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版本:
据《三国志 姜维传》,建兴六年(228),丞相诸葛亮出师祁山,当时天水郡太守外出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一同随行。太守听到蜀军将到而各县都纷起响应,怀疑姜维等随行诸人怀有二心,因此当夜逃亡去把守上邽,姜维等发觉太守已去,追赶不及,赶到上圭阝城门下,城门已闭,太守不让他们进城。姜维等又一同返还冀县,冀县同样不收留他们。于是姜维等只好到诸葛亮那里。正赶上马谡在街亭战败,诸葛亮带领西县一千多户及姜维等收兵返回,因而姜维与母亲失散。
曹魏的版本:
据《魏略》记载, 天水太守马遵带领姜维和其员随雍州刺史郭淮从西县到洛门巡视,正好听说诸葛亮已到祁山,郭淮对马遵说:“这是来者不善!”于是驱车向东回到上邽。马遵想到自己所在的天水郡治冀县也在西边,又恐怕冀县的官吏百姓响应蜀汉军队,于是也要跟着郭淮东去上邽。当时姜维对马遵说:“郡守您应该返回冀县。”马遵对姜维等人说:“再也不能信任你们了,你们都是些乱臣贼子!”说完就自顾自走了。姜维对马遵没有办法,而自己的家在冀县,就与郡吏上官子修等回到冀县。冀县的官吏百姓见他们回来,非常高兴,便一致推举姜维和上官子修两人去拜见诸葛亮。他们身不由己,就来到诸葛亮处。诸葛亮见到他们,十分喜悦。但是还没来得及派他去迎接冀县城的百姓,诸葛亮的前锋就被魏国打败,于是就携带姜维等撤退了。姜维不能再回冀县,就到了蜀国。魏军攻打冀县,抓到姜维的母亲和妻子儿女。魏军也认为姜维原本并没有背叛魏国投奔蜀汉之意,所以没有处死他的家人,只是把他们拘留起来作为人质,以招引姜维返魏。
诸葛亮一看见姜维就喜欢他,据《三国志 姜维传》记载,征姜维为仓曹掾,官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年纪二十七岁。诸葛亮又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中说:“姜伯约对自己的职任忠心勤奋,思考问题详细周密,考察他的德行,即使李绍和马良等也不及他。此人的确为凉州的上等士人。”又说:“应先交给他五六千禁中兵卒。姜伯约非常敏于军事,既有胆略勇义,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心于大汉,而且才力过人,将军事大权交给他,宜派他进宫朝见主上。”后来姜维被升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遗命次于魏延断后这足以诸葛亮对姜维的十分信任。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蒋琬执政后,姜维随他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五年后,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四年后,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两年后,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
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率领数万兵力多次北伐曹魏,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身为降将,刘禅从没有怀疑他,打仗时从不派人监视他,姜维打败战也没有惩罚他。
你在a圈是个边缘小可怜,你在b圈是众星捧月的小王几,小公举,搁你,你喜欢哪个圈?
姜维他们家也算是边疆大族,但是整个北方的政治文化圈,他们家还是排不上号,离中央太远了。
而到了诸葛亮这边,他等于直接进了最高领导层的决策圈,他的一个建议都会影响一国的命运,像姜维这样有强烈政治野心的人物,只有蜀汉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所以他必然对蜀汉死心塌地。
姜维如果投降魏国,确实待遇不差,也有官做,但是从个人抱负角度,他在魏国是不可能有任何前途的,魏国如果算权势人物,姜维可能得排到一千名开外。
政治这个东西,是很讲究人际关系,威望,资历这些东西的,中央的位置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正的退了,就让副的上,副的退了,就让同资历的其他部门的平级领导过来顶。
实际生活当中,会发现,进一步升职其实难比登天,每一个位置都有十几个同等资历的人抢,每一步都存在着大量的运气,时事和背景等各种不可预测的东西。
人这一辈子能升职3个级别,就已经耗尽精力和时间了,一个小职员拼死拼活竞争过办公室里所有对手,当上部门领导就需要一辈子的时间,等你在部门领导再往上竞争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机构/集团的大领导起码有七八个人在等一个重要职位。
等你到了集团总裁,院长,所长级别你会发现,再往上竞争市里职位的时候,几十个同年龄同资历的人在等着呢。而你耗尽一生,超过了无数人奋斗来的职位实际上在更高层的家族眼里,都是手到擒来的东西,人家市级别的职位不过是下放锻炼,镀镀金而已,过两年就职位高升了。
所以拼到最后,努力有时候确实不如人脉重要,想想当初诸葛亮青年时期一起玩的几个同学,后来官运亨通的有几个?
诸葛亮位高权重的时候还问过魏国使节,他几个同学后来都怎样,结果魏国来的人都没听过,诸葛亮就感叹这样的人才在魏国怎么能不受重用呢?魏国人才何其多!
所以连诸葛亮都特意留心的有才华的人物,结果在历史上后来都泯然众人了,难道是因为这些人不是人才?能被诸葛亮看上眼的人物能差?
无非是北方大国,有才气有势力的人物太多太多了,不在年轻的时候在重要岗位受到历练,没有相关实物的资历和经验,再往上一步步走就更难了。
看唐宋诗词有才气的人那么多,可是最终能够受到重用的又有几个?李白自有一番政治抱负,可唐玄宗就是不用,杜甫忧国忧民,可官场根本混不到上面,只能灰溜溜的辞官。
实际上,官场上没有实现抱负,失意的人是绝大多数,真正恰逢其会,才华和人脉皆有的人才在合适的时机爆发出来,是凤毛麟角。就算一时侥幸,社会上的幸运儿真正进了权力中心的人不是政斗了大辈子,根本没时间钻研业务,就是论资历岁数大,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就退休的人物。
姜维对魏国没什么感情,对蜀国这么忠心,除了心存汉室,知遇之恩这些感情因素外,在理性上也应该很清楚,他的抱负和前途都已经绑定在蜀国上了,魏国不需要他这么一个叛逃到蜀国,再重新回魏国的将军。北方的魏国朝堂的政治圈里,没他的位置。
1、已删除
2、已删除
3、已删除
4、已删除
5、已删除
6、已删除
7、已删除
8、已删除
9、已删除
10、已删除
怎么说呢,法学本科,月薪500元就别去了。真丢不起那人。你得有点傲气不是。
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年毕业的,原来叫中南政法学院,湖北是二本,外省算一本。后来政法与财经合并,变成211。中南政法学院原为五大政法学院之一,在南方厉害,广深司法系统好多师兄都是中南政法一脉。02年底,班主任劝我在本校保研,我当时不肯读书了,主要是心思不在课本上了,想去大城市发展。
我老家在苏州,跑去苏州人才市场,本来投了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的法务岗,结果人事负责人说,我们这里清华北大人大的法学生简历有很多,还有研究生呢。
我心想,HR的嘴,骗人的鬼。北大和人大就算了,03年的清华法学算是个什么东西,清华文科恢复才几年,也来苏州抢饭吃?清华呢能有几个法学毕业生在苏州?心里骂归骂,牌面上打不过,在中国,清华两个字砸死人呦。
当时苏州人才市场上,我还投了一个张家港国泰外贸公司。我是国际经济法系毕业,专业极其对口,国际贸易术语通则是熟练的,再加上刑事民商各类法律护航,还是很香的。人家外贸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说了,张家港和苏州一样,都是苏州。本乡本土的,做外贸来钱快。
我对他后半句存疑,将信将疑,于是去张家港一看,待遇还是不错的。第一年保证不低于3万元,保证月薪达到2500元。公司有单身宿舍,可以选择住公司,我在张家港还有亲戚,可以选择住在亲戚那里。这个价位在2003年应届本科生里面,大概算是顶着天花板了。国泰里面的人还说,外贸系统来钱快,据说开单以后,还有按单提成,乖乖,算起来钱景可观。但我那时还是想去大城市发展,一门心思想去北京。
04年,我就去了北京,当北漂。我北漂第一份工作是1900元,转正后2200元。还不如苏州老家辖下——六线城市张家港的外贸公司的水平。我想,既然北漂了,就忍忍吧。人生地不熟,咱还得奋斗。
05年,老家在北京发展的发小先买了房,叫我去看。我看了眼馋,销售也机灵,发展我跟着发小一起买。于是,我家里出首付,在北京南二环买了一套房,我还贷款,月供2000元。这时候钱就不够用了。巧了,公司涨薪,涨到2700元。我心里还是不满意,我还得打魔兽不是。80后年轻的时候,还是挺看眼前的,这样是不对的。我那时候就开始想办法找工作,跳槽。
06年,最终还是跳槽了,谈了个月薪4000元的工作。好,这下和我父亲供我读大学时候的薪水同一区间了,他一个处长03年才4000元一个月。我出道不过3年,我也4000元一个月。于是,人飘了,志得意满。我父母都是民航系统的,我们民航子弟,去天津民航学院,分配到南通兴东机场,一个月才能拿到900元。后来航油系统被中石油和中石化给并购了,他们又托了关系,挤破脑袋进了中石化。
后面一切就比较自然了。反正03年出道那会儿,起步比不上97级的师兄师姐们,他们包分配,我是99级,里外里就差了两年,就得自己找工作。
但是,但是严肃的说,我们那一届赶上了中国经济起飞,干什么都能干成。同学里面检察官居多,文科女生多嘛,女生都喜欢进检察院;不管男女,做法官的都很少。考公务员的也有,工商、税务、海关、边检、城管……都不乏其人。
还有一个大的方向是进银行,我们班在银行系统的,比去公检法司的加起来还多。那时候刚开始发展股份制银行,民生华夏汉口一大堆同学在里面。金融系统里面,做股票证券也是一个方向。还有同学去搞煤炭和钢铁贸易的。
还是应了那句话,我们各有各的工作岗位,我们都有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