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位前11年可能还真的算得上好皇帝,对平民百姓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宋朝接下来250年中最好的10年。按照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的研究,1020年代宋朝平均米价为399文/公石,成功维持住了宋朝开国以来的较低水平,到了1030年代就猛增到804文/公石,1040年代更是飙涨到了2900文/公石,此后宋朝米价长期维持在1000文甚至1万文以上。

刘娥主政期间(1022-1033),首先将天书与真宗陪葬,废止了真宗后期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然后一年时间就将五鬼之首的丁谓贬黜,重用王曾、吕夷简等人,停止大兴道观,转而兴修水利、发行交子,宋朝政局因此而逐渐稳定下来。

刘娥摄政的十一年被《宋史》称为“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段少连传》)、“天下晏然”(《吕夷简传》),虽有粉饰成分,可能也并没有夸张多少,按照一篇统计宋朝农民起义的文章,从真宗后期到仁宗前期的确没有爆发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直到1040年代的庆历年间才开始重新发生有较大影响力的起义。

这些局面在仁宗后期已经基本不复存在,而这很可能要归因于仁宗亲政之后的财政恶性循环。仁宗首先在和平时期就开始冗官和滥加赏赐,结果与西夏一开战,费用和物价就冲到了天上,因为对西夏战事不利结果被辽勒索,被迫增加岁币,然后战后为了防范辽国和西夏又大举暴兵,军队超过百万,军费自然更加无底洞。

到1049年,宋真宗留下来的每年2400多万贯的巨额盈利已经“所出无余”,为了填补财政亏空又进一步盘剥百姓,结果”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食货志》),天下晏然的局面已被“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欧阳修)取代。

那么脱脱对赵祯的评价“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是否严重过誉呢?我认为这主要是根据《地理志》,由于宋仁宗时期宋朝体量也确实又扩大不少,从真宗后期的603万户增加到了1246万户左右(嘉祐八年),单就户数数值而言甚至已经超过了东汉末年,人口的急速增长确实加大了统治难度,那么仁宗在位41年(亲政30年)之久而勉强保住了江山,相对于有些一朝功夫就把王朝作没了的昏君暴君自然还是要强不少。


user avatar   zhong-wu-fu-xin-xue-zhi-l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标准线以上的守成之君,有小聪明没大智慧。

4/29更新:

评价一个皇帝,首先一点就是他能不能有效地传承权力,其次才是文治武功的评定。这很好理解,对于一个统治者,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统治的稳固,其他的一切都必须靠边站。以此为标准,大部分称帝的起义军领袖(比如李自成)和亡国之君(比如崇祯)就属于标准线以下的水平,哪怕他们在时可能天下震动甚至死后名声依然很好,他们依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再比如宋徽宗这样的,个人修养上极为出色,文治还算凑合,武功上甚至还有一定功绩,但最后靖康那点破事就只能给他一个不及格的盖棺定论。

和他们比,宋仁宗作为守成之君,在标准线以上毫无问题,达到了这个标准我们别的东西才能搬上台面谈。

接下来谈文治武功。

先谈文治,宋仁宗在文治上还算不错,极能得人,北宋当时养士数十年,到了宋仁宗那会已经开枝散叶,而仁宗一朝的名臣,有名的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吕夷简、庞籍、包拯、王安石、吕公著、吕公弼、司马光、韩维、韩绛、韩缜、张方平等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要算堪比NBA96年选秀的嘉佑二年科举:

考官里有一代文宗欧阳修、宋诗祖师梅尧臣、至宝丹王珪、长啸公范镇等文坛名家,

应试得中的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王韶、吕惠卿、张载、程颢。

多的不说,这份名单放在今天都足以让人惊叹。而这些人背后所代表的是北宋文学、政治甚至军事的最高成就(之一),作为选拔者的宋仁宗,当然也都能多多少少沾点光。

再说武功

@陈行楷

说“宋军被李元昊打的满地找牙”,这话不能说错,但也不是不能洗。

宋夏第一阶段的战争,名义上是李元昊立文法称帝,并要求宋廷承认其全新的国际地位,遭到宋方拒绝以后发动的战争,勉强算是党项人“独立战争”,虽然战争过程不好看,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李元昊进不能扫荡五路入主关中,退则府库空虚财赋不能自给,只能去皇帝位重新接受宋廷册封,虽然得了岁币补偿了自己战争损失,但是于名望、土地上无所得。所以至少面上一层西夏问题宋仁宗不能判输

其他的比如广西侬智高、两淮王伦、贝州王则这种,都是旋起旋灭,宋仁宗也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位。

因此武功上,虽然和宋朝其他皇帝比,宋仁宗不如宋太祖、太宗、神宗、哲宗、孝宗、理宗几位,但比起某个排行第九蠢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日常任务完成)

文治上能得人,武功上能凑合,说他有点小聪明我想大部分人应该没意见吧?

很多人都对宋仁宗的宽仁印象深刻,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利益相关吧。宋仁宗对官僚阶级和读书人以宽仁闻名,比较有名的段子就是“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即使被大众普遍认为是黑点的柳永和狄青两人,这地也不是没得洗。

柳永虽然穷困潦倒,被宋仁宗点着名欺负,但是人家至少官至屯田员外郎,也是做到官了。

至于狄青,他“忧惧而死”的时候头上可是还有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和韩信、周亚夫比起来,绝对能算是善终。

只能说现在承平日久,知识分子对于宋仁宗这种优待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统治者没什么抵抗力。没有东西厂、没有文字狱、没有动不动就株连九族的残酷斗争。像袁腾飞、高晓松、罗胖这种看几个段子就高潮的历史初学者很自然地会把这样的皇帝捧得老高,可以理解。

=====================================================================

不过给这样的皇帝上眼药也不难,下面大家看看正确的黑仁宗姿势:

第一步,先向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科普一个常识:宋代养兵很花钱。有多花钱呢?朝廷其他开支全部加起来通常还不到军费的一半。





第二步,向大家科普一下北宋宋军历代军队数量:宋仁宗的武功在北宋算倒着数的,但他的军队规模却远远高于其他几位皇帝在位时期,规模之庞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三步,既然宋代军费是国家开支的最大头,宋仁宗在位时军队又如此多,那么岂不是开支也极其巨大吗?这个推测虽然有点问题,但是离真相不算太远:

北宋初年的田赋制度,宋仁宗统治时期赋税剧增的第一个高潮

再看另一个,《两宋财政史》:


第四步,宋仁宗的具体做法:

但是


说白了,宋仁宗执政时期虽然面上一层做的不错,他执政时期也意识到财政、军事上的诸多问题,但是无力扭转。只能把问题留给后人去解决,这无疑是很大的扣分项。

再说一个:役法

北宋初年以来的差役法

宋代的税收非常高,但是徭役相对较轻。但是农业社会这种轻徭也比较有限。宋代初年差役法到了宋仁宗时期已经非常不理想。“百姓苦役法久矣”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但是宋仁宗不去改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两宋役法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阶层,改革役法会危害官僚阶级的利益。后来王安石改革役法时,苏轼就很赤裸裸地反对:

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即使明知道是得罪人的,后来宋神宗还是去做了。宋仁宗却只能“嘉纳之”,然后就当耳旁风吹过去就完了。说好听点叫无为而治,说难听点,这就是不干实事啊!

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宋仁宗的执政倾向,在官僚阶级和百姓之间,宋仁宗选择讨好官僚来维持现状。当然这一点不能说错,死道友不死贫道,被统治阶级本身就属于被压迫被剥削的位置,被剥削得重一点轻一点过的惨不惨主要看统治者的吃相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看了上面两段其实很多人发现了。在今人的宋朝断代史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宋仁宗的评价其实并不高。和网络上那些宣扬宋仁宗了不起的肉麻话完全相反。谈到宋仁宗执政,即使避而不谈军事,对宋仁宗的国家财政上的不理想表现也多有微词。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宋英宗执政时间很短,前面你这个当了四十几年皇帝的宋仁宗如果留下的积蓄很多,逻辑上就完全解释不通为什么宋神宗一执政就急不可耐地哭穷。何况还有两宋一堆名臣的奏章为证,一方面财用不足,一方面冗兵冗官的问题激化的黑锅也只有你宋仁宗来背。

执政四十多年,国家百年无事,人才不可谓不盛,但军兵多于前代而仅能守土、财赋倍于过往仍入敷不出。前不能效文景之治给后人留下一个足兵足食的丰盈府库,后不能如洪武永乐给周边诸国留下足够大的心理阴影面积。所以说宋仁宗没有大智慧。


综合评定:

独裁者 60

1、维护自身统治 30/30

2、合法传承权力 30/30

文治 13

1、政治 4/5

2、民生 3/5

3、财政 1/5

4、用人 5/5


武功 8

1、军事 4/10

2、外交 4/10


私德(加分或倒扣分项,区间正负五分)+4


总分85


user avatar   liu-huai-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伟大”这个词,个人感情色彩是很重的。就像我们今天歌颂伟大领袖XXX,但在外国人,或者下一个朝代的百姓看来,可能啥也不是,关我屁事。
不过也有一些人是比较有情怀的,比方说他们觉得汉武帝伟大,因为他让强汉之名响彻世界。如果有这样的需求的话,那也可以谈一谈宋仁宗是否伟大了。

而那些执意要黑宋仁宗的人,可以看一下这个回答,这是我怼你们中一员的言论,我觉得你们应该都差不多。

为什么宋朝的皇帝好像没什么特色? - 刘淮秋的回答 - zhihu.com/question/3791


宋仁宗有什么特点吗?
此时我想借用某位吧友的话:

宋太祖知道自己行,所以他黄袍加身。
宋真宗知道自己不行,所以他澶渊之盟。
太宗、神宗是最讨厌的类型,因为不知道自己不行。

而宋仁宗,是知道自己不行,却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的那种类型。哪怕是他最不擅长的军事领域,没办法,实战确实太差,他就自己写了四部兵书:《攻守图术》三卷、《神武秘略》十卷、《行军环珠》及《四路兽守约束》一卷——是的,你没看错,一向以文弱仁君形象示人的宋仁宗,居然自己动手写兵书!不仅如此,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撰兵书的皇帝(如果有更早的可以举出纠正)。这样的反差,让我觉得他实在是一个有趣的人

那么他写兵书是为了自我陶醉吗?不是——

戊子,以御制《神武秘略》赐河北、河南、陕西缘边部署、钤辖、知州军,每得代,更相付授。始,韩亿同知枢密院事,建言武臣宜知兵书,而禁不传,请纂集其要赐之。帝于是作《神武秘略》凡三十篇,分十卷,仍自作序焉。

但他知道自己水平有限,于是在庆历三年,又命曾公亮、丁度等编修《武经总要》,这是一部真正的巨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编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承平日久,武将们都忘记怎么打仗了——多有先见之明。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非常重要。

那么编写这些书只是为了装装样子吗?不是,至少到王安石变法期间,它们还在作为正式军事教材使用,可以说之后宋朝取得的每一点军事进展,都有仁宗的一份功劳。

十二月,知通远军王韶请降合行条约,诏赐御制《攻守图》、《行军环珠》、《武经总要》、《神武秘略》、《风角集占》、《四路战守约束》各一部,余令关秦凤路经略司抄录。

(以上提到的所有书籍均为仁宗所作)

如果自己不行,就为后人铺出道路,真是难能可贵的精神了。

他对变法的态度也是同理,虽然终结了自己的庆历新政,却从来没有压制过革新的思潮,对王安石这种积极分子也没有打压,甚至让参与过新政的韩琦富弼成为重臣,让庆历新政真正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他的思维方式异于其他帝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不一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如果你疑惑于他的行为,代入这样的思维,往往迎刃而解。

没有空闲的朋友,看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认为平庸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你要承认,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中国古代皇帝,雄主毕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都是不行的。

所以你也不要抱着“如果是我我会做的更好”的心理,想当年,赵光义也是这么想的。


宋仁宗比其他守成之君强多少?

既然宋仁宗资质平平,为什么大家都吹捧他而不吹捧别人呢?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些皇帝,不同时候表现出来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我称之为帝王的上限和下限。比如唐玄宗,就是一个上限奇高下限又奇低的皇帝。宋仁宗上限不怎么样,那下限呢?这里,我们不妨拿他和另外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做对比。

也许你会笑了,怎么跟个亡国之君比啊。怎么,以为崇祯没粉吗?长期以来大家对崇祯的看法都是“不错的皇帝,如果在和平年代,是一个平庸的守成之君,可惜生在了明末”,没人反对吧?下面我就让大家看看这个“生错了年代”的“平庸的守成之君”和宋仁宗的差距有多大。

仁宗朝三冗问题愈演愈烈,政府财政吃紧,文彦博主动提出裁兵6万。满朝文武皆反对,仁宗也犹豫不决。

明朝末年,崇祯帝精简弊端重重的驿站,一次裁掉8万员工,为明朝省出了大量白银。

你是不是觉得崇祯英明果敢多了?

然而并非宋仁宗胆小怕事,而是他知道,裁兵一时爽,兵变火葬场,那多出来的6万人,该如何处置?文彦博当即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发生兵变,不必担心。文彦博何许人也?之前贝州王则起义(仁宗朝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就是他轻松平掉的,想到这一层,大概可以放心了。遂命令文彦博执行,后者也顺利完成任务,缓和了财政危机。

至于另一边的崇祯帝,他裁掉的8万员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再来看宋仁宗是如何应对非常情况的。

宋夏战争之初,西夏意图联辽攻宋,但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把军队开到宋辽边境,决定先敲诈一笔。宋仁宗尽力避免双线作战,第一时间派富弼去谈判,自愿被敲诈,但也成功把辽争取到自己这边来,辽主甚至御驾亲征“帮助”宋朝攻打西夏。与此同时,半自治的广西壮族人民不堪交趾的压迫,希望归顺宋朝请求宋政府的庇护。这原本是好事,但此时若答应,无异于同交趾为敌。西夏、辽、交趾一起上,宋仁宗不敢冒这个险,索性先不去管广西(真对不住广西人民)。壮族首领侬智高撑不下去,只好当了交趾的走狗,帮助交趾攻宋,这就是侬智高起义。不过他起义的时候,宋夏正好打完了,仁宗便把西军撤回来,让西军将领狄青去平侬智高,完事后留下一部分兵驻守,缓和民族矛盾。于是夏、辽、交趾三个威胁全部解除。

不评价仁宗做的好不好,你难道不能感受到他无比清晰的思路吗?这就是大局观了!崇祯皇帝是很努力,但他有什么大局观吗?我不知道。

再说他们的用人问题。

崇祯帝一上任就弄死了魏忠贤。宋仁宗却在朝廷里养着夏竦这样的“小人”。你是不是觉得崇祯贤明多了?但事实是,魏忠贤一死,阉党覆灭,东林党独大,不思进取的废物霸占朝廷;仁宗朝则”鉅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就是今天,大众也只记得明朝有魏忠贤,不记得宋朝有夏竦。

在宋仁宗(或许还有你)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崇祯帝竟然完全不懂。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懂的皇帝还有很多,只是他们没有身处乱世,没机会暴露出来罢了。而宋仁宗真正可怕的一点,是他的上下限居然是一样的,在位42年间,他始终遵守着这些常识,稳得不行。

不管你是否同意“崇祯在其他年代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守成之君”,他都不如宋仁宗远甚!


关于私德,回答宋仁宗私德被质疑的几个问题。

1、放黄河淹百姓

我谢谢您了,淹死百姓对宋仁宗有什么好处啊?人家是想治理黄河,但大臣水利不行,事情搞砸了。美国航天飞机都跌过死了一堆宇航员,能怪美国总统吗?

2、引入凌迟

这对当时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也不看看处死对象是谁。

3、抢别人有夫之妇

仁宗说:“冤枉啊,皇后送来的,我见都没见过,你不告诉我我还蒙在鼓里呢,我马上让她走。”你可以选择信或者不信。

4、宫变躲老婆后面

他倒是第一时间就想出去,但老婆拦着不让啊!而且肇事者被老婆派出去的人灭口了,这是仁宗朝一大未解之谜。

5、和妃子玩双飞

他是荒废朝政还是怎么了?明明三个人都很开心,有理由相信您是因为嫉妒意见才那么大的。

6、后期建十阁,搞了很多女人

不然你给他生太子?

7、性能力有问题

说这个的人是SB。宋仁宗有三个儿子和一堆公主,虽然大部分夭折,但庆寿公主一直活到了岳飞被斩,八十多岁,是有史记载最长寿的公主(顺便公主母亲和儿子都十分长寿,不得不感慨一下基因啊)。

出于对凭空抹黑历史人物的痛恶,我觉得有必要再重复一遍,说这个的人是SB,不仅充分暴露出自己的无知,而且内心十分丑陋。

……

你们扒了那么久史料就扒出这点鸡毛蒜皮的东西?

反正这些都是次要的,重点是很多网友认为,私德之于帝王,屁用都没有啊!
我们先谈一谈经常被人拉出来比较的帝王楷模李世民。玄武门是他一生的黑点,不过早已隐没在他万丈光芒之下。那如果不是皇帝,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话,出于自己对权势的贪恋,弑兄逼父,是不是就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了?
我并不是说唐太宗不是一个好皇帝,只是为大家的这种妥协感到可笑。
各行各业都要榜样,皇帝也不例外。如果这个人工作还可以,人品却有问题,该怎么办呢?你以为真的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恐怕只会成为荒唐的借口吧,“连XXX都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能?”事实上我看过不少影视剧里,大臣这样劝皇帝:“唐太宗当年都能对亲兄弟下手,陛下您还在犹豫什么?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办成了,哪有人敢嚼舌根?”

历史上刘裕杀晋恭帝开了杀禅位皇帝的先河;武则天篡位开了女子争夺皇位的先河;朱棣反建文帝开了叔叔反侄子的先河……我无意讨论这些行为的对错,只想证明:人在做,天在看,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因此,不管谁曾经干过,这个人有多了不起,错误的事都不能变成正确的事,更不能成为特权或天理——希望大家能赞同这一点。
与此相对的宋仁宗,则是一个人品和工作都没得挑的模范级皇帝,即使他没有开疆扩土的的功绩,没有通过变法让宋朝有质的飞跃——正因如此,他才是最值得学习的,因为他的一切都是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可其他皇帝为什么不努力呢?宋仁宗是没别的本事,全靠同行衬托!

老百姓对统治者的要求并不高,真的只要“合格”就行了呀!扩张的领土与他们何干?制度的改变真能让他们从中获益?他们只想安心种田。而宋仁宗恰恰是别的没啥追求,一辈子都在维护他们安心种田的权力。(这里也许会有人用贫者无田种来反驳我,但土地兼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此时百姓再痛苦也早已习惯,只会对抢了他们田的地主不满,并不会对皇帝有什么意见。种田的种田交税的交税,但如果有谁打破这一平静,让他们连这种日子都过不下去,就真的别怪全天下都把锅甩给他了,王安石你说是不是?)


宋仁宗的精神遗产

平心而论,对皇帝而言,当一个合格的人,比平民百姓容易,穷山恶水出刁民嘛。他们生活安逸,啥也不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为什么好皇帝很少呢?
不如改问一句,他们爱自己的职业吗?

皇帝是什么样的职业?——“天下之父”

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国家照样好好的(他并不是真不管朝政),可他似乎忘了皇帝也是一种职业了,他愿意尽“父亲”的责任吗?就好比交警说“就算我不在这个十字路口也不会出车祸,所以我不用来上班”了一样,哪怕形式主义,既是份内之事,该做还是要做的。
刘邦看见出游的秦始皇感叹大丈夫应当如此,“如此”除了风光还能指什么?幸亏他也清楚,若真放飞自我,必然会重蹈秦朝覆辙。要知道,在没觉悟的人眼里,龙椅和享受是划等号的,刘邦能给大汉起个好头,担得起“天下之父”之名了。

皇位,谁不爱,可他们爱的究竟是皇位,还是皇位身后的权势与财富?很遗憾,大部分都是后者呢。

连自己职业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连皇帝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指望大臣爱岗敬业吗?

宋仁宗爱自己的职业,爱到极点。唐太宗是他的偶像,他曾认真学习《贞观政要》并与大臣交流心得。这样一个人,会不想收复燕云吗?会不知道只要收复燕云自己就是两宋第一帝了吗?人贵有自知之明!他既没有像爷爷一样头脑发热强行出征证明自己的武功,也没有因为梦想破灭就自暴自弃——唐太宗从谏如流,宋仁宗就把纳谏做到极致;唐太宗节俭爱民,宋仁宗就把节俭做到极致;唐太宗有一个好老婆,宋仁宗就……硬着头皮接受了自己讨厌得不得了却好评如潮的曹皇后;唐太宗留了本《贞观政要》,宋仁宗就写了本《洪范政鉴》(现存唯一完整宋代写本);唐太宗擅长飞白,宋仁宗就苦练飞白;唐太宗沉迷丹药,宋仁宗没有。

起初宋仁宗没把欧阳修放心上,韩琦说:“欧阳修相当于韩愈,当年唐宪宗没用韩愈,被后人嘲笑。”于是宋仁宗赶紧用了欧阳修。

晚年因为无嗣,仁宗死活不肯立储。大臣说:“你宠幸张贵妃过头了,怕是要变成唐玄宗。”仁宗说:“不要把我跟他相提并论。”大臣说:“你有什么资格嘲笑唐玄宗?人家搞出安史之乱还有儿子替他擦屁股,你连帮你擦屁股的人都没有!”仁宗hp-10000。

还是韩琦,他说:“连汉成帝这样的辣鸡(被赵飞燕搞得没儿子),都能从宗室里选好接班人,你比他强多了,难道做不到吗?”还能说什么?即使当不了明君,也不能当昏君啊!于是他哭着处理了储君问题,感觉职业生涯已到终点,不久便撒手人寰了。

他的明君情怀重到这个地步,但正因为皇帝想当一个明君,大臣才会努力成为配得上明君的人啊,这就是风气!

《宋史》对仁宗的评价,很准确地描绘了仁宗朝的风气: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

也许你们觉得这段话也没什么,毕竟不完美,但光从这段话而言,如果有一个世界比仁宗朝好,那只有天堂了。

曾经我在地铁上被抢了手机,我知道那人的长相,监控不可能没拍到,可备案以后就石沉大海。到网上搜一下“手机被偷后还能找回来吗”,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不能”,如果你没有特别的身份,别指望警方会帮你找。

找手机的次要的,关键是不能让罪犯逍遥法外。结果呢?并非没能力,而是不想动,这就是你以为的盛世。

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

网友们常黑仁宗在位期间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做的话,这句话从何而来呢?

更不要拿神宋、哲宗来黑仁宗了,明明党争是你恶化的,开疆扩土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梳理一下真宗以后北宋对西夏的路线:完成防御(仁宗)→开始反击(神宗)→积极进攻(哲宗),大家都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只是人还是那些人(温荆你们俩在地下有脸见仁宗吗),交到后辈手里却搞出元祐党争这种玩意儿……唉,只能说一声叹息。


关于宋仁宗的黑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觉得标新立异=高人一等。虎扑论坛曾进行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天下第一”帝王万人投票,你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李世民这样的帝王楷模,也被黑得惨不忍睹;杨广这样的辣鸡,也能被捧到天上。我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摒弃这些虚荣的东西。你对某个人物的历史印象,都是一代代沉淀下来的,绝不是键盘侠几篇网文所能颠覆的。

而宋仁宗,自古以来就是以明君形象示人,包括七侠五义原著。现代包公剧中倒是经常出现昏君形象,可编剧有没有带脑子,宋仁宗如果是昏君,包拯哪还有命留着?

有时候还是同行看得通透。举个例子,乾隆在阅读欧阳修《论美人张氏恩宠宜加裁损札子》后发表感想:一般人看到这个札子,要么觉得仁宗贪图女色,要么觉得敢于劝谏的欧阳修正直,但这只能说明他既不了解欧阳修也不了解宋仁宗——如果仁宗不是圣贤,欧阳修哪能如此直谏呢?

欧阳修此疏,读者必曰仁宗亦蛊于女色,否则必曰欧阳修彰君之过,而使此文传至于今也。为此解者,不特不识欧阳修,亦不识仁宗。夫床笫之爱,而当时文学侍从之臣得直言无忌如此,非圣贤而能致然乎?

我所知道的黑他的人,似乎都是出于某些政治目的的大臣,一些远离庙堂的所谓学者,以及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的同类——皇帝群体,我没看到过哪个皇帝黑他的(如果有的话请举出让我见识一下)。因为一旦黑,就会免不了被人喷U can U up——宋仁宗不就是勤政了一点吗?那你勤政啊;宋仁宗不就节俭了一点吗?那你穿破衣服啊;宋仁宗不就是会选拔官员吗?来来来把你家班底拖出来瞧瞧。或者换个说法,辣鸡仁宗,冗官冗费——你家倒是不冗官冗费了,那把你的官拖出来瞧瞧是什么货色,以及你省下的钱都花哪儿啦?辣鸡仁宗,遇敌必败——得,您版图扩张吗?扩张了,三代以后还在吗?辣鸡仁宗,墨守成规——您又是哪位?你家搞什么先进制度了?除了秦国及个别开国的几位我谁也不认谢谢。
最有发言权的身份相同的皇帝,认为宋仁宗是是个好皇帝;而我们中某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屁民,却非要说他不是个好皇帝。


贫穷限制了你的想像力,你了解宋仁宗的才学吗?
宋仁宗是真宗皇帝的独子,他的五个哥哥都夭折了,他爸年逾不惑才生了他,所以他出生之后,上下对他是什么态度可想而知,说众星捧月也不为过。从小刘太后就非常重视他的教育,老师都是当时顶级的。小仁宗上课时好动,老师会生气地等他坐端正了再继续。他看的书被人处理过,如果出现了不好的东西,会用纸条糊起来(虽然被他撕开了)。他九岁当太子,十三岁就即位了,之前已经有过监国的经历,之后刘太后垂帘听政。我们知道,刘太后是个颇有能力的人,即使跟男皇帝比,也在及格线上,所以这十年,相当于见习的十年(难得仁宗完全没受到迫害)。简而言之,他是一位学院派精英,因此治国基本功非常扎实

至于其他才能,宋仁宗会作画书法被当作外交礼物(家族天赋),通音律(曾亲自改编多首古曲,著有乐书),能骑射(有一匹名驹叫玉逍遥),略懂兵法(……),精于禅学(和多位大师有往来),直到即位三十年后还向学者请教周易,并说出“我总是打扰你,真不好意思”这种话……

以及他还长得很漂亮(请允许我忍不住):

忆昔射策干先皇,珠帘翠幄分两厢。紫衣中使下传诏,跪捧冉冉闻天香。
仰观眩晃目生晕,但见晓色开扶桑。迎阳晚出步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
……天容玉色谁敢画?
——苏轼

总之宋仁宗绝不是后人所说的“百事不会”,甚至可以说就是活在玛丽苏小说里的那种皇帝,只不过他刻意把这些掩藏了,因为帝王是不能拥有喜好的。非要说的话,“百事皆会,更会做官家”大概更适合他吧。
面对这样一位官家,大臣们,这些万里挑一、文章大手、国之栋梁的大臣;这些敢毒杀皇后、敢掀太后帘子、敢当面对皇帝说“我要废了你”的大臣,没有一个对他不服的。即使是那个吃鱼饵被仁宗鄙视了的王安石,辛辛苦苦写了万字却不被仁宗当回事的王安石,每天都在跟仁宗的家法作斗争的王安石,理应恨死仁宗的王安石,路过永昭陵时也题下“龙车不可望,投老涕沾衣”这样哀恸的句子。
所以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总有网友会觉得自己比宋仁宗更有见识,更了解宋朝,更会当宋朝的皇帝,这些人是哪来的勇气呢?

下面我要做一个设想,来说明宋仁宗在选才方面的神奇之处。
宋仁宗仅凭苏轼兄弟一篇策论就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眼光毒不毒?
宋仁宗不喜欢王安石,这眼光毒不毒?(并不是我总针对老王哈,是因为这个家伙太典型了。吃鱼饵这事可能是假的,没有采纳万言书是真的)
对,王安石靠不住,苏轼混成那样也没法吹,但人是没法准确预料自己身后事的。
如果苏轼侍奉的不是被王安石“狐媚乱主”的宋神宗,改成仁宗,历史将会如何?有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苏轼非常爱戴仁宗,毕竟当年苏辙写文诬陷仁宗,仁宗非但没有不高兴还取了他;苏辙生病,仁宗特地延迟考试时间(子由你事情真多哦)……而苏轼的主张,也跟仁宗常年来合乎中庸、循序渐进的作风十分吻合。比如他对新法“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的态度,与仁宗对战争的“战以时动,动以时至”,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怎么说呢,许多事迹表明,仁宗看好的人总能做到和自己步调一致,所以可以想像,苏轼若欲在仁宗朝有一番作为,仁宗会支持,首相韩琦也会支持。也许有人会问,那苏轼再夹在新旧两党之间该怎么办?关于这点,其实我可以说的再极端一点——如果是仁宗朝,根本不会有新党、旧党这种生物存在,能理解吗?宋仁宗非常清楚那看起来不严重但实际上能动摇国本的玩意儿叫什么,一旦出现苗头,会立即掐灭(如庆历新政);宋神宗却不知道,知道了也以为不要紧,迎刃而上,结果功败垂成。

什么,你说苏轼根本没有政治才能?不好意思,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哪有人天生就懂政治。
那么假如苏轼真成了宰相并主持变法,会不会引起党争,又像庆历新政一样被紧急叫停呢?不好说,但我相信,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比王安石更糟糕了。改革能不能成,关键在于能不能用对人,就我个人来看,【宋仁宗+苏轼】要远比【宋神宗+王安石】的组合靠谱(欢迎反对意见)。
我所做的设想,是以仁宗能多活20年为前提的,可惜他没几年就驾崩了,他自己也知道命不久矣,所以才说“为子孙得太平宰相”。我猜仁宗确实对苏轼抱有那种期望,就是不得不把主角换成继承者们,然而他没想到英宗是那样的英宗,神宗是那样的神宗。至于我的猜想正确与否,已经无从得知了,只是每次看到“太平宰相”梗,都忍不住感慨命运弄人,又细思恐极。
大家别误会,我扯那么多,绝对不是为了捧苏轼踩王安石,王荆公毫无疑问是个人才,只是他要挑战的任务,光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举这两个人的例子是想让大家更好地体会“仁宗养士,三代受益”这句话,毕竟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章惇哪个不是仁宗朝进士啊!

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宋仁宗和朝中那些妖孽打交道的资本。为何他治下名臣如云?皇帝不会被虚名蒙蔽,能轻松从众多纸上谈兵者中找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此其一;皇帝人格魅力很大,天下人愿意与他共事,此其二;皇帝能与人才进行无障碍交流,了解他们的特长,所谓知人善任,此其三;皇帝愿为他们遮风挡雨,让他们都能长成大树,此其四。
一个”养”字,是比“用”更高的境界。


最后我来说一下很多人对宋仁宗的误解。 宋仁宗仁爱只是对上层士大夫仁爱,根本不管底层百姓死活。
你要知道,宋仁宗是信佛的,是虔诚的,是相信众生平等的,是否认皇帝高人一等的,是坚持武将也要跟文官有一样的地位的,你说他偏袒士大夫,好意思么?如果你觉得他做得不够,那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而不是说他内心就和你们一样阴暗。
曾经他为鼓励军事勉强接受大臣提议出去狩猎,附近百姓知道后都把家里养的飞禽牲畜往猎场里赶,害得仁宗只好把抓到的东西又放了回去。最后猎也不打了,慰问了一下附近的农民,减免了他们的赋税(作为扰民的补偿),以观看武士格斗草草收场,他觉得很满足——这样一个人,这样一种君民关系,居然被说成只会优待官僚。
的确身为皇帝不能亲近民间可能导致思想上过于天真——这是所有皇帝的通病。不过相对而言宋仁宗已经很亲民了,老百姓喜欢的游戏,他也去玩;老百姓喜欢的节目,他也去看;民间的八卦,他可能也知道;民间的偶像,他大概都认识(柳永宋祁啥的)。
宋仁宗名声好只是因为他对官僚好,写史书的人(也是官僚)才赞美他的。
这个就搞笑了,宋仁宗被赞美是因为他对官僚好,那唐太宗被赞美就不是了?可不可以不要双标?

何况官僚对他而言,就如你所知的标准帝王一样,只是手上的棋子而已。他能做到先提拔你再贬你,两次用的是同一个理由(文彦博:……)。面对大臣四溅的唾沫不敢吱声?想多了,只是懒得理你罢了,回头自有别的大臣弹劾收拾你。要吵架结党带节奏?好孩子,先到外面反省几年吧——试问仁宗朝哪位大牛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也难怪他们最后一个比一个精。

归根结底,宋仁宗根本不是白莲花,非但不是,还能越扒越“黑”。

不过宋朝官僚的待遇确实是很好的,社会地位高,薪水高。优秀的统治者之下,官员的待遇必定是好的。治理国家的,不是皇帝一人,如果不关爱他们,谁愿意给皇帝卖命?然后我知道又有人要举出朱元璋的例子了。朱元璋,他是想一个人治理国家,所以才自认为没必要对官僚客气,但是能行吗?独治能行吗?又回到我一开始说的那段话:不管谁曾经干过,这个人有多了不起,错误的事都不能变成正确的事。
当然也不是说一味迁就,一张一弛才是永恒之道。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无论官员犯什么错,宋仁宗都不会惩罚他,大概是因为宋朝不杀士大夫吧。如果你觉得,只有杀戮,才算真正的惩罚,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反正我小时候,被罚个站,就已经生不如死了。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正义,还是之前《宋史》里那段话:“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我觉得,已经够了。
“宋仁宗畏惧战争、对外软弱、只知妥协。”
这个槽点很多,宋仁宗本人在军事指导书里写道,因为宋朝周围危机四伏,所以决不可怠慢军事。前面网友已经列出来了,军费开支十分庞大,虽然效果不一定好,但至少表明了仁宗的态度:军备已足,随时开战。所以外敌也好,国内叛乱也好,仁宗朝都能从容应对,结果依然被说成军事辣鸡——喂喂你知道多少朝代死在这上面吗?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他引用了这句话,没有忘记战争,但不喜欢战争。什么人会喜欢战争呢?只有两种:想靠战争获利的人,和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那在宋仁宗眼里,战争是什么呢?

将以利物,不以害物;将以救之,非以危之。

战争,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带来灾难。具体怎样操作?

战以时动,动以时至,以安以和,有畏有怀。

一切以时局为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和平为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帝王兴师,必本仁义。

你们不觉得宋仁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这群体深谙你们这些后人的心理,大都想用军功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有这样的想法,是十分了不起的吗?
你们所不满的主要是他的方式,岁币被视为屈辱(在当时其实也是的),这个确实没法洗。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宋仁宗宁愿背负屈辱(做好了被你们骂的准备)也要实现他的道(打不过就是打不过你还想怎样嘛),我深表佩服。
“宋仁宗墨守成规,庆历新政失败是他的锅。” 这个锅他不背不可能,但绝不是他一个人的锅。古代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必须要依靠强权。历史上成功者如商鞅,也是用强的,结果靠山秦孝公死后立马遭到报复。宋朝君权比较弱,大臣花花肠子却很多,大家也知道——那你说是君权强一点好还是弱一点好呢?宋仁宗本人比较悲观(或者说谨慎),他畏惧隐患:庆历君子内部就不统一,整个朝廷就更不统一了,就算依靠君权强压下去,这帮心中不服的人,将来会做出怎样的事呢?
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用外力强行扭曲的,就很容易成为混乱之源。我想在仁宗看来,大概是“还没到完成这件事的时机”吧,那么时机在哪里呢?很遗憾,可能永远也没有,宋神宗也失败了。也许确实是能力不逮吧,然而我觉得,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命,否则还要共和干嘛呢?由于时代局限,宋仁宗只知道如何续命,而改变不了这种命
“宋仁宗人是个好人,在皇帝中比较少见的博爱仁和之人。这种性格也是双刃剑吧”
有网友在下面这样评论,感谢你阅读了我的文章~“双刃剑”一词可以说精辟地概括了很多网友抱有“宋仁宗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想法的根本原因。
然而我要说,这个词用在这里,是大错特错的。
当好人有错吗?博爱仁和有错吗?没有,任何时候都没有。
难道因为人善被人欺就要当坏人,脾气好大臣不听话就要当暴君吗?
如果一个仁爱而努力的统治者没能治理好国家,可能是能力的问题,可能是局势的问题,但绝不是性格的问题。
哦,当然如果是圣母的话就真无可救药了,那么宋仁宗圣母吗?
圣母会引入凌迟吗?!
事实上宋仁宗对于犯罪,是非常尊重法律的,不尊重也不行,因为制度没有给他随意干涉的权力。他只是要求对存疑的案件从轻处罚,这是没有错的。而对于那些会动摇国本的罪行,则是完全相反,恨不能让罪犯比死痛苦千百倍。如上述的凌迟,处置对象是荆湖地区的邪教首领(虐杀活人祭鬼)。对于西夏战争中带头逃跑的将领黄德和处以腰斩。以及为了维护京畿地区的治安,创设“重法地”,加重该地区的犯罪(主要针对盗窃)处罚(拿这些黑他假仁假义的我已经不想理睬了,你们应该先和那些指责他滥好人的人统一意见)。然而一到饥荒年间发生盗米伤主事件,仁宗却说:“饥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免除饥民死罪。
你可以像“天下第一宋粉”吴钩先生那样嫌弃他资质平庸,也不要说他性格有问题,这涉及到三观了。
“宋仁宗碌碌无为,除了脾气好一无是处。”
别的不说,宋仁宗至少有两个第一

下令编写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我很想知道第二部是什么)

官方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可以跟外国朋友吹,连汉文帝都没有这么可吹的素材)

下令铸造中国最早的针灸铜人(中医重要教学用具,被明清民国衍用,但更深的意义是从此统一了天下腧穴规范,极大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

天圣五年(1027年),令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并命“国子监摹印颁行”。嘉祐二年(1057年),命校定《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方》等。同年八月,下诏建立校正医书局。嘉祐、庆历和皇祐年间下诏编撰本草学著作,并赐名《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编修《嘉祐图经本草》《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等。(没有宋刻本,你大概都看不到这些中医经典著作)

改善科举制度,对屡试不第者放宽录取制度,让他们都有官做(表面上是圣母,其实消除一大社会隐患,柳永表示干得漂亮,范进表示悔不早生几百年。)
……

其实你们想看什么?
他颁行过很多法律,建过各种福利设施,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医疗和教育事业,切切实实希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不过你们要么不了解(即使是唐太宗,大部分人获得信息的来源也不过是人云亦云,有几个会去真正翻史书的),要么选择性忽视了。最重要的一条,军事上他从容解决了内忧外患,而你会说,这算什么啊!我不知道你要求多高,反正在我看来,无事就是最好的事。仁宗朝有段时期被称为“至治”,就像今天一样,我愿意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前面说了,宋仁宗是一个真·有文化的皇帝。真正有文化的人是不喜欢显摆的,导致很多亮点都易被人忽视(所谓羊肉汤根本只是皮毛,害别人以为他只有小聪明)。幸好他是有文章传世的,你们可以去查一查全宋文。阅读了他的文章,对他的治国理念可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君主立宪的雏形什么的……姑且不论)

归根结底,宋仁宗的思想和所有帝王的主流思想没有区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了避免混乱,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高宗杀岳飞,明太祖杀功臣,明英宗杀于谦——尽管有些会引起更大的混乱,有些则根本是妄想。而宋仁宗是其中一个领悟比较好的皇帝,他消除了自己能够消除的隐患(因为没发生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当然他也没想让大家知道),且没有引发新的混乱。然后就是很多人黑他的地方:把解决不了的烂摊子留给后人。关于这个我没啥好说的,宋仁宗死后新皇帝精神失常国家还照样好好的,而朱元璋死后国家打了4年内战,你说哪个摊子更烂一点?还是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如何,在我看来,他都已经是一位足够优秀的君主了。


最后的最后,我来谈谈宋仁宗是否伟大。

最开始我提过,“伟大”这个词,是有情怀的。

赵祯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主谥“神文”,所以他又被称为“神文皇帝”。谥法曰:“民无能名曰神(功绩大到无法用语言描述)。”在宋朝,只有两个皇帝能以“神”字作为主谥,另一个是赵匡胤的“神德”,大概因为这个缘故,仁宗又被宋人尊称为“仁祖”。

我国家之有天下,强不如秦,富不如隋,形势不如汉,土地不如唐,所恃者人心而已。□□基之,太宗、真宗培之。至我仁祖四十二年,深仁厚德,渗漉天下;以宽厚待民,以恩礼待士夫,而以至诚待夷狄,故熙宁以后民不敢怨,靖康之时民不忍叛者,皆我仁祖之功。

在宋朝,仁宗本身就是一种情怀。

而在今天,他依然经常被人的情怀所利用。有被民国大师为了捧王安石而恶意贬低,也有被超级大宋吹吴钩捧到天上,而吴钩是对“节制”这种美德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我猜)。

至于我,我在一开始就写明了,我觉得仁宗是一个有趣的人

来说点其他的吧。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必多言,懂得人自然懂。就算你不关心文学,那中学时需要背诵的古文就那么几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六国论》作者都是仁宗时的人,你要背的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衣带渐宽终不悔”、“杨柳岸、晓风残月”、“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江东去”、“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要么是活跃在仁宗时期的人,要么是仁宗为后代选的人。

“小说之兴,始于宋仁宗。于时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乐部纂取野记,按以歌词,与秘戏优工,相杂而奏。是后盛行,遍于朝野。”百姓们不知道仁宗为这份和平背了多少锅,他们只会脑洞出《狸猫换太子》这种狗血故事。

至于科技经济方面,活字印刷在仁宗时发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仁宗时发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是仁宗时期的……多说无益,去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吧,这位也是仁宗选的人。

想要知道他治理后的宋朝是什么样,可以去看《东京梦华录》,当然这也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有些人觉得虽然宋朝很了不起,但跟宋仁宗没什么关系,如果不是他,宋朝经济照样发展,所以他谈不上伟大。

我就讲一件事,当年真宗出殡,棺椁太大,要拆迁道路两旁民居才可通行。宋代取消了坊市分离制度,大家离得很近,近到皇宫中也可听见青楼中奏响的乐曲的地步。仁宗阻止了,说:“城门可拆,民居不可动。”那时候他才十三岁。

你敢说和统治者没有关系?

所以现在是,有些人根本不在乎这些,不爱读诗词,不爱书画,看不起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没有情怀,自然不可能觉得宋仁宗伟大;还有一些人觉得宋朝文明是很先进,仁宗朝大家辈出,但不能算是他的政绩,而且因为统治太烂使得宋朝亡于夷狄全搞砸了……

我不可能让大家都统一评判标准,但无论如何,我都感谢他为创造那样一个充满美好传说的时代所做的努力。


user avatar   hong-feng-34-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更新一下:

相信现在,哪怕是不懂历史的人,也都知道关于宋仁宗晚上饿得想吃羊肉这个段子。

“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皇帝夜来辗转无眠,腹中饥饿,想吃烤羊肉。侍臣就问:“何不降旨取索?”仁宗回答:“比闻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可不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皇帝如果夜里要吃烤羊肉,底下人就会做好皇帝天天夜里都要吃烤羊肉的准备。年深月久,杀羊无数。

实际上在吃羊肉这件事上,宋仁宗完全对宫廷的控制是失控的。宋太祖当年规定御厨吃羊肉,可能是五代遗风(当时的武将们习惯了赶羊出征加快行军速度),到宋真宗时期1005年,“御厨岁费羊数万口”。我们算算看,如果是5万头的话,相当于每天宰羊137头之多。

而到了”勤俭节约“的宋仁宗时期,1058年之前,宫廷每天要宰羊280头!比起自己老爹多了一倍以上!

怎么吃得了这么多羊?其实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真相。

癸酉,勾當御厨、駕部員外郎李象中、供備庫副使張茂之、內殿承制韓從禮,並貸命配江南、京西等處衙前編管,入內供奉官盧待問追兩官勒停,皆坐自盜御食也。象中等未敗以前,日宰二百八十羊,以後日宰四十羊爾。此據江休復雜志。雜志云御廚自李象中得罪後,日宰四十羊,已前日宰二百八十羊。

搞了半天,是御厨的负责官员在监守自盗。宋仁宗自己或许有时有勤俭的想法,但从他对宫廷的控制来看,是完全失败的,不然不会到死后,给英宗留下巨额亏空。



再更新一下:

宋仁宗在个人欲望方面,其实不是现在网络印象里那么克制。

很少有人提的是,宋仁宗有着规模宏大的后宫,在这方面可能只仅次于亡国之君宋徽宗(太宗赵光义和南宋赵构虽然有好色的名声,但一则喜欢白嫖,二则后期力不从心)

其实皇帝好色本来没什么,但问题是花钱太多就比较头疼了。苏轼曾经忧心仲仲的说,仁宗宫廷的耗费可以与对辽或西夏的岁币相当。(外有不得已之二虏,内有得已而不已之后宫。后宫之费,不下于一敌国)

苏轼有可能是在吹牛,不过其他臣子也经常批评这个问题。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后宫人数不过300人,到真宗时扩大到500,而到宋仁宗呢?直接翻了十倍。

一开始仁宗没亲政,母后摄政,老太太大概想让儿子早点生育,于是鼓励臣子们送女人入宫,等到宋仁宗亲政,也成了风气,宰臣张士逊给皇帝送女人,被御史弹劾了,一时传为笑谈。

1039年,有人送了一对双生姐妹花入宫,载在车上招摇过世,人人侧目,年纪才十五岁。1043年边将王德用进献美女,宋仁宗照样来者不拒。在俭官的责问下老实承认,问“且留之如何?”

留了当然没关系, 但问题是宋仁宗对宫里人手头太大方了,监察御史孙沔在《上仁宗论宫禁五事》的奏议中提到“故先朝之数,侍史不过五百人,俸给止于千二十贯,皆有纪律,不甚奢盈。今闻十倍增人,已喻二三干,十倍添俸,或至二十万,私身养女数後过之。"

这意思是说:你爸时期,宫女不过500人,最高工资不过是2万钱,可到你这时,宫中人数已经翻了10倍,有人工资居然达到20万钱,这还没算编制以外以“养女”名义收进来的女子。

给自己女人每月20万钱什么概念呢?这和北宋一名副国级的枢密副使的本俸收入相当。当时宋代城市平民一天的工资大约100文一个月最多3000钱,在西夏前线奋战,重伤后的抚恤是2000文。

所以宋仁宗对自己女人和喜欢的臣子确实是“仁”,他喜欢的宰臣陈执中,家里打死了一名丫鬟,还拒绝大理寺和刑部调查,宋仁宗直接下口谕禁止查下去。有人说他不滥用皇权?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明显看不出来。

宋仁宗的“仁”是针对喜欢的臣子和身边的宫人,是有选择的,如果你是宋代小民,或者边关的将士是感受不到的。



以下是原答案:


当然不是,宋仁宗的“伟大”形象,是他死后宋朝的政治斗争中,旧党营造的一个虚拟偶像。

据《北宋仁宗朝变乱研究》提供的数据,北宋存在的167年时间里,共发生民间”变乱“142起,平均每年0.85起。而仁宗在位的42年则是个高潮,有60起,平均每年是1.43起。欧阳修当时说: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天下祸患,岂不可忧!”

所以仁宗时代,宋代百姓过得并不好,百姓和群臣的感觉是"时代在变坏“。

很多人拿出来证明仁宗伟大的例子是当时的文人笔记。但文人笔记往往是有政治立场的,尤其是北宋后期那个政治纷争已经完全罔顾事实的时代。

如《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仁宗赵祯去世后讣告送至辽国,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宋仁宗的仁德居然连敌国都能感动?

其实,自从澶渊之盟开始,宋辽两国君主在国葬时互致哀悼,在讣告时掉几滴眼泪本就是外交惯例,要说这里有什么真情实感就太天真了。如仁宗的父亲宋真宗,崩逝消息传到辽国,辽圣宗同样是:

“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同样的,辽圣宗去世,仁宗接到讣告也是下令:缀朝七日,汴梁城中禁止娱乐,百官穿丧服哀悼,因为宋辽至少在名义上还是兄弟之邦。

宜特辍视朝七日。兼禁在京音乐七日。辍视朝日为始。其河北河东沿边州军。宜令转运司遍牒。限指挥到。亦禁乐七日。择日备礼乐举哀成服。宜令太常寺详定以闻。

然后辽帝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这话话细想也有问题。仁宗在位确实是42年,但宋辽之间没打仗的时间可不是42年,如果从澶渊之盟开始算应该是59年了。

在这59年里,两国边境上也不是那么安定,特别在仁宗在位期间,由于西夏叛乱独立,辽国趁火打劫,对宋朝发出战争威胁,逼着仁宗把岁币增加了六成。

而仁宗也不可能对辽国有好感,为了防备辽国,不得不全国大扩军,仅在河北就增兵20万。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冗兵冗费问题,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宋朝政府财政支出的八成也用于军队,到而这其中的大头,无疑都是用来应对辽国。

如此现实冷酷的宋辽关系背景下,辽国皇帝会为宋仁宗去世流泪?恐怕了解内情的宋朝士大夫自己也不信吧。

所以这种文人笔记,我们现代人看要多一个心眼。后世美化仁宗的文字很多,但我们追究下去,会发现作者多半有个共同点:反对熙丰变法。

如《邵氏闻见后录》主要信息来源是邵伯温,邵伯温本人和反变法的司马光有交情。在书中他完全站在反变法一派说话。后世多认为他的书有很多纪事不实甚至是恶意诽谤之处。

像《邵氏闻见后录》这类美化仁宗的书,在熙丰变法时期出现了很多,大量美化仁宗的事迹就此流传,原因很简单:

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熙丰变法,针对的就是仁宗在位42年期间的弊政,而反变法派为了打击变法,就必须美化仁宗在位时期的政策。

仁宗在世的时候,其实在大臣中的评价并不高,北宋的三大弊端:“冗官冗兵冗费”都和他脱不了关系。

如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选人但无过疚,无不转官。官冗如此”

苏舜钦则上书指责他执政无方乱花钱,三司计度经费比以前增加了二十多倍而“用度不明”到仁宗驾崩时,国库几乎耗尽。连国葬都捉襟见肘。

司马光则直接指责,宋朝“冗兵”就是仁宗造成的,仁宗中期为了应对西夏和辽国的军事压力,大举募兵,结果军队规模虽然扩大,但却多而不精,战斗力反而下降。

可等到宋仁宗去世,王安石变法开始,这批旧党士大夫的态度很快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1069年,旧党范纯仁不满宋神宗驱逐反对变法的 台官刘琦,拿宋仁宗来说事,说宋仁宗是个好榜样,有“纳谏“的美德,言下之意要神宗学习。

可如果我们翻出1061年,欧阳修上的折子,就会发现当时仁宗对不合心意的谏臣同样不手软。

景佑中,范仲淹言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皇佑中,唐介言宰相文彦博,贬春州别驾。至和初,吴中复、吕景初、马遵言宰相梁适,并罢职出外。其后赵、范师道言宰相刘沆,并罢职出外。前年韩绛言富弼,贬知蔡州。今又唐介等五人言陈旭得罪。

旧党成员张方平更是睁眼说瞎话,为了劝阻神宗不要用兵西夏,居然说仁宗时期虽然打西夏失败,丧师数万,但“海内宴然,民无怨言”,因为“满天下知道仁宗爱好和平,鬼神也体谅皇帝的不好战之心”。

他似乎全然忘记了当年欧阳修是怎样描述被西夏荼毒后的河东,陕西惨状的。“骨肉流离,田园荡尽”。

司马光对仁宗的一个有名的评价是:身虽节俭而好施于人。意思是自己过的俭朴,但对身边的宫人和亲近大臣赏赐很厚到了没原则的程度,说白了就是妇人之仁-------他的仁厚仅限于身边人,对自己看不到的则没有什么同情心。

闻耆旧之人言,先朝公主在宫中俸钱不过月五千。其馀后宫月给大抵仿此……窃闻近日俸给、赐予比于先朝何啻数十倍矣”

但另一方面,宋朝军民却没从仁宗的慷慨中得到什么好处,几十年后宋神宗特意提到仁宗时对宋夏战争中流血功臣的军人赏赐太薄,受重伤也只给2000钱实在太过分了。

“庆历中,西方用兵,刘平、葛怀敏失律,士卒死伤数万,方赠官,超绝推恩,子孙至及二十人者;士卒用命被重伤才得钱二千,何其薄”

仁宗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是个好人,耳根软,对身边人宽容。但他也有普通人的弱点,就是缺乏大局观,只要惨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就不加理睬,所以作为皇帝来说,称不上是明君,最多算是守成之君而已。


user avatar   zhang-lin-72-28-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家伙在位的时候留下了一堆语文课本上的东西,害得上学时老罚站。


user avatar   ni-cai-67-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个人品德修养上来说,宋仁宗确实没什么可挑剔的,这也是别人吹他最大的吹点。

然而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他的本职工作无非是稳固国家政权,让国家强盛,让百姓至少能吃饱饭,从后两点上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

政治军事上,宋仁宗期间西夏彻底独立,虽然西夏独立的基础在李德明时期奠定,主要是宋真宗的锅,但是西夏成功建国,宋仁宗难辞其咎。

在独立之前,元昊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内政改革不谈,军事上攻打回鹘和唃厮啰,夺取了瓜、沙、肃三州,又攻下了兰州诸羌。然而宋朝除了授予唃厮啰河西节度以外,并没有进行任何军事支援,坐看元昊消除后顾之忧。

更让人心寒的是,极力反对元昊独立的山遇惟亮,因为受到元昊憎恨,元昊欲将其灭族而逃亡宋朝,逃亡之前,他的母亲因为不想拖累他而要求惟亮放火烧死自己。

山遇名惟亮,元昊从父也。与弟惟永分掌左右厢兵,其从弟惟序亦亲近用事。元昊数窥边,山遇谏曰:“中国地大兵多,关中富饶,环庆,鄜延据诸边险要,若此数路城池尽修攻守之备,我弓马之技无所施,牛羊之货无所售,一二年间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岁享赐遗之厚,国之福也。”元昊不听,心恶其不从己,语惟序曰:“汝首山遇反,吾以山遇官爵与汝。不然,俱族灭矣。”惟序不忍,更以告山遇。山遇欲内降,惟永曰:“南朝无人,不知兀卒所为,将不信兄,兄必交困。”山遇曰:“事至此,不得已也。若南朝有福,则纳我矣。”遣人持诰敕诣金明巡检李士彬所,欲自将兵扼黄河南渡,发部落内属,入告其母独孤氏,母曰:“汝自为计。我年八十余,不能从汝去,为汝累,当置我室中,纵火焚之。”山遇等涕泣如母言,挈其妻野利罗罗、子阿遇及亲属二十二人,以珍宝名马内奔。——《西夏书事》

而宋仁宗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呢?

己酉,鄜延路钤辖司言,赵山遇遣人至金明县,与都监李士彬约降,已令却之。诏钤辖司及环庆、泾原、麟府等路各谨斥候,如山遇复遣人至,但令士彬以己意约回,务令边防安静。——《续资治通鉴长编》

对于宋仁宗而言,边防安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宋朝边防的郭会和李渭自然也秉承圣上的旨意,贯彻大义,即使元昊要造反我们也不会接受真心拖家带口来投降带机密的人。

寳元元年,元昊大将山遇者,率其族三十馀人来归,且言元昊不轨状,公与郭公议曰:”元昊猖獗之志,由宗矩败益彰,非待山遇发也。自徳明纳贡,四十年其酋长内附者未尝纳之,国家于徳明父子抚爱哺养如婴儿,岂有毫髪负哉!今若纳其亡人,使其取直以为称,是中国大信天子,含容之徳,由吾辈所亏损也。”即令境上絶之。——《河南集》
元昊恐山遇入汉,率师来讨,自将兵出驻宥州,部署蕃族为御敌计。会韩周送山遇至,与元昊见于镊移坡。元昊衣锦袍、黄绵胡帽,不肯受,曰:“延州诱我叛臣,我今引兵问罪,当于知州厅前受之。”周说谕良久,始听。遂集从骑射杀山遇父子,山遇有勇略,其死也,国人哀之。——《西夏书事》

最后山遇直接被元昊射杀,凭山遇惟亮对西夏军政的了解,以及山遇在西夏的威望,宋朝本来可以借此机会深入了解西夏的军情,做出合理的军事对策来遏制元昊的独立,结果,一点都没有做到,还害死了真心实意来投奔自己的山遇全族。

至于后来,元昊建国,宋军镇戎三败,关右震动,大家都知道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经济问题。

宋仁宗期间,三冗局面彻底形成,他也做了一些举措来削减开支,然而根本没什么效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也才刚刚开始就夭折。

因为财政开支过大,所以必然要用尽各种取财之术,百姓的负担自然也极其严重。

吕景初:今百姓困穷,国用虚竭,利源已尽,惟有减用度尔。用度之广,无如养兵。比年招置太多,未加拣汰。若兵皆勇健,能捍寇敌,竭民膏血以啖之,犹为不可,况羸疾老怯者,又常过半,徒费粟帛,战则先奔,至于勇者,亦相率而败。当祖宗时,四方割据,中国纔百余州,民力未完,耕植未广,然用度充足者,兵少故也,而所征者皆克。自数十年来,用数倍之兵,所向必败。以此知兵在精,不在觽也。议者累以为言,陛下不即更者,由大臣偷安避怨,论事之臣,又复缄默,则此弊何时而息。——《续资治通鉴长编》
包拯:臣以谓冗兵耗于上,冗吏耗于下。欲救其弊,当治其源,治其源者,在乎减冗杂而节用度。方今山泽之利竭矣,征赋之入尽矣。——《宋史·仁宗本纪》
欧阳修:昔者之民賦稅而已,故其不足,則鑄山煮海,榷酒與茶,征關市而算舟車,尚有可為之法,以苟一時之用。自漢、魏迄今,其法日增,其取益細,今取民之法盡矣。昔者賦外之征,以備有事之用。今盡取民之法用於無事之時,悉以冗費而靡之矣,至卒然有事,則無法可增。——《通进司上书》
田況:今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民玩弊,人共知之,臣不复言矣。且以江、淮之间言之,今江、淮菽麦已登矣,而官责民输钱,数斗之费,不供一斗之价,物遂大贱而农伤。税绢已输矣,民间贸易无余,而暴令复下,又配市之,织纴之家寒不庇体,而利尽于畜贾。累年以来,刻剥不已,民间泉货皆以匮竭。其它百色科调,峻法争利,不可胜言。传闻东南之民,大率中产以下往往乏食。民之愁窘,致伤和气如此,而未闻陛下与二府大臣议所以救之之术,乃欲以一炉香、数祝板,上塞谴咎,此臣所以不得已而言也。——《长编》

负担严重也会造成农民逃散:

欧阳修:今天下之土,不耕者多矣,臣未能悉言,請舉其近者:自京以西,土之不闢者不知其數,非土之瘠而棄也,蓋人不勤農與夫役重而逃爾。——《通进司上书》
苏辙:当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进策》

所以这个宋仁宗的所谓“盛世”,百姓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我想不言自明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士大夫,也不是可以混吃等死的部分宋朝武官。

在宋仁宗刚即位的时候,宋朝的米价是这样的,摘自《中国货币史》

在宋仁宗执政晚期,米价已经变成了这样。

当然,宋仁宗还是很重视人权的,尤其是地主的人权,在宋仁宗之前,宋代地主杀死佃客是要偿命的,不过宋仁宗颁布了一个“新制”,这样地主殴打死佃客也不需要偿命了。可见宋仁宗确实是位心怀百姓的仁君。

(王琪) 知复州, 民殴佃客死, 吏论如律。琪疑之, 留未决。已而新制下, 凡如是者听减死。”——《宋史·王琪传》

还有就是为了使百姓免受黄河之苦,宋仁宗做出了把黄河引入六塔河的拍脑门决定。这个决定简而言之,就是把几百步宽的河挖进五十步宽的河道。尽管欧阳修苦口婆心地说明了这个决定到底有多瑙残,但是宋仁宗还是同意了六塔河工程,结果就是。

嘉祐元年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命三司盐铁判官沈立往行视,而修河官皆谪。宦者刘恢奏:"六塔之役,水死者数千万人,穿土干禁忌;且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而大兴臿斫,非便。"——《宋史·河渠志》

虽然“数千万”肯定是夸张说法,不过六塔河工程对百姓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是毫无疑问的。

宋仁宗,内政不能使国家富强,外战不能遏制西夏,在位期间物价飞涨、兼并严重、民不聊生、经济几乎崩溃。唯一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他的那些“仁政爱民”的传说了。


user avatar   tu-fang-jun-sui-s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问题其实你不应该来这里问,因为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查询回复软件,其中各式各样派别的人都有,单纯回复你问题的人不会太多。你要想知道查查百度或者翻翻历史书就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信不过这些东西,去博物馆看一下也行。要是你做了上述调查还是得不出结论,那你就看看别的民族的服饰,特别是他们的服饰发展史,看看他们以前穿的和今天穿的差距多大,看看他们今天穿的到底有几年历史,然后再对比一下汉族的,我相信你会得出正常正确的答案的。

————————————

另外我也说一句,任何民族在他没达到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底层人穿不起能把全身盖满的衣服的,汉族有,和族有,韩族有,藏人有,蒙古人有,白人也有,但是如果有人拿这群人穿不起衣服来论证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服饰不存在,那么要么这个人没脑子,要么他蓄意为之。


user avatar   gu-ze-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MichaelChang10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这么讲。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人兼任多个藩镇首领是常规操作。比如王宗嗣。曾经任安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看账面实力的话。卧槽。从哈萨克斯坦到山西,所有边军全归这哥们一个人管。然后呢?不也没出事嘛。

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看起来很屌。其实他也就是在范阳和卢龙两镇树大根深。任河东节度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让河东军打蛮子。安禄山做得到。但是让河东军南下。安禄山并没有那个控制力。叛乱以后的河东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说为什么给安禄山干了三镇节度使。是因为即便如此。安禄山也并没有挑战中央的能力。老皇帝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老皇帝可能是懒政、怠政。但并没有老年痴呆。问题的关键。是。安禄山石乐志。搞起了一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成功的叛乱。

然后结果就是老皇帝一通神级微操。把半年可以搞定的事情拖了8年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如果西方没有工业革命,那么清朝会不会延长统治的时间? 
  赵匡胤为什么要以宋为国号?他不知道以前已经有过一个宋了吗? 
  历史上最大的奇迹是什么事件? 
  邓世昌左宗棠林则徐是否应该与岳飞文天祥于谦共称民族英雄之称号呢? 
  如何看待琉球王宫首里城被烧毁? 
  为什么西欧的龙骑兵要选择用火枪做武器而不是弓箭呢? 
  历史上最牛的富婆是谁? 
  如何评价62式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 
  为什么巴以冲突中没有以色列方面死伤的报道? 
  西汉(刘彻)能打赢巅峰南宋吗,假如穿越(考虑科技差)? 

前一个讨论
政协委员建议收买被拐妇女儿童最高可判死刑,你认为可行吗?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
下一个讨论
请问《三国志》里曹操屠城的「屠」字是「屠杀」还是另有他意?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