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知乎目前最大的弊病是什么? 第2页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产品逻辑本身就是自我矛盾的。


矛盾一:高质量内容和永续输出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的,一个人的水平是不可能无限量爆炸的,要保持高频率持续输出,可能性几乎是零。

而标榜着干货回答,高质量内容创作社区的知乎,

显然就有了一个天然的弱点:它鼓励输出的产品是任何人都不能持续生产的东西。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户群不可持续。

一个输出型用户输出完了,他很容易就走人了,因为知乎只鼓励“高质量输出”。


矛盾二:大V权益和普通用户权益之间的矛盾。

大V的权益是很显然的一个问题。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输出了合适的内容的人可以吸到很多粉。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让他们形成一个圈子文化,

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流量分给新的质量输出者。

如果不让他们形成一个圈子文化,

那么新人输出者其实是没有持续输出的动力的。

理由很简单,如果你跳槽的时候发现一个企业把所有35岁的人都开除了,

那么你会不想着去哪里找个下家吗?不会的。

这家企业在你眼里就会成为一个跳板。

但是如果不开除35岁的人,去哪里给年轻人腾位子呢?

这是个玄学。

知乎同理。


矛盾三:输出门槛和输出回馈之间的矛盾。

普通人在知乎输出无论多少高质量的回答,大多数时候回馈是很低的。

没多少赞,没多少关注。

稿费就不谈了,是零。

广告费也是惨不忍睹,全中国最低的大概就是知乎了。

所以,输出的动力在哪里?输出的成就感在哪里?


矛盾四:有限流量和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说到最后又变成了分蛋糕的问题了。

知乎的旗帜是这样打的:用高质量内容引流,然后把流量分发给高质量创作者。

但是市场是不可逆的,计划的大手永远跟不上变化。

伟大如某些伟人的计划最终都会变成一坨屎,

黄继新等人何德何能想制定一个完美的分蛋糕方案?

他们制定的方案渐渐开始面对:

高质量内容无法创造足够的流量,流量不够分给高质量创作者的问题。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恶性结果,他们的做法是引入足够的低质量流量。

即开始动傻逼共识的脑筋。

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

你引入了低质量流量,却希望他们成为高质量输出者,继续打高质量的旗号,mmmm……




其实还有很多矛盾,不一一说了。

没有动力。

归纳一下,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只有傻逼的共识才是可持续的赚钱战略,

但是知乎打的是精英共识的旗号。


user avatar   mr1900-19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说的真话不让说。





想骂的骗子不让骂。



想答的问题不给看。




想写的硬货不给推。





对我来说最不能接受的其实还是真话不让说。如果是政治敏感系列的玩意,不让说就不让说吧毕竟所有平台都不敢说。但商业诈骗这类的玩意都不让说,这就很让人无语……我现在也比较佛,而且最近特别忙,反正能帮一个是一个,至于你最后咋选听天由命就好了,毕竟我自己知道咋办……

至于限流这事儿讨论过太多了,懒得继续说了。我现在核心思路就是只要题主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人能看到,能解决他的问题,我就ok。别人看不看得到纯看运气。其实很多人写东西比较在意他人的共鸣,我之前也很喜欢一个问题跟人家讨论很久。不过现在基本上知乎钢琴圈的绝大部分人现在都在我群里,所以日常我们扯皮聊天也就不咋通过知乎了……除了那个推拉落体大臂肌肉群的家伙成天还在闹腾(我们也没啥好办法),大部分人其实你们会发现也都不怎么活跃了。几千几万粉丝能跟你互动回应的人还不如两三百人的微信群,这平台本身存在的意义也就打折扣了。所以现在答题还是那句话,能帮到提问的人就万事大吉,不麻烦的话能帮我还是会帮一把。

以前这个平台能把三观相同,志向相合,圈子相近的人通过讨论问题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但现在这个距离被太多闲杂烂货拉开了,人与人如果缺少了有灵性的沟通,剩下的就只剩下吵架撕逼广告泛滥了。

目前我觉得知乎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让那些能把话说明白,能把事儿讲明白的人有机会讲话,要么憋着要么一个人干嚎。同时也无法让想听正经话,想研究正经事儿的人找到该听该看的玩意,要么广告撕逼各种泛滥,要么奇葩推送铺天盖地。


user avatar   nantaizhiyanz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就相当于是洪秀全,而大v们呢,就相当于是杨秀清。刚开始的时候,洪杨合作,拉起了一大批队伍,事业搞得红红火火。后来呢,洪秀全看杨秀清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群众欢迎,有尾大不掉之势,不再受控制。洪大感受到威胁,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通过改变推荐机制,把大v们废掉了。这个就相当于是天京事变。具体请看我的文章,知乎把大v们变成了太监。现在知乎已经去大v化了,大v在知乎,没有什么发言权,也没有什么地位,只有乖乖码字儿的份儿。 现在知乎挡在读者和大v之间,变成了一堵墙,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就限制住了,大v们的影响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洪杨内讧以后,这个太平天国的事业是一阵不如一阵儿,一天不如一天了,最后被别人灭掉。所以知乎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知乎嫉妒大V们的个人影响力,于是限制大v们的影响力。而大V影响力受到控制以后呢,他写作没有回报,没人能看到,等于是光干活不拿钱,那么他就没有兴趣进行深度创作,于是知乎的水平也就越来越低,类似于百度知道一类的网站了。这就说明什么呢? 生意呀,很难跟别人合伙,而嫉妒心强,没有容人之量,吃独食呢,又必然失败。所以说啊 真正分享知识的网站,不是知乎创始人这种的凡夫俗子能搞的东西。


user avatar   lydia668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只有在吐槽知乎的问题下才能一次性见到这么多我喜欢和熟悉的人在写我认同的答案。


这足以体现知乎最大的弊病。


user avatar   han-d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如今知乎推送给我的那些问题和我5年前刚来知乎的时候看到的问题,已经完全不是一种风格的问题了。


个人感觉那时候我是来知乎答题的,现在更像是在知乎蹭热点的。


至于这是不是弊病那就见仁见智了,时代发展如此,我们也都只是其中的过客而已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方面造就了顽疾。


1、

知乎变现手段是营销广告植入,必定要能掌控阅读流量口,出现推荐、热榜等展示机制。

造成不答上榜问题,就没有自然流量的情况。

知乎频繁在做AB测试,有些做的非常棒,还有些是非常莫名其妙的,譬如取消掉按赞数排序答案、引入新闻算法降低老答案沉浮到timeline上的概率。

曾修改专栏推荐机制,关注者如果没有关注细分话题就看不到作者文章。

试问,还有什么创作意义?

迫使女神进化论、魔宙、杜绍斐等诸多优质深度玩家离开知乎,去玩粘性更高的微信公众号,将知乎看成一个只需周常维护的阵地。

有的日更专栏已停更一年多之久,忌讳极深。

毕竟知乎的规则太百变了,让一般人琢磨不透。


2、

因为流传过一句slogan:

知乎,向世界分享你现编的故事。

于是知乎打击了诸多文学领域,去抬科普性作者,这杀鸡儆猴的手腕,全维度颠覆了早期几大阅读、创作氛围:专业+有趣+脑洞+三俗+段子。

脑洞和段子,有较高级的创作壁垒,艳情经历其实也算比较稀缺的物料,这三类曾被知乎抽离过几个月。后来,又频繁邀请人回答。

可是,积极性已经死透了鸭。

就像作曲家 @圭多达莱佐 说的,这一年半来,知乎降低了四五倍娱乐性,没有了阅读缓冲带,长时间看专业文章和营销文是很容易疲惫的。

这本是果壳没有成长起来的原因,知乎却想学它。


由于氛围突变,大量脑洞作者离开知乎,另谋生存。像我一样的头狼,全部丧失继续组织的兴趣,造成知乎趣味属性的极度稀缺。

我们创造了类似内涵段子的欢快氛围,这种能击穿其他板块,激发其他类型作者也创作有趣内容的属性,被知乎自己断送了。

无组织的单兵作战,是形成不了规模的。而我这类退役头狼,其实已经丧失了调度能力,麾下作者都在别处平台有了10k-100k+的月收入。

还凭什么在知乎写作呢?


知乎竟没意识到它已经是成熟的影视孵化、宣发市场,本可以消化大部分链条。

知乎上上次融资时,讲的PPT大故事是知识变现、流量售卖。从没想过培育趣味性内容,以增加粘性,可能还跟他们设想是相悖的。

周源、张亮,似乎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趣味写作中坚力量已经集体溃逃,再教育成本明显变高,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

至少我自己在当前氛围中,写不出来脑洞了。


科学性方面,唯独见到 @丁香医生 这种外来霸主持续输出趣味性内容。

没有头狼组织,没有平台扶持,纯粹靠写手们野蛮生长。

可以挖掘的运营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由于脑洞、段子、艳俗、科学四大板块的创作壁垒都很高,全都遭遇过兴趣滑铁卢,在用户增涨过速的情况下,呈现出了精品内容极度稀缺的全貌。

以至于,全平台内容被三俗、新闻、娱乐圈板块霸占。

用户大规模半退乎。


知乎给部分作者提供了创作者中心,每个月有自荐的机会,官方寄厚望以此能够成为转机,我觉得想多了...

创作激情是由能突破天花板带来的,当理想不再值钱,爽感全无时,就会被背弃。


3、

知乎并不尊重本土头狼,积极拉拢别的平台领域大咖空降知乎,激发一时流量。只有少数留下了,还是被早期平台文化吸引住的 @跳舞 之流。

缺少头狼这种板块关键人的生态系统,是绝对不够健康的,这是微博、抖音一直在建设的东西,知乎没有,甚至排斥合作和接触。

以为能像微信公众号一样,自我发育成型,可微信公号是很稳定、规则清晰的平台,与算法无关。

板块关键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自身拥有一定实力,凝聚力会很强。在付出了挖掘、培育、组织、激发等很多精力后,团体是很有战斗力的。

长期而质量稳定,产生类似奇葩说的价值。

跟知乎官方编辑被动筛选不同,头狼是更积极主动的规划师。是他们不说无人知晓的幕后推手,极易被低估价值。

并不是文学板块才能这么独特运作,这个机制,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今,已没有新的头狼崛起去运作,去补充趣味属性,平台粘性只能骤降。

知乎数次改动,让作者们在知乎丧失了文学梦想。


我个人其实并不在意,还蛮喜欢写互联网、社会学、经济学之类的感悟小东西。连我在内的数个头狼转型,对其他文学创作者来讲,却是一种伤害。

对此,很有歉疚感。



各种优质答主的消沉与离开,就像是破窗效应,让观众也跟着发了霉,懒得点赞,懒得去写,都赖在了想法里看段子。

使得原来纯粹版本的知乎,仿佛才是最优的算法。


user avatar   ding-li-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限流。


1,我关注了260人,大部分都不玩儿或者不活跃了,剩下的隔三差五就有人抱怨限流。

2,有人说这是好事,限制了大v,新人才有机会。

3,但我留意到并没有什么出头的新人。以前有人总结过,知乎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每一代都有其代表人物,而现在有快速崛起的用户吗?

4,这本质上是一个「吃大锅饭」的思路,不会有任何人出头,而是会扼杀掉所有人的热情。

5,大v有引流的能力,就会去回答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的新问题,新人跟在后面也可以分到一些流量。

6,大v没有引流的能力,就会去蹭热门,我连看了几个话题,那些新提的问题几乎无人问津,所有人都挤在热门问题下。

7,所谓的「生态」,就是要有树,要有花,要有草,还得有鸟;所谓的繁荣,叫百花齐放。

8,知乎越来越水的意思是:我看不到我想看的,而我不想看的满屏都是。

9,一个问题能上热门,必定已经有了很多答案,一个新人这时想脱颖而出,难!

10,所以,知乎现在在讲这样一个故事:想成为大v很难,成了大v没用。这就像一个人千辛万苦找到了宝藏,结果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一个典型的反乌托邦的故事,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故事,但不愿待在这样的故事里。

11,以上言论皆可用一句话反驳:「知乎不缺会写字的人。」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内容、运营,花费了太多精力

吃力不讨好。忙着给用户灌输“正确”的观念,用各种人工干预的手段筛选内容传播,所谓“限流”,阻碍了信息流动,破坏了时间线,牺牲了作者的创作热情。逼格玩的太过,突然发现在装逼下去马上要出局,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只要赚钱,什么广告都往上加。

真正该把产品做好的事情,没有去做

时间线被弱化,话题功能依然是废物,平台没有多少实质性改进,反而把从Quora借鉴来的好架构越改越残。

总结

“限流”,极端的算法过滤,把知乎向一滩死水方向发展,信息不再流动,信息也不会再产生。除了垃圾内容,没有几个人愿意在知乎上输出优质内容。好好一个平台被搞残。不知道把信息流动限制住,对知乎有什么好处。

几乎每个能输出内容的作者,很久就开始贴自己的公号,公号那么垃圾一个封闭式平台,知乎作者为啥还贴呢?因为公号至少你的消息能传播到粉丝哪里。知乎你写个文章,十有八九被知乎算法都给过滤掉了,粉丝基本看不到。

很多几百k粉丝的大v写的东西0赞或者寥寥几个赞。我认为知乎根本就没有把这些内容推送到粉丝的时间线,知乎的解释“没有限流”,是扩散-传遍算法,其实就是跟快手、抖音差不多,先扩散给几个粉丝,然后如果没人点赞或点赞太少,就判断内容太差,停止扩散。不过朋友,人家抖音是全网扩散的,你这个时间线是人家粉丝定制的,要求接收的,你还过滤一遍是啥意思嘛?替粉丝做决策?那还有什么信息能传播的?那这个平台连定制信息都接收不到了,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了,这个平台还有意义吗?

完全的迷失了。


user avatar   lonelye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设身处地,说说知乎不好的与好的有哪些。

一,待遇不公平。
维基百科型科普用户给加V加认证,粉丝数赞数是他们几倍几十倍的有鲜明观点与思想体系,有人格IP,粉丝粘度更高的用户,不加V,不给优秀答主的认证,中秋春节没有礼物,答案也不被收录。

二,创作者的商业天花板很低。
我这个体量(创作者中心显示:每篇回答平均阅读量超过20万),经常有人3,4000块找我写回答发布,太CHEAP,不写,对不起。

三,想法和回答的体系还是不是很通,想法发的很频繁但增粉效果也一般,对于自媒体创作者来说降低积极性。

四,对人格型创作者缺乏尊重与保护。
观点与人格型大V经常被攻击,挫伤创作积极性,知乎小管家不处理,反而看热闹。
最近一篇点名骂我“极度缺乏家教”的匿名回答,给 @知乎小管家 反馈,竟然说没有违反社区规定,给@知乎管理员 反馈,说严重符合规范给我删除了。
同一个回答投诉,两个管理员竟然如此相左的意见,请问 @知乎小管家 要骂我们骂到家人死的地步的言论才算违反规定才会处理吗。

五,内容微博化。
热榜和推荐里影视娱乐类,游戏类的贴子占比过高。

六,待续


知乎做的好的:

一,用户数据干净透明,不像其它内容平台的数据那么水,全是刷粉的

二,开放大气,对自媒体引流态度正面

三,还没想出来,待续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掌握知乎用户的需求和实现方式。

如果说知乎2亿年轻人的用户规模是真实的,那么就有一个很尴尬的情景出现:真正能输出高质量回答的人,就那么多,输出的产能就那么多。

但是这个量远超出了个体的检索和阅读量。

而知乎的用户画像模型仍然很老土,匹配出来的东西很难让人高潮。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下述的矛盾点:

1,知乎想打造一个点对点的网络,看客与写客的点对点。

2,用户不care点对点,care的是我漏了哪些我感兴趣的内容没有。

这两点是根本上的区别,一个网络经营模式,一个是内容经营模式。在打开推荐关注人名单的时候,我看了他们的特征:被关注人多,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输出量,但是很多人已经不是活跃用户,连动态都是N久之前的某一个动作。这能算活跃用户吗?

我需要的不是知乎明星,而是活跃度,加大我感兴趣的内容的检出率。

目前为了达到这类效果,我需要猎犬,是的,就是把活跃度很高的一些用户点关注,成为我的猎犬,在动态中给我陈列出来我漏掉的感兴趣的内容。

这类猎犬,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代理商,他们去寻品,选品,列品,我呢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

这个又跟贴吧不一样,我不想要那种粉丝群,因为灌水太多,内容检出率也很低。

所以知乎的用户画像不能仅仅使用一个模型,对于猎犬模型的加入,要趁早。

比如该问题下的张小北先生,就是我的知乎猎犬之一,因为他的体力好。ᶘ ͡°ᴥ͡°ᶅ




        

相关话题

  美女如果没有标准,那还叫美女吗?标准如果不统一,那还叫标准吗? 
  2017年各家互联网公司的中秋礼品或月饼都是什么样的? 
  如何看待百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百度的市值会如何发展? 
  媒体发文称「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警惕网络游戏危害,及早合理规范。此文释放了什么信号? 
  互联网对小人物有哪些影响? 
  为什么有很多回答者获得的赞同是在「一觉睡醒」后才发现的? 
  2022 年最适合写业务代码的编程语言是哪个? 
  如何看待货拉拉对跳车事件致歉,称将上线强制全程录音功能? 
  如何看待国家新闻出版署《严格实行网络文学创作者实名注册制度》这条新闻? 
  从2012年到2019年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秃顶的人这么多很少有做植发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家都说孕妇不能吃凉的?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