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唐朝之前,参考相扑运动员。。。
一,绳文时代[服饰的起源]
绳文时代围上短蓑衣,披上兽皮的女子
1.鹿皮
2.腰蓑
绳文时代 前14000–400,日本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居民多择沿海地带山岩洞穴或竖穴而居,利用弓箭通过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的生产活动维系氏族生活。由于大多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有着近似草绳花纹的图案,故称为绳文时代,这时代产生的文化称绳文文化。绳文人被外来民族征服後,弥生时代来临。
图中复原的人偶参考了爱媛县上浮穴郡美川村上黑岩岩阴遗迹所出土的线雕女神像,是将鹿皮简单裁缝以后作为上半身衣物,然后用纤维捻搓成带状连接在一起,系在腰上当做短蓑衣。
二,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身裹横幅宽布的日本男子
1.一块布做的头巾
2.皮革做的颈饰
3.一块宽大布做的上衣
4.一块宽大布做的裙子
5.皮革做的脚绊
复原人偶的衣服主要构成部分是:一整块布料做的头巾、皮革做的颈饰、用一块宽大布料做的上衣、用一块宽大布料围成的裙子以及皮革做的绑腿。
在《魏志倭人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倭国)男子皆露,以木緜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这和《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呈现了不同的古代的风貌。宋朝熙宁十年(1077年)作成的模写中,当时倭人的形象正如图中所示,是一个肩披横幅之布并在腰际捆系的男子,大概历史的还原就是这样了吧。
弥生时代身着贯头衣的日本女子
1.发型
2.贯头衣
3.木绵腰带
4.木绵带子(和腰带1样的东西)
5.宽布做的腰布
复原人偶服装看似是用整幅布料剪裁而成,其实是在贯头衣的腰间围上一块横幅布块制作的层叠效果,还扎着木棉纤维做的简单腰带。
《魏志倭人传》中有记载“(倭国)妇人被发屈,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这里指的大概就是上衣着贯头之衣,腰裹横幅之布。根据当时中日的交往来说,记载应该是很客观的,非常符合史实形象。
弥生时代卑弥呼女王装(复原的当时女王应穿的服饰)
1.宝冠
2.耳环
3.颈珠
4.贯头衣
5.たすき(用来绑衣袖的)
6.大袖
7.里面的衣服
8.倭文布带
9.裳
10.鞋子
头发向上束起并戴上天冠,上衣是红色质地的丝织物,衣服采用汉风般的大袖和小袖并扎上倭文布带,下身裹上绘有菱文的裳。或者更加古老的采用麻布衣服贯头穿着,其上系有绘有鳞文的系带,装饰着有金属铃铛的玉,戴着金属耳环,穿着鞋面覆有金属的皮制鞋子。图中的复原人偶与其说是卑弥呼女王的复原,不如说是当时贵族女性衣着打扮的展现。
关于卑弥呼有很多的传言,作为比《古事记》、《日本书纪》还要古老的文献资料,《魏志·倭人传》中关于卑弥呼有如下记载:“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为王之后,少有见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一男子给饮食传辞出入,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事鬼道这方面,和远古时期的神巫职业一样,据此我推测,人偶的装束一定可能上也是当时巫女的装扮。
弥生时代约为公元前300-公元300年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弥生时代在绳纹时代之后,古坟时代之前,约当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可分前、中、后期。
三,古坟时代
古坟时代身穿衣、裈的男子
1.发型 美豆良(みづら)
2.衣
3.裤裙
4.倭文布带
5.胸纽
6.手链
7.足结
8.颈珠
9.头椎大刀
10.皮制的鞋子
这是《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所描绘的形象,发式为美豆良式,着筒袖衣服,穿着宽松的裤裙,系上倭文布带,颈部佩带颈珠,手腕系有手链,膝盖处绑上带子,穿着皮制鞋子,佩带头椎大刀。
古坟时代 身穿衣、裈和复原裳的男子
1.布做的帽子
2.发型 美豆良(みづら)
3.颈珠
4.衣
5.胸纽
6.杖
7.手链
8.倭文布带
9.头椎大刀
10.裳
11.足结(就是绑的带子)
12.裤裙
13.皮制的鞋子
根据《古事记》中记载,当时人头上戴有冠,系发,衣着筒袖,下裳上系有倭文布带。穿着宽松的裤裙,颈部佩带颈珠,双手手腕系有手链,膝盖处绑上带子,穿皮制鞋子,手持杖。
古坟时代身穿衣和裳的女性
1.衣
2.倭文布带
3.裳
4.领巾
5.手链
6.颈珠
7.植物做的头饰
8.竹叶(和衣服无关的东西)
9.植物做的たすき
人偶上身着衣,下身着裳,系有倭文布带,肩膀上披有领巾,手持小竹叶。
古坟时代身绕布带的古代巫女
1.耳环
2.颈珠
3.たすき
4.衣
5.胸纽
6.倭文布带
7.裳
上身着衣,下身裹有丝绸质地的裳,上下衣物用纽带系合的巫女,除了装束与别人不同以外,还有着特殊的化妆。巫女的脸上会涂一种红色的土,从眼皮一直抹到下巴处。巫女身上的系带现在称为“巾明衣”,被认为是古代横幅之衣的残存表现,作为神事用服,现代巾明衣一般用于伊势神宫等古老的神事仪式,算是一种古老服饰的传乘吧。
古坟时代披挂短盔甲的武将
1.头盔上面的羽毛装饰
2.头盔前面
3.头盔的的兜
4.颈铠
5.肩铠
6.短甲
7.笼手
8.头椎大刀
9.草摺
10.衣
11.倭文布带
12.褌
13.足结
14.鞋子
15.箭壶
16.丸木弓
17.刀子
18.鞆
图中的武将头上是带有眉庇的头盔 ,挂甲上带着肩铠,手臂上套着笼手,肩上还有箭壶。短甲下如常人一般穿着衣、裈和裳,腰间还系着日本特色花纹的腰带。武士将大刀悬挂在腰际,刀为直刃,由于刀柄处柄头形状与槌形似,因此这种刀被称作“头椎大刀”。此外腰际还悬挂着被称作“刀子”的短刀,手持丸木弓。除却图中人偶身上携带的武器,当时的日本在武器方面还有长长木杆作的“鉾”,还有两刃剑以及防御用的盾牌,种类也日渐增多。
短甲在古代被称做“伽和罗”,在《古事记》、《日本书纪》出现过,其形状可以根据出土文物描绘出来。“伽和罗”是梵语“保护”的意思,是希望盔甲能够一直保护着武士。
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约从公元300年开始,结束于公元600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当时盛行的还是土葬。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并开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也於此时相继编成,从而进入日本的历史时代。
古坟时代的人穿着看上去像是陶俑一样的衣服,分为“衣”、“裈”和“裳”三种服饰。男子大多上身穿着称作“衣”的罩衫,下身穿着称作“裈”的裤子,膝下用叫脚结的绳子绑住。而女子在“衣”的下面穿着称为“裳”的长裙,腰身用倭纹腰带系紧。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袴褶与这时期的裈类似。可以推测从中国魏晋时期,或者更早的时代,中国就对日本产生影响了。
另一个武将
1.眉庇付胄
2.钵
3.板錣
4.肩铠
5.挂甲
6.衣
7.笼手
8.胡籙
9.草摺
10.褌(裙裤)
11.足结
12.鞋子
13.丸木弓
14.环头大刀
15.倭文布带
16.刀子
17.矢
18.鞆
美豆良(みずら)
这个发型是古坟时代和大和时代男人的主要发型
后来未成年男人的发型
四,推古·飞鸟时代
推古朝朝服
1.冠
2.冠的边缘
3.袍
4.胸纽
5.袍的边缘
6.下袭的袖子
7.长纽
8.襴
9.襴的边缘
10.褶
11.表袴
12.表袴的边缘
13.鞋子
14.笏
这是圣德太子的时代,从前1万元面额的日元上印的就是圣德太子的图像,但是那个图像是穿着奈良时代服制的武官衣着,不能当作真实的圣德太子形象。
《日本书纪》中有这样的描述: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戉辰朔壬辰,始行冠位。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合为十二阶”。这就是圣德太子为规范服制所订立的准则。
此外,《隋书倭国传》中还有记载“其服饰男子,衣裙襦,其袖微小,履如履形,漆其上之於脚……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锦綵为之以金银镂花为饰”,和日本相关文献记载一致。
据此,可以推测出圣德太子就应该像图中所示,头戴黄丹缘以萌之冠,身着黄丹之袍,冠和衣袍边黄色丝锦为饰,衣袍上有白色的长纽带,下装是白色,褶为黄色,表袴是萌黄色丝绸织物,里面是黄色和红色。
推古朝女官朝服
1.发型 垂髪
2.袍
3.胸纽
4.袍的边缘
5.长纽
6.下袭的袖子
7.襴
8.襴的边缘
9.褶
10.裳
复原人偶的衣袍颜色为淡红色,边缘镶有萌黄色丝锦,长纽带为白绢质地,下装为白色,褶裳为黄色,裳为深黄色。根据《隋书倭国传》的记述:“(其)妇人束发于后,亦衣裙襦裳,皆有巽孅,竹为梳”再加上天寿国帐的图推测,推古朝的女装和男装相似,挽袴并身着有褶的裙或裳,头上不戴冠而是垂发扎束。
推古·飞鸟時代 天智朝文官朝服
1.冠
2.袍
3.笏
4.襴
5.褶
6.表袴
7.下沓(袜子)
8.长纽(长腰带)
天智朝是日本上层社会服饰改革的时代,也是将各品级服装定制的时代。孝德天皇大化三年关于冠服制定了7色13阶冠、3种插饰、5种服色以及镫冠的制度后,随后到了大化五年(649)2月,由于扩充了中层官员而把原来的制度修改为冠位19阶,到了天智天皇称制三年(664)则把制度改为了冠位26阶。而到了大化三年(647)给冠位前三位的官位配备相应的大小织冠、大小绣冠和大小紫冠。这里所谓的大和小是根据冠位的“正”或“从”区别的,比如说正二位比从二位要高,因此享受大绣冠。各种冠以颜色及质地材料和文样加以区别。最低的冠位戴黑绢质地的“建武冠”。
从初涉仕途到最高冠位,冠服制度的改革渗透入整个当时的官僚机构中。服装的颜色和冠一致,织冠、绣冠皆为深紫色,紫冠为浅紫,锦冠为深红,青冠为藏青,黑冠为绿色,建武冠为黑色。
除了这些冠外,还制定了镫冠。此冠以黑绢制成,冠背张有“漆罗”,以冠的镶边和插饰来区分冠位高低。形似飞蝉。据记载,小锦冠上插饰以金银做成,青冠则用银,黑冠用铜,建武冠上则没有插饰。
冠是在大型仪式和宴会以及每年4月和7月的斋会上才被使用。所谓大型仪式就是指象元旦、即位等这样的大礼,因此可以判定冠是仪式用物。新制冠是延续了日本古老的冠帽形状,而上文中提到的镫冠,则是由于当时和朝鲜半岛的伽耶、百济及新罗的国民交流往来,因此镫冠的样式也应该与那里的冠更加接近。之所以叫镫冠是因为此冠形似马镫,镫冠的背部模仿了一只停在树上的飞蝉的形状,镫冠的形状和在庆州的韩国国立博物馆藏天马冢出土的冠帽十分形似,而背后张开的双翅则和韩国天马冢出土的蝶形冠饰很像,插饰则和韩国全南罗州新村里9号坟出土、现为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藏的冠帽上的立饰很像。
推古·飞鸟時代 天武・持统朝文官朝服
1.漆纱冠帽
2.漆纱冠的巾子
3.燕尾
4.袍
5.结纽
6.长纽
7.襴
8.内衣的袖子
9.内衣的襴的襞
10.白袴
11.鞋子
复原人偶头戴漆纱之冠,身穿袍,袍内着内衣,左衽,系上纽带,围上长腰带,下身着白袴。
天武天皇11年规定文官戴漆纱冠帽,而13年的诏书规定官员在集会之日必须穿有“襴”的缝腋之袍,即衣服左右侧面缝合的衣物,系长腰带。14年更进一步规定勤位的官员袍色为深绿,这是官员服饰制度化的代表。高松古墓的壁画所描绘的正是这一时代时候的社会景象。
推古·飞鸟時代 天武・持统朝女官朝服
1.前髪
2.垂发末端向上扎起
3.袍(左衽,上面的那个也是左衽)
4.襴
5.结纽
6.长纽
7.内衣的袖子
8.内衣的襴的襞
9.裳
10.裳下饰有襞饰
复原人偶从衣饰上推断应当是天武天皇13年到持统天皇初期这段期间内的女官。外袍为左衽,系纽带,腰间系上长腰带,裳则穿在外袍和内衣之下,其下着裙。裳下饰有襞饰。发式为垂发末端向上扎起。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 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这一时代对应为中国的隋朝,除了上面古坟时代的袴褶,我们可以说,大陆对日本服饰的影响从这一时期开始系统化。
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宫廷制定冠服和朝服制度,模仿中国隋代的服装制度。服装为立领、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袴,系带并垂结于前。布料选用粗厚棉绸,以服色区别等第贵贱。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礼服赤、大·小信服黄、大·小义服白、大·小智服黑,并以青象征木、以赤象征火、以黄象征土、以白象征金、以黑象征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结合五伦之说,五伦中以德为先。
以后虽然时代变迁,但是服制的基本形式没有大的改变,只是上衣的衣长尺寸增加了些,衣料还是粗厚棉绸,衣服上的装饰随官位的升高而增加相应不同的内容。但大体上都还是以无花纹的官服为主,并嫁紫、绯、藏青、绿、黑的排列秩序表示从高到低的官位。袴还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带用倭文布。
天武天皇十年开始,日本人开始使用革带。正式场合穿有栏服,系长带,上衣的衣腋合缝,下摆开横衩,前襟系带从右边垂下长长的结。非正式场合的简便服装为无栏短带,开腋,下摆无横衩,襟带也颇短。正式场合穿的下身服装为类似于裤子的白表袴,而在非正式场合中,白表袴上面要系一带子,称为括绪袴。带子选用布、绮等材料。在色彩方面,天皇用粉红色,诸大臣用深浅紫色或深浅葡萄色。著名的圣德太子像,所塑造的圣德太子就是穿粉红色的被称为无栏表袴的特殊服装,式样是一种介于正式装和便装之间的服装。
圣德太子像
从持统天皇四年开始,高官冬穿绫绸夏穿罗,绫罗地上以团窠图案作为装饰。窠是鸟巢之意,形如涡状。色彩也根据官位来选定,从粉红、黑紫、紫红、深绿、深蓝到浅蓝色,平民服装为黄色,奴仆为黑色。
此后是全面引进和模仿唐朝服饰的
奈良時代,为日后和服的成形打下了基础,从此算是有了和服吧,解答了题主的问题。和服是多种服装的统称,在近代才定型,也正如
@泊川引用的资料所说,“和服”这个名称是晚近才有的。
不深入了解,也看不出奈良时代的服装跟现在的和服有多大区别,但其实变化还是挺大的,奈良时代之后的和服演变历史和名称改换过程可参见(也是资料来源):
多图详解日本服饰变迁史 日本服装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