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平清盛或者说平家迅速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不是贵族化后的平家失去了武士阶层的支持? 第1页

  

user avatar   gu-jing-si-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祗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

娑罗双树花失色,盛者转衰若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恰如春夜梦一场。

强梁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

每次读到《平家物语》的开场白,心中总是有股无法释怀的感叹,潮涨则退,月盈则亏,世之常理但却让人扼腕叹息。谁该为平氏一族的灭亡负责呢?众人的矛头似乎都指向了把平家带到高峰的平清盛,指责他不该妇人之仁放走源赖朝,或是批评平氏一族过于贵族化,骄奢腐败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的看法和理解是:平清盛虽开武家政权之先河,但其建立的平氏政权实质上是一个过渡性的政权,非常依赖朝廷的院政,并缺乏新兴武士阶层的支持,其自身的脆弱性最终导致平氏的覆灭。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平清盛是如何在贵族社会中崭露头角,并最后建立平氏政权的。平氏在朝廷发迹的契机始于平清盛的祖父正盛,他将在伊势地方的领地进献给当时的白河上皇,被提拔为院的近臣和追捕使,其子平忠盛也因讨伐海贼威名远播,并深受后来鸟羽上皇的宠爱,以武士之身获得升殿资格。继承家族优势的清盛更是平步青云,仕途一帆风顺,更有传闻平清盛其实是白河上皇的私生子。可见,平氏一门的崛起与朝廷的院政有很深的渊源。

在日本院政末期发生的保元、平治之乱,是因皇室、摄关家和贵族内部争权夺利而引起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平清盛并非以武力夺取政权,而是在代理战争中,因与后白河院结盟,护卫皇室有功,晋升为新贵族,并以贵族的 身份来执掌政权的。日本数百年形成的贵族社会,门第森严,在贵族们心中武士只是侍、鹰犬和工具,地位极低。平清盛不能只靠战功,更要借助院的权威和荫庇,一步步迈向权力的中枢。保元之乱发生于1156年,其间清盛在朝廷先后担任权中纳言、权大纳言、内大臣等,直至1167年,时隔12年后,才终于登上太政大臣的宝座。所以严格来讲,平氏政权性质上只是清盛和后白河院的联合政权。

为了巩固平氏的政治地位,清盛效仿摄关家藤原氏,以与天皇联姻为手段,并将族人安插入朝为官。后来更是胁迫高仓天皇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外孙安德天皇,本人以外戚的身份控制朝廷,权势达到顶峰,直至1179年,清盛发动政变,停止后白河院政,期间平氏的执政形式仍没脱离王朝国家的体制。

最后,平氏政权在经济和军事基础依然建立在旧体制上。

平氏的经济基础有三:知行国(领有者派亲族或近臣担任该国的国守,除向朝廷和寺社上交租税外,其它收益归自己所有)、庄园和日宋贸易。由于平氏是作为院的近臣而上升贵族的,因此他的知行国和庄园不是很稳定,经常受到政治的影响而增减,难怪清盛那么执著于在摄津国的福原地区(神户)修建大轮田泊,拓宽濑户海峡,不断扩大日宋贸易的规模,以积累财富。

如果说开创性的日宋贸易还能稳固平氏的经济盘,那么平氏的军事基础可谓是是最薄弱的一环。平氏的武士团以伊势为根据地,多由畿内和濑户内海一带的武士构成,显然仅靠这些兵力是无法统治全国的。清盛利用朝廷的权威殚精竭虑地争取各知行国、庄园和衙领的开发领土任免权,并任命西日本和畿内的武士们担任开发领主,企图让武士们组织化,以效忠平氏。但这些措施无法形成像关东源赖朝“御家人制度”那么强的主从关系,且其战斗力更是远逊关东武士。

总之,无论从平氏政权的性质、执政的形式和基础看,都不能说是独立的武家政权,它不过是古代日本从天皇政权向武家政权的一个过渡时期。武士出身的平氏虽然掌握了政权,却无法脱离旧体制的束缚,反而投靠朝廷的院政,成为新的贵族。正当平氏声名显赫,如日中天之时,危机却悄然而至。

以后白河院为首的皇室、旧贵族等对平氏的骄纵跋扈深怀不满,正蠢蠢欲动(参照鹿谷事件);而新兴的武士阶层,特别是关东地区武士的土地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且还被迫到六波罗馆(平氏处理政务的官邸)担任大番役,期间费用自担,自然怨声载道;日宋贸易虽然给平家带来巨额的财富,但大量宋钱的涌入,不但严重冲击了庄园主和大寺院的经济利益,晚期由于天灾不断,更造成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于是社会动荡,人心浮动。

晚年的平清盛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咱危机四伏的局面,想力挽狂澜,变革体制,以延续平氏族。公元1180年,清盛力排众议,决定效仿桓武天皇迁都之举,将国都迁到平氏根基牢固的福原地区,以削弱旧势力,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但这场耗费巨大的人物和物力的迁都却因重重阻碍而以失败告终,清盛的威望严重下降,平氏也彻底失去人心了。

此时的日本风起云涌,各种矛盾一起爆发,被清盛长期压制的皇室和贵族趁机反抗平氏,而被流放至伊豆的源氏武士团的领袖源赖朝,亦在岳父北条时政的支持下起兵响应,一时间各种反平氏的力量纷纷起事。公元1181年,一代枭雄平清盛在内忧外患中感染热病死去。家督之位落在缺乏能力和魄力的平宗盛身上,这更让平氏雪上加霜。结果在这一场源平合战中,平氏政权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源赖朝创立了镰仓幕府,成立了真正的武家政权 ,日本的幕府时代就此开启。


user avatar   wumingyewu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为宽平、延喜功臣之后而崛起的武士集团,源平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前九年之役与后三年之役。

没有,初期的平氏集团就不过是院政之下拿来压抑平衡源氏在坂东诸国坐大的对源氏武士神话进行的模仿秀与促使源氏内讧的助力器。

从平定叛乱到剿灭海盗,都是装作胜利或大胜利而却根本不被时人承认的“武家栋梁”。

源为义到五十岁才获封五位下,但他一生都努力维系着继承自父祖的源氏郎党,包庇、隐匿、资助、替他们找官跑路,甚至将其他被释放的武士大包大揽承认为自己的郎党,借此将他们收入门下。

也就是说,连安艺国的在厅官人都搞不定的平氏集团政治军事的根基偏狭,没有需要维系的成分足够“复杂”,主从关系明确的大量郎党。

平氏集团只依靠京都、福原的直属兵力,再通过对内里大番役的控制来强迫定期轮换服役的诸国武士交出人质、献上名谱与平氏缔结臣属关系。

可平氏既不认真落实保证臣服武士的利益,还用叛贼源氏所领的名义剥夺他们先前占有的土地,更在地方国衙设家臣奉行,至于目代和庄园预所也天天盯着这些坂东武士是不是有不法行为。

法皇被幽禁的情况下决定高仓天皇让位给安德天皇,一下子罢免三十九名近臣、公卿、官员——世袭家业的官员也好,暴发户近臣也好,原本或快或慢反正能上去做官的晋升秩序没了。

高仓院首次行幸神社,不去贺茂或石清水,去严岛——长久以来同寺社势力的矛盾达到顶峰(濑户内海的利益,加之本来武士被院政选择走上政治舞台的功能之一就是对付寺社强诉),后面源赖朝奉以仁王传檄天下,僧侣们立刻起来在京都附近骚扰,影响大到改变了平氏的出兵路线。

武士、贵族、僧侣一个不落。

能够塑造成西国与东国对抗的战争成了孤立的平氏集团跟东国武士的战争。

我不是说,我也不认为奥羽十二年合战的胜败结果、生死记忆、恩给土地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组织严密,上下分明、秩序井然的东国武士集团或源氏武士集团——实际上非常碎,两三代便抽象化了。

四十年之后的承久之乱,镰仓幕府的东山道方面的大将武田信光照样抱有“武士务实”坐观成败的心思。

回到1180年,源赖朝是河内源氏的嫡系。

又如何呢?

但平氏集团的发家路径和一系列于政争中的选择与人际网络注定它代表不了西国,代表不了武士。

那就怪不得源赖朝起兵后,八十九岁的三浦义明笼城衣笠城,死前高呼,

源氏累世家臣有幸生逢贵种复兴。

三浦义明大概没有忘记,天养元年(1144年)十月,源义朝指挥他和他父亲三浦义次率领一千多人在镰仓郡各乡强制进行初任检注,废除伊势神宫新立大庭御厨的那一幕。

大庭景宗受形势威胁,不得已献上名谱做了源氏郎党。其子大庭景义也在三十六年后以源赖朝郎党的身份在战场拼杀。

历史记忆被激活了,成为了封建义务的情感纽带。

至此才能引出日本中世社会的重大变迁,政治主体从京都朝廷到武家幕府的曲折过程。

院政本身就是京都朝廷不再为人心所附,众怀怨望和所谓佛教末法时期的社会心态的不自觉的过渡产物。

而平氏却仍要生活在“世间悲欢已阅尽”的京都。

最后,不免一齐与日本的三神器同入西海。


user avatar   liuhan84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上瘾,你们也来秀一秀恩爱吧。各位小伙伴不要回到OOXX,虽然这个也是只和你一个人做的事儿。谢谢


  

相关话题

  为什么法国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初期德川幕府能打得过吕宋西班牙人吗? 
  为什么欧洲和日本的大家族都有族徽或家徽却没有听说过中国的大家族有呢? 
  假如二战日本中途岛战役之前选择与盟军和平谈判会怎么样? 
  金帐汗国对俄罗斯产生哪些的影响? 
  请介绍一下日本男士和服的种类? 
  历史上有哪些“我能反杀”最后却失败的例子? 
  「中国在鸦片战争前识字率到不了10%;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却能达到40%多」的说法是真的吗? 
  为什么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少数非洲中东国家外,政权似乎变得稳定了,那么古代王朝的周期更替论是否还存在? 

前一个讨论
蜀汉后期赵云为什么会听诸葛亮差遣?
下一个讨论
作为一个知乎小白,很想问问见龙卸甲除了不符合三国历史和演义小说之外有什么毛病?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