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饥荒是历史的一部分。事实上,饥荒贯穿了历史。
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饥荒是人类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饥荒。人们在饥饿和疾病中大批的死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人类的第一次饥荒。之所以以往的饥荒没有被记载,是因为在那之前饥荒才是社会的常态,吃饱饭才是值得纪念的事情。
毫不夸张的说,公元前那时候人类平均寿命不会比你邻居家的老狗长多少。事实上,一直到十八世纪,全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只有25岁左右。
这是一张人类公元前一万年到2003年的预期寿命表。
今天深受姑娘们喜爱的大叔们,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只能说是老当益壮。(谁说我在嫉妒?)
“老大爷,您今年多大了?身体挺硬朗啊!”
“我都38了,半截身子入了黄土了,少年郎要多保重啊。”
如果你今年都20了,在古代那条红线离你可就剩半格了。啊?你说我?我不急啊,毕竟我已经有女朋友了。
说回饥荒。我大概看了一眼数据,人类历史上死亡超过1000万人的的饥荒有18世纪的印度饥荒(1千万),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饥荒(4千万),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饥荒(6千万)还有那个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方便说的饥荒。但是查阅起文献来,绝大部分研究饥荒的论文都是关于19世纪爱尔兰土豆枯叶病饿死了150万人。
写到这里感觉有些沉重,虽然经济学训练人成为理性人,但是那么多数字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依然记得看史料时有一句话形容南北朝战后饥馑的社会是 “春燕归,筑巢于林。” 乍一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仔细想了想心情一下就很不好了。
所以很多马尔萨斯主义者说,饥荒是社会和自然环境发烧了,通过灾害来减少人类的数量,达到生产力,人口和资源的和谐平衡,死点人为后面的人腾地方。作为一个冷血的经济学人,我认为他们这样说是因为死的不是他们的爹。
饥荒很惨,尤其是在中国影响很大。这倒不是说中国古代经济不行,恰恰是因为生产技术比较先进,有限的土地才能在平时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灾难来临时造成的人口损失才更加巨大。其实中国古代政府的表现其实一直不错,这一点下面会谈到。
饥荒对经济史更是影响深远,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历史。
经济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工业革命。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而没有发生在当时更先进的中国呢?这个问题叫做Needham puzzle,学界对此有很多答案。其中一个就是关于饥荒的。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国家的灾难救助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哪里有洪灾,旱灾,地震中央都会有赈灾的专项基金,粮库会很快调拨赈灾粮去救灾。还记得鹿鼎记里韦小宝为了帮康熙赈灾,还捐出一百五十万两银子,韦爵爷都肯掏钱救灾,可见当时是有这个传统的。
这就导致了几个问题。
首先,资本会变得比较贵,国家需要储蓄财富和粮食作为应急使用,这使得资本的流动性减弱了,利率就会提高。比如鹿鼎记里那次台湾风灾,金庸写康熙一共拿出200万两白银赈灾,要知道康熙二十四年得全国财政收入只有3100万两,台湾也不是什么人口重镇就花费了百分之七的全部财政收入,如果中原或是两广出现灾荒,花费可见一斑。
然后,人力会变得更便宜。有了国家保底,生小孩的时候会减少对灾荒风险的顾虑,只要当前的粮食够养,人民就敢生。这就使得劳动力价格下降。
以上两点,共同造成了一个后果,即资本对劳动力的价格比是非常高的。简单说就是钱很值钱,劳力很便宜,所以有资本的人不需要花费资本去发明或者购买机器来提高生产率,有那笔钱我还不如多雇几个长工,又便宜又省事,还会插猹。
在资本便宜而人力相对昂贵的英国,资本家每天就想着用机器代替工人,省的给他们发工资了,于是工业革命的大潮滚滚向前,一发不可收拾。
那个救助百姓的国家最后被对方叩开国门,开启了一百年的屈辱。
与人为善,扶老奶奶的人不一定有好下场,而国家,又何尝不是呢。
至于中国为什么会有这种救灾机制,而欧洲为什么没有。这涉及到中国国家制度在形成过程中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理念,那就又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