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知乎目前最大的弊病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pfdlw 网友的相关建议: 
      

缺乏“特别关注”机制。

被特别关注的作者,他们的文章可以优先显示在用户首页。

“特别关注”可以让每个用户都更快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全面提升每位用户的愉悦值,何乐而不为呢?

@知一声 ,这个功能点的实现特别简单,一周之内可以完成,能不能考虑实现一下,我真得很需要。


比如我喜欢 @马前卒 的《睡前消息》,这是一个每天固定更新的专栏,内容是国内外时事,比新闻联播还有意思。

虽然我很喜欢看,但我翻一个小时的关注栏,也找不到最新一期的《睡前消息》,只有督工在说说里手动推广,我才能看见。


知乎的限流可以给新用户更多空间,但是限流也应该有底线啊,不能断流吧。

“特别关注”就是限流的底线。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商业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社区品味的严重撕裂感,让长期内容输出者猝不及防,看着自己的答案和在一堆广告中和软文并列在一起,便再也没有了输出的成就感,其中道理很简单:如果知乎是一家杂货店,当店主把金子和铁渣摆在同一货架上时,实际上就已默认了这种摆放背后物品价值的同一性。

于是金子自然开始考虑自己有没有没必要那么拼命地发光。

2. 知乎不仅在货架上制造了金子和铁渣的价值的同一性,更在店门口显眼位置摆放了名为热榜的官方强力宣传货架,金子被挤到了不知道多少排的货架后面,眼睁睁看着客人们在主推货架前流连忘返。

于是金子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合适被摆在这家杂货店里。


3.视频推出实际上严重局限了答案的创作,更加激励了非思考性创作素材在知乎的堆砌。这里的道理也很单纯:一般回答模式是题主提出问题——答主看到问题——答主思考并写下答案。而加入视频后,这个逻辑实际上就被扭曲了:答主看到有趣视频——答主想办法把视频贴到某个不那么恰当但可以凑合的问题里。这里已经没有针对题目自身进行的具体而针对性的思考了。而这种情况下,点赞背后的逻辑也被扭曲了——之前点赞是因为回答了问题,现在点赞是因为视频本身有趣。于是越来越多高赞答案和问题彻底脱离,而抓眼球而不思考的素材也越来越得到追捧,这种问题——思考——答案下构筑的知乎特有的思辨性荡然无存。

再者,一个好的视频创作背后需要大量制作成本,而对于知乎答主而言,他们大部分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设备和技巧,于是我们看到,在知乎杂货店门口主推的另一个名为视频的货架上,几乎全部商品都是精致得不像话的,一看就是出自专业团队。如此一来,我真的很怀疑有多少热门视频是普通知友基于自己的初心制作出来的——亦或者说,倘若这样的视频制作出来为什么不投抖音投知乎?后者还要麻烦地去找一个问题,前者却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创作平台。

知乎成功的一个重要核心在于文字带来的真诚,真诚背后的深度,深度伴随的粘度。比娱乐八卦它干不过微博,比视频创作它干不过抖音快手,我理解它至少应该对文字保持一种基础的尊重。而知乎的文字丧失了真诚的那一刻起,连带着它也会快速丧失深度和粘度,热榜和视频制造出的虚假繁荣会让知乎以为自己走对了方向,但对社区来说,体量本身从来不是一种正确,君不见当年的贴吧天涯是如何沦陷的吗?

知乎现在缺乏的是一个足够让它深刻反省的对手,它的垄断地位已经构成了它骄傲的原罪。而这种虚假繁荣一旦退潮,它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最基础的游泳裤已被它拼命追赶的潮水腐蚀得千疮百孔了。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码了长长的数百字,最后全部删了。没有输出的欲望,这大概就是知乎现在对我来说最大的弊病吧。

赞数带来的成就感,已经很难驱动我再认真的码字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和我一样,更想看到的是评论区的肯定,然而现实却相反。当然,这是所有泛社交(区)类网站都会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类似网站核心用户流失、网站死亡的原因。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聚集了中国互联网上口味最刁,商业价值最低的一群人。不如说知乎能几年做到这个规模,而且还在扩张已经不错了。看看隔壁豆瓣,多少年了,一直是那个不温不火的样子。

知乎的典型用户画像大概是一二线城市18-30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男性居多。

这帮人商业价值不如b站小学生,腾讯游戏小学生,微博追星粉,抖音青年。就是被知乎鄙视的快手老铁,平均用户价值也比知乎高得多。

给想创业的人一个建议,目标客户和知乎反着来就行了,越是被知乎鄙视的人,越是好客户。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原本是一个蓝海玩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本就出身于蓝海。


而如果要做大,大体的逻辑有:

1,深耕蓝海输出者存量价值

2,扩大蓝海输出者数量

3,主动从蓝海游回红海去同质化拼血


很多人喜欢拿所谓“知乎早期”说事儿,大谈特谈情怀云云。如果“早期”是指11-13年左右的知乎的话,少数的“优质”种子用户,对启动一个产品来说,确实至关重要。但知乎真正走入“主流”(注意,此处的“主流”和之后的“大众”,概念截然不同),关键期却是在14-16/17年左右。而这一关键期,完成的确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逻辑2,即“扩大蓝海输出者”的数量。知乎开始出现所谓“大V”的概念 -- 不论你是否喜欢这个概念 -- 确实也出现于此时期。


再接下来,企业要继续做大,从“主流”扩延至“大众”,这一步确实也确实是必然的。但做大的逻辑没有变,依然是前面提到的那3个。

而有关在这三个逻辑间的取舍,相互关系是这样的:


如果蓝海潜力输出者数量还有增量可能 -- 2优先于1

如果蓝海潜力输出者数量大体已经稳定 -- 1优先于2

如果无能力在蓝海中挖掘经济价值 -- 3优先于1和2

如果更有能力在红海的竞争中胜出 -- 3优先于1和2


然后,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基于具体个体有主动认知过程的认知偏差,还是基于群体无认知的结果偏差,总之,我或多或少认为,知乎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断,确实偏差很大。即,可能知乎依然认为,蓝海潜力输出者的数量,还有增量可能。

可惜并非如此。此处若展开说,逻辑太长且不完备,仅给出最终论断:

大家都以为“中国很大”、“人才很多”,但全中国符合所谓“蓝海输出者”的人群,即那些在专业素质、思辨能力、个人趣味和魅力、文字表达能力、不影响价值观多样化的认知水平高度、进行持续高质量输出的精力和意愿.....中具备起码几项的输出者,数量真的很有限。全中国有小几百?大几百?一两千?可能真的就到头了。而符合此质量标准的输出者群体主体,知乎在发展中早期,就已经挖掘得很不错了。

此论断,在线下,与个人经历也很相符 -- 哪怕是“甄选”过后的小群体,其中称得上能提供“微博式趣味”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能提供奶头乐的人,比例也不低;甚至是能给人提供点状趣味性的人,也大有人在。但真心让人觉得此人是个相对很稳定的,“聪慧之大脑”、“趣味之灵魂”、“丰富之见识”、“卓越之学识”的人,百中无一。如果再将个人“甄选”的机制去除掉,将分母扩大至“大众”,符合这类特性的人,“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出现概率,一点儿都不夸张。

而知乎这一两年在做的事情之一,却是努力限制之前平台已经很成功挖掘出来的“蓝海输出者”,以试图给更多的潜在“蓝海输出者”以机会 -- 没有什么“潜在”了,其实就是“不存在”。


最终效果,不少人也都提到了,新被扶植起来的输出者,确实有输出,也有流量,但特性早已经偏离了“蓝海”的风格了,而更像是典型的“红海输出者”。而“红海输出者”的数量,确实是相对无限的,是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是可以没有任何门槛和壁垒的,是可以来自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 -- 姑且可以称其为“奶头乐”风格。

由此,知乎的总体风格,确实也变得越来越象是个“红海玩家”。

此过程和结果本身,并不涉及绝对的优劣对错。可问题在于,知乎真的有信心有能力,去放弃差异化,认可同质化,然后在已经很饱和,充满了资本大鳄,且已经存在相对胜出者的红海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而非要去揣测知乎的意图,即到底是在逻辑2的前提判断上发生了认知偏差,还是本就是下决心,或者说是被迫,主动全方位转型成逻辑3,我很难做出判断,主观更倾向是后者。

如果真是如此,即知乎“竟然”要从一个出身蓝海的典型蓝海玩家,主动游回竞争激烈且存在寡头的红海去拼血,我能想到的解释,除了1,资本着急变现,团队必须要给出回应;2,团队无所谓是否能做很大,觉得做差不多了就退出也挺好,之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了。


最后还想提的一点是,个人或多或少还是感觉,相比那些商业上更成功的平台企业来说,知乎的几位创始人,个人存在感还是太高了点儿,却少了些“成功企业家”理应有的中立、中性、客观、低调,甚至是并非贬义的圆滑和所谓“密不透风”。

纯主观揣测,知乎团队纯依据类似“文人相轻”、“气味相投”的个人情怀式喜好,而不纯粹是一家现代化企业/企业家本该有的,基于数据和论证的分析,去做出针对性扶植或打压具体输出者的决策,很可能是个现实存在的操作。

这种操作,如果真的有,其结果,有些我喜闻乐见,有些我表示中性,有些则多少会嘀咕。但这并无所谓,因为关键点在于,这种操作本身,就是根本上错误的。

而相比此错误显得更魔幻的点是,今天的知乎,哪儿哪儿都看着像是要去红海去拼血的样子。可团队一些人的风格,却依然是这么个玩儿亚文化小众团体的样子。


最后总结来说,我坚信对知乎来说,最正确也最有可能实现大成功的逻辑,是基于16-17年左右的蓝海输出者积累,去坚持走逻辑1的道路,即深耕蓝海输出者存量价值。若对此逻辑依然不太理解,看看今天的“得到APP”就好 -- 不论你主观是否喜欢,纯在商业上,得到确实将此逻辑发挥到了极致。

无奈,或者,知乎基于“还存在大量潜在蓝海输出者”这一错误判断,选择了其实它已经在发展中期成功执行完毕了的逻辑2;或者,知乎竟然认为自己游回红海去无差异拼血能胜出。不论到底是如何,执行效率又如何,大方向上选择错误,不但会没了情怀,经济上的发展上限基本也就锁死了。


user avatar   MiHS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常識性問題也要來知乎上問

2,搜索引擎就能查到的東西也要來知乎上問

3,關於個人隱私的東西也要來知乎上問

4,無論多小的事和讀者文摘體的事也要來知乎上問

5,以上構成了我的時間線所能看到的東西的主體,儘管我一再屏蔽這類問題

6,當這類問題成了流量大戶,真正有實用價值的知識便不再得到更多人關注和學習,專業人士答題的慾望越來越低甚至退出,就更難說社區還有多少優質內容了


不學無術是什麼體驗?看知乎~~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现在写个回答,要先在想法里发个链接,再自己在收藏夹里反复收藏十几二十次,最后跪求QQ群各位大v来点赞。经过这一番努力之下,运气好一天能有个30个赞?”

——我相信是知乎历史圈很多人的心声。为了这个回答被看到,我又要去发想法了...

即便不设优秀回答者,能不能给文史类作者更多的宽容呢?


user avatar   zhang-xiao-b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知乎用户超过2亿后,它现在的产品定位是模糊的。

(这样一个规模的平台,它在流量分发和内容分发逻辑的背后,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商业价值观做为支撑。感觉现在知乎正处在这个摸索寻找阶段。)


知乎之前的定位是一个问答平台,有人提问然后邀请网友回答。当知乎用户在百万级别时,因为前期用户的影响,因为网络社区的明确自我定位,这种你问我答的模式是有效的。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存在某种交流默契和网络礼仪,很少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但这种交流模式的前提,是用户都有足够的网络社区使用经验,并善于快速学习。

此时的知乎在内容上并不是最好的时期,但在氛围上是最好的。


当用户发展到数千万级别后,知乎这种问答模式就遇到了挑战。俱乐部的小房间里大家可以你问我答并以此作为网络社交活动,平台变成公园后就没办法轻声细语和颜悦色了。随后就出现了各种信息节点,即所谓的大V——我个人非常厌恶这个从微博过来的说法,但知乎并没有能靠自身的内容生产能力创造出一个足以替代它的流行词汇,说明用户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但对于知乎来说,问答模式是安身立命之本,肯定不能轻易改变。于是知乎开始在规范社区交流模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教育网民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庞大……也不该是知乎去做的事情。


然后就是上亿的用户涌入。这个时候,如果问答模式本身没有变化,我们遇到的就是中国互联网本身了。不用抱怨知乎用户如何如何了,只要我们还连接着网络,那些人你到哪里都能遇到,他们甚至就在你我的身边。


现在知乎的弊病就是它的问答模式遇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然后忽然之间,所有人发现了所有人。大家身处一个喧闹的广场里,耳边群蜂飞舞,身后锣鼓喧天,远处旌旗招展。热闹归热闹了,但有效的交流基本不存在了,此时谁有马戏团谁就能拉到观众。

在这个充满了马戏团的内容广场里,还缺乏有效的专业编辑。问题本身如果缺乏专业编辑,其他用户就无法针对感兴趣的关键词进行有效搜索。大部分未经训练的用户只能做模糊搜索,如果知乎不能针对沉淀内容进行有效分类和搜索引导,最后就会有源源不绝的马戏团针对流动性极强的过客在反复贩卖大力丸。

在这样一个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流量广场上,势必会有人关心如何做点生意的事情。现在知乎面临的问题可能和微博差不多,这是一个复杂的商业话题,我没资格指手画脚。但从用户角度来说,如何让我们这些对马戏团和大力丸没兴趣的用户也能从中找到乐趣,而且不用付出太多时间成本,也许是知乎后面要解决的挑战。


最后吐槽一下,现在的知乎推荐算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不清楚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但它有一个明显倾向是希望增加用户停留时间,于是会在推荐页面针对用户的过往浏览和搜索记录,强化推荐同质内容,但算法似乎又是在随机推荐回答,我经常看到一些脑洞清奇的答案出现在推荐页面的时间线上。我原来是想在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现在我只想让那个纷乱的世界赶快从我眼前消失。


补充:知乎平台推荐内容,就体现了它在内容和流量分发上的内在逻辑。现在的推荐算法是典型的奶头乐模式,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而且这种“喜欢”的判断还做不到个体化定制,只能根据整体热点来含糊地分类。比如我发了或点赞了一个猫图,然后猫粮广告就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然后无穷无尽。但实际上,我的需求并不是猫,而是觉得这图好玩或可爱。


要想让内容推荐呈现某种系统的价值观,就需要专业人工编辑做内容筛选和判断。这个岗位类似报社的新闻编辑+出版社的编审,需要按照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和内容判断体系,在接近无限量的内容洪流中进行干预和筛选,并针对不同受众群进行分发。

我虽然不是人工智能专家或算法专家,但我想这肯定超出了目前的算法能力范围。但如果不能找出某种有效的内容分发机制,知乎最重要的交流机制就很难有效恢复。交流沟通的前提必须是双方拥有共识机制,而现在的杠精问题,绝大部分是因为所有人遇到了所有人,真实的社会系统在隔绝有效交流的同时也隔绝了绝大部分无效交流,好的互联网产品应该强化有效交流,杜绝或尽量弱化无效交流,这是知乎的价值所在。


user avatar   ke-meng-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的推荐内容简直是垃圾中的垃圾,我只要看见电视剧综艺相关一定会点“不感兴趣”而且每次都选原因,还不断给我推,放佛我不看辫子戏就活不下去了一样。

然而与之相反的,本来我的推荐时间线上是有C++话题的。可某一天我不过是关闭了几个C++伸手党的问题,从此之后我的时间线上就再也没有任何C++的推荐了。。。

同理的还有好多,我不过是闲的没事点赞了几个三国水浒相关的答案,结果我的时间线已经被四大名著占领了。我不过是之前关注了点儿川普相关问题,结果上议院大法官国务卿中期选举全来了。前一段点赞了发现恐龙羽毛化石的新闻,结果现在时间线又被古生物占领了。

这都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之前点了几个猫相关的问题,结果可能是由于知乎上爱猫的人多吧。现在推荐上铺天盖地, 全 是 猫 !!我也喜欢猫,可是我也不能天天只看猫啊,推荐系统难道不能按照我对不同分类的问题的关注程度酌情增减推荐内容吗??

这就特别尴尬,现在我点赞都不敢随便点,生怕再污染了推荐时间线。。。


广告也是一样,打广告本身没什么,可是我这人不爱旅游,更不爱日本旅游,结果天天给我推日本自由行是什么鬼?你们又不是只有这一个广告!哦对了,前一段关注了一下瑞典事件,现在开始给我推瑞典旅游的广告了...


推荐系统做的差也可以理解,广告多也能理解。可是别把原先的话题和关注功能越做越弱啊,捡了芝麻丢西瓜。


user avatar   lu-xi-xi-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个瞬间我突然想起来,我最近一两年的巨大转变:从一个运动白痴变成一个天天泡健身房的人、从间歇性努力的人成为一个自信的笃定的人、从一个在工作生活随心所欲的人开始理性地讲科学讲方法⋯⋯而这些转变是知乎带给我。

那一刻,我觉得我欠知乎一声感谢和好评,我就上APP的评论中写了:

我的手机也下载过今日头条、抖音、以及各种游戏软件,后来它们都被我删了。因为那些软件在努力做的只是:让我不断愉快地消耗时间。我用的时候它们的时候或许会很快乐,只是回过头看,内心却一片茫然一无所获。

唯独知乎真正改变了我、在使我变好,它是我毕业以后遇到的最好的学校。这也是我一直在自己的书里,在我的公众号里,不遗余力地推荐知乎的原因。

有很多读者特地跑来向我表达感谢,感谢我向他们推荐一个这么好的软件,我特别开心。

然而,我发现知乎在试图改变自己。比如在推荐机制上学习头条的母爱算法,(用罗胖的话说,是从一个觉得什么是好的、是对的,就推荐什么给用户的父爱算法,转变到用户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无尽满足用户的母爱算法),出于对流量的追求,知乎也开始迎合用户了,这本无可厚非。

可是,当你开始从一个"努力让自己的用户变好的软件",想要变成像抖音、游戏那样"努力让自己的用户用得开心的软件"这样做正在失去知乎原本最珍贵的东西。

你忘记了,你曾说好要带我去看”更大的世界"。如今却让我兜兜转转走不出我的世界。我不过在无意中多看了烤牛肉一眼,你却连发100条烹制牛肉的内容给我,你把美好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变成了一种视觉饕餮。你觉得这是迁就我、爱我,不不不,我不是你想像的那种只关注眼前狭小天空的井底之蛙。我爱看一块牛肉的被制作过程,但我也热爱探索生命与宇宙无限的奥秘。

你独特的魅力不在于会把我原本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带我面前,更在于会把那些我原本不知道自己会喜欢会感兴趣的事物带到我面前。看过更大的世界的我,一定会成为更好的我。看过一百遍牛肉视频,只会让我成为一个不快乐的胖子而已。

我很担心你的改变不足以吸引到想要快乐就好的网友,却失去了想要成长的网友。

如果我只想要迁就满足的快乐,我直接去上抖音就好了,提供奶头乐这方面它远远比你专业,即使你此刻改弦易辙,在泛娱乐这条拥挤的道路上拔足狂追。只会令你处于不伦不类的尴尬里。

我知道你害怕曲高和寡,可我不忍看你明明是西施,却硬生生效仿东施。请多给一些时间让网友成长,让更多人懂你的美。我不确定坚持与深耕会带来怎样回报,但是盲从和对自己来时路轻率否定是一种确定的危险。

这世间有大把的App可供我们消遣,少有App教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这是你曾经做到的,这也是我爱你的原因。

愿我们在向梦想狂奔的路上,永远不忘初心。




        

相关话题

  小红书和知乎的区别? 
  瑞幸支付 1.8 亿美元,与美国监管机构就会计欺诈指控达成和解,这意味着什么? 
  二本生能进BAT之类的公司拿1万以上吗? 
  如何看待今年大量「幕后」制造工厂直接参与双十一?网购时你会选择工厂直供吗? 
  如何评价「知乎」上近期有相当多的回答点击评论区会出现「当前内容暂时无法评论」? 
  爱因斯坦如果穿越到现在,会改变世界量子计算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么? 
  为什么知乎隐私政策不能不同意? 
  中国的手机厂商为什么不干掉三大运营商? 
  如何评价消息称蔚来进军手机行业,原美图总裁尹水军加盟负责?车企造手机有什么优势? 
  如何看待5G、AI等新技术可能带来更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我们的安全是不是越来越难保障?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秃顶的人这么多很少有做植发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家都说孕妇不能吃凉的?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