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奥威尔一个左翼作家会写出《1984》? 第3页

              

user avatar   pa-qiu-li-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认为左翼应该鼓吹威权政体吧






~~~~~~

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看。。。我当时纯粹是闲得无聊阴阳怪气说的,抱歉。。。。

厚颜无耻打个广告,下面是我自己尝试的翻译

zhuanlan.zhihu.com/p/15


user avatar   mao-qi-shi-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其实之前就1984这本书我写过一个很好的答案,但没几个人看到,我在这问题里重新发散一下。

就以题主的问题为起点,即使奥威尔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左翼作家,他写出来《1984》也不奇怪,因为这本书本质上表达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权力结构,是奥威尔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一种想象中的极权体制如何运作的理解。

在《1984》里,奥威尔虚构了一个高效而又精确的政权,对国民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这个概念上的国家对新自由主义和左翼爱好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种意义上成了他们的“新话”,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这个政权,这样的权力结构,它只能是奥威尔本人的臆想,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

为什么?我拿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假设你现在投资了一个小饭店,十几号员工,这个饭店是你完全独资的,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极权小社会,而且在私有制下法理上是无可辩驳的。

开店嘛,你懂得,管理是核心,偏偏你的员工又不太规矩,你每天在店里走来走去,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员工不敢偷懒了,按照你的要求兢兢业业地工作。

很快因为效益不错,你决定扩大规模,现在员工增加到100多人了,你发现你根本监视不过来,没办法,只能招中层管理人员来管理,但显然的,你得赋予他们一定的管理弹性和自由裁量权,否则的话你实际上就只是找了些人肉监视器而已,实际的执行还得自己来,而你本来就处理不过来,岂不是自找麻烦?

你招了十几个中层管理人员代管,饭店更上一层楼,现在有上千个员工了,但好景不长,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跟基层员工或勾结或对抗,搞的鸡犬不宁,效益不佳,你又得想办法,给全店加装了摄像头,但你发现一个问题,你根本看不过来,考虑到之前中层管理的教训,你委托软件公司给你设计了一个智能识别系统,自动识别员工的行为,为了这个系统,你付出了大笔的金钱。

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没问题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由于工资不到位,这个软件公司内部人员勾结饭店工作人员,私自修改程序,导致你得到的都是虚假的消息。

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难道管理一个饭店就这么难吗?

如果做过生意开过店,你看到我这个简单的模型,大概也会会心一笑。是的,就是这么难。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极权的权力结构运作碰见的典型困境。如果你要保证权力的绝对性,那么你的权力就不可能太大,如果你想要管理更大的社会,你就必须让渡你的权力,如果你在这个基础上想要提升精度,你就得为外部性付出成本。

某种意义上讲,奥威尔想象中的极权体制运作的困境就像波函数,要么你知道你确保你的权力精度—意味着权力的绝对性(就像概率波的坍缩),要么你要么你确保权力的广度—意味着权力的让渡(就像概率波的弥漫)

除非你决定只是当一个饭店老板,否则权力拥有者在广义上必须有权力的让渡,必须让管理者拥有权力。结合社会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越低,管理者的群体越大,权力越分散,技术水平高,管理者群体越小,权力越集中,但技术水平越高,外部性就越明显—最显然维持技术运转需要的技术人员的水平和数量就越高,而当你把管理寄托在技术上的时候,掌握技术的群体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权力机器的一部分,也在分走你的权力。总之,要出现1984这样一个极权体制,如果你要追求权力的绝对性,就面临着要么权力分散/要么外部性影响巨大的两难选择,这也就意味着极权已经破产了。

既然这样的极权体制无法存在,那么回到问题本身,奥威尔构造一个臆想中的邪恶的极权世界,又是为什么呢?憎恨什么,必然是为了维护它的反面,作为一个伊顿公学出身的英国上层阶级,他的权力观念内里还是植根于所属阶级的权力结构,确切地说,就是昂撒体系下的权力结构,那么这个权力结构是什么呢?

以前是很难说得清楚的,但拜懂王所赐,这几年美国的一系列闹剧,让我们看的越来越清楚了。就是一种非暴力的僭主体制。用汪晖教授在《去政治化的政治》里表达的观点来说,就是用去政治化的(身份认同、边缘议题、煽动仇恨)的手段来代替传统政治生活从而窃取政治权力从而形成的僭主体制。这种体制形成了一种公共关系上的封建状态,而这个抽象的封建社会里,有大大小小的僭主蜕变成的独裁者,这些独裁者通过权力的互相寻租来实现社会统治。

从这个意义上讲,奥威尔反对的不是极权本身,反对的是有可能摧毁那些分散的独裁者们的极权,反对的是导致权力无法寻租的极权,反对的是让僭主们无法行使极权的“极权”。

另一方面,现实中出现过1984中臆想的那种“极权”吗?其实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就以昂撒意识形态下最典型的纳粹希特勒政权为例,这个政权甚至都不能在苏德战争最关键的时刻发动全国总动员,这算哪门子的极权政权?实际上我们今天知道,所谓的纳粹极权,是容克资产阶级联合德国市民阶层共同分肥享受侵略果实的怪胎,没有谁是白莲花,希特勒不过是战争失败后推出来的背锅侠而已。事实上,“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种事从来都没发生过,现实世界里最危险的从来不是臆想中不存在的极权,而是权力互相寻租带来的快速腐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卷化使得阶层失去流动性,技术进步缺乏动力。这个例子充斥着人类历史,其特点就是权力分散,但权力之间寻租合作远大于对抗,技术水平极低,内卷化严重。总之,权力并不总是寻求集中,互相寻租才是常态。现在的美国其实也是这样,两党、资本大鳄、民间豪强看起来斗争的火热,但这种斗争本质上都是去政治化的,没有人真正关心真正的政治议题,这种背后掩盖的其实就是公共空间的封建化并由此带来的权力寻租,只是由于美国的存量优势,负面效果并不明显而已,而如果我们把视角转向另一个国家印度,就会发现这种非暴力的僭主社会简直是当代人类社会最下限的政治制度,所以我一直认为,政治体制的价值只有在严酷的,内卷的社会状态下得到的考验才能体现。

因此,《1984》与其说是一篇反对意识形态的檄文,不如说是奥威尔在精神上回归自身阶级的一篇投名状,充满了阶级自觉性,发自内心。

另有一说法,认为奥威尔是在西班牙目睹了左翼联盟的极权丑态或者是战争的残酷,受到了刺激才写出来的,在我看来也是不值一驳。

首先西班牙内战中左翼联盟根本就没有极权的基础,西班牙共产党(PCE)、马克思主义工人党(POUM)、工人联盟(UGT)、巴斯克人、加泰罗尼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等各方各派的政治诉求不同,背后支持者不同,在左翼联盟形成一开始就有巨大分歧,更遑论背后的支持者也各有立场,何来极权?

至于说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就要反对革命,那更是矫情,奥威尔是生活在老欧洲黄金时代余晖里的上层阶级,在几百万人统治世界的时代里,他们在豪华邮轮的舰桥上端着雪莉酒周游世界,高高在上。世界的角落里真正的残酷和不公,他见识过吗?

在他出生的时代,

利奥波德二世的庄园里黑奴们因为没有完成工作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手被剁下来;

在他的少年时代,

战壕里的法国军人因为指挥官“不让闲着”的念头被逼着成建制的去马克沁下送死

在他的青年时代,

中国湖南活不下去的农民揭竿而起,然后被整村整村的虐杀,

到了他参与革命的时代,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残酷就要反对革命的正义?

那我只能说,相比他的矫情,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就是最大的正义。


user avatar   li-ke-65-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奥威尔是军情六处特务,列名单出卖英国共产主义者,《1984》这本书是他的自供状,是他毁灭了自己的信仰和良知之后的一篇认罪自白。在写作过程中,一个人的内心是向外敞开的,尽管他可能不情不愿。

真理部的原型是英国BBC大楼,“去咬茱莉亚,别咬我”是他背叛了在困厄之际帮助他的英国同志的恐惧情绪流露,“他战胜了自我,他热爱老大哥”是他在向童年偶像基钦纳(大英帝国元帅,沾满血腥的殖民屠夫)寻找安慰。一如当年巴枯宁自欧洲与马克思闹翻后回国向沙皇哭诉,并在忏悔信中将革命党名单和盘托出。

这种文本,是犯罪者的自供状,比“西方文明示范工程”的官样文章更能打动人心,所以被帝国主义利用,作为打动孤独脆弱而又意志不坚定的城市青年的工具。

某些壬似乎认为奥威尔出卖英共是理直气壮的,因为他们在香港的老大“长毛”也是这样做的。

英共遭迫害,奥威尔式的角色才有机会窃取革命。在中国,某些壬想要效法为之。

李鬼怕李逵,只有杀死了李逵,李鬼才能安心,奥威尔的徒子徒孙才能安心地领受英美MZ基金会发的钱,把他们在二次元本子里yy的事具象化到三次元,而不仅仅是在线上玩玩梗,去缅甸缅怀阿Sir奥威尔玩弄幼女的光荣事迹。(屠龙勇士变恶龙的故事出自《去缅甸寻找奥威尔》)

只有消灭了正义,才能重新定义正义,才能让万世以黑为白,以白为黑。但是,这是你们的主子都做不到的事,你们力所不逮。


user avatar   shi-le-ke-he-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奥威尔在某种程度上和许多非mlm左派表现很相似。

奥威尔嘴上声称自己是左派,结果和帝国主义政府勾结的时候比谁都快;某些左壬自称是左翼,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勾结右壬比谁都积极。

奥威尔觉得苏联不好,但他自己也没拿出什么更好的办法,甚至连初步的构想都没有;某些左壬整天说mlm的套路不行,自己却从来没有什么更先进的想法,甚至自己的理论先辈们也拿不出什么成功案例。

我倒是觉得,假如奥威尔给1984写一部后传或者续集,来讲述英勇无畏的大洋国人民如何冲破牢笼、获得自由、建立新的社会的话,我倒是可能对他有所钦佩,可惜他没有。

说到底,对苏联的批判通常有两种,一是“苏联不好”,二是“苏联不够好”。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我想任何语言能力正常的人都应该清楚。这二者能起到的宣传作用,任何逻辑能力正常的人都应该明白。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位资本主义卫道士、殖民帝国的走卒、特务机构的线人。

1996年,《卫报》记者根据解密档案(FO1110/189),发现奥威尔在1949年曾向英国情报机构提供“欧美共产党员”或“亲共人士”的黑名单。

检举无数“共产党”和“训练有素的潜伏共产党”的告密者。

2003年,乔治·奥威尔的一个笔记本被曝光,里面按字母顺序排列了135个名字,其中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导演、演员、记者等。黑名单即来自这个笔记本。

就这么个在 蒋公民国都得是在鄙视链最下层的玩意儿,一个有麦卡锡之名更具麦卡锡之实的家伙,到了贵乎却是不容非议的“社会主义者”、“左翼”、否则就是“极权主义者的恶毒污蔑”了。

“我是奥威尔的崇拜者,但我们必须接受他确实采取了麦卡锡式的立场(与行动),直至他的生命结束。”——Paul Mackintosh Foot 英国调查记者,政治活动家,作家。

而根据奥威尔的名单,一大批英国作家和“共谍”受到英国政府的各种迫害与打压,例如《帝国权威的档案:帝国、文化与冷战》提到最少有3位作家受到黑名单影响被英国政府禁止出国(这是针对所谓“奥威尔名单只是不让他们搞宣传,不涉及政治迫害”的谎言),而著名的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英格兰期间则被监视、跟踪。

更不要说在那个年代还有人受到了英美两国的“联合剿匪”,例如根据一些报道奥威尔的黑名单经军情五处转交给美国FBI,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迫害卓别林的进程[1](从跟踪监视、禁止参演到逮捕)。

还有些“自由主义”者搁这儿捧奥臭脚,也不怕欺师灭祖——奥威尔黑名单的罪名除了“共产党”还有如下:

同性恋、“黑鬼”、“犹太佬”、“支持亨利·华莱士”(美国民主党人,曾任罗斯福的副总统,同时也应是罗斯福真正的接班人。由于在麦卡锡时代主张与苏联“和平竞争”被视为匪谍)、“腐朽的自由主义”。

逮着人指名道姓的骂“同性恋”“黑鬼”“飞碟”还能有这么多人保卫大师左籍,真是一绝。

更讽刺的是我好像在这个回答下看到不少以“反歧视”为名搞键盘斗争(就这还很有一些“左的糊涂蛋”买账)的带善人誓死捍卫——张口同性恋、闭嘴黑鬼的奥威尔大师。我看你不爽就翻遍你底细找出“能绞死你的六行字”给你上**歧视帽子,看到奥大师之类人物就不管告密、歧视,光速结为杀康统一战线过于真实。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

不知什么缘故,什么人沾点“左”的色儿,批张“社会主义”的羊皮,最好“冲锋陷阵”过,再骂一骂“专政”就是不容非议的“左翼进步”了。

有意思,是德国社民杀罗莎·卢森堡的枪不够快了?还是抗战期间中国托派率领“忠义救国军”剿共的时候下手软了?还是真有糊涂蛋买俾斯麦“王朝社会主义”、南越“土豪社民”的账?或者说连汪精卫(不多说)、彼得留拉(社民工党)、墨索里尼(社会党)和朴正熙(南朝鲜劳动党)这类原先出身“左翼”后来转舵的人物也该翻案了?

奥威尔死后其《动物农场》版权被美国CIA买下,并被改编为动画片后由美国心理战争署和英国人(改编为漫画)向亚非拉各殖民地地区精准投放以压制共产主义和反殖民思潮。

如果我所记不错的话,好像美国人唯恐殖民地版的《动物农场》不够简单易懂,自己动手把原来的动物都换成了五导师头像?

一个前殖民地警察和告密特务的作品,被特务机构用来镇压殖民地反抗运动……这也许就是一种轮回吧?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中央情报局在世界其他地方一定也会把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右翼人士身上。
其实不然,中央情报局很会审时度势。
在战后欧洲,它真正下功夫的对象是有幻灭感、挫折感的非共“左翼”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一度加入共产主义运动的人。
(中央情报局认为)与共产主义抗衡,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那些从共产主义阵营脱队出来的知名人士“现身说法”。
用与中央情报局关系密切的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的话来说——
这些“反共左翼”是美国抵御“极权主义”的最佳屏障。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参考

  1. ^ Большевик из Голливуда В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 обнародовано досье спецслужб на Чарли Чаплина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奥威尔有左翼理想,所以去参加了左翼武装,西班牙共和军。而他的小说《1984》是他在这支军队里,体验到的真实的左翼社会。他在《动物农场》里,曾经描述过,赶走了农夫以后,猪是如何成为农场新贵族的。但是他毕竟不是理论家,并没有像哈耶克一样,去从经济学上证明,猪的崛起,是左翼社会的必然。他只是描写了,按左翼蓝图建立的西班牙左翼军队,简直是糟透了。

所以,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会不会打他,骂他?这就是提问者无法理解的地方。提问者已经被网上一群凶神恶煞的人灌输了一种理论:谁要是说六亿人收入只有一千元,谁就是给帝国主义送刀子的狗汉奸。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啥意思?你是不是没看过原文。我看这个书超过十年了,凭记忆写一下书中的句子:

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党却不歌唱。

若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这不就是左翼作家的调调?


user avatar   ji-xu-zhe-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84》反共反华反人民是板上钉钉的,给《1984》反共反华洗地的自由派中国人,也是反华分子,这也是客观事实。

我们先看四位高赞答主是如何从不同方面论证《1984》和乔治奥威尔反共反华反人民的,如下:





然后大家看我的答案:

奥威尔是资产阶级左翼,不是无产阶级左。所以奥威尔反对政府,立场站资本财阀,所以白左推崇他的书。

《1984》是奥威尔在1948年成书,目的是揭露资产阶级独裁老大哥的统治,你没看错,资产阶级也有独裁。后来美国的“棱镜计划”,就是资产阶级独裁美国作为老大哥监听世界,行龌龊之行为。

但是冷战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移花接木,把反抗资产阶级独裁的《1984》包装成了反苏联反中国政府的文化武器,配合新自由主义使用。结果大家都知道,把苏联忽悠解体了。也把中国忽悠成了半残,这就是中国庞大的华奸公知群体。

华奸公知主推的思想武器有两本经书,一本是哈耶克的《通往奴之路》,一本就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前者目的是鼓吹全盘自由市场经济和苏联的经历休克疗法,让美国资本财阀掠夺中国财产。后者《1984》目的是颠覆中国政府。

所以我说推《1984》的中国自由派是反华分子。

本题下必有身处无产阶级,而给美国资本财阀中情局推荐反华著作《1984》站台的自由派华奸分子。

让复旦大学教授余亮去批判那些支持《1984》的反华自由派吧,以下是B站视频,本题下支持奥威尔和《1984》的反华自由派有着奥威尔一样的病态特质。看余老师怎么说,有视频:


白左是资产阶级左翼,所有人都精资反政治,爱自由反秩序。


奥威尔的政治立场是反无产阶级的,反劳动力阶层的,如果说人民的主体是占人口绝大多数,通常超过95%的劳动力阶层,奥威尔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人民的人。

如果弄不明白,无产阶级的左倾和右倾,资产阶级的左翼和右翼,这些基本概念,请看下面这篇政治科普文;

写《1984》的奥威尔也是挑拨劳动力阶层内部矛盾的高手。这本书的走红,推手就是美国大资本财阀的走狗美国中央情报局,他的《1984》同名电影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反对劳动力阶层的改编版。

奥威尔,波伏娃等都是西方资产阶级推出来的白左洗脑巫师,他们都骨子里站大资本财阀立场,反对劳动力阶层,反人民反秩序,挑拨人民内部内斗,帮助欧美大资本财阀剥削人民,剥削后发国家就是这帮白左巫师的己任。

继续者张付:波伏娃说「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中的不可抗拒的诱惑指什么?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左翼作家写出《1984》,这不是合情合理吗?

你觉得左翼作家该写出什么,《歌唱祖国》吗?

中国键政届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把小粉红看做是左派。

明明是最典型的国家威权右好不好。


user avatar   yang-xiao-yi-51-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这话说出来可能有的人会不愿意,但我还是要说。

因为乔治奥威尔终其一生都没有摆脱半觉悟的知识分子的局限性,他的作品《1984》又给更多这样的知识分子打上了“思想钢印”,使他们难以摆脱小资思维、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束缚。无论是《1984》中所讽刺的大英帝国统治术,还是纳粹德国统治术,还是苏维埃联盟统治术,最终都客观上成为了统治阶级统治术的一部分。而奥威尔本人,对此是缺乏声音的,他对他的作品客观作用的认同,要大于对作品的反对。换言之,《1984》所引起的巨大轰动(名)和随之带来的便利(利)(仅《动物庄园》的版税就足矣让奥威尔搬到苏格兰一小岛上生活)之下[1],奥威尔默许了《1984》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客观事实。那么,不管奥威尔的初衷如何,我们都不能把《1984》看作是一部反乌托邦的作品,而应该将其看作为反对乌托邦的作品看待

我高中时读《1984》,当时是膜拜成人生信条那样的神作来看待的,尤其是“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这句话是当了好久的QQ签名,说的真tm有道理。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回头反思,“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这话说的对么?

让我们进入到《1984》书中的世界,把温斯顿的经历当做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去思考: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思想罪”在《1984》的世界中,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而存在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就被读者解读为是一种社会意识,最终客观上升为了整个社会的社会意识——在中国,《1984》就被公知、工业党、红色权贵以及河殇派所利用,只看到了大洋国街头随处可见的“战争及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却没有注意到,温斯顿每周的巧克力配额也是在下降的。由于小说的一切情节都是以主角温斯顿的视角展开的,温斯顿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自然也把《泰晤士报》的订正(伪造)看待的比被“订正”的内容本身更加重要。

严格地说,这确实不能算是伪造,不过是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罢了。温斯顿一边想着这些,一边修改着富民部的数字。......改正后的数字看上去很荒诞,事实上,原先的数字本身就是天方夜谭。这些荒诞的数字,是需要你发挥想象力才能编出来的。比如,富民部预测本季度能生产一亿四千五百万双鞋子。......实际情况与六千二百万和五千七百万都相差甚远。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产过鞋子。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没人知道鞋子的真实产量,也没有人去关心这个问题。

事实上,温斯顿认为“没人关心鞋子的真实产量”,但他自己不就是关心大洋国鞋子产量的人吗?是看到了“大洋国里却有近一半的人口光着脚”的人。此时的温斯顿[2],还没有完成因为爱情而“觉悟”的使命,他本人,此时还是大洋国庞大官僚的普通一员。这恰恰说明了他的思想的虚无之处,也是自由主义者的可笑之处,也是小资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把自己同集体对立起来,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普通群众的一员。因为小资产阶级本身就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巩固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为资产阶级充当走狗,他们往往将自己同普通群众对立,事变时往往也被统治阶级第一个出卖(而这恰恰证明,小资产阶级就是普通群众的一份子)。

这一点在几乎贯穿全文的“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温斯顿是大洋国的官僚,固然不是大洋国所规定的的“无产者”,但这并不妨碍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1984》是以第三人称叙事的作品,如果奥威尔看到了这一点,他没有理由不去将其戳破。从温斯顿个人的立场出发,“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我自己身上”,不是更加合理吗?——前期他是大洋国的官僚,手中有权,却同流合污。中后期他失去一切,成为了无产者的一员。如果每个大洋国的官员都把权力用到温斯顿所反对的地方,那还有老大哥什么事吗?

有三个洞口在他的小办公室的墙上,它们各有用处。其中录音器右边的那个洞口里面有气力传送设备,专门用来传送书面指示;左边的洞口稍大一些,是用来送报纸的;在旁边墙上有一个大洞口,洞口上蒙着铁丝网,这个大洞口距离温斯顿非常近,一伸手就能够到,是处理废纸用的。

跳脱回故事之外,前几章的对修改报纸的大量描写,实际上起到的是构建人文政治环境的作用。但奥威尔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将其内化到了温斯顿的内心,读者的角度出发,这就是温斯顿的真实想法。这就同奥威尔对外部环境的直接描绘成了鲜明对比(即上文的引用)。如果奥威尔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等的视作为客观环境,那末,在温斯顿的心理描写之外,同样也需要环境描写的手法来强调这一点,而这并不会削弱对大洋国政治高压的体现,反而更能以第三者(作品本身也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身份,戳破温斯顿这个自由主义者的虚无观点。

那么奥威尔为什么没有这么写呢?

相比于威权主义,虚无的自由主义不是更值得讽刺吗?而用温斯顿这样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身份去代入,去讽刺威权主义(法西斯?布尔什维克?还是帝国主义?),能够起到进步的效果吗?我认为是不能的。

再次回到作品,一个拥有大洋国那样国土面积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是贫穷的、饥饿的,却能建立起令行禁止的集权统治。这样的设定,正是为了达成政治讽刺的目的,而将社会意识凌驾于社会存在之上的体现。我们要批判的看待这样的设定,而不是将书中传递的价值观奉为圭臬。从理论出发,有如此高效的能力和众多的资源的政权,就不可能是民不聊生的,这两者是一对矛盾。从现实出发,这种情况必然是权贵阶级对人民群众的背叛所导致的,就不会建立起真正高效的,足以创造“思想罪”的社会。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贫穷才会。


《1984》被英美化统治者利用的反动性,压盖了它的进步性

最后,让我们离开作品。

当然,我这里不是在否认《1984》这部作品的进步成分,抛开乔治奥威尔这个人的人品不谈(把一个长期生活在英帝国的作家变成白求恩本身就是过分的要求),我的意思是,《1984》的进步性,不足以超越这部作品被英美化统治者利用的反动性。作为作者的奥威尔更是没有制止这种现象,那它就不是一部进步的作品。

诚然,目前人类历史的共产主义实践,没有一个是最终胜利的[3],列宁没有搞掂官僚化倾向,斯大林授意了大清洗[4],就连我们也仍在夺取伟大胜利的行进道路上前进。但这能够在科学意义上证明帝国主义和西式自由化(即权贵阶层的自由化、人民群众的世代贫穷)是正确的道路吗?因为苏联修了,所以美国永远正确?这样的逻辑显然是行不通的。但即使有这样的硬伤,《1984》依然成为了反乌托邦文学作品中被用来攻击社会主义体制的代表作品,这难道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吗?

我本人曾经也是乔治奥威尔的拥趸,我愿称之为“半觉悟的知识分子”。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以一个智者的身份自居,把自己比作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对立起来。总是叫嚷着什么“鱼民”、“民粹”,却没有认识到,以这个阶层自居的人,才是被鱼弄的对象。

参考

  1. ^ 尤其是《动物庄园》的出版,让奥威尔搬到了苏格兰一小岛上过上了优渥的生活。妻子去世后(艾琳病逝时,奥威尔正在德国采访)四年后,奥威尔还迎娶了索尼娅·布劳纳尔,此时离奥威尔去世只剩1年时间。
  2. ^ 即第四章时的温斯顿
  3. ^ 提一嘴西班牙内战。且不说在西班牙,奥威尔恨不得把自己是托派写在脑门上(那你能有好果子吃吗?主要是支援来自于苏联,而本土力量又不像TG那么强),回国后又蜕化成民社。就算西班牙没有内乱,就真的能打赢英法德意四国支持的弗朗哥军吗?对此我持悲观态度。再把话说回来,在西班牙还挺团结的英法德意,短短几年后不也打成一团了吗?最后和人民阵线众派系一样,英帝国没了、法帝国没了、德帝国也没了,意大利萌呆了,就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
  4. ^ 我支持斯大林,但我都不敢说斯大林没授意或默认大肃反。 具体参看《斯大林文选》1937年章节中的1937年3月3日-5日中央全会上的《论党工作的缺点和消减托洛茨基两面分子及其他两分子的办法》(报告和结束语)。我国对于大清洗的看法是,肯定其正面作用,指出其扩大化错误。



              

相关话题

  有哪些似假实真的军事故事和段子? 
  如果美国把二战时援助苏联的物资交给蒋,日本人能打败苏联吗? 
  如何评价十二月党人? 
  苏联的解体时有没有人尝试拯救? 
  基辅会战为什么那么多苏军投降? 
  不懂就问,为什么这次对乌反击战知乎官方站在乌克兰和北约? 
  你觉得俄罗斯会不会吞并乌克兰? 
  你读过的最搞笑的苏联政治笑话是什么? 
  2021年8月3日是萨布林被处死45周年,从现在看来当年萨布林起义可能成功吗? 
  为什么中亚五国画风和中东不一样? 

前一个讨论
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的时候,芬共在干嘛?
下一个讨论
香港疫情医疗已经被击穿,大量的病员只能放在室外,这些病人是否应该送到内地治疗?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