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何明末国库竟至如此空虚?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

摘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user avatar   ding-yin-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初期有海禁国策,流入中国的白银微乎其微,白银流入主要是从“隆庆开关”开始的。

明末的顺差国际贸易使明朝积攒了数亿两白银,然而流入的白银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更没有促进创新。而是被集中到少数官商手中,要么被投资到土地、房地产上,要么被窖藏在地下。前者会引起土地价格变得异常昂贵,普通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使得土地进一步集中到权贵手里;后者则会让“隆庆开关”的成果变成一张白纸。大量白银的流入,还带来了两个新的问题。一是致使物贵银贱,导致通货膨胀。二是白银成为了中国流通货币,使得明朝将货币控制权拱手让与他人。对于这两个问题,明朝都没有解决好。

在国际贸易中,明朝黄金与白银比例为6:1,欧洲比例为20:1,所以在换取货物之余,欧洲人也换取不少黄金回去。就当时的汇率而言,明朝所获白银的价值年年都在贬值,国内的通胀日益严重。

明朝是个高度家族化、集权化的国度,皇族们通过各种手段洗劫了流入帝国的大部分白银。皇族们洗钱的手法层出不穷,一是垄断盐引,万历皇帝最宠信的福王在太子竞选中失败,被迫外出封藩。他就封时 讨要了大批盐引,而且指定市场价格最高的淮盐;二是结合军方洗钱,其中的方法很多,比如朱家 的贵族们曾经一度垄断了前线大米的供应。供应的价格当然是正常价格的好几倍;三是私铸铜钱。 明朝铜钱一直供应不足,老百姓被迫挖宋朝的铜钱用,大部分王府都私铸铜钱,然后通过铜钱供应 量的收紧和放松,造成铜钱与白银比价浮动,吸收普通民众手中的白银。有的甚至直接用已成废纸 的大明宝钞强迫兑换白银。

大明的皇族们虽然知道白银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但更多的没有把白银当做货币,而是把它当成珍 珠、翡翠一样的首饰予以收藏,要不然正德皇帝也不会傻到直接用银子盖房子,耗费两千万两白 银。大量的白银因此沉睡在皇宫和各王府里。明朝自公务员工资和盐法改革之后多年,白银才正式 走入市场,但数量并不多。白银越少,对铜钱比价就越高,贵族们就越要收藏白银,越是收藏,数 量就越少,如此循环,大部分国际贸易进入明朝的白银都被吸收干净。这才是明朝从宣德到万历两 百年间,白银对铜钱和宝钞的比价一直坚挺无比,没有造成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

嘉靖时期,皇 族白银独大的格局悄然发生改变。战事日益频繁,加上屯田制度废弃,军队的粮食要用钱购买。北 方年军费开支经常性的冲到五百万两以上。军队吸走了国库里的大部分白银。明朝逐渐形成了两大白银聚集地。皇族的白银大多数在沉睡,军方的白 银却十分活跃。这些送到前方的军费大多用于军饷和赏赐,要么就被军官们贪污。白银在荒凉的边 境线上没有多少用处,于是吸引大批商人前往边境线与军官们做生意,军官奢侈的排场是后人无法 想象的,以明朝军队的当家花旦李如松为例,他拥有高档军妓两千名,受宠信的军妓一根头簪都是 上千两白银。这些白银通过商家们的脐带作用被吸到了全国各地。大米价格也就从弘治、正德时期 的五六钱一石逐渐涨到了嘉靖、万历时期的七八钱一石。

明朝万历时期,女真一族在东北迅速崛起。万历四十六年,双方在萨尔浒进行一次规模 较大的战略决战,结果以明朝完败而告终。明朝自李如松之后最优秀的一批将领刘綎、杜松葬身沙 场。这场战役迫使明朝聚集更多力量反扑。此时的明朝什么都要花钱,一次性增加了三百万两军 费,户部拿不出钱来,万历皇帝不肯用自己搜刮来的私房钱。只有增加农业税收。三百万两白银进 入辽东后,又通过当地的商人输送回内地。商人的输送有固定的目的地,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赚 的钱自然只回到大城市。这样一来,原先均匀分布全国的三百万两白银被集中输送到为数不多的大 城市中。局部通胀的格局初步形成。

为了应对努尔哈赤越来越凌厉的攻势,明朝几度增兵,户部无钱,只能祈求皇帝发内帑金。天启比 万历大方,一出手就是几十万两。这些沉睡的皇帝私房钱洪水般冲向北方前线,又退潮般反弹回内 地。商品价格逐年增加。到了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领兵造反。内地将领们凭借现有兵力完全 可以解决两股农民军,但却因为希望获得更多的军费,在李、张二人已经落网的时候玩起了捉放曹 的游戏。李、张二人如脱缰野马,率领军队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上下开弓,四处攻城略地。 他们都奉行屠城政策,占领一个城市,财物、女人抢光,男人杀光,带不走的财物也一律烧毁。大 明的根基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粮食产量急剧下滑。二人势力坐大之后,最想攻取的还是那些商品经 济高度发达的一线城市,这些城市一般都有藩王就封,掌握大量白银的藩王们为了自保,不得不大 散家财,临时招募军队,死守城池。李自成三度攻打开封,周王为了保命,一次就拿出了一百二十 万两白银招募敢死队。潘多拉的魔盒彻底被打开了。打仗像一只挤压海绵的大手,将数量庞大的存 银尽情释放。沉睡的白银纷纷觉醒,火山喷发一般涌向市场。昔日拯救大明的白衣天使变成了制造 超级通货膨胀的白色恐怖。

崇祯十三年,山东地区的大米价格竟然高达每石二十四两白银!粮价的计量单位由以前的石变成了 升。小麦的价格为每石二十一两,猪肉价格为一斤一钱八分,合铜钱一百八十文,是正常价格的二 十五倍。大明的民众这才反应过来,手里的钱不知不觉间全部变成了金属废物。这场金属货币时代 的通货膨胀完全可以与一战后的德国,一九四九年的中国相比肩。

崇祯没有看出缺粮的问题,只觉得越发钱下面就越缺 钱。面对这种情况,手里的钱再多,也会给的心里发毛。于是他不断的催征更多白银,还多次责怪 下属在催饷方面办事不力。身居九重的他并不知道,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越是下发白银,物价 就越涨,银子就越显得缺乏,发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强大的白银饥渴笼罩在中央政府 的头上。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弄到更多钱的问题。崇祯祖传的金融盲症让大明的危机迅速恶化。

而崇祯时期的国库收入少得可怜,只有一千八百多万两,而军费一项就需要三千多万两,朝廷向老百姓催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并且赋税往后多征了40余年。最终,所有的负担都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导致的结果是朝廷每征一两银子的税,逼反十个农民,却又要用上百两银子的费用去镇压,大明王朝的财政就这样跳进了一个恶性死循环。这些白银的流入,不仅改变了明朝的经济格局,更打破了明朝原有的财政税收制度。而作为改革者的张居正看到了白银流入的问题,却采取了片面的改革,不仅没有抑制住通货膨胀,反而给通货膨胀推波助澜。面对如此巨大冲击力,明朝脆弱的经济体系毫无招架之力,只能轰然倒塌。


简要补充一下明朝的关税制度

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正德以前为第一阶段,海关无任何税收;

正德、嘉靖年间为第二阶段,征收20%的实物税;

自隆庆开关后为第三阶段,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

当时海关的税收有四种,即:引税(许可证税)、水饷(船税,按船大小征收)、陆饷(商品进口税》、加赠饷(针对前往菲律宾贸易船只征收的所得税)。而它们为明政府带来了多少财政收入呢? 据林枫考证,明后期月港税额在万历前期一再攀升,并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一度达到29000两,但关税占贸易额的比例最高年份也不过0. 28%,极为低微。且陆饷没有按规定税率征收,实际税率极低,最高年份亦只为规定的1/3。而前往白银主要流入地马尼拉的商船所纳之税更不及其所获利润的1%,其贸易利润基木上全归海商私人所有。所以,尽管海上贸易繁荣昌盛,但海关税收税率极低,巨额财富并没流入政府财政,而是被海商“私吞”了。很多材料都以崇祯时“岁入以千万计”富可敌国的郑芝龙集团为例来证实明朝海关税收之低。由此可见,海关关税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调控手段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既然说到了关税,就再提一句明朝的农业税收吧。

我们印象中明朝政府的税收很重,使百姓不勘其负,终由天灾引发农民起义。但当我们翻阅相关书籍和材料时却惊讶的发现,明朝税收竞可以用“极低”来形容!并且是历史上税收最低的王朝。史实再一饮告诉我们,历史被人为的扭曲了。

到底明代农业税是什么情况?我们知道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对地主等剥削阶级极其痛恨,故其主政后规定的各种税收都不高。据黄仁宇、李隆生研究得知明初的时候税率为3.16%,明代晚期平均税率约1. 97%。可见,无论是明代初期,还是眼忧晚期,平均的农业税率都低于三十分之一,而明代晚期(不包括崇祯时期)甚至低于五十分之-。这样的一个税率不能不说已经低到了极限。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按照地方正常的粮食价格估算,税收不超过产量的10%。在许多地区,征收顿是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在晚明时期,国家方面实际征收到的农业赋税,所有摊派零碎全部加起来,总和也低于4%;面就农民方面来说,其实际负担低于6%,即使是以黄仁宇估计的 10%算,其税率也是相当的低 。如此低的农业税对抑制通货膨胀便难有成效。

明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已经向工商业转移,商品经济发展迅猛。而当时的商业税又是什么情况?事实上,商业税在明代并没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明代的商业税基本是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有也只能算是点缀。除了运河沿岸及北京南京附近,其他地区商业关税儿乎没有。

除了之前提到的海关税收,盐茶方面的税收亦是极低,而盐茶是唐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见明朝财政失去一块可观的收入。

分析到这可知,明后期商品经济的繁來,海外贸易的茂盛,富的是民间商人,政府的财政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实。

此前己了解到明朝税收极低的情况,可即使如此,仍有很多百姓没足预交纳税款,一拖再枪,更有不法分子偷税漏税。到明后期,偷税漏税已成为此重的社会现象。所谓“飞消者,损人以称已者:诡寄者,避重以就轻者:至虚冒者,切欺路, 以负国课耳”此种种教防于段供原术极低的税收变得更加微薄。而海商也想尽办法偷逃海关税收,同时猖獗的走私也使国家税源大量流失。

而明朝统治者也不是没有增税的念义和举动,但总是困难重重。首先是来自文官集团的压力。明朝的言官是出了名的“敢骂”,皇帝的一举一动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崇祯时期的加派三饷就造到了文官集团不休止的抱怨,他们不断上书,攻击增税“罪恶滔天”,是加速局势恶化的原因。事文上当时的文官多和商贾勾结,他们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其次是来白民间基层的反抗。黄仁宇提到,崇祯年间基层拖欠税款现象严重,有的县甚至没向中央政府缴纳税收。

明朝后期可谓天灾人祸、兵连祸结,使国库消耗巨大,加重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战争和白然灾害对物资达大量损耗更使得社会出现物资匮乏型通货膨胀。嘉靖年间,政府就为荡除“倭寇”和边境战事开支大量军费,如嘉靖二十几年,“太仓银库岁入二百万两,以往岁支一百三十三万两,近年加至三百四十七万两。”嘉靖三十年,北京与当时的北部边境用于财政和兵事的支出共达五百九十五万两白银。到万历中期,进行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耗银数百万两。结果是“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医”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至天启七年(1627 年)前后十年间对后金用兵,也费银约6000多万两,出现“府库匾竭”的局面。而明末期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后金侵袭不断,内忧外患下,使得财政危机更加突出,据黄仁宇研究,明末各项军费概由白银支付,而大部分出自长江以南,每年北运数预计约为2000万两,当时民间所有之银,时人估计,可能为15000万两。可见开支的庞大。

自然火害频繁主要因为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正处于全球气候的一个“小冰河期”。酷寒使降水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万历、崇祯年向,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据不完全统计,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始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年年有灾,无灾不饥,无饥不大,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连年大灾使得崇祯时期频闹饥荒,持荒之久、波及之久、灾害之重,为历代所仅见。全国大面积的旱灾加上水、蝗、震、雪等自然灾害使得庄家收成差,从而军队粮饷供应不足,灾区赈灾困难。更引起饥民暴动,农民起义不断。其对农业的影响使得粮价飞涨,出现物资医乏型通货膨胀,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愈发尖锐,整个明王朝最终亡于财政破产。



参考资料:

殷鉴:明朝亡于白银 货币宽松放水的前世今生

明末白银危机才是明朝扛不住的真正原因

《明史》《剑桥中国明代史》

白银流入与大明王朝的崩溃-凤凰周刊

明晨云翼 对明朝后期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user avatar   feng-jin-80-85-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不是算人口买卖,你报警看警察抓捕抓不就知道了么?




  

相关话题

  汉唐与明朝 谁更横向对比时相对强大? 
  金庸小说中大理国是小国而大理段氏却气势强大,是何原因? 
  抗战期间,国共为何能提出很多抗日战略构想,却提不出可行的战术方案? 
  如果三国时期也有西成高铁会是怎样的情况? 
  明末明朝因辽东战事经济困难,为什么满清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呢? 
  明粉大骂李自成是叛贼,难道明粉的祖宗是明朝的统治集团吗? 
  如何看待央视节目中,明末遗民宋应星留着大辫子? 
  怎么看待唐宣宗即位前装傻?他为什么没能挽救唐朝的覆灭? 
  就我国现状是不是航母越多越好? 
  明朝是那个年代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如果从明朝的科技发展一直没有停顿的话到现在的科技会是什么样子?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猫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下一个讨论
假如蓝玉没死,靖难会失败吗?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