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箭头是隆中对的路线。圆圈处是隆中对的出发基地。
蓝色是张鲁的势力范围,先被曹操军攻克,随后被刘备军攻克。
现在我们放大一点看关公攻襄樊的经过
需要注意的是,关公供襄樊前,刘备和孙权对荆州划分是有协议的。
南阳郡(南阳盆地)由曹操实际控制
剩下的部分,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属于刘备。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
具体的分法史书记载略有不同,个人估计是大佬们达成了意向性协议,落实协议的时候,以湘江为实控线进行了分界。这个细节很重要,导致了湘关粮仓成为大战导火索。
红色箭头是关公攻击南阳盆地的路线。绿色箭头是孙权军攻击关公的路线。黄色箭头是曹操军南下路线。
下一张图继续放大
跟着正史走
公元二一九年三月,曹操进军汉中,与刘备对峙两月后,五月退出汉中。七月,刘备称汉中王。以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自己回成都。拜关公为前将军,假节钺。节,代表皇帝亲临。钺,音yuè,军中独断权。
也是七月,间隔不到一个月。关公急速北进,攻击樊城。八月,大洪水,樊城北仅有少量微丘,淹成一片汪洋,关公出动水军一举歼灭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所部数万。樊城内仅剩数千兵马,满庞指出夏季山洪易去,若不固守樊城丢失,洪河防线以南将全局崩溃,国都许昌朝不保夕。(洪河防线大体在今汝州-平顶山-驻马店-新蔡一线)。曹仁沉白马与军士盟誓,以死固守,绝不北逃。后洪水退去,关公又陷入粮食危机,樊城侥幸守住。
孙权心里的战略方向,是攻下合肥,然后攻徐州,通俗讲,就是占领淮河流域的粮食产地。才方便养兵练兵。但手下吕蒙,并无信用观念,孙刘两位大佬亲自谈好西刘备,东孙权,他却不断怂恿攻下长江三峡区域以东的刘备区域,目的是肃清上游,当然也不排除频繁猛病(疑是寄生虫导致的胆结石)自感时日无多,想搞点大事立功的可能性。
吕蒙使诈,推荐对关公有敌意的陆逊进驻水军基地陆口,陆水与长江的交汇口,在今岳阳至武汉的中点附近。
上图为发动偷袭前的军力分布
十月,曹操移住洛阳,陆浑叛乱,洛阳许都以南,南附关羽,唯有曹仁在樊城死撑。
史称“羽威震华夏。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上图有点小问题,宛城(南阳)当时还在曹魏手中。但前不久因为叛乱刚被曹仁屠过,估计人不多。曹家喜好权势嗜好杀人,铲除政敌动不动就是斩二千三千。曹丕虽以善文章著称,铲除政敌时对砍人头也是情有独钟(太子丕诛讽,连坐死者数千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后来享国不久长,从孤儿寡母手里偷来的江山,也被人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去。
司马懿、 西曹属蒋济言于操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 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操从之。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湘关在零陵(今永州市零陵区),按史书分界,与孙权无关。但是吴书是孙权的人写的,为什么认为湘关的粮食是己方的,这里面就有一个实控线的问题。
关公军前锋进攻至堰城,兵锋距离魏都许昌仅几十公里。徐晃率魏军攻城,对峙后,关公前锋向后撤退。
徐晃率前锋军数量不足救樊城,赵俨出主意,直插樊城城下,与曹仁通消息,知道有援兵军心定了就好办。至于自身安危,大军随后就到,关公兵少还要分兵围城,再精锐能匀出来打我们的也没几个,我们死撑十天还是没问题。于是诸将皆喜,直插樊城城下。
孙权以吕蒙为大都督攻荆州。写信给曹操,假称以此为投名状(他也知道掏肛是绝户计,以后不抱大腿没得混)。曹操下令徐晃将此书信射入樊城及关公军营中。由此可见关公的陆军是单兵战力强,数量明显不够,樊城是小城却没围好(城墙周长只有三里或更短),徐晃可以突进直插城下,曹操的使者还可以往来徐晃营中。后文可以看到关公也很无奈,人不够木头凑,用木头做鹿角围城十重。(从明清萨尔浒之战中,我们知道木头墙在能吃饱的重甲步兵集群面前毫无用处,一拉便倒,顺势突进,无畏刀剑,一天就能攻下一两万人的简城)。而且俘虏太多,自己一万多人,俘虏倒有三万,粮草怎么都不够,吃半饥半饱都不够。关公太难了,都被逼到从零陵湘关调粮食了。诸位可能不知道,零陵距离战场足足一千五百多里,运输队得走一个月。这还不算过河上船的时间。
曹操随后不断给徐晃增加兵力,前后十二营。营这个单位多少人不好说,樊城内有五千,关公围城有一万精锐,救兵总数怎么也得有二万才够。所以一个营应该在一千到二千。
兵是将的胆,徐晃主动攻击关公营地,关公看着营地守不住了,苦于机动兵力不足,带了步兵骑兵五千和他对线。攻不下来。徐晃追入鹿角围中,斩杀傅方、胡修(都是曹魏主动投降的官员,带路党),可见关公兵营里留守还有若干曹魏的俘虏兵需要他们统帅。关公于是从樊城撤围后退。但水军还在汉水继续守备。
这时吕蒙掏肛绝户计成功,兵不血刃拿下南郡,江陵,关公部下家眷全部掌握在手中。关羽后有追兵,营无粮草,家眷受人胁迫,军心崩溃。
十月到十一月,整个荆州都在孙权亲自坐镇下,调集数万军队,清剿刘备势力。再次砍得人头滚滚。什么秋毫无犯,都是做给你们看的。等你们溃散了,哥慢慢砍头玩。“击蜀将詹晏等及秭归大姓拥兵者,皆破降之,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夷陵(今宜昌)被攻克,峡口封闭,关公西归之路断绝。
关公命令上庸救援(拜关公为前将军,假节钺。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上庸刘封孟达各镇一地,互相有矛盾。具体是哪个坚持不救史无明文。但看后来刘备诛杀刘封,武侯放过了孟达。应该是刘封的锅。
英雄最后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 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馀骑。权先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 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按照隆中对原文,襄阳是北伐前的必取之地,因此吕思勉说关羽取襄樊是执行诸葛亮隆中对策之说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说得很明白了,第一进攻目标是南阳(宛城),然后是洛阳,襄阳是“天下有变”时早已默认拿下的目标,就像汉中一样。而这独当一面的“一上将”考虑到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基本也就只能是关羽了。
此外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观点,那就是荆州、益州相隔太远不利于相互支援,确实,蜀汉之后,再没有一个割据政权能同时据有川蜀和两湖之地,但是,之前却有一例,那就是秦国。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军顺汉水而下,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即后来的南郡治所江陵),此后,秦国同时占据了关中、巴蜀和湖北一带(南郡貌似本来就是秦国设立的),最终一举统一天下。
那么白起为什么能一举拿下郢都,此后秦国也能在远离统治中心的情况下,非但保住了湖北,还牢牢压制住了拥兵数十万的大国楚国,使其无力反扑,最后还顺江而下灭亡楚国完成统一,就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了。
答案很可能是,秦国牢牢控制了汉水的中上游,并且在白起远征之后保证了汉水的全线畅通。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
从史记的相关记载来看,白起此战动用的兵力并不多,也就几万而已,与当时的楚国相比,可谓真正的孤军深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战果,除了白起用兵如神之类的套话之外,可能还有两点原因,其一,秦人素来擅长平原野战,白起突然从汉中山区沿汉水乘船东下,可能大大出乎楚人意料;其二,下游一般河道远比上游宽阔,险峻程度大减,所以掌握了上游就对下游压制力很强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白起攻克郢都之后,秦国也就同时打通了整条汉水,随时可以通过水运从陕西向荆楚输送援军,所以看似是几万秦军向几十万楚军的腹地打入了一颗钉子(白起打完之后的驻军有没有几万都不好说),楚国却无法将其拔掉。
如此一看,诸葛亮在当时的条件和情绪下为何认为刘封一无是处,就多少可以理解了。如果关羽围攻樊城时,刚刚攻下上庸的刘封、孟达坚决东下,则很有可能一举攻破襄樊,汉水全通,汉军就掌握了绝对的机动自由,正可谓“汉事将成”(后出师表)。
再不济,襄樊没有一波攻下,但是保住了上庸,则蜀汉仍可以不断从上庸发兵攻击荆襄,保持无限的东山再起的机会,结果刘封竟然因为和孟达内讧把上庸也丢了。此后,再想从魏国严密防范下拿下深处山区、水道狭小、易守难攻的上庸地,就难了(蒋琬提出过此方案,因群臣均认为过于冒险而作罢)。
也就可以发现为什么到了襄樊摇摇欲坠的时候,孙权比曹操都急——因为此时,位于丢掉郢都后的楚国的地理位置上的也就是东吴了。而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割让荆南二郡本来就是为了稳住孙权——毕竟秦国统一前,湘水以东的长沙等地也还一直都是在楚国手里的,秦楚当时也是隔湘水对峙。如果失荆南而得襄樊,对于蜀汉一方而言战略上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