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苏联是什么时候逐渐成为所谓的集权国家? 第1页

  

user avatar   qia-er-de-zhui-sui-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西方fakes news媒体日复一日的少见多怪中逐渐成为“集权国家”“邪恶政权”的。

典型的比如这个答案:

既然这位现在的头像是:

莱克星敦民兵。

那么,我就来扒拉一下美国历史,看看他有多少见多怪。

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的。就是整个大陆会议的代表权是否足够的问题。最近正好和一个美国同事聊天,他大学本科学的美国史专业,他说这个问题在那学科里是有争论的。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存在,就意味着,美国的独立和克里米亚的公投一样无效。而且即使退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更严重。因为Loyalist大多数是有钱人,也就是说按照美国独立后最初的投票权原则:大多数资产债务相抵后不到100美元的人是没有投票权的(华盛顿尽管有很多地产但在继承寡妇妻子的财产前,一直处于净负债状态)。那么在有100美元净资产的人当中,保皇派和革命派的比例就很难说了。 实际上的情况很可能是在13州内坚定地Loyalist的人数和坚定武装革命派的人数其实是差不多的(各占白人人口的20%左右),大多数人是中间派。 当然,白人男性中到底保皇派比例如何争论就更多了。不过直接拿起武器对抗革命派(主要是守护乡土)的北美13州保皇派大概也有17000人左右注意,大多数时间内大陆军正规在编主力部队大概也就这个数字,这个数字不包括在正规英国远征军人数中,主要在新英格兰地区),华盛顿本人的继子,和富兰克林的儿子都是保皇派。(你们可以去搜索Loyalist, American Revolution这几个关键词)。我自己也稍稍查了下,当时约翰亚当斯自己的估计是:3类人各占1/3(也就是说他知道他们的代表权可能不够)。但实际上就像任何时候一样,中间派占大多数。而且最近还有研究说,后来独立后移居加拿大的很多保皇派与战争时的保皇派交叉率可能比预想的要少,因为后者大多可能已经在1781~1783之间移居回英国了。前者中很多是因为独立后经商条件恶化而移民的转口贸易商人,这些人经济动机远远大于政治动机,所以在战争时他们可能只是骑墙派。而在整个独立战争前后,逃到加拿大的保皇派人数甚至可能比当时加拿大的已定居人数还要多。(具体人数难以统计还因为,大概到南北战争前,又有些人陆陆续续因为经济原因移民回美国了,当然后来移民记录与家谱研究就比较完整了)

而且,当时英国内部政策许诺黑人事后可以自由的(实际上英国后来大概在1830年左右就全境废奴了),那么这样算的话,如果以后来整个英联邦内自由男性有投票权的原则。代表权问题的性质也不会减轻。

说的更直白一点:

不只是英奸,还是反人类罪犯。

大英在1807年就禁止贩奴,1833年就全面解放奴隶,才是真正的世界灯塔。而北美奴隶主匪首政权,直到1862年才解放奴隶,而且是在被林肯为代表的北方人民内部演变的情况下才废除的奴隶制。以弗吉尼亚奴隶主为首的,主导美国建国的南方奴隶主,仍负隅顽抗,至死仍不悔改。由此可见北美反贼集团不仅是英奸,还是美奸,更是死不悔改的反人类罪犯集团。应该被踩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大英剿匪不力,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用非常手段手段”、“以恐怖手段”消灭反革命势力。


美国人告诉你,根本不需要什么机构,煽动民众就够了:

然而在革命时期,殖民地人对效忠派的存在却十分重视,对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极尽夸张之能事。1779年 8 月 5 日的《宾州邮报》刊登了《托利党的复仇》一文,文中这样写道:
谁是战争的罪魁?
托利党……
谁劝说大不列颠暴君采取迄今文明人闻所未闻、连野蛮人也要愤慨的手段来进行战争?托利党。
谁劝说荒漠里的野人归服到敌人的旗帜下?
托利党。
谁帮助印第安人剥取老人、年轻妇女、小孩和死人的带发头皮?
托利党。
谁怂恿和协助烧毁我们的城市,破坏我们的田地?
托利党。
谁引起你们上千人因亲人不幸早亡而痛苦悲伤?
托利党。
谁妨碍大陆会议执行保障祖国自由的任何措施?
托利党……
谁和敌人有勾结来往?
托利党。
谁今天宣誓对合众国效忠,而明天又违背自己的誓言?
托利党。
谁大肆阻挠我们招募新志愿兵来迅速补充队伍?
托利党。
谁在劝阻人们参军?
托利党。
谁在唆使士兵开小差?
托利党。
最后,谁窝藏逃兵?
托利党。
总而言之,谁想征服我们,奴役我们?
托利党……
摆脱这些毒蛇的时候到了,这些家伙曾经在我们胸前受过温存,必须立刻撵它们滚蛋。〔5〕
这篇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使用 13 个自问自答的排比句,将战争罪魁的头衔理所当然地戴到托利党人头上,将效忠派的罪恶置于昏庸的英王、邪恶的大臣以及暴虐的英国议会之上。这充分显示出爱国派对于效忠派的憎恨、厌恶和鄙视。如果说革命时期英国人被当成殖民地强大的敌人,效忠派则被视为“令人痛恨的社会瘟疫”。〔6〕
在爱国派怀有如此强烈的反感和敌意的情况下,效忠派的处境和遭遇是可想而知的。简单来说,效忠派遭受的迫害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法的暴民活动,另一类是革命机构制订的反效忠派立法对效忠派权利和财产的剥夺。暴民活动是 18 世纪英美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民大众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政治中,表达自己的好恶。从政治体制而言,暴民行动虽然不合法,但是在一定限度内是被默许的。但对于他们所针对的对象而言,这一经历是不堪回首的。美国革命期间,很多著名的效忠派都曾遭到这种打击。暴民活动中最令人侧目的是对受害者的人身伤害。全身涂上柏油后粘羽毛,是当时最流行、最普遍的一种方式,革命时期的资料中有很多记载。一个效忠派诗人的诗句中真切地体会到效忠派所遭受的人身侮辱:〔7〕

身涂柏油,粘上羽毛,囚车游街,就是因为喝了武夷红茶?
武力和压制难道是强迫解放的手段?
正是那些强调全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像风那样自由的人刺穿和烧杀他们的奴隶,
就因为奴隶相信他们经常教导的真理?

除此之外,侵犯受害者的财产也是实施打击的一项重要内容。打破效忠派的窗户,烧毁其书籍甚至房屋,劫掠走其牲畜和生活用品,焚烧某些著名效忠派的模拟像等等都是非常常见的行为。
暴民活动的影响是不容轻视的,其产生的最重要结果就是迫使效忠派做出选择,要么逃离,要么默不作声。但是暴民行动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暴民活动一旦被鼓动起来就很难控制,过分的暴民活动不仅引起效忠派的反对,也激起很多爱国派的极度不满。
由于暴民活动难以掌控,而另一方面效忠派叛乱的案件却越来越多,革命机构开始制订反效忠派立法来应对这种局面。随着反效忠派立法的制订和实施,暴民活动的数量急剧减少,激烈程度和规模也无法与革命前期相比,但是这种民间活动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贯穿于整个革命过程,这始终是最基层的民众参与政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5〕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第 98 页。
〔6〕 哈第著:《美国第一次革命》,江泽垓译,三联出版社 1955 年版,第 84 页。
〔7〕 查尔斯·比尔德、玛丽·比尔德著:《美国文明的兴起》,第一卷,许亚芬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270 页。
——[1]孙洁琼.美国革命与反效忠派立法[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02):66-73+160.






先不论列宁是不是德国人支持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鼠疫杆菌吗?

其次,假如列宁坐德国火车去圣彼得堡就该被骂,那丘吉尔是怎么看待华盛顿的呢?

2.美国为维持同法国结盟关系所作的努力
在种种障碍面前,是要任对法结盟无果而终,还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维持结盟关系的继续存在,这是美国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几个因素是美国外交决策者们不得不考虑的:
其一,结盟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好处。据统计,美法同盟建立前后,美国先后得到法国的无偿援助和贷款4550万里弗,其中结盟后获得的占总数的90%以上。(74)此外法国还出面协商或担保使美国从西班牙、荷兰两国获得财政援助万美元关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给予美国的财政援助情况,见下表。
如果没有美法同盟的存在,很难想象会获得如此多的资金供给战争需要。军事上,正是由于年法国海军舰队的到来迫使英军撤离费城,才使美军不费一枪一弹收复了它在美法联军于年月取得的被称为奠定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约克敦大捷中,有三分之二的士兵是法国人。(75)此外,法国海军在加勒比海、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对英作战,对于牵制英军力量、减轻美军压力、为美军在北美战场创造胜利条件都起了很大作用。很明显,如果美国要继续得到法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就必须维持好对法结盟关系。

其二,年之前美国的国内困境。尽管由于盟国巨大的经济军事援助,但年约克敦胜利前的美国国内形势却仍不容乐观。在经济方面,软弱无力的大陆会议为了应付战争开支,不得不大量发行纸币。据统计仅到年的年间,大陆会议就印发纸币亿美元,各州发行纸币达亿美元。纸币的大量发行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使得大陆会议和各州更无力给部队发晌和支付战争的各种开支。军事上不断的失利使英军再次获得了对北美海域的制海权,而且佐治亚、北卡罗莱纳、弗吉尼亚随时面临被英军攻占的危险。在困难面前,许多对独立战争前景感到渺茫的美国人越来越寄希望于法国。一位马里兰的代表写到“我们的事业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大陆会议不知所措—一切都陷入停顿,除非法国舰队和第二批远征军尽快到来,我们的处境有可能更遭。”在非常不利的处境面前,维护与法国的同盟关系对缓解美国的财政困难和争取军事形势的好转变得尤为重要。

——[1]马军. 论美国对法国结盟的缘起及演变(1776-1800年)[D].吉林大学,2007.


我来一个一个说吧:

支持独立战争的老兵们的遭遇: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积极参加战争的农民不仅没有改善生活,反而更处于困境,各种税收纷纷而来,马萨诸塞州的税收竟多达农民收入的1/3。欠债欠税的农民被迫起义。

谢司是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战后解甲归田,生活穷困。1786年秋他与路克·戴伊一起在康科德集合一批武装农民,准备攻打波士顿。起义者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债务和惩罚穷人的法庭。政府很快派军队前去镇压,起义队伍被打败,撤出马萨诸塞。不久起义者重整旗鼓,发展到15,000人。统治阶级急忙召开会议研究对策。1787年1月政府为争取时间,决定与起义者谈判,致使起义军松懈。当政府援军开到时,政府立即停止谈判并下令进攻,包围了起义队伍。谢司突围逃出,但起义军已大伤元气,无法继续战斗,最后以失败告终。


北美奴隶主匪帮,从来就是天下得而诛之的反人类罪犯集团。

奴隶主逃税犯集团暴力抗税,窃取北美之前,大英暴君横征暴敛,马塞诸塞子民人均税负高达1先令。奴隶主逃税犯反人类集团窃取北美后,美利坚先贤轻徭薄赋,马塞诸塞韭菜人均税负只有区区50美元(西班牙dollar)。。。

跟北美奴隶主匪帮相比,崇祯,路易十六,尼古拉二世简直就是尧舜再世。。。

这都不造反的话,难不成暴力抗税还有知识产权不成?

正所谓大英剿匪不力,愧对北美子民,然国祚绵长,亦是积德所致。而路易十六助纣为虐,恶有恶报,正是天道好还,报应不爽。

天日昭昭,人心灼灼。北美奴隶主匪帮生于不义,早晚必死于耻辱。

对待皇室:

这方面由于美国人无法跨海峡追杀,只能在大西洋西岸放放嘴炮:

人们一般认为现今世界上的那一群国王都有光荣的来历:而最可能的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能够扯掉古代隐蔽的掩盖,追溯到他们发迹的根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始祖只不过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恶多端的魁首罢了,他那残忍的行径或出名的阴险手段为他赢得了盗匪头领的称号:由于势力的增加和掠夺范围的扩大,他吓倒了手无寸铁的善良人民,逼得他们时常贡献财物来换取他们的安全。可是那些推选他的人决不会想到要把世袭权给他的后裔,因为他们这样的永远放弃自己的权利,是与他们声言在生活上所要遵循的不受拘束的自由原则相抵触的。因此,君主政体初期的世袭,只能作为临时的或补充的办法,而不能作为理所当然的制度来推行:可是,由于那个时代几乎没有留下或根本没有留下记录,口头相传的历史充满着虚构的故事,因此隔了几代之后,就很容易捏造一套当时可以顺利地散布的、像关于异教始祖的传说般的、迷信的鬼话,三番四复地向民众宣传世袭权的概念。也许,在首领逝世而要推选一个新的首领时,骚乱的局面(因为歹徒中间的选举是不会很有秩序的)使许多人感到惊恐或似乎感到惊恐,诱导他们最初赞成世袭的主张;因此,正如此后所发生的那样,最初认为是一时的变通办法,在以后却硬说是一种权利了。 自从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以来,英国出了几个好的君主,但它曾在人数远为众多的暴君的统治下发出痛苦的呻吟:凡是有理智的人,决不会说他们在威廉一世的统治下所能享受的权利是很光荣的。一个法国的野杂种带了一队武装的土匪登陆,违反当地人民的意志而自立为英格兰国王,我们可以毫不客气他说这个人的出身是卑贱不堪的。这当然没有神力的意味在内。然而我们也不必花费很多时间来揭露世袭权的荒唐可笑;如果有谁脑子很笨,竟然相信这个,那就让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崇拜笨驴和雄狮,并表示欢迎吧。我既不会模仿他们的卑顺,也不会妨碍他们的信仰。

可是我倒高兴问一下,他们认为最初国王是怎么产生的?这问题只能有三个答案,那就是,或者凭抽签,或者靠选举,或者通过篡夺。如果第一个国王是由抽签决定的,这就为下一任国王做出先例,不能世袭。扫罗由抽签立为国王,但是王位的继承不是世袭的,并且从这一件事的前后经过来看,我们也看不出有打算世袭的任何形迹。如果一个国家的第一任国王是由选举产生的,那也同样给下一任作出先例;要是第一批的选民不仅选举一个国王,而且选举一个世袭的王族,从而抛弃一切后代的权利,那么除了关于人类的自由意志都断送在亚当之手这一原罪的教义而外,查遍《圣经》也找不出同样的例子来;根据这种对照,而且也不可能根据别种对照,世袭制度是得不出光荣的结论来的。体现在亚当方面的是人人都犯了罪,体现在第一批选民方面的是人人都唯命是听;体现在前者的是人类都受撒旦的摆布,体现在后者的是人类都受统治权的支配;由于前者我们丧失了纯洁,由于后者我们丧失了主权;既然双方都使我们不能恢复先前的某种状态和特权,我们无疑地可以由此推断,原罪和世袭是相类的。多么丢脸的并列!多么不光彩的联系!然而最机敏的雄辩家也想不出比这更恰当的譬喻。 说到篡夺,那是谁也不会敢于替这种行为辩护的;威廉一世是个篡夺者,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明摆着的实际情况是,英国君主政体的起源将经不起仔细的考察。 但是,与人类有关的世袭制的荒谬,还远不如它所造成的祸害来得严重。如果这种制度能保证提供一群善良而贤明的人士,那倒还可以算是获得神权的特许,但事实上它只是为愚人、恶人和下流人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它就带有苦难的性质。那些自视为天生的统治者和视人为天生奴才的人,不久便横行霸道起来。由于他们是从其余的人类中挑选出来的,他们的心理早就为妄自尊大所毒害;他们在其中活动的世界,与一般的世界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他们简直没有机会了解一般世界的真正的利益,当他们继承政权的时候,往往对于整个疆土以内的事情茫无所知,不配加以处理。 伴随着世袭制的另一种祸害是,王位动辄为一个不拘年龄的未成年的人所占有;在那个时期,以国王作掩护而摄政的人,就有一切的机会和动机来叛弃人们对他的信任。当一个国王年老体衰,步入人类衰弱的末期的时候,也会发生与全国有关的同样的不幸。在这两种情况下,民众成为形形色色的恶棍手中的牺牲品,因为这些人可以顺利地玩弄由老年或幼年所造成的种种愚蠢行为。 赞成世袭制的人曾经提出的似乎最言之成理的辩解是,它保全国家,不致发生内战;假如这一点是正确的话,那倒很有分量;但实际上它却是曾对人类进行欺骗的最无耻的谎言。英国的全部历史也否认有这样的事实。从1066 年以来,有三十个国王和两个幼王统治了这个混乱的王国,在这段时期中,至少发生过八次内战和十九次叛乱(包括革命在内)。所以它不是对和平有贡献,而是不利于和平,并破坏了它所依赖的基础。 约克王室和兰卡斯特王室间争夺君权和继承权的斗争,使英国有好多年沦为流血的战场。亨利和爱德华打了十二次激烈的战役,遭遇战和围攻不计在内。亨利两次做了爱德华的阶下囚,爱德华也给亨利俘获过。当争吵只是起因于个人的问题时,战争的命运和全国人民的好恶很难捉摸,因此亨利被人从监狱送回王宫,而爱德华则被迫从王宫逃往外国;但是,因为好恶的突然转变难以持久,人们又把亨利逐下王位,召回爱德华来继任。议会总是倒向力量最强大的一边的。 这个斗争从亨利六世当政时开始,到了统一王室的亨利七世手里还没有完全停止。这一时期包括六十七年,即从1422年起至1489年止。 总之,君主政体和世袭制度不仅使某个王国而且使整个世界陷于血泊和瓦砾之中。这是《圣经》所反对的政权形式,所以免不了要发生流血。假如我们考察一下国王所做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在有些国家中他们可以说是没有干什么工作的;在混过了对自己没有乐趣、对国家没有好处的一生以后,他们退出了舞台,让后继的人去走同样虚度光阴的道路。在君主专制国家:民政和军事的全副重担置于国王一身;以色列人在要求立一个国王的时候曾经提出申请,希望“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但像在英国这样的国家中,国王既非士师,又非元帅,委实叫人很难了解他究竟干什么工作。 任何政体愈接近共和,需要国王做的工作就愈少。要给英国的政体想一个适当的名称,多少有些困难。威廉·梅雷迪思爵士称它为共和国;可是在它目前的状态,它是不配得到这种名称的,因为,国王由于有权任意安排一切官职而产生的贪污势力,实际上已经独占了政权,侵蚀了下议院(政体中的共和部分)的效能,以致英国的政体差不多像法国或西班牙的一样,纯粹是君主政体了。人们如果不了解名称的真实含义,决不会轻易表示赞同。英国人引以自豪的,不是英国政体的君主的部分,而是共和的部分,也就是从他们自己的团体中选出下议院议员的那种自由——并且我们很容易看出,当共和失效时,奴役便接踵而来。英国政体之所以有毛病,只是因为君权已经毒害了共和;国王已经垄断了下议院。 在英国,一个国王所能做的事情,往往不外乎是挑起战争和卖官鬻爵;直率地说,这是使国家陷于贫穷和制造纷争。一个人每年伸手拿八十万镑,而且还受人崇拜,真是一桩好买卖!对于社会,同时在上帝的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 ——托马斯·潘恩《常识》

我曾听闻,《常识》不出三个月,发行12万册。总销售量达50万册。当时200万北美居民中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读过或者听过别人谈这本小册子,当年在许多大陆军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本读得皱巴巴的《常识》。

那么莱克星敦民兵们,后来想必也曾听闻。

而今天竟有人,用这民兵的头像,胡说什么杀光俄国皇室,是诱导大家去犯罪!

滑天下之大稽!


大清洗部分美国则是一个绝佳的反例,林肯的总统生涯已经证明了:如果不把建国功臣——奴隶主阶级——打入十八层地狱,之后的美国将会发生什么。


最后还有一个被钉在耻辱柱上的部门

就是这位曾经参加过的部门。


更新:

这位换了新头像

哥斯拉。

终于不用再面对这个问题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去农村的爷爷家,院子里少不了一些堆砌的水泥板,阳光下,这些水泥板朝阳的一面很暖和。可是,我手贱,经常掀开这些水泥板,看看下面有什么,结果,经常吓一跳,有癞蛤蟆,有蜈蚣,有蚰蜒,有数不清的潮虫,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相互撕咬。

苏联,就像块屹立在人类历史道路上的雕像,宣扬的东西,光辉灿烂,光彩照人。

但是,我想扒一扒这块雕像根上的基石,看看底下有什么。

明白了说吧,苏联的极权统治源于列宁, 从推翻1917年俄国立宪会议选举的选举结果开始。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轻而易举的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事后,苏联的喉舌倾向于将这个过程史诗化,还拍了电影《冬宫风暴》,《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这些电影的剧照后来被当作史实,大肆宣扬。实际上呢?布尔什维克起义遭遇了少数或者没有抵抗,防守冬宫的只有500-1000 名志愿者士兵和1000名妇女营成员,最后还投降。

当时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官方给自己的设定是一个“工农临时政府”,宣称他们夺权,夺的只不过是临时政府的权,并没有永久性夺权,成立的是一个暂时掌管权力的过渡政府,正式政府必须待立宪会议选出。

列宁也在革命后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表示:

“苏维埃政权保证按时召开立宪会议”;

“成立工农临时政府,在立宪会议召开以前管理国家”;

还表示“如果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选举中失败,他们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1917年11月25日,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举行。选举的结果让列宁傻眼了:

4440万以上的选民投票后,社会革命党得票率有40%,占370个席位;而布尔什维克得票率只有24%,只占了175个。

按照伟大导师列宁的预先设想,本次立宪会议作为一个被各大政治派别都接受的会议,可以为自己政权找到一个法理依据,让立宪会议把权力交给苏维埃政府。

这种尴尬的选举结果,显然达不到他们的目的。

结果,这次立宪会议选举成为苏联解体前俄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对自由的普选。因为,列宁领导的苏维埃立即开始了一系列针对立宪会议的反制措施:

12月11日,列宁在《关于立宪会议的提纲》中,明确指出10月立宪会议候选代表名单“不能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意志”。解决办法有二:

一是改选立宪会议的代表,立宪会议无条件承认苏维埃政权;
二是若立宪会议不能承认苏维埃政权,这就意味着“苏维埃政权要采取最有力、最迅速、最坚决的革命手段来反对立宪民主党人和卡列金分子等反革命势力,而不管他们用什么口号和机构(即使是用立宪会议代表的资格)作掩护。凡是试图在这场斗争中束缚苏维埃手脚的行动都是帮助翻个的行为。

之后,列宁派遣赤卫队包围立宪会议所在地塔夫利达宫,宣称: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是反革命的口号,“任何企图束缚苏维埃权力的企图都是反革命阴谋。”

12 月 26 日,列宁推出《论立宪会议》的烂文章,称苏维埃才是更高的民主形式,立宪会议选出的代表并不真正代表民意,

“这次革命的利益高于立宪会议的正式权利”。
“任何直接或间接地从正式的法律的角度、在普通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框架内考虑立宪会议的问题,无视阶级斗争和内战,都是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背叛,都采取了资产阶级的立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直接无视政治游戏规则,直接否定法律。这种烂人和谬论,在任何文明国家,都只会被立即踢出局去。


1918年1月5日(儒略历)下午4点,立宪会议终于召开。

支持立宪会议的示威群众试图靠近会址,当即遭到士兵射击。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在《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中写道:

“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会上,观众席上坐满布党大兵,他们的任务便是在观众席里尽情高喊,尽情侮辱民意代表们(袁世凯表示,这种操作有点眼熟)。

议程中,布尔什维克代表首先提议,要求会议承认布尔什维克政府,这一动议被大会以多数票否决。大会以多数票选出社会革命党党魁切尔诺夫作为会议主席。

列宁眼看控制不住立宪会议了,就干脆撕毁承诺,宣布立宪会议是“人民的敌人”,解散立宪会议。自己举行苏维埃代表大会,自行批准将国权交付自己的手中。嗯,我自己加冕我自己。

最终,立宪会议于第二天凌晨5时即遭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强制解散,在俄罗斯历史上只存在了13个小时。

随后,

1917年,12月20日,契卡成立,一个“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斗争的机构”,旨在以恐怖手段消灭国内的“反革命势力”。

随即开始打压迫害“反革命势力”。

契卡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权力,可以绕过司法机关直接逮捕处决“政敌”。这些“政敌”未经审讯就被枪决,很多人仅仅是因为自己曾经是知识分子、产业家或神职人员(神父或者拉比)就被处决。从1917年到1922年,遭到契卡屠杀的民众人数据估计高达14万人之多。

来源:

难怪丘吉尔曾写道,1917年,德国人允许一名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从瑞士前往圣彼得堡,

“他们把所有武器中最恐怖的那种用在了俄罗斯。他们把列宁像鼠疫杆菌那样装在一辆密封卡车里运了回去。”

后续的历史相关:

支持十月革命的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的遭遇:

处死沙皇:

斯大林大清洗:


一脉相承的,勃列日涅夫时期:

不好意思,扒了苏联的花底裤。

以上。


user avatar   kgb19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连列宁、斯大林对于民主的思路,他们思路的差异,以及苏联的选举制度都不了解就在这里瞎扯了?尤其是那个@Coldstream,先入为主的给列宁套一个认立宪会议就开始了,有苏维埃、有苏维埃背后的工人阶级,布尔什维克需要立宪会议作甚?1905年革命的时候工人罢工就成立了意见(Совет)委员会,只不过把Совет音译成苏维埃就搞不清含义了是吧,工人阶级早就在自行履行管理和执行民主了,请问什么时候列宁所说的民主是非阶级性全民的、要按地区性质才决定?压根就不是,让一群戏精按照戏精的规则表演完然后一起收拾掉这就是解散立宪会议的实质。

在列宁看来,苏维埃及其民主是班组——车间——企业——行业——产业自上而下一专政的:

1.,资产阶级国家专政的组织形式是掩盖其统治阶级专政实质的(按地区选举的)议会民主制,而无产阶级国家专政的组织形式则是以工厂为单位选出的苏维埃政权(注意是以工厂为单位)。

在《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中(1919年3月4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有这样一段话:“旧式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和议会制被组织得尽量使劳动群众远离管理机构。相反地,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则组织得能使劳动群众同管理机构接近起来。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在苏维埃国家组织中把立法权和行政权合而为一,并用生产单位(如工厂)来代替地域性的选区。”

其它文章里面列宁也有过类似的说法,比如 “苏维埃掌权——这就是“工人阶级专政”的真正含义。”(《为战胜高尔察克告工农书》),又比如“苏维埃政权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形式。”(《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还有什么“在苏维埃政权下,基层选举单位和国家建设的基本单位不是按地域划分,而是按经济和生产单位(工厂)划分。”(列宁提出的,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纲)

2.如果说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是资本家的财富、私有制度,并借助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无产阶级民主依靠的则是产业工人在工厂劳作中客观形成的组织性,因此工厂作为苏维埃的选区有合理性——即作为无产阶级政权保持工人阶级专政的一种组织形式。

斯大林1936年的新宪法,放弃以工厂为单位,通过劳动集体进行的代表选举,转而采取按地区选举的做法,在形式上扩大了民主——起先的选民仅是劳动者,而一下子搞了全民普选,扩大了各种前剥削阶级成员(包括一些思想上的小资等等)的表决权,实质上却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民主。在前剥削阶级成员没有退出历史的条件下,在没有全面消除剥削(包括思想)的情况下,就搞了全民表决(不是说不能搞全民表决,而是说条件根本不具备,就强行上马了)。但就算这样也比当时世界上的其它国家超前和先进了很多。

1936年宪法及其选举制度可以算是向按地区选举(按正统点说法,按典型的资产阶级分区民主(形式上公平,而实际上却不那样))的妥协,把苏维埃制度变成了议会制,事实上它后来也确实造成了权力机关同劳动集体的割裂,脱离人民的代表无法被撤换,明明可以差额选举,却搞成等额选举等等问题。

斯大林对于国内形势存在误判,或是认为觉得无产阶级专政的力度已经足够,存在的或大部分潜在的威胁(包括党政军内部的各种人物)已经被消除,需要加强的是无产阶级民主,搞普选其实意图是调动总体上的积极性,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动员力。

但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苏联后期,实际上已经把苏维埃架空,无产阶级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主人无法指定或更换自己的代表(代理人),国家机器内部盛行官僚主义和名利主义,充斥着各种政客和机会主义野心人物,党-国体系内“孕育”出了众多的赫鲁晓夫们和戈尔巴乔夫们。无产阶级专政只限于口号。尽管仍被称作苏维埃,但权力机关的无产阶级性质仅是靠遗留下来的成分和习惯维持着(这些成分和习惯还勉强保持着权力机关同无产阶级的联系):比如通过劳动集体推举权力机关候选人,定期向劳动者汇报权力机关的工作,通过党的机关调整权力机关的社会成分,以及党自身长久积累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惯性。这些东西一旦完结,国家的政治气候就大变。

苏联在1936年宪法中就赋予了全体公民不分性别,年龄(当然要成年),肤色,每人一票的普选权,并且在现实中也落实了,那么这前前后后几十年中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如何?

英国:直到1948年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选,1948年以前英国施行的是复票制,所谓的复票制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多次投票——大学工作人员(教员)和大学生可学校所在地和居住地投两次票,有产者(自然包含资产阶级)可以在财产所在地和居住地多次投票。如果这名有产者还在大学中任职,或与大学有关联,那么他还可以投更多的票。

法国:1871年实施的普选制只是针对男性的,女性获得普选权是在1944年,女性的投票年龄限制从21岁降低至18岁,已经是1974年。

美国: 针对选举施行的,有明显种族限制(黑人,印第安人,甚至是华人)的人头税,识字检测并非是什么久远的事物,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还存在着。人头税就是指要获得投票权就必须提供纳税证明,没有纳税或不能提供纳税证明就没有投票权。人头税直到1964年美国宪法第24条修正案通过后,才在联邦层面上被废除,1966年,美国最高法院才裁定州的人头税违反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中的平等保护条款,这时它才被彻底废除(也就说说这个时候美国选举的财产限制才解除)。识字检测也是等到1965年的民权法案通过后才废除,这时大家才终于不用再去背诵法律文本,完了还被批不及格,不能投票。

1920年美国宪法第19条修正案通过后,美国的白人女性开始拥有选举权,但是人头税依然对妇女(特别是非白人)适用。美国女性获得普选权也是60-70年代的事情,主要受益于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1971年通过的宪法第26条修正案才将妇女的投票年龄限制从21岁降至18岁。


下面是史料:

在苏联,所有级别的苏维埃选举都是直接进行的(译者注,直选)。也就是说,对任意级别苏维埃代表的投票,包括对最高苏维埃代表的投票在内,都是由全体公民在各个选区内进行。

在苏联科学院通报《ВЕСТНИК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СССР-ГОД ИЗДАНИЯ СЕДЬМОV-4937 №9》中,找到了1937年7月9日在苏联中央选举委员会第7届大会第4次会议上通过的《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原则》(译者注,地位相当于选举法),其中第5条《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候选人的确认方式》(Глава VI ПОРЯДОК ВЫСТАВЛЕНИЯ КАНДИДАТОВ В ДЕПУТАТЫ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中有这样的两款规定:

第65款,已登记的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候选人的姓名,年龄,职业,政治面貌,及推荐他的社会团体组织的名称,根据州和地方联盟院选举委员会,州和地方民族院选举委员会的要求进行刊登(公开),期限最迟不得超过选前25天。

第70款,根据苏联宪法第125条,对于已按照相关要求在选举委员会完成了登记的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候选人,其推荐组织,及任何的苏联公民,均享有通过会议(集会),报刊或其它方式为该候选人进行自由宣传的权力。

由于是分选区选举,所以当时宣传候选人的工作实际上大多由选区所在地的报纸负责(尽管1939年3月10起苏联就开始了常态化的电视广播,估计报纸还是当时主要的媒体),在地方上进行,而地方报纸本身就是各组织合办或属于某个组织管辖。

介绍候选人本身就是苏联选前大规模宣传活动的一部分,这应该是选前必进行的——比如选前组织候选人同公众见面,事后在报刊头版上对见面活动的情况进行报道,并提供候选人的细节信息。例证如下: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金属》(Магнитогорский Металл)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的党委,工厂委员会,厂部合办的报纸,1946年1月29日(注,1946年2月10日举行的最高苏维埃选举),星期二,N13(940)的头版(整版都是围绕最高苏维埃选举的话题)——

左上:斯大林马格尼特卡的选民们!在带着忘我的劳动精神欢庆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选举日到来之时,请你们每一个人都去投票!头版正中标题——请投票支持共产党人和无党派人士战无不胜的联盟。重点是在左边,占了一般篇幅的报道——其标题是与选区候选人们的见面(Встреча с кандитатами на избирательном участке)

左下有篇对尼古拉.斯基班洛维奇.舍什京(Н.С.Шишкин)的介绍——抵御法西斯的战士,卫国战争中两度负伤的优秀狙击手,战后荣归故里,回到了2号平炉车间继续劳作,作为总工长接受车间党组的委托进行选区内的宣传工作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金属》1950年12月8日,N147(1685)

正中标题——请投票支持共产党人和无党派人士牢不可破的联盟!下面就是一篇报道车里雅宾斯克州苏维埃代表选举候选人尤利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哈尼阿金娜(Юлия.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Ханякина)的文章——人民的忠实女儿(Верная дочь народа),主要讲了12月4日她与选民见面的情况,以及其他人(熟人)对于她的评价。

版面下半部分,注意照片上方的另一则报道

经过放大,这也是一篇宣传地方苏维埃代表选举候选人的文章,标题为光荣的苏联爱国者(Славный советский патриот),文中写到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戈尔布诺夫(Михаил.Васильевич.Горбунов)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厂的建设者,年轻时(1931年)作为千万劳动大军中的一员自家乡远道而来。工程竣工后又留下转业成为电动起重机手,此后在将近20年的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事故和延误,被评为了生产模范

在尤里.茹可夫2003年出版的著作《另一个斯大林》(译者注,书的全名为《另一个斯大林。苏联政治改革1933-1937》,莫斯科,2003年由Вагриус出版社出版——“ИнойСталин.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реформы в СССР в 1933-1937 гг” (М.,Вагриус,2003.)中,展示了193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用的选票样本。


(选举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时的多选选票样本,出自《另一个斯大林》一书第262页)

尤里.茹可夫在注解中写到:“这就是它了,1937年印制的货真价实的证据——苏联苏维埃的选举在多选基础上进行——有多名候选人。当然了,这张选票仅仅是样本。在票样上只注明了选区(译者注,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选区,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民族院代表选举),候选人姓名,并没有选举的确切日期(译者注,票样上只写了1937年3月)。但最主要的是,上面明确地写着:请在选票上写下一位您支持的候选人的姓名,并将其余的姓名划去。(译者注,实际上是匿名投票)票样的左侧包含有三位候选人的姓名,并规定只能选取其中一个,右侧则是候选人的推荐组织——比如集体农庄庄员大会,企业中的劳动者大会等。”

《真理报》的照片也对以上说法做出了应证:

(1937年10月15日《真理报》的头版——印刷有选票的样本,正中刊登有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相关消息)

如同我们在上图中看到的那样,中央选举委员会举行会议并通过了三种样式的选票,但无论形式如何,每一种选票都要求投票者仅留下所支持的候选人的姓名,并将其余的姓名划去。

用于联盟院代表选举的第一种版本,标黄的部分意为:请在选票上写下一位您支持的候选人的姓名,并将其余的姓名划去。

第二种版本,用于民族院代表选举

第三种版本,用于民族院代表选举

1937年10月17日出版的《真理报》上,刊登有苏联中央选举委员会1937年10月16日的决议《有前科者与受侦讯者的姓名将列入选举人名单》。(译者注,见下图,指这些人有投票权)

标黄的部分内容为:有这样或那样前科的人,或是正在按照判决服刑的人,只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没有处于监禁,其姓名均会被列入选举人名单

1937年11月21日出版的《真理报》上写到:候选人可以是2名,3名,甚至更多

左侧标黄的部分:选举人必须出示证件——护照(身份证),集体农庄庄员证,工会证。右侧:只有按时前往相应选举委员会完成登记注册的和选票上列有的候选人才可接受相应选区的投票

左侧标黄的部分:选票左侧列出的候选人可为1名,也可为多名。右侧则列出候选人的推荐组织——企业,集体农庄,国营农场中的全体大会或劳动者组织。在选票上留下一位获支持的候选人的姓名,其余的划去。右侧:选举人只能通过符合规范的选票和信封进行投票。为了确保选举的保密性,须将选票放入信封中使用,直接将选票放入投票箱中的做法是不被允许的。

诸如必须将选票封入信封之类的做法——维护了1937年选举的保密原则,但选票左侧的记名(译者注,指选取候选人)过程却更为复杂。

报张上刊登有各种会议通过的决议,候选人就是在这些会议上被推举出来的。如下面两张图:一个选区内(译者注,沃洛涅日州沙塔洛夫卡区的谢米卢基选区)推举出了两位候选人(1937年10月27日的《真理报》):

标黄的部分: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大会推举沙塔洛夫卡农机站的优秀拖拉机手——达利娅.格里高利耶夫娜.茨冈科娃为联盟院代表的候选人。会议请求茨冈科娃同志同意成为沙塔洛夫卡农机站和谢米卢基选区的候选人。

标黄的部分:伏罗希洛夫集体农庄全体大会的决议——我们,集体农庄庄员,以极其热烈的心情,推举斯大林同志的亲密战友,苏联第一元帅,钢铁般的国防人民委员——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为谢米卢基选区的联盟院代表候选人。

当然了,伏罗希洛夫可不会四处分身接收举荐,成为多个选区的候选人(译者注,指伏罗希洛夫威望高,在不少选区获得支持得到推荐),很可能是他自己放弃了这一选区的候选人资格,于是《真理报》上刊登了拖拉机手达利娅.茨冈科娃登记注册成为谢米卢基选区候选人的消息。(译者注,见下图标黄的字体)

我们再以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为例,看看一(每)个选区内共有多少候选人登记注册。(译者注,见下面四张图)

1937年11月17日的《真理报》

通篇都是候选人姓名以及相应的选区,但我们只用关注标黄的部分,左侧:福特卡拉泽.伊斯玛伊尔.哈桑洛维奇——巴统选区。玛哈拉泽.菲利普.叶甫瑟耶维奇——萨姆特雷迪亚选区。巴克拉泽.瓦列里安.米纳耶维奇——库塔伊西选区。右侧:萨达噶什维利.纳塔.戛纳耶夫娜——哥里选区

左侧:萨特扎亚.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塔伊西选区

1937年11月18日的《真理报》

左侧:斯图鲁阿.格沃尔基.菲德洛维奇——巴统选区。左下+右侧——叶基阿塔什维利.瓦西里.雅科夫列维奇——哥里选区

1937年11月19日的《真理报》:

左侧:格沃尔泽.格里高利.尼古拉耶维奇——安布罗劳里选区。右侧:彼尔卡泽.妮娜.西蒙诺夫娜——哈苏里选区

这部分的最后一张图是1937年12月15日的《真理报》,应该是选举结束后公布出的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Грузинская ССР)各选区的代表名单:

可以看到几个先前已出现过的名字,斯图鲁阿.格沃尔基.菲德洛维奇已经当选为巴统选区的代表,萨特扎亚.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已经当选为库塔伊西选区的代表,格沃尔泽.格里高利.尼古拉耶维奇——安布罗劳里选区代表,彼尔卡泽.妮娜.西蒙诺夫娜——哈苏里选区代表,另外只得注意的是,苏呼米(Сухумский округ)选出了两名代表——城市选区代表是沙利亚.彼得.阿法纳瑟耶维奇,农业选区的代表是基果利亚.普拉冬.伊万诺维奇。第比利斯(Тбилисский округ)则是按照城区划分选出了5名代表。

193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请帖正面,12月12日是当年的选举日——这种邀请函的作用类似明信片,在苏联最高立法机关每届选举前进行大规模寄送,背面印有需填写的内容(收件人姓名,地址等

苏联人参加选举投票的照片:


user avatar   li-jun-56-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车田之意不在技!


他的目的可能不单用拳形容招式类型,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庐山本身的霸气。庐山升龙霸在圣斗士的所有必杀中,其实是很特别的。


一览圣斗士所有必杀技,名称里带有拳字的屈指可数。仅限原著的话就星矢和魔铃,暗黑天马,撒加,加隆和一辉的幻拳系。即便算上动画版的原创,也少得可怜。


闪电光速拳,钻石星尘拳之类的都是中文翻译的名字,原本可没有拳字表述。


这些必杀技中,庐山龙派那就更是稀有中的稀有。因为这是唯一用地名来命名,圣界独一无二的必杀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丽的庐山大瀑布,或许只有这个霸字,方能体现出它的宏伟。


在这五个人当中,紫龙的修行环境算得上是非常优越的了。不用忍受死亡皇后岛,仙女岛和东西伯利亚那种鬼天气,也不用像星矢那样成天遭一群欧洲人翻白眼儿。


但紫龙获得圣衣的条件并不轻松,理论上说是最难也不为过。让瀑布逆流是何概念,尤其是如此宏伟的大瀑布。这可是打破宇宙定律的行为,忍一忍就过了是明显行不通的。


而在紫龙打出决定性的一击时,也并没有什么燃烧小宇宙之类的描写。反倒是通过童虎在旁边讲述着李白的诗咋咋地,貌似是在提醒紫龙面对的是何等雄伟之物。


以上的种种迹象,都无疑是在大大的高捧庐山瀑布之壮景,而霸字就是为庐山而生。所以庐山升龙霸不仅是必杀,也是对庐山本身的一种赞美,用拳就显得格局小了。


再换个角度看吧,其实从发音上也能知道霸与拳有着明显的优劣。日语发霸的音时,嘴大张成「阿」型。反之发拳的音时,最后嘴得闭上发出「嗯」的音。


要知道这搭配的是升龙这个词。可以对比下街霸中升龙拳的呐喊,升龙是上升音调,而最后的拳发音要闭嘴,音调有个下降趋势。


升龙霸就不一样了,霸的「阿」音可迎合勾拳轨迹持续上升,发声与姿势同步,哪一种更有气势,更有劲儿,就不言而喻了吧。所以升龙霸始终比流星拳吼得给有力。


任何武打片中都会听到,哈,哈,哈,不会有人在过招时发出嗯,嗯,嗯的音。


突然还想到个类似的,机战 OG 系的修罗众的福尔康(爱称)的最终必杀。


他的一般招数命名九成以上都是拳。但神化后的最终必杀,最后是上升多段乱击,并且打斗极为华丽。此时的招式名没有定义为拳,而用的是破,真覇…猛撃烈…破……


破的日语发音口型与霸一样是「阿」,并且前面的烈字有一个促音,呐喊时会给人一种蓄力攻击的感觉,听着就霸气。


为必杀取名其实挺考验品味的,要的不单是华丽。不但要朗朗上口,呐喊时最好能配合动作达到统一,才能效果最大化。


话说回来,车田如果不是为了想要彰显庐山的霸气,那升龙霸完全不用如此命名,这与其他招式不统一。平白无故就这招用地名,难道不觉得很特殊么。


触龙之逆鳞,受龙之天罚,诸如逆鳞升龙霸之类的名称,个人觉得也并不是不可行。非要用地名,只能是有其他目的。


至于是否如此,就只有车田自己才知道了。


一个小窍门:

用中文吼必杀千万别用普通话,得用那些不需翘舌,不分前后鼻音的方言最佳。比如川渝方言就是不错的选择,不信可以试试。


至于为什么,请参照以下回答:




  

相关话题

  为什么俄国没有在苏俄内战中解体? 
  你最愿意和世界上的谁吃饭?会和他聊些什么? 
  如何评价普京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若干言论? 
  有哪些让人震惊的骚操作? 
  如果让你代替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总书记执掌苏联,你会怎么做? 
  如何理解这则苏联政治笑话? 
  苏联和俄罗斯有什么区别?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占领是解放还是侵略? 
  如何看待普京祝戈尔巴乔夫91岁生日快乐? 
  游戏里的 BOSS 每天都在干嘛?不寂寞吗? 

前一个讨论
诸葛亮和曹操谁是三国第一人?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扣押英国油轮?伊朗会有什么后果?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