急了,张国华这个军长急了,他气得拍着桌子说:“这些兵真坏,这些兵怎么这么坏,这些兵为什么要这样坏?都给我抓回来!”


于是各部队行动了,组织了强有力的抓逃兵队伍,全由党员、团员、骨干力量组成,称为“抓兵队”,大部分逃兵被抓回来。被抓回来的逃兵,干部们对他们决不采用内部矛盾处理。首先脱去上衣,用棕绳五花大绑,受这种捆绑的人时间久了大都承受不了,哭爹叫娘,一个劲地求连长饶命。干部则挽着衣袖,提着皮带,高着嗓门,咬牙切齿,横眉瞪眼地怒吼:“老子看你还跑不跑?” 说到愤怒的时候,皮带就噼噼叭叭地抽在逃兵那勒得青肿的手臂上、屁股上。这一道“弄”过了,接下来就是接受批评,接受教育,作自我检讨,写检查,写反省,之后就算是痛改前非,重新回到革命队伍,要立功赎罪,重新做人了。


不仅战士中有逃兵,干部中也有公开提出不进藏的了。如一表人才、文文静静、有知识、聪明能干的原十八军炮兵营政委,进驻贵阳时宣布为52师154团副政委,张国华准备重用、要提拔为政委的刘结挺,第一个向张国华、谭冠三提出身体不好,不愿进藏。

张国华气得把下唇都咬出血了,一个劲地说:“这刘结挺太坏了,想不到他会有这么坏,他为什么会这么坏。”

谭冠三更是气得怒发冲冠,拍着桌子、口水四溅、破口大骂:“他不去?能由得了他?给我把他捆来!不去?捆,我也要把他捆到拉萨。他走不动?我把他捆在马尾巴上拖死,拖成碎片也要把他拖到拉萨。”

张国华、谭冠三强硬起来了。刘结挺……被谭冠三捆了回来。十八军进入大整顿。



〔1950年〕1月27日至30日,十八军召开了由师以上党员干部24人参加的军党委扩大会,提出无论如何要坚决完成进军西藏这一神圣的历史重任,要把五星红旗高高地插在喜玛拉雅山上。……

接着,十八军又在全军以师为单位召开“挺进祖国边疆西藏动员大会”,军领导分别参加各师的动员会。张国华参加52师于2月5日至10日……的进藏动员会。在张国华的心中,52师是他进军西藏的主力,这个师的思想工作不彻底做通,将会对他进军西藏带来很大的影响。于是,他不但参加这个师的动员会,而且亲自作了两个小时的动员工作。……

2月9日,张国华又对52师全体官兵作了充满人情味的动员报告。他说:“个人老婆问题的解决,有句老话,叫做‘自古美人爱英雄’,我们去完成解放西藏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大家都是英雄。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精神愉快地去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找个老婆是不成问题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姑娘都会爱你们的。有人提出能不能和藏族姑娘结婚,大家都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先后与西藏王松赞干布和赤德祖赞结了婚。现在我们到了西藏,也可以同西藏姑娘结婚,而且藏族姑娘都非常勤劳和善良,也很漂亮。结婚条件,过去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应当严一点,一两年后,我们国家实行薪金制,条件就会放宽,就可以允许干部带家属。战士的婚姻问题,随着义务兵役制,也就很好解决。必须看到,我们这次进军西藏不同于红军长征,那时我们是作战略转移,蒋介石派兵在前面堵截,后面追击,天上飞机跟着轰炸。而这次有全国人民支援,还有苏联人民的支援和帮助,比长征时的条件好上千百倍,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优越很多,我们的装备和供应将是建军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我知道还有一些老一点的同志不想去,认为胸前已经有了两三枚光荣纪念章,就想躺在光荣上面睡大觉,不想再前进了,这是不对的,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所有的人思想都要通,要高高兴兴地去西藏。”


张国华的两次动员报告印发到全十八军贯彻传达。


十八军又沸腾了……这时,决心书、血书像雪片一样飞到连长、营长、团长手中。连那些逃跑被抓回来的,也跑到领导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坚决要求去西藏,身体瘦弱的就更加坚决地要求进藏,……十八军“川南安家”的弯子终于转过来了。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部分答案没有说出核心问题。

即:抗美援朝不是决定打了,然后找谁挂帅;而是只有足够分量的人决定挂帅,才可能去打。


抗美援朝的确是毛主席坚决要求的,但并不是毛一人要求,就可以通过。根据我党规定,这种大事,必须政治局少数服从多数才能定的。而一开始的情况,政治局里反对出兵的才是多数。

我们今天是知道抗美援朝的结果,所以才觉得出兵理所当然。但在1950那时候,出兵不是一般人敢用的勇气,一个刚刚诞生的农业国,去和世界第一强国军事对抗,谁能相信这样做的结果?国内功德林里的国军将领觉得必败,张东荪这种民主人士觉得必败,甚至苏联斯大林都不觉得还有打头了,共产党人是有勇气,但不是彪,谁敢贸然决定跟美国打仗?


所以抗美援朝的决策阶段,不是决定打这一仗,然后点谁挂帅,而是毛需要说服政治局决定出兵

而说服大家,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军队里有足够分量的人支持。这样才能从军事角度佐证可以出兵的意见。才能说服大家同意出兵。而这个“军队里足够分量的人”,也自然顺理成章就是这个挂帅人选。


而能有左右这种决定国本的军事行动的“军队里足够分量的人”,除去朱老总的话,只有彭德怀和林彪二人,其余包括刘帅、贺帅、陈帅、徐帅都不具备这个分量。至于现在被很多军迷喜爱的粟裕大将,能力确实不错,但分量差的更远了,这种决定国家前途的战略决策上,根本没有左右的可能。


彭林二人的地位从红军时代就很明确了,长期以来,在军队里都是朱老总之下的二、三号人物,基本上一直是一个打野一个守家的地位。所以如果要劝说政治局同意出兵,那就必须有这二人之一站出来支持。在林彪不支持出兵情况下,可能的选择就只有彭德怀了。

彭德怀的地位严格说比林彪还高出一点,彭长期是军中二号人物,七大政治局委员里,标准的军队人员,只有朱德和彭德怀。也就是说,彭德怀本身就是政治局委员,又是军中足够分量的人,他此刻站出来支持,才能真正完成劝说政治局通过出兵决议的最后一步。

而从这个过程看,也是如此。在政治局讨论且林不同意出兵后,毛主席紧急召彭德怀进京参与讨论,而正是彭的明确表态,才促成了政治局里出兵意见的通过。这才有了后来的抗美援朝。


所以除了林彪外,其他所有问为什么刘、徐、粟这些不挂帅的问题,都把因果倒置了。因为他们的意见根本达不到够劝说政治局同意出兵的地步,所以压根就没有作为主帅的可能。


————————1.6补充——————

1.关于粟裕是否可能的问题

粟裕不可能,这个原因文中已经说了。很多人有印象中央要调粟裕,那是朝鲜战争爆发时候,中央确实考虑让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所以给许多人一种误会,认为边防军就等于后来的志愿军。

这是两个概念,边防军是防备别人突然打进来,志愿军是打出去主动出击,层次是不同的。所以到是否派志愿军的时候,才会这么激烈讨论。而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边防军,这是压根不用讨论的事。

在拟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时,提到“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说法,这可能是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资料将其认为边防军=志愿军的原因。但这个说法是在7月,后来8月时候代替粟裕任司令的高岗也说过未来边防军作为志愿军的话,说明当时有过这种考虑。

但是,这都是7、8月时候的想法,而改变朝鲜战局的仁川登陆在9月15日

所以要注意这个时间问题。

仁川登陆前,朝鲜人民军一路势如破竹,将美韩联军压制在釜山一隅之地了。这个时候,中国考虑到朝鲜已经强弩之末,兵力会不会不够,提出是否要志愿军支援是一回事;等到仁川登陆后,平壤都丢了的时候,再说派不派志愿军是另一回事

前者属于锦上添花的问题,所以不会有什么阻力,当然,苏联和朝鲜也不会在那种形势一片大好时候同意中国出兵。

而后者则是朝鲜到了生死存亡边缘,中国是否要几乎单独面对美国等16国联军问题。打不好是中国要被外国干涉的问题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成立东北边防军甚至最早提出边防军必要时候叫做志愿军支援朝鲜的时候,没有人有异议,而真正到了抗美援朝时候,政治局那么大意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仁川登陆前后,二者压根不是一回事了。


只能说,如果再7月时候,苏联和朝鲜同意中国派志愿军帮着守后方,甚至帮着推釜山,那这时候将当时的边防军改为志愿军入朝,粟裕级别确实足够了。


2.林彪不同意出兵的问题

林不同意这个很多人后来回忆都说过。但这个倒算不上什么污点,当时政治局里普遍不支持出兵的。具体哪些人支持哪些不支持目前我没看到明确名单,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意的肯定绝大多数,因为毛是多次努力说服大家的,支持反对的差距没多大,毛也不至于这么费力。

现在觉得该出兵,是因为后来打赢了。但当时中国是落后农业国,解放战争时候我们的武器装备很多不过是一战水平,美国是蓝星第一强国,而且几乎占领整个朝鲜。当时看起来,中国此时出兵,天时地利人和几乎都没有了,连斯大林都觉得是必败局,前期说好的帮助空军之类都不干了。所以当时大家讨论时候,必须考虑,打输了怎么办?美国会不会借机亲自下场帮老蒋再反攻?中国会不会因此彻底依附苏联?这都是现实问题。

林用兵比彭谨慎,胆魄比彭小一点,所以不同意出兵是正常的。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角度考虑,林并没有错。只不过这件事上,彭更伟大。


user avatar   ben-bo-er-ba-he-ba-bo-er-ben-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你就这么残忍的么?

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时,刘帅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而且一只眼睛已经彻底失明,一身的毛病,让老人家安安心心办个军校,操持我军的正规化和人才梯队的建设不好么?朝鲜的冬天,零下40度的大冷天,这样折腾一个老帅真的好么?

好了,玩笑话说完了,说点正经的。个人认为,志愿军司令任选,有能力胜任的,开国将帅里,彭林刘徐粟陈六人都可以胜任,但是呢其他几个人又都各有各的原因去不了。

朝鲜战争一开始,东北边防军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筹备了,拟任司令是粟大将,并且首批集结部队是以四野为主,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三大志愿军副司令邓洪韩都是四野的兵团级将领了。奈何粟大将身体不好,而且似乎威望也不够,再加上东南也需要有人震慑,所以他只能退出候选人之列。

至于林帅,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湖北人(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我本人也是九头鸟),精于算计,战术上计算到极致而大局观上略微有点欠缺,朝鲜战争他更多是出于军事的考虑不赞同出兵,而忘了这更多是一场政治战争。虽说能力上,他可以胜任,并且首批出兵部队又都是他的老部下,他最合适,但是毕竟他本人最开始不同意出兵的,让他挂帅,可能会影响军心,再加上朝鲜那个恶劣的环境,林帅脆弱的小身板过去了,真不一定吃得消,只能作罢。

徐帅,这也是一位时运不济而没能充分发挥其才华的将星。作为红军时期最闪耀的战将,一来因为四方面军的原罪,长期被边缘化,再者由于身体不争气,耽误了太多。毕竟解放山西时,后半程就已经躺在担架上挂着吊瓶指挥了,甚至太原战役都是彭帅代为指挥了,去朝鲜也是不合适。资历威望其实是没问题的,毕竟这位儒帅是韩先楚,洪学智这些悍将看了就要立马敬礼叫总指挥的老领导,指挥四野的骄兵悍将其实是没问题的。

陈赓就不说了,这是我党为数不多的全才,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部队都是我军最精锐的部队,奈何解放战争中凯绅同志太不争气,他作为战略预备队没有太多表现机会。朝鲜战争那会,他作为顾问在指挥越南兄弟打法国人,抽不过身来,遗憾的错过。不过话说回来,即使他去了,能不能和邓华这些同级的完美配合也难说。

没办法,只有彭总最合适了。说起来,个人觉得,彭总去朝鲜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毕竟,彭总是我军的二号人物,在西北可是党政军+经济一手抓的地方大员。在关于是否出兵的争论上,他是少有的坚定支持教员的积极主张出兵的。并且从作战风格来说,彭总的经历和指挥风格也是最合适的。毕竟,彭总是少有的全程高光一直在打逆风局的悍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局面比过去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艰难,需要这样一位善于打硬仗恶战而且作风顽强军政素质两手硬的统帅。并且从结果来看,彭总在朝鲜也是将手里的牌打出了最好的局面,一战而立国威。


user avatar   zou-yun-2-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典型。

你认为当年的中央领导人都是草包吗?

刘伯承解放以后都多少岁数了,到抗美援朝的时候,他已经快60岁了。

而且当时的刘伯承一身毛病,常年征战浑身都是暗疾。

让他挂帅去朝鲜,那个零下几十度的地方,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物资严重匮乏,后勤保障严重短缺,医疗资源更是无法保障。

刘伯承要是入朝挂帅,恐怕还没等朝鲜战争打完,就要牺牲在朝鲜战场了。

就算刘伯承不怕死,但是战场上元帅一死,军心溃散,你以为打仗是开玩笑的吗?

最后让彭老总挂帅,也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更何况,彭德怀是坚定支持主席出兵朝鲜的。

要论俄语水平高,毛岸英也是精通俄语的,所以他去了。

若非这样,伟大领袖又怎会痛失爱子?

抗美援朝第一人选是粟裕大将,粟裕不但打仗厉害,而且年纪也轻。

可是粟裕也是一身毛病呀,最后只能放弃。

第二人选林彪,最后也没能上阵,至于为啥,各位可以自己了解,这里我不说。

总之抗美援朝复杂,本来斯大林承诺的物资和飞机大炮,压根就没兑现。

如果不是苏联突然反悔,我们第一批志愿军怎么会死伤那么惨重。

看看朝鲜战争后期,苏联空军介入之后,我们的情况大幅度逆转。

杜鲁门大概也是进百年来美国总统中对战争误判最大的一个总统了。

还有那个麦克阿瑟,吹牛逼说赶快打完回去过节,结果呢!

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从朝鲜战争开始的。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帅太老了,有眼疾,而且当时已经在南京办学了。一开始就没有被考虑进来。除了彭总外,被考虑的是林彪和粟裕,两个人身体当时都不太好,前者是枪伤后遗症越来越严重,后者则是脑子里的弹片引起的后遗症。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战场,刘那个年纪林那个身体状况。。。

共和援朝之役,三易主帅,兵家所忌也。美不知乘此以为功,犹曰有人焉?!——《美利坚史》卷二百九十八


user avatar   huan-ge-ming-zi-8-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抗美援朝,如果中国出兵,被打败,那么联合国军追击志愿军时会在鸭绿江边停止前进吗?想都别想。1894年,日本在朝鲜击败清军之后,就一路追击到中国境内,后来清政府是靠缴纳赎辽费才把辽东半岛买了回来。

毛泽东并非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在此之前,他已经失去了毛泽民、毛泽覃两个亲弟弟,还有妻子杨开慧等多位亲人。1950年,他把最疼爱的长子毛岸英派到朝鲜,就是表明,我压上了最后的底牌来参与这个赌局。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参战的部队还是领衔的将领,都必须选最能打的,因为新中国输不起,其它的烂七八糟的因素都要放在一边。

比如有朋友说将领的年龄问题,贞观九年(635)唐朝远征吐谷浑时,已经64岁的李靖仍然披挂上阵,唐太宗没有因为李靖年纪大而选其它将领,原因就是李靖最能打。

而判断一名战将能不能打,最重要的参考当然是战绩。

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表现最出色的“冠军侯”,当然是粟裕。在华东,粟裕所面临的国军是中央军的精锐嫡系,如张灵甫的整编74师、胡琏的11师、黄伯韬的25师还有难缠的桂系,国军无论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各战略区都是排在头名的,而且山东解放区又是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对象,这一带的战役是全国最频繁、最激烈、强度最高的。如果没有粟裕,华东解放战争的进程就会完全改写,整个解放战争可能不是三年结束,时间可能更长。后来,解放台湾,抗美援朝,中央考虑的第一人选都是粟裕。

表现第二出色的人是林彪,指挥大几十万人从东北一路杀到海南岛,三大战役有其二,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新六军和桂系钢七军都是他消灭的。林彪擅于领兵治军,其麾下的东野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素养在全军都是首屈一指,1949年关内国军面对入关后的东野都是畏之如虎,被东野像赶鸭子一样追着跑。后来在朝鲜战争中,东野的部队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轻步兵巅峰战绩,把美军打的满地找牙。

总之,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林彪和粟裕的战绩大大超过其它将领,处于第一梯队。这两位也是带兵入朝的最佳人选。

再往下就是彭德怀和刘伯承两位老帅了。

彭老总只有两三万军队,在黄土高原上保护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偶一失手就要命。当时的西北战场,最让彭德怀感到困难的还不是敌众我寡和弹药缺乏,最要紧的是官兵吃饭问题。陈毅去陕北后大为感慨:西北野战军平时主要是吃黑豆(过去是喂马的马料),有时还要吃野菜粗糠,每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五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配五到十五发炮弹(华东每门山炮过去300发炮弹,每门迫击炮200发,外线出击后炮弹少了。山炮每门150发,迫击炮100发,就感觉不能打仗了)。西野听陈毅介绍华东的情况,说你们这样大的家底,给我们可以打一年。

刘帅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是“先扬后抑”。

解放战争开局阶段,全国各战略区,唯有粟裕和刘伯承在和国军的较量中能够占上风。其它解放区情况均不妙,东北的林彪被杜聿明赶到了松花江以北,华北的聂荣臻被傅作义打的晕头转向,中原的李先念被刘峙几乎全部消灭,西北的彭德怀不得不依靠蘑菇战术和胡宗南兜圈子。

中野一开始就表现出色的原因是刘伯承一直比较偏爱正规化作战,在解放战争开打后中野迅速完成了正规化和野战化,再加上129师在抗战时分解的较轻,不像115师那样被分解得七零八落,所以主力部队能快速完成从游击队向野战军的过渡。抗战刚结束,刘伯承就指挥部队打赢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给全军开了个好头。

转折点来自于1947年的千里挺进大别山。中野不仅人员损失很大而且丢失了几乎所有重武器,在大别山区不断遭到优势国军的封锁和围剿,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和提供给养,中野的兵员从12万多人降到了6,7万人,几乎损失了一半,直到1948年元气仍未完全恢复。

挺进大别山,虽然损失巨大,但牵制和吸引了大批国军回援,大大减轻了其它战场的压力,例如1947年10月份,许世友兵团在胶东半岛被国军打得鼻青脸肿,解放区全部沦陷。到了11月底,国军整25师和整9师被抽调到大别山战场,从此国军在胶东没有了机动兵力,许世友兵团随后抓住机会开始反攻,攻守形势易转。

中野在大别山的苦苦坚持以给了其它战区共军将领刷战绩的机会。否则,以刘帅优秀的正规战军事素养,再加上背靠着晋冀鲁豫这个北方的大粮仓,中野在解放战争中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在挺进大别山之前,中原野战军气势正虹,正常情况下会越打越壮,说不定刘帅到后来也能牛气得指挥两三个兵团、几十万人,与国军精锐掐架。

(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发不出来,感兴趣的朋友请到微信公众号wufengshuimian00上浏览)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学术期刊质疑北大历史学教授观点,反对「司马光刻意塑造虚假的武帝形象」? 
  以明朝后期对后金的颓势和自身朝政的糜烂,当初朱棣迁都北京算不算是个败笔? 
  1066年征服者威廉夺取英格兰王位事件在英国史和欧洲史上是怎样的地位? 
  如何看待三国志迷看不起三国演义? 
  在今天,战术核武器还有意义吗? 
  非洲的两个刚果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都认为天下和人民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而不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现代海上防空系统能否抵御刘慈欣《天使时代》中描述的多目标攻击? 
  西德为了统一德国付出了哪些代价? 
  红海行动 ,为什么战舰不能远程火力支持?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山西省教育厅通报仝卓2013年高考成绩无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史记上有点黑汉高祖,司马迁却好像没有受到处罚?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